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5 155mm榴彈砲

G-5 155mm榴彈砲是南非著名的武器系統,結構堅固而性能優異。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G-5榴彈砲
製造國/廠 南非/LIW division of Denel
使用國 南非、伊拉克、卡達
尺寸(m) 全長12.1(開火狀態)/11.0(行軍狀態)  全寬8.7(開火狀態)/3.7(行軍狀態) 全高2.3
戰鬥重量(ton) 13.75
輔助動力 氣冷柴油機*1,功率76 hp/57 kW
極速(km/hr) 16
組員 5~8
火砲規格 口徑:155mm

倍徑數:45

砲管長:6.975m

俯仰範圍:-3~+75度

迴旋範圍:左右各41度(共82度)

砲閂操作方式:螺旋式

使用彈種:高爆彈、彈底噴氣增程型高爆彈、煙幕彈、照明彈、白磷燃燒彈

射速:3發/分(持續15分鐘)獲2發/分(持續60分鐘)

射程:3~39km

砲口初速:895~897m/s

 


 

前言

在1963年,退出大英聯邦獨立才兩年的南非,因種族隔離政策而遭到聯合國 實施武器禁,然而南非在孤立之下建立了自己的國防工業,設計出多種完全依照南非本身需求的出色武器;因此在國防軍備上,南非常被譽為「非洲的以色列」。南非國防工業的成就又以光電、偵測、通訊、飛彈以及陸軍砲兵裝備成就最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砲兵裝備就是丹尼爾公司LIW分部(LIW division of Denel)生產的G-5 155mm 45倍徑榴彈砲,以及以G-5發展而來的G-6自走砲了。G-5在1981年開始生產,推出之際便在砲兵界內造成極大的震撼。

前身:GC-45 155mm榴彈砲

G-5的設計乃是源於加拿大布爾博士(Dr. G.V. (Gerry) Bull)領導的太空研究公司(Space Research Company,SRC)在1970年代推出的GC-45 155mm 45倍徑榴彈砲,係在美國國防部資助下完成,由奧地利NORICUM公司負責生產,彈藥則由比利時PRB提供。布爾博士原本是加拿大政府的雇員,對現代增程火砲研究的貢獻堪稱全球首屈一指 ;布爾對於增程火砲的嶄新技術嘗試包括延長砲管、發射藥採用翼狀殼、為保護彈翼免於被砲膛巨大爆壓損壞而設計的特殊炮彈軟殼、安裝在砲彈上的火箭助推器等。由於布爾與他的太空研究公司的努力,榴彈砲的砲管才能由以往的30倍徑增長至39、45倍徑,乃至於今天的52倍徑,火砲射程則由過去的20km提升為標準彈藥24~30km,使用增程彈藥時更達到40km之譜。GC-45在1970年代推出之時乃是一種深具革命性的火砲 ,砲管長7m,最大射程約40km,遠遠超過當時美製M-198 155mm榴彈砲。雖然CG-45最後沒有獲得美國陸軍採用(不過至1980年代中期,布爾的太空公司曾銷售數百門155mm類似的火砲給伊拉克陸軍),但其整體構型為日後許多其他榴彈砲加以模仿,與同一時期英、德、義三國合作研發的FH-70 155mm38倍徑榴彈砲的構型並列為現代西方兩大155mm拖曳式榴彈砲門派;而G-5就是GC-45體系中被公認全球性能最佳的成員,許多性能相較於GC-45有過之而無不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GC-45在使用全口徑彈底噴氣增程彈藥(Extended Range Full Bore-Base Bleed,ERFB-BB)時,能達到將近40km的射程,在當時真是超乎想像。構型方面,GC-45的砲架擁有兩對主輪,使用螺旋式砲閂,在分叉式牽引砲架上設有射擊台,此外也預留安裝輔助動力系統的空間。泰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曾採購18套GC-45,是此砲的第一個客戶,而以色列也有使用此型榴彈砲,在1982年在貝卡山谷的戰鬥中頗有表現。此後,NORICUM以GC-45的設計加以改良,在1986年推出GHN-45榴彈砲(擁有輔助動力系統),最大的用戶應該是伊拉克,此外當時與伊拉克交戰的伊朗也有購買。

基本設計

G-5的基本架構與GC-45相同,都採用155mm 45倍徑砲身,砲架有兩對主輪,後方兩支向外延伸的大架上各有一個輪子;但是G-5砲架的堅固程度以及穩定性要比GC-45更為出色。G-5的輔助動力系統為一具位於車頭的氣冷柴油機,能輸出76匹馬力, 本身的最大路速達16km/hr,續航力達100km,因此自身就能自動進出砲陣地,無須牽引車輔助,大幅增加了操作的便利性,並使得快速反應得以實現。在射擊時,輔助動力則提供展開大架、將大架輪子升離地面所需的動力 ,放列以及收架自動化且各只需要三分鐘,無須人工挖駐鋤坑,但砲身迴旋與俯仰仍須人力操作。觀測方面,G-5配備一具觀測距離達3000m的光學望遠鏡,必要時便能在不倚賴砲兵觀測單位的情況下,自行攫取目標進行攻擊。G-5的砲架十分堅固,能充分適應南非崎嶇不平的地形,而其操作與維修也十分簡便容易。G-5在全戰備狀態下能以C-130進行戰術部署,對快速反應部隊而言十分方便。G-5的路面牽引速度高達90km/hr,越野牽引速度則有50km/hr,其結構堅固可見一斑 ;不過有一說是G-5的砲架輪軸結構在高速牽引時容易過熱,因此實際牽引速度必須限制在40km以下。

火砲方面,G-5的155mm 45倍徑火砲俯仰範圍為-3~+75度,水平迴旋範圍則是82度(左右各41度),砲身壽命為6000發全裝藥砲彈,砲口裝有制退器,砲座設有可變行程的駐退復進機。G-5主要使用M-57系列155mm彈藥,包括高爆彈(HE)、全口徑彈底噴氣增程型高爆彈(ERFB-BB)、煙幕彈、照明彈、白磷燃燒彈等五種,但也能使用北約標準彈藥。G-5使用M-53裝藥系統,標準裝藥為5個藥包,增程彈則為11個藥包,引信為PD M841。使用標準高爆彈時,G-5的射程約3~30km,砲口初速897m/s;使用全口徑彈底噴氣增程彈藥時,則能發揮37.5~39km的最大射程,砲口初速則為895m/s。G-5的尾部設有一具半自動裝填系統,能增加射速並減輕人員負荷。如以3發/分的射速,G-5能持續射擊15分鐘,射速降至2發/分時便能持續射擊達60分鐘。精確度方面,G-5在最大射程之內的誤差不超過0.48%,也就是在一英里之內。通常南非陸軍一門G-5砲班編制五名操砲人員,但此砲其實能承載8人。拜液壓輔助動力系統之賜,G-5的五人砲班能在2分鐘內完成G-5的射擊準備,或者在僅有2人的情況下於5分鐘內完成接戰準備。在不變換位置的情況下,一門G-5的火力投射涵蓋範圍便趨近1000平方公里。

後續改良與外銷

G-5在推出後,其改良工作也不曾間斷。繼G-5之後,丹尼爾公司在1980年代以G-5的155m 45倍徑砲身,推出了同樣聞名於世的G-6自走砲,採用獨特的輪型底盤。而改良後的G-5 MK-3在可靠度方面有3項進步,包括改進煞車系統、換裝更大的尾輪以適應沙漠環境,此外還強化了射控系統,包括REUTECH ACV-58指揮系統以及AS-2000顯示幕。在2003年3月16日,丹尼爾公司在阿布達比IDEX 2003防衛展中公開了最新的G-5 A3榴彈砲,換裝一具155mm 52倍徑砲身,並改採新型的CHGE M-64A1模組化裝藥系統(亦被改良型G-6採用),在使用最新型高速長程彈藥(Velocity-enhanced Long-range Artillery Projectile,VLAP)時能達到50km的最大射程。射控方面,G-5 A3的左側大架增設一具新的射控/定位電腦,可直接從資料鏈接收砲兵指揮單位傳來的指令以縮短瞄準時間。為了配合這項功能,南非也推出能裝置於悍馬車上的新型連/營級射擊指揮/傳輸裝置,配合LH-40C標定儀,能分別賦予不同位置的火砲所需的瞄準參數。此外,G-5 A3換裝新型的數位化彈艙管理系統,包括全自動電力裝填系統,能選擇適當的彈藥與裝藥,安裝妥當後送入砲膛。此一裝填系統的彈盤分為兩層,總共能容納6枚砲彈,此外還有一具小型液壓起重機,能同時將三枚砲彈從地上舉起放入彈盤內。在2000年代初期,改良型G-5也參與了印度陸軍火砲換裝計畫的競爭。

除了南非自用之外,G-5也曾外銷至卡達與伊拉克。南非陸軍的G-5在1980年代安哥拉戰爭中擁有出色的表現,而伊拉克的G-5也是甫購入便投入了當時正在進行的兩伊戰爭。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聯軍曾十分擔憂伊軍GHN-45與G-5所帶來的威脅,不過伊拉克的砲兵在聯軍絕對優勢的空優與MLRS等長程砲兵武器的壓制下潰不成軍,並未產生什麼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在1979年也曾派遣聯勤202廠的專家前往南非考察G-5(當時南非仍為台灣的邦交國),並且依照考察團實地粗量的火砲構型、尺寸等外部參數(當時南非廠方嚴格保密,拒絕透露詳細參數),在五個月後便依此仿製出XT-69原型砲,隨後並在1981年的國慶閱兵中裝在M-108自走砲的底盤上展出。當時南非參加國慶的代表看到此種構型酷似G-5的火砲後立刻提出抗議,不過由於202廠在仿製階段依照台灣本身的技術條件做了不少修改,因此南非原廠也無法提出抄襲的證據。然而,XT-69由於彈藥性能不過關等問題,火砲性能始終無法滿足標準,此案遂於1984年遭到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