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關於飛彈之介紹,因篇幅眾多,我們先以簡介方式給予各種飛彈的初步認識

 ,之後再擇要者進行祥介


空對空導彈

射後不理飛彈

傳統的雷達導引飛彈是被動式的,也就是飛彈的雷達尋標頭要街收由戰機發射、由目標反射的雷達波並攻擊之,使用這種飛彈的戰機再命中敵機前必須持續以自身雷達照明目標,這樣就相當危險,很容易進入敵方射程,使得超視距的優勢喪失,美國的F-15就曾在模擬超視據作戰中敗給F-5,使得能射後不理的飛彈具有必要性。

AIM-120、MICA、R-77、天劍二,是於1990年代中前期服役的此種導彈,比其他國家推出的早了數年,在這一領域有重要的地位。

美 AIM-120

法 MICA

俄 R-77

中華民國 天劍二型

中國大陸  霹靂-12

以色列    德比

英國  流星

俄   RVV-AE-PD

半主動雷達導引

此種導彈裝備雷達天線但不發射雷達波,基本上是靠著接收由載機發射並由敵機反射之雷達波作導引。

 

 

短程纏鬥飛彈

用於戰機的近戰纏鬥,目前都是靠紅外線導引,早期的紅外飛彈是追蹤戰機發動機的熱,因此必須緊咬著敵機尾部,而且還不能對著陽光等高熱源操作以免遭干擾。現代的紅外飛彈能追蹤飛行器因與空氣摩擦而生的熱,因而能全方位攻擊,並更加智慧化,能分辨陽光等熱源與目標物的不同。

 


 

反艦導彈

用於攻擊軍艦的導彈,前蘇聯算是首先使用這種武器的國家,並再此一領域楚於一定的領先地位。美國的艦隊攻擊任務交給艦載飛機,因而早期不重視反艦飛彈發展,六日戰爭中伊朗以蘇製冥河飛彈擊沉以色列軍艦,這才使得西方體認到反艦飛彈的重要性,再西方爭論許久的反艦飛彈才正式發展,在法國出現了著名的飛魚飛彈,在美國則將用於反潛的魚叉修改成反艦飛彈。

俄  寶石飛彈

SS-N-19 

 


地對地彈道飛彈

簡單的拋體運動加上大推力火箭以及導引系統,就成了能將毀滅實施於萬里外的武器--彈道飛彈--德國於二戰時的V-1及V-2是創始。二戰後,彈道飛彈成為核子武器的載台。物換星移,彈道飛彈的發射方式有陸基發射井、潛艦、機動發射車等。燃料也由液體進步為固體。戰略核武並不能隨意使用,一旦使用世界就可能毀滅,因此戰略核武通常只做嚇阻力量,為了戰術的用途,出現了射程較短、威力較小的戰術用彈道飛彈。

   


防空導彈


巡弋飛彈

巡弋飛彈又稱巡航導彈,是一種以經濟巡航速度,並以接近地面或水面的高度接近敵人、找尋敵人、攻擊敵人的武器。從定義上來說,許多能貼水面的反艦飛彈也屬於巡航導彈,但一般習慣上的巡航導但是指能攻擊數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目標者。這類武器以美國戰斧飛彈最著名,1991年海灣戰爭時該飛彈一炮而紅,世人才開始重視這種武器。

 

 

 

   古中國,人類為了軍事上的通信用途,發明了信號火箭,是火箭的創始。之後火箭除了在通信用之外,還用在節慶等方面,並衍伸出一系列武器系統。

   古中國曾將火箭與弓箭結合,集成束狀向敵陣發射,這市最早有紀錄的多管火箭系統。約在宋元時代,中國人還做出了最早的〝多彈頭武器〞--噴火龍--,即將一大把加上了火藥的弓箭放在一個龍形容器內,該容器以多個大型火箭作動力推向敵陣,約在同時放在〝龍腹〞裡的火箭被點燃,從龍嘴射出,攻擊敵人。如此增加攻擊距離以及攻擊範圍,作用原理類似多彈頭分導彈道飛彈或最新的暴風之影巡弋飛彈。    

   火藥傳到歐洲掀起了一系列軍事技術革命,現代的大推力火箭已不是早期中國人發明的火箭所能比擬。二十世紀初期俄國人做出了第一種大推力探空火箭。可說是現代大推力火箭的始祖。

   二次大戰時,納粹德國首度將具有導引能力的V-1及V-2火箭投入戰場,是導向火箭的創始,是最早的導彈(飛彈)。

   導彈的出現改變了戰爭,武器從以往的無導引走向了有導引,導彈演變出多種功能,彈道飛彈、空對空飛彈、艦隊艦飛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