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型導彈驅逐艦

(上與下)中國051型(旅大級)驅逐艦的母型──蘇聯在二次大戰時期設計的科特林級(Kotlin class)驅逐艦。

此為科特林級的基本構型,武裝仍為二戰時代的主砲、高射砲與反艦魚雷。

蘇聯科特林級曾陸續經過改裝,圖中的56M型配備四座朝向後方的SS-N-2反艦飛彈發射器,可與051型的設計做一比較。

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號,此為早期畫面,舷號為223,後來改成105。注意艦橋前方B砲位

跟艦體後部Y砲位裝置76式雙聯裝57mm火砲。此砲最初是051的配套項目,但由於技術困難多、

研發不順利,只有少數051曾經裝備。最後76式在1980年代撤裝,統一裝備61式雙聯裝37mm火砲。 

051濟南號,此時舷號改成105

051型驅逐艦銀川號(107),此為051型的原始風貌。

051型的桂林號(164)下水時的照片。

051型驅逐艦西寧號(108)。艦橋前方裝備的是61式雙37火砲,是051驅逐艦

最後統一定型的裝備。

(上與下)曾參與1980年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試射觀測任務的051Z型合肥號,曾任東海艦隊旗艦

於1983年加裝了中國第一代艦載戰鬥系統與海鷹381甲3D雷達。此時艦橋前方裝備的是

76式雙57mm火砲。

051型驅逐艦南京號(131) ,2012年9月除役後改裝為海監巡邏船隻。

近年拍攝的051型驅逐艦合肥號(132) ,此時已經拆除了海鷹381甲雷達。

本艦並未接受任何較大的改裝,目前僅在二號桅杆頂端加裝一個球狀天線。

051型的重慶號(133),攝於2014年除役前夕。

(上與下)1985年11月17日,蘇聯海軍的基洛夫級(Kirov class)核子動力火箭巡洋艦伏龍芝號(Frunze 050)和一艘

現代級驅逐艦慎密號(672)組成編隊由巴士海峽進入東海。當時日本、韓國、中國都派出艦艇監視這支蘇聯海軍編隊。

此照片是由日本海自巡邏機拍攝,上圖是中國派出的051導彈驅逐艦重慶號(133)迎面攔截幾乎比她大十倍的伏龍芝號。

下圖是重慶號與慎密號近距離並航,慎密號高舉砲口表示無害通過。在這支蘇聯編隊通過途中,

重慶號一直緊隨並監視其動向。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051型導彈驅逐艦/中國(Luda class,Type-051)
建造國/建造廠 中國/

D-105~D-109、133、134、165、166:大連造船廠(426廠)

D-131、132、110:上海中華造船廠(424廠)

D-160~164:廣州黃埔造船廠(433廠)

尺寸(公尺) 051D:長132  寬12.8  吃水4.6/4.66(166)
排水量(ton)

051D:標準3250  滿載3670

051GII:標準3250 滿載37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鍋爐*4

453型蒸汽渦輪*2/72000

雙軸

航速(節)

32

續航力(海浬)

2970/18節

乘員

051D:約320(士官47,士兵273)

051GII:約280

偵測/電子戰系統 515甲/乙 A波段2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1(在165、166以及改良後的109、110、132等艦上被517型取代)

517型A波段2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1(安裝於165、166以及改良後的109、110、132上)

354型對海/低空搜索雷達*1(在改良後的165、166被取消)

381甲 3D對空監視雷達*1( 安裝於110、132、165、166,2000年代陸續拆除)

海虎/360型I頻對空/對海搜索雷達*1(1991年安裝於109(海虎),360型從2002年起安裝於改良後的109、110、165、166上)

751型導航雷達*1(在165、166以及改良後的109、110上被RM-1229取代)

RM-1229導航雷達*1(安裝於165、166以及改良後的109、110)

922型電子支援裝備

981-1/2/3電子反制系統

825型電子支援系統(安裝於165、166與改良後的109、110)

干擾彈發射器(安裝於165、166與改良後的109、110)

聲納

SJD-I(601/607型)艦首中低頻搜索聲納

SJD-N(654/675型)高頻主動聲納

DE-1160B艦首中頻主/被動聲納*1(安裝於166)

DE-1164B可變深度聲納*1(安裝於166)

射控/作戰系統 ZKJ-1艦載戰鬥系統(1987年安裝於110、132兩艦)

ZKJ-4A艦載戰鬥系統(安裝於165、166與改良後的109、110)

黃蜂頭(Wasp Head)火砲雷達/光學射控系統(含一具343射控雷達)*1(165、166在2003年改良時被拆除)

352甲/丙 E/F頻對海搜索/攻擊雷達*1(165、166採用丙型 ,109、110、165、166改良時拆除)

341型火砲射控雷達*1(051D定型後統一裝用,165、166取消,109、110改良時拆除)

347G火砲射控雷達*1(安裝於165、166與改良後的109、110)

345型防空導彈射控雷達*1(1999年起安裝於改良後的109、110、165、166)

344型射控雷達*1(在2003年安裝於165、166)

JPT-4/4G型火砲備用光學瞄準儀

OFD-630光電射控/瞄準儀*1(在2003年安裝於165、166)

艦載武裝

051D:

76式雙聯裝130mm 58倍徑艦砲*2

12聯裝FQF-2500反潛火箭發射器*2(艦上備彈72枚)

66式/76式(部分艦隻)雙聯裝57mm 77倍徑快砲或61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防空快砲*4(051D定型後統一為76式37mm 63倍徑火砲)

61式雙聯裝25mm 60倍徑火砲*4

三聯裝海鷹一型反艦導彈發射器*2

水炸彈施放軌*2(可攜帶20~28枚水雷與42枚深水炸彈)

105在1987年撤除130mm艦砲與57mm快砲各一

 

051G(165,最初面貌):

76式雙聯裝130mm 58倍徑艦砲*2

12聯裝FQF-2500反潛火箭發射器*2(艦上備彈120枚)

76A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防空快砲*4

三聯裝海鷹一型反艦導彈發射器*2

深水炸彈施放軌*2(可攜帶20~28枚水雷與42枚深水炸彈)

 

051GII(166,最初面貌):

76式雙聯裝130mm 58倍徑艦砲*2

12聯裝FQF-2500反潛火箭發射器*2(艦上備彈120枚)

76A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防空快砲*4

7424型324mm魚雷發射器*2

鷹擊-81號反艦導彈發射器*8(裝填YJ-81反艦導彈)

深水炸彈施放軌*2(可攜帶20~28枚水雷與42枚深水炸彈)

 

109、110、165、166改裝後(1999~)

76式雙聯裝130mm 58倍徑艦砲*2(109、110)

79A式雙聯裝100mm 60倍徑艦砲*2(165、166)

12聯裝FQF-2500反潛火箭發射器*2(艦上備彈120枚)

76A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防空快砲*3

7424型324mm魚雷發射器*2(165、166)

鷹擊-8號反艦 導彈發射器*16(裝填C-802反艦導彈)

HQ-7八聯裝短程防空導彈發射器*1

艦載機

直-9A直昇機*2( 裝備於D-105,1987年改裝後)

姊妹艦

共17艘

艦名 開工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105(ex-223) 濟南 1968/12/24 1969/6/24 1970/7/30 1971/12/31 2007/11/13 051基本型

北海艦隊

1987年加裝直昇機設施

除役後停放於青島海軍博物館作為紀念艦

106 西安 1970/3/7 1970/5/26 1970/9/29 1974/11/28 2007/10/7 051基本型

北海艦隊

除役後作為武漢海軍工程大學教具

107 銀川 1970/6/19 1971/1/25 1972/5/29 1976/6/28 2012/10/18 051基本型

北海艦隊

除役後移交銀川市做為愛國教育基地

108 西寧 1976/10/31 1977/5/29 1978/10/16 1980/1/29 2013/9/25 051D

北海艦隊

109 開封 1977/10/28 1978/3/28 1979/11/3 1982/12/25 2019/5/16 051D

北海艦隊

1989至1990年加裝響尾蛇防空導彈系統,成為051DT。1999年進行第二次現代化改裝。

110 大連 1979/6/25 1980/1/20 1981/9/20 1984/12/26 2019/5/16 051Z指揮艦

北海艦隊

1987年加裝雷達與作戰系。2002年完成現代化改裝。

131 南京 1970/12/20 1971/4/30 1973/12/11 1977/2/6 2012/9/26 051基本型

東海艦隊

除役後改裝為海監巡邏艦

132 合肥 1977/4/5 1977/12/28 1978/11/18 1980/3/18 2012/11/16 051Z指揮艦

東海艦隊

1987年加裝雷達與作戰系統

2012年11月16日轉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教學訓練平台

133 重慶 1978/5/23 1978/10/17 1980/10/31 1983/12/30 2014/9/26 051D

東海艦隊

134 遵義 1978/11/19 1980/11/4 1983/11/25 1984/12/28 2019/5/16 051D

東海艦隊

160 廣州 1970/3/1 1970/6/12 1971/4/28 1974/6/30 1978/3/9 051基本型

南海艦隊

1976年9月彈藥庫爆炸沈沒

161 長沙 1970/5/26 1970/11/13 1973/6/28 1975/12/31 2008/8/26 051基本型

南海艦隊

除役後做為北海艦隊試驗大隊靶船

162 南寧 1970/12/26 1971/6/29 1976/10/27 1979/3/23 2012/9/26 051D

南海艦隊

除役後改裝為海監巡邏艦,2021年7月23日贈與防城港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63 南昌 1977/12/28 1979/6/27 1979/12/22 1982/11/15 2016/9/8 051D

南海艦隊

164 桂林 1977/7 1982/12/4 1984/6/20 1987/7/10 2019/5/16 051D

原屬南海艦隊,日後轉調北海艦隊

165 湛江 1986/8 1986/12 1988/8/1 1989/12/30 2020/8/28 051GI型

南海艦隊

2003年完成現代化改裝。

166 珠海 1987/10/31 1988/8/26 1990/10/18 1991/11/21 2020/8/28 051GII型

南海艦隊

2003年完成現代化改裝。

 


 

中國驅逐艦的起源

中國海軍建軍之初,中型以上的水面艦艇盡是國民黨海軍敗退時遺留或投誠的,全都是二戰結束後日本投降、賠償的海防艦以及美、英、加拿大等國軍援的巡邏艦,而這些最多只有一千噸出頭的舊型艦的航洋性與航速都不足以達成真正的制海作用,戰爭末期趕建的日本海防艦的質量與壽命也非常差。由於經費資源匱乏、工業技術能力不足,加上難以從敵對的日本、英美等國取得足夠的零件與技術支援,面對國府海軍較佔優勢的大艦兵力, 中國海軍早年並未將這批相對較大的艦艇作為主力,而是配備大批快艇、魚雷艇在近海以群體伏擊戰術攻擊國府海軍的艦艇。

在1953 年6月4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了第一個購艦協定──六四協定,其中一個項目是購買四艘1936年至1941年下水的自豪級(Gordy class)佈雷驅逐艦(中國海軍稱之為07型),由義大利設計並交給蘇聯的船廠製造,標準排水量1675ton,滿載排水量為2150ton,推進系統包括三具鍋爐與兩座蒸汽渦輪,最大航速達32節,武裝包括四座單管130mm艦砲(半敞開式砲塔,這是當年國共雙方最具威力的艦砲)、四座雙聯裝37mm火砲、兩組三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2座深水炸彈發射器以及2座反潛臼砲, 並可攜帶48枚大型描雷與32枚大型沈底水雷,而這批驅逐艦在移交 中國前都先經過了大翻修。在1954年10月,首批兩艘自豪級驅逐艦駛抵青島加入中國海軍,分別命名爲鞍山號(舷號201,原為果敢號,Razyaschyi,二戰時期為蘇聯太平洋艦隊旗艦)與撫順號( 舷號202,原為神速號,Rezkyi)。1955年6月,第二批自豪級驅逐艦抵達青島,分別命名爲長春號(舷號203,原為堅決號,Reshitelnyi)和太原號( 舷號204,原為勤奮號,Retivyi),並組成了 中國海軍的第一驅逐艦大隊。這四艘驅逐艦被暱稱為「四大金剛」,構成中國海軍第一支真正有效的大艦戰力;而美國為了平衡海峽兩岸的軍力,也在同期向台灣海軍首度提供梅堯級 (Mayo class)驅逐艦。然而,區區四艘驅逐艦的加入,並不足以改變 中國海軍以小型快艇為主的格局,而被當作「鎮山之寶」的「四大金剛」也因為不輕易出戰而沒有任何實戰紀錄。此外,自豪級原為基於蘇聯寒帶地區而設計,艦內空間狹小、通風不良,不利於在熱帶地區作戰,且適居性甚差 ,最多只能在海上持續作業13天,根本無力承接中國在1960年代提出的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試射所需的觀測、打撈船團護航工作。   

第一代國產驅逐艦的誕生

在1957年,中國從蘇聯取得了蘇聯56型科特林級 驅逐艦(Kotlin class,Project 56,自豪級的改良型) 的部分紙圖、技術資料 與樣品,包含科特林級使用的TB-8蒸汽渦輪機組圖紙跟實物樣品等;海軍方面也成立了相關研究機構,開始探討自行研製驅逐艦的可能。大約在同一時期, 中國也開始規劃仿製蘇聯SS-N-2冥河反艦導彈,後來製成上游一號(SY-1)反艦導彈(見下文)。當時中國海軍對這種新問世的武器寄予厚望,認為終將取代重型反艦魚雷的地位。基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與國府海軍的數次海戰的經驗,魚雷艇不容易接近國府較大型的艦艇並進行瞄準,而且無導引的魚雷射出後通常會被國府海軍艦艇躲掉;因此 中國海軍改變戰術,先由快速砲艇重創國府艦艇,使之喪失機動能力,再由魚雷艇接近做最後一擊。然而如果配備了能夠遠程攻擊的反艦導彈,中國艦艇就能在遠距離對 國府海軍艦艇構成巨大威脅。

在 1959年2月,中國海軍提出研發新型導彈驅逐艦的構想,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產品設計院一室(一機部)於該年年底完成了設計草圖,稱為017型,而仿製科特林級動力系統的工作也在稍後著手安排。當時中國國內正受到「大躍進「思潮的影響,科研部門對驅逐艦的生產規律;複雜性和艱鋸性都認識不足,一下子提出015、016、017、017K 等好幾個方案,光是草圖就多達十幾種;基本上,這些方案都嚴重脫離了當時的中國工業能力。 

在1960年2月,中國海軍透過審查017型設計為基礎,正式提出代號為08的戰術技術指標。在1960年3月,一機部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完成017K驅逐艦初步設計方案。隨後在1960年4月,中國海軍在北京召開設計工作會議, 相關科研單位擬定了研製導彈驅逐艦的計畫,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以科特林級的艦體設計為基礎進行設計論證,將原本的533mm魚雷發射裝置換成反艦導彈,並修改部分配置;第二,將科特林級驅逐艦的魚雷發射器拆除,改裝反艦 導彈發射裝器進行試驗,以取得相關的工程經驗;第三,以前兩階段的研製成果為基礎,正式研發滿足08號戰術技術需求的新一代導彈驅逐艦。

由於中國當局在1958年推行了不當的三面紅旗政策等影響,中國在1960年陷入經濟大倒退;在國家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新驅逐艦研製案只好暫時擱置,僅於1962年勉強撥款800萬人民幣用於驅逐艦基礎技術的研製;主要包括三個項目:仿製蘇聯TB-8型蒸汽輪機、研製驅逐艦所需的新型鋼材(903型船鋼),以及設計旋轉式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同一時期由於中蘇交惡越演越烈,使得 中國無法再從蘇聯獲得軍事技術的支援,不過中國仍然以先前引進的技術基礎繼續摸索,包括繼續仿製蘇聯的SS-N-2反艦 導彈 ,以及研發雙聯裝130mm艦砲、蒸汽推進系統以及新驅逐艦所需的903號合金鋼材等。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評估,解放軍海軍和船舶工業系統根據現實條件,確定了新驅逐艦「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等原則方針。在1963年12月,中國海軍重新規劃了驅逐艦的研製計劃,提出以蘇聯56型(科特林級)驅逐艦為原型,修正以前急於求成的錯誤,研製一種適合中國工業水平、符合海軍需求的驅逐艦,預估在1975年左右定型。

在1966年6月,六機部正式下達試製新驅逐艦的命令 ,隨後船舶七院以(1966)院科字485號文,對其下船舶七院701所等相關研製單位下達「中型火砲導彈艦」(即051型驅逐艦)的論證及方案設計任務。在1966年8月,701所根據上級的指導思想,對海軍新驅逐艦的設計方案進行論證,提出了「甲」、「乙」、「丙」三個備選方案:三個方案均以蘇聯56型驅逐艦為原型,其中「甲方案」為導彈驅逐艦,「乙方案」為火炮魚雷驅逐艦;而「丙方案」也是導彈驅逐艦,對船體和上層建築做大量改進,並計劃使用新型號推進系統來獲得更高的航速。海軍經過研究後認為,乙方案過於保守,丙方案技術跨度過大,最終選定甲方案作為基本設計,並上報中央軍委,希望盡快開始立項建造。

雖然驅逐艦項目已經確定,但此時文化大革命已經開始,軍委和海軍的正常工作被迫停止,051型驅逐艦未能及時上報審批。此外,當時中央軍委對051型驅逐艦的研製工作也提出了質疑。高層認為,對於沿海防禦作戰,現有的海軍航空兵、魚雷艇、導彈艇,完全可以勝任;而中近海區作戰,似乎也可由常規潛艇和海軍航空兵協作完成;如此,建造昂貴的3000噸驅逐艦是否有必要?於是在1967年,解放軍海軍和中央軍委的各次會議、公文電報中,對於「驅逐艦是否有必要建造」不斷出現爭論;而由於無法形成共識,新驅逐艦立項一度遭到擱置。

真正讓中國下定決心研製國產驅逐艦,是因為研製中國第一種洲際彈道導彈──東風五型的需求。由於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射程達一萬公里以上,而中國領土最大跨度只有5000公里;依照當時中國的技術能力,洲際導彈必須進行全射程彈道實驗才能定型,如此勢必得朝遠洋發射。整個東風五型試射以及觀測計畫稱為「718系統工程」,觀測航行任務稱為「580號任務」;為此,中國勢必得組建一支遠洋船隊,在距本土5000公里以上的海域執行任務;而配合這支船隊,必須有足夠的遠洋護航力量,而當時中國的海軍只有4艘從蘇聯購買的07型驅逐艦具備此一條件。伴護這支遠洋觀測船隊起碼需要3艘驅逐艦,如果4艘07型驅逐艦被調走3艘,就意味著首都北京外圍的海防瞬間空虛。因此,新驅逐艦的建造必須提上議事日程,051驅逐項目終於獲得青睞。當時解放軍海軍表示,如果051馬上立項,在1970年就可以開工5艘;當「580號任務」的遠洋觀測船隊起航時,這5艘艦應該可以完工服役,並至少保證有三艘處於在航狀態。海軍的意見上報後,又經過多次研究,051型驅逐艦的建造計劃時間表終於通過:在1970年之前開建5艘,首艦交由大連紅旗造船廠建造。 

在1967年4月,新驅逐艦的研製建造工作被列入了正式的發展計劃中,項目名稱確定為051型,作為第三個五年計畫裡海軍的發展要項(與之並列的還有配備防空導彈的053K江東級護衛艦)。在 1967年4月,中國中央軍委批准解放軍海軍在「第三個五年計畫」的軍備研製計畫;隨後在1967年6月,國家計委、國防土辦、國防科委 等單位審查並批准了051導彈驅逐艦的技術方案,隨即進入全工程發展與配套設備研製整合階段。

701所、713所、七機部三院為了完成導彈系統的研發裝艦,進行了多次研究與論證。 在1968年12月,等相關研究單位會同大連造船廠,對現役鞍山號驅逐艦 進行改裝,拆除魚雷發射器,安裝上游一號反艦導彈的7224型雙聯裝旋轉式發射器。 根據海軍的需求並經過多種方案的審查比對,最終確定艦上裝備的7221型三聯裝導彈發射器採用品字形以降低佔據的橫向截面積、直接吊裝在導彈,並且不採用當時流行的發射管與再裝填裝置分開的設計,而是採用體積結構緊湊、佔據面積小、操作方便、裝填時間縮短的整體式設計方案,並由713所工程師謝憲章、姚躍濱主導設計工作。總計新驅逐艦的研發建造總共動員 了22個省/市與10多個工業部門廠,計研發出732種新材料、1240項新設備和110項新産品。

051型驅逐艦由船舶七院701所負責整體設計 ,李復禮、潘镜芙等工程師主持設計,哈爾濱703所負責研製動力系統。051驅逐艦的整體方案中,標準排水量約為3000ton,高功率蒸汽渦輪推進,主要武裝包括雙聯裝130mm艦砲、雙聯裝57mm快砲、兩座三聯裝海鷹-1型反艦 導彈發射系統、兩座12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並配置雷達、聲納、通信、導航等設備以及火力指揮控制系統等。

 

科特林級簡介

051型的前身──科特林級是蘇聯海軍最後一種二戰水平全火砲型驅逐艦,在1950年代服役。隨著相關技術與海戰型態演進,科特林級日後進行多種不同改裝,最後分成6艘基本型(配備二戰水平的火砲與反艦魚雷)、12艘反潛的56PLO型、1艘用來測試SA-N-1防空飛彈系統的56K防空測試型以及8艘定型後的56A防空型、四艘加裝SS-N-1/2反艦導彈的反艦型(56U和56EM/M型)等。

科特林級原始設計標準排水量2667噸級,滿載排水量3230噸,全長126.1m,全寬12.7m,最大吃水4.2m,推進系統由四具KV-76蒸氣鍋爐與兩座TV-8蒸氣渦輪組成,總功率72800馬力,最高航速38節,巡航速率17.9節,航速14.7節時續航力3860海里,能持續在海上運作10天,艦上編制19名軍官與284名士官兵。科特林級原始設計的主要作戰裝備包括兩座SM-2-1雙聯裝130mm高平兩用艦砲(艦首、艦尾各一座,由球型的SVD-42-50型射控雷達系統控制)、四座SM-20-ZIF四聯裝45mm高射火砲(艦橋前方B砲位一座、後桅杆左右兩側各一座、後主砲之前的一座甲板艙室上布置一座,由兩部「英尺-B」射控雷達控制),此外還有兩組PTA-53-56型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分別設置在兩座煙囪後方)。反潛方面,科特林級艦尾兩側各裝置三座BMB-2深水炸彈投擲器,此外配備一座「飛馬-2」反潛聲納。

日後的56PLO反潛型沒有更動主副砲,在艦橋前方副砲兩側增設兩座RBU-2500 16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後來換成12聯裝的RUB-6000),拆除後煙囪後方的五聯裝反艦魚雷發射器,改裝一個甲板艙室,同時又增加兩座2M-3雙聯裝25mm火砲增強防空火力。56PLO的標準排水量增加到2700噸,滿載排水量增加到3260噸。

56K/56A基本上拆除了後煙囪以後的所有武器,包括一座五聯裝反潛魚雷發射器、45mm副砲以及後130mm主砲,增設新桅杆、MR310對空搜索雷達、M-1(SA-N-1)防空飛彈發射器以及配套的4R90射控雷達等,日後也換裝新型AK-230 30mm自動防空火砲,並換上RUB-6000反潛火箭。

56EM/56M加裝了蘇聯第一種艦載反艦導彈SS-N-1,拆除全部兩座130mm艦砲,把後部的45mm副砲移到艦首位置,拆除兩座533mm反艦魚雷,後煙囪到艦尾的空間用來裝置SS-N-1的發射器。此外,前煙囪兩側各裝一組DTA-53-56M雙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爾後以ZIP-75四聯裝57mm火砲取代原本的45mm砲,艦首也增加兩座RUB-2500反潛火箭發射器。56U則以更新型、體積較小的P-15(SS-N-2)冥河反艦飛彈發射器取代SS-N-1,四座SS-N-2的發射器布置在煙囪兩旁並朝向艦尾,此外還加裝兩座新開發的AK-726雙聯裝76mm自動快砲。

 

建造與研改

依照051項目的規劃,由大連紅旗造船廠負責研製、設計並建造首批051;後續艦除了大連廠之外,上海中華造船廠、廣州黃浦造船廠也要投入建造。為此,大連造船廠不僅要負責船艦總裝工作,還要承擔30多項艦用設備的研製工作,並負責總結建造經驗、編寫施工技術標準;當後續上海、廣州船廠建造051型,大連廠也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在051型之前,中國建造的最大型作戰艦艇,是清朝末年的北洋水師的平遠號防護巡洋艦和民國時期的寧海號輕巡洋艦,兩者排水量都僅2000餘噸。而051型排水量達3000多噸,艦體全長達到了130米,這個長度與萬噸級貨輪相當。

在1966年底,大連造船廠(426廠)正式接受了首艘051導彈驅逐艦的試製工作;接到任務後,考慮到時間緊、任務繁重,又缺乏足夠的經驗,因此大連造船廠不僅加緊人員陪培訓,也臨時調整了既有科室的職能,選派技術骨幹與資深車間工藝員成立了一個「船研所」,進行了全國範圍的大型研究調查工作,把成員派到全國各地的分系統設計生產單位,查資料、看圖紙,了解設計方案和分系統設備的生產情況。在「船研所」研究了全部的技術細節和工程規劃後,最終決定在大連造船廠的1號船台建造第一艘051型驅逐艦;為此,大連造船廠申請擴建第一號船台,長度增加20m,在1967年6月4日獲得六機部批准。

在1967年10月,大連造船廠接收了051的艦體放樣與上層構造設計等紙圖文件,並於同年11月展開放樣工作以及開始製造部分組件。為了確保051的艦體強度儲備係數要求在1.5以上,艦體採用中國新開發的高強度低合金鋼材。建造時,051的主艦體被分為多個總段與平面分段,最後在船台上組合。

051型的研製工作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艱難起步,大連造船廠基本上是「一邊建造、一邊研製」。在當時,海軍前期規劃的仿蘇聯TB-8型蒸汽輪機推進系統已經完成仿製,而建造艦體所需的903鋼材也已經試製成功;然而,艦上許多系統設備都還沒有著落,尤其是雷達、電子和武器,不但沒有定型,很多項目連負責研製的單位都還沒有指派。因此,051型驅逐艦面臨著艦體與艦載設備幾乎同時開始研製的狀況,有好些裝備甚至遠遠落後船件的發展,要短時間內完成首艦的建造,難度非常艱鉅。

首批基本型051(7艘)

首艘051驅逐艦於1968年12月24日在大連造船 廠開工,距離1963年12月開始制訂計畫,已經過了整整六年。 先前大連造船廠沒有任何建造驅逐艦的經驗,051驅逐艦使用的新型903型鋼材、球鼻艦艏、艦體中部安裝減搖鰭等,都是大連廠從來沒有碰到過的新技術與新設備。在首艦開始建造之後,大連造船廠實際考察了總體結構,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將原設計圖紙中的總段合攏方式,改城以第五底部分段為基準、向兩端延伸的塔式建造法。

開工半年後,051首艦在1969年6月24日在一號船台舉行安放龍骨儀式,開始進行船台施工;不久後,船廠卻突然發現,某型號的船板屈服強度低於設計要求。依照903船用鋼的技術規範,該船板應當採用正火工藝,但供貨廠家卻使用了不符合規範的回火工藝,導致強度不夠。此時,已經有一部分不達標船板安裝就位。六機部緊急召開會議商討解決方案,在明確實驗數據無誤後,會議決定保留已經安裝的回火鋼板做保留,但必須予以加固;在後續的建造中,鋼板一律採用正火工藝。幸好,此一不合格的船板型號,原設計厚度不大,已安裝的數量也不多,只要對薄弱部位加強加固就可以達標,且不會造成太嚴重的艦體增重。

在1969年12月15日,051首艦的主艦體完成合攏;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包括鍋爐、蒸汽渦輪主機等40多項設備都不能即時到位,為了不拖延進度,廠方採用先安裝主甲板、日後再吊裝鍋爐與主要輪機的方式。在建造首艘051的同時,大連廠為此研製出49項機械設備共243台。051首艦於1970年7月30日下水。

1970年12月25日,051首艦進行了第一次試航,從1971年1月下旬開始,又進行了一系列試航實驗。在航行試驗中,大連造船廠發現該艦右舵外側舵板出現撕裂脫落、嚴重腐蝕的現象;回到船廠進行補焊的同時,造船廠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後來發現,這是由於螺旋槳根部出現空泡,導致剝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廠決定對螺旋槳根部進行打磨、拋光,再開一些減壓孔,經測試後空泡剝蝕現象徹底消失,而後續建造的051型都沿用了這一工藝。蘇聯解體之後,中國從俄羅斯獲得了一批舊檔案和技術資料,這時才發現,051型驅逐艦的蘇聯原型56型驅逐艦,直到退役,都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051首艦總共經過16次試航,1971年12月31日交付北海艦隊服役,舷號一開始為223,後來改成105以接續在07型之後;在1986年,這艘051才被命名為命名為濟南號。1971年051首艦剛交付解放軍海軍時,艦上預定裝備的大部分武器裝備還停留在圖紙階段,只有火箭深彈發射器和雙聯裝25mm高射砲裝艦。

在1971年,西方國家的偵察機拍到了一張大連造船廠廠區的模糊照片,照片中一艘長100多公尺的艦艇停泊在碼頭,這就是051首艦(當時舷號223)。北約組織因而判定,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驅逐艦已經下水;依照北約代號的規則,就利用首次發現該艦的地點,將其命名為「旅大級」(Luda class)。在被北約發現時,223艦的雷達、電子設備、武裝都未配齊;此時艦上的主要武裝──包括兩組三聯裝海鷹一型反艦導彈、兩座雙聯裝130毫米主炮以及雙聯裝57毫米火砲,均未安裝。

濟南號下水之後,仍進行了多年的持續驗證,而艦上的雷達、導彈、火砲等裝備也等到艦體完工多 年之後才裝艦(例如舷號131的南京號的130mm艦砲延遲交付,在試航時只能先在砲位上加裝模型艦砲),許多艦隻在欠缺雷達的情況下服役多年;即便裝備終於裝艦, 大多數設備又經過多年研發才得以 完善定型,足見當時中國在技術來源匱乏、本身基礎落後的情況下,整個摸索階段十分漫長艱辛;此外,更不用提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對051型的驅逐艦研發帶來多大的額外阻力。

在1970年,中國基於上游一號而開發的海鷹一號反艦導彈研製成功,射程從原本從原本上游一號的35~40km大幅增至70~85km;於是,中國海軍立刻決定發展艦載版的海鷹一型來代替上游一型,作為051的反艦導彈。在1973 年9月,濟南號在中國海軍試驗基地進行了首次海鷹一型反艦導彈的試射,單發與齊射均獲得成功,發射的四枚完全命中目標 。服役前10年間,濟南號的總航行里程達到52000海里,完成2000多項裝備測試和定型工作。

首批基本型051(7艘)

繼首艦之後,051二號艦(106,日後命名為西安艦)在1970年3月7日於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基於首的經驗,對於建造與船段組裝工作的施工標準更加嚴格,在同年9月完成主鍋爐的組裝工程。在組裝推進系統的過程中,大連廠對蒸汽鍋爐實施改進,解決了管頭膨脹以及出現裂紋等質量問題;而之後建造的後續艦的鍋爐施工平均大約就降為1500工作小時,而且一次試壓就能成功。西安艦在1972年6月12日展開試航,試航過程中發現主鍋爐風道阻力過大、主鍋爐燃燒效率不佳並產生黑煙等問題。為此,大連廠變更原始設計,包括增大渦輪鼓風機風扇面積、在鼓風機出口處增設導流隔板、將排放管口的擠壓管增大,以及提高燃油噴射裝置的壓力等,主鍋爐的壓力也從原本600豪米水柱(mmH2O)提高為850豪米水柱;經過這些改進後,西安艦鍋爐系統的20個燃油噴頭就可以充分燃燒。此外,大連廠也改進了鍋爐水蒸餾製造裝置,包括修改第一、二級噴嘴以及擴散器,增加真空抽除器能力,修改凝水泵的排出彈簧筏門使之保持0.5kg/平方公厘的壓力強度,在加熱管組周圍加裝導流板來減少內部積鹽;經過改進之後,鍋爐水蒸餾裝置的造水量從原本每晝夜23~30噸提高到每晝夜46~50噸。完成測試後的西安艦於1974年11月28日交付解放軍海軍。作為最早的兩艘051型艦,濟南號與西安號的諸多設計與裝備還帶有摸索實驗的性質,許多細節有所不同,性能與可靠度也有待改進。

大連造船廠在1971至1976年完成三艘051型(105~107),進度相當緩慢。當051型首艦完工之際,廣州黃埔造船 廠(433廠)也在1970年3月1日開始建造該廠的第一艘051型(160,日後命名為廣州號),二號艦(161,日後命名為長沙)與三號艦(162,日後命名為南寧)則分別在1970年5月與12月開工;此外,上海中華造船廠(424廠)也在1970年12月20日正式開工建造該廠的第一艘051型(131,日後命名為南京艦)。總結最早期的051驅逐艦共有七艘,大連、廣州造船廠各建造3艘,上海中華造船廠建造1艘。由於中國海軍對051需求迫切,因此首艦開工後雖然進展並不十分順利,後續六艘依然相繼開建。

由於當時中國工業水平有限,尤其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首批七艘051在建造過程中困難重重;各船廠不得不一邊參加文革運動、一邊建造,同時還要對原始設計和製造工藝進行改進。即便船艦交付,仍然有部分雷達、電子設備因為跟不上進度而不能上艦;而有些已經裝艦的設備,也因為可靠性差而嚴重影響戰備,不得不推倒重新製造裝艦。

051型首艦濟南號與二號艦西安號(106)在試航時,都遇到動力系統運作效率不足的問題。051型動力系統是蘇聯製453蒸汽渦輪與KBT-76主鍋爐的中國仿製版(鍋爐由中國位於哈爾濱的703所負責,蒸汽渦輪由杭州汽輪機廠負責),前者就是051型母型──蘇聯科特林級的主機,其原始設計的主鍋爐風道風阻力太大,兩具渦輪鼓風機安裝位置太過接近,使得鍋爐供風量不足,並出現兩台鼓風機「搶風」的現象,最後使得鍋爐的20個燃油噴頭無法充分燃燒。由於原始設計中鍋爐能量不足,主機以額定功率運轉時鍋爐就處於超負荷狀態的問題。因此,051型首艦濟南號(105)在初期試航時,主機因為供風量不足而無法達到額定輸出,最大航速只有36.5節,達不到預期的38節。如同前述,大連造船廠自行修改了二號艦西安(106)的推進系統來滿足標準;而為了標準化地解決這個間題,日後上海中華造船廠開始投入建造051型時,就在701所與杭州汽輪機廠 (36室)的協助下進行通風道阻力分析,建造了幾個不同的風道模型進行實驗,改進導流帽線型以及風機之間的距離,此外還在鍋爐省煤器增加2根管子,在過熱器增加一根管子,以增加鍋爐的工作壓力與溫度,最 後終於減少了渦流的損失並解決兩台風機的搶風現象,使鍋爐所有的燃油噴頭都能夠完全燃燒。這項工作改進了鍋爐系統的熱力性能,增加蒸汽產生量並提高高壓蒸汽品質,同時由於效率改善而降低了燃油消耗,功率與航速達到了原始需求。 上海中華廠則從該廠建造的第一艘051型南京艦(131)起就使用了改良的推進系統設計,南京艦在試航時跑出37.95節的高速,而051首艦濟南號在完成上述改裝後的第一次試航也達到類似的速率。由於技術逐漸成熟完善,南京艦從開工到高速試航只花了25個月的時間。

在1970年6月19日,大連造船廠所建造的第三艘051型艦銀川號(107)開工。在建造過程中,基於之前早期051型的測試研改經驗,船廠進一步改善其蒸汽管路系統的組裝工藝,提高安全標準並加快施工進度,而這也成為051後續艦建造工作的定型標準。此外,前兩艘051型艦的螺旋槳推進器都由配套供應廠提供毛坯,並在大連廠完成所有加工;而從銀川號起,為了節省時間並確保建造進度,大連廠透過低壓鑄造等新工藝自行澆鑄製造螺旋槳推進器的毛坯,加工完成的成品也符合標準。銀川號於1974年9月25日展開海試,1976年6月28日交付解放軍海軍;至此,大連造船廠首批三艘051型全數完工,而銀川號也為051型的定型奠定基礎。

經過前述的初期製造與測試後,051型的基本設計約在1975年左右完成定型,並展開批量建造。在1975年12月,中國海軍集中分別由大連廠、廣州黃浦和上海中華這三個船廠的首製艦,在海南島以東、西沙群島以北的大風浪海域(水深450m)進行為時5個小時20分鐘的耐波性考核試驗;在最高浪高為6m的海象情況下,這三艘051型驅逐艦基於航向與波浪成不同角度、不同航速、減搖鰭裝置工作與不工作等各種工況進行完整試驗,其中在頂浪航行時,051型艦加速到28節並維持速度航行半小時,過程中沒有出現埋艏與螺旋槳出水面的狀況,艦上各機械設備與系統都禁得起考驗。這次試驗顯示051型驅逐艦的性能達到設計要求。

第二批:定型051(051D)(6艘)

在197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與六機部對051型基本型的 導彈發射裝系統進行了設計鑑定,爾後又按照海軍的要求進行改善,包括改善導彈儲存環境與操作使用條件,並提高其在中、高海象下的適航性以及核生化防護能力。隨著首批7艘051完成測試、各裝備發展定型,中國開始批量建造第二批次051(D代表定型),主要是糾正、改進前七艘051基本型暴露出的問題。051D總共建造六艘,其中四艘由大連造船廠建造,分別是西寧(108)、 開封(109)、 重慶(133)、 遵義(134);另外兩艘051D由廣州造船廠建造,分別是南昌(163)、桂林(164)。

總計文革結束後,紅旗廠於1980至1984年又交付四艘定型的051D(108、109、133、134) ,其中108、109編入北海艦隊,133、134屬於東海艦隊。上海中華造船廠(424廠)在1977至1984年交付了三艘051型,分別是基本型的131,以及定型的051D(132、110),其中131與132配屬於東海艦隊 ,110配屬北海艦隊。廣州黃埔造船 廠(433廠)從1974至至1983年交出五艘051型給南海艦隊,包括三艘基本型051(160~162)與兩艘定型的051D(163、164), 均配屬於南海艦隊。   

相較於第一批次051,051D的最重要變更,是用雙聯裝37mm艦砲取代可靠度不佳的57mm艦砲。依照首批051使用經驗,57mm艦砲精度差、結構振動大、自動機構故障多;到1970年代末,中國海軍經考慮後認為,在051上安裝57mm砲必要性不大;不僅051D改用37mm艦砲,前七艘051在日後改裝時也用雙聯37mm火砲取代57mm砲。除此之外,051D型還改進了雷達、火控、反潛、指揮系統、無線電通訊系統、衛星導航系統和海上補給系統等。051D的主要武裝升級為海鷹-1甲反艦導彈,飛行高度降低到50m,最大射程提高到95km(51海里)。

三個建造051型的造船廠中,由公私合營的上海中華廠規模最小,當時本身沒有船塢,艦體從船台下水後必須拖至上海江南造船廠的船塢來安裝大軸與螺旋槳,再拖回中華船廠安裝設備。早年中國工業體制尚欠缺標準化的流程與相互交流,使三個建造051型的船廠各忙各的,設計施工並未統一,導致三個廠所建造的051型都多少有所不同;而每艘051型的工期也很不穩定,從35個月到73個月都有,而廣州黃浦廠建造的南寧(162)與桂林(164)工期甚至分別高達99個月與121個月。由廣州造船廠建造的051D桂林號(164)在1977年6月3日簽約,隨後於7月左右開工,但在1978年7月21日遭到停工,1980年5月19日恢復施工,1984年6月20日下水,1985年又納入「雙改工程」(改生活起居設施與生活條件,是第一艘接受此種改良的051型,見後文),1987年7月10日成軍。

051型的廣州號(160),該艦於1976年9月於湛江基地內爆炸沈沒。

由於1970年代051型的陸續服役,美國為了平衡台海軍力,也開始大量提供除役的佛萊契級、亞倫桑納級、基靈級等二戰型驅逐艦給台灣,成為陽字號驅逐艦;也由於1970年代以來 中國海軍艦艇陸續裝備反艦 導彈的刺激,台灣也開始規劃為陽字號驅逐艦進行大規模升級,完成戰系化並加裝防空導彈,這就是「武進」系列 改良計畫。 

各裝備定型

為了使051型盡快形成戰鬥力,解放軍海軍與造船廠、科研部門一起合作加快了後續協作。1972年3月14日,海軍黨委向國務院中央軍委報告,建議組成051型驅逐艦的國家定型委員會,中央很快批準這個報告。定型委員會成立後,海軍馬上開始督促,驗收各項分系統。

在051艦的各個分項中,定型最順利的是動力系統。動力系統在試航階段表現出優秀的可靠性,1974年7月就正式生產定型。然而艦上的武器與雷達電子系統,在研製列裝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

例如,051首艦安裝的海鷹一型反艦導彈仿制自蘇聯冥河反艦導彈,1960年代就已經仿製成功,但導彈驅逐艦上需要配套5A-1導彈指揮儀,直到1968年才確定開始研製。在1972年,第一台5A-1指揮儀樣機研製成功,在1973年開始配合海鷹一型導彈進行試射;隨後測試就發現,指揮儀與艦上的反艦導彈制導雷達不協調,在數據處理過程中造成計算機輸出結果不穩定,嚴重影響了系統工作。經過多年慢慢研究改進,直到1978年12月,5A-1指揮儀才逐漸成熟,並開始中等海情下實驗。在1979年1月,051型驅逐艦以32節的最高航速發射導彈,整個反艦導彈系統終於獲得成功。總計從1973年到1980年,5A-1型指揮儀進行了19次海鷹一型導彈的發射試驗,命中14發,指揮儀的工作基本正常;直到此時,5A-1指揮儀才真正形成戰鬥力。

051西寧號(108)發射海鷹二型反艦導彈。

051上所有系統中,遇到最多困難的當屬雷達和聲納;這兩者都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投入和理論研究,這些當時中國都極為欠缺,只能依靠逆向仿製蘇聯樣品來解決問題;即使是逆向工程仿製,也還是面臨重重困難。

051型安裝有當時中國海軍最複雜的電子系統,包括一部515型長程對空警戒雷達、一部354型對海/低空警戒雷達,一部751型航海雷達,一部「黃蜂頭」火砲射控系統含343型炮瞄雷達,兩部57mm火砲炮瞄雷達,一部352甲型對海導彈攻擊雷達,以及一部651甲型敵我識別器等。這些雷達在051首艦交付時,大部分都還沒有通過設計定型。在隨後的20年中,雷達系統才逐步、漸次地上艦。例如,515型雷達在1982年正式批準設計生產定型,354型雷達在1974年1月批準定型,343型130毫米艦炮炮瞄雷達在1979年批準定型。聲納方面,051使用的601型搜索聲納在1975年設計定型,654型攻擊聲納在1978年設計定型。在1988年,裝備於051Z指揮艦(見後文)的381甲型三座標對空監視雷達定型;至此,051型驅逐艦的全部雷達和電子設備才真正齊裝,此時距離051型驅逐艦項目上馬,已經超過了20年。

基本設計

051型驅逐艦的艦體由903號鋼材焊接而成,全長132m,寬12.8m,吃水4.6m,標准排水量3250ton,滿載排水量3670ton,051型的主機為4具KBT-76鍋爐與2具453型蒸汽渦輪驅動雙軸推進,額定功率72000馬力,此外還有18具蒸汽輔機和27台電力輔機 ;艦上的電力由兩座400KW蒸氣渦輪發電機組(由主鍋爐供應)和三座重180型400KW柴油發電機組聯合供應,這些發電機組分置在前後兩個輔機艙中,可以確保任一輔機艙受創或進水時,另一個輔機艙不受影響仍能供電。

051型實用上的最高航速32節(試航時曾達到36節以上高速),以18節速率航行的續航力為2970海里,乘員編制約325人。051型採用深V字艦首,艦體共分為15個水密艙室,要求確保任何相鄰三個艙室進水也不會沈沒。 相較於科特林級,051型的艦橋雨前甲板艙室有所加長,內部空間更為寬廣,為艦上增加的諸多雷達、指揮控制與通信系統提供更多安裝空間,同時也比較能適應南海地區炎熱的氣候。與科特林級相同,051型的室內主艦橋頂設有一個露天指揮/航海艦橋,作為平時的航行操作之用,可獲得較好的視野;航行艦橋設置有完整的航行控制、導航與通訊裝備,與主艦橋不同之處是沒有設置雷達或其它電子裝備的顯示器。後煙囪前端的甲板室上設置了備用艦橋和操舵室,在主艦橋中彈、通信與操縱裝置被破壞後仍能保有一定的控制機能。備用艦橋採用露天設計,裝有完整的導航和通話系統,其下方為密閉的操舵室 。051型配備大連造船廠研發的電力控制、液壓收放制動穩定鰭,使用時能在8、9級海象下航行。051型的動力系統分散在兩個各自獨立的機艙中,一艙中彈受損後不影響另一艙的運作,可提高生存性,艦上有兩座煙囪各負責一個機艙的排煙。

在1975年,中國高層決定在1980年左右進行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的全射程試射,海軍因而配合規劃建造第一種遠洋補給艦(日後的福清級),而屆時將擔任護航工作的051型也開始裝設橫向補給裝置。

除了作為沿海防空預警雷達的延伸之外,051型另一大重要任務,就是掩護當時一併研究中的核能彈道導彈潛艦出海穿越第一島鏈,在敵對的美國與日本勢力下,從沿海大陸棚進入太平洋深海 。

電子系統

051型裝備了不少中國新開發的電子設備,雖然以當時世界水平而言並不先進,在中國卻已經是一時之選。艦上的電子裝備包括:安裝於二號桅杆與後煙囪之間的515甲/乙 2D A波段(UHF)長程對空搜索雷達(北約代號Knife Rest或Cross Slot)、安裝於主桅杆頂的354型I頻對海及低空搜索雷達 ( 北約代號Eye Shield)、安裝於二號桅杆頂的352甲型E/F頻平面搜索/攻擊雷達(北約代號Square Tie)、安裝於艦橋頂端的雷達/光學火砲射控系統 (含一具343型射控雷達,北約代號黃蜂頭,Wasp Head)、安裝於主桅杆頂的751型導航雷達(位於352雷達 前方) 、組合導航系統 、922型(RW-23-1)電子截收裝備、敵我識別器(北約代號High Pole A)等,通信裝備包括1.6kW單邊帶短波通信系統、20門半電子/全電子(中期)自動電話交換機,反潛方面則配備706所、726廠與461廠共同開發SJD-I(601型)艦首中低頻搜索聲納以及SJD-N(675型 )高頻主動聲納。SJD-I型聲納總共進行了11次大型實船測試,證實能在水文條件不良、航速為18節時有效追蹤潛艇等水下目標。

051型在裝備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對長距離防空預警能力的強調。在1960、70年代,中國幾乎與周遭主要國家為敵,不僅與北方蘇聯交惡,南面又因越戰而使中美軍機擦槍走火,東南方又有來自台灣所謂「反攻大陸」的種種海空襲擾。 中國大陸沿海重要城市(福州、廈門、上海、寧波等)幾乎沒有防空縱深,而這些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對中國經濟穩定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當時中國的地面防空體系質量十分落後,無法滿足嚴峻的防務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選擇在051型配備515型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使得本土的防空預警距離向外延伸,並將驅逐艦部署在本土戰鬥機最大作戰半徑邊緣的位置配,使地面管制中心能夠獲得地面雷達偵測距離以外的空中情報,做適當的指揮調度,充分利用戰鬥機群在最大作戰半徑附近所剩無幾的滯留時間。515型雷達採用UHF頻率操作,這種低頻波段能夠傳遞較遠的距離,並透過大氣層繞射效應而將偵測範圍延伸到水平線以下一段距離;因此,515對高空目標擁有380km以上的偵測距離,對高度50m的目標據說擁有60km的偵測距離。然而,UHF波段的解析度低,誤差較大,使得此型雷達只具有早期預警效益,而收不到精確追蹤的效能;而UHF與民間通訊頻率衝突,更容易受到沿海各種民間電磁波發射裝置的干擾。515型雷達的轉速只有每分鐘6至12圈,以延長雷達天線在同一個方位的接收時間,增加分別出遠距離微弱回波的機會;然而,這種偏低的目標更新速率顯然難以滿足對高速接近目標的警戒需求,容易造成兩次雷達接觸之間敵方突然大幅迫近並供其不備的危險狀況,所以051型還裝備了轉速高、使用距離短的354型雷達來對船艦近處的海面、空域進行警戒 。

354型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近程低空搜索雷達,早期採用電子管、晶體管信號處理技術,幾次改進後以晶體管和半導體運算放大器等小規模集成電路(IC)技術來取代原本的電子管信號處理。 由於 515和354型都是二維雷達,只能提供目標方位與距離,而無法提供高;然而對於接戰防空火砲有效射程內的低空目標而言,目標的高度參數並不重要。如果敵機從低空來襲,會從海面附近躍出水平線,此時已經進入艦上 黃蜂頭雷達/光學艦砲射控儀能夠捕捉的範圍;而對付高空目標時,長程對空搜索雷達則需要在目標方位上進行俯仰搜索才能確定目標確切位置,從而使射控系統能順利接手瞄準。

武器系統

武裝方面,051型的整體佈局可說是大致仿製科特林級,然而把艦體中心線上兩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的位置改成三聯裝海鷹-1型反艦導彈發射器。早期的051型武器裝備包括:兩座76式雙聯裝130mm艦砲、四座76式雙聯裝57mm防空快砲(由於許多技術問題始終無法克服,051定型後以四座雙聯裝37mm火砲取代57mm火砲,見下文)、四座61式雙聯裝25mm火砲(詳見黃埔級砲艇一文)、兩座三聯裝7221型反艦導彈發射器(裝填六枚海鷹-1反艦導彈)、兩座12聯裝250mm FQF-2500反潛火箭發射器(蘇聯RBU-2500的中國仿製版,艦上備彈72枚)以及2座深水炸彈施放軌,可攜帶20~28枚水雷與42枚深水炸彈。

火砲配置方面,051的艦首與艦尾各裝一座76式130mm主砲;四座76式雙聯裝57mm火砲之中,艦橋前方平台裝置一座,第二號反艦 導彈發射器與艦尾130mm主砲與之間裝置一座,艦舯桅杆兩側的平台各裝一座,使得艦身前、後、左、右各有一座57mm火砲,射界十分完整,而兩舷方向也能有最多三座快砲的齊射火力。四座61式雙聯裝25mm 60倍徑火砲分別位於艦橋下方兩側以及艦橋後方兩側。

051型的火砲配置堪稱1950年代的觀念與水平,以眾多中/小口徑火砲同時滿足防空與近距離水面搏鬥,例如解放軍062上海級快速砲艇的37mm、25mm快砲以及海南級驅潛艇的57mm快砲在歷年國共海戰或中越海戰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戰績。然而,對於1960年代速度越來越快的噴射戰鬥機,以高砲為主的防空火力越來越顯得捉襟見肘,欠缺防空 導彈的先天弱點暴露無遺,而對於1960年代後期崛起的反艦導彈更是一籌莫展。

76式130mm主砲/黃蜂頭射控系統

研製051時, 中國已經無法自蘇聯輸入原本科特林的M1957雙聯裝130mm 58倍徑艦砲的完整技術(只有部分紙圖在1950年代隨科特林級的設計引進中國),而手頭上真正的海軍艦砲也只有07型鞍山級驅逐艦 老式人工裝填單管130mm主砲,顯然不能滿足1970年代以後的作戰需求。於是,中國以1950年代從蘇聯引進仿製的66型130mm岸防砲為基礎,研發所需要的新艦砲。 其實66式就是源於科特林級的130mm艦砲的陸基簡化版,省略了在陸上不需要的穩定裝置、自動揚彈機與砲塔上的瞄準雷達,整個岸砲連以一座322型瞄砲雷達測量彈著點水柱反射信號 來進行彈著修正。蘇聯原版的M1957 130mm艦砲則具備一定的防空能力,除了安裝於驅逐艦上的射控指揮儀以及瞄砲雷達之外,砲塔上還加裝了可以追蹤空中目標的圓錐掃瞄雷達。 而051型的130mm艦砲就是以66型 岸防砲為基礎並恢復前述功能,包括加裝自行研發的火砲穩定系統與揚彈機;此種130mm於1966年開始研製,在1976年定型,被賦予76式 的型號,不過改良作業一直持續到1987年才完成。 76式的砲身為58倍徑,最大仰角85度,最大射速16發/分,最大射程約30km。

由於當時中國做不出可以安裝在砲塔上的小型射控雷達,於是在130mm主砲塔右側增加一具光學向量瞄準裝置 作為替代方案,並由黃蜂頭型雷達/光學艦砲射控儀直接連動進行對海射擊。黃蜂頭型雷達瞄準/射控系統仿自蘇聯ЯКОРЪ-М2型艦載射控雷達( 北約代號「球」,係於「六、四協定」時跟著6601型護衛艦一起引進),不過將所有電子元件晶體管化, 並換裝新型發射機,性能有相當幅度的提升。黃蜂頭射控系統是一個位於艦橋上方的大型半球狀物體,球狀外殼內有光學射擊指揮儀與相關操作人員的戰位,半球體的正面 還裝有一具343射控雷達天線,整個系統安裝在一個穩定式旋轉基座上。黃蜂頭的343二維雷達只能提供目標的方位與距離,所以在導引艦砲對空射擊時,需要光學瞄準系統來測量高度。由於此雷達的波束呈垂直扇形,有一定的仰角,因此能偵測低空和超低空目標。 黃蜂頭射控系統運作時,先以雷達搜獲目標並確定方位,再由光學測距儀對準目標方位,進行精確追蹤、瞄準並解算射擊諸元,將資料餽入砲塔,瞄砲系統便自動帶動火砲對準目標;砲彈發射後,雷達也負責追蹤砲彈炸起的水花,與目標位置比對,求得修正的射擊解算。由於砲塔 本身的光學瞄準儀並未配備穩定機構,故砲塔需與配備穩定基座的射擊指揮儀連動,才能在搖晃的海面上持續指向目標,因此砲塔本身無法在天候惡劣的狀況下有效獨自作業。

76式雙57mm火砲(後被雙37mm火砲取代)

原本科特林級配備四聯裝57mm防空砲,在051型上則以四座國產76式雙聯裝57mm 77倍徑艦砲取代 。中國研製57mm艦砲可追溯到1958年;當時解放軍海軍使用的蘇聯艦砲包括25、37、100和130毫米等口徑,在37mm到100mm之間缺乏一種中口徑火砲。因此,當時人民解放軍海軍極需要一種可以充當小艇主砲、大艦副砲的中口徑火砲,抗衡當時國民黨政府海軍的美製76mm艦砲。評估之後,中國認為蘇聯85mm艦砲(裝備於從蘇聯引進的6604型)太重,所以中國海軍決定選擇57mm口徑, 研制一種新型全自動艦砲以及其砲彈。由於美製76mm艦砲最大射程約13000米左右,因此海軍要求新57mm砲的射程超過這個數字。 此種新57mm艦砲由炮兵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海軍工程系共同負責設計。 由於當時中國工業技術基礎薄弱、科研經驗不足,新57mm火砲研制工作遇到許多挫折,面臨停滯。到了1963年,為了盡快讓中國海軍得到新裝備 ,相關單位提出一個應急方案,利用中國陸軍的59式單管57mm高射砲以及其彈藥和自動機構為基礎(另也參考蘇聯C-68式57mm雙管自走高射砲), 改成一種雙聯裝57mm艦砲;此種「陸砲上船」的57mm砲在1966年初完成第一座樣砲,稱為66式,後經過工廠靶場小型射擊試驗和鑒定試驗、海上浮靶射擊試驗, 證明火砲精度良好。

66式的內外彈道性能大致與59式相同,砲口初速1000m/s,單砲戰鬥射速為70發/分,全砲最大射速210~240發/分,最大射程12000m,最大射高8000~8800m,砲身俯仰範圍-10~+85度, 砲塔迴旋範圍左右各178度,採用水冷系統(由艦艇消防循環水系統供應),全砲塔重8kg,砲位編制8名人員 ,並未配備射控指揮儀或雷達,由砲位上的半自動向量瞄準具或人工瞄準接戰;採用電動鏈式揚彈機供彈,將彈艙內的彈匣送上砲位, 並以人工上彈,受損時可切換為人工手搖式揚彈。66式的主要57mm彈藥包括曳光殺傷榴彈和曳光被帽穿甲彈兩種,全彈重6.42kg,其中彈頭重2.8kg。

在1960年代末期,為配套051型導彈驅逐艦的研製,又研製雙聯裝57毫米艦砲的第二代樣砲,針對火砲制退機、電傳制動、揚彈機、瞄準具操作等項目進行了多項改進,並且新增配套的342型火控雷達來指揮射擊。 第二代57mm火砲的基本性能與66式相同,砲身俯仰範圍縮減為-5~+85度,全系統重量增至10.5ton,除了增加雷達導控之外,還擁有新的自動揚彈機與供彈機 ,實現了砲位無人的自動化操作(必要時仍能由人員在砲位上操作火砲),理論上接戰效率明顯提高。此種雙57mm艦砲於1970年代安裝第一批051驅逐艦上試用,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射擊精度差、結構震動大、揚彈機故障多等部分問題,隨後又進行改進, 在1976年完成設計定型,稱為76式雙57艦砲,定型後相關部門也要求對遺留問題進行進一步解決。

到了1983年,76式雙聯裝57mm艦砲的問題逐一解決,艦砲本身的改進工作也告完成。但是由於艦砲配套系統存在的問題, 加上彈藥無法與66式雙聯裝57mm艦炮及59式57mm高射炮通用等原因,不能滿足051型導彈驅逐艦的配套生產需要。 在1985年,76式艦砲系統停止了系統研製並逐漸撤裝,火砲也停止生產。總計76式雙57mm艦砲只交付中國海軍14套, 其中一套留在山西的海軍院校作為教具,其餘則交付部隊,總計有三艘051導彈驅逐艦裝備,每艘裝備四座。

由於76式57mm火砲直到1978年才完全定型,僅前三艘051裝備,而後續051型安裝的是61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火砲(詳見江南級護衛艦一文);之後,安裝37mm火砲的051型隨後也未見換回57mm火砲。 實際使用證實雙37mm火砲比雙57mm火砲更加成熟,系統性能也更好(例如76式火砲理論上單砲射速120發/分,但實際上後端揚彈機速度跟不上),因此定型的051D就正式以76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火砲(由安裝在砲位後方的341型火控雷達指揮)取代76式雙57mm砲。而比較老舊簡單、但可靠有效的66式雙57mm火砲則仍裝備於大量小型水面艦艇和登陸艦艇上。

反艦導彈

051型最重要的反艦武器──裝填海鷹一型導彈的兩座7221型三聯裝反艦導彈發射器 分別位於兩具煙囪的後方,這種發射器的構型堪稱中國首創,取代原科特林級魚雷管的安裝佈局也十分合理,不會對整體構型造成重大變動,而發射器還能轉動使導彈對準目標(原版的冥河採用固定式發射器) 。在研製此種三聯裝反艦導彈發射器的過程中,負責開發的713所曾進行四項比較重大的修改,包括發射器前蓋的唇式結構改為密封結構,發射器托架採用倒裝法,修改輸彈機的摩擦溝,並將彈體保護/儲存筒的直徑放大10mm。反艦 導彈發射箱的內部定向器,電纜佈置等與同時期6621黃蜂級導彈快艇的上游一型單管固定發射器相似,能免除不必要的研發心力,降低成本與風險。7221型三聯裝反艦 導彈發射器發射器在1980年完成定型。使用海鷹一型導彈時,首先由艦上352甲型平面搜索雷達/攻擊對水面目標進行遠程追蹤, 標定後發射導彈。然而,051型的設計源於蘇聯二戰時代的科特林級,後者在設計時還沒有導彈這種武器;結果051型在裝備導彈時,由於相關經驗與工藝技術的不足,對於操作 導彈的穩定性,以及艦面結構、甲板抵抗導彈高熱噴流與發射應力等, 都沒有良好的配套設計,使得反艦導彈必需在風平浪靜的情況下發射,才能獲得像樣的命中率,而導彈發射器附近的結構也經常在發射後受損。 在1980年代末期,中國海軍開始換裝海鷹一號甲型反艦導彈,使用新的頻率變捷雷達尋標器以及無線電高度計,使導彈飛行高度從原本的100至300公尺降至50公尺,提高了突防能力,抗電子干擾與海浪雜波能力也顯著提升;而海鷹一甲的定型試射就是在1984年8月至9月於051的開封號(109)上進行。

反潛裝備

051型的主要反潛武器是兩座12聯裝FQF-2500反潛火箭發射器,其備射彈艙設置於艦首艙底,透過揚彈機將火箭彈運至甲板艙口,再由兩名裝填手將反潛火箭推入發射管內;運用時,艦首聲納會提供目標水平方位,由反潛火箭的射擊指揮儀計算出俯仰、方位等射擊參數,然後控制發射器對準進行發射 。此反潛火箭彈頭34kg,有效射程約1200m;此外,艦尾的深水炸彈施放器則能投擲深水炸彈或水雷。

051型驅逐艦配備SJD-1型聲納,這是一種大功率、低頻率、大孔徑的艦首聲納,聲納基陣直徑超過2m,高度超過1m,重量超過4噸,探測距離超過6km;為了配合安裝SJD-1、同時兼顧聲納性能以及船艦航行性能,051是中國海軍第一種應用球鼻艏的作戰艦艇,將SJD-1的聲納基陣安裝在裡面;如此,SJD-1設置在艦首最前端,最大限度地遠離船艦主機和螺旋槳等最大噪音源,降低自噪干擾。航行時,球鼻艏表面受到的水動空泡壓力較大、存在的時間短,對於艦首聲納的干擾也比較有限,有助於提高聲納的工作性能。

廣州艦爆炸沉沒事故

1978年9月(官方說法1978年3月9日19時27分),停泊在廣東湛江島麻斜海軍基地的驅逐艦第二支隊港口的160艦(廣州號)突然發生爆炸,隨著艦上更多彈藥的殉爆,整個爆炸足足持續了40多分鐘。巨大的爆炸導致麻斜軍港送變電站被四處亂飛的船體破片及殉爆彈片擊毀,從而引發麻斜軍港全面停電,為後續的救援帶來了災難性的麻煩。事後統計,爆炸造成160艦沉沒,包含當時160艦上94名官兵在內的133名官兵遇難,傷者無數,相鄰泊位10餘艘各型艦艇受到不同程度受損、並導致碼頭全面毀壞,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1億元。事後,海軍總部及民政部將這133名遇難者全部定為烈士,公開公布了烈士名單,並對家屬做出撫恤,各地也按政策對烈士家屬給予相應的待遇。 

總參、海軍、艦隊三級聯合調查組近半年的調查,對廣州號(舷號160)導彈驅逐艦爆炸沈沒事件做出了以下結論,判定爆炸是該艦水武長賴三羊(正排級)蓄意引爆艦上彈藥庫:事情起因是賴三羊提升為水武長前,在農村老家處了對象;賴被提升為幹部後,覺得農村女孩配不上他,多次要和女友斷絕戀愛關系,對方為此自殺。當地政府及死者家屬將此事反映到艦隊政治部,政治部作出了決定,撤消賴三羊幹部職務,作為戰士復員,遣送回原籍。賴三羊認為前程毀滅,加上復員後返回農村無法面對死者家屬,感到對人生失去希望,遂遷怒於戰友和上級,決定報復所在部隊。賴三羊雖被撤消幹部職務,但驅逐艦沒有對他立即採取必要措施,仍讓他掌管水雷、深水炸彈這些水中武器,並獨立掌握彈藥庫的鑰匙。處分決定下達後,賴三羊利用手中掌握的彈藥庫鑰匙及專業技能,於3月9日19時27分引爆軍艦彈藥庫,造成了此次重大事故,賴三羊本人也在爆炸中死亡。 

事件發生後,海軍黨委向中央做出了深刻檢查,南海艦隊分管副司令員被責令提前離休,第二驅逐艦支隊多名領導被撤職。而當時160艦艦長彭定國、政委以事發當日二人擅離職守、均不在艦上為由被逮捕,後判處徒刑。彭定國刑滿出獄後,表示深悔當年在對賴三羊做出處分後,沒有及時將其調離本艦,命其上岸等待復員,否則絕不會讓國家和戰士們付出如此沈重的代價,包括他本人度過的鐵窗生涯。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