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III型商級攻擊型核潛艇/09IV型晉級戰略型核潛艇(2)

在1999年,中國將先前曾用來試驗第一代巨浪-1潛射導彈、1991年停役封存的031實驗潛艇

「長城200號」(仿前蘇聯Golf潛艇)重新啟用,改裝後作為配套第二代潛射導彈巨浪-2的測試艇。

裝後配合測試巨浪-2導彈的「長城200號」,圍殼外型與先前有所不同。

在2018年6月8日中國海軍公布的海軍招生宣傳片畫面中曝光的09IIIB型模型照片(由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贈)。

體側面上部有兩個突出的被動聲納陣列主要用途可能是測距),此外艦體下部兩側還設有長條形的被動陣列聲納。   

(上與下三張)2018年4月12日中國南海閱兵時出現的兩艘09IIIB核攻擊潛艇。這兩艘09IIIB是進一步改良的型號,

圍殼後方艇體的突起部位十分平緩,與艦體輪廓良好融合。注意艦體兩側艦體兩側各只有一道連續的流水縫線開

,而非09III與早期09IIIB型的分段式。同樣地,垂直尾舵頂端設有拖曳陣列聲納施放口。

 

(上與下)2018年4月12日上午,中國中央軍委在南海舉行大規模海上閱兵,由國家主席習進平校閱;此次演習有48艘艦艇

、76架各型軍機與一萬多人參加。此照片前方是09IV改進型戰略型核潛艇,注意圍殼底部的填角以及圍殼頂部前端的

圓滑過渡。後方是09IIIB核攻擊潛艇,圍殼前方有同樣的圓滑措施。

2018年4月12日中國南海大閱兵中出現的09IV改進型戰略型核潛艇前部近照。

 

(上與下)2018年6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進平視察北部戰區海軍,登上停泊在港內的兩艘09IIIB型核攻擊潛艇長征15號與

長征16號視察。此照片為長征16號。

(上與下)09IIIB型核攻擊潛艇長征16號的艦體輪廓;這屬於09IIIB的改良型號,圍殼後方突出的構造平緩

,與艦體輪廓良好融合。

09IIIB型核攻擊潛艇長征15號,可以清楚觀察圍殼前部的彎角、圍殼後方艇體一段突出結構,以及圍殼兩側艇體上

的測距聲納。

 

(上與下)2018年6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進平參觀09IIIB核攻擊潛艇長征16號魚雷艙的畫面。

 

(上與下)浮航中的09IIIB攻擊核潛艇

在2019年4月23日解放軍海軍建軍70週年海上閱兵式中出現的改進型09IIIB攻擊核潛艇。注意艦體上部兩側裝置的

條狀被動聲納陣列。 

一艘在2022年4月底在葫蘆島船廠新廠房下水的新潛艦,是第一艘深度改進的09III攻擊核潛艇;衛星照片

顯示這艘09III圍殼後方部位有一塊綠色帆布罩住的區域,可能是巡航導彈的垂直發射,艦尾用綠色帆布

罩住的地方可能泵噴推進器。此為2022年5月10日的衛星照片。

(上與下)2022年5月在網路上出現的09III改進型攻擊核潛艇模型,由中國船舶集團(CSSC)製造;

此模型相較於先前的09III有較大的改進,首先圍殼形狀重新設計、前後緣更為流線,此外艦體中部

增設巡航導彈的垂直發射管(共12管);此外,以泵噴推進器取代原本螺旋槳推進器。

垂直發射器與泵噴推進等特徵,都與2022年4月衛星照片出現的新09III潛艇類似。

 

在2023年1月間,葫蘆島造船廠下水了第二艘09III改進型攻擊核潛艇;與前一年5月下水的首艇

相同,這艘同樣展現出泵噴推進器的特徵,中部上層被帆布遮蓋的部位疑似有垂直發射器。

(上與下二張)09IV戰略核潛艇的浮航照片,此為早期型號

 

(上與下)改進型號的09IV戰略核潛艇。與較早期09IV圖片相較,09IV改進型號圍殼正面造型變得更流線

,圍殼底部有一填角過渡,降低流水噪音。

(上與下二張)在2019年4月23日解放軍海軍建軍70週年海上閱兵式中出現的09IVA改進型號戰略核潛艇

。與2018年4月海上閱兵出現的09IVA相較,這艘09IVA上層建築兩側的流水開口設計又有了改變,

從原本三排改成只剩一排,顯示艦體結構又有了不小的更動。

2020年6月下旬北海艦隊公布的09IV改進型戰略核潛艇服役的照片。在2020年4月,有消息指出有一艘新的戰略核潛艇入列。

(上與下)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閱兵上,巨浪二型潛射彈道導彈首度公開。

在2021年4月23日,09IV改進型戰略核潛艇長征18號(421)在南海的榆林基地舉行成軍入列儀式;一同舉行入列儀式的

還包括另外兩艘新艦:首艘075兩棲攻擊艦南海號(31)以及以及055導彈驅逐艦二號艦大連號(105)。

 2022年中旬在網路上出現的09IVB戰略核潛艇照片,同樣改用泵噴推進器。

艦名 09IV晉級攻擊核潛艇

(Jin class,Type-09IV)

使用國/船廠 中國/渤海重工
尺寸(公尺) 長約135  寬約12.5 吃水10 
排水量(ton) 浮航約8000~9000

潛約11000~12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壓水反應器*1(約30000)

蒸氣渦輪*2

單軸螺旋槳

航速(節) 浮航20

潛航26
續航力(海浬)
最大潛深(公尺) 約30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潛望鏡組

水面搜索雷達

雷達截收警告系統

水下偵測系統 艇首中頻主/被動搜索與攻擊聲納

側舷被動陣列聲納系統()


拖曳陣列聲納()
作戰系統  
乘員 約120
艦載武裝 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12

533mm魚雷發射器*6
(攜帶20件武器,使用魚-6/魚-9導向反潛魚雷、鷹擊-83/鷹擊-18反艦導彈等)
數量

至少8艘

編號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411(長征9號) 1999 2004 2007 09IV
412(長征11號) 2002 2007 2009 09IV
413(長征10號) 2003 2008 2011 09IVA
414(長征12) 2004 2009 2012 09IVA
420(長征17) 2012 2017 2018~2019 09IVA
421(長征18) 2013 2018 2021/4/23 09IVA
  2015 2021 2022  
       
09IVB

 

──by captain Picard


(1)   (2)

 

巨浪二型潛射彈道導彈的發展過程

巨浪二型潛射彈道導彈試射的照片。

巨浪二型潛射彈道導彈出水升空的瞬間,發動機尚未點火。

巨浪-2的外界情報

外界推測巨浪二型約在2005年以前進行了陸上測試,包括陸上發射實驗以及陸上模擬潛艇發射管發射實驗等 。日本讀賣新聞表示在2005年6月20日,巨浪二型在青島附近的海域進行了了一次測試,彈著點位於塔克拉馬干沙漠,發射台可能是專用於測試的海上平台或改裝過的高爾夫級 (Golf)彈道導彈潛艇(先前也用於巨浪-1潛射導彈測試);這似乎是整個2000年代被美日偵測到的巨浪二型海上試射中,唯一成功一次,有報導指出是水下測試,但也有消息指出是水上測試。在整個2000年代,美日兩國公開的巨浪二型試射記錄只有四次,分別在2003、2004、2005與2008,除了2005年 成功的那次之外,其餘都以失敗收場。 以2008年為例,在該年6月,外媒 報導中國於5月29日在朝鮮半島西方的黃海海域試射了一枚巨浪二型,隨後獲得美國五角大廈與日本防衛省的證實,推測此次試射由一艘高爾夫級潛艇充當平台;日本防衛省聲稱,在 中國進行此次試射前,美國五角大廈已經先行告知日本,中國可能在5月30日進行潛射彈道 導彈試射。日本防衛省 也表示,根據偵測數據,2008年五月底試射的巨浪二型發射後的彈道過低,落入黃海,試射宣告失敗;然而依照日後中方宣稱的資料,此次水下搖測彈試射是成功的。以上情報顯示巨浪二型的開發曾遇到嚴重瓶頸。

在2012年8月21日,美國網站華盛頓自由燈塔(The Washington Free Beacon)有文章披露,中國海軍一艘09IV潛艇在前一週的週四(8月16日)於渤海成功進行了巨浪二型的試射,而一個月之前解放軍第二砲兵則在7月24日進行東風-41(DF-41)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依照華盛頓自由燈塔這篇文章,在8月8日至8月9日,上海已經有媒體報導一艘09IV潛艇攜帶巨浪二型導彈展開航行,隨後遼寧省當局在8月13日發佈通報,8月16至17日於渤海海域有軍事演習活動;在8月19日,中國網路上傳來09IV潛艇成功試射巨浪二型的消息。在2013年11月20日,中國海軍某基地官兵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報告「人民海軍先進事蹟」,其中透露曾進行潛射彈道導彈的水下連續發射。 在2013年12月22日,遼依照寧海事局在渤海海峽黃海北部發布的禁航區命令和沈陽飛航情報區的NOTAM報告,中國海軍可能在當天從渤海老鐵山水道發射一枚巨浪二型彈道導彈,目標是新疆的導彈靶場,飛行距離粗估2850km。 依照日後消息,中國在2011與2013年都成功進行了巨浪二型潛射彈道導彈的試射,2011年那次是在7月20日進行,咸信由200號試驗潛艇(改裝的高爾夫級)進行試射,而2013年則由09IV戰略型核潛艇進行,發射地點都是在渤海老鐵山水道。

巨浪-2的研製過程情報

依照後續中方的消息,中國中央軍委早在1976年就已經批准發展巨浪一型的後繼型潛射導彈,但當時對具體性能指標(中程或長程)仍未定案。在1986年,中國航天一院、二院和四院聯合論證了採用固態燃料的遠程戰略導彈整體方案,並提出首先研製陸基的東風31型(DF-31)遠程彈道導彈,並以此為基礎發展海基遠程彈道導彈,兩者採用共通的基本技術,具有「大直徑、基本型、系列化」的特徵,這就是日後巨浪二型的發展基調。在此定義下,巨浪二型使用三級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直徑2m,射程8000km級,攜帶有多個重返載具,一枚導彈就能同時攻擊數個目標。在1988年3月,海軍召開了巨浪-2技戰術指標、使用要求及技術攻關論證會,並得到國防科工委批準,海軍試驗基地還進行了模型彈水下彈射試驗;但由於技術難度較大,以及中國優先發展經濟等原因,巨浪-2被長期擱置,先前擔任中國第一代潛射彈道導彈「巨浪-1」實驗任務的031型常規導彈潛艇「長城200號」(仿製蘇聯Golf型潛艇)也停役封存。 巨浪二型遲遲沒有進行實際開發工作,直到1999年美國空軍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09III、09IV核能潛艇的研製工作遂正式啟動,而巨浪二型的研發工作也一併在這一年立項。

在巨浪二型的研製過程中,首先進行路上模擬彈的彈射試射以及由試驗潛艇在水面進行彈射試驗;接著,發展水下的發射系統並進行彈體水動力測試,然後進行水下彈射測試;通過平台的水下無動力模型彈發射測試(除了全尺寸外,之前可能有縮尺模型彈)後,便由試驗潛艇進行水下發射具有動力、能飛行的搖測彈(除了將戰鬥部換成紀錄儀器之外,與實彈基本相同),最後再由09IV核能潛艇實施搖測彈水下試射。

雖然中國先前曾完成巨浪一型潛射彈道導彈的水下測試(過程也並不順遂),但巨浪二型的結構設計與巨浪一型大不相同,等級跨度大(從2000公里級、單一彈頭的巨浪一型一口氣躍升為射程8000km級、三級推進、多重返載具的巨浪二型遠程導彈),使得巨浪一型的 大多數經驗無法適用於巨浪二型;相形之下,美國、蘇聯與法國開發潛射彈道導彈時,先後開發了許多型號,從短程、中程到遠程循序漸進,每一個技術跨越都穩健得多。對於潛射彈道導彈而言,極其關鍵的技術在於彈道導彈如何從 潛艇由水下彈出後,經過水與空氣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介質(衝出水面瞬間還要面臨介質交界處的應力劇變和出水潰壓問題),順利點火升空並朝著預定的彈道飛行。為此,美國與蘇聯發展潛射彈道導彈時,都經過周詳的實際測試,尤其是完善的水池彈射實驗與水下平台發射試驗;即便日後能透過計算機進行模擬,但由於水下發射牽涉的液體、大氣應力非常複雜,目前尚無法建立可靠的數學理論與數值模擬,因此仍必須透過實際的測試來累積數據,而不能完全用計算機進行數值模擬。而中國在研製巨浪一型時,缺乏許多美蘇兩強曾經進行的實體測試(中國並沒有相關的設備) ,這導致即便巨浪一型研製成功,過程中也無法有系統、有方法地累積許多關鍵的參數數據,以致於在研製巨浪二型時這些方面依舊是全然的空白。

首先,潛射彈道導彈在水下離管後,必須確保導彈出水時的姿態在控制系統可以處理的範圍,否則就無法順利升空並準確命中目標;依照各國發展潛射彈道導彈的途徑,大致可分為導彈在水下就點火、使水下彈道可以控制(蘇聯、法國),或者導彈在水下無動力(僅靠著彈離發射管的初速),靠著優化水下造型來維持導彈在水中的前進(如美國三叉戟)。然而,針對水下與大氣中的動力造型又有矛盾,水下優化以前端鈍圓為佳,而在大氣飛行中則以尖頭為佳。巨浪一型採用最簡單的思維, 只使用單一外罩,外型以大氣飛行為主,再加上若干針對水下環境的折衷修改,因此導彈前部造型較尖,與美國北極星(Polaris)A3潛射彈道導彈類似。 巨浪二型則模仿前蘇聯SS-N-20潛射彈道導彈的設計,採用雙頭罩設計,最外層是造型鈍圓的水下整流罩,導彈出水點火升空後拋棄,第二層頭罩則是適合在大氣飛行的尖頭整流罩,等導彈離開大氣層後才拋棄;而除了雙層頭罩之外,巨浪二型還有尾罩(SS-N-20則沒有尾罩) ,必須在導彈出水到發動機點火之前拋棄。然而,蘇聯SS-N-20還在外罩前部放射氣體製造超空泡效應,以減低彈頭在水中的阻力;SS-N-20是在水下點火,因此出水時有動力 (蘇聯更早的潛射彈道導彈則採用液態燃料,在發射管就直接點火,所以在水下的彈道全程可控,因此不需要外罩來優化水下動力造型)。巨浪二型則仿效美國三叉戟彈道導彈,發射時以外動力將導彈從彈出發射管,導彈浮出水面時無動力,在浮出水面時點燃發動機升空 ;不過三叉戟二型只有一個針對水下環境的鈍圓形頭部外罩,出水升空後導彈前部的伸縮式減阻桅杆 升起,能在導彈前部產生激波來降低飛行阻力,而法國M51也採用與三叉戟二型相同的設計,好處是機械結構簡單、可靠性高,但減阻桿的減速效果仍不如特別針對大氣飛行優化的尖形頭部。

總結以上,巨浪二型導彈在水下無動力,無法控制彈道,單靠外罩優化的水動力外型來維持導彈姿態,早期也沒有像製SS-N-20一樣 在前端製造超空泡效應來降低水下阻力;另外,第一層鈍圓外罩在導彈升空後需要拋離(使用火箭彈射裝置),雖然使用第二層尖頭整流罩的飛行減阻效果優於其他設計, 但總共三層外罩、出水升空時要拋離第一層外罩與尾罩的設計增加了複雜度並使可靠性降低;由於缺乏經驗,過去也沒有累積足夠的實驗數據,導致巨浪二型在水下彈射到升空點火 階段存在很大的技術瓶頸,多次試射失敗,在2009年定型試射失敗後進行重新補正設計。

1991年,先前用來測試第一代潛射彈道導彈「巨浪-1」的031型長城200號潛艇

被放入乾塢停役封存,直到1999年「巨浪-2」上馬,才恢復服役並進行改裝。 

依照中方資料,巨浪二型在1999年恢復研製並立項;為了進行巨浪二型的試射,中國在1999年10月下令,將已經停役8年的031型導彈試射潛艇「長城200號」啟用改裝(先前用於中國第一代巨浪-1潛射導彈的水下測試,包括1982年10月完成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首次試射成功),作為巨浪-2的水下試射平台。在2001年8月,200號艇完成JL-2模型彈首次水下彈射試驗。隨後在2002至2003年,中國進行多次巨浪二型的無動力模型彈水下發射試驗。在2003年5月17日,巨浪二型首度進行陸地發射的遙測彈飛行試驗成功,由25基地發射。巨浪二型計畫前期的飛行測試算是順利,然而進入水下發射點火階段時開始遇到嚴重瓶頸。在2004年8月,巨浪二型 遙測彈水下試射失敗(9204任務)。在2005年6月17日,巨浪二型遙測彈水下發射成功(9205任務)。在2006年,巨浪二型進行水下發射試驗失敗(9206任務)。在2008年5月29日,巨浪二型的 模型彈由水下發射成功。在2009年4月27日,巨浪二型遙測彈水下試射失敗,導彈升空時後部整流罩未能拋離,使發動機無法點火而墜入海中,險些砸中長城200號艇;原訂這次試射是定型前最後一次試驗,由於沒有成功,導致巨浪二型面臨重大的設計修改,研發周期延長 。此外,依照中國國防基礎科研項目「大尺寸迴旋體垂直發射出水載荷特性研究」論文指出,巨浪二型的前四次水下發射測試中,有三次導彈出水後發生彈體斷裂的問題,這顯示巨浪二型的殼體材料發展以及彈體應力計算都曾出現問題。

研發單位探討如何突破難關時,有人提議維持原本型號的技術方案,增加使用條件的限制,這能減輕攻關的壓力與難度;然而,這畢竟不是根本解決問題之道,最後巨浪二型的研發團隊決定引進新的技術方案來徹底解決問題。在2009年以後的補正設計中,巨浪二型增加了「空泡補氣增強系統」,在彈頭前部實施主動通氣,製造超空泡效應來降低出水潰滅壓力和減 少出水載荷,將導彈出水姿態約束在第一級向量推力發動機能控制的範圍;此外,姿態調整系統也經過修改。配合「空泡補氣增強系統」,巨浪二型的搖測系統進行重新設計,大幅度增加水下發射的參數測點,彈體結構也配合進行對應的修改。通過有限元的模擬分析、地面地面靜力實驗後,又進行多次全尺寸的實際試驗,終於突破難關 。

在2010年8月1日,長城200號試驗艇獲得「水下發射試驗先鋒艇」的榮譽稱號;截至2010年10月,長城200號導彈試驗艇共進行了15次巨浪二型模型彈與遙測彈發射試驗。在2010年12月25日與27日的水下模型彈試射中,測試了新增的空泡補氣增強系統以及姿態調整系統,結果一舉成功,接著中國當局對長城200艇進行了大規模的公開宣傳報道。

在2011年7月20日,巨浪二型修改設計後首次進行水下遙測彈試射,結果成功(9211任務);同年8月5日,一院召開了祝捷表彰大會。在2011年12月30日與2012年8月16日,各進行了一次巨浪二型遙測彈水下試射(都由長城200號發射),均獲成功。在2012年下旬,巨浪二型完成設計定型。在2013年初,長城200號艇功臣身退,由新造的032試驗潛艇(舷號201,2012年10月交付)取代。到2020年,長城200號艇完成永久保存工程,轉移到青島海軍博物館。

長城200號(下)在2020年轉移到青島海軍博物館公開展示,一旁是已經

移除核子反應器的中國首艘09I攻擊核潛艇(401)。

在2013年12月22日,09IV潛艇(首艇長城9號成功進行巨浪二型的試射(9213任務),完成彈艇匹配試驗,該艇於2014年開始戰備值班。在2015年1月份,巨浪二型又進行一次水下試射。雖然整個巨浪二型開發過程充滿挫折,但由於研發團隊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包括「時序動作確認」等),因此研發過程中從沒有因為生產製造的質量問題而導致試驗飛行失敗。

有趣的是,俄羅斯同樣在199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新一代的3M-36圓鎚(Bulava)潛射彈道導彈來裝備Project 955北風之神級(Borei class)戰略型核潛艇,然而圓鎚同樣在開發過程中遇到大量挫折與試射失敗,核心問題同樣是在導彈在水下航行到出水點火階段 ,因為俄羅斯研發過程中省略地面的水槽彈射試驗(這部分完全以計算機模擬取代),在前期由陸地發射的飛行測試都看不出問題,在海上試射時才發現原設計不完善,性能非常不穩定。

關於巨浪二型的性能,1986年中國航天一院、二院、四院聯合論證巨浪二型的文獻中記載其射程約為8000km級,這是基於當時的技術所估計的水平,當時中國只能以合金鋼材料製造直徑2公尺的固態火箭推進器,固態火箭燃料也只有第三代的端羢基聚丁二脂(CTPB)的水平。然而,往後中國彈道導彈的技術不斷進步,無論導彈殼體與固態推進火箭燃料都不斷更新;推進藥劑方面,中國在1990年代末推出硝酸脂增塑聚醚(NEPE)技術的N-15系列固態推進燃料,後來又改良推出N-15B,與美國三叉戟二型潛射彈道導彈的固態推進燃料已經沒有代差。殼體方面,陸基的東風31A彈道導彈在原本東風31(射程約9600公里級)的基礎上改用複合材料製造殼體,重量減輕三百多公斤,最大射程因而提高14%、1300公里(整體射程大約在11000公里級);在2008年7月,中國消息傳出東風21D陸基彈道導彈的第一、第二級殼體採用了碳纖維殼體,並在2010年9月25日首次試飛成功,隨後改稱東風26型。因此,巨浪二型在漫長的研發過程中,咸信早已引進更新的固態燃料以及殼體技術(在2009年補正設計時可能納入碳纖維製的殼體),因此服役時巨浪二型的最大射程 可能不止最初估計的8000km,並能攜帶六至八個配備核彈頭的大氣重返載具。依照巨浪二型推進器的照片,其直徑約為2公尺級,全長可能達14公尺級,大致與美國三叉戟二型相當。

美國方面曾推測中國09IV戰略型核潛艇會在2014年攜帶巨浪二型彈道導彈進行首次戰略威懾巡航,然而對照巨浪二型的試射次數(連續射擊成功次數需要累積到一定數量以上才能判定成熟),這個估計顯然過於樂觀。

2019年6月2日早晨在渤海周邊地區拍攝的潛射彈道導彈發射升空畫面。

2019年6月2日,中國人民海軍微博發出一張潛射彈道導彈從潛艦發射升空的照片

在2019年6月2日早晨,渤海周邊地區陸續有人拍攝到彈道導彈發射升空的影片與照片;由於6月2日中國發佈遼航警0096通告,渤海及渤海海峽在當天0230時至1200時執行軍事任務、禁止船隻與飛機駛入,因此顯然是潛射彈道導彈試射;當天中國人民海軍微博也發文,間接證實這是潛射彈道導彈試射。外界推測這可能是巨浪三型試射。數天後美國國防部官員也稱,依照情報分析,認為中國於6月2日在北部沿海進行試射的是最新的JL-3(巨浪-3)潛射彈道導彈,導彈從位於渤海的某潛艇測試平台上發射,向西飛往中國西部的預定區域。在2019年11月14日,中國國防部被環球時報記者問到關於6月2日疑似中國海軍試射巨浪3型潛射彈道導彈的消息時,表示這事正常測試程序。稍後,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上將(Adm. Philip Scot Davidson)在智庫組織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發表講話時透露,2019年6月2日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以及新加坡國防部亞洲安全峰會辦公室舉辦的香格裡拉對年度論壇(The Shangri-La Dialogue)上,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發表講話後不到24小時,人民解放軍就試射了一枚「新型潛射彈道導彈」。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閱兵上,巨浪二型首度公開。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閱兵上,巨浪二型潛射彈道導彈首度公開。

在201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官網12月20日發布航行警告,12月20日1600時至12月27日1600時,在渤海海峽黃海北部特定範圍內執行軍事任務,禁止駛入。在2019年12月23日,北京多處有人拍攝到天空出現疑似火箭升空之後遺留的尾跡。在2019年12月24日,美國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一篇報導表示,引述兩名五角大廈官員稱,中國在這週進行了一次巨浪-3型潛射彈道導彈試射,由渤海上一艘潛航狀態的09IV晉級戰略核潛艇發射;五角大廈官員表示,美國情報單位的監視衛星與其他平台監視了中國這次試射,但是拒絕透露更多細節(包括此次試射是否成功)。

2019年12月23日的試射是中國在兩年內第四次試射巨浪-3潛射洲際彈道導彈;依照2018年11月,華盛頓自由燈塔報(The Washington Free Beacon)報道,中國進行了巨浪-3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飛行試驗。而在2019年6月和10月,中國又各進行一次巨浪-3的試射。 

2018、2019年美國海軍退役人員對09III潛艇的評論

在2018年3月14日,美國 海軍退役上校、曾協助設計魚叉戰術海軍兵棋(Harpoon tactical naval wargame )的Christopher P. Carlson發佈了一份關於09III系列潛艇的資料,整理分析了歷年來關於09III的各類信息與照片;在2019年8月,一位退役資深美國海軍潛艦聲納軍官Aaron Amick(署名Jive Turkey)在網路上發表關於09III攻擊核潛艇的評論,包括美國海軍獲得的情報與實際觀察的結果。

09III採用單軸、十字尾舵、圍殼舵等構型,艦首配備六門533mm魚雷發射器(採用四上、二下布置),可攜帶約20件武器包括魚6等導向魚雷、YJ82潛射反艦導彈,近年又增加YJ18長程反艦/陸攻導彈,或者36枚水雷;這些武器都由533mm魚雷發射器發射。

綜合以上資料,到2019年時,09III系列至少建造了六艘,先後大致分為三個次型,分別是09III(原型,數量2艘)、09IIIA(至少1艘)與09IIIB(3艘)。此報告賦予的09III型號與中國實際型號可能有出入。原型的09III總共建造兩艘,第一艘(長征407)在1999年安放龍骨,2002年下水,經過四年測試後於2006年服役;第二艘(長征408)在2000年安放龍骨,2003年下水,經過四年測試後於2007年服役。首批兩艘09III完成後,中國海軍並未立刻繼續開工繼續建造同型艦,而是利用兩艦測試的經驗改進設計;明顯地,中國海軍並不滿意這兩艘第一代的09III。

依照Aaron Amick的分析,最早兩艘09III算是針對性能與實用性差的中國第一代攻擊核潛艇漢級(091)的改善版本;091不僅噪音大、速度慢,最嚴的問題是的是核子反應器屏蔽不周全,限制了每次潛艦出海作業的時間,只有數週,比起常規潛艇好不到哪裡。而第一代兩艘09III體型比091更大,有比較周全的核子屏蔽;首批09III的噪音同樣很大,雖然比091安靜一些、但以現代標準仍嫌落伍,且航速依舊很慢。不過由於改善核反應器屏蔽,09III的出海作業時間顯著延長(可達數月),基本具備了全球化的航行作業能力。相較於091漢級,早期09III一項比較顯著的突破,是使用大側傾七葉片螺旋槳,在轉速達到產生空蝕之前能提供相對較大的推力與航速。

首批09III開工經過9年後,一種顯著改進的09III(美方稱為09IIIA)出現,確認的只有一艘(可能是410),推測在2009年開工,2012年底下水,經過三年測試後於2015年服役。外觀上,最早兩艘09III(407與408)使用類似蘇聯潛艇的圍殼瞭望台設計(最早期的09IV戰略核潛艇亦同),將瞭望台設置在圍殼內部,因此圍殼前部開有玻璃窗,這主要是針對嚴寒氣候而設計,避免讓浮航瞭望人員暴露在嚴寒氣候中,缺點則是會降低圍殼前部的結構強度,並且大幅增加流水噪音(尤其是移除窗戶後);而09IIIA改用類似美國等西方核能潛艦的設計,取消圍殼內部的瞭望台以及前窗,瞭望值班人員到圍殼頂的露天位置值班,因為09IIIA許多作業區域並不那麼寒冷。此外,09IIIA圍殼前端增加了類似美國維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的填角,改善水下流體特性。依照美國方面的觀察,09IIIA大幅度改善了靜音能力,將各處的聲噪隔離,顯然引進減震浮筏來安裝輪機設備,降低傳遞到艦體的噪音與震動;此外,09IIIA艦體表面也敷設了消聲瓦來降低敵方主動聲納回波的強度。Aaron Amick表示,依照美國海軍對09IIIA的監聽結果,09IIIA發出的聲噪強度(距離1碼)為110分貝,相較於早期09III進步巨大(註:公開資料的潛艦聲噪分貝數通常是指一般的寬頻聲噪,特定裝備如螺旋槳推進器的窄頻聲噪的強度通常都嚴格保密)。 Aaron Amick認為,09IIIA的靜音水平相當於俄羅斯1990年時的Victor III型攻擊核潛艇(蘇聯第一種真正的靜音型核子潛艇)。

一艘09IIIB改進型的艦尾,攝於2018年4月中國南海閱兵式左右。注意

垂直尾舵頂部的拖曳陣列聲納施放管,這是09IIIB的新特徵。

唯一一艘09IIIA之後,中國又繼續改良設計,進一步推出09IIIB,包括415(長征14,估計2012年開工,2014年下水,2016年服役)、416(長征15,估計2013年開工,2015年下水,2017年服役)、417(長征16,估計2014年開工,2016年下水,2018年服役),後續似乎仍在建造中(例如418估計在2019年處於試航狀態)等。09IIIB除了維持09IIIA的改進型設計(圍殼前部填角、頂部圓滑造型、取消圍殼前窗)之外,又進一步強化戰術能力,最重要的特徵是艦體背部多了一個低矮的隆起結構(高度約0.7~0.8m,長度約11.2m),以及增設拖曳陣列聲納。外界常推測09IIIB背部隆起的結構是容納巡航導彈的垂直發射器開口,但實際這個部位上面沒有任何像是發射器的艙口。Christopher P. Carlson的報告認為到2019年為止,沒有任何明顯證據顯示09III系列潛艦使用了垂直發射器;依照各09III空拍衛星或橫向照片,09IIIB的長度(粗估為102~103m,寬11m)並沒有比先前的09III型號增加,意味沒有在艦體中間入包垂直發射系統的分段。而網路上之所以有09III改進型號增加垂直發射器的傳言,可能是因為2010年代中國推出的032實驗潛艇的艦首裝置六聯裝垂直發射器,而中國海軍武器專家趙登平在內部講義中提到的新一代中國核潛艇(增至7000噸級)也包括垂直發射器。而Christopher P. Carlson的報告也推測,09IIIB背部隆起結構的大小、形狀都是根據流體特性設計,盡量避免這個突出結構增加航行阻力與流體聲噪;事實上,2016年6月中國網路上出現的第一張09IIIB的背部隆起結構外型較為平直簡單,而2018年4月中國南海閱兵出現的兩艘09IIIB(415、416艦)的背部構型顯得更平滑並融入艦體輪廓,顯示後續的09IIIB持續不斷調整改進外型設計。

根據照片,09IIIB一個重要特徵,是上部垂直尾舵多了施放拖曳陣列聲納的管狀結構,類似俄羅斯核能潛艦如Project 971M改良型鯊魚級、Project 949A奧斯卡級、Project 885北風之神級的拖曳陣列聲納施放設計。09IV戰略核潛艇是中國海軍第一種配備拖曳陣列聲納的核潛艇,第一張曝光的09IV的照片裡,垂直尾舵頂端就已經有類似拖曳陣列聲納施放口的構造;而拖曳陣列聲納所需的設備(如捲收絞盤等)應是設置在背部隆起的彈道導彈艙的末段(根據一些空拍影像)。拖曳陣列聲納並非09III原始設計的一部份,由於耐壓殼內以經沒有空間,所以09IIIB在圍殼後方部位增加一個隆起的上層建築(非水密)來容納拖曳陣列聲納相關設備。Aaron Amick推測09IIIB使用的拖曳陣列聲納,應該類似美國潛艦的TB16「粗線型」拖曳陣列聲納。

雖然09III改進型號的整體靜音能力大幅改善,但Aaron Amick透露,美國海軍觀察到09IIIB放出拖曳陣列聲納纜繩時,尾部一個泵浦會發出30Hz的噪音。Aaron Amick表示,09III的作業模式是從離港後第一次下潛(initial dive),大約花費45分鐘到1小時抵達作業海域並開始部署拖曳陣列聲納;部署拖曳聲納時,其潛航深度固定在水下50米(約150英尺),維持緩慢的5節固定航速且不能改變航向機動。因此,一旦探測到09III發出30Hz的聲響,代表它處於部署拖曳陣列聲納的最脆弱狀態,不僅航向與深度都固定,且速度緩慢,這是以魚雷攻擊的絕佳時機,魚雷甚至不用以高速航行,以降低噪音 ,縮短目標可以察覺魚雷來襲的反應時間。

深度改進型09III

(上與下)一艘在2022年4月底在葫蘆島船廠下水的新潛艦,是

首艘深度改進的09III攻擊核潛艇;圍殼後方有個綠色帆布罩住的部位,

可能是巡航導彈的垂直發射器,而艦尾推進器也由帆布罩起來,外型

像是泵噴推進器

 

(上與下)2022年5月出現的中國船舶重工(CSSC)的09III改進型攻擊核潛艇

模型,艇體中部增設12管巡航導彈垂直發射器,並改用泵噴推進器。

依照衛星照片分析,約在2022年4月26日至5月3日,葫蘆島造船廠位於港區東側新造的廠房下水了一艘新潛艦,外界推測這可能是一艘新型號潛艦的首艦, 此外也是葫蘆島造船基地擴建的新廠房(從2014年左右開始大規模擴建)所建成下水的第一艘核能潛艦。依照照片推測,這艘潛艦長度似乎先前的09III更長一些,可能是首艘09III的深度改進型號;外傳此種改進型09III的改良項目包括增加一段裝有垂直發射器的艙段、以泵噴推進器取代先前的螺旋槳、大幅度改進機電與推進系統,改善減震動降噪措施;不過船型(尤其是直徑)、控制面、反應堆等維持不變。依照該艦水移到艤裝碼頭後的衛星照片,其水線長度估計為105m。

2023年1月13日至18日下水的第二艘深度改進型09III潛艦衛星照片

在2023年2月1日,詹氏防務(Janes)報導,根據衛星照片,中國海軍第二艘09III深度改進型攻擊核潛艇(第八艘093系列)於1月13至18日之間在葫蘆島新建的廠區下水。衛星照片顯示這艘093B與2022年5月下水的首艘09III改進型類似,全長約110m,寬約10~11m,裝備泵噴推進器,艦體中部疑似裝置垂直發射系統。詹氏報導,葫蘆島造船廠在2017到2021年生產了兩艘094系列戰略核潛艇,隨後看似就轉而生產09III改進型攻擊核潛艇。

09IV戰略核潛艇的建造進度

09IV戰略核潛艇的初期設計工作在1980年代展開,1994年正式啟動,初期曾獲得俄羅斯魯賓(Rubin)設計局(曾設計Delta系列戰略核潛艇)專家的協助。首艘09IV戰略核潛艇(長征9號,舷號411)在1999年開工建造,2004年下水,2007年服役;第二艘09IV(長征11號,舷號412)在2002年開工,2007年下水,2009年服役。由於研發09IV時中國潛艇設計與製造端的人才斷層巨大(距離上一次建造09I、09II核潛艇已經過了十年),先前資深人員早已大量流失或退休,此時許多人員都缺乏經驗;因此,09IV由於仍沿用許多09II夏級戰略核潛艇的裝備技術,因此可靠性與戰術性能並沒有太大進步,仍然十分嘈雜,噪音難以低於120分貝。

隨後,中國繼續改進09IV的設計,大致上以每批次兩艘的速率建造。首批兩艘改進型09IV戰略核潛艇09IV-A型,分別是三號艦長征10號(舷號413,2003年安放龍骨、2008年下水、2011年服役)以及四號艦長征12號(舷號414,2004年安放龍骨、2009年下水、2012年服役)。

根據2016年7月網路上首次曝光的09IVA改進型戰略核潛艇的,使用了類似前述09IIIB的圍殼,取消早期09IV圍殼前部的瞭望台舷窗,圍殼頂部採用圓滑過渡的造型,圍殼前端底部有一個填角來降低流體阻力。此外,09IV使用改進型巨浪二型(一說是巨浪2C)潛射彈道導彈,因此艇體中部的導彈艙高度稍微加高,而導彈艙前方過渡到圍殼的斜坡部位的外型也經過改進,變得更圓滑流線。依照2018年4月中國南海閱兵出現的09IVA潛艇的照片,垂直尾舵上方設置了拖曳陣列聲納的施放口,與09IIIB改進型攻擊核潛艇類似。09IVA潛艇的設計也仍然持續調整,例如2019年4月23日解放軍海軍建軍70週年海上閱兵式中出現的09IVA戰略核潛艇,上層建築兩側流水開口等特徵又與2018年4月海上閱兵出現的09IVA不同,2018年3月出現的有三排流水口,而2019年4月出現的則只剩一排,顯示內部結構又有了不小的更動。

第二批09IVA是五號艦長征17號(415,2012年安放龍骨、2017年下水、2018年服役)以及六號艦長征18號(420,2013年安放龍骨、2018年下水、2020年服役)。第三批09IVA是七號艦(421,2014年安放龍骨、2020年下水、2021年服役)以及八號艦(2015年安放龍骨、2021年下水,預計2022年服役)。之後,中國還打算繼續建造進一步改良的09IV(應為09IVB),引進泵噴推進器。

在2020年4月底,中國軍方媒體報導,在人民解放軍海軍建軍70週年之際,兩艘新型戰略核潛艇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序列;文中沒寫型號,推測應為Type 09IV改進型戰略核潛艇。

在2021年4月23日,09IV改進型戰略核潛艇長征18號(421)在南海的三亞基地舉行成軍入列儀式,這是第七艘09IV戰略核潛艇或第五艘改進的09IVA型戰略核潛艇。一同舉行入列儀式的還包括另外兩艘新艦:首艘075兩棲攻擊艦南海號(301)以及以及055導彈驅逐艦二號艦大連號(105)。

總而言之,由於潛艇本身以及巨浪二型彈道導彈研發過程並不順遂,09IV的建造速率比2000年代初期外界的預測緩慢得多,直到2020年代初期總數才達到八艘。

 

服役經歷

1.與美國海軍的接觸

在2014年8月18日,美國媒體報導一架美國海軍P-8A反潛機在東海上空進行例行作業時,遭到一架中國SU-27戰鬥機攔截,這架戰鬥機迫近到距離P-8A只有15公尺的距離,還飛到P-8A上方進行滾轉,向P-8A展示機上掛載的導彈,威嚇意味濃厚。據說中國SU-27一反常規,在公海上空如此緊逼迫近美國軍機,是因為這架P-8A正在追蹤中國海軍的彈道導彈潛艇。

在2014年10月24日,美國華爾街日報(Walls Street times)一篇名為「深海威脅:中國潛艇增添核打擊能力,戰略平衡恐將改變」(Deep Threat──China's Submarines Add Nuclear-Strike Capability, Altering Strategic Balance)的文章提到,在2013年12月某個上午,中國國防部突然招聚數國的武官進行會議簡報,主動表示中國一艘核能潛艇將很快通過麻六甲海峽;兩天後,中國一艘攻擊型核潛艇 經過麻六甲附近水域並失去蹤影。據知情人士透露,這艘中國核能潛艇隨後在斯里蘭卡附近曾浮出水面,之後又通過波斯灣,最後在2014年2月經過麻六甲海峽返航;而這是目前已知中國首次派遣核能 潛艇到印度洋值勤的紀錄。2014年9月,中國國防部再次招聚各國駐華武官,通報一艘常規潛艇(應為039型)通過麻六甲海峽通過印度洋,途中會停靠斯里蘭卡。這篇文章認為,中國釋放一個明顯的信息:經過40年努力發展核能 潛艇事業之後,中國已經儕身為能將核能潛艇派至遠洋深處值勤的菁英國家;而該報導也認為中國即將派遣擁有完整彈道導彈與戰備能力的09IV核潛艇進入大洋 值勤,彈道導彈射程有能力涵蓋夏威夷與阿拉斯加。 然而此報導也提及中國核能潛艇兵力的先天弱勢,就是出海之前都必須經過如馬六甲、巽他、龍目、呂宋、宮古等狹窄的海域(這些水道都是美國海軍或其主要盟邦 的據點,受到嚴密巡邏監控),容易暴露行蹤;而中國現今反潛能力仍相對薄弱,美國攻擊型核潛艇仍經常在中國近海追蹤中國潛艇。

依照日後透露的資料,美國海軍有一次發現一艘中國09III攻擊型核潛艇,隨即召集大量兵力進行反潛追蹤;一個航母戰鬥群為了利於反潛作戰而改變航向 迴避,避免干擾反潛作戰的聲學環境或造成識別困擾;此次美國海軍動用四艘驅逐艦、四艘攻擊型核潛艇(至少包括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奧克拉荷馬號,USS Oklahoma City SSN-723)、許多架次P-3C反潛機、一艘裝備低頻主動聲納的船艦來追蹤這艘09III核能潛艇;在密切追蹤09III的過程中,這艘09III並未展現出任何存活的可能性。

在2015年11月初,美國網站華盛頓自由燈塔(The Washington Free Beacon)撰文表示,美國海軍官員透露,在稍早10月24日時,一艘中國潛艇接近到距離美國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 CVN-76)非常近的距離。前一次美國公開的中國潛艇接近美國航母事件,是2006年10月26日一艘039宋級潛艇於琉球海域在距離小鷹號(USS Kitty Hawk CV-63)不到5海里距離上浮的事件。

2.印度洋方面

在2014年3月21日,印度媒體今日印度報(Indiatoday)宣稱,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在2013年12月3日通知印度,一艘中國09III攻擊型核潛艇會在印度洋進行兩個月的部署,時間從2013年12月13日至2014年2月12日,而印度的機密情報指出這艘09III潛艇在12月3日離開南中國海的基地,12月13日已經透過印尼附近翁拜與偉塔海峽( Ombai Wetar Straits)進入亞丁灣。該報導宣稱,除了印度之外,中國當時還一併通知美國、新加坡、印尼、巴基斯坦、俄羅斯等五國,推測可能是因為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印度洋部署核能 潛艇,為了預防發生技術問題時引起周邊國家的敵對反應。中國核能潛艇開始在印度洋作業,使印度海軍倍感壓力。

在2015年1月下旬,消息傳出美國在2014年12月掌握了一艘中國部署在葉門海域的核能 潛艇的蹤跡並分享給印度,印度情報官員宣稱這是已知中國第三次向印度洋方向部署潛艇的紀錄,前兩次分別是2014年9月、11月中國派遣039常規潛艇在斯里蘭卡的可倫坡港停靠(如包含2014年2月的那次,則為第四次)。印度情報官員也宣稱,2014年12月發現的這艘中國09I漢級核能 潛艇應隸屬於中國派出的第19批索馬利亞反海盜護航編隊,從2014年12月以來一直停留在亞丁灣水域。 在2015年4月26,中國官方在媒體透露,一艘核能潛艇剛結束2個多月的亞丁灣護航部署返回青島基地,顯示中國潛艇派往印度洋方面逐漸成為常態任務。中國海軍強調在亞丁灣部署 潛艇屬於反海盜巡航的一部分,但印度對此持保留態度並表示憂慮。

在2017年1月,印度方面披露了先前一次跟蹤中國09III攻擊型核潛艇的細節,此消息內容宣稱是在2013年(然而如同前述,目前中國09III核能潛艇首次進入印度洋的公開紀錄是2013年底,並且有事先通知印度等國)。 依照此消息宣稱,在2013年4月19至20日,這艘中國09III潛艇通過新加坡的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通過麻六甲海峽時中國 潛艇應採取浮航),由一艘10000噸大型支援/補給船隻伴隨。這艘中國09III潛艇幾乎立即被印度海軍的美製P8-I海洋巡邏機發現,隨後印度的P-8I不斷地跟蹤這艘09III潛艇的行蹤,直到該艦抵達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印度宣稱,當這艘09III核潛艇在孟加拉灣南部航行時,印度海軍的P8-I機群就根據預估 潛艇前進的航線空投了主動與被動聲納浮標,這兩種聲納浮標的合併使用,能迫使中國潛艇進行規避機動。這艘09III潛艇的位置也被轉發到印度海軍的潛艇部隊,使印度 潛艇部隊在這艘09III與伴隨的支援船在進入阿拉伯海時得以監視其活動。在印度海軍不間斷的追蹤下,這艘09III在5月19日進入卡拉奇港。這艘09III核能 潛艇與支援船在卡拉其停留七天,於5月26日離港;在此期間,巴基斯坦海軍官兵曾被允許參觀這艘09III潛艇。在6月14日,這艘09III潛艇離開印度洋。此消息宣稱,透過這次跟蹤,印度海軍確認09III潛艇的噪音高於美國與俄羅斯的最先進核能 潛艇,例如印度向俄羅斯租借的Akula II級。

依照2017年上旬印度方面透露的資料,中國從2013年12月起至2017年上旬,印度總共探測到7次中國方面常規或核能潛艇進入印度洋水域,平均每年有兩艘中國核能或常規潛艇進入印度洋水域活動,每次持續約3個月,包括宋級(039)或元級(039A/B)常規潛艇、漢級(09I)或商級(09III)攻擊型核潛艇,但不包括配備彈道導彈的09IV戰略型核潛艇。

3.西太平洋方面

在東海水在2018年1月10日,一艘中國09IIIB攻擊型核潛艇通過宮古島水域,

之後在11日進入尖閣諸島水域。此照片是1月12日下午這艘09IIIB核潛艇上浮

並升起中國國旗的畫面,由日本海自跟蹤的水面艦艇拍攝。

2018年1月10日下午,日本海上自衛隊大波號(DD-111)驅逐艦與駐紮在沖繩那霸的海自P-3C(第五航空群), 在東海水域發現一艘在水下航行的潛艦,從宮古島東北偏東的鄰近水域向西北航行, 之後這艘潛艦繼續向西北航行,於1月11日上午從宮古島東北偏北海域離開毗鄰區。 之後進一步確認該潛艇於11日上午進入中日有主權爭議的釣魚台列島(日本稱尖閣群島) 東端的赤尾嶼(日本稱大正島)東北部鄰近海域(約24海里以內距離),在11日下午離開。 在1月11日下午,一艘中國海軍054A導彈護衛艦(益陽號)進入大正島北北東的鄰近水域並轉向西北航行 (可能是這艘潛艇召來的支援),日本海自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大淀號(DE-231)和大波號驅逐艦、 那霸的P-3C也一同進行了監控。隨後在1月12日下午,日本公布這艘潛艦在東海(公海)上浮並揚起中國國旗 ,由圍殼後方的隆起物體、圍殼頂部圓滑過渡以及圍殼底部填角等特徵,確認是中國09IIIB核攻擊潛艦。 這是中國海軍船艦與潛艦第一次接近尖閣群島所屬毗鄰水域的紀錄,引發日本的高度關注, 日本外務事務次官衫山晉輔還緊急召見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向中方提出抗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也在1月11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日本海上自衛隊兩艘艦艇先後進入赤尾嶼東北 一側毗連區活動,擔負警戒任務的中國海軍益陽號導彈護衛艦(054A型,548艦)當即行動, 進入上述區域進行全程跟蹤監控。

日本防衛省的官員表示,中國核子潛艇接近宮古島以及大正島的舉動, 可能是在試探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反潛警戒能力。這艘中國潛艦離開第一島鏈執行任務之後, 返航時沒有選擇由安全得多的巴士海峽返回南中國海, 反而通過美日監視非常嚴密的宮古島附近水域,並以極低速度在宮古島外海徘徊, 非常有可能是故意試探日方部署在附近水下的監聽設施以及反潛體系能力。

此外,日方公布的資料並未公佈中國潛艦上浮的地點。這艘中國潛艦在1月10日至11日於 釣魚台鄰近水域被日方探測,但1月12日才上浮,此時中國潛艦很可能已經來到東海靠近 中國經濟海域的一方。此外,東海上日本宣稱的日中專屬經濟區(EEZ)分界線 一帶的平均水深在100公尺以下,並有不少可能讓潛艦擱淺的淺灘。而 1月 12日當日東海上風浪惡劣 ,有7至9級大浪,潛艇在淺水區域無法進一步下潛來 躲避海面風浪(海浪有2/3的能量在水下,潛艦在大風浪時於淺深度較難操縱) ;如遇上淺灘區,更可能要被迫上浮至更淺深度避免擱淺,而更難在這種深度 操作,於是乾脆浮出水面。再者, 1月 12日時這艘中國潛艦應該已經十分接近中國實質 控制的經濟海域甚至領海,大可放棄潛航;升旗則可能是警告日方不要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內繼續追擊。

2019年7月4日下午13時,台灣渡輪「台馬之星」乘客拍到一艘中國09IIIB型

攻擊核潛艇在水面上渡航,該處距離福建沿海約10海里。

 

在2019年7月4日下午13時,一艘往返台灣本島與馬祖之間的民間渡輪「台馬之星」剛從馬祖東引的中柱港啟航不久,甲板上乘客就目睹一艘中國海軍潛艦從附近水域浮航通過,根據照片中潛艇特徵(包括圍殼外型以及圍殼後方微微突起的部位),應為一艘09IIIB型核攻擊潛艇。此處距離福建沿海約10海里,在中國東部的領海基線內。中國海軍潛艇執行戰備或非戰備渡航任務時(如跨戰區航渡過台灣海峽時),通常會沿著中國大陸東部海岸線浮航通過;一來近岸水深與水文特性不適合潛航(中國東部沿海平均深度不到100公尺,不適合較大的核子潛艇潛航運作),且跨區渡航的中國海軍水面艦艇完全在岸上觀通站與岸防導彈單位的監控以及火力掩護覆蓋下,並接受岸基指揮所的指揮;在此區域內,敵對國家與地區的艦艇都在中方監控以及導彈瞄準之下,中國海軍艦艇安全受到絕對保障,因此潛艦浮航通過算是十分正常。

美國「哨兵2號」影像衛星在2021年11月29日上午10時攝到一艘潛艇從中國沿海

經台灣海峽浮航北上,前方有一艘船艦護航。從照片中潛艇長度研判,這

最有可能是一艘09IV型戰略核潛艇。

在2021年11月29日北京時間上午10時21分,美國哨兵2號( Sentinel 2)衛星拍攝到一艘潛艇正在臺灣海峽中線以西(靠中國大陸一側)以浮航狀態往北航行,前方有一艘護航艦艇。雖然哨兵2的影像解析度很低,美國海軍分析家HI Sutton依照照片中潛艇的長度推斷,研判最有可能是一艘09IV戰略核潛艇,以浮航渡航的狀態從南中國海前往渤海。依照中國的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South China Sea Strategic Situational Awareness Program)的資料,當時美國海軍從日本青森的三澤基地派出一架P-8A巡邏機,從台灣東部空域往南,然後從巴士海峽北轉從臺灣海峽東側北上,顯然是為了近距離觀察這艘潛艇;而當天解放軍空軍也有均幾近入台灣西南側空域,可能跟對應這架P-8A有關。

2021年12月7日,大連葫蘆島的渤海造船廠照片顯示,一個碼頭出現一艘先前

沒有出現的09IV核潛艇;而對面的一個乾塢則正在泛水,很可能準備讓這艘

09IV潛艇進塢維修。

稍後12月7日大連葫蘆島渤海重工造船廠的衛星照片顯示,一艘先前沒出現的09IV核潛艇停靠在碼頭,該船席對面的一個空的乾塢正在泛水,應該是準備讓這艘核潛艇進塢。綜合這些資料研判,12月7日出現在渤海船廠的核潛艇就是11月29日浮航通過臺灣海峽的那艘,該艇從海南島駐地經臺灣海峽前往渤海大連葫蘆島造船廠進行維修;一般而言,機敏的戰略核潛艇不會長時間浮航,因此有人研判這艘核潛艇有可能發生故障,不能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潛航,才會從中國東部沿海於在水面船艦護航的情況下,以浮航渡航前往大連整修。

 

4.與英國皇家海軍遭遇

在2021年7月底,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 R08)航空母艦帶領的CSG21打擊群通過南中國海。在2021年8月8日,英國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報導,伊莉莎白女王號駛入西太平洋時,遭到多艘中國海軍09III商級攻擊核潛艇追蹤。依照每日快報報導,伊莉莎白女王號離開南中國海、駛入西太平洋約六小時內,編隊中兩艘負責反潛的Type 23護衛艦肯特號(HMS Kent F78)以及李查蒙號(HMS Richmond F239)發現兩艘中國海軍09III核能攻擊潛艦。此外,該報導也稱,一艘部署在伊莉莎白女王號編隊前方的機敏級(Astute class)攻擊核潛艇也發現了第三艘09III攻擊核潛艇。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