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1J是第一種海眼鏡蛇直昇機,採用雙發動機。

一架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H-1W。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H-1W正進行地面整補,翼下掛載地獄火反戰車飛彈。

新一代的AH-1Z攻擊直昇機。機首的球型旋轉塔是光電目標瞄準系統(TSS)。

AH-1Z的全掛載狀態,兩端翼尖可掛載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

巴基斯坦在2017年左右訂購的AH-1Z,原訂在2018年8月交付,但由於同時期美國與巴基斯坦關係惡化

(美國特朗普政府指責巴基斯坦包庇境內以及阿富汗的恐怖組織),這12架AH-1Z都被美方扣留,暫時

保管於亞利桑納州的美國基地。

(上與下二張)台灣陸軍AH-1W攻擊直昇機,攝於2023年8月12日台中清泉崗基地。展出的AH-1W

配備七聯裝2.75吋火箭發射器、四聯裝地獄火反戰車飛彈以及響尾蛇空對空飛彈。

台灣陸軍AH-1W攻擊直昇機正面,攝於2023年8月12日台中清泉崗基地。

台灣陸軍AH-1W攻擊直昇機座艙,攝於2023年8月12日台中清泉崗基地。 

 

 

海眼鏡蛇──AH-1J/T

在越戰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和美國陸軍一樣利用經過武裝的UH-1充當砲艇機。1968年美國陸戰隊決定採用眼鏡蛇攻擊直昇機,並與貝爾簽約發展一種適合海軍陸戰隊使用的眼鏡蛇,這就是第一代海眼鏡蛇(Sea Cobra)──AH-1J的由來。在第一批49架AH-1J正在建造之際,美國陸戰隊向美國陸軍租借了38架AH-1G進行若干修改,包括海上作業裝備、航電系統、加強武裝以及增加機身防腐蝕處理,作為換裝訓練以及填補AH-1J服役前的空檔。1971年AH-1J正式進入美國陸戰隊服役,這便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史上第一批專業攻擊直昇機,最初預計採購124架,不過在生產67架後便將剩餘數目轉為更新型的AH-1T。就美國陸戰隊而言,由於其獨立負責第一波的搶灘,不僅沒有別的單位可支援,危險性與戰場威脅也大得多;而臨海天然環境、氣候對直昇機機體的考驗也比在陸地上更加嚴苛。因此AH-1J的設計要點之一便是加強耐用程度、安全性以及對臨海氣候的適應性,所以其擁有全機防腐蝕設計(包含機體、發動機、航電)以抵抗濕氣、鹽分對機體造成的侵蝕,並由原先的單發動機構型改為雙發動機(兩具加拿大普懷的PT-6發動機),提升惡劣與高威脅環境下的存活率。此外,AH-1J也換裝M-197 20mm旋轉機砲;相較於陸軍型AH-1S的開放式機砲塔,AH-1J的機砲塔為全封閉式,對於砲座結構提供較良好的保護。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於AH-1J在越戰中的表現感到滿意,證實攻擊直昇機的確能在陸戰隊的陸空聯合作戰戰術中勝任愉快。雖然陸戰隊的眼鏡蛇在越戰中僅參與少數的陸基作戰,但已展現多樣化之功能,包括在艦基海軍陸戰隊獵殺(MARHUK)任務中的完美表現,更讓眼鏡蛇的聲名錦上添花。隨後,AH-1J開始進行性能提升,包括增加拖式反戰車飛彈的應用能力。

1972年伊朗向美國訂購AH-1J的改良型,擁有「J國際型」之稱。此種升級版AH-1J與眼鏡蛇王有相當高的關連性,其改良項目包括:換裝兩具T-400-CP-400發動機與新傳動系統、節點化砲手座椅(可降低震動)、改良之油壓冷卻系統與電子儀器等,並加裝配備M-197 20mm機砲之機首旋轉砲塔、M65光學瞄準系統以及拖式飛彈等,而且擁有新型羅盤,讓射手能在M-197機砲射程極限附近仍精準命中目標而且不會使砲手因震動而導致眼部瘀青。美國海軍陸戰隊決定以此種改良版AH-1J為基礎,並加入歷年來操作AH-1J所累積的各種經驗,發展新一代的海眼鏡蛇──AH-1T。

AH-1T採用兩具普懷(P&W)加拿大廠生產的T-400-WV-402發動機,並使用與伊朗訂購的Model 214大型通用直昇機上相同新型傳動系統。為了匹配推力大增的發動機,AH-1T換裝了一套較大型且較先進的主尾旋翼系統,具備後掠式翼稍,可略為降低噪音,不過仍為兩葉片平衡式。由於主旋翼翼展增長,AH-1T的尾椼、水平尾翼也配合增長,尾旋翼力量增加,並加裝腹部機艉以維持穩定性。由於AH-1T增長的尾椼無法設計成一體成型,於是便分為前後兩段,成為AH-1T乃至於AH-1W/Z外型上與其他眼鏡蛇的不同處。為因應尾椼加長以及發動機的換裝,座艙與傳動系統之間增加了一段30cm長的機身以維持全機重心位置,使得座艙段位置相對前移,增加的空間則用於新增182kg燃料以及新的航電艙。武裝方面,AH-1T與眼鏡蛇王以及AH-1S類似,擁有機首M-197機砲旋轉塔、M65光學瞄準具、頭盔瞄準系統以及拖式反戰車飛彈等。此外,伊朗訂購之改良型AH-1J所配備的新型羅盤同樣配備在AH-1T上。AH-1T在1976年通過嚴苛的美國海軍測試項目並投入生產,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978年接收第一批33架AH-1T,接著訂購第二批24架;而原先有一筆15架AH-1J的訂單也被更改為AH-1T。

外銷方面,伊朗在1972年與貝爾簽約,共採購202架前述之AH-1J改良型以及287架Model 214A通用直昇機(休伊系列的一種衍生型),這是AH-1系列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外銷訂單。除了銷售直昇機以及售後服務外,這筆合約的第二階段更將為伊朗建立自主的國營直昇機工業,包含生產能量以及研發能力,而首項預計在伊朗生產的產品是Model 214ST──一種專為中東環境而設計的休伊系列機體加長版,並換裝T-700-GH-700型渦輪軸發動機。但在此合約第二階段進行到檢核試驗之際,伊朗巴勒維王朝遭回教激進組織推翻,導致美國當時對伊朗一系列的軍售案以及技術轉移等全部終止,包括貝爾此項計畫以及原訂售予伊朗之四艘防空版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日後美海軍之紀德級)等都不能倖免於難;而原先貝爾為伊朗AH-1J以及Model 214提供的技術支援與後勤服務等亦告中斷。此外,1977年初貝爾提案將伊朗的AH-1J機隊升級為AH-1T Plus;其不僅擁有美國海軍陸戰隊AH-1T之一切規格,還進一步換裝新的複合材料旋翼以及與Model 214ST相同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而此計畫也因為伊朗親美王朝的敗亡而付諸流水。不過,此一為伊朗提出的眼鏡蛇改良計畫卻深深地影響到後來AH-1W超級眼鏡蛇直昇機的發展。由於缺乏零件與技術支援,大部分伊朗AH-1J在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中都已不堪使用,不過直到1986年仍有少量AH-1J出沒於戰場上空。此外,伊朗的AH-1J曾與伊拉克的Mi-24攻擊/運輸直昇機在兩伊邊境發生多次空中正面遭遇,這也是到目前為止史上唯一的直昇機空中遭遇/纏鬥記錄。或許由於速度性能遜於對手,使得AH-1J在纏鬥中經常略居下風;最常見的情況下,如果AH-1J沒有在遭遇的第一回合就將Mi-24擊落,以後就很難再掌握主動權,只能盡可能擺脫Mi-24的糾纏,或者召喚友軍固定翼噴射戰鬥機解圍。除了伊朗之外,南韓也是AH-1J國際型的客戶,其在1978年接收八架配備拖式飛彈的改良型AH-1J。

AH-1W超級眼鏡蛇

雖然貝爾公司與伊朗進行的廣泛交易由於巴勒維王朝的覆滅而告終止,但是貝爾對於其將伊朗AH-1J升級為AH-1T Plus的計畫深具信心,並且據此評估對美國海軍陸戰隊AH-1T進行類似改良的可能性,此計畫仍稱為AH-1T Plus。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970年代末期則深感AH-1T的發動機推力不足,在中美洲或波斯灣等高溫地帶操作時有諸多限制;不過苦於預算沒著落,並無法資助貝爾公司進行改良。於是貝爾自費進行眼鏡蛇的進一步改良計畫,於1977年向美國陸戰隊租借一架AH-1T進行改裝,換裝兩具T-700-GE-401渦輪軸發動機、貝爾Model 214ST的變速箱並試飛成功,在爬升率、油耗、單發動機飛行等方面都有長足進步,並能在高溫、高空的情況下攜帶1ton重的武器盤旋在地面效應的高度上,這便是AH-1T Plus的原型機。

1980年AH-1T Plus成功地展示在性能與經濟性的提升之後,貝爾進一步開始為其進行武器投射測試。一開始美國陸戰隊對此一計畫並未感到很大的興趣,只讓其以最低優先層次進行,因為當時陸戰隊對換裝AH-64表現了強烈的慾望。不過1981年國會否決陸戰隊購買AH-64的經費,加上AH-1T失事率逐漸攀升、當時雷根總統推動成立快速反應部隊(Rapid Deployment Force)以及海軍陸戰隊內部壓力等因素,貝爾便獲得AH-1T Plus的全面發展經費。消息一發佈,貝爾行銷部門立刻將前述那架由AH-1T改裝而來的AH-1T Plus原型機漆上亮眼的反光黑色加上一條貫穿全機身的金色眼鏡蛇圖案。1983年此合約正式簽署時,國會批准海軍陸戰隊採購44架全新生產的AH-1T Plus以減輕陸戰隊長期以來直昇機短缺的壓力。1986年3月27日當前述44架AH-1T Plus量產型的第一架出廠時,海軍陸戰隊承認AH-1T Plus所做的一切改良足以讓其賦予新的編號及命名──AH-1W超級眼鏡蛇(Super Cobra)。除了首批44架新機的訂單外,美國海軍陸戰隊後來陸續追加154架新造AH-1W的訂單;而陸戰隊也與貝爾簽約,將原有的43架AH-1T逐步提升至AH-1W之水準。至於AH-1J則無法改裝至此標準,便陸續退至備役狀態。當整個計畫完成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眼鏡蛇機隊只剩下AH-1W這一種構型。

採用T-700-GE-401渦輪發動機使AH-1W性能大幅提昇,最大推力比AH-1T增加73%,最大起飛重量增加50%。由於換裝發動機,AH-1W的發動機艙外殼整個重新設計,全面模組化,並設有許多大型維修開口 。整個發動機拆裝已經最佳化,可在數小時內完成整機拆換。此外,許多發動機外殼開口的艙蓋可疊裝成維修平台,解決直昇機在狹小空間內如運輸機機艙中不易維修之問題。為了配合推力大增的T-700發動機,AH-1W也改用更大的進氣口,而發動機排氣口則設有紅外線訊號抑制裝置。早期眼鏡蛇系列將多種與拖式飛彈有關的電子儀器裝置於尾椼中以平衡機身重心,而AH-1W由於發動機的更換導致重心上移,因此這些電子儀器被移至前方機身,使得原先在此位置的20mm機砲彈藥箱必須向右挪移,因此造成機首右側多出一個突出於機身的結構物,容量750發的彈藥箱開口便設置於此。AH-1W仍然沿襲AH-1J/T以來的弧形座艙罩,雖然空氣阻力比AH-1S的平板座艙罩低,但較容易產生反光而讓敵方肉眼發現。在抵抗戰損方面,AH-1W的機體可承受23mm以下彈藥的射擊,此外配備自封油箱。

除了換裝T-700-GE-401發動機外,AH-1W還有不少重要的改良。改良重點之一便是加裝多種航電、電戰系統,因此機身多出不少突出的結構物。AH-1W的航電系統包括AN/ARN-118戰術空中導航儀、AN/APN-154(V)雷達信標器、AN/APN-194雷達高度計、AN/APR-39(V)2電子支援系統、AN/APR-44(V)連續波雷達警告器、AN/AVR-2雷達警告器、AN/ALQ-144紅外線反制系統、加掛在短翼上方的AN/ALE-39 30聯裝干擾絲投射系統、敵我識別系統等等。座艙裝備方面,AH-1W多採用傳統指針式儀表,前座砲手席裝有M-65瞄準儀的潛望式單元,其左則為一具5X5吋CRT顯示器,用於TOW與地獄火飛彈的瞄準;而後座駕駛席則有一具抬頭顯示器(HUD),可投射飛行資料並充當武器瞄準具,提供空對空飛彈偏離軸線的發射能力。此外,兩名機員都配備頭盔瞄準系統(HSS)以及架設於頭盔上的快拆式PNVS-5或AN/VIS-6夜視鏡 ,而這類快拆夜視鏡也是早期型AH-1W唯一的夜視裝備。

(上與下)台灣陸軍AH-1W的籌載,上圖為四聯裝地獄火反戰車飛彈,下為四聯裝拖式反戰車飛彈,

兩個短翼都掛載七聯裝火箭莢艙。兩側短翼上方都加裝AN/ALE-3930聯裝干擾絲投射系統。

攝於2014年7月19日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AH-1W另一重大改進便是增加AGM-114地獄火雷射導引反戰車飛彈(詳見AH-64一文)以及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的操作能力,爾後更增添AGM-122反輻射飛彈(衍生自AIM-9)的運用能力,能對付敵方短程防空飛彈或防空火砲的雷達系統。值得一提的是發射AIM-9的能力,此乃美國陸軍攻擊直昇機所不具備的:由於美國海軍陸戰隊往往是第一個投入作戰的單位,並且經常要在沒有友軍支援的情況下獨自奮鬥,所以美國陸戰隊要求其所擁有的任何航空器,就算是運輸機種還是旋翼機,都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空戰能力,因為他們不一定是在美軍擁有絕對空優的情況下才作業 。但美國陸軍則由於與空軍的權責劃分默契等原因,一直未能將空對空飛彈空對空飛彈納入其直昇機掛載的制式武裝之一(詳見AH-64一文)。此外,AH-1W依舊保留拖式飛彈的操作能力,而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曾經讓AH-1W掛載AGM-65小牛空對地飛彈進行試射 。為了配合地獄火反戰車飛彈,AH-1W的操縱席整合有拖式/地獄火控制顯示面板(TOW-Hellfire Control Display Panel),能將M-65瞄準具獲得的目標情資直接傳送到HUD抬頭顯示器上,使機員能在保持直視前方的情況下讀取數據並進行操控。AH-1W是武器使用彈性最大的美製攻擊直昇機, 當時是美國唯一一種能同時使用TOW、地獄火與小牛飛彈的攻擊直昇機。不過一開始AH-1W並未配備雷射標定器,在使用地獄火飛彈時需仰賴地面單位或陸戰隊軍機如A-6、OV-10、F/A-18等以雷射照射目標。

早在1989年,AH-1W就換裝了四葉片旋翼系統進行測試,不過直到後來的AH-1Z,

眼鏡蛇才終於實現換裝四葉片旋翼的目標。

受限於經費,AH-1W不得不沿用AH-1T的旋翼系統,主要改良只是搭配液壓制震系統(Vibration Suppression System,VSS), 使振動比以往AH-1系列減少50%。在AH-1系列上行之有年的平衡式兩葉片旋翼系統 屬於較早期的技術,葉片只有調整傾斜角以及上下擺動兩個自由度;相較於後來AH-64等直昇機使用全關節旋翼 (具有上下擺動、前後、傾斜角等三個自由度),AH-1的旋翼機械構造較簡單、輕便且便宜,但 是只有兩個葉片導致旋翼單位負荷較大(就是旋翼葉片總面積分攤直昇機旋翼旋轉圓盤面積的比例,葉片越多則旋翼翼面負荷自然降低),籌載與飛行能力受限。相形之下,四葉片旋翼由於翼面積增加,在升力相同的前提下只須要較低的轉速,可以降低機械噪音與振動,或者提供更大的升力來提高籌載與運動性能,甚至可以拉長旋翼長度來提高載荷能力(因旋翼轉速減慢,旋翼翼稍掃掠速度跟著降低,更長的旋翼才會在相同的轉速與空速之下遇到音速)。增加葉片數量減慢轉速、降低旋翼噪音與振動有利於隱蔽行蹤,而且減低機體結構與機械損耗,並使得機員長時間飛行比較不容易疲累。此外,AH-1的平衡式兩葉片旋翼活動只有兩個自由度,靈活度比不上後來的四葉片全關節旋翼系統。AH-1W在1989年左右就曾測試四葉片旋翼系統,但當時並沒有經費為海軍陸戰隊全面換裝。

早期AH-1W的觀測/射控系統也比AH-64A簡陋,夜戰能力大為遜色。從1991年1月起出廠的新造AH-1W均經過改良,包括換裝由德利台(Teledyne)公司生產的AN/APN-217都卜勒戰術導航系統 、新增Collins公司的CDU-800控制/顯視系統以及ICU-800資料處理器。從1993年起新出廠的AH-1W整合了美國陸戰隊與以色列德曼(Taman)精密儀器公司合作發展的夜間標定系統(NTS,俗稱C-NITE),該系統在波灣戰爭期間便裝備於美國陸戰隊的AH-1W上進行實地測試。NTS是在M-65瞄準具的主體內整合入CCD電視攝影機、使用第二代熱影像技術的前視紅外線(FLIR)洛克威爾公司的AN/AAS-32雷射標定器以及休斯公司為拖式反戰車飛彈設計的空用雷射增益穩定瞄準系統(Laser-Augemented Airborne Target System)等,而M-65經過此一改良後便改稱為NTSF-65。NTSF-65使得AH-1W首度擁有完整的日/夜間作戰能力與雷射導引武器射控能力,而其第二代FLIR的使用距離也勝過AH-64A的第一代FLIR。Taman公司在1993年1月交付首批25組NTS給美國陸戰隊,後續則轉移至美國Kollsman公司進行生產;美國海軍陸戰隊總共為其AH-1W機隊訂購250套NTS,而土耳其與台灣也分別購買了12與53組NTS。此外,此階段AH-1W亦追加了GPS/INS/RLG整合導航系統。

(上與下)台灣陸軍AH-1W機鼻,可以看到NTSF-65光電瞄準儀以及20mm機砲。

攝於2014年7月19日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AH-1W在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表現出色,痛宰了伊拉克的裝甲部隊,而且後勤維修負荷以及單位時間飛行成本等皆低於AH-64A。在作戰期間,49架美國陸戰隊AH-1W(其中28架部署於陸地上,21架由兩棲艦艇上起飛),在整個戰爭期間飛行總時數達8500小時,平均每月操作時間為30.5小時,派遣率高達92%,某些AH-1W還締造每日飛行超過13小時的紀錄,其優異的可靠度與持續戰力可見一斑。當時盟軍為了簡化空中管制作業,將旋翼機的飛行高度限制在244m以下,使得盟軍直昇機必須直接面臨中東沙漠強烈風沙的嚴苛考驗,但是設計之初便著重於惡劣環境操作的AH-1W卻無風沙侵入組件的情況發生,精密航電儀器的故障率極低。當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正式展開時,AH-1W已經開始換裝前述的NTS以及APN-217導航系統 。此外,戰爭期間AH-1W也曾測試新型四葉旋翼系統 ;而參與波灣戰爭的AH-1W還配發手持式GPS來增加導航精確度。AH-1W的戰果並未公開,不過據信表現出色,其中確定的是某架此型機締造發射八枚反戰車飛彈命中7枚的紀錄,並導致一整個伊拉克步兵營向美軍投降。

1999年美國介入科索沃衝突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派出四架海軍陸戰隊AH-1W以及兩架UH-1N駐紮於此地,在作戰期間機隊妥善率高達90%,表現遠優於同時期派駐在阿爾巴尼亞的16架美國陸軍AH-64A。 在1994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發現飛行時數超過1000小時的AH-1W,普遍出現主旋翼軸承鏽蝕的情況,一度暫時停飛進行檢修。至1997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H-1W總數約達到230架,其中44架乃由AH-1T升級而來的。

在2003年3月爆發的第二次波灣戰爭中,AH-1W也參與了戰鬥,整體出勤、作戰表現依舊優於AH-64A/D,主因除了AH-1W比較耐用可靠之外,美國海軍陸戰隊AH-1W在發射武器接戰時仍保持約108km/hr的飛行時速,而陸軍AH-64在發射武器時則停滯於空中,因此AH-1W被敵方武器擊中的機率自然較低,不像AH-64屢屢被伊軍滿天亂射的小型步兵武器打得遍體鱗傷;另外,改良後的AH-1W的第二代FLIR的偵測距離比AH-64A/D的第一代FLIR長,使其能在較遠的距離發動攻擊,較不易受到伊軍砲火的反擊。此外,AH-1W抵抗戰損的能力再度獲得證明,例如一架AH-1W曾被伊軍23mm機砲擊中主旋翼,但該機仍能撐回基地並迅速修復。在整場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折損2架AH-1W,不過都不是被敵火擊墜。

在2010年代,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H-1W陸續升級為AH-1Z;一部份還來不及升級者也先換裝若干AH-1Z的組件,例如Y字形發動機排氣口,降低發動機熱流對尾椼的衝擊。

美國海軍陸戰隊 的AH-1W陸續升級為AH-1Z規格,其中尚未經過完整升級的AH-1W會先換裝與

AH-1Z/UH-1Y相同的Y字形發動機排氣口,降低發動機熱流對尾椼的衝擊。

AH-1W也外銷他國,土耳其率先採用,在1990及1993年各接收5架,日後總數增至14架,其中1架在1997年遭游擊隊以SA-7肩射防空飛彈擊落。 台灣則在1991年8月首次申購AH-1W,當時數量為18架,同時搭配採購12架OH-58D,代號為「陸鵬專案」;隔年採購數量增加,AH-1W增至42架而OH-58D增至26架,此外一併購入1000枚 單價5萬美元的AGM-114C地獄火反戰車飛彈。1992年美國批准此項採購案,1993年10月這批直昇機開始運交台灣,成為台灣陸軍史上第一支專業攻擊直昇機兵力。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H-1W相比, 台灣陸軍的AH-1W少了發動機上方的兩片天線。台灣陸軍的攻擊直昇機大隊編制乃師法美國陸軍攻擊直昇機營,由兩個中隊21架AH-W以及一個中隊13架OH-58D組成;而這兩個大隊的直昇機在1997年全數運交完畢並編組成軍。 台灣在1997年又追加訂購21架AH-1W與13架OH-58D以組建第三個攻擊直昇機大隊,其中這批增購的21架AH-1W已於2001年運交完畢 ;配合台灣增購的直昇機,美國也在1999年3月宣布出售240枚AGM-114K3地獄火飛彈給台灣。AH-1W與OH-58D的獲得不僅讓台灣陸軍戰力大幅提昇,也使得 台灣陸軍的整體作戰觀念產生不小的變化。

在2018年1月,美國政府宣布,將美國海軍陸戰隊剩下尚未升級成AH-1Z的AH-1W(約40架)出清,並透過海外軍售管道(Foreign Military Sales,FMS)或直接商售管道(Direct Commercial Sale,DCS)提供給國外客戶。這些AH-1W出售前,將先換裝與AH-1Z、UH-1Y相同的數位化玻璃駕駛艙(glass cockpit)。 這意味著AH-1W原本的的相關零件如傳統式儀表板可能已經斷貨,全世界還在使用AH-1W的客戶台灣(土耳其的AH-1W則陸續被新的T-129汰換),若沒有配合升級,將在數年後面臨零件商源消失問題。台灣的AH-1W曾在2010年左右進行航電升級,但並非所有規格都與美國海軍陸戰隊AH-1W同步,例如台灣AH-1W始終維持原本的發動機排氣口。

 

AH-1Z腹蛇

AH-1Z腹蛇攻擊直昇機 原型機,早期仍使用與AH-1W相同的發動機噴嘴 。

進入1990年代後冷戰時期,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了因應未來戰場上更嚴苛多變的環境,以在各種區域衝突中更快速、有效地完成使命,遂決定以AH-1W超級眼鏡蛇為基礎,進行全面性的提升 。從1990年代起,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H-1W總共有三個階段的改良在進行,第一階段是加裝前述NTFS-65整合光電瞄準儀以及整合導航系統,此階段已付諸實行;第二階段為整合式武器系統(Intergrated Weapon System,IWS),包括全新的整合式偵蒐與航電系統、數位資料傳輸系統、玻璃化/資訊化先進座艙、新型操縱介面以及整合式電戰/自衛裝備等等;第三階段則為換裝四葉片複合材料旋翼,事實上,貝爾早已發展出供超級眼鏡蛇換裝的680型新型複合材料製四葉片旋翼系統,並從1989年開始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換裝新旋翼的AH-1W飛行性能與燃油效率大幅提昇,最大速度由352km/hr增至390km/hr,最大起飛重量增詞8391kg,垂直爬升率大增170%,武器籌載量增加40%,在短翼尖端增設第三對掛載點,燃油攜帶量增加379公升,使其在保留20分鐘備用燃油的情況下,擁有278km的作戰半徑,旋翼頂端的振動也減 少70%,並能輕易進行360度翻筋斗、匍匐地貌飛行等動作,而其抗戰損能力與壽命也較原來大為提升。上述改良只有第一階段在AH-1W上獲得實行,經過多年評估後,美國陸戰隊決定優先發展四葉片旋翼,遂在1995年7月暫時擱置前述的第二階段的IWS,全力發展四葉片旋翼系統,之後才回頭進行IWS。以前述各階段改良為基礎,此種「超級AH-1W」最後發展成了AH-1Z腹蛇(Viper),首架原型機於2000年10月試飛成功。雖然名義上這算是超級眼鏡蛇的性能提升,但由整個計畫看來已經不下於開發一種全新的攻擊直昇機了。

與AH-1W相較,AH-1Z的航電系統、旋翼、動力系統全面翻新,尤其是其航電系統的科技水平已經臻至世界最尖端之林,與AH-64D不相上下,部分方面甚至猶有過之,和AH-1W完全不可同日而語。AH-1Z與最新型的AH-64D以及RAH-66一樣,都是未來資訊化、數位化戰場的尖兵,具備優秀的偵蒐能力、大量混亂戰場資料的彙整能力以及大量數位化資訊的傳輸能力,並且具備高度整合的航電系統。AH-1Z擁有先進的座艙設計,除了前後駕駛台各裝置兩具大型多功能平面顯示器外,兩名乘員都擁有最先進的內嵌式數位頭盔顯示瞄準系統(IHDSS),相關飛航/射控資料在日/夜間皆可投射在乘員的TopOwl頭盔顯示器的CRT面罩上,乘員並能直接以雙目直視之,不影響座艙視覺。由於IHDSS的配置,AH-1Z取消了AH-1W原有的HUD。AH-1Z的前後座都使用手不離桿總距桿及週期變距操縱桿(Hands on Collective And Stick,HOCAS),將許多常用開關整合於操縱桿上,機員使用這些機能時不需要將手離開操縱桿,大幅減輕了操作負荷此外,AH-1Z的座艙還裝有伸縮式任務握把,上面有與集體桿和操縱桿相同功能的選擇與武器發射鈕。由於AH-1Z的前、後座駕駛台配置完全相同 (AH-64D則否),因此必要時前後座可進行任務互換,此乃AH-1Z之一大特色。由於是全新設計,AH-1Z駕駛艙的先進程度優於AH-64D,上述的IHDSS、任務握把、前後座完全相同可互換任務 ,這些都是AH-64D所不具備的。資訊傳輸能力方面,AH-1Z擁有與機內無線電整合的MD-1295/B數據機,使其能與友軍互相傳遞、收發資料、影像等各種數位化真時資訊,讓AH-1Z成為一個戰術網路的中繼點,大幅提昇整個美國陸軍對戰況的掌握以及作戰能力。

觀測系統方面,AH-1Z以洛克西德.馬丁公司發展的新型AN/AAQ-39鷹眼光電目標瞄準系統(TSS)取代原有的M65光學瞄準系統;該系統位於AH-1Z機鼻的一具光電旋轉塔內,內含一具以中波段紅外線(MWIR)操作的第三代前視紅外線儀(FLIR)、一具高解析度電視攝影機、一具雷射目標指示/測距儀,以及一具雷射照明追蹤儀(LST)。鷹眼系統堪稱現今最先進的光電偵蒐系統之一,其第三代FLIR採用凝視陣列(FPA)技術,足以在32km偵測到目標、目標分類距離達18.7km、敵我識別距離為9.3km(TSS具有專利的影像處理運算技術,使用時目標分類距離可進一步延伸至26km,敵我識別距離則可延伸至14.5km),標定距離約10km。此外,TSS的第三代FLIR最大解析度高達640X480,超過AH-64的第一代FLIR(1X128)以及RAH-66的第二代FLIR(4X240~480)。除了性能優異的FLIR外,TSS的電視攝影機也是頗有功力,放大倍率最高為16倍,解析度高達769X494。此外,TSS的FLIR與電視攝影機都能無段變焦切換視野。 然而,鷹眼的第三代FLIR以最大倍率進行觀測時,其畫面將縮減到約一個硬幣的大小,只能用眼睛貼近觀看,被美國陸軍譏為根本不實用。此外,鷹眼系統帳面的最大偵測距離、分類與識別距離雖然看似超過陸軍AH-64D的長弓豪米波雷達,然而一次只能針對單一目標,而長弓雷達能在數秒內完成對周遭8km半徑內的搜索與識別,換成光電系統達成同等級的偵察要花費1小時,而且紅外線光電感測系統比豪米波雷達更容易受天候、水氣的影響。

由於價格昂貴,美國海軍陸戰隊並未在AH-1Z上裝置被美國陸軍AH-64D採用的長弓豪米波雷達 。在操作維持方面,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H-1W/Z直昇機經常使用小股分遣隊的型態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後勤維護的負擔必須盡可能降低,而精密的長弓雷達 對此也是比較不利。此外,美國陸戰隊的攻擊直昇機的主要任務便是在灘頭提供地面友軍密接火力支援;而在狹窄而缺乏縱深的灘頭上,敵我交錯、戰況混亂、戰線不明確,敵我識別顧慮較大,因此長弓豪米波雷達在同時攻擊多目標的長處受到限制,不能盡情發揮。

AH-1Z採用可折疊式旋翼系統。一旁就是與AH-1Z高度共通的UH-1Y。

AH-1Z換裝新型的四葉片複合材料無軸承主尾旋翼,而這便是AH-1Z與以往各型眼鏡蛇在外觀上最大的差別。此旋翼系統使用全新 的無鉸接/無軸承技術,取消傳統全關節旋翼的所有鉸鏈(包括揮舞鉸、擺震鉸、變距鉸)、吊環、軸承等機械結構,槳轂內的變距拉桿直接拉扯以兩片複合材料製造且直接連接旋翼根部的翼顎,能遂行旋翼系統所需的變距運動;而傳統旋翼需要倚賴揮舞鉸與擺振鉸來吸收旋翼運轉時的上下揮舞及前後擺振運動,在無軸承旋翼上則藉由頗具彈性的翼顎及旋翼根部來吸收。無鉸接/無軸承旋翼系統堪稱旋翼技術的最高境界,將機械複雜度降至最低, 不僅能大幅減低複雜度與後勤維修負荷,由於其機械構造已經達到最簡約,旋翼扭轉元件直接帶動複合材料製且極富韌性的扭轉元件來控制旋翼葉片,因此能將操控遲滯現象降至最低,整體飛操品質接近定翼機,能迅速改變飛行姿態進行各種激烈的戰術運動,其性能絕非傳統旋翼系統所能想像。由於此類無鉸接/無軸承旋翼技術需要以具有高彎曲強度、剛度與低扭轉剛度的材料來製造槳轂與旋翼葉片之間的連接部位,技術要求極高,因此直到1990年代複合材料技術長足進步後才能進入實用化階段。AH-1Z每片複合材料旋翼葉片的寬度與AH-1W相同能承受俄製23mm機砲砲彈的直接命中而不喪失功能,並能保證持續使用10000飛行小時而無須檢修。四葉片旋翼讓AH-1Z的籌載能力與飛行性能大幅增加,而且震動、噪音也減低了不少;此外,整組主旋翼葉片能進行半自動折疊以節省 停放空間,無須人工拆裝便能裝入海空載具進行長程戰略運輸,大幅節省人力需求與整備時間。

AH-1Z在2004年6月開始測試新型發動機噴嘴。

動力系統方面,AH-1Z換裝推力更大的T-700-GE-401C渦輪發動機,搭配新旋翼系統,動力輸出較AH-1W增加三成。換裝新型發動機與旋翼系統後,AH-1Z的飛行性能跟AH-1W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在2001年一月的第一個1000飛行小時測試中創下最大空速407km/hr、巡航速度296km/hr的驚人記錄。不過,由於AH-1Z的發動機艙沿用AH-1W的設計,兩具發動機間距較窄,導致發動機噴嘴離尾椼較近,使高溫廢氣直接烘烤尾椼,不僅加劇結構損耗,而且使尾椼溫度升高,增加機體紅外線信號;而隨著AH-1Z新傳動系統帶來的功率提升,使這個問題更加惡化。貝爾一開始將AH-1Z尾椼蒙皮增厚兩倍,隨後的解決方案則是更換新的發動機噴嘴。在2004年6月,貝爾開始在AH-1Z上測試新的發動機排氣系統(此一研發合約直到稍後的7月20日才被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追認),其外型為較扁平的橢圓形,長軸在水平方向,兩噴嘴開口分別斜向朝外,使廢氣避開尾衍並迅速被主旋翼的下洗留吹散,能有效改善前述的問題。 由於實驗證實此一噴嘴效果良好,美國海軍陸戰隊現役全部AH-1W從2005年3月開始便陸續換裝。

武器方面,AH-1Z換裝新的武器掛載短翼,不僅長度、厚度與強度增加,而且於翼尖增設了一個掛載點,可掛載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此外,原本AH-1W只能在短翼的兩個內側掛載點加掛四聯裝地獄火反戰車飛彈,而且不能加掛副油箱;至於AH-1Z則拜新發動機以及新旋翼提供的更大推力之賜,短翼下方的四個掛載點則都能加掛四聯裝地獄火飛彈,使其火力與AH-64不相上下,此外還能加掛副油箱以增加續航力。AH-1Z短翼厚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其內部設置了容量51加侖的油箱,使AH-1Z的續航力延長,作戰半徑勝過AH-1W以及AH-64,此外其結構亦經過加強,以掛載更多武器。比起AH-1W,AH-1Z的有效籌載量增加56%、機內燃油籌載量增加33%,任務籌載量是前者的2.17倍。AH-1Z的水平尾翼較AH-1W後移,尾翼兩端最初各裝有一個垂直安定面,然而試飛後卻發現此安定面不僅使直昇機操作反應變得遲緩,而且容易因疲乏而出現裂痕,因此改回AH-1W原有的全動式水平安定面,並取消垂直安定面。

反制系統方面,美國海軍陸戰隊並未在AH-1Z上加裝美國陸軍新一代直昇機必備的AN/ALQ-211整合式射頻電子反制套件(Suit Integrated RF Countermeasure,SIRFC),僅配備AN/AVR-2雷射偵測系統(LDS)、AN/AAR-47飛彈警告系統(MWS)、AN/APR-39雷達警告系統(RWR)與AN/ALE-47干擾彈投射系統等自衛性裝備,但缺乏對雷達、紅外線尋標器的主動干擾措施,完整度遠不如ASE。 對國外客戶而言,AH-1Z則將ASE列為選擇性配備。

接續AH-1J/T/W以來對近岸環境作業以及防護能力的重視,AH-1Z除了沿襲防鹽分侵蝕設計外,也格外注重對外物損傷(FOD)的容忍。此外,為了因應未來戰場上可能出現的電磁脈衝(EMP)武器攻擊以及電磁干擾(EMI),AH-1Z的飛控與航電系統都經過電磁防護遮蔽,並且增強系統、機身對損傷的容忍以及自動錯誤補償功能。當然,強化對戰鬥損害的抵抗也是AH-1Z的設計重點之一。除了主尾旋翼都能承受23mm砲彈射擊外,AH-1Z的主傳動軸、主旋翼軸都能承受12.7mm機槍子彈的直接命中;燃油系統能承受12.7mm機槍子彈乃至20mm機砲砲彈的命中,並具備自封油箱以及滅火系統;機上具有惰性氣體產生系統(OBIGGS),製造惰性氣體並灌入油箱,降低墜機或油箱被擊中時燃油爆炸的機率。傳動齒輪箱在外殼被擊破、潤滑油完全流失的情況下,仍能持續運轉30分鐘而不至於立刻咬死,讓飛行員友機會能脫離戰區或實施迫降。在乘員防護方面,機身座艙部位設有裝甲,在結構上也力求迫降時吸收對地面衝擊力以減輕對乘員的傷害,而著陸用橇架對衝擊力的吸收也經過強化,降低迫降時機體受到的損害。

後勤維修方面,AH-1Z不僅承襲眼鏡蛇家族易於維修、堅固耐用以及全機耐腐蝕設計,更進一步考量到戰場維修的簡易性與降低備份料件的需求,增加最新的互動式檢測科技與自我撿測系統,使得後勤維修的負荷大為簡低。和AH-1W相比,AH-1Z的單位飛行維修大幅降低53%,90天零件戰備儲存量從85立方公尺遽降至25.5立方公尺,持續操作能力、可靠度將更加優秀。AH-1Z每小時的飛行成本為1018美元,AH-64D則為3325美元,兩者差距近三倍 ;而根據美國華盛頓某智庫的計算,若以每年飛行300小時的方式操作30年,每架AH-1Z所需的維修成本比AH-64D低了3700萬美元。

加掛於AH-1Z短翼尖端的CRS眼鏡蛇豪米波雷達系統。

與AH-64D相較,AH-1Z最大的劣勢在於缺乏AN/AP-78長弓豪米波雷達,使其戰場監視能力與多目標接戰能力根本無法與AH-64D匹敵。為了讓AH-1Z能在國際間的攻擊直昇機市場上與波音AH-64D一爭長短,貝爾在2001年6月與長弓國際公司簽約,開發一種長弓豪米波雷達的 衍生型──眼鏡蛇雷達系統(Cobra Radar System,CRS),作為AH-1Z的客戶選配裝備。CRS以莢艙的形式出現,掛載於AH-1Z短翼尖端的武器掛架上 (兩側均可),每套CRS重量僅90.8kg。CRS的功能與原版長弓相同,包括目標搜索、追蹤、標定、導航、地貌飛行、導引AGM-114L豪米波版地獄火反戰車飛彈等 ;由於加掛於機身側面,雷達視界受到機體限制,CRS先天就不需要如同原版長弓雷達的360度全方位搜索範圍,因此設計得比原版長弓雷達體積更小,重量更低。CRS的垂直搜索範圍為-20~+30度,水平搜索範圍 則為113度(以加掛於左側短翼為例,水平範圍從正左側一直延伸到機身縱軸右側23度)。與AH-64D的原版長弓雷達相同,CRS同樣具有多種搜索模式,水平掃瞄範圍總共有15、30、45、90、113度,詳見AH-64一文。CRS對移動目標的最大偵測距離約8km,對固定目標偵測距離4km(因為缺少都卜勒效應的輔助),能同時追蹤至少100個目標並對其完成定位、分類以及設定接戰順序。CRS的配置 方式雖然相當便利,完全不會牽涉到機身結構的修改,不過裝置於機側其水平搜索範圍大受限制 ,被認為是CRS的最大缺憾;此外,CRS必須佔用一個武器掛載點,意味著機上攜行火力的降低。不過貝爾公司認為CRS的配置方式也不盡然是缺點,因為AH-64D將長弓雷達置於旋翼頂端雖可獲得360度的全方位水平搜索能力,但俯視則受限於主旋翼的阻擋干擾,使其搜索角度受限; 而加掛於側面的CRS就沒有這種問題,俯視角度遠大於AH-64D,如此對於近距離地面目標搜索的效能。此外,有人認為配備CRS的AH-1Z在利用雷達進行地物掩蔽觀測時,勢必得露出整個機身正面,不像AH-64D只需讓主旋翼頂端的長弓雷達露出即可;不過貝爾也認為此一差異其實影響不大,因為CRS的偵測距離遠達8km,已經超出人類肉眼對直昇機的目光辨識距離,而敵方雷達也很難在AH-1Z躍出掩蔽物的極短時間內將其從掩蔽物的雷達訊號中辨別出來。此外,貝爾公司認為CRS的水平搜索限制能以戰術方式加以彌補:對單機而言,只要偏轉一下機體,還是能加大掃瞄範圍,雖然會從先前的掃瞄範圍移開,但之前獲得的掃瞄辨識資訊已經儲存在機上電腦中並顯示於電子地圖上,而不會消失;在多機運用時,AH-1Z可採用一種四機編隊戰術,中間兩架AH-1Z不加掛CRS,將所有籌載量用於武器上,而左右兩側的AH-1Z則分別在左翼與右翼加裝CRS,分別負責左方與右方的偵測 ,如此整個機隊即能以CRS涵蓋前方180度的水平半球(但仍只相當於一架AH-64D的長弓雷達視界的一半),並以數位資訊傳輸系統將左右兩機CRS合力獲得的完整雷達圖像分享給編隊中每一架AH-1Z。

由於AH-1Z沿用AH-1W的機體基本設計,因此可將AH-1W回廠改裝為AH-1Z。對於原先使用AH-1W的國家而言,換用系出同門的AH-1Z理論上可大幅降低換裝、訓練成本以及時程;不過在實際上,AH-1Z許多細部裝備和AH-1W截然不同 ,改造幅度極大,需要更換的盡是機上最昂貴的部分(旋翼、發動機、航電、感測、尾衍等),兩者的共通性實際上不到10%,所以成本上的優勢遠不如預期明顯。

UH-1Y通用直昇機的旋翼、尾椼、航電等都能與AH-1Z共 用,兩者共通性高達84%。

美國陸戰隊計畫將180架AH-1W升級為AH-1Z,成為未來兩棲作戰密接支援的新主力。除了AH-1Z外,海軍陸戰隊也會以大幅改良的UH-1Y通用直昇機取代既有的UH-1N,其動力系統、旋翼、航電、偵蒐系統、尾椼與AH-1Z完全相同 ,兩者的共通性高達84%(諷刺的是,UH-1Y與AH-1Z與它們前輩UH-1N、AH-1W的共通性,大約只有UH-1Y與AH-1Z之間的1/10),不僅在後勤維修上十分便利,作戰時分遣隊中UH-1Y的零件也能優先拆給AH-1Z使用。 最初美國海軍陸戰隊只打算以舊機翻新的方式將180架現役AH-1W升級為AH-1Z,並將100架既有UH-1N提升為UH-1Y;不過由於2000年代美國陸戰隊任務頻繁, 因應持續升高的作戰需求,陸戰隊獲准擴編兩萬人,為此也增加了裝備的採購數量;在2008年4月20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增加H-1直昇機系列的採購量, 將UH-1Y由原訂100架增為123架,AH-1Z則由180架增為226架,新增的數量全都是新造機體(其中AH-1Z新造為58架,翻修為168架);陸戰隊也要求先採購新機體,使得現有機體回廠翻修時,第一線部隊仍有足夠的機體可以使用。 在2009年,陸戰隊決定新造的AH-1Z機體都直接使用功率較大的T-700-GE-401C發動機。

計畫的挫折與延誤

從2001年試飛開始,AH-1Z就陸續面臨各式各樣的技術問題,包括前述水平尾翼與發動機排氣問題、旋翼系統、液壓系統與航電系統等等,洛馬開發的AAQ-30目標瞄準系統在早期也發生穩定以及切換視野模式時容易丟失目標、必須重新搜索等問題,導致發展時間延誤與成本上升。此後,AH-1Z/UH-1Y的計畫也不斷面臨延後,最初計畫在2003年10月進入初期低速量產(LRIP)階段,在2005年度進入全 速生產,在2006年度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但美國海軍陸戰隊在2001年5月就把進入LRIP的時程往後推延一年。到2003年,為了解決種種技術問題,AH-1Z/UH-1Y在2003年下半進行設計重構(Design Reconfiguration)。在此期間,由於預期的總經費已經上漲到62億美元,AH-1Z/UH-1Y一度面臨遭到取消,不過美國國防獲得委員會(Defense Acquisition Board,DAB)仍在2003年10月23日批准AH-1Z/UH-1Y進入Lot 1低速量產階段,在12月29日與貝爾簽署價值1.83美元的Lot 1合約,在2004預算年度分別將3架AH-1W與6架UH-1Y分別升級到AH-1Z與UH-1Y的標準。原本AH-1Z打算在2013年交付完畢,然而依照新的規劃,這個期程拉長到2014至2015年度,而達成IOC的時間也從2007年延後到2008至2009年。

在2004年12月29日,美國海軍與貝爾簽署合約,為AH-1Z/UH-1Y發展第二代任務電腦,這是因為最初此計畫採用的任務電腦組件(包括200MHz的Power PC 603e通用處理器以及3D Lab 500MX/Gamma圖形處理器等,都是1990年代末期水平)在此時已經過於老舊;此合約價值3500美元,隨後由貝爾轉包給諾格集團進行。隨後在2005年2月,美國海軍又與貝爾簽署價值1.65億美元的合約,為AH-1Z/UH-1Y開發新版的整合航電軟體;在2005年4月,貝爾獲得價值1.04億美元的Lot 2生產合約,包含3架AH-1Z與4架UH-1Y。由於美國海軍對AH-1Z/UH-1Y的研發進程並不滿意,遂在2005年3月發出警告,要求貝爾針對計畫管理與生產程序進行根本性的改變,否則不惜取消合約;貝爾對管理做出重大改變並經過為期一年的檢核之後,國防獲得委員才在2006年5月31日同意繼續進行計畫。 在2005年5月,AH-1Z完成海上飛行測試,整體構型在2006年初定型。在2006年5月,AH-1Z開始搭配AAQ-30光電瞄準系統進行第一階段作戰測評(OPEVAL),結果顯示雖然部分早期問題已經獲得解決,但在測試中又發現AQQ-30與TopOwl頭盔顯示瞄準器整合不良。由於伊拉克戰事的影響,相關測試經費與人力均被挪用,導致第二階段的作戰測評延到2008年展開。為了解決AH-1Z的技術問題,美國陸戰隊在2006年7月簽署Lot III量產合約時,只包括七架UH-1Y而不包括AH-1Z。在2007年7月31日,美國陸戰隊在Lot 4的訂單中恢復對AH-1Z的採購,此一生產包含9架UH-1Y與2架AH-1Z,價值1.65億美元。

在2008年2月,AH-1Z與UH-1Y展開第二階段作戰測評,原訂在同年5月結束,並接著在8月份開始全速量產;而在2008年3月,美國海軍水面作戰中心也與洛馬簽署AAQ-30的初期量產合約,在2010年之前交付16套。在第二階段作戰測評中,UH-1Y順利通過,並在2008年8月15日達成IOC;然而AH-1Z則並不順亮,頭盔顯示器與AQQ-30的整合問題仍未有效解決,使其第二階段作戰測評被迫終止。在2008年8月18日,美國國防部宣布,由於AH-1Z未能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因此第二階段作戰測評延後到2010年5月進行,形成IOC的時間也延到2011年9月以後。在2009年5月1日,美國航空週刊與航太技術(AWST,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報導,2架陸戰隊UH-1Y直升機在同年4月7日、24日 飛行時,自我測試系統發出警告,顯示主旋翼變速箱出現大範圍損壞,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 Naval Air Systems Command)遂 發出臨時通知,將6架UH-1Y和AH-1Z暫時停飛。NAVAIR和貝爾直昇機公司隨即認了問題來源,並花費兩個月時間進行調查事故原因與修復, 當時正在生產線上組裝的1架AH-1Z與2架UH-1Y也進行了全面檢查。 在2010年9月26日,AH-1Z的第二階段作戰測評終於過關,頭盔顯示器、光電系統與武器的整合表現合格。 然而,AH-1Z仍趕不及參加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阿富汗的部署(至2014年結束)。

雖然AH-1Z不斷發生技術問題與進度延後,但由於AH-1Z已經是陸戰隊唯一的直昇機選項,因此陸戰隊仍決定繼續購買。在2009年9月30日,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正式同意執行Lot 5量產合約(在2008年1月就已經進行預備工作),包含11架UH-1Y與4架AH-1Z,價值2.1億美元。在2009年3月26日,貝爾獲得Lot 6生產合約,包含11架UH-1Y與5架AH-1Z,價值2.88億美元。在2010年4月,洛馬獲得第二批18套AAQ-30的量產合約。在2010年6月16日,貝爾獲得Lot 7合約,包括18架UH-1Y(其中11架為新造)、11架AH-1Z(其中9架新造),價值5.46億美元,規模與金額都明顯比Lot 1~6大。 由於替換UH-1N的需求比取代AH-1W更為迫切,因此美國海軍陸戰隊優先購買較多的UH-1Y,使AH-1Z的生產速度相對減慢。

由於多次延誤,AH-1Z進入IOC的時間延遲將近五年;若以1996年10月為基準,整個AH-1Z/UH-1的開發計畫從6.8億美元暴增到18.4億美元,總計畫成本更從35.4億美元暴漲到115.2億美元。除了 採購數量增加(從284架增至353架),AH-1Z/UH-1Y價格大漲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種種因素(尤其是技術因素)導致的時程拖延,美國審計署估計這部分造成的總經費增加為96.9億美元。同時期由貝爾執行的ARH-70戰蒐直昇機也面臨計畫延誤與成本超支,最後遭到美國陸軍取消,這幾個案例似乎顯示貝爾的專案管理存在相當問題。

AH-1Z的外銷

受制於對手波音公司的AH-64D在國際攻擊直昇機市場上的強勢亮麗表現, 在2000年代尚在研發測試中掙扎的AH-1Z,外銷前景可謂一片慘澹,完全不復以往AH-1系列的雄風,就連差點到口的肥肉(土耳其案)都因談不攏而丟掉。直到2017年,AH-1Z才終於確認取得第一個外銷訂單(巴基斯坦,共12架)。

AH-1Z首先參加了1995年展開的土耳其攻擊直昇機計畫, 在當時擊敗包括俄羅斯卡莫(Kamov)設計局/以色列合作開發的Ka-50-2(後改稱Ka-54)攻擊直昇機、歐洲直昇機的虎式、義大利A-129國際型等其他競爭者,獲得土耳其陸軍考量的優先順位。由於土耳其版的AH-1Z採用了多種土國自製的裝備,因此性能較原版AH-1Z略為降低;此外,土耳其版的AH-1Z捨棄原本的著陸用橇架,改採新研發的三點式輪式起落架,使得其熄火後在地面上的移動更加方便。按照預定計畫,土耳其將獲得技術轉移,並在貝爾的協助下於土國生產132架此種AH-1Z,並將原有13架AH-1W升級為此種AH-1Z。土耳其與貝爾公司的協商於2000年展開,不過進展一直不順遂,首先是數量的刪減(首批20架,第二批30架,另保有兩批各20、21架的選擇權),而且在報價與技術轉移程度上一直談不攏,而土耳其對貝爾方面的高姿態甚感不滿,故一度將此案擱置。在2002年中期,土耳其恢復了與俄羅斯卡莫公司的接觸,雙方的洽商十分順利。此舉迫使貝爾在2003年8月中旬與土耳其重新談判。

在2004年5月,財政困窘的土耳其宣布終止AH-1Z一案,一同撤銷的還包括無人遙控飛行載具(UAV)以及擱置已久的1500輛新一代主力戰車等採購案。 不過土耳其攻擊直昇機計畫並非被徹底封殺,而是重新開放各國廠商投標。但土耳其對技術轉移與工業互惠額度要求仍然甚高,高姿態的兩大美廠波音與貝爾對此無法接受 (早在1995年土耳其案首度展開時,波音便無法接受土耳其條件而自動放棄),貝爾早在2005年3月便退出此案,而波音也沒有在2005年12月5日的最後期限前提交提案徵詢書(RFP),兩大美系攻擊直昇機就此提前退出,剩下歐洲直昇機集團(Eurocopter)的虎式攻擊直昇機 、義大利奧古斯塔.偉斯特蘭(Agusta Westland)的A-129、南非Dinel集團的茶隼(Rooivalk)、俄羅斯卡莫設計局的Ka-54等參與競爭。原本虎式憑藉低廉的成本、不錯的效益以及土耳其亟欲拓展與歐盟的關係等優勢,一度擁有頗高的呼聲,不過最後土耳其在2007年3月底選擇與義大利奧古斯塔.偉斯特蘭優先進行洽商。

除了一波三折的土耳其案外,貝爾還將AH-1Z的外銷目標放在南韓、日本、台灣、約旦等原本使用AH-1系列的國家(包括新機銷售或舊機改良),但由於飽受AH-64D的強勢排擠,外銷前景頗為悲觀。日本防衛廳在1999年7月向歐美各大廠商發出AH-X攻擊直昇機案的提案徵詢書,總共有AH-1Z、AH-64D與歐洲虎式等三種設計參與角逐;其中,貝爾與日本三井組成團隊,而波音則與富士集團合作。貝爾/三井團隊曾大力宣稱AH-1Z先進的無軸承旋翼系統,無論是操控性、可靠度與可維修性都遠遠勝過AH-64D的傳統式旋翼;然而,日本防衛廳最後還是在2001年8月27日宣布選擇AH-64D,作為日本陸自新一代的攻擊直昇機。

令人訝異的是,向來在國際市場上即為搶手的AH-64D竟然在南韓攻擊直昇機採購案第一階段宣告出局,屢屢不得志的AH-1Z反而闖進「複賽」,堪稱大爆冷門;據說是因為南韓希望新攻擊直昇機重量在6800kg左右,而AH-64D則明顯超出。 不過隨後南韓在2005年暫時擱置攻擊直昇機案,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通用直昇機,隨後購買AH-64D的一派再度抬頭,並從2008年起與美國密集接洽,打算在2014年前引進36架經翻修升級的二手AH-64D。此外,南韓還汲汲營營地規劃國產的軍用直昇機。如此,貝爾 雖然已經在韓國積極部署數年,然而其前景依舊堪慮。

直到2015年,AH-1Z的外銷才終於露出曙光。在2015年4月6日,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DSCA)宣布,國務院批准巴基斯坦購買15架AH-1Z以及相關武器、彈藥、零組件、後勤、人員訓練的軍購案,總價值約9.52億美元,此案隨後會送交美國國會審理。巴基斯坦這項軍購請求的裝備品包括15架AH-1Z直昇機,32具T-700 GE 401C渦輪發動機(其中30具裝機,2具備用),1000枚AGM-114 R地獄火二型(Hellfire II)反戰車飛彈,36套H-1技術更新任務電腦(Technical Refresh Mission computers),17套AN/AAQ-30光電標定系統、30套629F-23甚高頻/超高頻(UHF/VHF)無線電,19套H-764嵌入式全球定位/慣性導航系統(GPS/INS),32套頭盔顯示瞄準系統(含Top Owl頭盔)、17套APX-117A敵我識別器(IFF),17套AN/AAR-47飛彈警告系統(Missile Warning System,MWS),17套AN/ALE-47干擾彈灑佈器,18套AN/APR-39C(V)2雷達警告接收器(Radar Warning Receivers,RWR),15套聯合任務計畫系統(Joint Mission Planning System),17套M197 20mm機槍系統。此外,軍購項目還包括系統整合、測試、軟體發展與整合、裝備空運、備料零件、後勤支援設備、維修工具、測試工具、技術文件以及訓練設備,以及由美方提供的人員訓練以及關於工程、技術以及後勤物流等相關的支持項目。一開始,巴基斯坦似乎沒有積極回應美國,在2015與2016年先後分別獲得中國提供的少量武直-10以及土耳其提供的T-129攻擊直昇機進行測試評估。在2017年6月中旬巴黎航空展期間,貝爾國際銷售業務副總裁Rich Harris透露,巴基斯坦訂購12架AH-1Z,首批三正在德州Amarillo進行最後的組裝,原訂在2017年底交付,其餘9架在2018年交付完畢,成為AH-1Z第一個外銷成績,而巴基斯坦購買這批AH-1Z的費用應該來自於美援經費額度。除了購買AH-1Z之外,同時其巴基斯坦也與土耳其協商購買30架T-129。 然而,同時期巴基斯坦與美國關係惡化,美國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在2018年初公開指責巴基斯坦庇護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境內的伊斯蘭恐怖組織,並凍結美援;巴基斯坦訂購的12架AH-1Z原訂在2018年8月交付完畢,然而實際上這批12架AH-1Z直升機 中,只有2017年初交付首批三架給巴基斯坦,後續9架都被扣留,轉移到美國空軍第309航太維修和再生集團(AMARG)位於亞利桑那州的戴維斯. 蒙坦德的儲存基地。

在2010年代下半,貝爾也以AH-1Z、UH-1Y瞄準一些東歐國家如波蘭、捷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汰換老舊俄製直昇機的需求,其他想打入這塊市場的對手包括空中巴士直昇機(Airbus Helicopter,原歐洲直昇機公司)的H145M(原EC145)輕型通用直昇機、美國賽考斯基(Sikorsky)的UH-60黑鷹(Black Hawk)通用直昇機、義大利李奧納多(Leonardo)的AW139等。在2019年8月下旬,消息傳出捷克有意購買8架UH-1Y與4架AH-1Z。

 

AH-1Z爭取台灣市場紀要

在台灣方面,雖然才剛剛接收完先前購買的最後一批AH-1W,不過國防部隨即開始規劃向美國購買新一代的攻擊直昇機。雖然貝爾極力爭取運作,希望AH-1Z能獲得台灣陸軍司青睞,並且提出遠比波音優渥的工業互惠條件(波音則拒絕了提供這類條件),不過台灣陸軍顯然仍對AH-64D長弓阿帕契情有獨鍾。在2002年5月,美國政府原則同意出售30架AH-64D給台灣,而台灣也在2007年正式建案(天鷹案)並編列預算, 合約在2011年簽署完成,排定在2012至2015年交付。

為了爭取亞太市場的商機 ,包括台灣現有AH-1W/UH-1H升級汰換的需求,在2004年2月27日,貝爾公司與台灣漢翔航空以及專門生產複合材料的拓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Topkey Corp.)簽署合作協定,將AH-1Z、UH-1Y的尾椼組件與發動機艙蓋罩交由漢翔與拓凱生產,此案的潛在商機預估能擴充至6000萬美元的規模。此外,同一天貝爾也與漢翔簽署建立認證維修中心(Certified Maintenance Center,CMC)、台灣陸軍AH-1W性能提升(Engineering Change Proposal)與貝爾系列直昇機升級改裝等合約,積極爭取台灣陸軍AH-1W性能升級以及UH-1H延壽改良等業務。成立CMC後,漢翔公司將能承接亞太地區各國貝爾系列軍用直昇機的檢測、翻修 以及一定程度的改裝、性能提升等等,而漢翔的CMC也是全美國唯一位於境外的認證維修中心。 而為了爭取能在台灣的攻擊/運輸直昇機案中勝出,貝爾還提出如果AH-1Z/UH-1Y的組合獲勝,就提供優渥的工業互惠條件,讓漢翔能高比例地參與AH-1Z與UH-1Y的生產。不過,最後台灣陸軍仍舊選擇了AH-64D。

為了進行台灣AH-1的升級作業,貝爾還特別成立專案小組;然而,台灣陸軍由於內部阻力等因素,在2005年暫緩了AH-1W的升級作業,而由於拖延太久,貝爾後來只好解散該專案小組。等到台灣陸軍終於解決內部問題之後,卻適逢貝爾公司全力支援美軍在阿富汗與伊拉克戰場的作業,沒有多餘的團隊與人力能支援台灣陸軍的案子,使得經手的美國海軍(這項升級案係透過美國軍售管道進行,因此由美國軍方單位負責與廠商簽約採購裝備或進行必要工程與測試作業等)只好轉而與L3公司簽約,而實際改裝工作仍交給已經具備AH-1W維修改裝能量的漢翔來執行;這項改裝案的經費來源則是當初購買AH-1W時,由於新台幣升值而產生的節餘款。此外,美國一小部分AH-1Z的機體組件是由漢翔供貨。

結語

最初AH-1只是用來填補AAFSS服役前空檔的過渡性產物,但在過去四十年的歲月裡,AH-1卻不斷地以改良過後的新面貌出現,未曾間斷地馳騁於空中,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伴隨著美國海軍陸戰隊南征北討,真是始料未及。由此可見眼鏡蛇原始設計的優秀、堅固可靠且富有彈性,才能不斷地進行提升適應詭譎多變的戰場。而歷年來各國設計的各種專業攻擊直昇機,或多或少都具有眼鏡蛇所開創的許多構型特點,因此稱眼鏡蛇為攻擊直昇機的經典實不為過。 可惜的是眼鏡蛇的最新一帶血輪AH-1Z出道太晚、研發工作也不順利,同時期AH-64D長弓阿帕契早已席捲國際市場,因而無法複製過去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成績。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