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2黑豹式主力戰車 (KNMBT)

韓國下一代主力戰車XK-2在2005年公開的第一批兩輛原型車之一,模組化裝甲、主動防護系統

以及主砲自動裝填系統是主要的技術特徵之一。

韓國陸軍在2007年3月公開的XK-2原型車。相較於上圖的首批原型車,新版XK-2的車頭和砲塔裝甲模組外型略有變更,

砲盾上方也多了一個與主砲同軸的感測器模組,而雷射接收警告器也從砲盾兩側移至砲塔兩側上方。

由上方看XK-2原型車。

(上與下)交付韓國陸軍的K-2量產型。

(上與下)韓國陸軍的K-2量產型進行射擊訓練。

土耳其在2011年5月於伊斯坦堡舉辦的國際防衛工業展(IDEF 2011)公布的阿爾泰(Altay)戰車全尺寸模型。

這是土耳其從韓國引進K-2再予以加長、修改而成。

(上與下七張)阿爾泰戰車進行機動測試的畫面。

 

 

 

型號 K-2黑豹式主力戰車((Black Panther))
製造國/廠 大韓民國/ADD、Rotem
使用國 韓國、土耳其
車體尺寸(m) 長7.8(不含砲管) 寬3.6 高2.5
戰鬥重量(tonne) 55
發動機/馬力 MTU MT 893柴油機/1500(原型車使用德國原裝貨,量產型改用 韓國斗山重工的國產化版本)
推重比(ton/馬力) 27.27
極速(km/hr)

70 

續航力(km) 430
乘員

3

武裝 主武裝:120mm 55倍徑滑膛砲*1
次武裝:

12.7mm防空機槍*1

7.62mm同軸機槍*1

煙幕彈發射器*12

 


起源

在今日各國陸軍追求輕量化的潮流下,韓國陸軍依舊延續現有重型主力戰車的架構,發展現役K-1系列主力戰車的後繼車種,此計畫稱為韓國新一代主力戰車(Korea Next-Generation Main Battle Tank,KNMBT),由韓國國防科學研究院(Agency for Defense Development,ADD)負責研發。

早在1995年第1000輛K-1戰車(最後一輛)交付韓國陸軍時,ADD便開始規劃KNMBT新世代主力戰車,其技術指標完全與歐美當時最先進戰車看齊,並要求全面超越K-1與日本的90式;同時,也對KNMBT的國產化程度採取極高的要求。此外, 韓國在1997至1998年獲得俄羅斯抵債用的33輛T-80U戰車之後進行仔細研究 (同時交付韓國抵債的還有2輛BMP-3裝步戰車),而這批戰甲車輛都是俄羅斯陸軍本國裝備的版本,無論是裝甲、射控系統都是供本國使用的高級貨(並非俄製武器外銷時慣用的降級版) ;根據使用與測試經驗,韓國陸軍對T-80U的評價相當不錯,其中許多關鍵技術(如複合裝甲、自動裝彈機、砲塔內部配置、砲塔裡的防中子內襯等)都成為KNMBT參考的對象。

早期的型號稱為ROKIT-2,後來改稱為XK-2,其研發工作由ADD包辦,並將量產作業發包給民間集團。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重創了韓國的經濟,導致 韓國許多國防武器研發計畫遭受嚴重打擊,而KX-2計畫雖然沒有被取消,然而經費與相關的研發、安裝時程都被無限期擱置。

研發過程

為了讓KX-2計畫能恢復運轉,ADD在2001年重新進行調整,將國產化比例降低到77%,適度引進國外的裝備,以便加快研發進程;同時,ADD也重新詮釋 韓國「國防科研法」的規定,在工程研發階段便讓民間廠商參與,於是韓國現代精密工業旗下的韓國鐵道車輛公司(Rotem,又譯為羅騰)、三星公司、昌原特種鋼鐵等 韓國重要國防廠商都加入了KX-2的研發行列,使計畫進度大幅增快,後續量產作業也確定由羅騰承包。 XK-2戰車的研發/生產分工如下:

韓國國防科學研究院(ADD):全計畫管理。

現代羅騰:車輛主承包商

斗山重工(Doosan Infracore Corporation ):發動機研製。

S&T Heavy Industries:傳動系統。

斗山機械(Doosan Mottrol):液壓懸吊系統、全電力火砲/砲塔控制系統等。

三星科技(Samsung Techwin):提供車輛其他輔助設施,如燃氣渦輪輔助動力系統(APU)。

三星-特拉斯(Samsung Thales):提供觀測/射控/戰場管理系統,包括敵我識別系統(IFF/SIF)、駕駛熱影像儀( Driver's Thermal Periscope,DTP)、砲手主瞄準儀(KGPS)、車長全週界瞄準儀(KCPS)、射控系統(FCS)、戰場管理系統(BMS)、主動防護系統等。

世界重工(World Industries Ace):製造120mm 55倍徑滑膛砲。

釜山重工(Poongsa):主砲彈藥,如K-276 翼穩拖殼穿甲彈(APFSDS-T)、K-277多用途高爆穿甲彈(HEAT-MP-T)等。

Hanwha:主砲砲彈的可燃式裝藥筒。

LS Mtron: T-156履帶。

早期的K-2底盤原型車,砲塔暫時以一個配重物代替。

在2004年至2006年間,羅騰總共製造了14個原型車體與15座原型砲塔來進行系統整合測試,這些原型底盤都使用德國提供的動力包件,包括MTU的柴油發動機與Renk的自動變速箱。在KX-2的研發階段,相關單位總共向德國進口45具MTU 883型1500馬力柴油機,其中二十多具進行定點台架試驗,其餘則實際裝在車上測試。在2005年韓國陸軍節的公開展示活動中,韓國陸軍首度公佈XK-2的模型,並在2006年的亞洲防務展中公開XK-2原型車的測試畫面,吸引全球軍工界高度矚目。在2006年,總共有三輛XK-2的原型車在漢拏山區進行冬季寒帶測試,表現十分出色。XK-2的火力測試也相當密集,九輛XK-2原型車的120mm滑膛砲、自動裝彈機與射控系統總共累積了時數10000小時的測試,總計發射了近三千發砲彈。在2007年3月2日, 韓國陸軍正式公開 進入部隊測試的XK-2(其細部構型與XK-2原型車略有差異),並之命名為黑豹(Black Pahther)。XK-2的研發工作在2008年完成, 原訂於2010年開始量產,2011年投入服役 (由於發動機與傳動系統問題,原訂量產時程被延後到至少2013年以後),量產型被賦予K-2的正式編號。XK-2原型車的自製率約77%,量產的K-2則可望提高至98%。

ADD在2008年時驕傲地表示,歷經十二年的「克己精進」與高達2.3億美元的研發投資之後,焠煉出的K-2戰車,其火力、機動力與防護能力,都不輸給美國M-1A2、德國豹二A6與法國雷克勒等全球第一流主力戰車。由於韓國打算在下一階段的「2020年國防改革計畫」中大幅裁減現行龐大的陸軍兵力,因此 高性能的K-2戰車將能在戰車部隊規模縮減的情況下,繼續維持韓國陸軍的強大戰力。

基本架構

K-2算是現役K-1主力戰車的延續,整體架構與技術特徵 大致上不脫離西方最新型主力戰車的範疇;但在各項系統與裝備上,可以輕易地發現K-2致力於追求頂級,堪稱西方第四代戰車技術的集大成者。以西方主力戰車的標準,K-2的構型較為緊致,車長較短,只配置六對承載輪 ,每對承載輪間距相同,戰鬥重量約55ton,這些數據與法國雷克勒主力戰車相似 。由於東方人體型較為低矮,因此K-2的體積得以設計得比多數西方戰車緊致,內部空間適中,人體工學設計完全符合韓國士兵體型,車內並有良好的空調,能將 車內人員艙區的溫度控制在攝氏35度以內,將電子裝備艙的溫度控制在攝氏25度以內,可保障電子裝備運作環境及人員空間的舒適。相較於K-1,K-2的砲塔為全新設計,體積有所增加,雖然使備彈面積增大,但也使內部可安裝裝備的空間與人員活動空間更為寬敞,利於人員長時間作戰的體力維持以及後續的裝備升級。K-2採用新的 複合裝甲技術,砲塔外觀擁有較為複雜的避彈外型;而在砲塔的內部配置則相當程度參考了俄製T-80戰車 。K-2的砲塔兩側還有儲物架,遭敵火命中時,具有「間隔裝甲」的效用,降低敵彈的穿甲威力。

動力承載

動力方面,XK-2原型車採用 德國生產的歐洲動力包件(EEP,詳見德國PzH-2000自走砲一文),此包件近年頗受西方新型主力戰車青睞,包括最大功率達1500馬力的MTU柴油發動機,以及擁有5個前進檔、3個後退檔的Renk HSWL-295自動變速箱 ,此等動力比先前K-1車系的1200馬力高出許多,使K-2擁有27.27hp/tonne的高推重比,從靜止加速到32km/hr只需7秒 ,在50km/hr的速率下能於3.1秒內制動煞停。K-2原型車使用的發動機是與豹二A5/A6相同的MTU MT 883 Ka-500並配合Renk HSWL-295自動變速箱,量產型的K-2則改用MTU授權韓國斗山重工(Doosan DST)生產的MTU 893柴油機 (國產率約90%),並搭配S&T公司 生產的電子制動變速箱;MTU MT 893是更先進的MTU 890系列的1500馬力版本,體積重量比MTU MT 883更為緊致。承載方面,K-2採用斗山機械開發的半主動液氣壓/圈狀避震彈簧搖臂懸吊系統(Semi-Active Hydropneumatic In-arm Suspension Unit),連結承載輪的每支避震器都能獨立控制,能增加高速通過崎嶇地形時的避震與穩定效果 ,同時也具備改變車體姿態的功能,包括跪下(降低車高)、前後府仰以及側傾等,最大俯角約10度,最大仰角約20度,利於在崎嶇地形增加主砲射界(可達仰角24度)。K-2使用 韓國東洋卷光公司新開發的雙鞘式履帶 ,履帶板可加裝橡膠墊來減低對路面的破壞,並設置履帶張力調整器,能降低接地壓力,履帶行駛壽命約6000公里。K-2還 可加裝涉水用的引擎進氣管及車長瞭望塔等設施,在車長艙門附近加裝一套四節式潛渡通氣管後,便能涉渡4.1m深的水域;通氣管不用時,可放置在砲塔右側 。在未整備情況下,K-2亦可直接涉渡超過1m的水深。K-2的駕駛席艙蓋設有三具固定式潛望鏡,中央的一具能加裝熱影像夜視系統。

被動防護

K-2的砲塔正面,注意砲塔兩側的豪米波雷達感測器,以及兩旁的煙幕彈發射器。

防護方面 ,K-2的車體與砲塔由昌原特種鋼鐵公司研製的新型滾軋均質鋼甲焊接而成,並廣泛採用模組化的裝甲設計,車頭正面、砲塔四圍等部位均被 複合裝甲模組覆蓋;模組化裝甲不僅在受損時易於更換,在更先進裝甲科技問世時也能立刻安裝於戰車上,使其防護能力升級 。K-2的複合裝甲由韓國自行研製,據信由兩層厚度不等的高抗彈性鋼板、內夾超高硬度鋼甲與若干非金屬材料構成 。K-2的複合裝甲很可能參考了韓國從俄羅斯獲得的T-80U,韓國對其複合裝甲的在測試中的表現印像深刻,對翼穩拖殼穿甲彈(APFSDS)的防護力相當於500~550mm的滾軋均質鋼甲(RHA),換算成對高爆穿甲彈(HEAT)的防護力相當於1100mm的RHA,優於同時期(1980年代中期)西方豹二、美國M-1A1等戰車,也勝過 韓國國產的K-1戰車。除了被動裝甲模組之外,K-2砲塔頂與 車頭正面(駕駛席附近)還進一步加裝ERA反應裝甲 。 日本方面推測K-2的砲塔正面對抗翼穩拖殼穿甲彈的抗擊能力至少相當於580mm的RHA,對抗高爆穿甲彈的防護能力至少相當於800mm RHA,加裝附加裝甲後對高爆穿甲彈的防護能力 至少相當於1375mm以上的RHA,完全足以對抗朝鮮的各型戰車主砲 。在測試中,K-2戰車的正面裝甲成功擋下了自身120mm 55倍徑滑膛砲從700m外發射的最新型K279翼穩拖殼穿甲彈 (見下文),側面裝甲也完全成功抵擋RPG火箭的射擊。 韓國官方宣稱,K-2的正面裝甲防禦能力是K-1A1的1.85倍。

與2005年公開的頭兩輛原型車相較,2007年3月亮相的XK-2的車頭裝甲造型略有不同,後者增加了一個長條狀的斜面。此外,K-2車體兩側設有側裙以保護懸吊系統。車內防護部分,K-2的主砲彈艙與乘員艙之間有完善的 防爆裝甲隔離,乘員艙設有仿自T-80U戰車的防中子襯壁,車上並設有消防抑爆系統以及核生化(NBC)防護裝置。

K-2進行正面防護測試,裝甲擋下了自身120mm 55倍徑砲在700mm外

以K279翼穩拖殼穿甲彈的射擊。

K-2進行側面防護測試,裝甲擋住了RPG火箭的射擊。

主動防護系統

 K-2的主動硬殺防禦系統,右下角為與之類似的德國AWISS主動硬殺防禦系統。

K-2另一大重要防護設施,就是包含軟/硬殺的主動式防護系統, 由韓國三星公司主導研發,並獲得俄羅斯KBM公司的技術支援。俄羅斯戰車工業在主動防護科技領域向來領先全球,而KBM公司以往便有研發這類系統的經驗 ,而K-2這套主動防護系統的技術據信源於KBM先前開發的競技場(Arena)車載主動硬殺攔截系統 。在頭兩輛XK-2原型車上,砲塔貼近砲盾兩側各設有一組光電接收裝置(2007年3月公開的原型車則將之移到砲塔兩側上方) ,可偵測150m內的熱源或雷射、雷達波等輻射訊號;光電接收裝置的外側各有一具多角形豪米波雷達(每具整合有三個方形的豪米波陣列天線),隨時監控車體 前半球的範圍,最大偵測距離約9.8km 。當前述感測器接收到敵方雷射標定信號後,主動防禦系統便會立刻警告戰車乘員並提示威脅方向,同時啟動煙幕彈發射器,對威脅方向投擲煙幕彈來阻絕敵方視線與探測系統。硬殺部分,K-2的主動硬殺防禦系統結合了控制電腦、豪米波雷達與一具位於砲塔後段頂部的攔截發射器,控制電腦中儲存了各種敵方反戰車飛彈、火箭與砲彈的資料,以及各種不同的預置反擊編程。當豪米波雷達一旦發現速度超過300m/s的物體迫近 ,便在瞬間將資訊傳給控制電腦,電腦便立刻判斷敵方武器的類型與大小,並依此尋找出對應的攔截編成,進而在瞬間指揮發射器投射高爆攔截彈藥,將來襲武器擊落,反應時間僅0.1秒 。此套系統能在戰車100m外擊落水平來襲的反戰車武器,或者在200至250m距離外擊毀攻頂彈藥;而如果電腦判斷來襲武器不足以對戰車構成威脅時,就不會對攔截發射器下達指令,以免浪費彈藥 。此外,這套主動防護系統遂行攔截作業時,還會對四周發出警告音,提醒伴隨步兵立刻尋找掩蔽 ,以免被攔截時產生的大量高速破片波及。此一系統的攔截發射器為六聯裝, 其構型與德國推出的AWISS系統十分類似 。不過砲塔前方的豪米波雷達只能提供車體前半球的預警,車體後半部的偵測如何解決,或者就讓其變成防禦死角,目前尚不得而知。

在整合了主動防護系統的先期預警/攔截以及模組化複合裝甲/ERA反應裝甲的堅實抗擊能力後,咸信K-2戰車將擁有高水準的優異防護能力。K-2這套主動防禦系統的研發工作在2001年展開,預計於2011年 完成所有的研發工作,並落實在K-2後續量產型改良計畫(PIP,見下文)之中。

武裝

武裝方面,最初K-2打算採用一門全新開發的140mm滑膛砲,爾後則改為德國萊茵金屬公司 授權韓國世界重工(WLA)製造的Rh-120-L55型120mm 55倍徑主砲,此砲亦被德國本身的豹二A6戰車採用,砲身比萊茵金屬第一代的120mm 45倍徑滑膛砲長了1.3m,是目前全球現役威力最強的戰車砲;而K-2也是全亞洲第一種配備此型主砲的戰車。K-2的砲管能直接從正面由外部抽出、裝入,無須拆卸砲塔,大幅增加了維修的便利性。以Rh-120-L55主砲發射德國最新開發的DM-53鎢合金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 號稱能在2000m外擊穿810mm的滾軋均質鋼甲。不過為了防止日後不能順利取得Rh-120-55的配套彈藥(韓國目前仍使用上一代的德製DM-23 APFSDS彈藥供K-1A1的120mm滑膛砲使用), 韓國還是自力開發了120mm滑膛砲用彈藥,其中 在2006年公開的K-276型APFSD-T由釜山重工開發,技術上德國上一代DM-46(由K-1a1的120mm 44倍徑滑膛砲採用)進一步發展而來。K-276的尺寸與DM-53類似,採用鎢合金彈蕊,以M-256型120mm 44倍徑滑膛砲發射時,能在1000m外擊穿700mm厚的滾軋均質裝甲,在2200m外擊穿640mm的滾軋均質裝甲,威力雖稍遜於DM-53,但已經勝過 韓國陸軍現有120mm彈藥。韓國也開發更新一代的120mm國產翼穩脫殼穿甲彈(XK-APFSDS) ,由韓國豐山製鐵生產,砲彈桿長650mm高於德國DM-53,但是桿重不超過DM-53,使用自銳技術(類似DM-53的WHA IV)以及能量密度更大的順序裝藥來強化穿甲效能,使用120mm 55倍徑砲發射的初速在1720m/s以上。在HEAT方面,釜山重工開發了K-277多用途高爆穿甲彈(HEAT-MP-T),最大射程約5km; 韓國未來還打算在各式國產HEAT彈頭上換用新的鎢銅合金襯裡(liner),預計各式使用HEAT戰鬥部的國產武器(包括戰車用HEAT砲彈、反戰車飛彈、魚雷等等)的穿甲威力提高20~52%。

除此之外, 三星還為K-2開發一種智慧型射後不理砲飛彈(Smart Target Activated Fire and Forget,STAFF),又稱為韓國智慧型攻頂砲彈(Korean Smart Top-Attack Munition,KSTAM);此型砲彈仿自美國M-830A1,重13kg,配備豪米波雷達尋標器、紅外線尋標器與雷達高度計,發射後完全以自身 導引系統控制砲彈飛向目標(必要時可透過資料鏈由戰車人員進行遙控) ,射擊精確度極高,且發射時產生的火光與煙硝較低。KSTAM砲射飛彈的有效射程介於2000~8000m,能 根據任務特性選擇不同的高、低飛行路線,並根據天氣與射程而使用不同的彈道編程,能瞄準戰車最脆弱的頂部加以攻擊,或飛越掩蔽物攻擊躲在後面的目標,甚至可用來對付直昇機,大幅增強了K-2的打擊能力 。一般而言,K-2會配備4至6枚STAFF砲射飛彈。

K-2的自動裝彈機,彈艙採用西方國家慣用的水平放置式。

考量到亞洲人的體力、戰鬥效率速度等因素,K-2的主砲採用 莢式自動裝彈系統,可透過控制面板選擇裝填的彈種,戰鬥實用射速高達6發/分。這套自動裝填系統位於砲塔尾部,其彈艙內有16發備射彈,採用水平放置,車內另外儲存有24枚備用彈藥,總計40發的120mm砲彈搭載量超過了K-1A1的32發 ,進行裝填時砲管需設定至固定仰角 ;由於120mm砲彈的尺寸較大,K-2砲塔尾艙的容積比K-1戰車增加了約50%。與歐美許多現役主力戰車類似,K-2的砲塔尾艙上方也設有洩壓板,萬一彈艙遭到引爆,能將爆炸的壓力引導往上方宣洩,避免波及車內人員。頭兩輛XK-2原型車的主砲彈再裝填艙門設置於砲塔尾部左側,在2007年3月公開的X-2則將之移至砲塔尾端右側。為了配合自動裝彈機的設置,K-2的砲手席由以往的砲塔右側改至左側,以利在裝彈機故障時進行故障排除,或者改為手動裝填。也因為自動裝彈機的設置,K-2只需編制三名乘員,省略了以往的裝填手。次武裝方面,K-2配備一挺7.62mm同軸機槍 以及一挺12.7mm車長用防空機槍,車內儲有3200發12.7mm彈藥以及12000發7.62mm彈藥,砲塔正面兩側各有一組與主動防護系統連 結的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這兩組煙幕彈採用適形安裝,內嵌於砲塔兩側的裝甲內。XK-2前兩輛原型車的煙幕彈發射器採用一列六管的配置,而在2007年3月公開的XK-2則改成上下兩列,每列各三管。

觀測射控/情報管理系統

K-2擁有精良的觀瞄射控裝備。

K-2擁有三星主導研發的先進車載射控與資料傳輸系統,其觀測/射控改良自K-1A1。K-2的車長與砲手均擁有獨立的瞄準儀,射控系統的核心為一套最先進的數位彈道計算電腦。車長瞄準儀是K-1A1的「 韓國車長獨立觀測儀」(Korean Commanders Panoramic Sight,KCPS)的改良型,位於砲塔右側上方,具有360度全週界觀測能力,配備了最新科技的第三代焦平面凝視陣列技術的紅外線熱影像儀,兼具中/長波操作模式,解析度在640X480以上;至於K-2的砲手瞄準儀也是K-1A1的「韓國砲手觀測儀 」(Korean Gunner Panoramic Sight,KGPS)的改良型,位於砲塔左側上方,配備新型紅外線熱影像儀、二氧化碳護眼雷射測距儀以及日/夜間電視攝影機 ,而為彈道計算機提供風向資料的橫風感測器則位於砲塔後部。K-2的車長艙蓋處設有全週界潛望鏡塔,除了前方被車長瞄準儀擋住外,其餘方位的觀測視野均相當良好。除了前述精密的觀測/射控系統外,砲身左上方還有一具管狀直接瞄準鏡,與主砲同軸,放大倍率為八倍, 作為輔助的瞄準裝置。K-2先進的射控系統使其具備全天候的「獵/殲」(Hunter/Killer)能力,砲手接戰一個目標時,車長繼續以觀測儀搜索下一個目標,等砲手完成接戰後,只要按一個鈕,伺服裝置就會將砲口與車長瞄準器重合,再行測距,就能迅速攻擊下一個目標。

K-2的砲盾頂端有一個與主砲同軸的豪米波雷達感測器模組 ,最大偵測距離約9.8km, 能對目標進行精準而持續的3D動態追蹤(這是雷射測距儀辦不到的),隨時修正主砲射擊參數的前置量,使得K-2具備目標自動追蹤、鎖定能力,在野外場合於運動中射擊同樣在移動的目標時,仍保有85%以上的命中率 ;在2005年公開的頭兩輛原型車,此一感測器模組像是額外附加於砲盾上,到了2007年3月亮相的XK-2,這個裝置便與砲盾整合在一起。 相較於K-1A1的KGPS,K-2的KGPS的最大改進,是增加與日本90式戰車類似的目標自動追蹤/鎖定功能(lock-on mode),所需的持續追蹤、測距標定能力由前述的豪米波雷達模組提供;只要將目標置於瞄準十字線中心並啟動追蹤功能,系統就會自動追蹤目標的動態,將目標保持於瞄準線中央 ;這套豪米波雷達追蹤系統使K-2擁有靈敏的追蹤能力,不僅提高對付地面動態目標的能立,甚至能接戰低空飛行的慢速目標(如直昇機、UAV)。

K-2的射控系統整合有先進的雙向穩定系統,連結車長、砲手觀測儀以及 砲塔/砲身的全電式俯仰/迴旋伺服機構,能抵銷行駛時車身的震動與傾斜,使瞄準儀與砲身能 精確而穩定地保持指向,具有行進間接戰能力 。此外,以往西方先進戰車(包括法國雷克勒)雖然都擁有精良的雙向穩定系統,但如果戰車在砲手扣扳機射擊的瞬間行駛過一個不平坦的地形,造成的震動很有可能導致火砲失的;為了改善這種情況,K-2在射控系統之中納入一個獨特的射擊延遲機制(trigger-delay mechanism),在砲口設置一個雷射發射器,在砲座設置一個雷射接收器;當砲手扣下扳機時,只有在砲口雷射以穩定角度射向砲座接收器的情況下才允許砲彈擊發,否則射控系統就會延遲開火動作,直到砲口雷射再度對準接收器才發射砲彈。

除了先進的射控系統外,K-2也擁有 車載導航定位系統(NAV/POS,整合於車載戰場管理系統內),整合有GPS衛星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系統等先進導航定位裝備。K-2還擁有首見於韓國戰車上、與美國M-1 A2SEP類似的戰場管理系統(Battle Management System,BMS),此系統由LG與三星合作開發,以中央處理器為核心,透過資料匯流排連結車上各項觀測瞄準、射控計算、電力控制、敵我識別器(IFF)及語音/數位資料傳輸系統, 能在車間傳輸的各種戰場即時數位資訊,連同戰術地圖、敵我位置(包括友軍補保單位的位置)以及敵目標威脅程度/優先攻擊排序等相關資訊,將周遭戰場態勢清楚地投射在 車內的多功能彩色顯示器上(車長與砲手席均設置一具),幫助車長迅速下達正確指令,使K-2的戰場環境意識與協同作戰能力倍增。車長可透過BMS預先設定戰場上的攻擊/防禦計畫,包括火力分配、設定行進路線,並將之傳輸給其他己方戰車 。車上的敵我識別系統((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Selective Identification Feature,IFF/SIF)依照STANAG 4579規範,可不斷朝車體前方發射38GHz的電磁波,如果對方目標回傳正確的識別信號,則戰場管理系統就會自動將其標示為友軍,反之則視之為敵意目標。此外,BMS亦備有自我測試診斷機能以及內建訓練系統,能大幅簡化後勤維護工作,平時的乘員訓練工作也十分便利。

 拜先進的射控/戰鬥管理系統之賜,K-2的戰鬥效率比K-1A1增加1.7倍,射擊反應速率與同時間內接戰目標數量都有所增加。未來K-2也將納入以數位資料鏈指揮遙控 韓國目前正開發的XAV無人偵察輪型載具,能大幅增加K-2戰車的戰場情蒐範圍。

K-2量產型改良計畫(PIP)

韓國計畫在K-2初期量產階段之後,為後續量產的K-2增添更多改良性能,稱為K-2生產改良計畫(Product Improvement Program,PIP),主要項目包括:

1.將原有的液壓半主動懸吊系統升級為主動式液壓懸吊系統(Active In-arm Suspension Unit),整合一套新的高解析度地形掃瞄系統(應為豪米波雷達),能自動偵測車體周遭50公尺範圍的地形,懸吊的控制電腦車輛行進方向、速度以及行進路線上的地形,預先計算每支避震器在接下來時間點的最佳行程;如此,就能大幅提高戰車的行駛穩定性、舒適性與行進間命中率,也可降低懸吊系統的機械損耗。

2.將主動防禦系統的硬殺部分正式完成,具備擊落敵方反戰車飛彈的能力。

3.以新的被動裝甲套件進一步提高防護能力。

4.研發電熱/化學主砲來取代現有傳統滑膛砲,具備更高的動能。

量產工作與動力系統的挫折

綜觀以上,無論在防護性、火力、機動力與指管通情等方面,K-2都擁有世界一流的水準,對付朝鮮的老舊裝甲部隊更是具有絕對優勢。然而雖然K-2的規格配備為一時之選,但由於許多技術來自於歐美國家的轉移,國產化初期很難不發生問題。在2009年11月24日, 韓國國防部長承認K-2使用的韓國授權生產版的動力包件存在問題 , 導致K-2的本國量產與外銷作業都被迫推遲;影響所及,除了2009年度編列的70億韓元量產預算無法執行,就連2010年度通過的882億韓元預算都無法執行 ,原訂從2011年度展開的量產作業因而跳票。

 K-2動力系統的問題分為S&T Dynamics的變速箱以及由斗山重工負責的國產化發動機等兩部分,首先S&T Dynamics的變速箱在測試中曾出現突然熄火、冷卻水滲漏等情況,檢查之後發現突然熄火是由於電子控制系統的問題,冷卻水滲漏則是製造工藝的瑕疵,這些問題都已經在德國專家協助下獲得解決;然而,真正難解的問題來自於發動機,一開始功率不足,雖然引進高壓共軌燃油噴射技術(CDRi)之後功率達到了要求,但隨後則是水冷系統出現問題,在2010年12月的3000轉/分運轉測試時發生冷卻失效的情況,發動機直接燒毀。由於 韓國國防部已經無法繼續讓K-2的量產拖延,打算先向德國購買100具由S&T組裝組裝的MTU-883發動機,裝備於前期的K-2之上,因此 韓國在2011年2月 一度宣布恢復K-2的量產準備作業,當時曾打算在2012年初展開量產,不過隨後韓國國防裝備採辦局就在2011年3月宣布繼續推遲K-2的量產。同時,韓國國防部要求斗山重工在2013年6月之前解決國產動力包件所有的問題,否則就取消斗山的供貨資格。

在2012年1月17日,韓國國防裝備採辦局(Korean Defense Acquisition and Procurement Agency,DAPA)官員表示,已經與K-2的主承包商現代羅騰修改相關合約,暫停K-2所有量產準備工作至少半年,整個量產作業起碼延後到2013年以後才展開。 韓國在2012年3月開始,對15輛預量產型K-2展開更嚴格的測試檢驗,包括3200公里行駛測試以及為時一個月的戰地測試等,總體測試時間約4至5個月;基於K-2的教訓, 韓國國防裝備採辦局會要求軍事裝備量產之前,都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野戰標準測試,通過之後才會進行量產。此外,在2012年3月,韓國會決定是否向德國MTU購入發動機供K-2使用,或繼續沿用國產發動機;如果測試一切順利,15輛預量產型K-2可望在2012年12月交付 韓國陸軍。 然而在2012年3月底,傳出K-2的國產動力包件測試再度不過關,使K-2的量產作業蒙上陰影。至此韓國為開發K-2的動力包件耗資了1200億韓元(約1億美元)。是在2012年4月,韓國國防裝備採辦局宣布,由於國產動力包件的可靠度問題,第一批100輛K-2生產型使用德國進口的動力包件,包括MTU 883柴油機與Renk HSWL-295自動變速箱,服役時間也延後到2014年3月。 

在2014年6月,首批15輛配備德國原廠動力包件的K-2預量產型交付韓國國防裝備採辦局(DAPA)與韓國陸軍進行測試。在2014年12月,現代羅騰獲得DAPA的合約,生產第二批106輛K-2戰車,預定使用國產動力包件(含斗山重工1500馬力柴油機、S&T Dynamics自動變速箱),合約價格9015億韓元(8.2029億美元),原訂2016年起交付;此外,韓國陸軍後續還將訂購400輛K-2,而首批配備韓國國產動力包件的K-2原訂在2015年上半開始生產。然而,實際上K-2的國產動力包件問題始終無法克服問題,尤其是S&T Dynamics負責的變速箱無法達到韓國陸軍要求的可靠度(例如連續行駛320公里無故障),導致第二批K-2的量產作業遲遲無法展開。在2018年2月7日,韓國國防裝備採辦局(DAPA)與國防部長聯合宣布,第二批106輛K-2將改用混合動力包件,包括韓華防衛系統(Hanwha Defense Systems,原斗山DST)的1500馬力發動機以及德國Renk的自動變速箱。第二批K-2從2019年起陸續交付韓國陸軍。

K-2第二批量產作業確定後,韓國也著手規劃第三批K-2的產量,約110輛;然而2018年4月,消息傳出韓國國防部有意向美國增購約40架AH-64E攻擊直昇機,為此考慮將K-2戰車後續產量減少300輛,以騰出經費。

在2020年11月25日,韓國防衛採辦項目局(Defense Acquisition Program Administration,DAPA)正式宣布,接下來到2023年訂購的第三批50輛K-2戰車,價值2.83兆韓元(約25.6億美元),繼續採用韓國-歐洲混用的動力包件,由韓華防衛系統的1500馬力柴油機以及德國Renk原廠的傳動系統組成。這意味著K-2動力包件國產化的努力再度觸礁,使K-2的外銷前景蒙上陰影。

 

造價與產量

集結大量尖端科技的K-2價格昂貴,原訂初期生產(以總產量680輛為計算)的平均單價高達每輛880萬美元 ,幾乎是K-1A1(每輛490萬美元)的兩倍,也超過日本90式在2008年的每輛740萬美元。稍後韓國陸軍打算把K-2的總產量減至390輛,每輛 平均價格進一步上漲至1000萬美元(計算研發成本);如果再把K-2 PIP新增裝備的成本算入(硬殺的主動防護系統APS預定單價為70萬美元,附加裝甲為30萬美元),每輛將高達1100萬美元 。而依照2014年底現代羅騰獲得的100輛K-2初期生產型合約,價值約8.2億美元,平均每輛生產價格820萬美元。

由於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導致韓國經濟再度遭受打擊,連帶使得韓國國防預算的刪減。根據2010年初的消息,韓國陸軍表示雖然K-2原訂從2011年起交付的時程不變,但最終購買數量 將從原訂的600輛降為390輛。這不僅是因為K-2價格昂貴,而且現階段K-1A1戰車的性能仍遙遙領先於朝鮮戰車,降低了K-2對韓國陸軍的迫切性 。由於K-2研發不順遂,進度日益落後,使量產計畫不斷受到打擊;在2011年, 據說K-2的產量再度減至297輛。不過在2013年首爾國際航空防務展(ADEX 2013)中,現代羅騰公司仍預估韓國陸軍最終將訂購600輛K-2,並表示此時韓國陸軍已經訂購首批100輛,2014年以後開始交付,2016年正式服役。

 

土耳其版K-2:阿爾泰(Altay)

早期版本的阿爾泰戰車想像圖。

除了自用之外,韓國也針對 兩個潛在外銷市場,企圖拓展K-2的商機;其中一個市場,就是先前一度遭到凍結的土耳其新戰車採辦案,主要的競爭對手是法國雷克勒。 雖然法國雷克勒名氣頗高,不過K-2身上的各種名牌行頭也毫不遜色,故韓國廠商可說是信心滿滿 。此外,近年土耳其已經陸續購買價值超過一億美元的先前在2001年,土耳其也向韓國三星重工簽約採辦超過300輛K-9自走砲。 與同時其進行的土耳其攻擊直昇機案類似,土耳其政府也要求新型戰車必須有相當高的技術轉移程度,並由土耳其Otokar車輛公司擔任整合與生產的主承包商 ,而土耳其的公營與民營廠商獲得的工作分配比例必須超過五成。

法國GIAT推出的土耳其版雷克勒戰車,最後敗給了K-2。

在2005年9月舉辦的第七屆土耳其國際防務裝備展中,土耳其方面展出與法國GIAT合作的新一代戰車設計,就是法國競標土耳其版的雷克勒。然而, 最終的勝仍屬於韓國利。在2007年3月30日,土耳其國防部與Otokar公司簽署約5億美元的研發合約,確認該廠為新戰車的主承包商,合約包括製造四輛原型車。在2007年6月,土耳其國防工業局( SSM)的執行委員會選擇了 羅騰公司作為土耳其新世代戰車的次承包商,SSM並與ADD就轉移K-2戰車技術相關事宜進行談判,而ADD也願意轉移技術 。在2008年7月30日,土耳其與現代-羅騰(Hyundai Rotem)公司正式簽署價值5.4億美元(約5000億韓元)的合約(其中3.3億是K-2的技術轉讓權利金),轉移K-2的相關設計與技術給Otokar公司 ,並協助相關研發整合與生產線建置工作。 阿爾泰戰車是韓國國防產業在外銷市場上的另一大突破,對於 韓國確立在大型尖端武器系統的市場地位,可說是意義非凡。而土耳其方面也藉由引進大量K-2關鍵技術、建立產能以及本國廠商參與的整合開發工作,從而大幅提高本土戰甲車工業的科技水平與研發能量 。

2010年4月7日公布的阿爾泰戰車想像圖。

在這項合作中,現代-羅騰以及ADD協助Otokar廠,以K-2為基礎研推出一種適合土耳其國情的衍生型,土國稱之為阿爾泰(Altay),雙方技術共通預估超過50%,土耳其最終也將獲得最終車型的智慧財產權。阿爾泰計畫 的第一階段在2009年2月1日啟動,首先將耗費約六年時間進行技術轉移與工程發展,在此一階段推出四輛原型車,第一輛 原型車預計於2012年出廠,隨後由Otokar展開新戰車的量產,預計從2015年起服役,土耳其將購買至少250輛,目前預估每輛單價約550萬美元。Rotem將對Otokar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包括技術轉移、戰車設計、人力與工作安排、生產線建置等等。 依照原始計畫,土耳其版的K-2預定配備斗山重工生產的發動機。依照土耳其稍後的規劃,阿爾泰戰車項目分為兩個階段:T1是前250輛的量產作業,T2是後續更先進改良版本的生產;土耳其最終希望裝備1000輛阿爾泰戰車系列,包括之後研發的無人版。

阿爾泰戰車的技術與架構雖然來自K-2,但細部設計堪稱全盤翻新,而且換裝土耳其自行整合開發的觀瞄/射控/指管通情系統 ,許多技術基礎來自於先前土耳其與以色列合作進行的M-60T戰車改良計畫。在阿爾泰專案中,除了主承包的Otokar廠之外,其他數個土耳其重點扶植發展的國防廠商也將大力參與:其中,Aselsan公司 與STM(Undersecretariat of Defence Technologies)負責研製射控系統與整合C4ISR通信資訊情報系統, 土耳其機械與化學工業公司(Mechan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Corporation,MKEK)生產由韓國技術轉移的120mm戰車砲與彈藥,Roketsan公司生產由韓國轉移技術的裝甲,最後由Otokar負責系統整合。依照現階段想像圖,阿爾泰戰車的外觀與K-2有許多不同,底盤延長, 承載輪增為七對,戰鬥重量攀升至57噸,砲塔正面、兩側與頂部都有裝甲套件保護。由於土耳其人體形比東方人更為高大,因此重新設計的阿爾泰戰車擁有更寬敞的內部空間。 根據想像圖,阿爾泰戰車的砲手瞄準儀位於砲塔右側,車長瞄準儀位於左側,恰巧與K-2相反,顯然阿爾泰戰車將車長與砲手席位左右對調。 阿爾泰戰車的砲塔前段兩側各有八管煙幕彈發射器,整合在裝甲模組裡。

武裝方面,阿爾泰戰車沿用韓國K-2的120mm 55倍徑火砲以及DM-23與K-276翼穩脫殼穿甲彈穿甲彈,火砲與砲彈都授權土耳其MKEK生產。此外,土耳其還將為阿爾泰戰車開發拉哈特型砲射式飛彈,具備直接與間接瞄準機制,射程達6000至7000m,可大幅強化遠距離打擊敵方戰車、工事甚至直昇機的能力 。次武裝方面,阿爾泰的砲塔左側車長艙蓋附近配置一挺7.62mm車長機槍,此外砲塔後部中間還有一個Aselsan開發的STAMP/II遙控武器站,裝置一挺12.7mm機槍。阿爾泰戰車的射控系統 是Aselsan公司與STM公司聯合開發的Volkan-III型,其中Aselsan負責硬體開發與系統整合,STM負責軟體撰寫 ;這套射控系統包括雙軸火砲/觀瞄穩定儀,射控計算機、雷射測距儀、第二代紅外線熱影像儀與戰場管理/資訊傳輸系統等,戰場管理系統可整合戰場整體動態、持續更新上級或友軍單位信息情資並制訂任務計畫,而電動的砲身/砲塔伺服驅動裝置則由以色列Elbit公司提供。Volkan-III射控系統的整體規格 應遜於原版K-2,但仍保留未來升級的介面與安裝空間。

防護方面,阿爾泰戰車的裝甲由Roketsan設計生產,一種說法是獲得韓國轉移K-2的裝甲技術(可能是基底裝甲), 但也引用先前M-60T升級案的以色列裝甲模組技術。主動防護方面,土耳其似乎認為K-2的主動防護系統設計不夠緊致,也還不夠成熟,因此土耳其可能會靠自家廠商再度改進; 目前阿爾泰戰車的想像圖中並未出現主動防護系統,土耳其似乎打算在早期生產中暫不配備,等待日後視技術成熟與經費狀況再行考量。阿爾泰仍將沿用與K-2相同的動力與承載系統,包括德國MTU MT 883 Ka-500柴油發動機與Renk HSWL-295自動變速箱,以及韓國開發的半主動液壓懸吊系統;土耳其正在考慮使用德國原廠的動力包件或是由韓國斗山重工生產的版本,鑑於向德國購買軍品的前車之鑑 (德國曾以土耳其人權紀錄不佳而多次否決土耳其的軍購要求),韓國方面的勝算似乎較高,而土耳其內部也有自行研發、落實產能自主的呼聲 。 依照土耳其當局在2008年6月16日的決定,前兩批阿爾泰使用1500馬力的動力包件,而第三、第四批則換裝出力達1800馬力的國產發動機。阿爾泰也繼續沿用K-2的相關涉水裝備,整體涉水能力應與K-2相當。

在2011年5月於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辦的國際防衛工業展(Inter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Fair,IDEF)中,土耳其公開首輛阿爾泰戰車的全尺寸模型。土耳其方面也表示,此輛模型已經具備原型車的所有特徵,第一輛原型車將在2013年交付,至2015年會有四輛原型車完成。 在2013年6月3日至7月10日,阿爾泰戰車通過技術測試,準備進入量產階段。

2011年5月露面的阿爾泰戰車全尺寸模型正面。

如同前述,由於韓國自用的K-2由於國產發動機與變速箱問題而影響了量產計畫,連帶使土耳其阿爾泰戰車的進度受到衝擊;土耳其在2011年1月致函給韓國方面,要求提供進一步技術轉移並修改部分合約條文來因應這種局面。 土耳其國防部工業次卿(Turkish Undersecretariat for Defence Industries,SSM)選擇本國Tümosan公司來發展國產的動力包件來代替。 依照日經新聞消息,土耳其從2013年5月開始與日本接觸,希望能共同開發與生產戰車用發動機(此時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則已經鬆綁) ,雙方在同年11月左右敲定,並在2014年1月確定合作的具體事項,這顯示土耳其曾透過日本的協助來解決阿爾泰戰車的引擎問題。

在2015年,Tümosan公司選擇與奧地利AVL List GmbH公司合作開發Altay戰車的動力包件,由AVL List GmbH提供技術轉移與相關支援。然而,隨著土耳其與敘利亞ISIS組織交戰日漸激烈(關係到土耳其鎮壓境內的庫德族),相關的國際調停在2016年7月失敗後,奧地利政府隨即對土耳其境內的非人道殺戮情況做出回應;在2016年11月,奧地利國會做出一項不具拘束力的決策,要求落實對土耳其的軍事技術禁運。由於奧地利政府堅持在軍事出口合約中加入限制,土耳其公眾討論平台(Public Disclosure Platform ,KAP))在2017年1月17日正式宣布,取消AVL List GmbH與土耳其Tümosan公司之間的合約,而Tümosan公司將另覓其他替代方式。

在2020年11月中旬,土耳其國防部官員以及本國廠商和韓國方面進行會議,討論如何挽救面臨落後的阿爾泰戰車項目。此時,韓國K-2戰車動力包件全面國產化的努力再度觸礁,韓國自用的第三批K-2戰車仍繼續採用混合國產柴油機以及Renk傳動系統的混合配置;然而,受到德國的軍事出口限制,土耳其無法從德國獲得動力包件。此外,原本土耳其想從法國引進裝甲套件來裝備首批40輛阿爾泰戰車,然而2020年內由於土耳其在賽浦路斯附近探勘油氣而與希臘、法國發生衝突,導致從法國引進軍備也面臨障礙。

在2018年11月,土耳其裝甲車製造商BMC獲得合約,生產第一批250輛阿爾泰戰車(T1構型),合約包括後勤支持,並建立戰車系統技術中心;此合約還包括發展無人版的阿爾泰戰車。由於德國聯邦對土耳其的制裁,土耳其無法獲得阿爾泰戰車的MTU柴油主機以及Renk傳動系統。在2019年,土耳其總統辦公室將阿爾泰戰車列於2020年政府投資項目中,但是次年(2021年投資項目)卻沒有提到阿爾泰,顯示動力包件成為項目的障礙。

在2021年3月9日,土耳其裝甲車製造廠商BMC高階主管向防務新聞(Defense News)透露,該集團與韓國斗山集團以及S&T Dynamics達成策略合作協議,由韓國廠商為阿爾泰戰車提供動力包件(斗山負責柴油主機,S&T Dynamics負責自動變速箱)。土耳其國防官員也透露,BMC與韓國廠商的協商取得進展。BMC官員表示,如果韓製動力包件測試一切順利,可望在18個月內裝備在阿爾泰戰車上。

在2021年10月22日,土耳其外交部長Mevlut Cavusoglu與韓國國防採辦項目部長(Defense Acquisition Program Administration)Kang Eun-ho會面,並簽署合作意向書( letter of intent ),由韓國斗山以及S&T Dynamics提供動力包件給阿爾泰戰車。然而在11月10日,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BMC公司透露,雙方合作進展恐怕不會如預期中順利;土耳其官員擔心,美國可能向韓國施壓,阻止韓國向土耳其轉移技術。在11月稍早,41名美國眾議員聯名致函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反對向土耳其提供F-16戰鬥機,因為這已經觸犯了反美國敵對國家制裁法案 (Countering America's Adversaries Through Sanctions Act);在2019年7月土耳其艾爾多安政府不顧美國警告,執意向俄羅斯購買S-400防空飛彈系統;2020年土耳其接收這些俄製武器後,首先被美國排除在F-35匿蹤戰鬥機項目之外,2020年12月15日更被美國正式列入「美國敵對國家制裁法」制裁對象,成為第一個遭受此法案制裁的北約國家。

在2022年3月底,土耳其國防採辦官員Ismail Demir表示,此時土耳其正在與兩家韓國廠商(斗山以及S&T Dynamics)協商,為阿爾泰戰車取得動力包件,商談的數量是50到100套。土耳其方面希望在國產動力包件成熟之前,能有足夠的進口動力包件來維持Altay戰車的生產;此時,土耳其正在開發本國的Batu柴油發動機,但並沒有相應的國產傳動系統項目。在2022年10月底,BMC的總經理Mehmet Karaaslan宣布,首批兩輛Altay會在2023年交付,並以每個月生產8輛的速率完成首批100輛;然而,其他業界消息指出,Altay戰車仍面臨許多技術問題,並無實質進展。

波蘭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全面入侵烏克蘭,在此刺激之下,歐洲各國(尤其是曾受蘇聯控制的東歐前華約國家)紛紛大舉增加國防預算。在2022年3月12日,波蘭國會通過法案,將國防預算從當前佔國內生產毛額(GDP)2%,到2023年提高到3%(2022年提高到GDP的2.4%)。

在2022年8月27日,波蘭國防部與分別與韓國現代羅騰(Hyundai Rotem)、韓華防務(Hanwha Defense)簽署合約,訂購180輛現代羅騰生產的K-2黑豹主力戰車以及212輛韓華防務生產的K-9雷鳴155公厘52倍徑自走砲,合約價值約57.6億美元;這些車輛全都由韓國原廠生產,180輛K-2戰車在2022到2025年陸續交付,212輛K-9自走砲在2022至2026年交付。這是近年韓國獲得的最大一筆軍備銷售合約。
布拉查克透露,此次合約進行是在波蘭境內莫拉格(Morag)軍事基地,與韓國防衛事業廳廳長嚴東煥一同簽署;首批K-2戰車和K-9自走砲今年(2022年)內就可以抵達。

依照稍早(2022年7月底)波蘭與韓國方面簽署框架協議,未來打算繼續增購K-2與K-9,後續打算技術轉移到波蘭生產;依照框架協議,波蘭最後打算採購總計980輛K-2戰車648輛K-9自走砲。

在2022年9月16日,經過一個半月協商,波蘭與韓國簽署購買48架FA-50PL戰鷹(Fighting Eagle)戰鬥攻擊機(T-50金鷹教練機的衍生型)的合約,首批12架在2023年中交付;FA-50PL會作為波蘭向美國購買的48架F-16C/D Block 50+戰鬥機的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