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殲轟七戰鬥轟炸機

 

 

                                    By   Sidalin

 

 

    轟7是中國第一種較現代化的中程打擊機,自1992年預量産型服役服役以來,便不斷參加包括台海演習在內的沿海演習。而從1994年1月定型投産至今,改良型的研製工作也已展開。
       
轟7的外型和俄制Su-24的初期原型機T-6相似,均採用固定式上單翼佈局,差別在於前者的體積較小,翼面積較大,進氣道略小,採用縱列雙座,全機體積略小於Su-27。與1988年法茵堡航展而製作的轟七模型相比,該機已有許多不同之處。首先後座艙上設有一具超高頻通訊天線,垂直尾翼前緣也增加了一具長方型的電子戰天線,垂直尾翼的局部結構類似MIG-23和IDF,木制模型垂尾頂端的水平擾流穩定片已不復見。實物與模型間最明顯差別在於進氣道外型,原型機的進氣道呈矩形,後方有兩個類似MIG-23的方形輔助進氣口,而模型的進氣道略呈圓形,與AMX攻擊機或轟6相近,並且沒有原型機上的輔助進氣口。不論實物或模型,都在主翼的襟翼外側帶有翼前緣鋸齒狀結構和翼刀,可增加低速大攻角飛行時的操縱性和穩定性,阻延失速的發生。這種鋸齒狀設計多見於1960和1970年代的戰鬥機,例如幻影F-1和幼獅,亦符合轟7的發展時代背景,但在線傳操縱系統問世後已顯落後,現役的第三代戰鬥機中只有JAS-39仍保留鋸齒結構。
       
轟7的載彈量5噸,航程2850公里,作戰半徑850公里。轟7的固定武裝是一門23-3型23毫米雙聯裝機炮。翼尖發射架挂有PL-5B紅外線空對空導彈,翼下挂架裝上C-801空射反艦導彈,這是該機的標準配置方式。由於該機以使用C-601/611、C-801/802反艦導彈爲主,海軍航空兵稱之爲"導彈攻擊機"。西方傳聞目前共有24架正進行評估測試,但根據多種可靠消息來源皆證實,現役數目至少高出一倍以上,而且已完成評估和定型工作。
      
西飛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已於1995年著手進行改良型的設計工作。轟7的改良型可能稱爲轟7A,最大的改變是換裝俄制發動機,以AL-31SM發動機取代轟7現用的斯貝MK-202發動機(國產編號渦扇9/WS-9)。AL-31SM(國產編號渦扇12/WS-12)是殲11(Su-27)的心臟,它是Su-27的AL-31F推力增強型發動機,單台的最大後燃推力近13噸,兩台AL-31SM的推力可使轟7A的空戰推重比接近1.1,使其載彈量倍增至10噸左右。此外,轟七7將具備空中加油能力,並擁有更完善的導引武器的能力。
       
轟7A的固定武裝可能與殲10一樣,爲一門重110公斤的6-23型6管23毫米改良型機炮。轟7A至少擁有10個外載挂架,除了能使用AM-39、C-601/611、C-801/802、新型C-803超音速反艦導彈外,還會配備俄羅斯授權仿製的Kh-65SE亞音速巡航導彈,以及一併引進生産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艦導彈、Kh-31P超音速反輻射導彈,更先進的Kh-41蚊式超音速反艦導彈。蚊式導彈發展源自Kh-31A,發射重量4.5噸,彈頭重320公斤,使用慣性及主動/被動複合制導,在高/低空的極速分別是3.0和2.1馬赫,最大射程分別可達250和150公里。現代型驅逐艦上的3M90系列改良型反艦導彈,亦可挂載在轟7A使用。
       
其它適用的短、中程對地攻擊武器還包括現役和研製中的國產與外國制傳統炸彈、激光制導炸彈,與之配合裝備至少包括:由607所研製,正進行最後試驗的藍天全天候低空導航莢艙,以及613所研製的前視紅外/激光瞄準組合莢艙等。中國可能也在研製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和聯合視距外武器(JSOW)之類的先進多功能空射武器,這些武器現正由014中心等單位研究開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