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霧級驅逐艦

朝霧級驅逐艦首艦朝霧號(DD-151)。

屬於朝霧級後期型的霧(DD-157),換裝新式的OPS-24 3D電子掃瞄雷達。

(上與下)朝霧級的夕霧號(DD153),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基地。

夕霧號(DD153)正面,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基地。

(上與下)夕霧號的前部船艛,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基地。

夕霧號的後部船艛,後煙囪前方設置兩組四聯裝90式反艦飛彈發射器。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基地。

夕霧號的機庫,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基地。

夕霧號的主桅杆,由下而上分別是兩部OLT-3的柱狀干擾機 天線(左、右各一)、OPS-14C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白色半圓型的ORQ-1直昇機聲納浮標資料鏈、OPS-28C 平面搜索雷達、OPS-20導航雷達。

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基地。

(上與下)2016年4月15日,一支包含朝霧級驅逐艦海霧號(D-158)的海自編隊抵達澳洲雪梨進行訪問,此編隊包含一艘

蒼龍級潛艦白龍號(SS-503)。訪問期間日澳雙方進行海上聯合演習,包括反潛演練,日方將向澳洲展現蒼龍級

的能耐。蒼龍級參與了澳洲SEA 1000潛艦案的競標,此時競爭結果即將揭曉。

(上與下)停泊在吳港內的海霧號(D-158),攝於2018年4月5日。

(上與下)朝霧級的天霧號(DD-154),攝於2023年10月14日橫須賀基地。 

朝霧級的天霧號(DD-154)的前部船樓,注意此時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打開。攝於2023年10月14日橫須賀基地。 

(上與下)朝霧級的天霧號(DD-154)的前部船樓。攝於2023年10月13日橫須賀基地。 

(上與下)朝霧級的天霧號(DD-154)艦尾MK-29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注意直昇機甲板下方的

再裝填彈艙門處於開啟狀態,內部有軌道式的再裝填彈架,使用時推出彈艙並沿軌道

前往MK-29發射器,迅速完成再裝填。攝於2025年1月橫須賀。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朝霧級驅逐艦/日本

(あさぎり型/ Asagiri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D-151、154、158──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廠
DD-152──三井重工玉野廠
DD-153、156──住友重工浦賀廠
DD-155──日立重工舞鶴廠
DD-157──三菱重工長崎廠
尺寸(公尺) 長137 寬14.6 吃水4.5
排水量(ton)

DD-151∼154:標準3500,滿載4900

(DD-155∼158):標準3550,滿載49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AG
Kawasaki-Rolls Royce Spey SM-1A燃氣渦輪*4
533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超過30
續航力(海里)  
乘員 220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4C 2D對空搜索雷達*1(DD-151∼154裝備)

OPS-24 3D對空搜索旋轉式相位陣列雷達*1(DD-155∼158裝備)

OPS-28C 平面搜索雷達*1

OPS-20導航雷達*1

NOLR-6電子支援裝置(DD-151~154)

OLT-3干擾機

NOLR-8C 電子戰系統(結合OLT-3干擾機)(DD-155∼158裝備)

MK-36Mod12 SRBOC干擾彈發射器*2

AN/SLQ-25A魚雷反制系統*1

聲納 OQS-4A 主/被動艦首聲納*1

OQR-1 被動拖曳陣列聲納*1(DD-151~154改良時才補裝)

射控/作戰系統

OYQ-6(DD-151~154)/OYQ-7(DD-155~158)作戰系統

FCS-2-22A艦砲射控雷達*1 (DD-155~158日後升級為FCS-2-23)

FCS-2-12E(DD-151∼154)/FCS-2-12G(DD-155∼158) 追蹤/射控雷達*1

SFCS-6B水下射控系統

OYQ-101 ASWDS反潛指揮系統(改良時換裝)

艦載武裝

OTO 76mm 62倍徑快砲*1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SSM-1B/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八聯裝MK-29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發射器*1(IPDMS)

艦載機

HSS-2B/SH-60J反潛直昇機*1

姊妹艦

共八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DD-151 朝霧

(あさぎり/ Asagiri)

昭和58(1983) 1985/2/13 1986/6/19 1988/3/17 2005年2月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V-3516。2012/3/14回到第一線,舷號恢復DD-151
DD-152 山霧

(やまぎり/ Yamagiri)

昭和59(1984) 1986/2/5 1987/10/8 1989/1/25 2004年3月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V-3515;2011/3/16回到第一線,舷號恢復152
DD-153 夕霧

(ゆうぎり/Yuugiri)

昭和59(1984) 1986/2/25 1987/9/21 1989/2/28
DD-154 天霧

(あまぎり/ Amagiri)

昭和59(1984) 1986/3/3 1987/9/9 1989/3/17
DD-155 濱霧

(はまぎり/ Hamagiri)

昭和60(1985) 1987/1/20 1988/6/4 1990/1/31
DD-156 瀨戶霧

(せとぎり/ Setogiri)

昭和60(1985) 1987/3/9 1988/6/4 1990/2/14
DD-157 澤霧

(さわぎり/ Sawagiri)

昭和60(1985) 1987/1/14 1988/11/25 1990/3/6
DD-158 海霧

(うみぎり/Umigiri)

昭和61(1986) 1988/10/31 1989/11/9 1991/3/12

 


 

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陸續進入日本海上自衛隊(以下簡稱日本海自)服役的朝霧級驅逐艦, 是先前初雪級驅逐艦的後續艦;總計12艘初雪級與8艘朝霧級,這20艘通用驅逐艦構成了海上自衛隊組建「八八護衛群」(8艘艦艇加上8架直昇機)體制的骨幹。與初雪級相較, 朝霧級的艦體尺寸放大,武器裝備雖然不變,但在聲納、雷達、艦體材料與輪機控制等方面有所改良。命名方面,本級艦依照「天文地理名」中的「霧部」加以命名。

朝霧級沿用初雪級的長艦首艛構型,不過主甲板從艦首延伸到艦尾(艦尾下方有個露天的工作甲板,頂部則是主甲板的延伸);前部船艛高度降低,從初雪級的三層降為二層,如此可降低重心、改善穩定性。朝霧級的艦體長度比初雪級增加7m,寬度增加1m,增加了艦上可用空間並改善耐海能力。後四艘朝霧級在裝備方面做了不少改良

朝霧級是繼旗風級飛彈驅逐艦之後,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GAG)動力系統的艦艇 ,由四具Spey SM-1A燃氣渦輪(授權川崎重工生產)驅動雙軸螺旋槳(初雪級則是結合高速大型燃氣渦輪與低速巡航燃氣渦輪的COGOG);此外,也是第一種取消輪機室、將輪機操作部位整合到艦橋裡的日本艦艇。先前初雪級 兩套推進系統的主機與傳動系統並沒有良好的分隔,兩個推進軸的機組(包含TM-3B與RM-1C各一部,以及所屬的減速齒輪)並沒有各自獨立安裝,三個機艙分別佈置兩組TM-3B燃氣渦輪、兩部RM-1C燃氣渦輪以及兩個減速齒輪(都分別裝置在機艙的左、右側 ),因此一個機艙受損時就很可能同時波及屬於兩套推進系統的設備。而朝霧級 的機艙配置就以推進軸為單位,佈置在前、後兩個完全隔離的機艙中,每個機組包括兩部SM-1A燃氣渦輪主機以及一套連結大軸的減速齒輪, 如此萬一一個機艙受損,也只會影響一個推進軸的機組,而不會直接波及另一個推進軸的機組。巡航時 ,兩個推進機組各使用一具SM-1A燃氣渦輪,高速航行時兩個機組的兩部SM-1A燃氣渦輪都啟動併聯輸出。兩機艙分別位於艦體中段底部左前與右後方,因此體中段一前一後的兩具煙囪也配合機艙的布置,前煙囪偏向左舷,後煙囪則偏右側。朝霧級的發電機包括兩部功率各1000KW的川崎重工M1A-02燃氣渦輪發電機組(分置於第一、第二號機艙 ;先前朝霧級只有一部),此外還有兩部500KW級柴油發電機組(設置在後部發電機艙)。

1980年代之前,各國艦艇多半以輕巧的鋁合金材料做為上層結構建材,但記取1982年英阿福島戰役中英國雪菲爾號(HMS Shefield D-80)飛彈驅逐艦被阿根廷飛魚飛彈擊中鋁合金製上層結構後引發無可收拾的大火,在燃燒數日後沈沒的教訓,從1980年代中期起日本海自新造的艦艇便不再以質輕但燃點低的鋁合金材料建造上層結構,改以鋼鐵建造,朝霧級自然也不例外。相較於前四艘朝霧級,後四艘朝霧級做了些許改良,排水量也因此增加了50ton。

作戰系統方面,前三艘朝霧級配備OYQ-6作戰系統,此系統也被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以及經FRAM改良後的榛名號(DDH-141)直昇機驅逐艦採用 。OYQ-6是初雪級的OYQ-5的改良型,以一具美製UYK-7大型主電腦為核心,同時配備一具UYK-20中型電腦 ,搭配UYA-4/(OJ-194)顯控台,並整合Link-11/14資料鏈,其運算能力自然遠高於以一部UYK-20小型電腦為核心的OYQ-5。在1991年SH-60J反潛直昇機進入日本海自服役後,OYQ-6也整合了一套ORQ-1直昇機資料傳輸系統(美國SQQ-28的日本版) ,安裝在主桅杆上部 ,以接收從直昇機上的ARQ-44/SRQ-4資料鏈傳來的聲納浮標信號。而朝霧級從四號艦天霧號(FF-154)起則換裝OYQ-7作戰系統, 這是也被經FRAM改良後的比叡號(DDH-142,第二艘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採用。OYQ-7以兩具美製UYK-43主電腦為核心,搭配 輔助的UYK-44中型電腦;此外,顯控台也由以往的UYA-4,改成UYQ-21/OJ-194彩色顯示器,此外也同樣整合了美製Link-11/14資料鏈以及ORQ-1直昇機資料鏈 ;此外,艦上還有SUPERBIRD B2衛星通信装置。 朝霧級使用OQS-4A艦首主/被動聲納,是初雪級的OQS-4的改良型,安裝位置則移到艦首;先前初雪級的OQS-4聲納運作時容易受到主機噪音以及通過艦首的海流干擾,因此朝霧級將聲納前移,顯著改善了聲納運作的條件。朝霧級裝備美製AN/SLQ-25A魚雷反制系統,取代了過去海自長期使用的國產曳航具三型(美國T-Mk 6 Fanfare的日本版)拖曳式魚雷誘餌。

電子戰方面,前四艘朝霧級的電子戰裝備與初雪級類似,包括NOLR-6電子支援裝置(ESM)、OLT-3干擾機(ECM)、兩具美製MK-36Mod12 SRBOC干擾彈發射器等 ;其中NOLR-6電子支援系統的資料直接送入OYQ-6戰鬥系統處理,再由作戰系統控制OLT-3電子干擾機。而後四艘朝霧級就改用新開發的NOLR-8的電子支援(ESM)系統。NOLR-8的發展可追溯到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第4室從昭和50年度(1975年)起進行整合的「水上艦用電波探知妨害装置」(水電妨)計畫,當時打算以一套完整的電子戰系統來整合電子支援系統與電子反制系統,加快了反應速率;「水電妨」在1983年開發完成,不過完成時整個系統體積過大,而且不少硬體設備在開發的8年期間已經落伍,因此之後又需要重新整合。第一種應用「水電妨」技術的就是NOLR-8電子戰系統 。NOLR-8專門針對反艦飛彈的威脅,由於新型反艦飛彈的電磁信號形式(例如引進單脈衝尋標器)與一般的通信大不相同,因此NOLR-8刪除了對通信波段信號的監視能力,專注於探測反艦飛彈之類的威脅,等於取代了過去海自的OLR-9B 飛彈警告裝置(RWR)。相較於原本的NOLR-6,NOLR-8的電子支援(ESM)裝置使用更先進的電磁信號測量分析技術,能同時間保持全方位截收,且能瞬時分析敵方射控雷達、反艦飛彈尋標器的信號NOLR-8本身能直接匹配與控制OLT-3干擾機,不再需要透過OYQ-6戰鬥系統進行處理,可縮短反飛彈防禦作戰的反應時間。NOLR-8也為日本海自第三代電子戰系統(NOLQ-2/3)奠定了基礎

後四艘朝霧級以新型的三菱電機OPS-24 3D電子掃瞄對空搜索雷達取代前四艘本級艦所使用的OPS-14C 2D對空搜索雷達,而此型先進雷達亦被後來的村雨級驅逐艦使用。OPS-24衍生自三菱電機為航空自衛隊研發的陸基J/FPS-3對空警戒雷達, 早期的OPS-24只能算是小幅修改的J/FPS-3,設計上並沒有周詳地考慮海上惡劣得多的操作環境,導致可靠度不佳;爾後經過改進的OPS-24B才是性能成熟的艦載雷達,裝備於日後的村雨級驅逐艦上。朝霧級原本打算配備OYQ-101反潛作戰指揮系統(ASW Direction System,ASWDS),由於開發進度延遲,直到最後一艘本級艦海霧號(DD-158)才裝備,隨後各艦在接受改良時才陸續加裝。

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朝霧級配備齊全的反潛偵測裝備與武器,包括B砲位的74式八聯裝ASROC發射器(美製MK-112發射器的日本版)、兩具三聯裝68式324mm魚雷發射器、OQS-4艦首主/被動聲納 等,艦尾並設有直昇機甲板與一個直昇機庫,最初操作一架HSS-2B海王式反潛直昇機,爾後則換成SH-60J。雖然編制上至操作一架直昇機,但朝霧級的直昇機庫經過擴大,實際體積足以容納兩架直昇機,而日後海自建造的通用驅逐艦(初雪級、高波級等)也繼續保持這種設計;不過,由於艦上只有一套RAST直昇機輔助起降滑車,因此雖然朝霧級有額外收容一架直昇機的能力,但不算是真正具備同時操作兩架直昇機的能力。朝霧級原始設計就準備搭載OQR-1拖曳陣列聲納,由於開發延遲之故,直到後四艘朝霧級才正式安裝,前四艘朝霧級在日後改良時陸續補裝)。

朝霧級的直昇機庫較初雪級更大,必要時可容納兩架SH-60J。朝霧級的反艦飛彈發射器位於艦身中段,發射口分別朝向左右兩舷 ,使得反艦飛彈射界比較好地兼顧前、後半球區域,這種配置比初雪級的反艦飛彈(發射管朝斜前方)理想。這兩組發射器最初裝填魚叉反艦飛彈,後來據信已經換裝日本自製的SSM-1B(90式)反艦飛彈(魚叉飛彈的日本版)

朝霧級的防空自衛武裝與初雪級相同,包括位於兩舷的兩座MK-15近迫武器系統以及設置在艦尾的MK-29八聯裝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MK-29發射器設置在艦尾較低的位置,直昇機甲板下方設置自動化再裝填設備,再裝填海麻雀飛彈的儲彈架設置在軌道上,使用時沿軌道推出,可直接對準MK-29發射器進行再裝填。

第一批朝霧級使用的OPS-14C二維對空搜索雷達。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

朝霧級的夕霧號(DD153)的90式(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軍港。

朝霧級的整體設計仍沿襲初雪級的水平,而日本海自下一批驅逐艦──1990年代中葉以降推出的村雨級,整體設計便擺脫了先前的窠臼, 並以垂直發射器為主要作戰裝備。 由於青雲(TV-3512 ex DDK-119)與秋雲(TV-3514 ex DDK-120)訓練艦(兩艦原屬山雲級)陸續除役,加上村雨級/高波級已經成為海自通用驅逐艦的骨幹,遂輪到朝霧級開始降編為訓練艦 。第一艘降編的是2004年3月18日轉藉的山霧號(DD-152) ,編號換成TV-3515;在2005年2月16日,朝霧號(DD-151)轉入訓練艦隊,編號換成TV-3516。不過, 由於日本防衛預算吃緊,無法即時發展新艦來汰換初雪級;在此情況下,海自決定所有的訓練艦都由較高齡的初雪級擔任,相對較新的朝霧級則全數回到作戰序列。因此,山霧號在2011年3月16日重回作戰序列,恢復原本舷號,而訓練艦隊的空缺則由初雪級驅逐艦白雪號(TV-3517 ex-DD-123)遞補;而朝霧號則在2012年3月14日回到護 作戰序列並恢復原本舷號,由一艘初雪級驅逐艦瀨戶雪號(TV-3518 ex-DD-131)接替成為訓練艦;山霧號與朝霧號都配屬於地區性的二線護衛隊。

在2000年代防衛預算日益緊縮的情況下,海自沒辦法在2010年之前全面替換四個第一線護衛隊群剩下的1980年代型通用驅逐艦;至2012年9月,朝霧級除了朝霧、山霧、濱霧 (DD-155)三艦配置在地區性的二線護衛隊之外,其餘五艘都還在四個第一線護衛隊群中。由於短時間沒有適當的新艦來接替,而來自中國的海上挑戰卻逐漸升溫, 因此初雪級與朝霧級勢必要在海自作戰序列服役更久的時間,故需要執行一些延壽工程。從平成23年度(2011年)開始,海自陸續為朝霧級進行延壽維修工程,以延長役期。

從2018年(平成30年度)起,日本防衛省開始陸續編列建造30FFM型多機能護衛艦,計畫在2018年以後的四年間(2019至2022年)編列建造8艘,總共打算建造22艘,逐步取代初雪級驅逐艦、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掃海隊的掃海艦、朝霧級驅逐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