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級護衛艦

(上與下) 053K首艦鷹潭號(531)早期的畫面,此時該艦大部分電子作戰設備都沒有安裝,除了艦橋上的黃蜂頭火砲

射控儀 以及主桅杆上的ZL-1防空導彈射控雷達早期樣機之外,包括381型三座標雷達(應裝在後桅杆平台上)、

343標定雷達(配套黃蜂頭射控儀)、341火砲火控雷達以及後部ZL-1射控雷達等全都缺裝,不具備作戰能力。

 

053K首艦鷹潭號(531)發射紅旗-61防空導彈的畫面。此時艦上武裝、雷達都已經齊備。 

接受校閱中的鷹潭號

除役後的鷹潭號,停泊在青島海軍博物館開放參觀。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053K護衛艦/中國(Jiangdong-class,Type-053K)
建造國/建造廠 中國/

F-531:上海滬東造船廠

F-532:上海求新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103.5  寬10.8  吃水3.1
排水量(ton) 標準1674   滿載1924
動力系統/軸馬力

18E390V柴油機*2/14400

雙軸

航速(節)

28

續航力(海浬)

4000/15節

乘員

200

偵測/電子戰系統 381甲 3D對空監視雷達*1(532未曾安裝)

導航雷達*1

聲納

中頻艦首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ZH-1防空導彈射控系統

ZL-1防空導彈射控雷達*2

黃蜂頭(Wasp Head)火砲雷達/光學射控系統(含一具343射控雷達)*1

341型火砲射控雷達*1

艦載武裝

65式五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2

712-I型雙聯裝100mm 60倍徑艦砲*2

雙聯裝7231型紅旗-61防空導彈發射器*2(每具發射器備彈12枚,共24枚 。532未曾安裝)

715-I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機砲*4

64式反潛臼砲*2

深水炸彈施放軌*2

姊妹艦

共2艘

艦名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F-531 鷹潭 1970/2/20 1971/10/24 1975/3/15 1994/7/15 東海艦隊
F-532 1971/10/13 1974/5/29 1976/7/12 1986/6 東海艦隊

 


 

前言

中國海軍在1960年代中期已經擁有的中/大型軍艦的陣容包括購自蘇聯的四艘鞍山級驅逐艦(四大金剛)、五艘自製的01型成都級護衛艦以及五艘65型江南級 護衛艦,加上十幾艘國府遺留下來的美、日、英、加海防艦/砲艦;然而,這些艦艇還是不折不扣的二戰水平火砲軍艦,不僅欠缺當時正蔚為風潮的導彈系統(包括防空 導彈與反艦導彈),也欠缺良好的雷達射控火砲技術,與世界潮流相較已經落後了一段水平。

在1950年代末期,中國已經開始規劃自行發展配備反艦導彈的新一代驅逐艦,就是日後的051旅大級;在1965年下半年,中國海軍首度提出要研發一種配備防空 導彈的護衛艦,型號為053型,並在1966年正式將051型驅逐艦與53護衛艦列入第三個五年計畫的海軍建軍要項。根據中國海軍的規劃,051驅逐艦專司制海,而053護衛艦則負責反潛與防空,而053將基於65型江南級 護衛艦的技術發展而來。

防空護衛艦的創舉

在1966年9月,中國的船舶工業部門針對海軍的需求,展開相關的初步設計。在1967年1月,中國海軍與船舶工業部門向上呈報了「053小型火炮導禅艦戰術技術任務書」,同年便獲得中央軍委批准,由總參謀部、國防科委和六機部統籌負責,1968年由艦艇研究院701研究所展開設計。然而,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導致053的研發遭遇嚴重影響,首艦直到1970年2月20日才在上海滬東廠開工建造,1971年10月24日下水,命名為鷹 潭號,西方稱之為江東級(Jiangdong class),舷號一開始為222,後改爲531。由於 中國在1970年代初期又以053K為基礎開發一種以制海為主、配備反艦 導彈的護衛艦,就是053H(H代表海),西方稱為江湖級,而原本的053K便改稱為053K。

053K的二號艦(舷號532)在1971年10月於上海求新造船廠開工,1977年7月完成一期工程交付東海艦隊。由於主要裝備研製進度落後,532艦整個服役期間從來沒有裝備過紅旗-61防空 導彈系統與381甲3D雷達,因此始終沒有 達成原訂的戰術技術指標;也因此,532艦未曾獲得命名。此外,532艦建造質量也比較差,艦體和管路鏽蝕嚴重,部分艦載設備不能正常工作。因此,532艦根本不能用於作戰,只能執行一般勤務。曾有資料稱為532艦為「中東艦」,可能是從國外自行取名的音譯(即江東)而來,這並不正確。

在1977年至1980年,532艦執行任務最多的包括護漁、護航、海上搶險、抗風浪試驗等。例如,中國海軍J302救助打撈船進行法製「超黃蜂」直升機在船上的起降試驗時,532艦就曾參與護航;由於532艦桅杆很高,任務中幾次接到「回避直升機」的命令。在1978年夏季,532艦執行惡劣天候海上救險任務時,遭遇解放軍海軍史上最大的風浪,艦體左右搖擺45度多,超過了設計要求;這導致艦體嚴重變形,返回上海求新造船廠大修時為因大霧,和天津遠洋公司的「大興安嶺號」貨輪相撞,損失慘重;之後,停靠時又靠錯碼頭導致擱淺;經過一年大修,532艦才返回部隊。後532艦因裝備不齊,船體嚴重變形、鏽蝕,在1986年6月(紅旗-61定型的那一年)退役,後來作為靶船擊沉。

053K二號艦(532),由於主要裝備研製進度大幅落後,該艦整個服役期間都

未曾安裝381甲對空雷達以及紅旗-61防空導彈系統。該艦於1986年6月除役。

053K是中國海軍在艦艇技術上的一大勇敢嘗試,與先前盡可能利用現有技術裝備的江南級完全不可同日而語。053K許多主要裝備都是中國頭一次研發,包括 採用雷達乘波導引的紅旗-61艦載防空 導彈系統(1960年代末開始研製,另有專文介紹)、由雷達指揮導控自動化操作的雙聯裝100mm艦砲與37mm防空機砲、3D防空雷達、艦體兩側的伸縮式穩定鰭、功率重量比較大的18E390VA柴油機。然而當年 中國相關技術基礎薄弱,又因為與蘇聯交惡、仍被西方孤立而幾乎完全得不到外來的技術支援,加上文化大革命熾烈等內憂外患,因此集前述嶄新裝備於一身的053K,注定要步上一條坎坷的道路。

首艦鷹潭號雖然早在1971年10月下水後,主要作戰裝備如紅旗61防空導彈、自動化100mm與37mm火砲、3D雷達卻遠遠跟不上,甚至連柴油機都狀況百出。為了避免讓艦體閒置船廠而徒然任期荒廢鏽蝕,053K的研製工作只好分成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要求艦體航行、主機能達到要求, 新型37mm快砲從缺,暫時以舊的61式37mm機砲代替, 而尚在研發的各種電子裝備與防空導彈則暫時空著;而未完成的新式火砲、防空導彈與電子系統則在第二階段中裝艦定型。在當時中國技術能力不足的年代,這種配套裝備趕不上艦體的情況並不少見 ,不過像053K這樣幾乎是空船的情況也的確很不尋常。於是,早在1971年底下水的鷹潭號,直到1974年100mm艦砲裝艦測試、完成第一階段航行 及主機測試後,才在1975年3月15日正式加入東海艦隊服役。在1976年,053K原訂最重要武裝──紅旗-61防空導彈系統才裝艦展開測試,而此時新型100mm與37mm火砲也還沒有定型。 鷹潭號在擔負戰備任務之餘,還針對艦上各種新裝備進行過大量的實驗任務。鷹潭號整個服役期間,都沒有完全脫離系統調試狀態。 紅旗61開始發展後花費將近漫長的20年,直到1988年11月才獲得批准定型(定型型號為紅旗-61乙)並開始量產 ,此時距離鷹潭號開始服役已經過了13年;雖然如此,實際上紅旗61乙性能落伍且抗干擾性差,這些問題始終無解。

在1970年代初期,中國又以053K的設計為基礎,推出配備反艦導彈的053H護衛艦,西方稱為江湖級。不同於集結所有最新技術於一身的053K,江湖級盡可能採用現有的保守技術以求迅速成軍,結果成為 中國海軍到目前為止建造最多、數量上最倚重的中型艦艇,建造工作持續到1996年,與053K的境遇判若泥雲。

基本設計

053K採用通長甲板艦型,標準排水量1674ton,滿載排水量1924ton,艦長103.5m,舷寬10.8m,艦體高6.3m,吃水3.2m,編制200名人員 ,能持續在海上作業10晝夜。 最初053K的艦體設計曾有兩個方案,第一種艦長98m,使用100mm主砲;另一種的艦長94m,採用57mm主砲,後者主要是擔心100mm艦砲研發進度落後而提出的,最後 中國海軍批准了前者。053K的艦面武器的布置十分緊湊, 不過在緊湊的空間內對各武器裝備的佈局堪稱相當理想,每種武器的射界都達到最大的兼顧。艦首與艦尾各一門712-I型100mm艦砲,四門715-I型雙聯裝37mm機砲分別布置在兩舷中部;艦橋前方與艦尾高出一級的平台上各有一座雙聯裝紅旗-61防空 導彈發射器(發射器型號為7231型),分別涵蓋艦體的前後半球,每個發射器後方各有一個容量12枚的下甲板彈庫 ,因此全艦最多能攜帶24枚紅旗61防空導彈。負責導控紅旗-61的是兩具ZL-1型型照明雷達(北約代號 Frog Lamp),分別位於主桅杆與二號桅杆的平台上。反潛方面,艦首甲板裝有兩座65式五聯裝240mm反潛火箭發射器,艦尾兩座 深水炸彈發射器,此外還有兩具64式反潛臼砲(仿蘇聯BMB-2,備彈6枚)。 相較於中國先前的艦艇,053K的適居性也有所改善,不僅設有餐廳、洗衣室與烘衣間(就連同時期的旅大級也只能在甲板上炊事與用餐),後來還設置裝設了電視。在1980年代中期,為了與友軍艦隊一同在南海作業,鷹潭號加裝了縱向與橫向補給裝置,以便長時間跟隨艦群在海上作業。

053K配備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雙聯裝100mm艦砲,由安裝在艦橋頂端的黃蜂頭型雷達/光學火砲射控系統(詳見旅大級一文)自動帶砲。此種雙聯裝100mm艦砲的研發 工作於1970年3月5日正式展開,經過多年測試後,1985年6月才正式定型,型號為79式 ,解放軍正式編號為H/PJ-33(另有專文介紹)。早期的79式100mm快砲 可靠度不佳,初期在053K上測試時性能極不穩定,不僅火砲本身故障率甚高,1988年的314海戰中還發生火砲震動導致射控雷達失效的狀況。

053K艦上的新型37mm雙聯裝機砲 由713所研發,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就是由雷達射控瞄準、火砲與射控系統隨動、配備揚彈機,操作自動化,接戰速率與精確度大幅提昇。 裝在053K的37mm機砲型號是715-I型,負責導控37mm機砲接戰的是二號桅杆頂端的一具341型射控雷達,原本是與蘇聯引進的AK-230 30mm自動機砲搭配的雷達。 新型37mm機砲的研發始於1958年10月,早期曾嘗試四種方案都無法符合要求,最後發展出瞄準具與火砲分離、精確度稍差但自動操作與揚彈機能較好的第一方案,以及瞄準具與砲架合一、精確度較佳但是揚彈機與自動操作機能較差的第二方案,在1971年5月進行實際試射比較,最後 中國海軍選擇了揚彈機較為順暢、自動聯動較佳的第一方案,於1976年2月定型 ,稱為76型(全部研發工作於1982年12月才完成),可選擇以341型雷達射控系統帶砲操作或者人工操作, 砲身長度比61式略增7cm,使用彈簧復進機(當時中國尚未克服氣體復進機的技術難題),砲身以自循環水冷系統冷卻,自動控制系統為電力伺服,砲口初速1000m/s,雙砲管最大射速合計800發/分, 對海射程8.5~9.4km,對空射程約660m~3km,砲身俯仰範圍-10~+87度,水平迴旋範圍左右各160度 ,每門砲的砲座彈艙容量1600發(附有射擊計數器),全系統重量5ton,可選擇的彈種包括高爆曳光彈或 穿甲燃燒彈,後者能在射程內穿透10cm厚的鋼板,並能爆炸燃燒,對付小型艦艇頗為有效 ;不過相較於西方新型防空火砲,76式仍存在砲位敞開而易受風雨海水腐蝕、帶砲與追瞄精確度較差、不能在戰情室遙控等落後之處 。76式又分為全自動與半自動兩種型號,裝備於053K的是用雷達射控的全自動型,而半自動型則由光學機械向量瞄準具指揮,主要用於二線後勤艦艇。76式研發完成後便全面取代61式,並曾獲得 中國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053K的主桅杆頂端裝有一具381型雷達(詳見旅大級一文),這是中國研發的第一種3D雷達,使用平面陣列天線,以機械旋轉完全水平方位掃瞄,天線則負責控制波束在垂直方向運動。艦上還裝有PL-l型平台羅經, 不但能爲導航提供必要的參數,也能提供各武器系統所需的艦體縱/橫搖參數, 此系統亦為日後中國艦艇所採用。雖然053K的各項裝備比過去先進得多,不過仍缺乏電子戰系統,使該艦在防空作戰中的生存性打了折扣。此外,受限於當時中國電子技術落後、雷達系統原器件穩定性不佳,使得381型雷達的可靠度偏低。

最初053K的動力系統設計方案頗具野心,選用390型柴油機或401-II型燃氣渦輪,航速指標33節,是中國海軍第一種打算採用燃氣渦輪的水面艦艇。最初053K的航速設計指標為33節,後來賀龍元帥要求提高到38節,因此設計單位在1967年初決定採用CODOG燃氣渦輪-柴油機聯動組合,以一具功率21700馬力(16170kW)的851加速用燃氣渦輪搭配兩具18E390V巡航用柴油機組成,採三軸推進 。851型燃氣渦輪以中國仿製蘇聯Tu-16轟炸機(中國稱為轟-6)的渦噴-8(WP-8)渦輪噴射發動機為基礎開發而來,研發工作從1967年展開 ,這可能是受到英國Olympus公司以渦輪噴射核心機發展中、大型艦用艦載燃氣渦輪的啟發。 然而,這樣的技術要求對當時中國的水平而言無疑是好高騖遠;首先,中國在1960年代雖曾嘗試開發艦載燃氣渦輪技術(詳見062上海級護衛/驅潛艇一文),但 這些都是功率4000KW級的小型燃氣渦輪,而且過程中由於技術落後、經驗缺乏而問題叢生,直接跳級研發功率16000KW級燃氣渦輪無疑是艱鉅的挑戰。851型燃氣渦輪在試製階段的大修間隔壽命始終無法突破200運轉小時。由於851型燃氣渦輪的研發工作趕不上053K,而且18E390柴油機功率有希望提高到 兩台總功率14800馬力(11025KW),因此設計單位建造前便更改了053K的動力方案,採用純粹的柴油機驅動雙軸推進。除了053K之外,同時期中國建造的028導彈快艇(1971年服役,1974年除役)也曾實驗過以渦噴六型(WP-6)渦輪發動機修改而來的燃氣渦輪,最後自然也沒有成功。

雖然053K取消了技術難度頗高的燃氣渦輪,但18E390V柴油機的發展也並非順利 ;由於這是中國研發的第一種大功率中速柴油機,由於缺乏經驗,研發初期的相關預估以及減缸驗證階段都做得不足,使得實際樣機製作出來之後狀況百出。首具18E390V主機裝艦前於車間內運轉測試時,發現不僅工作溫度過高,排氣閥盤、彈簧、活塞螺釘等組件也狀況百出;到1972年實際裝上鷹潭號試航時,由於機艙內更不通風,導致主機工作溫度比陸上測試時還高,甚至冒黑煙,負載只能達到額定值的60%左右。經過將近一年的修改之後,新生產的18V390三號機(型號為18V390ZC)的表現有所改進,在陸地上的600小時車間運轉測試中,工作效率在75%以上的時間能達到450小時,但最大功率只能設定爲11827馬力(8820KW),使得鷹潭號只能達到28節的最大持續航速(試航時的極限為30.5節),雖然遠低於原先期望的38節,但仍達到 中國海 軍1967年的戰術技術任務書中的要求,比起發動機出力明顯不足的江南級以及國民黨政府遺留的二戰型海防艦高了7、8節以上。在1980年代中期,鷹潭號以兩具驗證成熟的18E390VA柴油機更換了原本的18E390ZC主機 ,總算解決了功率問題。

在1970年代末期, 中國海軍還曾計畫以053K為基礎上,發展一種兼具防空與制海能力的護衛艦,起初稱爲053C,後改爲053K1(最後定名為053I), 預計同時裝備紅旗-61防空導彈系統和當時研發中的鷹擊-8反艦導彈,作戰中樞為724所開發的ZKJ-Ⅱ型作戰指揮系統,主機則仍為18E390VA柴油機。 053K1981年啟動,隨後完成基本設計,不過在1985年因經費不足等因素而取消。直到1990年代新推出的江衛級護衛艦,才首度達到了這個目標。
 

053K的終點

在1988年3月14日,鷹潭號與南海艦隊友艦南充號(502,屬於成都級)與湘潭號(江湖I級,556)於南沙群島海域痛擊企圖佔領赤瓜礁的越南海軍編隊, 當場擊沈敵艦一艘、擱淺焚燬一艘、重創一艘(後來沈沒),本身只有一員受傷,中國稱為314海戰(過程詳見江南級護衛艦一文)。 投入這場海戰時,鷹潭號由於先前繁重的測試任務且缺乏適當維護,艦況並不佳,主機已經屆臨壽命極限,雷達設備、電纜老化,主砲已屆壽限,出現鏽蝕且膛線磨平。在這場海戰中,鷹潭號 先與南充號(502)一同射擊越南HQ604,在八分鐘內將之擊沈;之後,鷹潭號又追擊越軍在現場最大的HQ505登陸艦(4100頓級)。HQ505很快就被打掉了前主砲位,駕駛台與鍋爐都中彈,身負重創,隨即向鬼喊礁搶灘避免沈沒;隨後HQ505艦遭受鷹潭號、南充號、湘潭號的持續射擊,燃燒了五晝夜。在交戰中,鷹潭號 在朝HQ604運輸船射擊的前20秒,射控雷達就因震動而故障;整個交戰過程中,全艦發生54起故障,主砲指揮儀前後出現至少十幾次故障;一說是鷹潭號 的100mm火砲發射54發之後,就因各種故障而中斷射擊。日後另一種說法是鷹潭號在交戰中前主砲打得很好,但後主砲在30分鐘內就出現17次故障。海戰結束後,坐鎮南充號的中方指揮官陳偉文命令鷹潭號做好防空戰鬥準備,以防越南派遣軍機 支援。當時鷹潭號並沒有攜帶紅旗61防空導彈實彈,前、後發射架都只各有兩枚訓練彈;雖然如此,鷹潭號仍進行防空戰備並啟動雷達。當時南越有兩批軍機曾接近中國編隊,但由於忌憚配備防空導彈的鷹潭號(可能接收到鷹潭號的防空雷達信號),只在中國艦艇周圍10公里左右的距離繞了幾圈就返航。為了防止越南空襲,交戰結束後中國海軍編隊隨即向東撤離,直到天黑才返回島礁附近海域,在當地持續警戒待命了四天,隨後返航。

由於擁有314海戰的功績以及 首艘防空實驗艦的特殊地位,鷹潭號於1994年7月15日年退役後與當年一同作戰的南充號保存於青島海軍博物館。雖然053K由於配套設備趕不上艦體等因素,注定無法大量建造,不過這次不算成功的嘗試仍為將來 中國海軍一系列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中國海軍長久以來一直欠缺的防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