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式主力戰車 

日本新銳的90式戰車,構型上簡直是早期型豹二的緊致版。

在富士火力展示秀場地奔馳的90式。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90式主力戰車
製造國/廠 日本/三菱重工
使用國 日本
車體尺寸(m) 全長9.7(含砲管)  全寬3.4  全高2.3
戰鬥重量(tonne) 50
發動機/馬力 10ZG32WT V10柴油機*1/1500
推重比(hp/tonne) 30
極速(km/hr) 70
續航力(km) 340
乘員 3
武裝 主武裝:Rh-120 120mm 44倍徑主砲*1 

次武裝: 

74式 7.62mm同軸機槍*1

M-2HB 12.7mm防空機槍*1

三聯裝73式煙幕彈發射器*2(早期型)/四聯裝煙幕彈發射器*2(後期型)

 主要資料、數據來源:全球防衛雜誌──95~96世界主戰車年鑑。


 

前言

在一般人心目中,日本戰車似乎還很難甩掉二次大戰時代火力、防護力都不足的輕戰車刻板印象。在侵華戰爭前期,面對幾近「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日本那些輕型戰車還算勝任愉快;等到日後遇上美製戰車,日本戰車便完全不是對手,一路潰敗。冷戰時代,日本曾在1962年與1974年分別推出了61式與74式戰車,體積重量同樣低於同時期主力戰車的水準。累積數十年經濟與科技實力後,日本第三代的主力戰車──本文介紹的90式於1980年代末期亮相,具備當代第一流的技術水準, 相較於之前的日本國產戰車,更能有效兼顧火力、機動力與防護力 。

研發過程

早年 日本陸上自衛隊的戰略是「誘敵深入」,利用日本特有的崎嶇地形來佈陣營敵,因此以往的61式與74式主力戰車都十分注重以地形為依托的戰術(如利用地形反斜面、稜線來隱蔽車體,同時砲管以最大俯角對敵方展開攻擊 ,甚至居高臨下射擊敵方戰車較為薄弱的上部裝甲),作戰模式傾向定點射擊 ,而不是在平面的開闊地上與敵方主力戰車作戰;在此種方式下,日本戰車部隊比較能抵銷蘇聯戰車火砲口徑較大、裝甲較厚的優勢。另一方面,日本本洲地形崎嶇,平原狹小,而且道路橋樑的寬度與載重量都比較有限,也連帶限制日本戰車的體積重量,否則勢將難以進行長途部署。然而1970年代末期隨著日本的綜合國力蒸蒸日上,日本便開始研究將自衛隊的戰略轉為更從原本「消極專守」改為向外推進的「洋上擊破」,即在外洋便將來犯的敵方機艦消滅;此一戰略的重點自然是大幅強化海上自衛隊與航空自衛隊的戰力,而陸上自衛隊為了呼應此一戰略、避免遭到冷落,也將過去「誘敵深入」的防守策略改為「水際擊破」,將決戰區域向外推展至灘岸,企圖在敵軍半渡或剛登上灘頭之際便將之消滅。因此,此階段陸上自衛隊提出許多用於灘岸決戰的武器系統,包括購買MLRS多管火箭、發展車載反艦飛彈系統,以及發展戰力更強大、能直接與蘇聯T-72/80正面一搏的新一代主力戰車。

為此,當1975年74式戰車的量產仍持續進行之際,日本 防衛廳便決定研發一種技術水準與當時仍在測試的美國M-1、德國豹二同級的新一代戰車,由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主導,並邀集日本諸多知名民間產業參與,其中三菱重工負責研製車體與發動機,三菱電機和富士通公司負責車上機電設備,日本電氣公司(NEC)負責射控系統,日本製鋼所負責研發火砲。 在1976年,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提出初步設計,最初代號為STC(日本第三代主力戰車原型車),後來改為TK-X,在1977年進行設計發展,在1980年推出首批兩輛原型車,均配備日本自製的120mm滑膛砲,於1982至1984年間進行 各項射擊測試,1985年6月起由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第四所進行各項可靠性測試,包括在寒帶地區進行行駛測試,測試作業一直進行到1986年10月。在此一階段測試作業中,一號與二號原型車總共累積11000km的行駛里程,合計發射1220發120mm砲彈。由於日本盡可能在TK-X上使用自製組件,導致研發時程大幅延長,並且遇到若干障礙 ;例如前兩輛TK-X原型車採用日本自製的120mm滑膛砲,基本上是先前74式戰車的105mm旋膛砲的放大、無膛線版,不過在測試中表現不佳,而且遲遲未能克服問題;此外,TK-X那具改良自74式戰車10ZF22WT的10ZG32WT渦輪增壓柴油機的研發也不太順利,直到1982年才初步完成。在1985年7月的裝備審查會議中,當局決定放棄日本國產120mm戰車砲,改向德國引進著名的Rh-120 120mm 44倍徑滑膛砲,並依此進行第二批原型車的製造。TK-X第二批四輛原型車在1986至1988年間陸續推出,換裝Rh-120主砲, 在1987年9月至1988年12月進行第二階段的測試 。原本TK-X預定在1988年完成所有測試並正式定型,然而由於進度略有落後,直到1989年2月才交由陸上自衛隊進行測試,並在1989年完成全部的 激動與射擊測試,四輛原型車總行駛里程約20500km,共射擊3100發砲彈。TK-X在1989年12月15日的裝備審查會議中正式定型,1990年8月6日正式依照年份命名為90式並投入量產 。

基本設計

三菱重工在研發90式戰車時,明顯地參考了德國著名的豹二戰車,因為90式戰車不僅在外觀上酷似豹二(乍看之下很容易誤認),各方面的技術特性也與後者十分類似,這反而成了90式戰車最大的「特色」;不過90式的體積 還是比豹二小了一號,例如車體較短,僅設有六對承載輪 ,戰鬥重量也只有50公噸(tonne)。雖然長得像豹二,不過除了120mm主砲是直接從西德引進與豹二相同的貨色之外,其餘如裝甲、動力、射控系統等完全都是日本自力開發的科技結晶,與西德並無任何技術合作。90式的原型車在車頭下方附有一個可堆築攻勢的液壓推土鏟,量產型90式在平時並不會安裝鏟斗,必要時才會加裝。

90式戰車方正的砲塔造型與豹二幾無二致,車體與砲塔由鋼板焊接而成,砲塔前方與車身正面安裝了三菱重工的製鋼廠研發的新型複合裝甲,其餘重要部位則以間隙裝甲補強,砲塔頂部也加裝特殊裝甲以抵抗日漸盛行的攻頂武器。90式戰車的複合裝甲以兩片冷軋含鈦高強鍍鋼板包夾纖維蜂窩狀陶瓷夾層而成,兩片外鋼板內側並裝有輕金屬。日本雖未公布90式戰車複合裝甲的技術細節,由於日本擁有全球最先進的陶瓷科技,故西方觀察家多半給90式戰車的裝甲技術極高的評價,甚至被認為優於查布漢複合裝甲。90式砲塔正面仍維持早期型豹二的垂直造型,而非避彈性較佳的傾斜型 ,降低了防護效益;此外,90式戰車的砲塔前方與車體之間存在了約20cm的開口,可能會形成防護死角,讓敵彈由此穿入破壞砲塔轉動系統。90式戰車的外型緊致低矮,減低了重量與被彈面積(車重僅50ton)。與早期型M-1相同,90式同樣採用個人式的核生化防護裝置,其進氣口設於車體右側,乘員需透過通氣管與面具從中央過濾機獲得乾淨空氣;之所以捨棄全車加壓式系統是因為這類系統在實用上仍有問題(尤其是車體破損時)。此外,90式的戰鬥室、彈藥艙都設有自動化的滅火系統,採用不會傷害人體的二氧化碳作為滅火劑。根據日方透露的資料,90式戰車的相關防護能力實彈測試,包括以另一輛90式的120mm 44倍徑滑膛砲在250m的距離上射擊戰車正面共發射高爆穿甲彈(HEAT-MP)三枚、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一枚此外以89式裝步戰車用35mm機砲(使用穿甲彈)射擊戰車側面,以155mm砲彈在戰車頂上10m處引爆,以及在履帶下方引爆地雷;整體測試結果顯示90式防護能力優秀,即便砲塔尾部彈艙被引爆,爆炸壓力也被洩壓板由上方引導出車外,乘員生存性佳。 然而,90式重量相對於美國M-1、英國挑戰者等西方第一線主力戰車低了不少,因此雖然正面防禦堅強,但側面防禦就相對薄弱許多,砲塔側面前半部裝甲厚度可能無法抵擋後期型的RPG火箭,而砲塔側面後半部到彈艙的厚度就更薄。

動力方面,90式採用一具三菱10ZG32WT V型10汽缸二行程渦輪增壓柴油引擎搭配三菱MT-1500自動變速箱,採用電子式燃油控制系統與燃油噴射供油系統 ,
雙轉子增壓機提供增壓, 在轉速2400轉/分時可輸出1500馬力最大功率,不過這個功率只能持續輸出15分鐘,而10ZG32WT發動機的最大持續功率為1100馬力 (未增壓狀態的最大功率)。相較於74式戰車的10ZF Model 21 WT發動機,10ZG32WT的排氣量與前者相當,但是輸出功率則為前者的兩倍。MT-5000自動變速箱附有液壓變矩器和靜液轉向機構,共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並具備原地迴轉能力(雙邊履帶同時反轉)。90式戰車的動力系統採用一體化設計,引擎、變速箱與相關冷卻系統被整合為一個單一的矩形單元,使得吊裝、後勤維修作業十分便捷迅速 ;其中,三個發動機散熱器位於變速箱上方,與混流風扇同時使用,風扇由液壓馬達驅動,可根據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的溫度進行變速,而發動機空氣濾清器則安裝在傳動裝置的兩側。90式戰車推重比高達30 hp/toone,為全球主力戰車之冠,機動性能極為優異。不過實際上,90式戰車的動力系統並非完美:日本業界研製二行程柴油發動機有極長的歷史,雖然二行程發動機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較輕、故障率低、容易啟動等優勢,但也有易過熱、耗氣量大、高油耗、容易燒蝕等問題。日本無法像德國MTU廠般,製造出大功率輸出又能將體積重量控制得很好的四行程柴油機,所以刻意使用重量輕的大功率二行程設計,付出的代價就是極高的油耗,平均每公升汽油只能行駛0.24~0.27公里,燃料使用效率只有德國豹二的發動機的70~80%,甚至比使用燃氣渦輪的美國M-1還糟糕;此外,90式的發動機也頗有冒黑煙的問題。90式戰車發動機的耐用程度也不足,急停、急開或猛踩油門等動作都比四行程柴油機更容易發生黏缸甚至燒蝕。90式開車後,發動機低速運轉時間比較長,萬一中冷設備的效率降低,就會使機油溫度快速升高,因而必須立即減速。二行程發動機雖然抗過載性能較佳,沒有頂氣門等問題,但過載時容易出現倒爆故障;90式戰車發生倒爆後,空氣過濾器易被堵塞,機械和渦輪增壓器發生抵觸並很容易損傷渦輪,所以必須後送大修。雖然四行程發動機倒爆後問題也很嚴重,但如能及時停車,清理之後還可繼續使用而不用送修。不過由於前述問題大多只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範就能避免,而日本戰車駕駛兵的專業訓練頗為嚴謹,因此整體而言這具發動機還算堪用。90式的燃油攜行量為1100公升。

90式戰車採用與南韓K-1(88式)戰車相似的複合液氣壓/扭力桿懸吊系統,這是希望獲得液氣壓懸吊的優異避震性與調整俯仰能力,卻不希望成本過於高昂的折衷辦法。90式戰車擁有六對承載輪,其中第1、2、5、6對承載輪由液壓懸吊支撐,中央的第三、四對則採用扭力桿,如此能節省一些成本。90式與74式的液壓懸吊系統都能進行姿態調整, 不過90式的液壓承載系統並非橫向交叉連結式,此外兩側設有頂支輪,因此90式僅能前後俯仰(俯仰各五度,高低升降範圍-255~+170mm),而不像74式既能前後俯仰也能左右傾斜 ;簡化系統的理由除了降低後勤負擔之外,由於90式的射控系統精良、主砲火力強大,能在行進間對敵進行精確攻擊,故可在缺乏地形掩護的地帶(如灘岸、平原)與 蘇聯T-72/80等一線主力戰車正面交鋒,不像以往74式乃至61式般十分仰賴地形的依托掩護。90式的駕駛座艙蓋設有三具潛望鏡,中央的一具裝有星光夜視系統。90式戰車設有一套利用發動機冷卻水操作的溫水式暖氣系統,本來還預定裝設冷氣,不過由於經費不足而取消。在溫帶氣候的日本,戰車沒有冷氣還比較不成問題。

火力方面,90式採用一門與豹二相同的萊茵金屬製Rh-120 120mm 44倍徑滑膛砲,設有熱套筒、砲膛排煙器以及砲身測曲器,日本並獲得德國授權自行生產此砲所需的D-13翼穩脫殼穿甲彈(
APFSDS)以及DM-12高爆穿甲彈 (HEAT-MP)。Rh-120為最著名的現代西方戰車砲,除了豹二之外亦被美國M-1A1/A2採用。90式戰車最獨特之處,莫過於採用自動裝填系統,使得車上乘員減至3人,並且擁有11發/分的高射速。自動裝填一向是俄系戰車的專利, 同時期的西方戰車除了90式之外,僅有法國雷克勒戰車採用自動裝填。不過考量到120mm砲彈的尺寸與重量對體型矮小的黃種人而言負擔過大,90式採用自動裝填系統可謂務實而明智之舉,也展現了日本先進的工業技術。90式戰車的自動裝填系統由三菱重工研發,與雷克勒的系統類似,都是砲塔尾艙平推式,採用彈帶輸送彈藥,優於俄國戰車的旋轉式自動裝填系統的原因已在雷克勒戰車一文中介紹,在此不予贅述。90式戰車共可搭載40發主砲彈藥,其中約25發儲存於砲塔尾部的自動裝填系統中,另15發則位於駕駛座右側的彈艙內,此種配置也與雷克勒戰車類似。自動裝填系統由砲手的電腦控制彈種選擇,砲彈依照種類擺放在特定彈位;裝填時系統依照砲手選擇的彈種,將該彈種的彈位轉到提取位置並填入砲膛 ;裝填時砲管必須在固定的仰角,而萬一自動裝填系統故障,砲手仍能以傳統方式手動裝填彈藥;此外,戰鬥室與砲塔尾部彈藥艙之間設有強化防爆隔門,砲塔頂部彈藥艙上方則設有洩爆板 。90式戰車自動裝填系統採用不少重量較輕的塑膠零件,但也因而較不耐用,加上設計並不完美,所以故障率稍嫌偏高,幾次在演習中發生裝彈機故障的糗事。次武裝方面,90式配備一挺M-2HB 12.7mm車長防空機槍以及一挺74式7.62mm同軸機槍,兩者備彈數目分別為600發與3500發 。12.7mm防空機槍設置於車長艙蓋與砲手艙蓋之間,原始目的是為了讓車長與砲手都能操作;然而實際經驗卻顯示這種設計將嚴重妨礙機槍對左右兩側的射擊,這在城鎮戰中影響至為明顯,整體而言並非高明的設計。90式原型車的砲塔兩側各有四具縱列的煙幕彈發射器,不過早期的量產車型仍使用與74式戰車相同的73式三聯裝煙幕彈發射器,後期型則改為與原型車相同的形式。

射控觀測方面,拜日本電子科技先進之賜,90式戰車在這方面擁有先進的水準。90式的射控/觀測系統包括 一具由日本著名光學廠商Nikon研發的砲手瞄準儀,整合有紅外線熱影像儀、釹-釔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與穩定系統,以及一具富士公司(Fuji)生產的獨立穩定式車長日間全週界瞄準儀,整個系統核心為一具數位彈道計算機 。砲塔與主砲的伺服/穩定裝置與前述觀瞄裝置連動,使主砲能追隨瞄準儀的視界進行瞄準;此外,砲手還有一具與主砲同軸的備用管狀瞄準鏡。數位彈道電腦是90式戰車射控系統的核心,能依據自動由感測器輸入或由人工輸入的各項資訊如橫風、氣壓、目標距離、目標未來位置、視差修正量、 砲耳傾斜(相較於水平面)、砲膛磨損、發射彈種等等,計算出火砲瞄準線、前置角等射擊參數,並控制瞄準儀的瞄準線自動鎖定,遂獲得優秀的第一發命中率;此外,由於砲塔、砲身、觀測器都有穩定裝置,使得90式具備一流的行進間射擊能力。砲手熱影像儀具有兩個螢幕,一個位於砲手席,另一個 則設置於車長席,使車長能分享熱影像儀取得的影像。90式在晝間具有獵殲(Hunter-Killer)能力,車長能先以獨立瞄準儀進行搜索,搜獲目標後便按下砲塔自動定向鈕,將砲塔轉向新的目標,讓砲手以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精確鎖定並開火,同時刻車長繼續搜索下一個目標,故多目標接戰能力十分出色;此外,即便砲手正在追瞄某個目標,如果車長發現一個優先程度更高的目標,還是能以自動定向功能自動將砲塔轉向至新的目標。90式戰車的車長擁有一套特殊的頭盔瞄準系統,車長戴上頭盔並啟動連結介面後,瞄準儀便與砲塔和砲身的伺服器連動,使主砲的指向與車長視線一致。90式戰車的射控系統還有一種在全球主力戰車中獨一無二的機能──自動追瞄模式,只要車長或砲手使目標出現在瞄準儀的視野中再按下按鈕,接著射控系統就會自動透過紅外線熱影像儀傳來的影像自動追蹤鎖定目標,能接戰的範圍從地面靜止目標、移動目標到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如果與目標失去接觸,則瞄準儀會自動進行搜索,待目標重新出現後便再度進行鎖定。爾後三菱又繼續為90式戰車發展自動目標捕捉系統,以強化這方面的能力。這套自動追蹤系統十分精良,即便戰車在行進間都能有效瞄準移動目標,而且準確度相當高 ;當然,車長與砲手還是能以傳統的模式以人力操作瞄準儀進行觀測、搜索。此外,90式戰車的砲塔上方裝有雷射接收裝置,如發現遭敵方雷射標定器鎖定便發出警告並標示雷射光源方向,提醒乘員採取反制措施。在日本陸上自衛隊的演習展示中,90式 主砲第一次射擊便能命中3km以外的一個汽油桶,或者在行進間第一發直接命中2km以外的靶車。

由90式底盤開發的裝甲回收車

由於90式戰車重量遠高於74式,使得由74式底盤發展而來的78式裝甲回收車無法負荷,因此日本遂以90式的底盤研發新一代的裝甲回收車(ARV)。此車基本構型與78式類似,車頭有液壓推土/穩定鏟,車體左前方設有一具掛載能力達50ton的機械吊臂,能處理90式的動力包件,主絞盤則有50ton以上的牽引力,足以回收90式戰車。車上的自衛武裝為一挺M-2HB 12.7mm機槍。此外,日本也以90式的底盤開發出AVLB架橋車,稱為91式。由於價格昂貴,無論是90式ARV或91式AVLB都僅少量服役於日本陸上自衛隊。 此外,90式戰車本身也能在車頭加裝92式滾輪除雷犁,擔任戰場前導排雷任務。

負責90式戰車生產作業的,是日本唯一的戰車生產基地──三菱重工相模原製造所,此工廠向來以先進技術、精密的計算與日本對品質與細節的一貫苛求著稱,從戰車的設計、研發、零件次系統的採購規劃、生產組裝乃至交付配送,無不運用精確的數學計算方式來管理,故能達成最佳的投入/產出效率與產品品質。由於日本自衛隊對新型主力戰車的需求量都不能滿足合理的經濟批量,使得相模原製造所不追求產量與生產速度,而強調「慢工出細活」,完全遵照一道道標準程序進行施工,確保每一輛生產戰車都擁有最高品質。相模原的生產線也採用類似豐田式生產線的管理方式,如果生產線下游技術人員發現來自上游的半成品出現問題,便會立刻拉動警戒繩,將生產線停止,以發現並排除生產線上游的問題;由於生產線被拉繩停止堪稱奇恥大辱,也因此刺激該廠的員工在各種環節上盡善盡美。歷來參訪相模原製造所的美國軍工專家,莫不對該所的技術與產品品質敬佩有加,甚至認為以相模原高超的特殊鋼製造技術、冶金技術、生產線上的精密電子技術以及精細嚴格的品管,如將美國M-1A2戰車承包給該廠生產,其性能與品質將遠高於美國自己生產的產品。在美伊戰爭期間,美國曾將許多在伊拉克戰場上受創的戰甲車秘密送至相模原製造所進行修復,許多車輛送來時車體、砲塔已經被打穿,車內許多操縱與通信裝備都嚴重受損,然而相模原製造所卻往往能在兩、三天時間內將之修復一新,費用也比後送美國本土低廉得多,美國軍官曾為此驚歎不已,認為許多在美國軍工廠會判定無法修復、直接回收報廢的戰甲車輛,相模原廠很快都能修復。正由於相模原廠的先進技術與超高品質,90式的整體表現之優異、獲得評價之高,也不會讓人意外。

生產與部署

日本陸上自衛隊從1990年起正式接收首批30輛90式戰車。鑑於冷戰時代日本將蘇聯入侵視為最大威脅,故90式戰車優先裝備駐防於緊鄰庫頁島的北海道,取代老朽不堪的61式戰車。此外,雖然90式的50噸車重相對略低於M-1、豹二等歐美同級主力戰車,但比起先前僅38噸的74式戰車可說大幅躍進;因此,先前配合74式戰車的73式特大半聯結車無法直接搭載完整的90式,必須先將其砲塔與車身分離。雖然日本也為90式開發出名為「特大型搬運車」的拖板卡車,但限於日本本州地區住宅建設稠密、道路普遍狹小、地形崎嶇、橋樑承載能力不足等諸多地理人文特性的限制,重量過大的90式在本洲地區部署時,顯然會受到重重限制。因此,日本全境也只有地形平坦的北海道才最適合90式戰車的運用部署,如此就不需要考量本州的交通運輸問題。

依照原始規劃,90式戰車優先部署北海道的陸上自衛隊裝甲單位,而日本其他地區也將換裝;然而隨著1990年代初期東西全面和解以及蘇聯解體,蘇聯陸軍從北面登陸進犯日本的顧慮幾乎完全消失,也導致日本防衛廳重整防衛計畫。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設定用來與蘇聯主力戰車正面對決的90式,重要性急轉直下,故日本防衛部門大幅放緩了購買與換裝的時程。因此,原本「優先」部署北海道的90式,演變成「僅有」駐防於北海道的戰備部隊才有幸換裝,在本州則只有富士教導團、武器學校等教學單位擁有這型主力戰車。

在數量刪減的情況下,為了維繫產能,日方也大幅放緩90式的生產速率,1990年服役以來,除了第一年交車30輛之外,隨後便降至每年生產15至20輛,至2000年代購進一步減緩為每年10輛,至2003年總共只生產了260輛。由於採購進度緩慢,使得90式戰車的批次生產無法達到經濟批量 ,形成「減產導致漲價,漲價又造成產量萎縮」的惡性循環,這也是1990年代服役的日本國產戰甲車輛的一貫通病,類似情況亦發生於89式裝步戰車、96式輪型裝甲車、99式自走砲等武器系統上。 此外,過去日本防衛廳編列採購裝備時,每年只會編列該年度開工生產的裝備的預算,而承包廠商每年也只會採購該年度生產所需的物料部件(這種作法直到2010年防衛省訂購10式戰車時才有所改變);對於量產武器而言,明明每年都會持續生產相同的產品,卻硬要逐年編列,而不是一次批量訂購橫跨數年的產品,自然是違反批量生產的經濟效益原則,原物料只會隨著通貨膨脹而逐年漲價。99式的造價始終居高不下,1990年剛投產之際單價高達760萬美元 (11億日圓,1990年8月時美元對匯率為1:144.5),在顛峰時期一度逼近每輛900萬美元大關 (大約是M-1A2的兩倍),年年與以精密複雜著稱的法國雷克勒戰車「競逐」全球最昂貴戰車寶座,雙方互有勝負;到2000年代初期,每輛90式的報價仍為660萬美元之譜。

在90式戰車服役前,日本陸軍擁有873輛74式戰車與270輛左右的61式戰車; 而依照90式的量產速率,只夠被用來全面汰換最老舊的61式,而74式在數量上仍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主力車種。在2004年,由於日本已正式決定引進所費不貲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預算排擠導致許多兵器整備計畫跟著調整。在2004年9月14日,防衛廳宣布原則上90式戰車在兩到三年內停止採購,以將其高昂的購置經費用於後繼車型的開發,不過具體的措施還沒有正式確定。 至2008年初,日本陸上自衛隊擁有的90式還不到340輛,扣除教學單位之外,全部配屬於北海道的作戰部隊;而即便是北海道的戰車部隊也沒有全面換裝90式,只裝備於向來是日本陸自最精銳勁旅、隸屬北部方面隊的第七裝甲師全部的三個戰車連隊(總共15個戰車連)、第二戰車師的半數戰車連(三個戰車連)、第五旅戰車隊(三個連)以及第一戰車群的部分單位;至今第二戰車師另外三個戰車連、第一戰車群部分單位以及第11戰車旅,則還是繼續使用74式。 在2010年度防衛預算中,日本防衛省訂購了最後一批90式的訂單,而90式的總產量便停留在341輛,總共連續生產了19個年度,平均每年度生產18輛。 在2009年度,90式的每輛平均單價為8億日圓,比起量產之初(1990年度)11億日圓的高峰降低不少。

雖然90式戰車有許多獨步全球的精良之處,如自動裝填系統、液壓懸吊系統、自動追蹤瞄準機能、高超的推重比以及高科技的正面裝甲等,使其綜合性能躋身世界一流 (一份 歐美的民間評比連續三年將90式列為世界第一的主力戰車!)。不過由於90在15年的量產過程中都沒有進行任何升級改良,反觀歐、美、俄乃至於亞洲國家的主力戰車在同時期進行諸多 精進,使得90式的若干技術優勢逐漸消失甚至開始落伍;與M-1A2 SEP、挑戰者-2E、豹二A5/A6等西方一線主力戰車的最新衍生型相較,90式戰車在許多 方面已經略顯過時 ,包括車長瞄準儀只能在白天使用而欠缺全天候獵殲能力、未配備附加裝甲提升防護能力、缺乏數位化通訊網路、射控系統沒有與GPS整合等等。其中,射控系統可能會是90式落伍最明顯的項目,其研發的年代仍使用獨自開發的封閉軍規系統,後續軟/硬體升級都比採用開放式系統架構的美國M-1A2、德國豹二A5/6、法國雷克勒等戰車困難得太多;在1992年,日本路上自衛隊首次將90式送去美國本土進行訓練,當時美軍對於90式的射擊精確度嘆為觀止,然而在2004年90式再度前往美國實彈訓練,結果打靶成績敬陪末座,主要原因就是這十幾年間90式的射控系統原地踏步且沒有跟GPS整合,美國卻從M-1A1升級到電子系統徹底翻新的M-1A2 SEP。日本之所以吝於對國產戰甲車輛實施大規模升級,也是由於產量過低,使得改良作業根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加上本土地面作戰需求不殷切等因素所致。

在2000年代,日本開發了90式的後繼車型 ,2010年起量產,服役型號稱為10式。10式使用許多嶄新的科技與概念, 力求將重量壓低的情況下,維持與90式相當的防護能力,主砲則為一門120mm滑膛砲。10式預定全面汰換日本陸上自衛隊剩下的74式戰車,據說原本日本 計畫在完成90式的量產作業後展開升級改良計畫(預計於2015年完成 ),但由於現階段陸自戰車相關經費都用於購買10式新車,似乎沒有餘力對90式進行大幅度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