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潛攻蒐船(半潛武庫艦)

2025年10月底,英國軍事觀察家HI Sutton根據廣州黃埔造船廠衛星照片而繪製的中國

「半潛三體武庫艦」想像圖。

2017年央視披露的董文才教授手繪的「潛浮式高速船」的原理圖

董文才教授團隊在2013年10月完成的「潛浮式高速船」的大比例模型在湖中進行測試。

董文才教授團隊的「潛浮式高速船」進行水槽船模測試的畫面。

──by captain Picard──by captain Picard

 


 

2017年:

在2017年5月底,中國中央電視台曝光了一種已故海軍工程大學艦船工程系董文才領導研製的新類型軍艦,並披露先前董文才教授團隊研究時期的手繪圖、電腦建模以及實際船模測試的影片。此種概念船艦稱為「潛浮式高速船型」或「潛浮式高速單體水翼穿浪複合船」等,外界稱此為「半潛式武庫艦」或「半潛攻蒐船」。「武庫艦」(Arsenal Ship)是1990年代美國海軍規劃過但遭到取消的一種概念,本身只編制極少人員、無傳感器,搭載大量垂直發射器來攜帶各型導彈,透過友軍水面打擊群等單位提供目標信息來發射導彈(包括防空以及對海、對地打擊)。

「潛浮式高速船型」有四種運作模式:全潛、半潛、水面中速、水面高速

「潛浮式高速船型」的構型

根據據一些董文才公開的學術論文,這種新型船艦採用扁平化艦體,具備船體轉向系統,有成四種不同的運作模式,分別是全潛、半潛、水面中速、水面高速等,可在四種模式中自由切換。保持半潛狀態時可大大減少雷達反射面積;而配合海軍編隊作戰時,則浮出水面高速航行。

報道稱,這種「中國版武庫艦」有2個備選方案,一種是大部分艦身潛入水下、只留防空武器和雷達等露出水面的半潛艦體設計,另一種則是採用雙指揮塔的潛艇武庫艦設計。據稱自2011年以來,中國研究機構已經對兩種設計都進行了水池模型試驗。

董文才的研究獲得了4項國家級獎項,他在一些電視報道中討論了這種理念。雖然董文才在2016年1月去世了,媒體報導稱另一位中國著名科學家基於董文才的設計,著手實施一個相似的項目,基本上是一種武庫艦,大部分船體可以潛入水下,減少被雷達偵測的風險。這種艦船保留了強大的武器有效載荷,作戰半徑超過620英里。

據稱此種最初由董文才團隊提出的概念,中國海軍賦予的項目名稱是「9XX攻蒐潛艦」。

董文才教授簡述

依照中國軍網在2016年4月6日紀念已故海軍工程大學艦船工程系董文才教授的文章,董文才在2010年帶領科研團隊向具有探索性的科研課題進軍,提出了一種既可以在水面高速航行又可以在水下潛航,並且能夠在水面-水下之間快速變換的新概念船型。在討論會上,這種想法剛提出來時,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所有與會專家的否定,種種質疑紛紛而來:「這是把水面高速艇和潛艇的優勢集於一身了,但水面船和潛艇的設計差別簡直是天壤之別,這怎麽可能?」。不少團隊成員心里開始犯難,但董文才絲毫沒有動搖,堅持原創新船型的想法。他悉心聽取並記錄著每一條與會專家的疑問,鼓勵和帶動團隊成員精心研討,針對所有 提出的問題,一步步從力學基本原理出發,逐條通過機理分析論證了新船型的可行性。在項目申請終審評審會場的整個答辯過程,董文才連續數小時站著完成,在場專家無不被他激情昂揚又非常縝密的匯報所折服,最終成功申報並圓滿完成了總裝探索一代「新型快速作戰平台」的研究。經過幾年的前期理論研究,董文才帶領的研究團隊在2013年10月完成一個大比例的樣機驗證試驗,此模型重約一噸。

承擔多項軍隊重大科研項目,2013年5月至10月,董文才帶領他的團隊一直在野外湖泊試驗場緊鑼密鼓地開展研究。從該年8月開始,一到夜里他的胸口就隱隱作痛,並伴有低燒,到後來甚至咳血。考慮到時間緊、任務重,董文才一直拖著,直到試驗告一段落,才在領導和同事的反覆催促下去做了檢查。10月25日一大早,董文才給給本科生上完課後,去醫院取診斷通知書才得知「肺腺癌晚期、最多還有四個月」。經過短暫的調整,董文才迅速地鎮靜下來,開始思考接下來該怎麽辦:15天前主持的重大項目“新型快速作戰平台”的演示剛剛完成,成果轉化亟待啟動;多功能拖曳水池剛剛完成1期申報,後續建設迫在眉睫;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速艇氣層減阻技術」研究,相關專著急需出版;此外,還有他帶著9名研究生剛剛起步。10月26日返校後,董文才在辦公桌前平靜地寫下「向天再借十五年」;他一面積極配合醫院治療,與病魔抗爭爭取時間,一邊爭分奪秒地繼續科研攻關以及培養學生。在此後2年多的時間里,醫院先後3次下達病危通知書,甚至認為已無治療必要;可是董文才堅持不放棄,通過學習和查找資料,給自己制定治療方案,嘗試各種新的治療方法,一次次奇跡般地與死神擦肩而過。只要是身體稍有好轉,他 都要堅持返回教研室、實驗室,在生命嚴重透支的情況下,以超人的毅力,堅守崗位,執著拼搏,忘我工作。

2015年10月,董文才出現在「新型深V船降阻節能技術研究」項目答辯現場,雖然身體狀態並不好,但在答辯這個關鍵時刻,他不顧身邊所有人的阻攔,堅持親自上。答辯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面對軍隊頂尖專家的提問,需要集中精力思考。然而,董文才在台上一氣呵成,不用現看書,不用現查資料,所有的數據都非常清晰,回答準確到位,答辯排名靠前。該校馬偉明院士聽聞此事著急了:「都病成這樣了,怎麽還讓他出差幹活!他目前的任務就是把病養好!」。然而艦船工程系王威主任解釋道:「這個項目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每一個數據、每一個成果,都是他一步一個腳印拼來的,他再三要求自己來,攔也攔不住」,說「他要是不做這些事情,活著就沒什麽意思」。在2016年1月4日,董文才逝世。

董文才是海軍工程大學艦船工程系艦船性能教研室原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艦船水動力領域研究,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工信部船舶高新技術項目、總裝探索研究重大項目等重點項目30餘項,被SCI、EI收錄論文30多篇,先後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軍隊院校育才獎銀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國家發明專利4項,被評為海軍優秀共產黨員、海軍學習成才先進個人。先後承 擔「艦船操縱與耐波」等10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培養博士、碩士27名,指導完成的學位論文獲全軍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各1篇,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1篇,湖北省優秀碩士、學士學位論文各3篇,被評為全軍優秀博士、碩士論文指導教師。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2025年:三體半潛武庫艦曝光 

在2025年10月底,西方軍事媒體以及英國軍事觀察家HI Sutton披露,衛星照片顯適中國廣州黃埔造船廠正在建造一艘新型船艦;從照片研判船體長度大約65英尺,大部分隱藏在棚架中;該船的外型似乎結合水面船艦與潛艦的特徵,但更接近高速船舶而不是一艘真正潛艦,船型非常修長,具有小型與狹窄的上層船樓,艦尾兩側疑似有片體,因此船型可能是三體船。西方媒體研判,這艘船艦的船體與狹窄的船樓並沒有提供太多起居空間,因此可能是無人船艦或僅需少量人員。依照當時HI Sutton繪製的想像圖,這種三體船艦裝備大量垂直發射器,上層結構狹小且沒有自帶長程傳感器,可能是一種「三體半潛武庫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