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蘇聯的解體給殲八乙一條生路。那就是下面要提到的殲八最新改良型--殲八IIM--。 1996年珠海航展焦點之一---殲八IIM

圖為有空中加油能力的殲八IIM---殲八IID
蘇聯解體讓殲八見到了陽光。瀋飛又再殲八的航電上動腦筋,從俄羅斯那弄來了不少用於改良型米格二十九的先進行電設備。而衍生出具有第三代戰機特性的殲八IIM。
最重要的改良當屬ZHUK-8-II甲蟲式雷達,這種雷達對RCS為3平方米的飛機(約F-16大小)前/後半球探測距離70/40km,X波段,搜索方位角正負20、60、90度,功率1kW,峰值5kW,250kg,壽命120小時,追10打2(一說打4),具備對空對地、輔助導航、地形測繪等多功能。數據處理能力為米格二十九的數倍。(主要數據取自〝世紀隻交的台海危機--中美日大對決〞一書,平可夫著•全防出版)是功能相當強悍的雷達。此雷達於1995年運達中國。1996年上半年成功換裝。
其他航電改良還包括慣性暨衛星導航系統、能判斷威脅等級的全方位雷達警告系統、能記錄敵方雷達數據、電子干擾、電子反干擾等先進的電子系統。
發動機為WP-13A-III型,單具最大靜推力42.2knt,後燃推力65.9knt。
武器方面,除了中共製的各型飛彈外,還可配備各種俄製導彈如R-27、R-73等,以及對地攻擊武器等,搭配中國製的雷射制導夾艙等裝置還可以進行精密對地攻擊作業。最大外載為4000kg,7個掛點。修改軟體後,還可發射R-77射後不理飛彈,與SU-27、SU-30有高度共通性。
90年代末,中國在航展上公開了自製的夜視夾艙、激光夾艙等。這些都可用於殲八IIM或FBC-1,有些系統如激光夾艙已由殲轟七測試成功,操作距離略小於俄國同類系統。
性能諸元:見本頁最前端〝殲八IIM性能諸元〞 
殲八IIM於1996年3月試飛成功,同年十一月於第一屆珠海航展展出。 1999年10月1日中國國慶大閱兵中,殲八IID與轟油六做了空中加油表演。殲八IID是殲八IIM加裝空中加油管的機種,此機的出現顯示中國也將使用殲八IIM,而事實上中國也準備將殲八II提升到殲八IIM的規格,作為未來高低搭配的機種。轟油六則是由轟六轟炸機修改而來的空中加油機,此次表演顯示早期的漏油問題已經解決。 殲八II系列的改良計畫
中國現有殲八II系列約200架,其中殲八IIM以後的只有數十架,百餘架都是殲八II。經過殲八IIM的測試,中國空軍認為殲八IIM的性能符合要求,此外,殲八IIM用的ZHUK-8-II雷達經過修改,可以發射R-77飛彈,在武器系統上與未來主力SU-27、SU-30共通,大幅簡化了後勤。故中國打算將現有的殲八II全部提升為殲八IIM的等級,他們繼續添購可以發射R-77的ZHUK-8-II雷達,可能還修改部分內部裝倍以與其他機種又高度共通性,成為自己的殲八IIM,根據大陸網站的說法,中國自己用的殲八IIM叫做殲八IIH。 結語
從以上的介紹可以知道,最新的殲八IIM已經不是以往的吳下阿蒙,先進的外國裝備以及近來中國研製的輔助設備如夜視、激光制導等夾艙使殲八IIM再航電上具備西方第三代戰機之性能, 細長的機體(跟SU-27差不多長 ,但只有F-16的翼展)使其具有優秀的超音速機動能力,所謂〝在超視距能有效抗衡F-16〞絕非虛無。然而,中低速纏鬥能力幾乎跟沒有一樣,在多次模擬空戰中,每遇殲七必被吃死,這是殲八IIM最大的致命傷。因此綜合起來,殲八IIM無法獨擔空防大任,不適合作為主力戰機,但作為輔助機種卻頗為合適,再來不及大量換裝新一代機種之前,可以在低危險區域搭配新型的殲七做遠近火力混合,達到防衛功效。如目前殲八就被部署於海軍航空兵,作為新一代戰機大量換裝前,低威脅區域的攔截機種。 ※殲八IIM不容小看!亦不容誇大!
這段補充,是針對一般對殲八IIM評價而寫的,目前在兩岸,對殲八IIM的說法呈現兩極化:大陸有些不入流的雜誌過度吹噓殲八IIM,說什麼它比F-16強、如何如何•••;而在台灣,有許多人好像還不知道殲八IIM是什麼,把殲八IIM當作殲八II,說他是廢物。
沒有實際比對我們無從得知事實,但就從公開的資料來看,殲八IIM使用的確實是第三代戰機的技術,在超視距作戰時應該不錯,特別是未來使用R-77後,殲八可以用來作中程空中火力投射,並不是那麼沒有用。
但說他比F-16優秀又太扯了,以台灣用的F-16來說,長程能力絕不可能被殲八IIM壓過,而纏鬥能力更是可以狂墊殲八,怎麼可能輸給殲八呢?
作為需要具有全方位能力的主力戰機,他不足,但做為支援武器,應該是稱職的。
殲八III及殲八II
ACT
殲八III是暨殲八IIM之後最新改良型,改良重點在於改善機動力及新工藝等等,改良方式在於改良發動機、飛控系統、以及加裝一對前翼等。不論從外型還是從改良重點看都跟殲八II-ACT實驗幾很接近,很可能是先從殲八II改成殲八II-ACT實驗機,再進一步改成殲八III的,也有人說殲八III就是對殲八II-ACT的誤稱。以下就介紹公佈資料較多的殲八II-ACT。
殲八II-ACT是以殲八II為基礎的實驗機,主要用於實驗不穩定氣動購型及先進數位式線控飛操等。在氣動力外型上,與殲八II基本上無差異,翼展稍微增大,最大不同在於在進氣道口邊加裝一對前翼(應該是故定式的)。飛控系統用中國自行研發的數位式線傳飛控系統,該系統原由中共自己研發,已經測試成功,最近又獲得俄國專家協助,使系統更成熟可靠。這應該是為殲十做先行測試的(所以可能是四重系統)。發動機方面,也是WP-13改良型,近年來黎陽發動機公司平均每兩年為WP-13提升一個等級的推力,因此最新的J-7MF、殲八II-ACT等用的都是比WP-13A-III還強的引擎。在這些改良的結果下,據說殲八II-ACT有了很好的機動性能,也具備大陸所謂的〝無雙起降性能〞:猛然離地,因升力不足稍下降,再慢慢上升,對短場起降相當重要。
殲八III則應該是殲八II-ACT的進一步改良型。據說也試飛成功(前面說過,殲八III可能就是殲八II-ACT),不過在戰備上的重要性不會太大,因為中共對於殲八系列已經沒有太大的意願。殲八II-ACT及殲八III最大的重要性,在於他們是中國人自己的技術改良成功後才靠外國技術再局部改良的(事實上可能沒有外國技術,前述俄國改良飛控系統也指示一般的猜測),對於培養人才及自己的研發能量助益頗大,許多技術甚至是為殲十預研的。因此筆者個人認為,瀋飛在獲得SU-27技術轉移的同時還花錢研究殲八II-ACT並非浪費之舉,而是一種長遠的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