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H-60反潛/搜救/通用直昇機系列

一架日本海自SH-60,攝於2007年

一架SH-60J正由RAST輔降系統協助降落在一艘海自驅逐艦的甲板上,牽引絞盤的纜繩已經與直昇機連接。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SH-60J反潛直昇機。注意機尾右側設置AN/ASQ-81D2(V)磁異偵測器(MAD)

,機體右側艙門後方設置一個紅外線熱影像儀。

一架SH-60J反潛直昇機正使用吊放式聲納。 

(上與下二張)SH-60J反潛直昇機,攝於2014年6月14日橫須賀基地。

三菱重工開發的SH-60K反潛直昇機,是SH-60J的後繼者,其機體有所延長,舷窗為前後兩段式。

注意其主懸翼翼稍的外型經過改良。

(上與下)SH-60K反潛直昇機

一架SH-60K反潛直昇機發射地獄火反戰車飛彈。

航空自衛隊的UH-60J搜救直昇機,採用黃色塗裝。

海上自衛隊的UH-60J搜救直昇機,採用橘色系塗裝。

陸上自衛隊的UH-60JA通用直昇機。

SH-60K的改良型:SH-60L的第一架原型機(XSH-60L),2021年5月14日攝於於三菱重工業小牧南工場。 

──by captain Picard

 


SH-60J反潛直昇機

全長(含主旋翼)19.8m,機身長15.7m,寬4.4m,機高5.2m,主旋翼直徑16.4m,空重6091kg,最大起飛重量9750kg,配備兩具石川島播磨T700-IHI-401C渦輪軸發動機(單機最大功率1800軸馬力),最大平飛速率275km/hr,巡航速率250km/hr,實用升限5790m,續航力584km,作戰半徑160km,滯空時間2小時18分鐘,可在五級海象以內進行艦上起降作業(配合RAST輔助降落系統),機組員3名。武裝:MK-46 324mm魚雷*2,機身側面可加裝一挺Type-74 12.7mm機槍

 

在1979年(昭和54年),日本國產化的美製海王(HSS-2B)反潛直昇機剛開始進入日本海自服役,日本海自就開始規劃新一代反潛直昇機;這是因為當時美國海軍已經要換裝最新型SH-60B LAMPS3反潛直昇機系統,美國本身的海王反潛直昇機在1980年10月停產,日本海自的海王直昇機不久就會面臨性能落伍、商源消失而難以維護的問題。在昭和53年(1978年)中期業務見積中,日本防衛廳就提出SH-X新一代反潛直昇機項目。1981年5月,防衛廳分別派遣考察小組到美國和加拿大訪問,考察可能的新一代反潛直昇機。最初在1982年的防衛計畫中,防衛廳打算從國外引進新的機身,然後繼續安裝現成的HSS-2B直昇機作戰裝備;但考慮到HSS-2B無論直昇機平台跟反潛作戰裝備都正在過時,所以最後更改決議,發展全新的反潛直昇機連同機載系統,即便這需要花費更多時間。

最初日本海自考慮的反潛直昇機機體包括美國海軍的賽考斯基(Sikorsky )SH-60B海鷹、當時英國、義大利聯合開發中的EH-101梅林(Merlin)以及法國AS.532SC超級美洲豹(Cougar)。其中,陸上自衛隊已經採用超級美洲豹作為貴賓專機,雖然價格相對低廉,但該機設計重心較高,比較不適合艦上甲板操作。而英國、義大利發展中的梅林雖然帳面性能領先,但當時還在研發階段,風險很大。綜合作戰能力、成熟度以及後勤共通性,日本海自最後選擇了與美國海軍同步的SH-60B海鷹直昇機為基礎,三菱(Mitsubishi )重工被選為主承包商進行整合開發與授權生產。作為開發日本版的參考。

在1985年,日本防衛廳直接向賽考斯基購買兩架S-70B-2(賽考斯基對外銷版SH-60的內部編號)進行評估。隨後,美國批准賽考斯基授權日本三菱生產SH-60B,此種衍生型被稱為SH-60J,賽考斯基內部則稱為S-70B-4(美國自用的SH-60B的賽考斯基內部型號為S-70B-3)。最初日本打算從美國引進包含SH-60B在內的全套LAMPS-III空載反潛系統,但是遭到美國軍方拒絕,因此機上的航空電子設備以及與船艦反潛系統的整合工作都在日本防衛廳技術本部主導之下自行研發完成(日本向美國購買F-15J空優戰鬥機時也遇到類似狀況,美國拒售機上許多航電系統,只能由日本自行發展替代品)。

防衛廳首先向賽考斯基訂購兩架XSH-60J原型機,耗資2700萬美元;第一架SH-60J原型機在1987年8月31日首度試飛,第二架原型機則在同年10月首飛。完成測試之後,賽考斯基就協助三菱建立產能;第一架日本生產的量產型SH-60J於1991年8月交付海上自衛隊,並於次年服役;至2007年為止,海上自衛隊總共先後訂購了101架SH-60J量產型(不含兩架原型機),是S-70反潛直昇機系列的最大海外用戶,最後一架在2005年3月7日交付海上自衛隊。

SH-60J可在機體左側加裝25聯裝聲納浮標發射器,不過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上與下)SH-60J的HOS-103吊放聲納。

SH-60J直昇機反潛系統的概念與美國原版LAMPS-3類似,以一艘船艦和該艦搭載的直昇機組成一個完整的反潛作戰體系,直昇機在多個陣位快速部署幾組聲納浮標之後,以機載資料鏈作為中繼而,將聲納浮標偵測資料回傳母艦進行處理;此外,融入海上自衛隊的作戰理念,在最終追蹤和攻擊潛艦的階段由多架航空機協同負責(一個八八護衛群有三架反潛直昇機滯空)。除了可快速部署的聲納浮標之外,SH-60J也裝備一個跟SH-60F相同的吊放式聲納,使直昇機能在與母艦資料鏈聯繫的範圍以外,也能獨自進行反潛搜索工作。因此,SH-60J兼具美國SH-60B廣區域反潛搜索,以及SH-60F(負責航空母艦內層反潛屏衛)近距離定點反潛搜索的能力。日本海自偏好讓多架反潛直昇機同時操作吊放聲納進行連線,而不是單一直昇機迅速部署好幾組聲納浮標來進行區域反潛偵測;雖然先前日本海自HSS-2B海王反潛直昇機就裝備了AKT-22聲納浮標資料鏈,但海自實際運用還是多機使用吊放式聲納聯合作業為主。

因此,SH-60J的機載反潛設備堪稱SH-60F與SH-60B的混合體,結合SH-60F的吊放式聲納,以及SH-60B的機腹搜索雷達、機體左側的25聯裝聲納浮標發射器、MAD磁異探測器以及可將聲納浮標資料傳回母艦的資料鏈等。如同前述,由於當時美國拒絕輸出許多原本SH-60B的設備,因此SH-60J大部分航電系統都由日本自行開發,包括N-TR-37/HQS-103主/被動吊放式聲納(聲學換能器硬體沿用美國SH-3H和SH-60F使用的AN/AQS-18吊放聲納,後端聲學信號處理單元軟硬體則是日本自行開發) 、機腹HPS-104海面搜索雷達、HLR-108電子截收裝置、飛彈警告系統、與船艦交換聲納資料的ORQ-1資料鏈(代替原本美國LAMPS-3系統中的AN/ARQ-44機載聲納浮標資料鏈)、座艙顯示系統、戰場管理系統等;不過,美國還是准許輸出SSQ-50/53聲納浮標以及AN/ASQ-81D2(V)磁異探測器(MAD,由德州儀器公司生產,先前已經裝備日本HSS-2B反潛直昇機)給SH-60J。雖然SH-60J兼具裝備聲納浮標發射器、吊放聲納、機腹雷達的能力,但實際上SH-60的機體很難同時籌載這些裝備(如果硬要加裝,則不僅機體過於擁擠,也導致重量過大而影響滯空時間),因此出勤時通常只能選擇前述的部分裝備,例如聲納浮標發射器在必要時才會安裝;不過,海自「八八護衛隊」編制之下,保持三架反潛直昇機滯空作業,因此不同的SH-60J可分別搭載聲納浮標與吊放聲納,達成功能互補。與SH-60B相同,SH-60J也擁有可折疊的主懸翼,並能配合RAST輔助降落系統。機體左側採用氣泡式舷窗,增加目視海面的視野。

動力方面,SH-60J使用兩具美國GE授權石川島播磨重工(Ishikawajima-Harima Heavy Industries)生產的T700-IHI-401C渦輪軸發動機,單機功率1800軸馬力。機上可攜帶兩枚MK-46等級的324mm輕型反潛魚雷或MK-54反潛炸彈,必要時可在機身側面加裝一挺Type-74 7.62mm輕機槍,進行海面臨檢等任務。機上編制三名人員,包含正、副駕駛與聲納操作員,副駕駛可兼任戰術協調員。

SH-60J將每個個別感測器與控制系統都連接到美軍軍規MIL-STD-1553B 資料匯流排,並透過戰術情報處理顯示裝置(HCDS) 和自動飛行制御裝置(AFMS)的軟體來控制飛機,開創了日本國產航空機的先例;這些設備是受到同時期日本引進的P-3C反潛機和E-2C空中預警機的航電系統的影響,而不是前一代的HSS-2B 反潛直昇機。SH-60J的AFMS、HCDS以及HCDS與與船舶之間進行數據連線的直昇機-船艦資料鏈(HS-LINK),這三項先進裝備在當時被稱為「開発3品」。

與美國原裝LAMPS-3相似,SH-60J將戰術情報處理顯示裝置 (HCDS) 、艦載戰術信息顯示系統(CDS)與多條資料鏈路連接。HCDS的計算機是富士通的F-3型16位元電腦(SH-60B的 AN/AYK-14的日本國產版),使用磁帶作為資料存儲介質,並使用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組件 等技術來縮減體積重量,其運行軟體由CMS-2M語言編程,和P-3C反潛機和艦船系統相同,而機上的資料鏈是Link 11。
SH-60J雖然配備了戰術信息處理顯示裝置(TDDS),但與母艦的戰術信息處理裝置(CDS)並沒有直接的數據連接;因此,除了時實自動回傳聲納浮標信號(透過機載ORQ-1反潛直昇機資料鍊系統)之外,SH-60J與母艦其他的戰術聯繫只能透過無線電語音。日本海自後來開發了CDS介面單元(CDS-IFU)來讓SH-60J與母艦的CDS進行數據連接,最初計畫在昭和58年度(1983年)編列的首艘朝霧級驅逐艦(58DD)進行測試,但由於預算延遲編列,實際上是在昭和59年的二號艦天霧(DD-152)上進行測試。原本海自打算在昭和61年(1986年)編列、首度裝備OYQ-101反潛作戰指揮系統(ASW Direction System,ASWDS)的最後一艘朝霧級驅逐艦海霧號(DD-158)上首先安裝CDS-IFU,但此項目在測試期間終止。

後續追加設備

1999年3月能登半島朝鮮不審船事件後,SH-60J陸續在側舷艙門加裝74式7.62mm機槍架、蒐證用的靜態影像傳輸裝置、探照燈、外置擴音器、快速繩索垂降設備以及機組員夜視頭盔等。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大規模恐怖攻擊之後,海上自衛隊支援美國反潛戰略開始向印度洋出動;為了新的作戰需求,SH-60J陸續在駕駛艙周圍安裝防彈板,強化抵抗輕武器射擊的能力。此外,原本SH-60J的貨物掛索在先前測試時會讓直昇機不穩定,有一段時間沒有停用,但從2001年起參與支援反恐作戰時又重新考慮啟用,並重新檢討實施指南。

最後生產的32架SH-60J主要部署在陸地上,在機體右側加裝一具AN/AAS-44 ILDRTS光電偵測系統,整合有雷射標定器與前視紅外線(FLIR),強化在惡劣天候與夜間執行作戰與搜救任務的能力。最後19架SH-60J追加了AN/AAR-60飛彈警告器與AN/ALE-47(PJ)金屬干擾絲發射器,防止面對可疑船隻時突然遭受肩射防空飛彈攻擊。最後10架SH-60J配備了GPS導航裝置(MAGR),而許多SH-60J也在尾梁左舷追加了「黑盒子」飛行記錄器。

UH-60J/JA

在1988年,日本航空自衛隊選擇賽考斯基的UH-60L,取代現役的KV-107與賽考斯基S-62搜救直昇機,同樣由三菱重工組裝。UH-60L的日本版稱為UH-60J,第一架原型機由賽考斯基生產,廠方編號為S-70A-12,隨後三菱重工也組裝了第一批二架量產型。此外,海上自衛隊也在1989年決議引進UH-60J來取代現有的S-61A海王搜救直昇機;其中,航空自衛隊版UH-60J使用T700-IHI-701A發動機,而海上自衛隊版則使用與SH-60J相同的T700-IHI-401C發動機。與UH-60L相同,UH-60J也配備短翼來加掛副油箱以及外置的救援用纜線起重機;機首設有日本國產的海面搜索雷達與旋轉式前視紅外線(FLIR)搜索系統,機體側面的舷窗採用氣泡狀來增加目視海面的視野。

第一架量產型UH-60J在1991年2月交付航空自衛隊,1992年開始服役;至2008年11月,海上自衛隊總共裝備了19架UH-60J搜救直昇機,而航空自衛隊則擁有31架。日本的UH-60J單位都接受美國的空中搜救訓練,拓展的任務範圍。在2006年,防衛廳編列預算,從2009年起為UH-60J增加空中加油探針,以增加續航力。在2010年12月,日本向三菱重工訂購40架改良後的UH-60J+來取代舊有的UH-60J,合約總1900億日幣(合23億美元),含20年的服役生涯後勤補保;這批新機經過性能提升,海面搜索救援裝備(含感測器)全面更新。

此外,陸上自衛隊也在1995年決定購買UH-60L的衍生型,稱為UH-60JA,用來取代年是日高的UH-1H通用直昇機,從1997年開始交付。UH-60JA配備包含FLIR偵蒐儀、氣象雷達、全球定位系統(GPS)接收器、夜視座艙等任務航電,並在機身前部設置割纜刀來應付近地面可能的電線。陸上自衛隊原本打算訂購70架UH-60JA來全面取代UH-1H,但由於預算刪減,使訂購速度大受影響,因此變更決議,將部分UH-1H升級為UH-1J並繼續留用,與UH-60JA形成高/低搭配。在2004年新防衛大綱中,由於預算刪減,陸上自衛隊曾認真考慮只保留UH-1J或UH-60JA機隊中的其中一種,以節約預算。至2008年11月,陸上自衛隊僅僅裝備了27架UH-60JA

SH-60K

全長(含主旋翼)19.8m,機身長16m,寬4.4m,機高5.4m,空重6200kg,最大起飛重量10900kg,配備兩具石川島播磨T700-IHI-401C2渦輪軸發動機(單機最大功率1900軸馬力),最大平飛速率295km/hr,實用升限5900m,續航力584km,機組員3名。武裝:MK-46/97式 324mm魚雷*2或地獄火反戰車飛彈,機身側面可加裝一挺Type-74 12.7mm機槍

當SH-60J剛開始陸續交付,日本海自在平成2至4年度(1990~1992)年就進行了「SH-60J改進的概念研究」,隨後在1994年和1995年進行了「SH-60J改進的確定性研究」。在1995年12月,海上幕僚監部的研究開發會議提出「SH-60J改進型的開發要求」。1996年3月,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提出「技術開發要求書」以及「艦載艦載回転翼哨戒機運用要求」(即SH-60J改),研製工作在1997年正式展開。在1997年12月,三菱重工被選定為SH-60J改主承包商,型號確立為SH-60K。

在接替SH-60J的後續新機的初期研究中,海上自衛隊考慮過可能性,包括繼續發展SH-60J改進型、歐洲NH Industries的NH-90反潛直昇機、奧古斯塔-偉斯特蘭(AgustaWestland)的EH-101以及美國賽考司基(Sikorsky )的S-92都擺在桌面上;經過研究後,認為NFH-90的有效載籌載量較小,EH-101和S-92都有與海自現有艦載航空機設備存在兼容性問題,因此最後確立發展SH-60J的改進型號。

首批兩架SH-60K的原型機係由既有的SH-60J改裝而來,在2001年8月8日在三菱重工出廠,次日(8月9日)首度試飛,在2002年6月24日移交海上自衛隊;而SH-60K的二號原型機也在2001年9月14日試飛成功。由於由三菱重工名古屋製所開發的複合材料旋翼系統被發現有瑕疵(先前SH-60J的主旋翼仍由賽考斯基原廠生產),導致SH-60K的生產進度延後一年。在2003年3月,防衛廳與三菱重工簽署首批7架SH-60K的生產合約,在2003年11月正式展開生產工作。在2004年4月,一架SH-60K首度裝備由石川島重工組裝、經過性能提升的T700-401C2渦輪軸發動機。在2004年底,SH-60K展開各項測試評估,2005年3月獲得海上自衛隊的使用認可;第一架量產型SH-60K於2005年8月10日交付海上自衛隊。

依照最初計畫,海自首批打算訂購43架SH-60K來部署於船艦上,之後再購買50架來部署於陸基單位,逐步取代現役100架SH-60J。依照海自的計畫,SH-60K將以每年換裝一個航空隊(12架)的速率來汰換SH-60J。到2007年為止,海上自衛隊總共訂購了74架SH-60K;依照2018年12月18日防衛省正式的平成31至35年度(2019~2023,後改為令和元年至5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記載,海自將維持75架SH-60K的編制。到2018年3月為止,海上自衛隊總共裝備了58架,2020年則編列購買7架。

如同前述,以SH-60J的籌載空間,同時塞入機腹搜索雷達、25聯裝聲納浮標發射器以及吊放聲納 顯得太過勉強,導致機內擁擠不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SH-60K將後機艙段延長33cm來增加籌載空間以及人員舒適性,機體高度增加15cm,機門也增長40cm並改為兩片式(有兩個舷窗),使人員貨物出入更便利 。為了減輕機組員工作負擔,SH-60K額定編制的機組人員增加一名,達到四名。SH-60K的機艙可用面積從SH-60J的2.1平方公尺增加到3.1平方公尺;如果拆除吊放式聲納和聲納浮標發射器,機艙內空間可擴大到5.0平方公尺,總計可容納12名人員(四名機組員與八名後艙搭乘人員)。

為了因應機體增大而增加的重量,SH-60K換裝改良後的T700-401C2渦輪軸發動機,單機最大功率提高到1900馬力。如同前述,SH-60K換裝由三菱重工開發的先進複合材料旋翼,除了旋翼前緣跟翼尖使用金屬製造之外其餘都是複合材料;此外,新翼稍外型重新設計(增加了上反角和後掠角)來增加運作效率,並採用能自動部署的折疊機關。此外,SH-60K也更新了著艦導航裝置。

SH-60K機艙內的HQS-104吊放式聲納

HQS-104聲納展開後的構型,與美國HELRAS類似,接收陣列是水平向外擴展,

發射陣列是垂直向下擴展。

左為Flash吊放聲納的擴展式陣列(美國AN/AQS-22就使用Flash的陣列),

右為HERLAS吊放聲納的擴展式陣列。足見HQS-104陣列的整體結構比較類似HERLAS。

SH-60K的反潛作戰裝備全面更新,基本上與美國同時間開發的MH-60R反潛直昇機同級。SH-60K換裝 日本國產新一代的N-TR-60/HQS-104低頻吊放式聲納。HQS-104吊放聲納的可擴展基陣整體設計美國L-3公司最先進的HELRAS吊式放聲納類似,發射陣列向下垂直擴展,接受陣列向外水平擴展。HERLAS是當今已知最先進、工作頻率最低的機載吊放聲納,其優秀的遠程搜索偵測能力已在全球各處深海與淺海獲得驗證。HERLAS具有聲源級高、垂直發射波束窄、陣增益高的特性,後端使用高分辨率多普勒處理,聲納硬體為擴展式基陣結構。HERLAS總重314kg,水下基陣重量186kg,纜線長度440m(另一說工作深度為500m),水下聲納陣列由8至10個陣元構,收容狀態時基陣高1.28m;部署狀態下,接收基陣由水平向擴展,發射基陣垂直向擴展,直徑達2.6~2.8m,全高為5.25m。聲納接收波束包括16個全波束與32個半波束,波束垂直寬度30度,能同時追蹤10個目標;主動發射時LFM中心頻率有1.311KHz、1.318KHz、1.449KHz三種(Flash聲納則是較高的3.5~5.5KHz,使用距離不如HERLAS),CW聲源級為218dB,距離刻度1~40km,海象良好時探測範圍最多上達200km左右。HERLAS能跟艦載聲納與聲納浮標一起可工作(可在雙基和多基模式下)。HQS-104的聲納基陣結構與HERLAS類似,但是尺寸與重量較低,重138kg,陣列折收狀態下直徑40cm、高125.5cm,擴展之後陣列最寬處117cm,垂直高度314cm,因此整體水聲性能應該低於HERLAS但高於美國MH-60R的AN/AQS-22(聲納陣列來自法國Thales Underwater Systems的Flash聲納)。然而,當HQS-104的擴展陣列部署時,水聲換能器只能在垂直向緩慢移動,不像上一代的沈浸聲納系統在操作期間能迅速調整部署深度、搜尋效果最好的探測位置。

SH-60K的航空電子設備經過徹底改造和增強,機上的先進直昇機戰鬥指揮系統(Advanced Helicopter Combat Direction System,AHCDS)以SH-60J的HCDS為基礎發展與擴展而來,是戰術情報處理顯示中樞。AHCDS開發出來考慮採用神經計算機(Wetware computer),但評估風險太大,所以採用了專家系統方法(Expert System)架構。在AHCDS開發期間,以第51航空兵團為主體,結合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第2研究所(後來成為電子裝備研究所,以及防衛省防衛裝備廳次世代裝備研究所)和三菱重工技術部門,成為官方/民間一體整合開發體系。AHCDS的軟體程式規模是先前SH-60J的HCDS的10倍,由於技術十分複雜(包括日本首次自行開發的戰術決策支持演算法),開發週期是原先預計的二倍。

SH-60K擁有嶄新的玻璃化座艙,駕駛台總共設置5台AHCDS的15寸平面顯示器和1部大型多功能顯示器(MFD)。 AHCDS顯示器包括整合飛行相關數據的主要飛行顯示器(Primary Flight Display,PFD)、整合導航信息的導航顯示器(Navigation Display,ND)、整合發動機運作信息的發動機儀器與乘員警告系統(Engine Instruments and Crew Warning System,EICAS)。 PFD和ND屏幕顯示在飛行員面前,EICAS顯示器在儀表板的中央右側。MFD 負責顯示戰術信息、數位地圖、雷達和紅外線偵測裝置 (FLIR) 的探測圖,以及對海逆合成孔徑雷達 (ISAR) 的分析圖像。

SH-60K的機腹雷達換成 三菱電機開發HP-105B多模式逆合成孔徑雷達 (ISAR),可在追蹤移動目標時描繪目標輪廓,具備目標辨識能力,性能與美國MH-60R的AN/APS-147類似。 此外,SH-60K也保留磁異偵測器(MAD),同樣設置於尾椼右側。SH-60K換裝新型反潛處理系統、HAS-111戰術情報處理系統(CDS);為了因應大幅增加的資料傳輸量,SH-60K換裝新一代的ORQ-1B數位資料鏈 (為此船艦上配套的終端系統也必須配合更換)。SH-60K也配備後期SH-60J追加的AN/AAS-44 ILDRTS光電偵測系統,位置改到機鼻(SH-60J後期型是在機體右側)以改善操作視野,為此機鼻重新設計。為了強化存活率, 反制北朝鮮「不審船」可能攜帶的單兵肩射防空武器,SH-60K還設有BAE Systems旗下Litton的AN/AAR-60飛彈警告器(Missile Warnning System,MWS),此外還有位於機尾左/右兩側的AN/ALE-47雷達/紅外線誘餌發射器。

最初日本海自打算開發新一代使用超導方式工作的磁異探測器(MAD),固定在機體上;新系統安裝在SH-60J上進行測試,實測發現很難克服機體本身的磁場干擾,再加上磁場補償、確保設備在保持超導的低溫狀態工作等潠提,最後這個項目被放棄,SH-60K仍沿用原本的AN/ASQ-81 MAD探測器。

武裝方面,與美國MH-60R相同,SH-60K也強化了 多功能性以因應日本海自日趨多元的潛在威脅,機上兩個掛架除了可攜帶反潛用的MK-46或97式324mm魚雷、MK-64深水炸彈或副油箱之外,還可選用AGM-114M地獄火反艦飛彈(地獄火反戰車飛彈系列的反艦衍生型)來攻擊小型船舶,由機首AAS-44的雷射標定器導引。與SH-60J相同,SH-60K艙門附近可加裝一挺人力操作的74式7.62mm機槍,執行船隻臨檢任務。

而為了減輕機組員與艦上人員在夜間和惡劣風雨中降落著艦的工作量,也配合SH-60K開發了一種著艦引導支援系統(SLAS),根據差分全球定位(DGPS)信息標定直昇機與船艦的相對位置,引導直昇機飛到起降甲板約50公尺的距離,然後利用紅外線、雷射的定位資料控制直昇機自動著艦,是全世界首創的同類自動輔助著艦系統。

海自也打算修改部分SH-60K成為救難直昇機。

SH-60K強化型(SH-60L)

因應2010年代以來中國與俄羅斯海上威脅加強、更多更安靜的新型潛艦加入服役,以及2008年以來各國參與索馬利亞海域反海盜護航任務等新需求,海上自衛隊開始規劃SH-60K的後繼機型。

在2014年8月,日本防衛省開始規劃新一批次的反潛直昇機,打算購買80架新型反潛直昇機來逐步替換現有的46架SH-60J與39架SH-60K,從2022年起投入服役,總預算規模估計可達4810億日幣,在2014年首先編列70億日幣的預算(約5760萬美元)。當時評估的方向包括以SH-60K繼續改進,或者採用其他新機種,例如歐洲奧古斯塔.偉斯特蘭(Agusta Westland)授權川崎重工生產的MCH-101重型直昇機。

在平成27年度(2015年),三菱重工被選為「回転翼哨戒機(能力向上型)」主承包商,開始發展SH-60K的升級型號,稱為SH-60L,同年度獲得基本與細部設計合約共69億日圓;在2016年度,三菱重工獲得255億日圓合約,完成剩下的細部設計工作以及展開製造;在2017年度,三菱重工獲得166億日圓合約製造兩架XSH-60L原型機。在2019年4月,XSH-60L原型機基本完成組裝,經過各項地面測試、檢查裝備功能之後,在2021年5月12日首次試飛,預定在令和5年度(2023年)完成部隊測試認證。在2018年12月18日公布的平成31年度(2019年)中期防禦計畫包括購買SH-60K(能力改進型)6架,指的就是SH-60L。在2024年1月3日,防衛省宣布SH-60L的開發工作完成。依照合約,三菱重工在2023至2024年度要交付12架SH-60L,合約總值相當於4.91億美元。

根據北非海域高溫環境操作經驗,SH-60L特別強調熱帶氣候的性能。依照海上自衛隊在索馬利亞沿海和亞丁灣的操作經驗,熱帶氣候的空氣密度較低,使發動機輸出扭矩下降;而在艦上起降時,對應艦體相對運動以及氣流,需要更精準靈活的操作。

SH-60L沿用SH-60K的雙T700-IHI-401C2發動機,但是改進了傳動齒輪箱,中間齒輪箱和尾旋翼齒輪箱都被強化。此外,尾旋翼葉片的槳距角範圍擴大,以增加轉向範圍。對於先前SH-60K某些飛行條件下機身剛度不足的問題,SH-60L也進行了改進[3]。經過這些改進後,SH-60L的機體震動得以減小,最大速度有所提高。

反潛任務系統方面,SH-60L最大的改進是增加多基靜態(multi-static)戰術的支持能力,不僅能對自身吊放聲納的信號進行處理,還能對其他平台發射的聲納波進行綜合處理,實現更高的協同作戰水平,提高探測和分類能力,擴大了搜索範圍。

探測方密,SH-60L對水面船艦的探測警戒和監視能力都進行改進,並安裝了三菱電機TOKKI系統(Mitsubishi Electric TOKKI Systems Corporation)的自動識別系統 (AIS) 和光電感測系統(含可見光攝影機與紅外線熱影像儀)。其他探測設備包括逆合成孔徑雷達 (ISAR)、都普勒導航系統、船舶登陸引導支持系統 (SLAS) 、UHF/VHF無線電等都沿用SH-60K的設備。

SH-60L的武裝大致與SH-60K相同,包括324mm短魚雷(除97式或美製MK-46之外,還增加三菱重工更新型的12式短魚雷)、深水炸彈、AGM-114M地獄火反艦飛彈、機側12.7mm機槍等。

 

USH-60K/UH-60J+

日本開發SH-60K時,曾打算以之為基礎,衍生出新的搜救型(SAR)來取代海上自衛隊與航空自衛隊原有的UH-60J系列,並曾建造兩架USH-60K原型機;然而,之後日本將目光轉向籌載量更大的機型,包括三菱與賽考斯基合作的S-92以及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KHI)與歐洲奧古斯塔.韋斯特蘭(Agusta Westland)的EH-101系列(日本在2003年便與奧古斯塔.韋斯特蘭簽約購買14架MCH-101掃雷/搜救直昇機,由川崎重工組裝,取代日本原有的MH-53E)。不過在2010年底,預算緊縮的日本決定採用最經濟的方式,訂購40架改良幅度較小的UH-60J+來取代現役UH-60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