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保安廳:大型巡視船(1000噸/2000噸型)

阿蘇級大型巡視船二號艦出羽號(PL-42)

2012年9月下旬日中尖閣諸島衝突之中,日方波間照級大型巡視船知床號(PL-65,下)與飛驒級大型巡視船

木曾號(PL-53,上)正在聯合夾擊一艘中國海監船。

 

──by captain Picard


  

1000至2000噸型的大型巡視船Patrol Vessel Large,PL是日本海上保安廳的骨幹力量,以遠海警備巡邏、救難搜索為主要任務。由於 朝鮮不審船以及日漸升溫的獨島、 尖閣諸島等爭議,2000年代以來建造的新一代大型巡視船更重視火力與機動性能,最大航速都超過30節, 而且開始設置直昇機起降甲板,強化了與直昇機協同作業的能力。

海上保安廳建造有若干專職的大型救難強化型巡視船,大多數管區都配置一艘;此種巡視船的原始設計包括支援海上救災、污染防制等能力,並搭載經過潛水與急救認證的潛水士與機動救難士,能因應突發的海難、海上災害、污染等事件而出動;此外,大型救難強化型巡視船都配置有直昇機起降甲板與油料整補設施(在2000年代以前,海上保安廳的大型巡視船都不具備起降直昇機的能力),能配合直昇機出海進行洋面搜救任務。少數管區如位於瀨戶內海的第六管區,則以中型巡視船擔任救難強化型巡視船。

命名方面,大型巡視船以日本半島、海岬、海灣、島來命名。

知床級大型巡視船

知床級巡視船式根號(PL-109)。知床級是日本邁入「新海洋秩序」時代後大量建造的大型巡視船。

知床級巡視船上北號(PL-118),船首配備一門35mm機砲,船尾艛上配備一門20mm機砲。

知床級的香取號(PL-125)正在尖閣附近水域與中國大型海警船對峙。2010年中國閩普漁5179號漁船事件以及2012年

日本政府將尖閣產權收歸國有,使日中關係急速惡化,這類雙方海警船隻在尖閣附近對峙的畫面從此層出不窮。

香取號屬於第3管區,中國海警船隻進入尖閣水域時,海上保安廳經常需要調派鄰近管區的兵力支援。

 

艦名 知床級(しれとこ型)
類別 1000噸型大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77.8 寬9.6 深5.3 吃水3.4
排水量(ton)

常備1200

 總噸數965

艦體材質
動力系統/軸馬力

新潟鐵工8MA40X或富士8S40B柴油機*2/7000

雙軸

航速(節) 20
續航力(海里) 4400
乘員 40
武裝

早期:

Bofors 40mm 60倍徑火砲*1(後來換成JM61-M 20mm旋轉機砲)

Oerlikon 20mm單管機砲*1(日後拆除)

 

後期:

Oerlikon 35mm 90倍徑機砲*1

航空設備
搭載艇 7m高速警備救難艇*1(初始搭載)

複合高速警備救難艇*1(2000年起搭載)

姊妹艦

共28艘

艦名 建造廠 服役時間 管區 保安部/署 備註
PL-101 知床(しれとこ 三井玉野 1978/11/8 第一管區 小樽 2012/3/26除役
PL-102 惠山(えさん) 住重浦賀 1978/11/16 第一管區 小樽 2008/12/19除役
PL-103 草垣 (くさかき) 川崎神戸 1978/11/16 第十管區 鹿兒島 更名順序:若狭(わかさ) 、草垣 (くさかき)

2015/10/21除役
PL-104 渥美(あつみ) 三菱下關 1978/11/16 第五管區 和歌山 更名順序:彌彥(やひこ)、四萬十 (しまんと)、紀伊(きい)、渥美(あつみ)

2015/10/21除役
PL-105 男鹿(おじか) 佐世保重工 1978/11/29 第二管區 鹽釜 更名順序:もとぶ
→ おじか

2000/10/20意外事故除役

PL-106 利尻(りしり) 四國造船 1979/9/12 第一管區 釧路 2006/3/18除役
PL-107 松島(まつしま) 東北造船 1979/9/14 第二管區 鹽釜 2009/2/7除役
PL-108 岩城(いわき) 内海田熊 1979/8/10 第八管區 小名濱 2006/3/12除役
PL-109 式根(しきね) 臼杵鐵工所 1979/9/20 第三管區 橫濱 2009/9/4除役
PL-110 駿河(するが) 來島大西 1979/9/28 第三管區 下田 2010/2/5除役
PL-111 禮文(れぶん) 樽崎造船 1979/11/21 第一管區 稚内 2008/12/12除役
PL-112 鳥海(ちょうかい) 日本海重工 1979/11/30 第二管區 秋田 2006/3/12除役
PL-113 野島(のじま) 佐野安船梁 1979/10/31 第三管區 橫濱 更名順序:足折 (あしずり)、野島(のじま)

2006/3/18除役

PL-114 土佐(とさ) 常石造船 1979/11/16 第五管區 高知 更名順序:沖島(おき)、土佐(とさ)

2009/1/29除役

PL-115 羊蹄山( ようてい) 三保造船所 1979/11/30 第一管區 小樽 更名順序:能登(のと) 、羊蹄山(ようてい)

2015/12/21除役

PL-116 與那國(よなくに) 林兼長崎 1979/10/31 第十一管區 石垣 2005/2/12除役
PL-117 駿河(するが) 函館造船 1980/1/31 第三管區 下田 更名順序:大雪(だいせつ)、久高(くだか)、栗駒(くりこま)、石見(いわみ)、禮文 (れぶん)、駿河(するが)

2016/1/20除役

PL-118 下北しもきた 石川島化工 1980/3/12 第二管區 八戸 2012/3/26除役
PL-119 鈴鹿(すずか) 金指豊橋 1980/3/7 第四管區 尾鷲 2010/2/5除役
PL-120 國東(くにさき) 幸陽船梁 1980/2/29 第七管區 門司 2016/10/18除役
PL-121 甘木あまぎ 大島造船所 1980/1/31 第三管區 橫濱 更名順序:玄海 げんかい、甘木あまぎ

2008/2/5除役

PL-122 糸島(いとしま) 尾道造船 1980/2/29 第七管區 福岡 更名順序:ごとう、石見(いわみ)、糸島(いとしま)

2015/10/21除役

PL-123 甑(こしき) 笠戸船梁 1980/1/25 第十管區 鹿兒島 2010/2/5除役
PL-124 波照間(はてるま) 大阪造船所 1980/3/12 第十一管區 石垣 2008/2/27除役
PL-125 香取かとり 東北造船 1980/10/17 第三管區 銚子 2016/10/21除役
PL-126 松洲まつしま 神田造船所 1980/10/21 第二管區 宮城 更名順序:國頭くにがみ、松洲まつしま

2016/1/20除役

PL-127 東縣えとも 内海田熊 1982/3/17 第一管區 室蘭 2016/9/26除役
PL-128 函館えさん 四國造船 1982/3/12 第一管區 小樽 更名順序:摩周(ましゆう)、甘木 (あまぎ)、與那國(よなくに)、函館 (えさん

2016/9/26除役

 

在1977年7月日本領海法生效後,由於引進200海里專屬經濟海域與12海里領海,日本海上保安廳管轄的範圍立刻擴大50倍,達到405萬平方公里;為了因應勤務量的大增,海上保安廳立刻著手擴編海上警備兵力,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開始快速大量建造知床級大型巡視船。在短短四年內,日本總共完成了28艘知床級,成為往後二十幾年內海上保安廳的中堅骨幹兵力。

知床級的設計係由1973到1974年建造的兩艘「900噸型巡視船」大王號(PL-15)與室戶號(PL-16)發展而來,這兩艘具有實驗性質的900噸型巡視船的主要技術特徵包括增大的柴油機功率,使航速達到20節以上,此外也是海上保安廳首度引進自動化電力控制系統與可變距螺旋槳,主機為兩部功率各3500馬力的柴油主機,機種包括新潟鐵工所製8MA40X四行程柴油機或富士柴油機的8S40B。

知床級將減搖水槽由船身內部移到上層結構兩側來增加效能,同時開始設置任務情報中心(Operation Information Center,OIC),把艦上的雷達偵測、導航、指揮、通信與船內監控管制等集中在上層結構的一個單一艙間來增加指揮效率。由於大王號部署在日本北方海域,因此採用耐冰船體並加裝防凍設施,而室戶號則在氣候較為炎熱的日本南方海域值勤,因此設置空調。知床級的設計沿用了大王號/室戶號的基本 構型,以及OIC、耐冰船體、自動化控制輪機設備、在上層結構兩側的減搖水槽等設計,此外針對耐波姓與人員適居性進行改良,船體長度增加,修改船首形狀來改善耐波能力。 

為了改善耐海能力,知床級的船艛設置於艦體中部。艦尾設有拖曳航行裝置,可拖行遇難故障或查緝扣留的船隻。為了因應服役地點的氣候,知床級依照內部起居裝備又分為南方熱帶型與北方寒帶型。

武裝方面, 知床級艦首平台設置一門火砲,取消大王號/室戶號的後方砲座。早期知床級使用一座Bofors 40mm 60倍徑機砲,艦尾樓配置一座Oerlikon 20mm單管機砲。昭和53年度(1978年)補正計畫以降建造的新艦用一座Oerlikon的KDC 35mm 90倍徑單管機砲取代40mm火砲;日後,早期型知床級以JM-61 20mm旋轉機砲取代40mm火砲,而原本的20mm單管機砲則拆除。 知床級最初搭載一艘7m高速警備救難艇來進行緝捕臨檢工作,從2000年開始則換成複合高速警備救難艇。

進入1990年代後期,知床級由於年事日高、航速不足,以致於難以應付逐漸升高的東海、尖閣諸島情勢以及朝鮮不審船的入侵;而基於成本效益,日本也沒有為這些老艦換裝新的RFS遙控射擊系統。由於全數28艘 知床級在四年內建造完畢,意味同樣也會在短短數年內密集地屆滿預定的25年船齡,致使海上保安廳必須在2000年代大量建造大型巡視船艦來替代知床級。在2000年,本級艦南鹿號(PL-105)因衝撞事故而率先除役,其餘本級艦也從2005年開始陸續除役。 然而,由於2010年開始日本與中國的尖閣群島爭議急速升溫,海上保安廳的勤務量增加,使得知床級的退役時程稍受影響。 在2016年10月21日,剩下的最後一艘知床級香取號(PL-125)除役。

 

隠岐號大型巡視船

沖島號巡視船(PL-01)係針對海上救難與海下搜索打撈而建造的大型救難強化巡視船。

沖島號巡視船在2017年1月24日除役後移交馬來西亞海警,被命名為阿勞號 (KM Arau 8704) 。

艦名 野島級(のじま型)
類別 1000噸型大型救難強化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87 寬10.5 深5.5 吃水3.5
排水量(ton)

常備1500

總噸數993

艦體材質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2/7000

雙軸

航速(節) 20
續航力(海里) 4400
乘員 39
武裝 JM61 M六管20mm旋轉機砲*1
航空設備 直昇機起降甲板、燃油整補設施
搭載艇 7m警備救難艇*1

7.5m潛水支援艇*1

姊妹艦

共1艘

艦名 建造廠 計畫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管區 保安部/署 備註
PL-01 沖島(おき 石播東京 昭和62 1988/8/16 1989/5/30 1989/9/21 第八管區 更名順序:野島(のじま)、 沖島(おき

2017/1/24除役

 

在1989年9月服役的野島號(PL-01)是一種救難強化型大型巡視船,特別著重於海上救難、海下搜索打撈等機能。 野島號服役之初部署於第三管區(橫濱),在1997年轉調第八管區(境),艦名改為沖島。

沖島號採用平甲板構型,與過去海保的各類大型巡視船相較,整體佈局有不少更動,例如其上層構造物與小艇吊架等盡量集中於 艦體中央,艦尾騰出較大的空間設置直昇機起降平台以及各種救難、搜索載具的操作空間。由於設計經過改良,沖島號的穩定能力比以往的大型巡視船有顯著進步。艦上搭載一艘7m警備 救難艇與一艘7.5m長的潛水支援艇,可操作ROV水下 遙控載具進行海底搜索,並設有供潛水人員使用的設備與減壓艙。而為了支援水下搜救打撈,艦上還配備固定式艦底聲納。沖島號的推進系統是雙柴油主機(功率7000馬力)、雙軸可變距螺旋槳,航速20節;艦上設有三部主發電機,航行時啟用兩座(一部備載),停泊時只啟動一座,進出港時三部全部啟用。

沖島號另一技術特徵就是在艦尾增設直昇機起降甲板以及航空燃油整補設施,能配合保安廳Bell 212型直昇機協同作業 ;雖然不像直昇機巡視船(PLH)般設置機庫,但這這能讓海上保安廳直昇機著艦進行加油與簡單的整補,或者讓機組員換班休息乃至於暫時安置機上的被救人員,大幅增加了保安廳直昇機的作業範圍與任務彈性;日後保安廳 多數一千噸以上大型巡視船,也都配備了直昇機甲板。除了特別重視的救難機能之外,沖島號仍保有完整的海上警備與指管能力,艦橋駕駛室後方設有保安廳標準的 行動資訊中心(Operation Information Center,OIC)。

沖島號在2017年1月24日除役,旋即被新造同名、同編號的沖島號(第17艘國頭級大型巡視船)取代。隨後沖島號被日本提供給馬來西亞,經過整修之後在2017年4月啟航,5月下旬抵達馬來西亞,被命名為阿勞號 (KM Arau 8704) 。

 

襟裳級大型巡視船

襟裳級大型救難強化型巡視船栗駒號(PL-06),位於船舯的並列式煙囪為外觀的一大特色。

在2011年3月11日發生於日本東北地區的超大地震與海嘯之中,栗駒號受到海嘯沖擊而擱淺 在宮城縣松島灣。

襟裳級首艦襟裳號(PL-02)在2017年1月24日與沖島號(PL-01)巡視船一同除役,之後兩艦都供應給

馬來西亞海警。此為襟裳號移交馬來西亞海警之後,改名為北根號 (KM Pekan 9203)

 

艦名 襟裳級( おじか型)
類別 1000噸型大型救難強化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91.5 寬11 深6.4 吃水4.23
排水量(ton) 滿載2006
 
總噸數1268
艦體材質
動力系統/軸馬力 新潟8MG32CLX柴油機*2/7000

雙軸

航速(節) 20
續航力(海里) 3044
乘員 34
武裝 單管Oerlikon 35mm 90倍徑機砲*1(PL-03~08)

JM61 M六管20mm旋轉機砲*1

航空設備 直昇機起降甲板、燃油整補設施
搭載艇 7m警備救難艇*1

7.5m潛水支援艇*1

5.5m高速警備救難艇*1(PL-02)

姊妹艦

共7艘

艦名 建造廠 計畫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管區 保安部/署 備註
PL-02 襟裳(えりも) 三井玉野 平成元年 1990/9/28 1991/4/23 1991/10/31 第一管區 釧路 更名順序:男鹿(おじか)、襟裳(えりも)

2017/1/24除役

PL-03 久高(くだか 函館造船 平成4 1993/9/9 1994/5/10 1994/10/25 第十一管區 本部
PL-04 彌彥(やひこ 住重浦賀 平成5 1994/9/21 1995/5/29 1995/10/26 第九管區 新瀉 更名順序:薩摩(さつま)、彌彥 (やひこ
PL-05 出島(でじま) 石播東京 平成8補正 1997/10/22 1998/6/7 1998/11/26 第七管區 長崎 更名順序:博多(はかた)、出島 (でじま)
PL-06 栗駒(くりこま 三井玉野 平成9 1998/9/1 1999/6/28 1999/10/29 第二管區 宮城 更名順序:出島(でじま)、栗駒 (くりこま
PL-07 薩摩(さつま 川崎神戸 平成9 1998/9/4 1999/6/3 1999/10/29 第十管區 鹿兒島
PL-08 土佐(とさ 佐世保重工 平成10 1998/9/8 1999/6/9 2000/10/31 第五管區 高知 更名順序:本部(もとぶ)、土佐 (とさ

 

襟裳級是野島級的放大改良型,同樣屬於救難強化型巡視船。襟裳級的艦體結構稍微放大,艦首加高以強化抗浪能力,上層結構比野島級更為緊致,橫列式雙煙囪設於艦體中段,兩煙囪間設置ROV無人遙控水下搜索載具的容納庫。艦尾直昇機甲板由原本 野島級的高架形式,改成與艦尾結構一體化,使甲板強度增強,足以供SA-332L超級美洲豹中型直昇機進行起降操作。 襟裳級維持與野島級相當的20節航速,但是續航力則明顯減少。襟裳級具備拖曳能力30噸的牽引設備,能拖帶失去動力的大型船舶。

與野島級相同,襟裳級的上層結構兩側分別掛載了一艘7m警備救難艇與一艘7.5m潛水支援艇;首艦襟裳號(PL-02)最初於艦尾設置一個小型塢艙,搭載一艘5.5m級 高速警備救難艇,但實際作業發現在惡劣海象中難以收放操作,實用性不高,從二號艦開始便取消了 這個設計,原處改成救難物資收容艙。基於1997年1月發生在隱岐島外海的俄羅斯油輪燃油外洩事故,本級艦又進一步加裝海面油污回收裝置來因應類似的重大海洋污染事件 ;此種油污回收裝置由V形攔油索與汲油器組成,由煙囪外側的吊臂進行收放,能在淺海或大洋環境使用。襟裳級配備的ROV水下載具是三井造船公司生產的N-100EX型,長1.2m,空重45kg;裝備此種ROV載具,使襟裳級能支援沈船探勘搜救、海底管線勘查、海上污染調查等。此外,艦上也配備與海上保安廳測量船相同的海底地形掃瞄聲納,能進行海底地貌掃瞄以及火山/地震活動調查。

武裝方面,首艦襟裳號僅在艦橋前方平台上設置一座JM-61 M 20mm六管旋轉機砲,二號艦開始則進一步在艦首增設一門奧利崗(Oerlikon)35mm單管機砲。

襟裳級的栗駒號(PL-06)在2011年3月11日東北大海嘯時受到衝擊而擱淺,船底破損,後在函館室蘭造船廠修復,2011年12月重新服役。

襟裳級首艦襟裳號(PL-02)在2017年1月24日除役,隨後被同名、同舷號的新造第18艘國頭級大型巡視船取代。襟裳號與沖島號(PL-01)在同一天除役,之後都提供給馬來西亞海警;襟裳號在聯合海事(JUM)因島工場整修之後,在3月15日抵達馬來西亞,被命名為北根號 (KM Pekan 9203)。

阿蘇級大型巡視船

阿蘇級大型巡視船的首艦阿蘇號(PL-41)。阿蘇級是2001年九州西南不審船事件後保安廳推出的第一種

1000噸型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擁有超過30節的航速與精準強大的自動化40mm快砲,是海上保安廳對應

不審船威脅的主力之一。

阿蘇級巡視船二號艦出羽號(PL-42),注意其艦橋造型有所變更,比首艦阿蘇號更為流線簡潔。

加速中的出羽號,主機廢氣由艦尾排出,受到整個艦體與水噴射推進器激流的掩蔽,大幅縮短對方目視觀測的距離。

艦名 阿蘇級(あそ型)
類別 1000噸型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79 寬10 深6
排水量(ton) 總噸數770
艦體材質 輕合金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4(PL-42、43使用新潟鐵工16V20FX柴油機)

水噴射推進器*4

航速(節) 30以上
續航力(海里)
乘員 30~34
武裝

Bofors MK-3自動化單管40mm機砲*1(FCS帶動)

航空設備
搭載艇 高速警備救難艇*1

複合警備救難艇*1  

姊妹艦

共1艘

艦名 建造廠 計畫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管區 保安部/署 備註
PL-41 阿蘇(あそ) 三菱下關 平成14 2003/12/18 2004/10/28 2005/3/15 第七管區 福岡
PL-42 出羽(でわ USC京濱 平成15 2004/4/5 2005/5/9 2006/4/12 第二管區 秋田
PL-43 白山(はくさん USC京濱 平成15 2004/4/5 2005/10/5 2006/4/12 第九管區 金澤

 

受到1999年能登半島不審船事件被朝鮮巡視船高速脫離的刺激,海上保安廳立刻平成11年(1999年)第二次補正預算中緊急追加了三艘200噸級的高速特殊警備船(後來成為劍級)。

原本海上保安廳規劃在平成14年度(2002年)建造一種新的1000噸型巡視船來取代1970年代服役的大黃級(むろと)2900噸巡視船;同時間基於東中國海以及北海道方面的不審船威脅,阻絕海上不法(如非法輸入毒品藥物)以及非法移民、阻止外國漁船在日本經濟海域非法捕魚等需求,海上保安廳打算建造具備高速、高機動性能的巡視船。

在2001年12月21日,日本政府公布平成14年度預算;然而,隔天(12月22日)就爆發了「九州南西海域工作船事件」事件中,負責圍捕朝鮮不審船的海上保安廳巡視船遭到朝鮮工作船以機槍、RPG火箭還擊,隨後保安廳船隻將該船擊沈,事後打撈不審船又發現該船上還藏有82mm無後座力砲、14.5mm雙聯裝高平兩用機槍等強大武裝。受到九州西南海域不審船事件的刺激,海上保安廳立刻審視現役巡視船隊以及未來的計畫,打算建造具備高速和強大火力的新型高速性能警備船來對應這種威脅。

依照海上保安廳警備救難部門最初的規劃,打算建置五個高速高機動性警備船隊來保護日本本國的海岸線,其中三個對應日本海方面,另外兩個對應太平洋方面;每個高速高機動警備船隊編制一艘配備直昇機甲板的2000噸型高速警備船作為指揮艦、兩艘1000噸型高速警備船,以及三艘高速特殊警備船。不過,在預算審查時,兩個部署在太平洋方面的遭到刪除,只在日本海方面部署三個高速警備船隊;每個高速警備船隊編制也縮減成2000噸直昇機甲板型、1000噸型各一艘,加上兩艘高速特殊警備船(劍級),總共四艘。依照這樣的編制,海上保安廳首先在平成14年度(2002年)編列第一艘1000噸型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就是阿蘇號(PL-41),隨後又編列兩艘同型艦;而2000噸型高性能警備船則是平成15年度(2003年)開始編列的飛驒級,高速特殊警備船則是平成11年度(1999年)第二次補正計畫就開始編列的劍級。三艘阿蘇級從2005至2006年服役,每艘平均造價約53億日圓。

 在平成15年度(2003年)編列的後續兩艘阿蘇級(PL-42、43)位了滿足2000年國際高速船安全規則(簡稱2000年HSC規則),設計上經過若干修改,外觀上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艦橋外型修改得更為流線,主機進氣口以及部分裝備也有修改。

以往海上保安廳的大型/中型巡視船艦最高航速不過20節左右,然而1999年在能登半島出現的朝鮮不審船卻展現出35節以上的高速,當場將在場的海上保安廳 大型/中型巡視船艦甩開,只剩下續航力不足的巡視艇以及海上自衛隊船艦驅逐艦能繼續跟隨;而在2001年九州不審船事件中,從上午6時20分海上保安廳Beech 350巡邏機開始監控朝鮮間諜船,到中午12時48分首艘保安廳巡視船引佐號抵達現場與間諜船接觸,經過了足足六個小時,反應速率仍嫌不足。因此,阿蘇級等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將高速性能指標一舉增加到30節以上 ,盡可能縮短緊急反應的時間,並能持續對具備高速性能的敵對船隻進行跟蹤。

為此,阿蘇級 採用半滑航船體設計,艦底有明顯的折線,吃水從艦首到艦橋下方為最身,然而朝著船尾就逐漸變淺,這種構型在高速時船體更多地抬離水面以減低阻力。艦上裝備四座柴油機構成的強大動力(PL-42、43使用的機種是新潟鐵工16V20FX柴油機),更是海上保安廳第一種以水噴射推進器取代傳統大軸的1000噸型巡視船。水噴射推進器不僅加減速比傳統螺旋槳更快,而且直接改變噴流方向來實現轉向,機動迴旋性能與敏捷度遠勝過依靠舵效應的傳統型推進系統;這使得阿蘇級不僅在航速方面不輸給不審船之類的特殊高速目標,在近距離對峙、攔截、緝捕的機動性能也大幅改進。在試航時,阿蘇級曾跑出36節的高速。

為了減輕重量以提高航速,阿蘇級捨棄傳統鋼材,改用輕質合金來建造艦體 ,不過也付出更為昂貴的造價。 阿蘇級也捨棄了傳統的直立式煙囪設計,主機排氣口設置於艦尾靠近水線處;此種設計有利於增加視覺隱蔽性,以往傳統直立煙囪的巡視船艦加速時,主機全功率運轉造成的大量廢氣 直衝天際,容易讓對方警覺到巡視船正在加速,並採取迴避措施;而阿蘇級將排煙口設在艦尾水線處,受到艦體隱蔽,可大幅縮短排煙被目視觀測的距離,減少對方反應時間 ;此外,由於廢氣與水噴射推進器的激流混合,也有降低紅外線訊號的效果。此外,省去直立 煙囪也有利於增加可用甲板面積,並減輕上部構造重量。基於首艦阿蘇號(PL-41)的操作經驗,後續兩艦稍微修改了位於艦橋後方的主機進氣口設計。 此外,阿蘇級的起居空間也納入女性乘員的考量。艦上設有標準的OIC行動資訊中心。 鑑於2001年九州西南工作船事件的教訓,之後海上保安廳新造的巡視船艦都重視 對小口徑武器的防護,包括在駕駛台、重要艙室等部位設置防護裝甲;而阿蘇級的輕質合金艦體對於小口徑武器也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裝備方面,最初阿蘇級預定採用以往海上保安廳大型巡視船的Oerlikon 30mm 90倍徑機砲;然而在2001年九州西南海域工作船事件後,鑑於該艘朝鮮工作船的強大火力,保安廳遂更改設計,將阿蘇級的火力升級為瑞典Bofors的新型MK-3 40mm 70倍徑快砲。 阿蘇級的40mm快砲為海上保安廳首度採用的新型式,全自動操作,由射擊管制系統(Fire Control System)帶動。與先前海上保安廳用於帶動20mm機砲的RFS遙控射擊系統相較,FCS更為精密完善,與軍規系統同級,不僅具備持續追蹤修正,演算時還會將大氣條件(氣溫、氣壓、濕度等)考慮進去,故能有效控制射程更遠的40mm快砲在長距離精確命中目標。FCS整合艦橋頂部的紅外線熱影像裝置,能在夜間或惡劣天候清楚辨識海面或鄰近海岸線處 的目標,並在顛簸的海面上自動瞄準數公里外的目標特定部位。 設置自動化40mm快砲後,阿蘇級能在絕大多數對方可能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外,便優先開火並準確命中目標。 為了在夜間緝捕與識別不明船隻,阿蘇級設有強力探照燈, 艦橋後部兩側也設有可播放日文、韓文、中文的大型平面字幕顯示機,用於播放停船指示等警告信號。為了遂行臨檢、強行補拿等任務, 艦橋後方兩側搭載了高速警備救難艇與複合警備/救難艇各一。

越南版

2020年6月28日,越南政府與日本國際合作局(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簽署協議,在日本資助下,為越南海岸防衛隊(Vietnamese Coast Guard,VCG)建造六艘巡邏艦;此一項目稱為海上保障安全能力強化計畫( Maritime Security and Safety Capacity Improvement Project,MSSCIP)。依照協議,日本官方發展協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提供貸款給越南來購買這批巡邏艦,貸款額度為3.5億日圓(3662.6億日圓);此一貸款在簽約10年之後開始償還,隨後在40年週期內還清,利息0.1%。建造這六艘巡邏艦總共需要約4億美元(4254.2億日圓)。建造工作預定2021年展開,六艦在2025年10月之前交付完畢。依照報導,日本為越南建造的這六艘巡邏艦以阿蘇級為基礎。日本這項援助越南海警巡邏艦的模式,與日本援助菲律賓的海事安全能力強化計畫(Maritime Safety Capability Improvement Project,MSCIP)類似,由日本JICA透過ODA管道貸款資助之下,為菲律賓建造海警巡邏船艦;這是日本強化與西太平洋周邊國家合作,聯手抵禦中國在東中國海、南中國海等水域主權聲索的策略。

 

飛驒級大型巡視船

飛驒級大型巡視船的木曾號(PL-53)。飛驒級同樣是2001年九州西南不審船事件後建造的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

比阿蘇級多了一門20mm自動快砲與直昇機甲板。飛驒級將擔任海上保安廳攔截不審船高速編隊的旗艦。

從艦尾看木曾號。

木曾號正讓一架美國海軍MH-60直昇機降落。

在2012年9月下旬的尖閣諸島衝突中,木曾號(後)正與一艘中國海監船進行對峙。

艦名 飛驒級(ひだ型)
類別 2000噸型航空甲板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長95 寬13 深6
排水量(ton) 1800
艦體材質 輕合金
動力系統/軸馬力 MTU 20V1163 TB93柴油機*4

水噴射推進器*4

航速(節) 30以上
續航力(海里)
乘員
武裝

Bofors MK-3自動化單管40mm 70 倍徑機砲*1(FCS帶動)

JM61-RFS自動化六管20mm旋轉機砲*1(RFS帶動)

航空設備 直昇機甲板
搭載艇 高速警備救難艇*1

複合警備救難艇*1  

姊妹艦

共ˇ艘

艦名 建造廠 計畫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管區 保安部/署 備註
PL-51 飛驒(ひだ) 三菱下關 平成15   2005/8/9 2006/4/18 第九管區 新瀉
PL-52 赤石(あかいし) 三菱下關 平成15   2005/10/21 2006/4/18 第十管區 鹿兒島
PL-53 木曾(きそ) USC京濱 平成16   2007/8/17 2008/3/11 第八管區

 

2001年12月22日九州西南工作船之後,海上保安廳著手組建三個高速高性能警備船隊,部署在日本海一側防範朝鮮工作船;每個高速警備船隊由一艘具有直昇機甲板的2000噸型高速巡視船擔任指揮艦,另外再搭配一艘1000噸型高速巡視船與兩艘高速特殊警備船。1000噸型高速巡視船就是阿蘇級,而具備直昇機甲板的2000噸型高速巡視船,就是平成15年度(2003年)開始編列的飛驒級,高速特殊警備船則是劍級。

飛驒級的設計符合2000年國際高速船安全規則(後兩艘阿蘇級設計經過修以符合這個規範),艦首艛正面呈現洗鍊的大傾斜角度,後部設置一個大型直昇機甲板,強度足以承受AS-332L1超級美洲豹或EC-225等海上保安廳較大型的直昇機。飛驒級同樣沿用阿蘇級的高速設計 ,採用半滑航船體,採用四具柴油機與四具水噴射推進系統的組合,最大航速超過30節,艦體採用輕質合金建造,主機排氣口設置於艦體兩側水線附近。為了改善耐波力,飛驒級裝有海上保安實驗研究所最新開發的電腦控制穩定鰭系統。飛驒級的武裝比阿蘇級更強,除了由FCS射擊管制系統帶動的新型Bofor MK-3 40mm 70倍徑快砲外,還有一座由RFS遙控射擊系統帶動的20mm自動機砲,兩者以背負方式設置於艦首;艦橋上方同樣設有夜間使用的紅外線熱影像偵蒐/瞄準系統,用於海面監視與火砲射控。與阿蘇級相同,飛驒級艦上重要艙室部位都有防彈裝甲保護。飛驒級的造價比阿蘇級更為高昂,單艦平均成本達79億日圓。

海上保安廳共規劃了阿蘇級、飛驒級大型巡視船以及350噸寶島級高速巡視船和航速高達40節的250噸劍級高速特殊警備船,組成對應 朝鮮高速不審船的編制;這樣的編隊包括一艘飛驒級、一艘阿蘇級與兩艘劍級,由噸位最大的飛驒級擔任指揮 。

 

波照間級大型巡視船

(上與下) 波間照級大型巡視船的石桓號(PL-62)(拍攝時名為博多號)。波間照級堪稱飛驒級的簡化縮小版本,原本打算作為

全面取代知床級的骨幹型1000噸大型巡視船,但服役後發現其側面排氣口的設計容易衍生許多問題,所以建造九艘之後

終止,並以新的設計來接續。

2013年3月23日上午,由海上保安廳護送的日本右翼組織漁船與中國海監船隻在尖閣 周邊海域爆發大規模對峙。

圖下方是搭載日本右翼人士的日本漁船,中國海監66號(上)公務船企圖接近日本漁船,而保安廳石桓號(PL-62)

巡視船則穿插在中國海監船與日本漁船之間,不讓中國海監船接近。

 

艦名 波照間級( はてるま型)
類別 1000噸型擲點機能強化巡視船
尺寸(公尺) 長89 寬11 深5
排水量(ton) 1300
艦體材質 輕合金
動力系統/軸馬力 新潟16V20FX柴油機*4

水噴射推進器*4

航速(節) 30以上
續航力(海里)
乘員
武裝

MK-44自動化單管30mm機砲*1(FCS帶動)

遙控高壓水砲*1

航空設備 直昇機甲板
搭載艇 PL-61~65:

7m複合警備救難艇*2

4.8m複合警備救難艇*2  

PL-66~71:

4.8m複合警備救難艇*3

姊妹艦

9艘

艦名 建造廠 計畫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管區 保安部/署 備註
PL-61 波照間(はてるま 三井玉野 平成17 2007/2/7 2007/8/10 2008/3/31 第十一管區 石垣
PL-62 石桓(いしが) 三井玉野 平成18 2007/11/20 2008/6/19 2009/2/2 第十一管區(原第七管區) 石桓(原境保安署) 更名順序:博多(はかた)、石桓(いしが)
PL-63 國頭(くにがみ) 三井玉野 平成18 2007/11/20 2008/6/19 2009/2/2 第十一管區 中城(原石桓 保安部) 更名順序:與那國(よなくに) 、國頭(くにがみ)
PL-64 下北(しもきた) 三井玉野 平成18 2008/3/1 2008/9/30 2009/3/3 第二管區(原第十一管區 ) 八戶 更名順序:本部(もとぶ) 、下北(しもきた)
PL-65 知床(しれとこ) 三井玉野 平成18 2008/3/1 2008/9/30 2009/3/12 第一管區(原第十一管區 ) 小樽(原中城 保安部) 更名順序:國頭(くにがみ) 、知床(しれとこ)
PL-66 若櫻(しきね 三菱下關 平成19 2008/7/15 2009/4/16 2009/10/7 第十管區 下田(原橫濱 保安部)
PL-67 天城(あまぎ) 三菱下關 平成19 2008/11/7 2009/9/25 2010/3/11 第十管區(原第三管區) 奄美(原下田保安部)
PL-68 涼風(すずか 三井玉野 平成19 2008/11/7 2009/2/13 2010/3/11 第四管區 尾鷲
PL-69 甑(こしき 三井玉野 平成19 2009/9/30 2009/2/13 2010/3/9 第十管區 鹿兒島

 

鑑於1970年代末期建造的大批知床級大型巡視船在2000年代迅速屆齡,海上保安廳亟需規劃新一代大型巡視船艦 來替換。同時,2004年中國保釣人士強行登上釣魚島(尖閣諸島的主島)事件也刺激海上保安廳強化尖閣諸島的 巡護防守。為此,海上保安廳遂正式決議建造1000噸型擲點機能強化巡視船(又稱強化基地型巡視船),這就是波照間級。

波照間級堪稱飛驒級的縮小簡化版,上層結構容積縮減,艦體長度與寬度都減少,排水量降至1300噸,採用輕合金製造的半滑航艦體,仍保有超過30節航速的高機動性以及直昇機甲板 ,可起降EC-225或AS-332L1超級美洲豹等級的直昇機,設計上符合2000年國際高速船安全規則。 在設計階段,波間照級使用Design by ANalysis方法來分析高速航行時艦體各處承受的應力,進而設計船體各部件,並透過有限要素法(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對船體結構各處的應力影響進行運算驗證。

為了能大量建造,波照間級勢必不可能採用飛驒級、阿蘇級上昂貴的Bofors 40mm快砲與FCS射擊管制系統,因此改成 一門由光電遙控射控系統(FCS)導引的MK-44 30mm Bushmaster自動機砲。波照間級雖然降低了與不審船類目標格鬥的遠程火力,不過駕駛臺、重要艙室仍設置裝甲來增強對小口徑武器的防護。 為了對非法入侵船隻(如漁船或保釣船)進行驅離,波照間級艦首部位(30mm砲位前方)設有一挺遙控操作的水砲。與飛驒級相似,波照間級的船首艛仍維持大幅度傾斜,動力為四具柴油機與四具水噴射推進器的組合; 主機排煙口仍位於艦體兩側,但為了減少設計的複雜度(在水線位置的排氣口 由於容易被海水擋住,需要機械加壓來協助排氣,以抵抗海水本身壓力和船隻排水前進時海水的反作用力,航速越高時所需要的排氣壓就更大),排煙口遂移至較高的位置,而非像阿蘇級、飛驒級般靠近水線部位。

波照間級另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警備艇的攜帶量,搭載於艦橋後方;前五艘波間照級(PL-61~65)搭載四艘複合警備救難艇,其中兩艘為7m型,兩艘為4.8m型 ,而從若櫻號(PL-66)開始則改成三艘4.8m型警備艇。先前保安廳多數的大型巡視船都只能攜帶一艘警備艇,最多只能供數人搭乘進行登島緝捕,在面臨保釣團體登島時可能力不從心;而能搭載 三至四艘快艇的波照間級, 就能確保運送足夠的人力上島進行壓制或緝捕。波照間級配備精良的紅外線熱影像儀等光電偵蒐裝備,可用於洋面與島面監視及火砲射控。艦上還配備 影像資料傳輸系統,與紅外線系統,在第一時間將拍攝畫面傳回保安本部等單位,作為蒐證之用 ;不過從七號艦甘木(PL-67)開始,由於預算縮減,取消了影像資料傳輸系統。此外,艦橋兩側也設有保安廳巡視船艦常用的停船命令顯示器,可顯示日文、中文與韓文。波照間級還具備海上補給母船的功能,為小型巡視船進行一定的燃油物資補給,並提供小巡視艇的人員休憩,延長其洋上持續作業能力,為海上保安廳整體巡邏能力帶來加乘;波間照級可同時讓三艘PC或四艘CL艇停靠。

波間照級石桓號(PL-62)艦首武器群,後為30mm自動機砲,前為遙控水砲。

注意艦橋上方的紅外線熱影像儀。

首艘波照間級在2008年3月服役,經過一段測試期間後,從二號艦起又進行少許修改。前五艘波照間級之中,一開始有四艘(PL-61、62、64、65)配屬於管轄尖閣諸島海域的第十一管區 ;在2011年10月11日,再從第七管區調來一艘波間照級巡視船博多(PL-62)至11管區服役,並改名為石桓;在2012年4月底,隨著兩艘新造國頭級巡視船國頭號(PL-9)、本部(PL-10)號進入11管區,原11管區名為本部(PL-64)、國頭(PL-65)的兩艘波間照級巡視船改名為下北、知床並調至其他管區。

由於尖閣諸島離第十一管區距離最近的石垣島也有170km之遙,離沖繩更遠達420km;即便是高速的小型巡視船,從石垣島前往尖閣諸島也需耗費三小時, 且小型巡視船續航力有限,很難在海上長時間巡邏警戒。有了自持力足夠、機動力強又兼具母船功能的波照間級之後,海上保安廳的洋面持續監控能力便 大幅強化;平時保持兩艘波照間級在尖閣諸島附近海域長時間持續活動,在中、港、台保釣團體的船隻接近時於第一時間阻止, 而後續增援兵力將在三小時內從石垣島基地趕來。此外,在2008年12月發生的中國海監46與海監51號巡邏艦接近尖閣諸島事件中,第一時間前來攔截的海上保安廳 知床級巡視船國頭號(PL-126,爾後移編第二管區並改名為松洲)由於艦齡老舊、機動力不佳,難以阻止這兩艘中國新型海監船隻的行動;而在具備高速、高機動性的波照間級大量裝備之後 ,類似的對峙形勢將大為改觀。

最初海上保安廳打算以波間照級全面替換知床級;然而,波間照級開始服役之後,海上保安廳發現波間照級的 設計有一些問題。基本上,波間照級延續先前阿蘇級、飛驒級針對高速性能優化的哲學,採用半滑航船體;此種船型在高速航行時會較多地抬離水面,可減低吃水面積而降低阻力,但中低速航行時的操控性能較差 。此外,波間照級為了降低阻力而採用較為修長的船型,然而這種船型橫搖較為劇烈,不僅橫搖週期短(減搖水槽甚至不能產生效果),而且橫搖角度跟側傾加速度成比例增加(意味傾斜較大時橫搖更快),使人員更容易產生不適。先前阿蘇級、飛驒級是針對攔截不審船而特化的型號,自然可以專門對速度與火力等戰術需求進行優化;然而對於一般海上勤務,例如在廣泛氣候條件下長時間於海面巡邏搜索,以及對低速船位控制要求較高的海上救難和曳航工作等等,半滑航船體就顯示許多不利之處。此外,波間照級的側面排氣 設計也浮現諸多問題; 或許是為了提高高海象情況下的抗浪性能,波間照級把側舷排氣口拉高到較接近主甲板的位置,這種設計導致高溫廢氣更容易對自身艦尾兩側的甲板作業造成干擾,在接舷作業時也更容易給鄰近船隻的甲板帶來不便。雖然 先前的飛驒級也是側置的排氣口,但飛驒級畢竟是針對追擊不審船任務而 針對戰術性能進行強化的特殊巡視船隻,為了強化隱蔽性能而犧牲若干次要特性仍屬合理;而類似的問題在作為通用巡視船的波間照級就比較無法容忍,更何況波間照級的排氣口 更靠近甲板,衍生的問題比飛驒級更多。 當然,在低速的救難作業或進出港時,波間照級的側舷排氣設一也讓穩定性降低,不易保持船位。再者,阿蘇級、飛驒級、波間照級都採用四具柴油機、四具水噴推進器的高速推進系統,使其擁有不尋常的30節以上高速性能(相較於其他國家大型海警船隻),但也付出成本上揚、耗油量提高的代價。

依照中國方面宣稱,在2010年12月中國漁政310號漁政船在釣魚台海域與海上保安廳對峙時,漁政310號在8至9級強風的環境下輕易跑出18節的速度,將試圖在後方追蹤的保安廳波間照級巡視船國頭號(PL-65,後改名為知床)拉開一段距離;雖然帳面上波間照級可以跑出30節以上的最大航速,遠超過最大航速22節的漁政310號,然而惡劣海象下的操控與航行能力似乎遜於採用傳統船型、擁有自動減搖鰭的漁政310號。

因此,海上保安廳在平成17至平成19年度規劃建造九艘 波間照級(PL-61~69)之後,就取消了後續的建造計畫,包括原本打算在平成21年度(2009年)訂購的第10與第11艘(PL-70~71) ;而在平成21年度補正預算中,就另外提出建造兩艘新型號的1000噸型大型巡視船。接著,海上保安廳修改波間照級的設計,尺寸放大並改回傳統船型,並恢復傳統直立式煙囪 ,採用傳統的雙柴油機與雙軸配置,更著重一般性的巡視船機能而非戰術性能,成為國頭級。

國頭級大型巡視船

2012年服役的國頭級巡視船首艦國頭號(PL-09 )。與先前的從阿蘇級到波間照級三型大型巡視船相較,國頭級的設計

從追求高速性能重回一般的勤務任務,雖然航速大幅降低,但續航力、耐海性能以及多用途性都顯著增加。

2012年9月,國頭號在尖閣群島水域與中國漁政船對峙的照片,此時國頭號服役還不到半年。

(上與下)國頭級二號艦本部號(PL-10)。

(上與下二張)從2012年起,海上保安廳陸續編列預算大量建造後續的國頭級。圖為後續國頭級的第一艘竹富號(PL81)

停泊在橫濱的國頭級二號艦武江(原本部號,PL-10),攝於2023年10月7日。

(上與下二張)停泊在橫濱的國頭級二號艦武江(原本部號,PL-10),攝於2023年10月8日。

國頭級二號艦武江(原本部號,PL-10)艦首20mm遙控機砲與遙控水槍。攝於2023年10月8日橫濱。

(上與下)菲律賓海岸防衛隊在2020年6月3日公布多用途反應巡邏艦(MRRV)想像圖,這是在日本-菲律賓合作的

海事安全能力強化計畫第2階段(MSCIP Phase 2)中,日本向菲律賓提供的兩艘94m長巡邏艦。MRRV的設計以國頭型

為基礎,增設直昇機庫,為此將原本的單煙囪改為橫列雙煙囪,設置在直昇機庫兩側。 

2021年7月26日,菲律賓訂購的首艘MRRV在三菱重工下關廠下水,命名為 

BRP Teresa Magbanua (MRRV-9701)。

在日本試航階段的BRP Teresa Magbanua (MRRV-9701)

 

 

艦名 國頭型(くにがみ)
類別 1000噸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長96.6 寬11.5 深5.2
排水量(ton) 1700
艦體材質
動力系統/軸馬力 SEMT  12PC2-6V柴油機*2/8850

雙軸

航速(節) 23以上
續航力(海里)
乘員
武裝 PL-9、10、81~90:JM61-RFS自動化六管20mm旋轉機砲*1(RFS帶動)

PL-91~96:MK-44 30mm自動機砲*1(FCS帶動)

遙控高壓水砲*1

航空設備 直昇機甲板
搭載艇 高速警備救難艇*1

複合警備救難艇*2

姊妹艦

目前21

艦名 建造廠 計畫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管區 保安部/署 備註
PL-9 國東(くにさき) 三菱下關 平成21補正 2011/2/28 2011/11/28 2012/4/27 第七管區 門司 更名順序:國頭(くにがみ)、國東(くにさき)
PL-10 武江(ぶこう) 三菱下關 平成21補正 2011/2/28 2011/8/19 2012/4/27 第十一管區 那霸 更名順序:本部(もとぶ)、武江(ぶこう)
PL-81 竹富(たけとみ) 三菱下關 平成24預備費 2013/3/1 2014/3/5 2014/9/26 第十一管區 尖閣領海警備專屬體制
PL-82 名倉(なぐら) 三菱下關 平成24預備費 2013/3/1 2014/3/29 2014/9/26 第十一管區 尖閣領海警備專屬體制
PL-83 川平(かびら) 三菱下關 平成24預備費 2013/3/1 2014/4/28 2014/11/7 第十一管區 尖閣領海警備專屬體制
PL-84  殘波(ざんぱ) 三菱下關 平成24預備費 2013/3/1 2014/9/12 2015/2/25 第十一管區 尖閣領海警備專屬體制
PL-85多良間(たらま) 日本海事聯合(JMU)磯子工場 平成24補正預算 2014/1/21 2014/8/28 2015/11/25 第十一管區 尖閣領海警備專屬體制
PL-86 池間(いけま) 日本海事聯合(JMU)磯子工場 平成24補正預算 2014/1/21 2014/8/24 2015/11/25 第十一管區 尖閣領海警備專屬體制
PL-87 伊良部(いらぶ) 三井玉野 平成24補正預算 2013/11/26 2015/3/23 2015/11/25 第十一管區 尖閣領海警備專屬體制
PL-88 渡嘉敷島(とかしき) 三菱下關 平成24補正預算 2013/11/26 2015/8/20 2016/2/4 第十一管區 尖閣領海警備專屬體制
PL-89 栗國(あぐに) 三井玉野 平成24補正預算 2014/2/27 2015/7/13 2016/2/24 第十一管區 尖閣領海警備專屬體制
PL-90 伊是名村(いぜな) 三菱下關 平成24補正預算 2014/2/27 2015/9/30 2016/2/24 第十一管區 尖閣領海警備專屬體制
PL-11 利尻(りしり) 三菱下關 平成25補正預算 2015/2/24 2016/3/21 2016/10/27 第一管區 稚内
PL-12 惠山(えさん) 三菱下關 平成25補正預算 2015/2/24 2016/5/11 2016/10/27 第一管區 小樽
PL-13 本部(もとぶ) 日本海事聯合(JMU)磯子工場 平成25補正預算 2014/3/20 2015/12/17 2016/11/29 第十一管區 那覇
PL-14 與那國(よなくに) 三井玉野 平成25補正預算 2014/3/20 2016/3/24 2016/11/25 第十一管區 石垣
PL-01 沖島(おき) 三菱下關 平成25補正預算 2015/2/24 2016/6/24 2017/2/27 第八管區
PL-02 襟裳(えりも) 三菱下關 平成25補正預算 2015/2/24 2016/9/20 2017/2/27 第一管區 釧路
PL-91敦賀(つるが)  日本海事聯合(JMU)磯子工場 平成29 2018/2/19 2019/2/27 2020/5/15 第八管區 敦賀  
PL-92 越前(えちぜん) 三井玉野 平成29補正預算 2018/11/27 2019/10/16 2020/7/30 第八管區 敦賀  
PL-93 若狭 (わかさ) 日本海事聯合(JMU)磯子工場 令和元年補正預算 2020/3/12 2022/2/15 2023/2/13 第八管區 舞鶴
PL-94 波間照(はてるま) 三菱重工海事(原三井玉野) 令和2年第三次補正預算 2021/3/5 2023/2/9 2023 第十一管區 石垣
PL-95 令和3年補正

 

如同前述,海上保安廳原本打算以2000年代下旬陸續建造服役的波間照級1000噸級巡視船來取代原有的知床級,成為海上保安廳的下一代主力大型巡視船 。然而波間照級服役後,海上保安廳發現這種依照阿蘇級以來優化高速性能的大型巡視船,在低速操控方面不盡理想,而其造價也較為昂貴。因此,波間照級建造9艘之後即告停產,原本打算在平成21年度(2009年)訂購的第10與第11艘(PL-70~71)波間照級就告取消。接著,海上保安廳 在平成21年度補正預算中加入兩艘新設計1000噸級巡視船的預算;這兩艦在2012年4月底進入海上保安廳服役,稱為國頭級。 兩艘國頭級2012年4月27日服役後,都部署於管轄尖閣諸島海域的第十一管區 ;原本11管區部署有兩艘分別名為本部(PL-64)、國頭(PL-65)的兩艘波間照級巡視船,在新的國頭級進入11管區服役後分別改名為下北、知床並調至其他管區。

與先前針對高速與戰術性能進行優化的阿蘇級、飛驒級和波間照級,國頭級的設計著眼重新回到常規任務,雖然就此犧牲了前幾型大型巡視船引以為傲的高速性能,但對於巡邏、搜救等一般海保勤務卻顯得更為經濟實用。國頭級的基本船型仍以波間照級為基礎,包括前部傾斜的船樓造型(但封閉性提高)、上揚的艦首乾舷以及艦體後部大面積起降甲板等。然而,國頭級取消了波間照級的半滑航船型設計,改回傳統船型,雖然阻力增大,但是耐波能力與中低速的穩定性較高。國頭級恢復了傳統巡視船的單一大型直立煙囪設計,雖然使排煙在更遠的距離被發現,也增加了佔用的甲板空間,但設計最簡單, 並能避免側舷排氣造成的穩定性問題。此外,國頭級也配備新的可變週期型穩定鰭系統,有效提高了低速或停船時的穩定與保持船位能力。相較於設計上以警備為主的阿蘇級、飛驒級與波間照級,國頭級更著重通用能力 (涵蓋警備與救難)在設計階段在艦尾追加牽引故障船舶的大型絞盤,能牽引大型船隻。 這或許就是國頭級的舷號從PL-09開始,接續著重救難機能的襟裳級大型巡視船(PL-02~PL-08)、而不是接在波間照級(PL-61~69)之後的原因。

為了強化耐海力與通用性能,並彌補恢復直立煙囪後佔用的甲板空間,國頭級的艦體經過放大,最初預定的尺寸為長92m、寬11.5m、型深5m,著重於強化惡劣海象的耐波性能,在浪高5至8m時仍能 有效值勤;在細部設計過程中,為了 在艦尾追加牽引船舶用的絞盤,艦尾延長4公尺,總長度最後達到96.6m,甚至超過2000噸級的飛驒級巡視船。推進方面,國頭級捨棄阿蘇級、飛驒級和波間照級的四柴油機、四水噴射推進器高速動力系統,只配備兩具功率6600KW的SEMT  12PC2-6V柴油主機,並改用傳統的雙軸推進;由於推進系統的降級以及恢復傳統船型設計,國頭級的最大航速降至23節左右(實際上應可達25節)。然而,國頭級的傳統推進系統也比較經濟省油,續航力比波間照級增加。

值勤裝備方面,最初海上保安廳打算在國頭級上沿用波間照級的30mm自動機砲,但由於此機砲成本較為昂貴,而且在一般勤務下使用武器的機率不高,因此國頭級最後仍採用海上保安廳 先前普遍配備的自動化20mm六管旋轉機砲(由FCS帶動)。此外,國頭級也裝備2000年代海上保安廳巡視船普遍配置的紅外線熱影像儀(搭配能將影像即時傳回保安部的資料鏈) 、遠隔監視採證裝置以及停船命令電子顯示器等,艦首20mm機砲前方也設置一座驅離用的遙控高壓水砲(與波間照級的型號相同)。艦上搭載一艘高速警備救難艇,以及兩艘複合警備救難艇。

國頭級後續

雖然國頭級有許多降低成本的考量,但由於細部設計過程放大排水量以及強調多用途性(例如增加曳航設施),使其造價依舊不低,每艘約74億日圓,相較於先前飛驒級的79億日圓並沒有便宜太多。因此,海上保安廳 一度終止國頭級的後續建造,之後繼續規劃的新1000噸級巡視船 ,排水量降至1250噸,取消直昇機起降甲板,盡量壓低建造成本,成為石見級(見下文)。日本海自在平成22年度(2010年)補正預算、平成23年度(2011年)預算、平成23年度第三次補正預算各編列兩艘石見級的預算 。

原本海上保安廳打算在平成25年度(2013年)再編列四艘石見級(7至10號艦)的預算,但2012年9月日本將尖閣諸島產權收歸國有導致中日關係的空前緊張,中國海監船艦與飛機頻頻出沒於尖閣諸島海域,使尖閣諸島的防備事態變得十分嚴峻;為此,日本取消原訂在平成25年度建造四艘石見級的計畫,在平成24年度(2012年)預算中編列四艘經過適度修改簡化的國頭級,緊接著在平成24年度補正預算再編列六艘,平成25年度補正預算(2013年)又編列六艘(四艘標準型,兩艘救難強化型,總經費85億5300萬日圓),在平成29年度以及29年度補正計畫又再各編列一艘,使後續的國頭級數量高達18艘 。其中,前10艘後續國頭級 (PL-81~90)在2014到2015年內成軍,再搭配兩艘津輕級直昇機巡視船,共12艘巡視船、650名人員在2015年組成 尖閣領海警備專屬體制(在2016年2月24日PL-89、90成軍時完成),這是個隸屬於第11管區的獨立團隊。

 由於大量生產,加上簡化部分設計(例如艦尾改用較便宜的一般絞盤),後續的國頭級造價降至每艘57億日圓,只比石見級(平均56億日圓)高一些。 武裝方面,平成24年度與平成24年度補正預算訂購的10艘國頭級仍使用20mm機砲,而平成25年度補正預算訂購的六艘則改回使用與波間照級、石見級相同的MK-44 30mm自動機砲。國頭級後續艦的前兩艘竹富(PL81)與名倉(PL82)在2014年9月26日交付海上保安廳,10月底開始在第11管區值勤。

國頭級二號艦武江(原本部號,PL-10)艦首20mm遙控機砲。

攝於2023年10月8日橫濱。 

在令和2年度(2020年)預算中,海上保安廳編列一艘1500噸型強化型大型巡視船(PL),應該是國頭級的後續型號,長度約100m,提高耐海能力與海面搜索監視能力。在令和四年度(2022年)預算中,海上保安廳繼續編列三艘3500噸級巡視船,以及一艘1500噸型巡視船;依照海上保安廳令和四年度計畫,1000噸以上大型巡視船預計由2016年的62艘,到2025年增至81艘。在2022年11月8日,海上保安廳提出令和4年度第2次補正預算案,總共760億日圓以上,包括尖閣諸島周邊警備體制強化,其中含大型巡視船3艘(共159億日圓)、一艘練習船(令和8年度服役)。

依照令和6年度(2024年)海上保安廳預算書,預定到2027年度時初始預算增至3200億日元,是2022年度初始預算(2759億日元)的1.4倍。依照預算書,打算新建5艘1500噸級大型巡視船總,其中4艘專門負責尖閣諸島警備任務。到2023年,海上保安廳擁有71艘大型巡邏船,預計到2027年度末大型巡視船數量將達到90艘。

菲律賓版:MRRV

為了強化與西太平洋周邊國家合作,尤其是聯手抵禦中國在東中國海、南中國海等水域日趨激進的主權聲索,日本國際合作局(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與菲律賓聯手在2010年代進行海事安全能力強化計畫(Maritime Safety Capability Improvement Project,MSCIP),在日本政府貸款協助之下,為菲律賓海岸防衛隊(Philippine Coast Guard,PCG)建造新一批海警巡邏艦艇,健全菲律賓海警的海上巡邏、監視、搜索救難能力。首先,日本在2013年12月與菲律賓簽約,由日本貸款菲律賓1.87億美元(約1873.2億日圓),為菲律賓建造10艘多用途海上巡邏艇,這是MSCIP第一階段(MSCIP Phase 1);MSCIP 1的巡邏艇的設計以後期型眉山型小型巡視船為基礎,由JUM橫濱造船廠建造,在2016年到2018年陸續完工交付菲律賓海岸防衛隊,菲律賓稱之為燈塔級(Parola class)。

接著在2016年9月中旬,消息傳出日本JICA與菲律賓正在計畫MSCIP第二階段(MSCIP Phase 2),進一步提供兩艘94m長巡邏艦,稱為多任務反應船艦(Multi-Role Response Vessel ,MRRV),續航力達4000海里,並能在6級海象以內值勤作業,並能以15節的速率持續航行15天;在緊急狀況如重大海難時,每艘能短時間容納500名乘客。MSCIP第二階段的巡邏艦設計以國頭級大型巡視船為基礎,總共有日本聯合海事(Japan Marine United,JMU)、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MHI)以及三井工程與造船(Mitsui Engineering & Shipbuilding,MES)三家廠商參與競標,最後由三菱重工下關廠獲勝。在MSCIP第二階段,日本透過官方發展協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管道,貸款1645.5億日圓(1億3257萬美元)給菲律賓來購買這兩艘巡邏艦,雙方在2020年2月7日正式簽署合約。首艦在2021年7月26日下水,命名為 BRP Teresa Magbanua (MRRV-9701),2022年5月6日交付菲律賓;二號艦2021年11月18日下水,命名為BRP Melchora Aquino(MRRV-9702),2022年6月12日交付。

 

(上與下) 2021年7月26日,菲律賓訂購的首艘MRRV在三菱重工下關廠下水,命名為

 BRP Teresa Magbanua (MRRV-9701)。

 

與原版的國頭級巡視船相較,為菲律賓提供的MRRV小增加了直昇機庫,能收容一架輕型直昇機(如菲律賓海岸防衛隊的Airbus H145);此外,原本國頭級的單一煙囪也改成橫列的雙煙囪,設置在機庫兩側。依照2020年6月3日菲律賓海岸防衛隊公布的想像圖,MRRV裝有三具高壓水槍,分別設置在艦首(一座)以及艦橋頂(兩座);MRRV保有原本國頭級的艦首武裝平台,但想像圖上沒有裝置任何武器,未來可能在必要時加裝小口徑武器。MRRV排水量2260噸。早期資料都指出MRRV長度為94m;依照菲律賓的資料,MRRV全長96.6m,寬11.3m,吃水4.3m,主機為兩部功率各6600KW(8850馬力)的柴油機,最大航速24節,續航力4000海里,各項數據都與國頭級相當。

 

 

石見級大型巡視船

石見級巡視船是國頭級的後續簡化版,取消直昇機甲板,排水量降至1250噸。此為首艦石見號(PL-71)。

石見級編列六艘之後,因應2012年尖閣國有化引發中日關係空前惡化,海上保安廳取消石見級,

緊急大量增購國頭級,因此石見級只會建造六艘。

(上與下)石見級的二號艦禮文(PL-72)。石見級採用一對並列的直立煙囪,成為外觀上一大特徵。

由正面看禮文號。

石見級的佐渡號(PL-76)

 

艦名 石見級(いわみ型)
類別 1000噸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長92 寬11 深5
排水量(ton) 1250
艦體材質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2/8000

雙軸

航速(節)
續航力(海里)
乘員 42(平時編制30名)
武裝 MK-44 30mm自動機砲*1(FCS帶動)

遙控高壓水砲*1

航空設備
搭載艇 高速警備救難艇

複合警備救難艇

姊妹艦

6艘

艦名 建造廠 計畫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管區 保安部/署 備註
PL-71 石見(いわみ) 三菱下關 平成22補正 2012/6/25 2013/5/9 2013/9/27 第8管區 濱田
PL-72 禮文(れぶん) 三菱下關 平成22補正 2012/6/25 2013/6/25 2014/1/30 第1管區 稚內
PL-73 紀伊(きい ) 三井玉野 平成23第1次補正 2013/3/5 2013/11/7 2014/7/31 第5管區 和歌山
PL-74 松島(まつしま) 三井玉野 平成23第1次補正 2013/3/5 2014/2/13 2014/9/30 第2管區 宮城
PL-75 若狭(わかさ) 三井玉野 平成23第3次補正 2012/3/9 2014/5/27 2015/2/26 第8管區 舞鶴
PL-76 佐渡(さど 三井玉野 平成23第3次補正 2012/3/9 2014/9/3 2015/2/26 第2管區 新瀉

 

如同前述,2012年服役的兩艘國頭級1000噸型巡視船由於設計時大型化而導致成本過於昂貴,因此一開始不打算建造後續同型艦。之後,海上保安廳繼續規劃的新1000噸級巡視船 ,排水量降至1250噸,並簡化裝備與設計(最重要的是取消直昇機起降甲板),盡可能壓低建造成本,目標是能降低到平均每艘56億日圓,比國頭級低18億。

在平成22年度(2010年)補正預算、平成23年度(2011年)預算、平成23年度第三次補正預算,海上保安廳都各編列二艘新1000噸型巡視船的預算(總計6艘) ,然後在平成25年度(2013年)預算中繼續增購4艘 ,不過此計畫隨著尖閣諸島事態變化而有所調整(見下文)。

石見號前部特寫。注意本級艦重新採用先前波間照級的30mm遙控機砲。

機砲前方是遙控水砲,艦橋頂部以及桅杆上設有FCS光電射控系統以及

紅外線夜視採證設備等。

原本國頭級採用較便宜的20mm機砲與RFS遠隔射控系統,而石見級則重新採用與波間照級相同的遙控30mm機砲(MK-44砲身)與光電FCS射控系統,遙控機砲前方也照例裝設一座驅離用的遙控水砲。相較於國頭級,石見級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是採用兩個並列煙囪取代國頭級的單一大型煙囪。石見級也裝備2000年代海上保安廳巡視船普遍配置的紅外線熱影像儀(搭配能將影像即時傳回保安部的資料鏈)、遠隔監視採證裝置以及停船命令電子顯示器等。 石見級仍保有用來牽引船隻的絞盤,設置在船尾樓後方,而非如國頭級設置在艦尾。

由於2012年9月日本將尖閣諸島產權收歸國有導致中日關係的空前緊張,中國海監船艦與飛機頻頻出沒於尖閣諸島海域,使尖閣諸島的防備事態變得十分嚴峻;為此,日本取消原訂在平成25年度建造四艘石見級,在平成24年度(2012年)預算、平成24年度補正預算與平成25年度預算先後編列建造高達16艘國頭級 。石見級由於取消直昇機甲板,整體汎用性不如國頭級,但後續的國頭級由於大量生產以及簡化設計,價格大幅下降到每艘57億日圓,已經與石見級相差不遠。因此,石見級的產量就停在六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