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澳軍團級/提卡哈級巡防艦

紐澳合作建造的紐澳軍團級巡防艦,基本設計來自於德國HDW的MEKO 200模組化巡防艦。

圖為屬於皇家澳洲海軍的阿朗塔號(HMAS Arunta F-151)。 此照片中艦首MK-45艦砲仍為原始構型。

在川斯費德造船廠建造的紐澳軍團級巡防艦分段

一艘紐澳軍團級巡防艦艦尾分段在川斯費德造船廠的船台逐漸成形。

1995年7月22日,為紐西蘭建造的紐澳軍團級巡防艦提卡哈級(Te Kaha F77)在川斯費德造船廠下水

破浪而行的澳洲紐澳軍團級巡防艦瓦拉蒙格號(HMAS Warramunga F-152)。注意艦尾起降甲板下方

有一個開放的作業甲板,這是紐澳軍團級的原始設計。

(上與下)澳洲紐澳軍團級巡防艦斯突爾特號(HMAS Stuart FF-153)。

一艘紐澳軍團巡防艦發射RIM-7P海麻雀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型號是MK-41 Mod5(戰術型)。

為皇家澳洲海軍紐澳軍團級的帕拉馬他號(HMAS Parramatta F-154),艦首已經換裝MK-45 Mod4匿蹤艦砲,

艦橋前方加裝了魚叉反艦飛彈。

紐澳軍團級的土溫巴號(HMAS  Toowoomba F-156) 

一艘波浪而行的紐澳軍團級

皇家紐西蘭海軍的提卡哈級(Te Kaha class)的提卡哈號(HMNZS Te Kaha F77)。

此為原始構型的照片。

左為屬於皇家紐西蘭海軍的提卡哈級(Te Kaha class)的馬那號(HMNZS Te Mana F111),

右為皇家澳洲海軍紐澳軍團級的帕拉馬他號(HMAS Parramatta F-154)。

皇家紐西蘭海軍的馬那號(HMNZS Te Mana F-111),直昇機庫上裝有一門MK-15近迫系統,

注意艦首已經換裝MK-45 Mod4主砲。

另一張皇家紐西蘭海軍的馬那號照片。

紐澳軍團級的柏斯號(HMAS Perth F-157)正在船塢裡,準備進行改裝工程。

(上與下)首艘完成SEA 1448 ASMD計畫的改良紐澳軍團級艦柏斯號(HMAS Perth F-157),換裝CEAFAR/CEAMOUNT

相位陣列追蹤與射控雷達系統,搭配ESSM短程防空飛彈,抗飽和攻擊能力大福提升。

完成ASMD升級的柏斯號發射ESSM防空飛彈。

(上與下)改裝後的柏斯號。注意原本艦尾起降甲板下方的開放式作業區域被封閉起來,

這是配合引進MH-60R反潛直昇機的變更。

(上與下三張)2015年5月下旬攝於新家坡樟宜軍港的柏斯號

首艘接受SEA 1448改裝的紐澳軍團級艦柏斯號(HMAS Perth F-157),後桅杆加裝CEAFAR/CEAMOUNT相位陣列雷達塔,

並將SPS-49(V)8移到頂端。這座雷達塔裝有六面CEAFAR的S波段矩型天線,以及四個長方形的CEAMOUNT X波段照射天線

(圓形的電子截收天線上方)。此外,前部的桅杆模組也予以更新。攝於2015年5月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上與下二張)柏斯號(HMAS Perth F-157)的艦橋。攝於2015年5月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柏斯號艦橋上的航行控制台,可以看到舵輪(左)與燃氣渦輪節流筏(右)。

柏斯號(HMAS Perth F-157)的直昇機庫。攝於2015年5月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在2015年12月30日,中國海軍環球航行編隊訪問雪梨後,在海上與澳洲海軍艦艇進行聯合演練。

畫面最前方是紐澳軍團級的阿朗塔號(HMAS Arunta F-151),此時已經完成SEA 1448防空升級;其後是

尚未升級的同型艦斯突爾特號(HMAS Stuart FF-153)以及中國054A導彈護衛艦益陽(548)。

紐澳軍團級首艦紐澳軍團號(HMAS Anzac F-150),此時已經完成SEA 1448 ASMD防空升級。

此照片攝於2016年4月下旬日本、澳洲Exercise Nichi Gou Trident年度聯合操演期間。

三艘紐澳軍團級正在西澳大利亞的亨德森(Henderson)船廠進行SEA 1448 ASMD升級工程。畫面左邊兩艘

已經換裝CEA FAR相位陣列雷達桅杆,最右邊的一艘則還沒拆除原本的桅杆。

在西澳大利亞的亨德森(Henderson)船廠的斯突爾特號(HMAS Stuart FF-153),攝於2017年3月,此時該艦

即將完成所有ASMD項目的工程重新下水。這是最後一艘接受ASMD項目改裝的紐澳軍團級。

紐澳軍團號(HMAS Anzac F-150)與澳洲首艘神盾防空驅逐艦霍巴特號(HMAS  Hobart DDGH-39)一同航行。

(上與下)在2018年11月7日,正在西澳亨德森船廠進行紐澳軍團級壽命中期能力保障計畫(AMCAP)升級

紐澳軍團級阿朗塔號(HMAS Arunta F-151)進行了新主桅杆吊裝作業。新的主桅杆下層是

CEAFAR S波段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以及CEAMOUNT X波段相位陣列照射陣面,上層則布置

CEAFAR 2L L波段長程相位陣列雷達;三種雷達都各有四個固定式天線陣面。

(上與下)在2019年中旬,阿朗塔號(HMAS Arunta F-151)已經完成AMCAP升級並,主桅杆頂部

結合了CEAFAR2-L L波段長程相位陣列雷達與原本的CEAFAR/CEAMOUNT相位陣列雷達。

2020年2月中旬,一支澳洲海軍編隊進行年度艦隊認證週期(Fleet Certification Period 2020)作業。

由前而後是紐澳軍團級巡防艦阿朗塔號(HMAS Arunta FFH 151)、斯圖亞特號(HMAS Stuart FFH153)

以及霍巴特級飛彈驅逐艦霍巴特號(HMAS Hobart DDG 39)。此時阿朗塔號已經完成AMCAP升級,主桅杆頂部

結合了CEAFAR2-L L波段長程相位陣列雷達與原本的CEAFAR/CEAMOUNT相位陣列雷達。

而斯圖亞特號還沒進行AMCAP,主桅杆頂部仍有原本的AN/SPS-49 L波段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在2020年8月環太平洋演習(RIMPAC2020)期間,阿朗塔號(HMAS Arunta FFH 151)發射ESSM防空飛彈

完成AMCAP升級的阿朗塔號(HMAS Arunta FFH 151)


在2020年8月環太平洋演習(RIMPAC2020)期間,斯圖亞特號(HMAS Stuart FFH153)發射魚叉反艦飛彈

,射擊作為靶船的前美國海軍查爾斯頓級兩棲貨船達勒姆號(ex-USS Durham LKA-114)

在2021年7月1日,在西澳亨德森船廠進行AMCAP升級項目的柏斯號(HMAS Perth FFH-157)完工出塢。

該艦在2016年中就進塢展開翻修與改裝工程。 

 

(上與下三張)在新家坡樟宜軍港的土溫巴號(HMAS Toowoomba FFH-156),此時已經完成AMCAP升級。

攝於2023年5月4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上與下)在土溫巴號(HMAS Toowoomba FFH-156)上層船樓。

攝於2023年5月4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土溫巴號(HMAS Toowoomba FFH-156)主桅杆,結合了CEAFAR2-L L波段

長程相位陣列雷達與CEAFAR(S波段)、CEAMOUNT(X波段)相位陣列雷達。

攝於2023年5月4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由後方看土溫巴號(HMAS Toowoomba FFH-156) 。攝於2023年5月4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

(IMDEX 2023) 

在2014年,紐西蘭與洛馬集團加拿大分公司簽署合約,為紐西蘭海軍兩艘提卡哈級巡防艦進行升級

(FSU),在加拿大維多利亞造船廠進行此升級方案與洛馬加拿大分公司為加拿大海軍升級哈里法克斯級

巡防艦類似。照片是首艘進行升級的提卡哈號(HMNZS Te Kaha F77)工程接近尾聲時,注意主桅杆頂

換裝SMART-S MK.2雷達。

完成FSU升級的提卡哈號(HMNZS Te Kaha F77)在海上航行

 紐西蘭第二艘提卡哈級巡防艦提馬那號(HMNZS Te Mana F-111)在2019年3月底達加拿大維多利亞船塢

展開FSU升級項目。

 2023年11月,完成FSU升級項目的紐西蘭馬那號(HMNZS Te Mana F-111)在初始發射測試(Initial Test Firing,ITF)

  中成功試射兩枚CAMM防空飛彈,並擊落靶機。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紐澳軍團級/提卡哈級巡防艦/澳大利亞、紐西蘭

(Anzac class/Te Kaha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澳大利亞/Williamstown Dockyard, Melbourne, Victoria(Transfield Amecon)
尺寸(公尺) 長118 寬14.8 吃水4.35
排水量(ton) 標準2500

滿載36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OG

LM-2500-30燃氣渦輪*1/30172

MTU 12V 1163 TB83柴油機*2/8840

MTU 12V 1163 TB93柴油機*2/10240(紐西蘭提卡哈級在2010年換裝)

雙軸

航速(節) 27以上
續航力(海浬) 6500/18節
偵測/反制系統 原始構型:

SPS-49(V)8 2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1

Sea Giraffe 9LV 453TIR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澳洲在2010年起拆除,紐西蘭在2016年起拆除)

Atlas Electronik 9600 ARP導航雷達*1

Cossor AIMS Mk XII敵我識別系統(IFF)

Thorn EMI modified Spectre A電子支援系統

Telefunken PST-1720 Telegon 10電子反制系統

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4

Nulka主動反制誘餌(2001年起換裝)

預留安裝美製AN/SLQ-25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的空間

 

澳洲:ASMD升級工程後:

SPS-49(V)8 2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1

CEAFAR S頻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1

Atlas Electronik 9600 ARP導航雷達*1

Cossor AIMS Mk XII敵我識別系統(IFF)

Thorn EMI modified Spectre A電子支援系統

Telefunken PST-1720 Telegon 10電子反制系統

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4

Nulka主動反制誘餌

 

澳洲:AMCAP升級工程後:

CEAFAR2-L L頻長程相位陣列雷達*1

CEAFAR S頻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1

Atlas Electronik 9600 ARP導航雷達*1

Cossor AIMS Mk XII敵我識別系統(IFF)

Thorn EMI modified Spectre A電子支援系統

Telefunken PST-1720 Telegon 10電子反制系統

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4

Nulka主動反制誘餌

Sea Defender MK-1魚雷防衛系統(含LESCUT魚雷誘餌與SLQ-25C拖曳魚雷反制系統)

 

紐西蘭:FSU升級工程後:

SMART-S MK.2 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

FDS3充氣式水面反制誘餌

聲納 Thomson Sintra Spherion B艦首主/被動聲納*1

Thomson Marconi TMS 5424 Petrel障礙物迴避聲納*1澳洲,2000年代加裝)

預留安裝Kariwara拖曳陣列聲納的空間

射控/作戰系統

9LV 453 Mk 3(F-150~156)/ 9LV Mk3E(F-157)戰鬥管理系統

Raytheon CW Mk-73海麻雀防空飛彈射控系統*1(F-77、150、151初始裝備,後被SSCWI取代)

SSCWI海麻雀ESSM防空飛彈射控系統*1(F-111、152~157)

CEAMOUNT X波段相位陣列照明器*4(澳洲,2000年代ASMD工程後期加裝,取代SSCWI)

9LV 453 J頻射控雷達*1

Sagem Vampire IRST紅外線追蹤儀*1(澳洲,2000年代 陸續加裝)

Sea Defender MK-1魚雷防衛系統(含LESCUT魚雷誘餌與SLQ-25C拖曳魚雷反制系統)

乘員 185
艦載武裝 Mk-45 Mod2/4 127mm艦砲*1

八聯裝MK-41 Mod5垂直發射器模組*1(最多可裝置二組。早期裝填8枚RIM-7P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 日後換為32枚ESSM飛彈)

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或MU-90魚雷)

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澳洲 於2004年起裝備)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1(紐西蘭)

Mini Typhoon遙控武器站*2(澳洲從2005年起裝備於波灣值勤艦艇上,紐西蘭於2006年底購入)

Sea海攔截者防空飛彈(紐西蘭,FSU升級工程後:

艦載機 S-70B-2或SH-2F/G反潛直昇機*1
數量 澳洲:共八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F-150 Anzac

1993/11/5 1994/9/16 1996/5/18
F-151 Arunta ex-Arrente 1995/7/22 1996/6/28 1998/12/12

F-152 Warramunga ex-Warumungu

1997/7/26 1998/5/23 2001/3/28
F-153 Stuart 1998/7/25 1999/4/17 2002/4/17

F-154 Parramatta

1999/6/4 2000/6/17 2003/10/4
F-155 Ballarat 2000/8/4 2002/5/25 2004/6/26

F-156 Toowoomba

2002/7/26 2003/5/16 2005/10/8
F-157 Perth  2003/7/24 2004/3/20 2006/8/26

紐西蘭:共二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F-77 Te Kaha

1994/9/19 1995/7/22 1997/7/26
F-111 Te Mana 1996/6/28 1997/5/10 1999/12/10

 


 

起源

在1980年代中期,澳大利亞首先展開一項名為「新水面作戰艦艇」( New Surface Combatant ,NSC)的計畫,打算建造一批新巡防艦來替換六艘河流級巡防艦(River class,英製Type 12系列)。

1980年代初期,美國曾有意願在澳洲-紐西蘭-美國安全條約(ANZUS Treaty)的基礎下,提供核子動力潛艦給澳洲,當時還建議澳洲暫緩推動新水面作戰艦艇,優先投資在核子動力潛艦。但隨後紐西蘭在1984年正式宣告禁止任何核子動力船艦停靠紐西蘭港口,1987年進一步通過紐西蘭非核區/解除武裝與武裝控制條約(New Zealand Nuclear Free Zone, Disarmament, and Arms Control Act 1987),包括紐西蘭領海、陸地、領空都不得有任何攜帶核武的軍艦與飛機通過。因此,美國宣佈終止ANZUS條約(之後美國、澳洲以及澳洲、紐西蘭分別簽署新的防務協議約來代替ANZUS),澳洲核子動力潛艦也遭到擱置。所以澳洲在1980年代繼續推動新巡防艦案以及柴電攻擊潛艦案(成為柯林斯級)。

到1985年, 皇家澳洲海軍已經考慮過多種方案,從1200噸巡邏艦到5000噸驅逐艦等都有;此外,皇家澳洲海軍也納入1982年英阿福島戰爭的教訓,著重於反飛彈防禦以及中彈後的損管與生存性等。最後, 皇家澳洲海軍將範圍鎖定在大約3600噸的水面艦艇當時澳洲評估本身造艦工業沒有能力自行設計、研發整合出這樣的艦艇,所以決定採購西方軍火市場上現有的設計,搭配澳洲自行開發的作戰系統,並根據澳洲的需求來選擇裝備。

在1985年2月,澳洲國防部長金.貝茲利(Kim Beazley)責成國防顧問保羅.迪比(Paul Dibb,先前曾是國防部人員),對澳大利亞國防計畫進行分析,對未來澳洲武裝部隊結構與部署提出一份建議報告;此報告在1986年初盧,稱為迪比報告(Dibb Report),此份報告對於接下來澳洲政府制訂的國防政策都有相當影響,而其中也包括水面船艦的需求。在1986年初,澳洲針對NSC的需求展開審查,並在同年底正式提出,主要任務是巡邏防衛澳洲廣大的專屬經濟海域(Economic Exclusion Zone,EEZ),並提出19項次要需求,其中12項最後被採納為船艦基本規格。1987年澳洲國防白皮書對於海軍艦隊結構記載,澳洲海軍需要包含一種成本和戰力比飛彈驅逐艦低的船艦,主要用於保護澳洲資源領域(如專屬經濟海域)以及本土鄰近水域的主權與利益。因此,澳洲需要建造一種輕型巡邏巡防艦來滿足這類需求,在澳洲本土建造,數量八艘。

紐西蘭方面,在1970年代後期,紐西蘭海軍考慮規劃引進新巡防艦來強化海軍實力(此時英國已經從蘇伊士以東撤軍,使英聯邦在西南太平洋留下一些空缺),當時考慮的包括美國海岸防衛隊使用的漢米爾頓級(Hamilton class)巡邏艦的衍生型(優勢是續航力長),以及英製Type 21亞馬遜級(Amazon class)巡防艦等。此外,作戰能力更強的荷蘭寇騰納爾級(Kortenaer class)巡防艦或美製派里級(Oliver Hazard Perry class)飛彈巡防艦也被考慮過,但是被當時的馬爾登政府(Muldoon Government)否決。此外,一些退役的紐西蘭海軍軍官Helen Clark或Robert Miles也曾在報紙上刊登文章爭論,紐西蘭海軍應該引進比較便宜低檔的巡邏艦,如英國城堡級(Castle class)或美國海岸防衛隊熊級(WMEC Bear class)。到了1978年,紐西蘭政府發佈一份國防報告(1978 Defence Review),提到打算引進兩艘遠洋巡邏艦(OPV)來保護200海里專屬經濟海域(EEZ),取代老舊的湖級(Lake class)巡邏艦,並將四艘第一線的Type 12巡防艦從這類低強度任務中解放出來,專注於正規的海軍作戰任務。1984年工黨的朗伊政府(Lange Labour government)上台後,又考慮過類似愛爾蘭海軍Eithne級巡邏艦(1800噸級,具備高續航力與直昇機庫)或者排水量較小的德國MEKO 100/140巡邏艦。

到了1980年代後期,紐西蘭也開始對澳洲執行的NSC計畫產生興趣;到了1986年以後,先前紐西蘭考慮過的英製城堡級或美製熊級巡邏艦都已經過時且停產,而先前長期為紐西蘭海軍建造軍艦的蘇格蘭造船廠也都已經關閉,因此最實際的選項就是與澳洲合作。與澳洲接觸之後,澳洲遂決議將NSC改成兩國共通巡防艦。在1987年3月6日,澳洲與紐西蘭針對此計畫簽署了備忘錄,合作發展巡防艦,計畫名稱為紐澳軍團級(Anzac class);採用一次大戰時期派至歐洲戰場的紐澳聯合軍團(Australia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ANZAC),意味希望兩國再締造一次成功的的軍事合作。

在1986年底廠商投標截止前,總共有19個廠商提交提案,其中12個包含船艦設計,分別是荷蘭當時規劃中的M級巡防艦(後來成為凱若.道爾曼級,Karel Doorman class)、德國MEKO 200巡防艦、意大利西北風級(Maestrale class)巡防艦、法國F2000巡防艦、加拿大規劃中的哈利法克斯級(Halifax class)巡防艦、德國F122巡防艦、挪威諾德卡普級(Nordkapp class)遠洋巡邏艦(OPV)、英國Type 23巡防艦(英方有兩家船廠提案)、韓國蔚山級巡防艦,以及一種由Airship Industries設計的飛船。

在1987年8月,ANZAC計畫正式將預算上限訂在35億澳幣(1986年幣值),並將選擇範圍縮小到西德布隆.渥姆斯(Blohm + Voss,B+V)的MEKO 200、荷蘭皇家須爾德(Royal Schelde)的M級巡防艦以及英國亞爾羅船廠(Yarrow Shipbuilders)提案的縮小版Type-23巡防艦。其中,縮小版Type-23在1987年11月就被排除,剩下西德MEKO 200以及荷蘭M級巡防艦,其中西德布隆.渥姆斯與維多利亞省墨爾本市威廉斯(Williamstown)的川斯費德.阿摩根(Transfield-Amecon)造船廠組成團隊,而荷蘭皇家須爾德則與澳洲船艦系統(Australian Warship Systems)組成團隊。

在1989年8月14日,紐澳當局宣布選擇MEKO 200,並與布隆.渥姆斯(Blohm + Voss,B+V)簽署合約,技術轉移在川斯費德.阿摩根廠建造;川斯費德在1988年購併先前建造兩艘阿德萊德級(Adelaide class)飛彈巡防艦(美製派里級)的威廉斯頓船塢(Williamstown Dockyard),而紐澳軍團級也會在這個船廠建造。在1993年,第一艘紐澳團級舉行安放龍骨儀式。

建造中的紐澳軍團級首艦紐澳軍團號(HMAS Anzac F150)的分段。

紐澳軍團級首艦紐澳軍團號(HMAS Anzac F150)在1994年9月16日下水的畫面。

依照規劃,澳洲決定建造八艘紐澳軍團級,以取代3艘1960年代開始服役的柏斯級(Perth class,美製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以及三艘河流級(英國Type 12M李安達級)巡防艦。而紐西蘭當時有四艘Type 12系列巡防艦需要替換,但是在國內強大的政治反對聲浪下,1989年11月簽署合約時,只先批准購買二艘,另保留第二批二艘的選擇權,期限到1997年11月10日(見下文)。

紐西蘭購買ANZAC巡防艦的政治爭議

在1987年紐西蘭決議與澳洲合作推動ANZAC巡防艦之後,在紐西蘭內部引起強烈的爭議;當時紐西蘭內部不少人認為,紐西蘭是個和平國家,沒有作戰需求,根本不需要購買巡防艦這樣複雜而昂貴的正規藍水作戰船艦、涉入由美國等強權主導的區域性軍事事務。紐西蘭內部的和平主義者認為,紐西蘭政府加入ANZAC巡防艦計畫,只是屈從於澳洲的政治壓力,最終目的只是支持澳洲本國的造艦產業,而這也會違背工黨朗伊政府競選期間減低政府赤字的承諾。此外,也有和平主義者批評,加入ANZAC巡防艦計畫等於是將紐西蘭「拖回」紐西蘭-澳洲-美國簽署的澳紐美安全條約(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United States,ANZUS Treaty,又稱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他們甚至建議更改紐西蘭購買的ANZAC巡防艦的主機、降低出力與航速,使其無法配合美國海軍艦隊行動,避免讓紐西蘭海軍被拖入美國主導的地區性軍事同盟框架裡;然而,逕自變更主機規格,會產生額外的工程變更成本。不過,當時紐西蘭政府稱參與ANZAC巡防艦項目要花費200億紐幣,這其實是包括採購以及服役20年的總成本,而不是單純的購買成本,因此遭到誤會與批評。

也有人認為紐西蘭只需要維持自己專屬經濟海域的和平,如果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建造僅僅四艘高價值、高作戰能力的巡防艦,對於維持紐西蘭周邊廣大的專屬經濟海域,數量實在太少,還不如建造更多價格便宜的低端遠洋巡邏艦(OPV);當時認為,紐西蘭若要在所屬的200海里專屬經濟海域有效執法,所需的巡邏艦不少於六艘。因此,在當時紐西蘭輿論中,「巡防艦」甚至被當作一種敏感字眼,使得紐西蘭政府在計畫汰換老舊海軍船艦時,還得使用「海洋作戰船艦」(ocean combat ship)或「海洋監視船」(ocean surveillance vessel)等名詞。依照日後學者Peter Greener形容,這可能是紐西蘭歷史上面臨最多爭議的軍事採購。

在ANZAC巡防艦招標邀商程序截止兩個月後,丹麥Svendborg Skibsværft造船廠也介入遊說,鼓吹紐西蘭購買該廠當時正為丹麥海軍建造的IS-86遠洋巡邏艦(爾後成為Thetis級)。不過,紐西蘭政府隨即正式回應,表示紐西蘭政府已經決定與澳洲合作,與澳洲皇家海軍一同作業的能力是主要考量。即便在1989年8月確定由川斯費德.阿摩根船廠來建造ANZAC巡防艦之後,紐西蘭內部對於巡防艦項目的爭論還在持續;同樣在1989年8月,ANZAC巡防艦的堅定支持者──紐西蘭首相大衛.朗伊(David Lange)遭黨內同僚挑戰而失去黨魁位置,不過繼任的首相Geoffrey Palmer仍在1989年9月7日正式批准購買兩艘ANZAC巡防艦,加上兩艘後續選擇權,合約在1989年11月10日正式簽署;而增購第二批兩艘的選擇權期限到1997年11月10日。雖然一年前(1988年)紐西蘭工黨內部的全國會議否決了巡防艦案,但這個項目在政治上已經勢在必行,因為這是紐西蘭對於澳洲關於區域安全承諾的檢驗。

紐西蘭對於增購ANZAC巡防艦的爭議

由於紐西蘭只確定購買兩艘ANZAC巡防艦,無法完全取代四艘Type 12巡防艦的空缺。在1992年,國家黨政府(在1990年擊敗工黨政府)的紐西蘭國防部長Warren Cooper在多個場合宣稱,紐西蘭沒有增購第二批二艘ANZAC巡防艦的需求。在1996年大選後,國家黨與紐西蘭優先黨(New Zealand First party)的聯合政府繼續反對增購後續二艘ANZAC巡防艦。在1997年,美國柯林頓政府向紐西蘭提議,出售兩艘服役了15到17年的派里級巡防艦(含SM-1防空飛彈系統)給紐西蘭,作為比增購ANZAC巡防艦的替代選項,稍後又加上28架F-16戰鬥機(先前打算出售巴基斯坦,但因為制裁而停止交付的飛機);這項軍售是因為美國認為澳洲在地區性安全上需要更多盟邦協助,因應南太平洋的形勢變化,而且比起紐西蘭完全揚棄澳洲建造的ANZAC巡防艦而轉向美國購買二手艦,這項交易再加上F-16戰鬥機,會減少澳洲堪培拉當局的尷尬。然而,當時紐西蘭首相Jenny Shipley認為,這項得到澳洲默許的採購並不夠好,而且紐西蘭還有其他船艦設計可以選擇,所以並沒有心動。此外,聯合政府的紐西蘭第一黨仍繼續反對增購ANZAC巡防艦。到1997年11月10日,增購後續二艘ANZAC巡防艦的選擇權終於失效,雖然該年度紐西蘭國防預算額度有所增加。

在1998年,紐西蘭國防部長建議,在ANZAC原有的合約架構之外,再增購一艘ANZAC巡防艦(此時再額外訂購的價格,肯定比先前擁有選擇權時昂貴);也有人提議向澳洲購買一艘原本屬於澳洲的ANZAC型,然後澳洲自己再增建一艘。然而到了1998年,國家黨與紐西蘭第一黨的聯合政府瓦解,國家黨只能尋求其他小黨或獨立議員的支持來勉強維持聯合政府;而對於國家黨意圖拉攏的議員的立場,肯定不容許再增購ANZAC巡防艦。所以,最後一艘Type 12M巡防艦坎特伯里號(HMNZS Canterbury F421)的替換計畫就遭到否決。

基本設計

設計方面,紐澳兩國選定了德國頗負盛名的MEKO-200模組化巡防艦作為紐澳軍團級的藍本,由MEKO的原廠──德國布隆.渥姆斯(Blohm + Voss,B+V)轉移技術在紐澳建造。1989年11月10日,澳大利亞的川斯費得-阿梅康(Transfield-Amecon,目前屬於Tenix Defence Systems公司)造船廠正式取得建造合約;而B+V澳洲分公司則負責進行細部設計,諾貝爾科技公司(NobelTech,後來被Saab購併成為Saab Tech)負責提供大部分的電子裝備。除了川斯費得公司外,紐西蘭的造船業也負責紐澳軍團級的部分建造工作 。整體而言,澳洲與紐西蘭業界負責紐澳軍團級相關合約額度的80%,澳洲佔73%而紐西蘭佔7%。紐澳軍團級的各模組將在德國新堡、澳洲與紐西蘭等地建造,再轉至澳洲的船塢進行組合。十艘巡防艦中,第二與第四艘屬於 皇家紐西蘭海軍, 分別在1997與1999年服役,紐西蘭稱之為提卡哈級(Te Kaha class)。

紐澳軍團級滿載排水量3600ton,動力配置為複合燃氣渦輪與柴油機(CODAG),包括一具輸出30172匹馬力的GE LM-2500-30燃氣渦輪、兩具各輸出4420匹馬力的MTU 12V 1163 TB83柴油機,搭配雙軸螺旋槳,最大航速27節;單純以柴油機驅動時巡航速率18節、續航力6500海里,比一般的MEKO系列增加約50%。最初紐澳軍團級曾規劃裝備兩部LM-2500燃氣渦輪,使最大航速可達31.75節,不過最後基於節省成本而刪除其中一座。艦上設有兩個桅杆模組,兩具煙囪採V字型並列,艦體與上層結構均採用鋼材建造。電子系統方面,紐澳兩國的紐澳軍團級採用相同的裝備,二號塔狀桅杆上裝有一具AN/SPS-49(V)8  C/D頻對空搜索雷達,一號主桅頂端則有一具易利信(Ericsson,目前為SAAB Microwave Systems)的海長頸鹿(Sea Giraffe)9LV 453 TIR G/H頻對海/對空搜索雷達,一號主桅前方有一具負責導控RIM-7P海麻雀飛彈與艦砲的CelsiusTech9LV 453 J頻射控雷達,後端也與雷松(Raytheon)Mk-73 Mos 1連續波(CW)照明器整合,以注入導引海麻雀飛彈所需的照明信號。紐澳軍團級的作戰中樞為諾貝爾科技的9LV 453 Mk3型戰鬥管理系統,皇家澳洲海軍最後一艘紐澳軍團級柏斯號(HMAS Perth F-157)的戰鬥系統則為改良後的9LV MK3E。電子戰方面,本級艦配備Thorn EMI modified Spectre A電子支援系統、Telefunken PST-1720 Telegon 10電子反制系統以及四具美製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並預留安裝美製AN/SLQ-25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的空間。水下偵測方面,本級艦配備Thomson的Sintra Spherion B艦首主/被動聲納,艦尾並預留安裝拖曳陣列聲納的空間。紐澳軍團級的資料傳輸系統包括Link-11資料鏈以及SHF衛星通信系統等; 皇家澳洲海軍從三號艦瓦拉蒙格號(HMAS Warramunga,F-152)開始裝備MILSACTOM衛星通信系統,以便與美國或其他北約盟國武力遂行協同作戰。

屬於澳洲的紐澳軍團級首艦紐澳軍團號(HMAS Anzac F-150)

一艘屬於澳洲、停泊於雪梨花園島海軍基地的紐澳軍團級巡防艦,攝於2013年2月13日。

紐西蘭提卡哈級巡防艦(HMNZS Te Kaha F77)的八聯裝MK-41發射器,裝填海麻雀防空飛彈。

(上與下)紐澳軍團級巡防艦柏斯號(HMAS Perth F-157)艦橋的駕駛台,上為舵輪,

下為控制燃氣渦輪的節流筏。攝於2015年5月新加坡。

 

紐澳軍團級從規劃之初便打算配備新一代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不過當時ESSM尚未研發完成,所以前兩艘紐澳軍團級暫時以現有的RIM-7P北約海麻雀飛彈以及雷松的MK-73 Mod1射控雷達墊檔;而從本級艦第四艘、澳洲所屬的三號艦瓦拉蒙格號開始, 原本的MK-73 CWI被澳洲CEA Technologies公司的固態連續波照明器(Solid State Continuous Wave Illuminator Transmitter,SSCWI)取代(仍沿用原有的照明雷達天線),並正式納入ESSM防空飛彈 。相較於使用真空管技術的MK-73 CWI,使用固態電子元件的SSCWI的可靠度大幅提昇,後勤維修亦十分便利,而且採用開放式架構,能取代現有照明雷達系統的CWI,因此未來的銷售潛力看好。在2003年底,瓦拉蒙格號完成了SSCWI與ESSM的整合試射工作,日後前三艘(澳洲F-150、151以及紐西蘭F-77)也跟進換裝。

一艘紐澳軍團級巡防艦的MK-41垂直發射器發射RIM-7P海麻雀防空飛彈。

武裝方面,澳洲、紐西蘭兩國的紐澳軍團級在服役初期火力較為薄弱,許多武裝空間先預留。艦首裝有一門美製MK-45 Mod2五吋54倍徑艦砲,並在2000年代初期陸續換裝使用匿蹤砲塔殼與62倍徑砲管的MK-45 Mod4;其實在一開始,皇家澳洲海軍打算採用的是OTO 76mm快砲,不過考慮到76mm快砲的岸轟火力支援能力不足,才改用MK-45 5吋艦砲。煙囪後方的模組基座最多能安裝兩組美製八聯裝MK-41 垂直發射系統(VLS),但服役初期只安裝一組八聯裝MK-41 Mod5(戰術型),且無海上再裝填能力。紐、澳兩國的前三艘紐澳軍團級裝備八枚RIM-7P垂直發射型海麻雀防空飛彈,從瓦拉蒙格號起便換裝新一代的海麻雀ESSM;由於MK-41每管能裝填四枚,換裝ESSM後防空火力遂大幅提昇。本級艦艦身兩側則各裝有一座由舊艦移植來的MK-32三聯裝魚雷發射器, 服役初期使用美製MK-46 Mod5魚雷。艦尾擁有一個直昇機庫與直昇機甲板,可操作一架大型反潛直昇機,飛行甲板上則有RAST輔助降落系統。以上就是紐澳兩國最初的裝備。

土溫巴號(HMAS Toowoomba FFH-156)直昇機甲板的RAST輔助降落系統控制室。

攝於2023年5月4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皇家澳洲海軍曾考慮添購紐澳軍團級的加長防空衍生型來接替柏斯級的地位,不過幾經考量之後,此計畫並未付諸實行,爾後代之以SEA-4000大型防空艦艇計畫(Air Defense Ship,ADS),後來改稱防空作戰驅逐艦(Air Warfare Destroyer,AWD),最後在2007年選擇了西班牙F-100飛彈巡防艦的設計, 皇家澳洲海軍打算採購三至四艘, 首艦預計在2015至2016年間服役。由於另有專文介紹AWD,在此便不予贅述。此外, 皇家紐西蘭海軍也曾考慮增購 另外兩艘提卡哈級,但最後沒有通過。

服役經歷

在1999年因東帝汶公投從印尼獨立引發的東帝汶人道危機,澳洲參與了聯合國授權組織的東帝汶維和部隊(International Force East Timor (INTERFET)到當地維和,紐澳軍團級巡防艦也投入了相關勤務。

2003年3月,澳洲派遣兵力協助美國攻打伊拉克,便出動首艘本級艦紐澳軍團號(HMAS Anzac F-150),首開本級艦的實戰紀錄。在這個名為「自由伊拉克作戰」(Operation Iraqi Freedom)的行動中,紐澳軍團號曾以艦砲轟擊伊軍岸上的陣地。2005年1月22日夜間,隸屬澳洲的紐澳軍團級艦布拉雷特號(HMAS Ballarat F-155)於印度洋進行例行巡邏時,意外擱淺於耶誕島(Christmas Island)附近的海域,導致推進器與舵面受損,幸好無人員傷亡。

澳洲紐澳軍團級的後續升級

1990年代紐澳軍團級陸續服役之際,皇家澳洲海軍便開始規劃後續的升級工作,第一個計畫稱為紐澳軍團級戰鬥能力改進計畫(ANZAC warfighting improvement programme),在1994年展開,項目包括增加第二組MK-41垂直發射器(原本就有預留空間)以及換裝新型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由於經費不足,此計畫在1999年取消 。

在2000年國防白皮書中,皇家澳洲海軍正式決定對紐澳軍團級進行升級,項目包括SEA 1348 Phase 3水下與水面作戰能力提升(Underwater & Surface War Fighting Upgrade Program)計畫、SEA 1428換裝海麻雀ESSM防空飛彈、SEA 1448紐澳軍團級反飛彈防禦( Anzac Anti-Ship Missile Defence,ASMD,見下文) 等。其他項目尚包括加裝美澳合作開發的Nulka主動反制誘餌(AED)、法國Sagem的吸血鬼(Vampire)紅外線搜索追蹤儀(IRST)等。Nulka的誘餌發射器被安裝在直昇機庫上,總共安裝四組。

Phase 1438 Phase 3水下與水面作戰能力提升計畫,Phase 3A/B/C等三個階段:Phase 3A係加裝八枚魚叉Block II反艦飛彈(也包含戰鬥系統整合與後勤支援設施),兩組四聯裝MK-141反艦飛彈發射器設置於艦橋前部的位置;澳洲在2002年向美國採購64枚魚叉Block II反艦飛彈來分配給八艘紐澳軍團級,從2004年12月到2008年9月完成換裝工作。皇家澳洲海軍把魚叉飛彈發射器裝在艦橋前方的B砲位甲板上,而不是一般MEKO 200安裝於主桅杆後方,這可能是為了避免船隻重心升高,尤其是將來SEA 1448計畫之後還換裝CEAFAR相位陣列雷達(見下文);此外,據說也有關於電磁兼容性等其他考量。SEA 1438 Phase 3B是加裝魚雷防禦系統(Torpedo Self Defence),2003年11月起執行)。SEA 1438 Phase 3C是加裝Thales Underwater Systems的TMS 5424Petrel水雷與障礙迴避聲納(Mine and Obstacle Avoidance Sonar,MOAS),2003年12月簽約,從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陸續完成安裝;隨後,Phase 1438 Phase3又納入增加拖曳陣列聲納(見下文)。

澳洲的瓦拉蒙格號在2003年1月正式部署ESSM,成為全球首艘實際使用此種飛彈的艦艇,該艦並在2004年底配合大修時程,成為姊妹艦裡第一艘加裝魚叉Block 2反艦飛彈系統者。從2005年開始,赴波斯灣值勤的澳洲紐澳軍團級都裝備兩座以色列Rafael製造的迷你颱風(Mini Typhoon)遙控武器站,以M-2HB 12.7mm機槍作為武裝,每個迷你颱風都各配一座TopLite EO指揮儀來進行瞄準射控。到2008年,加裝ESSM、魚叉飛彈與Nulka誘餌 等工程已經全數完成。

在1990年代後期 ,澳洲展開了「澳洲水面艦拖曳陣列聲納」(Australian Surface Ship Towed Array Sonar System,ASSTASS)計畫,與法國Thales Underwater Systems集團合作,開發一種新型輕量化低頻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為了節省體積重量,ASSTASS將主/被動聲納部分結合於單一的拖曳陣列上;爾後此聲納系統咸信裝備於 紐澳軍團級巡防艦上,而Thales也以ASSTASS的技術成果與該集團CAPTAS低頻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系列結合,成為輕量廉價版的CAPTAS Nano。

魚雷方面,澳洲海軍從2000年推動JP 2070計畫,打算引進市場現成的新輕324mm型魚雷取代現役MK-46 Mod5,並選擇了MU90魚雷,從2008年起陸續換裝。最初澳洲打算在水面艦艇與固定翼反潛機、反潛直昇機上配備MU90魚雷,包括阿德萊德級(Adelaide class)與紐澳軍團級巡防艦,S-70B-2海鷹(Seahawk)及SH-2G超級海妖(Super Seasprite)反潛直昇機,AP-3C獵戶(Orion)固定翼反潛機等;隨後,SH-2G超級海妖直昇機遭澳洲取消,S-70B-2以及AP-3C反潛機由於預算限制而被排除在MU-90的換裝範圍,而澳洲隨後向美國新購MH-60R反潛直昇機與P-8A海神(Poseidon)反潛機都一併購入美製MK-54魚雷,因此MU-90只能從澳洲水面船艦發射。在2008年6月,皇家澳洲海軍的紐澳軍團級艦土溫巴號(HMAS Toowoomba FFH-156)在實彈測試中首度發射MU90魚雷。然而,澳洲MU90魚雷在系統整合與測試上發生大量問題,導致形成戰力的期程一再延後;據說澳洲MU-90在實際測試期間,魚雷主要性能都無法達到廠商宣稱的紙面數據。在2011年,JP 2070被澳洲聯邦政府納入特別監督與修正的項目,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的時間延後到2011年11月。JP 2070項目經過四年停滯之後,終於在2012年12月12日從澳洲政府「有疑慮項目」(Projects of Concern)名單中除名。在2013年8月,皇家澳洲海軍的紐澳軍團級艦艇進行了MU-90服役前最後一次模擬實戰情況、搭載完整戰雷頭的實彈射擊驗證。在2013年10月15日,MU-90正式進入澳洲海軍服役,距離JP 2070項目展開已有13年之久。隨著MU90魚雷形成戰力,升級的紐澳軍團級(Anzac class)與阿德萊德級(Adelaide class)飛彈巡防艦終於達到最終作戰能力(Full Operational Capability)。最後,澳洲海軍總共花費約6.39億澳幣購買一批數量不詳(機密)的MU-90魚雷。澳洲國家審計辦公室(Australian National Audit Office)嚴厲批評澳洲MU-90魚雷計畫,包括造價高昂、評估階段的實際測試不足而未能發現魚雷的問題(太輕易相信廠商宣傳的性能數據),而且無法用於澳洲海軍的航空機。

在2008年11月19日,Thales澳洲分公司宣布完成紐澳軍團級升級計畫SEA 1442 Phase 3的海上通信現代化(Maritime Communications Modernisation)的任務與支持系統(Mission and Support Systems),此項目結合了先前來自SEA 1390阿德萊德級升級計畫的成果。SEA 1442的通信升級項目包括引進網路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為基礎的數位化海上戰術廣域網路(Maritime Tactical Wide Area Network,MTWAN),並能與澳洲海軍現有的類比通信傳輸系統介接。MTWAN會安裝於全部八艘紐澳軍團級和四艘接受SEA 1390升級的阿德萊德級、卡尼貝拉號(HMAS Kanimbla L51)戰車登陸艦、成功號(HMAS Success OR304)補給艦上。在2008年12月,澳洲海軍船艦開始安裝艦隊網路中心(Fleet Network Centre)。
 

澳洲SH-2G超級海妖反潛直昇機項目的失敗

皇家澳洲海軍的紐澳軍團級最初採用一架該國原有的美製S-70-B-2反潛直昇機, 隨後在1997年美國卡曼航太(Kaman)購買11架SH-2G(A)超級海妖式(Super Seasprite)反潛直昇機,以美國海軍庫存SF-2F機體翻修改良而來。超級海妖原訂於2001年開始交付,不過第一架SH-2G直到於2003年10月13日才交 給皇家澳洲海軍;而皇家紐西蘭海軍的本級艦一開始則使用該國原有的SH-2F,隨後換裝與澳洲一起採購的5架SH-2G。澳洲的SH-2G(A)從一開始便面臨計畫落後與諸多技術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機上新型整合戰術航空電子系統(ITAS)遲遲無法完成,導致已交付澳洲的SH-2G無法有效運作,甚至影響到飛行安全。 此外,皇家澳洲海軍也抱怨SH-2G(A)在惡劣氣候與低能見度條件下的操作能力不佳 。從2003年交機以來,SH-2G(A)始終無法擔負原始期望的任務,甚至被譏為「只能在良好天候出勤的運輸直昇機」。因為這些因素,皇家澳洲海軍的10架SH-2G在2006年5月 起無限期停飛停飛。如果澳洲希望解決SH-2G(A)的問題,至少必須繼續花費4500萬澳幣,而且時程不會早於2010年。在2007年底,澳洲政府開始全面檢討超級海妖計畫;到了2008年3月,新上任的澳洲工黨政府改變了政策,決定快刀斬亂麻取消超級海妖計畫, 以節省後續的支出 ,將資源集中在現有的S-70B-2機隊上。 隨後,澳洲政府與凱曼公司達成協議,在三年內將11架SH-2G退還給凱曼公司,而凱曼則償付3700萬美元,其中2011年3月以前需償付2500萬美元,在2012與2013年各支付600萬美元,整個過程將在美國國會的監視下完成。超級海妖計畫取消後,澳洲政府也隨之開始規劃現役S-70-B2反潛直昇機的升級計畫來彌補。SH-2G另有專文介紹,在此不予贅述。

在1997年,紐西蘭海軍決定引進5架SH-2G超級海妖反潛直昇機來裝備兩艘提卡哈級;不同於澳洲的合約,紐西蘭訂購的使用新造機體。在新機體製造期間,SH-2G的製造商凱曼航太先租借4架SH-2F給紐西蘭海軍;紐西蘭海軍從19982月接收這四架SH-2F,直到2001年8月首批兩架新造SH-2G交機為止。

SEA 1448 ASMD反飛彈防禦項目

紐澳軍團級換裝CEAFAR相位陣列雷達的早期想像構型,前桅杆模組加裝一座擁有六面陣列天線的

塔狀物;然而,最後方案則是將CEAFAR/CEAMOUNT雷達與SPS-49(V)8都裝在後桅杆模組上。

(上與下)完成ASMD改裝後的柏斯號(HMAS Perth F-157)的後桅杆特寫,

裝有六面CEAFAR的S波段矩型天線,以及四面CEAMOUNT的X波段照射天線。

 

在2012年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12)中,柏斯號發射ESSM防空飛彈的畫面。

 

SEA 1448紐澳軍團級反飛彈防禦( Anzac Anti-Ship Missile Defence,ASMD)堪稱紐澳軍團級服役以後第一次重大的改良項目,此計畫包含兩個部分:新型射控雷達以及新的反飛彈近迫防禦系統,強化紐澳軍團級對抗現有與未來空中威脅的能力。經過ASMD升級的紐澳軍團級不僅自衛生存能力大幅提昇,還能為附近水面編隊提供有限度的空中保護,並協助澳洲規劃中的澳大利亞防空艦(AWD)進行艦隊防空作戰。跟1990年代未能實現的戰力提升計畫相似,SEA 1448 AWD也包括換裝相位陣列雷達,不過SEA 1448 AWD並沒有打算加裝 第二組MK-41垂直發射器,這是基於工程複雜度、上部重量以及成本的妥協。

 在2003年12月,澳洲國防部正式啟動SEA 1448計畫。ASMD計畫執行階段稱為SEA 1448 Phase 2,分為Phase 2A與Phase 2B兩階段;Phase 2A在2003年批准,執行項目包括為紐澳軍團級現有的SAAB 9LV 453戰鬥管理系統進行升級,並安裝紅外線熱影像搜索與追蹤系統(選擇了法國Sagem的新世代吸血鬼,Vampir NG);而Phase 2B則針對紐澳軍團級的防空接戰能力進行全面升級,使之能在高威脅複雜環境下同時對抗多個目標。經過評估後,澳洲當局決定為紐澳軍團級加裝CEA Technologies公司開發的裝新型相位陣列雷達(PAR)系統,並整合新型ESSM發展型海麻雀防空飛彈,成為SEA 1448 Phase 2B的核心項目。

在2004年,SEA 1448 ASMD開發團隊正式組成,又稱為紐澳軍團巡防艦聯盟(ANZAC Alliance),由TenixDefence(後來成為英國BAE System集團澳洲分公司)為主,其他成員包括負責戰鬥系統的SAAB System以及澳洲國防物資局(Defence Materiel Organisation,DMO)等單位,合約於2005年5月正式簽署,總值8.4億澳幣。在2005年9月,澳洲政府正式宣布採用CEA Technologies發展的CEAFAR/CEAMOUNT相位陣列雷達組合(另有專文介紹),作為 Project SEA 1448 Phase 2B的重點項目,而CEA Technologies自然也成為主承包商,與紐澳軍團巡防艦聯盟密切合作。 

在SEA 1448 Phase 2B中,紐澳軍團級加裝一套CEAF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系統 (原本的SPS-49(V)8對空搜索雷達仍然保留),並以CEAMOUNT X波段相位陣列照明器取代原本的MK-73射控雷達系統,用來導引ESSM防空飛彈以及火砲。原本紐澳軍團級的SSWCI+傳統照明天線的組合每次只能導引一枚ESSM接戰,而CEAMOUNT由於使用主動相位陣列天線,能以分時的方式同時導控多枚ESSM飛彈接戰十數個來自不同方位的目標, 抗飽和攻擊能力十分出色。而在率先執行的SEA 1448 Phase 2A之中,紐澳軍團級加裝了兩套法國Sagem的新世代吸血鬼(Vampir NG)紅外線搜索追蹤儀,分別安裝在艦橋頂部與機庫上方後桅杆,負責搜索反艦飛彈的高熱信號;CEAFAR與Vampir NG的搭配,能有效追蹤低空來襲的戰機或飛彈 。

在SEA 1448 Phase 2工程中,紐澳軍團級會換裝一套由BAE System澳洲分公司與CEA Technologies合作開發的新型輕量化桅杆模組,桅杆頂部,共配置六面CEAFAR S波段主動向為陣列天線陣面 、四面CEAMOUNT X(I/J)波段相位陣列照射天線,以及配合的相關線路、控制支援裝備;紐澳軍團級原本搭載SPS-49雷達的後桅杆模組便被CEA雷達桅杆取代,但SPS-49(V)8對空搜索雷達還是保留,移到 這座CEA雷達桅杆的頂部。除了更新雷達之外,SEA 1448也換裝美國Kelvin Hughes的SharpEye導航雷達系統 ,合約在2008年8月簽署。除了裝置CEA雷達的後桅杆之外,SEA 1448也為紐澳軍團級換上新的前桅杆;新的前桅杆模組比較細小,上面裝有兩具導航雷達 ,原本在前桅杆頂的9LV 453TIR對空/平面搜索雷達遭到移除;此外,改裝工程也將艦尾改為封閉式。在SEA 1448計畫中,CEAFAR/CEAMOUNT雷達系統總共耗資約4.59億澳幣。

在SEA 1448 ASMD計畫中,艦上原有的SAAB 9LV 453 Mk.3射控系統也經過改良,SAAB稱之為9LV MCS,原本的SABAB 9LV 453射控雷達則獲得保留;而改良後的9LV MCS射控系統也用於澳洲在2000年代後期籌建的坎培拉級(Canberra class)兩棲突擊艦上。隨著戰鬥系統的更新,SEA 1448也大福更新了戰情中心的軟硬體以及顯控台佈局。改良後的戰情室配備10個新的多功能顯控台,包括偵測、 武器射控、航空管制與指揮官等席;每個顯控台位置經過仔細佈置,與指揮官之間的溝通互動效率獲得提升。 每個新顯控台擁有一個30度角的LCS平面顯示器,並採用美國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以利軟體撰寫開發; 人機介面也經過改進,更符合使用者的直覺。戰情中心還設置幾個大型平面顯示器,用來顯示戰場空域等 整體作戰態勢情資。艦上的整合通信/資料傳輸系統結合Link-11/16資料鏈,此外還透過一個指揮傳輸系統 (以9LV為基礎的輕量化版本)與派遣的RHIB突擊艇進行聯繫與情資交換。ASMD戰鬥系統的開發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完成所有硬體更新以及完整的基本軟體作戰功能 ;在SEA 1448 Phase2階段,其雷達系統、戰鬥管理系統與ESSM防空飛彈都整合完畢。而第二階段(SEA 1448 Phase3)於2012至2013年執行,則繼續改善與擴充軟體至最終交付標準,而最終驗收則在2013年底進行。

SEA 1448也考慮加裝新型反飛彈近迫防禦系統 ,填補原本的空白。皇家澳洲海軍評估的主要系統包括美國RAM公羊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以及法國MBDA的Sadral六聯裝短程防空飛彈系統,其中RAM無論是射程、攔截能力、備射量都遠高於使用西北風飛彈的Sadral,然而價格也遠比Sadral高昂得多。 皇家澳洲海軍曾購入一套21聯裝MK-49公羊飛彈發射系統進行評估。反潛方面,SEA 1448 ASMD納入了美製MH-60R反潛直昇機的操作能力,為此原本艦尾甲板下方的開放式作業區域被修改成封閉式。此外,由於紐澳軍團級的MK-41 Mod 5發射器是戰術型(Tatical),深度足以容納標準SM-2MR Block 3A/B區域防空飛彈,因此理論上紐澳軍團級也有潛力換裝;不過這需要同時修改射控系統。

在2016年5月,最後一艘接受ASMD改裝的紐澳軍團級斯突爾特號

(HMAS Stuart FF-153)進入西澳大利亞的亨德森(Henderson)船廠的船塢

,準備展開升級。

ASMD的測試過程

在2005年12月,CEA Technologies獲得CEAFAR雷達的前期相位陣列雷達(Preliminary Phased Array Radar Program,P3)發展合約,包括建造陸基測試系統以及初期生產型系統,以逐步建造測試的方式循序漸進。依照SEA 1448計畫,完成陸地上的系統整合與初步測試後,首先利用一艘紐澳軍團級安裝ASMD ,作為SEA 1448 Phase 2階段的降低風險(de-Risk)測試驗證平台,透過各種測試項目確認必要的工程設計與修改之後,才進行其餘各艦的改裝;而皇家澳洲海軍在2007年決定由柏斯號(HMAS Perth F-157)作為第一艘接受改裝的紐澳軍團級。

在2008年8月,9LV MCS改良戰鬥系統的設計審查完成;在2008年12月,CEA Technologies獲得第一套CEAFAR雷達系統生產型的產製合約,此系統會先在澳洲海軍史特林基地( HMAS Stirling)進行陸基測試,然後安裝到柏斯號上。在2009年4月,SAAB System獲得SEA 1448的第二階段(Phase 2)合約。在2009年6月,第一套生產型CEAFAR相位陣列雷達系統與相關控制裝備交付建造單位,並安裝於剛完成製造的新桅杆模組上。在2009年7月,CEAFAR/CEAMOUNT雷達系統開始全系統的整合工作,整套ASMD反飛彈防禦的所有設備都安裝在柏斯號上,準備展開最後的海上整合測;而在地面的測試工作都在陸地上的紐澳軍團級巡防艦陸基支援設測試施(ANZAC Class System Support Facility land-based test site)完成。在2009年12月,SEA 1448的整套防空系統地面原型完成了所有的整合測試。

在2010年1月起,柏斯號在位於西澳亨德森(Henderson)的澳洲海事設施(Australian Marine Complex ,AMC) 開始安裝ASMD的設備,第一套生產型CEAFAR與CEAMOUNT雷達系統則在完成工廠測試之後,於2010年9月底安裝到柏斯號上。安裝完畢後,柏斯號在西澳演習區域( West Australian Exercise Area)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海上驗收測試(Sea Acceptance Testing),首先測試柏斯號新增加ASMD各項設備(尤其是整合CEAFAR/CEAMOUNT的新桅杆)之後的基本航行與穩定性能,然後進行戰鬥系統測試,包括以雷達系統同時探測多個次音速與超音速目標;此階段的測試證實CEAFAR相位陣列雷達系統面對高速飛行與高機動轉彎目標時擁有極佳的探測性能。在西澳完成測試後,柏斯號在2011年4月航向東澳海上演習區域(East Australian Exercise Area)進行最終的作戰測試,包括在5月8日進行ESSM防空飛彈的實彈攔截測試。

ASMD改裝工程由位於西澳大利亞亨德森(Henderson)屬於BAE Systems澳洲分公司的澳洲海事設施(Australian Marine Complex ,AMC)負責,首艘進行改裝的柏斯號於2010年1月18日展開工作。第一套生產型CEAFAR與CEAMOUNT雷達系統在完成工廠測試之後,於2010年9月底安裝到柏斯號上。柏斯號在2010年10月完成ASMD所有改裝工程 ,2011年2月21日展開試航,首先在西澳演習區域( West Australian Exercise Area)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海上驗收測試(Sea Acceptance Testing),一開始先測試柏斯號新增加ASMD各項設備(尤其是整合CEAFAR/CEAMOUNT的新桅杆)之後的基本航行與穩定性能,然後進行戰鬥系統測試,包括以雷達系統同時探測多個次音速與超音速目標;此階段的測試證實CEAFAR相位陣列雷達系統面對高速飛行與高機動轉彎目標時擁有極佳的探測性能。完成在西澳的測試之後,柏斯號在2011年4月27日航行到澳洲東岸的東澳海上演習區域(East Australian Exercise Area),在美國海軍於夏威夷飛彈測試場(US Navy Pacific Missile Range Facility )的協助下進行先期作戰驗證測試評估(early operational assessment phase),包含參與隨後美澳護身符軍刀演習(Exercise Talisman Saber);在測試中,這套系統將面臨更嚴苛的高強度戰場考驗,包括同時追蹤大量來襲目標,CEAMOUNT照明器以分時多工方式切換波束、同時導引多枚在空的ESSM飛彈接戰來自不同方位的多個目標等等。在2011年5月8日,柏斯號進行ESSM防空飛彈的實彈攔截試射成功,順利達成Category 5(能對抗終端飛行階段的現代空中威脅)。在2011年6月,柏斯號順利完成第一階段(Stage 1)測試,澳洲政府接著批准後續七艘紐澳軍團級的改裝工作。

依照2012年12月澳洲國家審計辦公室(Australia National Audit Office,ANAO)的報告,ASMD SEA 1448 Phase 2B階段的耗費成本從2005年通過時的4.04億澳幣,上漲到6.758億澳幣(至2012年6月實已經花費3.404億,另外3.354億待執行);另外,SEA 1448 Phase 2A與Phase 2B兩個階段都發生延誤,其中Phase 2A花費的時間由原訂97個月增為167個月,而Phase 2B則從原訂90個月增為145個月。此外,為了讓皇家澳洲海軍新購入的MH-60R反潛直昇機達成全作戰能力,紐澳軍團級也必須更新相關裝備,然而這些改良作業被排定在紐澳軍團級完成所有ASMD改良並重新服役、在下一次排定維修時才會執行,在這段過渡時期只能繼續配合舊有的S-70B反潛直昇機來操作。至2013年2月間,澳洲在ASMD項目上總共花費了6億5414萬3000澳幣,大約是最後完成整個升級計畫的總花費的62%(估計最終成本約10.5億澳幣左右)。

2013年,紐澳軍團級ASMD項目展開第二階段(Stage 2)測試,展現CEAFAR雷達系統的完整作戰能力,包括CEA Mount照射雷達以間斷照明(ICWI)模式導引飛彈、電子對抗能力、在高威脅情境下的受損模式(casualty modes)。在2013年8月,柏斯號完成ASMD第二階段的作戰測試評估(Operational Test),於在夏威夷的測試中展現出良好的偵測能力,成功捕捉到所有的目標,包括同時多飛彈飛行以及2.5馬赫飛行的高速目標。在2013年11月,柏斯號以及艦上的ASMD防空系統正式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在2017年3月9日,澳洲海軍宣布Project 1448 ASMD項目在2017年全部完成,此時最後一艘進行升級工程的紐澳軍團級艦斯斯突爾特號(HMAS Stuart FF-153)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工廠工程,完成海上測試之後就恢復服役。

 

紐澳軍團級壽命中期能力保障計畫(AMCAP)

在2016年4月,澳洲政府與BAE Systems澳洲分公司、瑞典SAAB集團澳洲分公司、海軍船艦管理(Naval Ship Management)簽署了船艦管理合約(Warship Asset Management Agreement,WAMA),為紐澳軍團級在剩餘的役期中進行各項升級、支持保障、資源管理工作,合約執行期間8年,總價值約20億澳幣(15.2億美元)。

前述合約中,最主要的升級項目就是紐澳軍團級壽命中期能力保障計畫(ANZAC Mid-life Capability Assurance Programme,AMCAP),在2017年初展開,改進項目包括換裝一個CEAFAR2-L主動相位陣列對空監視雷達取代原本SPS-49V(V)8雷達(項目名稱為SEA 1448 Phase 4B)、換裝新型敵我識別器(符合未來軍民用的二次雷達需求)、更新通信系統(先前SEA 1448 Phase 4的延續)、更新魚雷系統、增加Nulka主動反制誘餌、 加裝Sea Defender MK-1魚雷防衛系統(含LESCUT魚雷誘餌與SLQ-25C拖曳魚雷反制系統)、改進主機與推進系統來提高效率,並更新加熱冷卻、污水處理等船艦支持保障系統等,合約總價值超過4億美元。 在這項改裝中,原本SAAB 9LV 453戰鬥管理系統的技術插入軟體從Windows作業系統遷移到Linux系統,其他一併執行的SEA 1442 Phase 4 升級項目包括由Selex提供的增強型整合通信設備(含外部無線電通信與內部戰術通信),包括高速率視線內通訊系統及現代化的通信管理系統,能滿足北約的海上數據加密需求。

LESCUT魚雷誘餌由以色列Rafael和Ultra加拿大分公司研製,能由MK-36 SRBOC、Super Barracuda、Rafael的IDS等誘餌發射器發射。LESCUT是在標準的金屬干擾絲彈體中加裝漂浮裝置與水下聲學負載,誘餌的最大發射距離約2km。先前LESCUT魚雷誘餌系統已經安裝到了霍巴特級飛彈驅逐艦和阿德萊德級巡防艦上。
 

CEA Technologies在PACIFIC 2017展出的CEAFAR 2L雷達計畫雷達桅杆模型;

這是紐澳軍團級在ASMD計畫之後安裝的桅杆系統,原本桅杆頂安裝的SPS-49

長程二維對空搜索雷達遭到拆除,並且再增加一層,裝置新的CEAFAR2-L雷達

陣面;而下層原本的CEAFAR/CEAMOUNT陣面位置 基本保持不動。

在2017年10月5日,澳洲國防工業部長(Minister for Defence Industry)Hon Christopher在雪梨的太平洋2017(PACIFIC 2017)海事防衛展上正式宣佈,CEA Technologies已經與澳洲國防部簽署合約,為紐澳軍團級研製更新型的CEAFAR2-L L波段長程相位陣列雷達系統,合約總值約1.48億澳幣(1億1628萬美元),相關項目包括研製新一代的CEAFAR2-L長程雷達以及整合、安裝,整個計畫的總額度可望超過4億澳幣(3億1428萬美元)。Christopher Pyne表示,新的CEAFAR2-L雷達使紐澳軍團級在剩下的服役生涯中,繼續適應日趨嚴峻的空中與飛彈威脅。CEAFAR2-L會取代紐澳軍團級的SPS-49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依照CEA Technologies在PACIFIC 2017現場展出的CEAFAR2-L的模型,原本紐澳軍團級的CEAFAR/CEAMOUNT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的桅杆頂部的SPS-49二維對空搜索雷達被拆除,而新的桅杆塔狀結構比原來增加一層,上層容納六面CEAFAR 2-L L波段陣面,下層容納六個CEAFAR S波段與四個CEAMOUNT X波段陣面(大致維持原本佈局)。這個新的鋁合金後桅杆比原有的桅杆更高更寬,高度增加2m,但桅杆結構重量反而減輕500kg;加裝CEAFAR2-L雷達使船艦重心升高,但還在可接受的範圍。

AMCAP項目的第一套主桅杆,結合CEA系列L/S/X三種波段相位陣列雷達,

隨後安裝於阿朗塔號(HMAS Arunta F-151)上。

與先前ASMD項目相同,AMCAP項目同樣由BAE System澳洲分公司位於西澳大利亞的亨德森(Henderson)船廠進行。在2016年12月,柏斯號(HMAS Perth F157)進入亨德森船廠,展開AMCAP工程前的預備工程(包括艦體平台維修、輪機設備翻新等),工程為期一年。第一艘實際進行AMCAP改裝項目的是阿朗塔號(HMAS Arunta F-151),在2017年9月於亨德森船廠展開工程。在2018年5月下旬,阿朗塔號原有的主桅杆被移除,而新的主桅杆(整合CEAFAR 2L L波段、CEAFAR S波段、CEAMOUNT X波段三種相位陣列雷達)在11月7日安裝。

阿朗塔號 號在2018年11月28日完成改裝(工期一共30萬工作小時),12月1日重新下水,隨後花費六個月時間準備海上測試,在2019年6月回到母港澳洲西部海軍基地(Fleet Base Wes),然後進行12週海上測試,在2019年年底重回現役;第二艘接受AMCAP升級的紐澳軍團級在2019年9月展開工程,全部八艘在2023年完成改裝。澳大利亞BAE System的國防項目經理Peter Rigby表示,後續進行AMCAP升級的紐澳軍團級,每艘在船廠耗費的工時可望縮短為22萬小時。

在2018年9月,兩艘紐澳軍團級在亨德森船廠,準備進行AMCAP升級工程;

左為紐澳軍團號(HMAS ANZAC F150),右為柏斯號(HMAS Perth F157)。

(上與下)經過AMCAP升級的土溫巴號(HMAS Toowoomba FFH-156)的

主桅杆,結合了CEAFAR2-L L波段長程相位陣列雷達與CEAFAR(S波段)、

CEAMOUNT(X波段)相位陣列雷達。攝於2023年5月4日新家坡國際海事

防務展(IMDEX 2023) 

在2021年8月10日,澳洲國防部宣布,經過AMCAP升級的紐澳軍團級巡防艦的CEAFAR-2L l波段相位陣列雷達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依2019年7月澳洲國防部公布的計畫,CEAFAR-2L雷達預定於2024年6月達全作戰能力(FOC)。

反艦飛彈升級

在2021年1月25日,澳洲國防部宣布啟動SEA 1300項目,在接下來20年投資240億澳幣(約190億美元)購置先進導向武器來強化澳洲海軍力量,包括射程370公里級的長程反艦飛彈、射程370公里級的增程防空飛彈、先進輕型魚雷、射程1500公里級的海上陸攻飛彈等,此外還會購買挪威康斯堡航太(Kongsberg Defence & Aerospace,KDA)以及美國雷松(Raytheon)合作的NSM Block 1A反艦飛彈(美軍編號RGM-184A)來取代澳洲海軍艦載RGM-84 Block 2魚叉反艦飛彈,此外還包括裝載於卡車底盤的陸地機動版。

在2022年5月下旬在雪梨舉行的印太2022(Indo Pacific 2022)期間,澳洲透露在SEA 1300項目中,會引進美國洛馬集團的艦載版LRASM(LRASM-SL)反艦飛彈並整合到霍巴特級(Hobart class)防空驅逐艦、紐澳軍團級(Anzac class)巡防艦以及規劃中的杭特級(Hunter class)巡防艦上。在此時,艦射版LRASM-SL使用RUM-139垂直發射反潛火箭的MK-114助升火箭,長度與重量過大,無法整合到澳軍團級的MK-41 Mod 5戰術型(Tatical)垂直發射器;此時美國海軍試射LRASM-SL,都使用長度更長的MK-41打擊型(Strike)垂直發射器。因此,洛馬集團打算與Thales澳洲分公司合作發展新的助升火箭,降低LRASM-SL的長度與重量。MK-114的裝藥量較大,結合LRASM-SL時,會在助升火箭燃燒完畢之前就拋棄;而新助推火箭可以適度減少火箭裝藥量,工燃燒作到燃料耗盡才拋棄。

 

紐西蘭提卡哈級的升級

相較於澳洲對紐澳軍團級綿密而廣泛的升級,紐西蘭方面則保守簡單許多。 

在2004年,紐西蘭為提卡哈級規劃四階段的平台系統升級(Platform Systems Upgrade,PSU),在2007年展開,估計花費6000萬美元。PSU分為四個領域,分別是提高平台穩定性以及改善艦內生活起居空間、翻修推進與機電系統(含主機、傳動系統、主機控制、發電機等)、安裝新的主要平台管理控制系統(Integrated Platform Management System,IPMS),以及改善空調與環境控制等輔助設施。在這項升級之中,提卡哈級艦尾的開放式甲板(直昇機庫甲板以下)改成部分封閉,增加的艙室設置健身房以及洗衣間。推進機電升級方面,主要是將原本MTU 12V 1163 TB83巡航用柴油機換成MTU 12V 1163 TB93,功率提高1.4MW(1900馬力),提高了經濟巡航(只開柴油機)的航速。提高平台穩定性是為擴大艙室空間以及預計未來安裝新設備來提高餘裕。而更新IPMS是解決原有平台管理系統到2013年就面臨屆齡過時(商源消失)的問題。改善空調系統是使船艦更適合在炎熱的低緯度水域(如東南亞、中東等)。四階段PSU升級都是配合每次船艦進塢維修週期而逐次進行,前兩項(提高穩定性、推進系統升級)是在2009與2010年進行,而後兩項則在2011與2012年間完成。  

最初皇家紐西蘭海軍兩艘提卡哈級沒有任何反飛彈近迫防禦裝備,不過日後紐西蘭還是在兩艦機庫上方追加一座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從舊艦移植而來)。 在2006年底,紐西蘭訂購四套以色列迷你颱風遙控武器站來裝備提卡哈級,每艘裝備兩套;不過,每艘提卡哈級只裝備一具配套的TopLite指揮儀。  

在2007年11月,紐西蘭正式決定在未來數年間針對提卡哈級的主要作戰、防空系統進行大規模升級,預計將花費至少5.76億 紐幣(約47.6億美元)。在2008年,皇家紐西蘭海軍 針對提卡哈級對付近距離小型高速水面目標的能力進行升級,包括升級其射控系統與艦砲的射控雷達系統,金額約2500萬美元,這個項目很可能包括將方陣系統升級為兼具反飛彈與水面目標的MK-15 Block 1B。

在2013年3月,皇家紐西蘭海軍展開升級提卡哈級反制系統的招標,稱為反艦飛彈防禦軟殺(Anti-ship missile defense soft kill,ASK),能對付涵蓋各型次音速、超音速反艦飛彈到小型輕型自殺飛機乃至以雷射導引的單兵肩射武器等,要求可連續在兩個500小時任務以及兩個250小時任務的期間達成98%可靠度,並維持95%可使用性。此外,提卡哈級的反制裝備升級還包括水下魚雷防禦(例如拖曳式誘餌)以及能360度全方位自動偵測威脅的新型電子支援設施等。

在2013年10月,紐西蘭宣布FSU計畫將選擇歐洲飛彈公司(MBDA)的海攔截者(Sea Ceptor)短程防空飛彈系統(詳見英國海軍區Type 26巡防艦一文)來取代提卡哈級原有的海麻雀飛彈,在2014年5月21日與MBDA簽署合約 ,在2016年起配合提卡哈級的進塢翻修工程來換裝。

在2014年4月14日,紐西蘭政府批准了提卡哈級升級工作的計畫啟動預算,粗估預算額度約4.46億紐幣。 在2014年5月21日,紐西蘭政府授與洛克西德.馬丁一份價值超過1.64億美元(約6.39億紐幣)的合約,負責為兩艘提卡哈級提供新的作戰管理系統與新感測器,稱為巡防艦系統升級(Frigate Systems Upgrade,FSU),合約包括設計工作,以及紐西蘭奧克蘭德文波特海軍基地設置作戰管理系統的相關訓練支援設施,合約執行期間為四年。船艦升級工作是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艾斯基摩軍港(Canadian Forces Base Esquimalt,CFB Esquimal)的維多利亞船廠(Plaintiff Victoria Shipyards, Esquimalt, B.C.,屬於Washington Marine group)進行。最初FSU項目預定總花費約3.74億紐幣,在2018年2月完成,目標是讓兩艘提卡哈級服役到2030年左右。

洛馬集團加拿大分公司先前為加拿大海軍哈利法克斯級巡防艦進行巡防艦延壽工程(Frigate Life Extension Project,FELEX),因此為紐西蘭執行的FSU合約應該會應用相關的經驗,並與多家加拿大廠商和瑞典SAAB合作組成團隊(先前為加拿大海軍進行哈利法克斯級巡防艦升級時,SAAB也是洛馬加拿大分公司的重要伙伴)。與洛馬加拿大分公司為哈立法克斯級巡防艦的升級項目類似,提卡哈級在FSU工程中會將原有AN/SPS-49(V)8 L波雷達拆除,換成一具Thales的SMART-S MK.2 三維多功能雷達;此外,也換裝洛馬加拿大分公司提供的CMS 330戰鬥管理系統;CMS 330最初是洛馬集團加拿大分公司前身Sperry為加拿大哈立法克斯級(Halifax class)巡防艦開發的戰鬥管理系統,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更新;提卡哈級升級案是CMS 330的第一個外銷實績,會整合海攔截者防空飛彈系統。水下系統升級方面,Thales集團澳洲分公司為FSU項目提供寬頻先進處理系統(Broadband Sonar Advanced Processing System,BSAPS),用來強化艦上Spherion B艦首固定式聲納以及TUUM-6多頻道數位水下通信系統(Digital Underwater Communication System,DUWCS);此外,艦上加裝Ultra Electronics Limited的Sea Sentor水面船艦魚雷防衛系統(Surface Ship Torpedo Defence,SSTD)。NSU項目其他子系統包括加裝萊茵金屬的多重彈藥軟殺系統(Multi Ammunition Softkill System,MASS), 、諾格集團(Northrop Grumman)的慣性導航系統、OSI Maritime Systems提供的導航雷達系統(含兩具Furuno 3000系列X波段導航/直昇機管制雷達),為海妖反潛直昇機整合挪威企鵝(Penguin)Mk 2 Mod 7反艦飛彈等。在2014年7月,紐西蘭海軍與英國Airborne Systems簽約,購買該公司的FDS3充氣式水面誘餌用於提卡哈級。

在2017年12月,新上任的紐西蘭工黨政府為FSU項目追加1.48億紐幣經費,支付安裝作戰系統增加的經費,這使得項目成本增加到6.39億紐幣。依照2017年12月13日紐西蘭國防部長Ron Mark在國會質詢時的說法,FSU項目經費超支主要是因為項目管理等問題,包括估算安裝整合新系統時間與成本的錯誤,且沒有即時解決;在2016年9月,前一任紐西蘭政府就已經得知此項目面臨成本超支的壓力,成本估計增加1億紐幣(原本預估3.74億紐幣,當時預估會增加到4.72億紐幣),而且進度延後13個月(當時預估要推遲到2019年3月完成)。

在2018年3月,第一艘接受FSU升級的提卡哈號(HMNZS Te Kaha F77)抵達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維多利亞船廠展開改裝工作,工期約兩年半;提卡哈號在2020年9月完成改裝工作出海測試,測試完成交艦之後在12月1日從加拿大艾斯基摩港(Esquimalt)啟航返回紐西蘭,在2020年12月20日抵達紐西蘭奧克蘭(Auckland)的達文波特海軍基地交付。這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一艘在加拿大境內進行現代化升級工程的外國軍艦。在2019年3月,二號艦馬那號(HMNZS Te Mana F-111)抵達加拿大維多利亞船廠展開FSU升級工程。

 

(上與下)正在位於加拿大維多利亞船廠進行升級改裝的紐西蘭海軍提卡哈

號(HMNZS Te Kaha F77)。前桅杆頂原本的海長頸鹿9LV 453TIR雷達已經被

換成Thales SMART-S Mk.2三維雷達;此外,原本船樓後部用來裝海麻雀防空飛彈

的MK-41 Mod5垂直發射器已經被MBDA的海攔截者防空飛彈的垂直發射器取代。

 

除了先前已經產生超支與落後之外,2020年起爆發的COVID19疫情也進一步衝擊了FSU項目的進度。由於FSU項目的落後與超支,引發洛馬集團加拿大分公司與次承包商維多利亞船廠隨後卻因這項專案而對簿公堂,互控對方違反合約。依照2022年5月12日英屬哥倫比亞最高法院網站公布的資料,雙方的指控主要是針對船艦設計、建造、安裝作戰系統等工作中,對關於船艦設計、設計與建造程序管理的疏失。

在2021年8月中旬,紐西蘭政府批准價值2120萬紐幣(約1470萬美元)的項目,進一步升級提卡哈級的通信系統,包括新的控制系統、現代化無線電/資料/語音通信系統等,在2024年完成;其中,新的通信系統由英國SEA提供,價值約460萬英鎊。

澳洲替換紐澳軍團級計畫

皇家澳洲海軍原本預計在2018年第四艘新造AWD防空艦下水後,開始規劃取代 紐澳軍團級的後繼艦。在2009年5月澳洲國防部頒佈的國防白皮書中, 皇家澳洲海軍 提出SEA-5000計畫,在2020年之前開發一種新巡防艦,用來取代現役八艘紐澳軍團級。

在2015年8月4日,澳洲托尼.艾伯特首相公開宣布澳洲將進行總價值890澳幣(約650美元)的造艦計畫,持續時間在20年以上,牽涉到澳洲海軍主要陣容的汰新;這些計畫包括500億澳幣的SAE 1000潛艦案,以及替換紐澳軍團級的SEA 5000水面艦艇案(約2020年起服役),以及替換阿米代爾級(Armidale class)巡邏艇的近海作戰船艦(2018年起服役),後兩者總值約400億澳幣。依照後續消息,SEA 5000的建造總數達9艘,總價值約200億澳幣。

參與SEA 5000競標的國外設計包括英國BAE System的Type 26巡防艦(澳洲與紐西蘭都屬於大英聯邦而且都操作紐澳軍團級巡防艦,因此英國希望Type 26能成為英國、澳洲、紐西蘭的軍備合作計畫)、西班牙納凡提亞的F100飛彈巡防艦衍生型、法國DCNS以及義大利Fincantieri各自的FREMM多任務巡防艦 提案、德國TKMS集團的MEKO A400RAN(德國F-125巡防艦的衍生型)等。

在2018年6月28日,澳洲首相馬卡龍.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同相關內閣與軍方首長共同簽署了聯合聲明,正式宣佈英國BAE Systems的Type 26全球作戰船艦(Global Combat Ship)在SEA 5000項目獲勝,並命名為杭特級(Hunter class)。然而,由於根據澳洲需求帶來的設計變更(包括整合澳洲國產CEA FAR相位陣列雷達以及美製神盾作戰系統等),導致杭特級面臨超重、進度落後、預算超支等情況。此外,隨著2010年代後期中國軍力崛起以及在周邊海域的主權聲索等行徑日益激進,使澳洲重新考慮整體戰略加強防務,將中國當作最大的競爭對手。

在2021年9月16日,澳洲與美國、英國正式宣佈建立AUKUS三國聯盟,在英國與美國協助下為澳洲建立核子攻擊潛艦;為此,澳洲還單方面取消了由法國取得合約、價值至少500億澳幣的未來潛艦計畫。AUKUS聯盟建立以及澳洲引進核子攻擊潛艦,為澳洲海軍的艦隊結構與建軍方向帶來重大衝擊,因此隨後澳洲政府也重新審查未來艦隊結構。

在2023年澳洲的戰略防務審查(DSR)中,組織了一個團隊對澳洲未來水面艦隊結構進行獨立分析(Independent Analysis);基於DSR與獨立分析,澳洲國防部在2024年2月20日公布未來的水面艦隊建構以及造艦產業計畫。在這項計畫中,澳洲海軍未來水面船艦骨幹由9艘Tier 1船艦以及7至11艘Tier 2船艦構成,再加上六艘大型無人或有人面載具(Large Optionally Crewed Surface Vessel,LOSV)。其中杭特級歸類為Tier 1,數量減為六艘(另外三艘是現役霍巴特級防空驅逐艦);而Tier 2則是以反潛為主的多用途巡防艦,會取代紐澳軍團級。

在這項造艦計畫中,澳洲政府同意為六艘紐澳軍團級進行必要升級(最老的兩艘先除役),提高殺傷能力(包括以NSM反艦飛彈取代魚叉反艦飛彈),填補Tier 2船艦服役前的空檔。此外,獨立分析報告中建議為一部份現役紐澳軍團級巡防艦進行升級,稱為過渡能力保障計畫(Transition Capability Assurance Program,TransCAP),提高一部份紐澳軍團級巡防艦的任務能力,直到被新造的Tier 2船艦替換為止;然而,這項提議沒被澳洲政府採用,認為集中資源加速採辦新的Tier2水面作戰船艦盡快替換紐澳軍團級巡防艦,比持續大規模升級紐澳軍團級的成本效益更好。

依照澳洲海軍計畫,艦齡最高的兩艘紐澳軍團級會在近期除役,釋出資源;紐澳軍團號(HMAS Anzac FFH-150)在2024年除役,二號艦阿朗塔號(HMAS Arunta FFH-151)在2026年除役,而剩餘六艘則接受強化海上打擊能力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