中國
轟六轟炸機
By Sidalin

轟6是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在前蘇聯圖-16轟炸機的基礎上研製的高亞音速中程戰略轟炸機,主要用於運載常規炸彈和核彈執行轟炸任務。該機於1959年開始研製,曾一度終止,1964年3月恢復研製,首架原型機19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第二架原型機首飛,1969年起投入批生産。該機採用後掠翼常規佈局,全金屬結構,蜂腰流線型細長機身,發動機安裝在機身左右兩側翼根外,進氣口位於機翼前方的機身兩側。該機的改型B-6D增加了導彈火控系統和自動領航轟炸系統,加強了結構,可以在左右機翼下各挂一枚空對艦導彈,1981年8月試飛成功。
動力裝置
兩台WP8渦噴發動機,單台海平面額定推力75.02千牛。
主要機載設備 多普勒雷達、轟炸雷達、光學轟炸瞄準具、射擊瞄準雷達和光學瞄準具、計算機、航向姿態系統、自動領航儀、無線電羅盤、高度表傳感器、自動駕駛儀、速度傳感器以及短波和超短波通訊設備等。
炸彈艙位於機身中部,可運載常規炸彈和核彈,正常載彈量爲3000千克,最大載彈量9000千克。7門防禦航炮,機頭右下側1門,機身上部、下部和尾部的活動炮塔上各兩門。
尺寸數據
機長34.80米,機高9.85米,翼展34.19米,機翼面積167.55平
方米,展弦比6.98。
重量及載荷
最大起飛重量758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72000千克,最大
著陸重量550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高度6250米)1014千米/小時,(高度10000米)963千米/小時,巡航速度MO.75,起飛滑跑距離1670米,著陸速度223千米/小時,著陸滑跑距離(不放阻力傘)1655米,(放阻力傘)1050米,實用升限13100米,最大航程6000千米。中國於50年代開始發展轟炸機,先後建設兩個研製、生産轟炸機(同時生産運輸機或直升機)的大型航空企業和水上飛機廠,以及轟炸機(運輸機)和水上轟炸機設計所,仿製、生産輕型轟炸機、中型轟炸機並進行了改型,自行設計了水上轟炸機,基本具備了研製,生産輕型、中型轟炸機的能力。
轟6型高亞音速轟炸機
1956年,中蘇兩國政府簽訂協定,由蘇聯幫助中國建設中型轟炸機製造廠。1957年,蘇聯同意提供圖—16型中型轟炸機全套技術資料,由中國進行仿製生産。1959年,蘇聯提供兩架圖—16型轟炸機樣機和全套技術資料以及飛機散裝件。由此,中國開始轟炸機的仿製,並命名爲轟6型飛機。轟6型飛機仿製由哈爾濱和西安飛機廠共同承擔。
1959年,哈爾濱飛機廠在廠長陸綱的組織下,僅用67天時間就完成了第一架飛機的總裝。同年9月27日,轟6型飛機首飛升空。
1961年,航空工業局決定,轟6型飛機及發動機仿製全部移交西安飛機廠和發動機廠進行,轉廠仿製的轟6型飛機是圖—16型的改進型。飛機採用細長流線型機身,後掠機翼,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也有較大後掠角,安裝兩台渦噴8型發動機。飛機最大起飛重量75.8噸,載彈量3—9噸,最大飛行速度每小時1014公里,實用升限13.1公里,最大航程5760公里,續航時間8小時02分。
轟6型飛機是中國當時製造的噸位最大、技術最複雜的飛機。全機共有零件5萬種24萬件,標準件4000種36萬件,鉚釘1000種100萬個,共需各種原材料150噸,電線長25公里以及成品附件894項。大噸位飛機和大功率發動機的製造能力,反映一個國家的國力和工業基礎,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生産這類飛機和發動機。
西安飛機廠廠長孫志端、總工程師李溪博負責組織轟6型飛機的仿製工作,副總工程師兼總工藝師陸頌善主持制定試製總方案。1963年,轟6型飛機開始投入仿製,技術人員與工人、幹部“三結合”,解決了很多工藝技術難題。1966年10月,西安飛機廠完成了供靜力試驗用的飛機的總裝。1968年12月,試飛員駕駛轟6飛機躍上藍天,宣告了中國仿製中型轟炸機的成功。由於中國在仿製過程中,對部分設計和生産工藝做了改進,經過一系列性能試飛和與蘇聯飛機的對比試飛,證明國產轟6型飛機操縱性、安定性好,系統與發動機工作正常,主要性能達到設計指標,部分性能超過蘇制原型機。
轟6型飛機改型轟6核彈運載機 1963年6月.爲滿足原子彈研製試驗的需要,西安飛機廠受領了將轟6型飛機改裝爲原子彈運載機的任務。
轟6型核彈運載飛機改裝工作由副廠長李溪博負責,1964年9月完成飛機改裝,並通過國防科委的驗收。1965年5月,轟6型核彈運載機成功地進行了投放原子彈的試驗。
轟6型飛機加裝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系統
爲提高轟6型飛機領航設備的精度和自動化程度,國務院、中央軍委於1976年10月批准轟6型飛機自動領航轟炸系統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製任務。
轟6型飛機第二代領航轟炸系統總體設計與技術協調由趙升樣、柳杯亭和陳華等負責。其主要改進是加裝導航計算機、自動領航儀、多普勒導航雷達、航向姿態系統、自動駕駛儀、轟炸雷達等9項第二代領航轟炸設備;重新設計左右駕駛員儀錶板,增設領航員輔助儀錶板;將信號彈艙改爲多普勒雷達艙;重新設計系統設備的供電電路。業1977年8月,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系統設計定型。它具有全自動轟炸、半自動轟炸、自動導航人工轟炸和原有的雷達、光學瞄準具及兩者相交聯的轟炸方式等功能。1981年3月,第一架加裝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系統的轟6型飛機首次試飛,同年交付部隊使用。
轟6丁型飛機
轟6丁型飛機是在轟6型飛機的基礎上改進的中國第一代據帶空艦導彈的飛機。飛機左右機翼下各挂l枚鷹擊6號空艦導彈,機上裝有導彈瞄準火控系統、自動領航轟炸系統、導彈加溫系統和新式雷達,主要用於攻擊敵方的艦艇。
1977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轟6丁型飛機挂鷹擊6號導彈全武器系統研製總方案。飛機改型工作由西安飛機廠承擔,張勵行任總設計師。導彈武器系統由七機部三院研製,機載火控系統由兵器、電子工業部門研製
。1984年1月,轟6丁型飛機進行了空艦導彈遙測彈研製性打靶試飛,全部命中。1985年1月,兩架轟6丁型飛機按試飛大綱,完成全部試飛科目。
一系列飛行試驗結果表明,轟6丁型飛機以及機載火控系統設計方案正確,機載設備信號交聯協調,飛機操縱性、穩定性良好,各種飛行參數均達到預定指標。1985年12月,轟6丁型飛機通過設計鑒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