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海軍補給艦

──by captain Picard

 


迪帕克級艦隊油船(第一代)

 

印度海軍迪帕克級艦隊油船的二號艦沙克地號(INS Shakti A-57)

(上與下)沙克地號正為印度海軍維拉特號(INS Viraat R-22)航空母艦和一艘德里級(Delhi class)飛彈驅逐艦

進行燃料補給作業。

艦名/使用國 迪帕克級艦隊油船(第一代)/印度

(Deepak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西德/Bremer Vulkan Schiffbau, Breme Vegesack
尺寸(公尺) 長168.43 寬23 吃水9.14
排水量(ton)

輕載6785

滿載15828

動力系統/軸馬力

Babcook & Wilcox鍋爐*2

Type BV/BCC排檔蒸汽渦輪*1/16500

單軸

航速(節) 18.5
續航力(海浬) 5500(16節)
偵測/反制系統

Decca 1226 I頻導航雷達*2

Bharat Ajanta電子截收裝置

EADS Telegan 4 HFD/F

乘員 軍官16 士官兵179
艦載武裝 Bofors MK-3 40mm 60倍徑快砲*4

Oerlikon 20mm機砲*2

Igla-2M肩射防空飛彈(備彈24枚)

物資籌載 柴油1280噸

淡水812噸

鍋爐重油12624噸

航空燃油1495噸

艦載機 無(配置直昇機起降甲板)
數量 共2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A-50 Deepak 1967/11/20 1996/4/30
A-57 Shakti 1975/12/31

   

迪帕克級(Deepak class)是印度海軍在1960年代向西德訂購的兩艘艦隊油船,分別在1967與1975年服役,成為印度海軍第一代的洋上補給艦。

迪帕克級滿載排水量15825噸,使用蒸汽渦輪動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8.5節,續航力5500節,艦上編制軍官16名與士官兵179名。迪帕克級採用艦首艛設計,煙囪設置在艦尾樓上,艦尾艛後段到艦尾是一個起降甲板 ,能操作一架海王式直昇機進行垂直整補,但沒有機庫。艦舯設有一對橋門式燃料補給椼(含自動張力調整器),此外艦尾也設有加油管,因此能對其他船艦實施橫向與縱向燃油補給。艦上的液態物資攜帶量為柴油1280噸、淡水812噸、鍋爐重油12624噸、航空燃油1495噸。艦上自衛武裝包括四門Bofors MK-3 40mm 60倍徑快砲、兩門Oerlikon 20mm機砲,此外還有配備俄製Igla-2M肩射防空飛彈(儲彈24枚)。

印度海軍規劃在1989年9月為第二艘本級艦沙克地號(INS Shakti A-57) 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長時間翻修,不過由於當時無法取得適當的裝備來替換艦上舊系統,計畫幾經變更,改成先執行工期較短的乾塢維修作業,從1990年1月1日執行到6月1日。之後,沙克地號於1991年6月正式展開長時間翻修,原訂在18個月內執行完成,不過由於施工資材延誤抵達、工作計畫不斷追加、缺乏適當的設備以及施工品質低劣而必須重複施工等因素,工程大幅延後;由於許多關鍵設備沒有在先前1989年9月的工程中及時替換,導致船況持續惡化,使得後續大修工程中,艦上蒸汽管路在化學清洗以及通汽情況下都發生滲漏,必須再花時間來處理。最後,沙克地號的大修足足花了42個月(在1994年11月14日完成),這種情況對於向來效率不彰的印度造船業而言屢見不鮮。

由於沙克地號整修工程的一連串延誤,長期佔用船廠船位,導致姊妹艦迪帕克號(INS Deepak A-50)原本排定在1991年9月執行的常規保修以及1993年2月的短期進塢整修都無法進行。結果,遲遲無法獲得整修的迪帕克號船況惡化,該船在1994年8月終於展開常規檢修時,已經到沒有修復價值的地步,於是在1994年11月被印度海軍決定除役;不過,迪帕克號的常規整修工程仍持續進行到1995年11月,但情況依舊無法挽救。迪帕克號在1996年4月30日除役,先前維修工程耗資的1230萬盧比付諸東流;同樣地,白白浪費錢在一艘已經沒有修復價值的船艦上,也不是印度造艦界的新鮮事。
 

阿蒂提亞號油彈支援艦

印度首艘國產的綜合油彈補給艦阿蒂提亞號(INS Aditya A-59 ),該艦的建造工程足足耗費近13年。

艦名/使用國 阿蒂提亞號油彈支援艦/印度

(INS Aditya A-59   ex-Rajabagan Palan)

承造國/承造廠 印度/Garden Reach Shipbuilders and Engineers(GRSE)
尺寸(公尺) 長172 寬23 吃水9.14
排水量(ton)

滿載24612

動力系統/軸馬力

ECR-M.A.N/Burmeister & Wain 16V 40/45柴油機*2/23936

單軸

艦首推進器

航速(節) 20
續航力(海浬) 10000(16節)
偵測/反制系統

Decca 1226 I頻導航雷達*2

乘員 軍官16 士官兵140 航空人員6
艦載武裝

Igla-2M肩射防空飛彈(備彈24枚)

Medak近迫防衛武器站*3(每個配置一門2A42 30mm機砲與一座雙聯裝7.62mm機槍)

物資籌載 12000噸貨物、航空燃油

2250立方公尺淡水

5000噸乾貨、彈藥

甲板上可放置6個標準貨櫃

艦載機 海王直昇機*1
備註

1987年8月開工,1993年11月15下水,2000年4月3日服役

 

考量到1967年服役的迪帕克號(INS Deepak A-50)艦隊油船逐漸老化,而且兩艘迪帕克級都只能幫艦隊補充燃料而不能傳輸彈藥,只能延長艦隊航程而無法使艦隊持續在洋上保持作戰。當時,印度首相表示印度國營事業群(Public Sector Undertaking,PSU)有足夠的專業能力來設計建造並維護新的補給艦,印度政府遂在1985年3月批准海軍建造一艘新的多功能油彈補給艦,預算核定為6.5億盧比。然而,直到1987年8月,印度政府與PSU才敲定了一個能加價的建造合約,建造工作由印度國營的Garden Reach Shipbuilders and Engineers(GRSE)船廠承造;新艦原訂命名為拉加班格.帕籃號(Rajabagan Palan),後來改為阿蒂提亞號(INS Aditya A-59)。阿蒂提亞號的設計工作獲得西德布萊梅.沃肯(Bremer Vulkan)船廠協助,基本船型以迪帕克級為基礎予以延長,使用最新的各項裝備,全艦也都設有空調。

阿蒂提亞號原訂要在1991年12月交付印度海軍,然而由於GRSE效率低落,工程嚴重落後,直到1993年11月15日才下水。在1993年12月,印度政府批准將完工期限延到1996年6月,總預算提高到20.7億盧比,與原訂的6.5億盧比價差高達14.2億盧比;經過分析,價差之中的1.779億盧比來自於最初對工程困難度的低估,而其餘12.421億盧比則來自於原物料與人力成本的上漲(這部分隨時間延誤越久便越龐大)。到了1995年3月,印度政府已經為阿蒂提亞號支付14.364億盧比給PSU。眼看著阿蒂提亞號遲遲未能完工,印度只好向俄羅斯訂購一艘前蘇聯時代未完成的Komandram Fedko級艦隊油船,成為喬亞提號(INS Jyoti A-58),在1996年7月服役。即便是新的期限,GRSE也未能達成;阿蒂提亞號好不容易在1999年9月展開試航,不料推進系統又發生一些問題。最後阿蒂提亞號到2000年4月3日才服役,總價又比新上限的20.7億盧比還高出7.864億,這部分的支出也被抨擊為未經過政府同意。雖然經過離譜的延誤與超支(在效率低落的印度造艦界如家常便飯),阿蒂提亞號服役後仍成為時下印度海軍功能最完整、最先進的補給艦。

阿蒂提亞號滿載排水量26412噸,主機是兩座德國進口的ECR-M.A.N/Burmeister & Wain 16V 40/45柴油機,總功率23936軸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20節,高於先前的迪帕克級。艦上的總供電功率為4500KW,包括三具500KW發電機以及兩具1500KW發電機。不同於迪帕克級與喬亞提號,阿蒂提亞號不僅能為艦隊補給油料、淡水等液態物資,還能補給乾貨、彈藥,艦上還設有維修工廠來對艦隊的故障機器設備進行整修,功能相當完整。阿蒂提亞號設有艦首船艛與艦尾船艛,艦體中段規劃成補給區,設置兩對附有油管、乾貨傳輸站的門橋式補給椼,同時為兩側的艦艇傳輸液態物資與彈藥乾貨,此外艦尾也設有加油管,故最多能同時為三艘艦艇實施補給。第二個補給椼與艦尾樓之間還設置一個起重能力20噸的起重機來協助物資吊裝作業,此外還有一個舉升力2噸的橫桿起重機。艦上總共能攜帶14200立方公尺的柴油與航空燃油(12000噸)、2250立方公尺的淡水,以及2170立方公尺的乾貨與彈藥(5000噸),此外甲板上還有預留裝置六個標準貨櫃的空間。阿蒂提亞號另一個新設計,就是在艦尾樓內設置一個直昇機庫,直昇機起降甲板設在艦尾,使阿蒂提亞號能配置自己的直昇機(迪帕克級與喬亞提號都只有起降甲板而無機庫設施),除了可進行補給或海面搜救任務外,也能對直昇機提供更好的落地加油與維修保障。艦上編制16名軍官、140名士官兵與6名直昇機組員。

自衛方面,阿蒂提亞號配備三座Medak的近迫防衛武器站,其中兩個並列在艦首樓前方,第三個設置在機庫上方。此武器站採用砲塔式設計來保護操作人員,每個武器站包含一門2A42 30mm機砲與Medak 雙聯裝7.62mm防空機槍;此外,艦上還配有俄製Igla單兵肩射防空飛彈。

喬亞提級艦隊油船

由於印度國產阿蒂提亞號建造進度嚴重落後,印度海軍遂在1990年代初向俄羅斯訂購

喬亞提號(INS Jyoti A-58)艦隊油船來填補空檔。中國海軍也有一艘同型艦艇青海湖號(885)。

喬亞提號正與兩艘印度驅逐艦一同航行,上為一艘拉杰普特級(Rajput class),下為一艘德里級(Delhi class)

 

艦名/使用國 喬亞提號艦隊油船/印度

(INS Jyoti A-58)

承造國/承造廠 俄羅斯/Admiralty Shipyard, St. Petersburg
尺寸(公尺) 長178.24 寬25.33 吃水10.41
排水量(ton)

滿載399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Bryansk-Burmeister & Wain 6DKRN60/195柴油機*1/10948

單軸

航速(節) 最大16.4

持續15.25(滿載情況)

續航力(海浬) 12000(15節)
偵測/反制系統

Decca 1226 I頻導航雷達*2

乘員 軍官16 士官兵76
艦載武裝 Igla-2M肩射防空飛彈(備彈24枚)
物資籌載 燃油、淡水共28000噸
艦載機 無(配置直昇機起降甲板)
備註

1995年12月8日下水,1996年7月19日服役

 

在1980年代,蘇聯海軍規劃建造一批滿載排水量將近40000噸的Komandram Fedko級油船(計畫名稱為Project 15966M),以支援遠洋艦隊的作業;為了節省成本,此型油船採用商規設計建造。當蘇聯解體時,大約有12艘同型油船完工,此外還有一些仍在船廠建造的姊妹船被迫停工。

在1990年代前期,印度海軍手頭上唯一的兩艘迪帕克級(Deepak)艦隊油船日益老邁惡化,二號艦沙克地號(INS Shakti A-57)正在大修且進度落後,獨撐大局的首艦迪帕克號(INS Deepak A-50)船況則越來越差。雖然印度已經在1987年8月與本國的GRSE Kolkatta船廠簽約建造一艘24000噸的阿蒂提亞號(Aditya A-59)油彈支援艦,但也陷入嚴重的工程落後。於是,印度遂轉向俄羅斯,由聖彼得堡海軍造船廠(Admiralty Shipyard, St. Petersburg)購買一艘還在建造的Komandram Fedko級油船,完工後在1996年7月19日進入印度海軍服役,命名為喬亞提號(INS Jyoti A-58),適時接替了同年除役的迪帕克號。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也在1992年11月6日與烏克蘭的Kherson造船廠簽署合約,購買一艘同屬Komandram Fedko級油船、尚未完工的Vladimir Peregudov號,拖回中國大連造船廠後完成工程,命名為南倉號(953),日後又改名為青海湖號(885)。

喬亞提號進入印度海軍服役時,其39900噸的滿載排水量超過了28800噸的維拉特號(INS Viraat R-22)航空母艦,成為印度海軍最大的艦艇。喬亞提號採用一具Bryansk-Burmeister & Wain 6DKRN60/195柴油機作為動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滿載情況下的持續航速為15.25節,續航力12000海里(15節);為了防止漏油污染海洋,喬亞提號採用雙層船殼設計,兩層傳殼之間規劃成壓載艙區,能根據艦上儲油與輸出燃油等狀況而調整壓艙水,進而維持艦體平衡。喬亞提號的船艛設置在靠近船尾處,煙囪整合於船艛中,艦尾設置一個直昇機起降平台,可搭載一架海王式直昇機進行垂直整補,不過沒有直昇機庫。補給區佔據了艦體中段大半的空間,共設置兩對左、右各一的柱狀補給椼(付張力調整器),此外艦尾也設有加油管,因此喬亞提號最多能同時為三艘船艦進行加油補給(左、右各一艘,後方一艘)。由於採用民規設計且自動化程度較高,喬亞提號只需編制軍官16名、資深 士官兵30名以及資淺士兵36名。

雖然喬亞提號是印度海軍容量最大的燃油補給艦,然而由於採用民船設計,不僅航速較慢,而且原始設計沒有考慮設置自衛武裝,僅設置輕型機槍聊以自慰;反觀先前的迪帕克級以及印度自建的阿蒂提亞號補給艦,都採用軍規設計並配置武器。這是印度海軍對喬亞提號最不滿意之處,使她更需要仰賴其他作戰艦艇的保護。在2000年,印度曾打算強化喬亞提號的自衛武裝,不過目前似乎也只在艦上攜帶了俄製Igla-2M單兵肩射防空飛彈 。此外,喬亞提號仍然只有直昇機起降甲板而沒有機庫,供接受補給的艦艇的直昇機進行作業;而阿蒂提亞號在設計時便規劃了自身的直昇機庫,能配置自己的運補直昇機。

在1998年3月28日,喬亞提號在印度海軍船廠維修時發生氣爆意外,造成四名船廠民間工人喪商;同年11月16日,喬亞提號曾在麻六甲海峽與一艘輪船發生碰撞事故,造成相當的損傷。
 

帕克級油彈補給艦(第二代)

在2011年1月服役的第二代迪帕克號(INS Deepak A-50)由彈補給艦,由義大利承造。

(上與下)在2015年印度、美國、日本馬拉巴聯合演習(Exercise Malabar 201)中,印度底帕克級艦隊油船二號艦

INS Shakti (A 57) 同時為美國海軍老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航空母艦以及日本海上自衛隊

秋月級驅逐艦冬月號(DD-118)進行海上補給。

(上與下二張)在2019年5月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的迪帕克級艦隊油船沙克地號(INS Shakti A57)

(上與下二張)沙克地號甲板上有四個燃油補給椼,能同時為兩側的船隻補給燃料,此外還能攜帶乾貨。

前、後補給椼中間設置補給控制站。攝於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沙克地號艦首有一個大型起重機,用來處理、吊放集裝箱。艦首有兩座AK630 30mm近防機砲。

攝於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沙克地號的雙層艦橋,分別是航海艦橋以及航空管制艦橋。攝於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上與下)沙克地號的艦面甲板。攝於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艦名/使用國 迪帕克級油彈補給艦(第二代)/印度

(Deepak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義大利/Muggiano Shipyard , Fincantieri
尺寸(公尺) 長175 寬25 吃水9.1
排水量(ton)

滿載275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2/26820

單軸CPP

航速(節) 20
續航力(海浬) 12000(15節)
偵測/反制系統

導航雷達

電子支援系統

光電射控系統x2

乘員 248
艦載武裝 AL-630 30mm機砲X4
物資籌載 17900公噸物資(15500公噸液態物資、500公噸乾貨彈藥等)
艦載機 直昇機*1
數量 目前共二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A-50 Deepak 2010/2/12 2011/1/21
A-57 Shakti 2010/10/1 2011/10/1

 

在2000年代,印度積極擴充水面艦艇兵力,這意味著當時陣中僅有的兩艘補給艦喬亞提號與阿蒂提亞號將越來越不敷使用;因此,印度勢必要擴充補給艦的兵力規模。

在2008年2月在巴黎舉辦的的歐洲防衛展中,義大利芬坎提尼集團(Fincantieri)宣布擊敗了俄羅斯與南韓等對手,獲得印度新型艦隊油彈補給艦的建造合約。在2009年3月,印度與義大利方面正式簽署價值1.39億歐元的合約,採購第一艘新型油彈補給艦,另外加上第二艘的選擇權; 在2009年3月,印度海軍宣布執行選擇權向芬坎提尼訂購第二艘同型油彈補給艦,使合約總值來到將近三億歐元。在2009年5月,義大利 芬坎提尼集團的合作廠商──BEL的高階執行長宣布,已經與義大利芬坎提尼集團簽署價值1430萬歐元的合約,為首艘印度的油彈補給艦提供綜合通信系統、多功能通信系統、電子支援系統、光電射控系統以及相關整合服務;而在稍後,BEL也獲得合約,為印度第二艘由彈補給艦提供上述裝備。

早在2004年7月左右,義大利造芬坎提尼集團就與印度科辛(Cochin)造船廠簽署兩份總值三千萬美元的合約, 協助印度國產航空母艦計畫(IAC)的設計、工程規劃、動力系統與整合平台管理的設計工作,在建造與系統安裝時提供技術支援,並協助完工後的試航與驗收作業。此外,芬坎提尼集團也在2007年底交付了印度國家海洋科技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Ocean Technology,NIOT) 訂購的Sagar Nidhi號海洋科學研究船。鑑於同時期印度國內造艦廠能量已經飽和(印度海軍大概也受夠了造艦工業長久以來的低效率),幾個向俄羅斯採購的艦艇計畫也面臨嚴重的漲價與進度落後問題,因此印度才想將新補給艦的建造工作交給義大利。在2009年初,義大利還與印度協商再增購第三艘同型艦,不過目前印度尚未正式決定。

這兩艘新補給艦由義大利芬坎提尼集團位於熱那亞的Muggiano船廠總裝,總共有三家屬於義大利 芬坎提尼集團的船廠參與工作。兩艘新艦完全依照前一代迪帕克級,先後分別命名為迪帕克號(INS Deepak A50)與沙克地號(INS Shakti A57),其中迪帕克號在2010年2月12日下水,2011年1月21日服役;二號艦沙克地號在2010年10月1日下水,2011年10月1日成軍。兩艦從建造到服役僅花時兩年──反觀印度GRSE船廠建造的阿蒂提亞號則耗費將近13年!

新的迪帕克級滿載排水量27500噸,採用商規設計,船艛設置在靠近艦尾處,艦尾規劃有直昇機起降甲板與機庫;艦橋採用雙層設計,窗戶面積極大,並由下而上往外延伸,對甲板與兩舷下方的視野相當良好 ;艦首設有相當長的球鼻,用來降低興波阻力。迪帕克級使用兩具功率各10000KW(13410馬力)的柴油機推進,驅動單軸可變距(Controllable Pitch Propeller,CPP)螺旋槳,最大航速20節,航速15節之下續航力達12000海里,艦上編制248名人員。依照國際海洋組織(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新制訂的MARPOL污染防制公約,迪帕克級採用雙船體設計,降低碰撞損壞事故發生時燃油外洩污染海洋的可能。

迪帕克級的艦體中段為補給區,設有四座柱式補給椼(左、右舷各二),能同時為左右兩側的船隻提供橫向的液態物資與乾貨彈藥補給,艦尾也設有加油管。兩個補給椼之間是一個大型的補給控制站,視野相當良好;此外,艦首還設置一座起重能力30公噸級的大型起重機 來裝卸集裝箱等乾貨。艦尾設有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能利用直昇機進行垂直整補作業。迪帕克級能攜帶17900公噸的物資(17600長噸、19700短噸),包括15500公噸(15300 長噸、17100短噸)液態物資(包含船舶、航空用油與淡水)、500公噸(490長噸、550短噸)固體物資(包含食物飲水、彈藥等),上層甲板前部能攜帶16個標準集裝箱。迪帕克級能同時為三艘補給艦實施補給(左、右舷各一艘,艦尾一艘),每小時能傳輸1500公噸的液態物資。此外,迪帕克級還具備一個艦內醫院,包括八張病床、X光設施、實驗室等。艦上還設置維修工廠,能為艦隊中的船艦提供一定的設備維修服務。

在2016年5月中旬,消息傳出印度開始調查最初決定選擇義大利芬坎提尼集團的過程是否涉及舞弊。一名不具名的印度海軍軍官指控,當時的競標過程遭到刻意操作,使之利於坎提尼集團;這名軍官指控,最初發給各廠商的需求徵詢書(RFP)中,體需以軍用等級鋼材製造,然而當芬坎提尼以外的競標廠商都被排除之後,這項規格要求卻被取消了,也使義大利得以使用非軍規的鋼材來建造底帕克級。這名軍官也透露,在2013年12月迪帕克號伴隨剛交付印度的俄製航空母艦維克拉馬地亞號(INS Vikramaditya R33)返回印度途中,在里斯本附近遇到惡劣的海象,大浪加上當時寒冷的氣溫,使該艦上層結構出現兩道四英吋的裂痕,這對一艘嶄新的艦隊油船而言是很不尋常的,並使底帕克號必須進入里斯本港進行必要的維修。早在2010年迪帕克號還在建造時,印度政府審計組織(Comptroller and Auditor General) 一份報告就指出,印度海軍當局使用較為次等的鋼材來建造這兩艘補給艦,來幫助芬坎提尼降低建造成本。 此外,芬坎提尼集團的供應商奧古斯塔.偉斯特蘭(AgustaWestland)在2010年也在印度12架VIP專用直昇機的採購案中被控行賄而遭到調查。

 

FSS艦隊支援艦

土耳其TAIS在2019年公布的印度艦隊支援艦(FSV/FSS)想像圖。艦體中部設有四個橫向補給椼

以及補給控制站,艦體前部甲板可裝置集裝箱,並有大型起重機。船樓設置在艦尾,艦首有高起

的檔浪牆。艦首以及船樓後部頂上各裝有一座近防火砲。艦體兩側的小艇艙區可收放SOLAS

以及RHIB小艇。

 

 

艦名/使用國 艦隊支援艦/印度

(Fleet Support Ship,FSS)

承造國/承造廠 印度/Hindustan Shipyard Limited(HSL), Visakhapatnam
尺寸(公尺)  
排水量(ton)

滿載44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2

 

航速(節)  
續航力(海浬)  
偵測/反制系統

 

乘員  
艦載武裝  
物資籌載  
艦載機  
數量 共四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在2010年代初期,印度海軍決定進一步增購五艘大型艦隊支援艦(Fleet Support Vessels ,FSV),加強南印度洋區域的作戰能力。在2011年,印度在2011年首度對國際間發布增購補給艦的信息徵詢書(RFI);爾後在2013年3月,印度海軍對各國廠商發佈需求徵詢書(RFP),從2013年3月18日至6月15日接受國際間合格廠商回覆 (不過實際上到9月才正式對外展開招標,2014年3月由廠商提交最後方案);其中,前兩艘在原廠建造,後三艘技術轉移至印度本國船廠建造。

印度規劃的五艘新補給艦排水量40000~45000噸級,艦體長約200m,艦體寬約25m,能為艦隊補給乾貨、彈藥、物資等,可充分適應熱帶環境,能在滿載的情況下離岸部署至少6個月(作業海域約為3級海象),艦上能攜帶一架多用途直昇機進行運輸、垂直補給與聯繫等功能。新補給艦預計編制190人,包括24名軍官。艦上配備印度國產自衛裝備,包括先進魚雷防護系統、兩座30mm火砲、2挺12.7mm機槍、4部干擾彈發射裝置、一部投棄式溫鹽深測量系統等。 此時除了義大利金融集團之外,還有西班牙納凡提亞集團(Navantia)與其伙伴土耳其L&T公司以納凡提亞為西班牙海軍提供的坎特布里號(Cantabria A-15)為基礎提案

負責建造新補給艦的印度國營印度斯坦造船廠(Hindustan Shipyard Limited ,HSL)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招標;HSL曾一度與韓國現代重工達成合作作意向,但雙方在隨後談判中,對工作份額、印度國產化比率等問題上產生分歧(韓方未保證建造工作能在印度進行),導致合作終止。依照一開始雙方簽署的意向書,首艦由韓國現代重工建造(在2022年10月完成),後續四艘技術轉移到印度HSL完成。重啟之後,新的招標作業要求全部五艘都在印度本地建造。

在2019年1月,HSL船廠宣布,選擇土耳其國營阿納多盧造船廠(Anadolu Shipyard,ADiK)為首的TAIS造船集團,作為印度海軍五艘新艦隊補給艦的合作廠商,由阿納多盧提供船艦設計以及建造所需的工程技術協助;TAIS造船集團包括主承包商阿納多盧、伊斯坦堡船廠、Sedef船廠、Sefine船廠和Selah船廠 。依照TAIS在推特上公布的印度艦隊補給艦想像圖,船樓設置在艦尾,中部作業甲板配備四個在航行先補給油水、乾貨物資的補給椼(兩舷各兩個);前部甲板空間可裝置一些集裝箱,並設有大型甲板起重機來裝卸;艦體前部以及船樓後方頂部各裝一座機砲式近防系統。原本相關工作應該在2019年5月展開,2020年底展開建造工作,2024年交付首艦,後續四艘以每10個月一艘的間隔交付。然而,阿納多盧造船廠同時也執行巴基斯坦的造艦合約,這讓印度產生不滿,任為這終將危害到印度國防安全。

在2019年9月底,阿納多盧造船廠舉行為巴基斯坦建造的四艘島級(ADA)巡防艦的首艦的開工儀式。此外,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Erdogan)在聯合國發表對喀什米爾(Kashmir)的立場時,指稱印度對當地區穆斯林的暴行,而這更加觸怒印度。在2019年10月初,印度國防部宣布對阿納多盧造船廠採取制裁,禁止該廠與印度HSL造船廠有任何合作往來(此時阿納多盧還沒有與印度方面簽署正式的合約),印度海軍也隨即命令HSL船廠立刻終止與阿納多盧船廠的合作關係。除了土耳其之外,此時還留在印度補給艦競標案的廠商,只剩下德國泰森.克魯伯集團(TKMS)以及俄羅斯國家技術出口公司。

不過隨後經過折衝談判,印度與土耳其雙方關係逐漸緩和,遂又恢復談判。在2020年3月23日,印度國防部代表宣布,印度HSL船廠與土耳其TAIS造船集團正式簽署了合約,為印度海軍設計建造五艘大型綜合補給艦,每艘排水量為45000噸。然而在簽約之前,印度政府發表了聲明,嚴厲斥責了3月時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訪問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馬巴德時,與巴基斯坦針對賈姆穆(Jammu)和喀什米爾發表的聯合聲明。

在2020年5月初,消息傳出TAIS與HSL的聯盟獲得印度國防部合約,設計與建造5艘FSV,合約價值1600一爐比(約21億美元),首艦預計在2020年底在HSL位於維沙卡帕特南(Visakhapatnam)的船廠開工,並在2024年交付,後續四艘以每個10個月一艘的速率陸續交付。不過實際上,此項合約又持續遭到延後,背後原因包括印度與土耳其之間針對克什米爾(Kashmir)問題等地緣政治緊張。

在2023年8月25日,印度國防部與HSL造船廠簽署合約,建造5艘45000噸級的艦隊支援艦(Fleet Support Ship,FSS),合約價值1900億盧比;印度內閣國防議會(The Cabinet Committee on Security)在8月16日批准了這項採辦。印度政府稱,FSS排水量44000噸,會是印度首次在本國船廠設計與建造這類船艦,艦上各項裝備也會在印度國內自製,在接下來5年為印度業界提供1688萬人力天數(mandays)的工作,促進印度造艦以及相關周邊產業(含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並符合印度政府「自力更生」(Aatmanirbhar Bharat)以及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的政策。由於先前此案多次遭到延宕,加上印度政府宣稱FSS是在印度本土「設計與建造」,因此外界懷疑原本與HSL合作的TAIS集團是否還有繼續參與此案;Naval News就此向TAIS求證,不過TAIS拒絕評論。

FSS具備在海上為船艦補給燃油、水、彈藥、物資的能力,使印度海軍艦隊能在海上持續值勤更長的時間而不用返港整補,顯著加強印度海軍的「藍水」作業能力。此外,FSS也能參與人道救援與災害救助(Human Assistance and Disaster Relief,HADR)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