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級飛彈快艇

美國塔科馬造船廠推出的PSMM MK.5飛彈快艇系列概念圖,這就是龍江級飛彈快艇的原型。

首艘龍江級飛彈 快艇龍江號(PG-601),艦面上佈滿武器。

停泊在基隆港威海營區的龍江號(PG-601),後方是錦江級巡邏艦珠江號(PG-617)

龍江級二號艦綏江號(PG-602),由美國授權中船建造。

從後方俯瞰綏江號(PG-602)

(上與下)一艘已經除役的龍江級艦停放在旗津,攝於2022年8月21日。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龍江級飛彈飛彈快艇/中華民國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PG-601──Tacoma Boat Building Co

中華民國/

PG-602──中國造船公司高雄廠

尺寸(公尺) 長50.2 寬7.3 吃水2.3
排水量(ton) 標準185 滿載24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OG

Avco Lycoming TF-40A燃氣渦輪*3/13800

Emerson 12V149 TI柴油機*3/2880

三軸 雙舵

航速(節) 燃柴併聯輸出:最大38.2,最大持續航速36

三具柴油機:最大21.7

單一柴油機:12

續航力(海浬) 700(36節,使用三具燃氣渦輪)

1900(30節,使用三具柴油機)

2700(12節,使用一具柴油機)

偵測/電子戰系統

SPS-58C對空搜索雷達*1

HC-76平面搜索/導航雷達*1

ARGO-681電子支援系統

雙聯裝AV-2干擾彈發射器*2(PG-601)

SMOC-4干擾彈發射器(PG-602)

射控/作戰系統 H-930 Mod2作戰系統

HR-76C5射控雷達*1

Mk35 Mod3光學指揮儀*1

人員 38
艦載武裝 OTO 76mm 62倍徑快砲*1

0.5吋機槍*2

單裝雄風一型反艦飛彈發射箱*4

Bofors 350PX 40mm 70倍徑快砲*1

姊妹艦

共二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PG-601 龍江 1975 1978/8/24 2011/12/28
PG-602 綏江 1976/10/14 1981/12/31 2011/12/28

 

主要參考資料──全球防衛雜誌318期:先鋒計畫造艦秘辛(高智陽著)

 


 

 

計畫起源

從二戰結束以來,國府海軍幾乎全盤以美援的二戰型艦艇作為主力。在1970年代初期,台灣海軍開始規劃第一個自力造艦計畫,打算在美國的技術協助下,逐步建立自行建造艦艇的能力。艦種的選擇方面,1967年埃及的俄製飛彈快艇以反艦飛彈擊沈以色列海軍艾拉特號驅逐艦之後,發展反艦飛彈蔚為各國海軍潮流,而搭載飛彈的快艇又成為許多小國海軍爭相仿效的對象,包括第一個吃到反艦飛彈苦頭的以色列海軍。因此,台灣第一個自力造艦計畫,便以搭載反艦飛彈的高速小型艦艇為對象。

在1970年代初期,台灣海軍正式展開新一代小型飛彈艦艇的發展計畫,主旨就是透過美國的技術協助發展新一代艦艇來裝備台灣海軍,同時逐步培養台灣自力造艦的能力;當時,美方稱此計畫為「Plan Vanguard」,其中文譯名「先鋒計畫」名稱也被台灣海總方面採用作為代號。在1971年5月10日,台灣海軍總部正式啟動「先鋒計畫」的公文作業,發給計畫署與相關單位。隨後台灣海軍向美國海軍軍令部洽商尋求協助,而美國軍令部便選擇在1960年代末為美國海軍建造的阿士維級(Asheville class)燃氣渦輪推進高速巡邏砲艇的塔科馬造船廠(Tacoma Shipyard)。塔科馬廠以阿士維級為基礎,開發出PSMM MK.5飛彈快艇系列,而先鋒計畫便是以PSMM MK.5的設計為基礎。

在1975年5月1日,台灣行政院長蔣經國正式批准海軍與塔科馬船廠合作,建造首批兩艘PSMM MK.5飛彈快艇。緊接著,台灣海總與塔科馬船廠先後歷經22次協商會議,並在同年7月1日由國防部與審計部參與審查和議價會議,最後在9月1日完成簽約,合約總值2555萬7000餘美元,全案預算含國內配合款的總值為1312870000元新台幣,合約在12月4日正式生效。此一合約分為艦艇建造與技術轉移兩部分,首艦由位於華盛頓州的塔科馬原廠建造,二號艦則在塔科馬的協助下於中船進行建造;由塔科馬廠建造的首艦預定工期為24個月,二號艦則在首艦開工後18個月在中船開始建造,工期為30個月。 在1976年3月,台灣海軍的監造人員前往美國執行龍江號的監造任務。

基本設計

「先鋒計畫」的PSMM MK.5雖然以美國現役阿士維級為基礎,不過細部設計差異頗大,推進系統也有所不同,基本上可以視一種全新的船艦,等於是在台灣的案子之中才進行細部設計。除了台灣龍江級之外, 韓國也在同一時期購入8艘PSMM MK.5,在1975到1978年交付,前三艘由Tacoma原廠建造,後五艘技術轉移給 韓國廠商建造。此外,印尼也在1970年代後期購入四艘PSMM MK.5,稱為曼達級(Mandau class)。雖然三者都源於PSMM MK.5,不過彼此之間武器裝備、推進系統等都有很大的差異。

龍江級的艇體採用鋁合金製造,使用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推進系統 ,帶動三軸可變距螺旋槳(韓國與印尼購買的PSMM Mk5都採用雙軸推進系統)。這套系統十分複雜,佔據了艇上大部分的空間;主機包括3具萊康明(AVCO-Lycoming)生產的TF-40A燃氣渦輪((衍生自F-104戰鬥機的J-79發動機,與美國LCAC氣墊登陸艇的TF-40B屬同一系列 )與3具愛默生(Emerson)的12V149 T1巡航用柴油機,而螺旋槳車葉則由PSI公司生產。三具燃氣渦輪與三具柴油機全部開機時,可提供38節的最大航速或36節最大巡航速度,但續航力只能達到700海里;三具柴油機全開時,可提供21.7節巡航速度,航程達1900海里;只使用一具柴油機時,能提供12節航速,續航力則有5000海里 。龍江級不僅是台灣海軍第一種採用CODOG動力系統的艦艇,更是全球首次在這樣規模的作戰艦艇上使用CODOG的先例;而艦上的可變距螺旋槳以及計算機控制的穩定鰭,也都是台灣海軍首度接觸的嶄新技術特徵。

武裝方面, 塔科馬原廠只負責平台設計,武裝由台灣方面自行規劃。艦上配備中口徑快砲與反艦飛彈,火砲的選擇包括OTO 76mm 62倍徑快砲、Bofors 40mm 70倍徑快砲、Emerlec 30mm機砲以及Orlikon/OTO 35mm雙聯裝機砲等選擇,最後確定是在艇首裝備一門OTO 76mm快砲,在艇尾裝備一門Bofors 40mm快砲。台灣海軍購買的首批OTO 76mm快砲是向義大利原廠訂購,日後台灣進一步繼續訂購時,曾購買義大利OTO Melara原廠授權美國FMC生產的版本(美軍編號MK-75),用於成功級飛彈巡防艦,而之後又有透過美國向義大利訂購的原廠貨;由於OTO原廠與美國版的部分零件有所出入,造成日後台灣海軍後勤維修單位一些麻煩。反艦飛彈方面,當時列入考慮的有美國魚叉以及義大利奧圖瑪(Otomat)這兩種西方世界新近開發的長程反艦飛彈(龍江級簽約時,這兩種飛彈都還沒服役),此外還有由中科院開發、參考以色列加百列的雄蜂反艦飛彈(日後改稱雄風一型),無論射程與威力都比魚叉、奧圖瑪差了一大截。由於當時美國正大力與中共接觸,與台灣漸行漸遠,因此台灣不太可能從美國獲得最新型的反艦飛彈,而在政治上也不太可能從義大利獲得新型反艦飛彈,因此最後自然是選擇了國造雄蜂飛彈,數量是四枚,安裝在艦艇後甲板。此外,艇上還可設置兩挺12.7mm機槍。

電子裝備方面,龍江級擁有一具SPS-58C對空搜索雷達、一具HC-76平面搜索/導航雷達、ARGO-681電子支援系統 、UHF/VHF無線電通信系統。首艦龍江號裝備兩組從以色列引進的雙聯裝AV-2干擾彈發射器,二號艦綏江號則改成中科院仿自AV-2的SMOC-4。 然而,問題比較大的是作戰/射控系統,在龍江級簽約時,這部分尚未決定,爾後才 正式決定使用中科院與美國 漢緯(Honey Well)合作研發的H-930戰鬥系統(供武進一號陽字號驅逐艦使用)的縮小衍生型,稱為H-930 Mod2;與武進一型陽字號的H-930 Mod1相較,最大的區別在於H-930 Mod1擁有兩具射控雷達,而龍江級的Mod2則只有一具。龍江級的射控雷達是一具由中科院開發、用來導控反艦飛彈的的HR-76C5(仿自美國RCA的R-76),此外還有一具MK-35 Mod3光學射控儀。除了龍江級之外,HR-76也是武進一型陽字號的裝備。HR-76射控雷達全重3000磅(1362公斤),是一種I波段單波脈追蹤射控雷達,行波管能發送多個脈衝(0.25/ 0.51/ 1 µs)與頻率,波束寬度為2.7度,儀器顯示最大追蹤距離為40km,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射控雷達。HR-76C5能鎖定40km外雷達截面積只有1平方公尺的目標,並能導引艦上雄風一型飛彈、76mm快砲與40mm快砲接戰海、空目標。

首艦的測試問題與延誤

龍江級是當時最新設計的艦艇,動力系統、射控裝備以及OTO 76mm快砲等,對台灣海軍都是嶄新的嘗試;加上中國造船廠可以藉此機會學習到新型艦艇的建造技術,因此最初台灣海軍對「先鋒計畫」應該是抱著很深的期望。然而,首艦龍江號從建造到測試卻是波折不斷,一再延後,讓此案蒙上巨大的陰影。

首先如同前述,與塔科馬船廠簽署的合約中,不包括武器與射控系統的整合。敲定設計、簽署合約時,雖然台灣已經決定了裝用的武器系統,但射控系統的設計仍未決定。在建造工程中,負責整合H-930 Mod2戰鬥系統的漢緯公司屢次修改戰系設計 ,迫使塔科馬廠修改細部設計,一些已經完工的部分甚至必須因而重複施工,增加了額外的工時與成本。此外,後來為了增加推進力量,龍江號的螺旋槳直徑加大1英尺 ,進而使吃水增加,影響航速等性能。在1977年1月,海軍與塔科馬廠增定的「建造合約第七號修正合約」中,便把龍江號的交艦日期從原訂的1977年12月3日,延後到1978年3月31日,不過台灣海軍隱瞞了這項事實,沒有告知參謀總長宋長志上將。之後海軍在1977年8月底給宋長志的報告依舊隱瞞事實,表示可依照合約如期進行,9月12日艇上發電機可提供電力供各項裝備進行運轉測試,10月初展開碼頭試車,11月初進行廠方海試,在11月下旬舉行交艦前的海試驗收(由台灣海軍代表負責驗收),在12月3日準時交艦,甚至在11月7日還呈請宋長志同意派遣代表(包含海軍參謀長林蟄生中將、後勤署副署長兼海四廠廠長李笑石上校 ,外加五名中船派出的人員)至美國參加龍江號的試車與交艦典禮。在1977年9月,海軍任命的龍江號首任艦長洪振洛少校率接艦官兵赴美國塔科馬船廠。

不料,龍江號在1977年11月7日進行單一裝備運轉測試(此時進度已經落後於原進度,原始進度應該已經展開廠方海試)時,發現柴油機與減速齒輪箱之間的船動軸不平衡,又進行修正。後來12月3日已過,龍江號仍未交艦,海軍只好在12月20日據實告知宋長志已經簽署修正合約、將交艦時間延後一事,同時告知龍江號推進系統運轉測試的問題;不過當時海軍依舊對宋長志宣稱「雙方約定以12月3日交艦為努力目標」,且此時已經按照原計畫進行過五次出海測試,海軍將積極督導廠方將輪機調校合格通過驗收標準,才安排交艦。之後,龍江號在試航時,推進系統仍有許多問題,包括柴油機離合器、液壓管路等陸續都在調校;此外,塔科馬廠還在1978年初變更傳動系統,在柴油機部分再增加第一級減速齒輪(由英國GEC製造),在4月初首度出海測試 ;這項變更使得龍江號原本已屬繁複的輪機裝備變得更為複雜,加入新增的齒輪與管路等附屬設施後,機艙變得更為狹窄擁擠,增加了日後進行維修保養作業的困難度。在1978年2月3日,塔科馬船廠的副總經理表示,龍江號的交艦期程可能必須延後到4月30日。然而,推進系統的問題導致龍江號的時程繼續延誤。

到了1978年6月25日,龍江號才終於進入海試驗收階段,由林蟄生中將與李笑石上校代表負責。在6月25日的首次海試之中,龍江號進行到最高航速測試(燃氣渦輪與柴油機併聯運轉)時,依規定需測試1小時,但航行到30分鐘後,第一級減速齒輪的潤滑油溫度就上升到攝氏110度而無法繼續測試,於是返航進行檢查,結果發現軸承磨損需要更換。由英國GEC更換新齒輪後,龍江號在6月29日第二次進行驗收測試,首先經過1.5小時高速測試,測定出最高航速為38.2節,這個數字低於原始合約要求的40節極速;接下來的柴油機四小時全功率輸出耐久測試中,進行到第40分鐘時,柴油機第二級減速齒輪箱的潤滑油溫度上升到攝氏132度,不得不停止測試返航。塔科馬廠方在6月30日進行檢查,發現第二級減速齒輪的離合器接觸片因為接觸不良而燒毀,只好在7月1日進行第三次海試。此外,龍江號在先前測試時發現不鏽鋼製造的螺旋槳發生腐蝕情況,林蟄生遂在 在6月30日前往PSI公司瞭解情況。PSI公司表示先前龍江號回報車葉腐蝕後,該公司立刻將受損車葉送至洛杉磯實驗室進行化驗,顯示各項材質與品質都合乎標準,應不至產生腐蝕;因此PSI公司表示,可能由於龍江號採用鋁質船體,與鋼鐵的電位不同;如果附近碼頭有鋼鐵船隻在進行電銲,就容易與龍江號的鋁質船體發生電解反應,進而螺旋槳腐蝕,解決之道是盡可能遠離正在電銲作業的鋼鐵船隻,或者在停靠碼頭時在螺旋槳附近的水中吊上鋅板,讓活性更大的鋅來進行反應,避免影響螺旋槳。

在1978年7月1日,龍江號進行第三次驗收測試,結果順利完成所有科目:在四小時柴油機全馬力運轉時,平均航速21.7節,以單一柴油機高速運轉1小時測試時,以960馬力或1550 RPM的轉速,速率可達13.2節,高於合約要求的12節;燃柴併聯最大輸出之下,最高航速38.2節,而且在38節最高航速下改變螺旋槳螺距全速煞車,能在22秒內達到靜止,煞停距離僅相當於一個艇體的長度。此外,其他測試(如錨機、燈光、通信電子設備、電子戰裝備、戰術測試等)都一切順利。於是,當晚林蟄生與龍江號接艦軍官一致同意驗收,而細部缺失則製成表格定期改進完畢。

於是,龍江號終於在1978年7月3日下午5時正式在塔科馬廠舉行交艦典禮。交艦之後,塔科馬廠又同意從7月5日起,負責協助龍江號出海訓練一週的各項裝備操作與缺失改進等。在7月12日,龍江號從西雅圖啟程航行到長堤,塔科馬廠派遣的技術人員仍隨艦負責訓練,並在長堤將所有的技術問題予以調整解決完畢。一切完成後,原本台灣海軍打算讓龍江號與剛剛從美國海軍接收的大湖號(ASR-552)救難艦一同返航,不過後來改決定與海軍新接收的兩艘基靈級驅逐艦瀋陽(DD-923)、德陽(DD-925)一同返航。 民國67年(1978年)7月,龍江號由塔科瑪啟航至加州長堤,與海軍大漢號(ATF-553)遠洋拖船會合,由長堤軍港啟航橫越太平洋,中途先後停靠夏威夷珍珠港Johnston島、馬紹爾瓜加林島、關島,於8月23日返抵高雄,於8月24日舉行成軍典禮,不過直到10月才在左營加裝射控系統與武器裝備。

龍江號的罰款事宜

在1978年6月28日龍江號在準備第二次驗收測試的空檔,林蟄生便與塔科馬廠就龍江號進度延誤、未達合約規定性能等部分,進行相關改進與賠償事宜。林蟄生提出的質疑與要求包括:

1.依照龍江號的合約,從1978年4月1日起計算,每逾期一天罰款2200美元,至交船為止。

2.依照建造合約,龍江號的極速應為40節;如低於391.1節,每低一節應該罰款總價的1%。

3.艇上的通信裝備使用舊品,付款應打折。

4.建造龍江號的各裝備包括塔科馬廠採購的機具,在交船後仍須保留一年。

5.採購燃氣渦輪和減速齒輪的製造商發票與合約報價不一致。

6.柴油主機在持續以960軸馬力輸出時,能否達到12節航速。

7.龍江號在建造期間歷經設計修改,螺旋槳直徑加大1呎,導致航行吃水增加。

8.由於負責開發戰鬥系統的漢緯公司多次變更設計,連帶更動藍圖,導致必須重複施工,塔科馬船廠遂向台灣追加17萬美元工料費,而台灣海軍認為超出實際太多,需要核減。

塔科馬廠對海軍的要求則表示,由於龍江號是全新的設計,施工與測試屢屢出現困難屬於正常現象,且漢緯屢次變更戰系設計導致藍圖變動與反覆施工,這些都會增加額外成本,而且最後問題都能解決,因此希望台灣能夠理解,並將延期罰款減半。而台灣海軍則堅持罰款需照合約規定辦理,同時要求燃氣渦輪從交艦日起保固一年。至於使用舊通信裝備問題由於美軍軍品很難計算市價,而且海軍駐廠監造官同意通信裝備延長保固2年作為彌補;而加大螺旋槳來增加推力而使吃水增加,也獲得駐廠監造官默認,因此無法向塔科馬廠退款或罰款。

由於上述林蟄生提出的問題若沒獲得滿意答覆,台灣海軍就拒絕簽署接收龍江號的文件,而且龍江號的試車已經在1978年7月1日通過,因此雙方很快便達成協議:延遲罰款部分,由4月1日至7月1日,依照合約每一天罰2200美元的規定,總共罰款20萬200美元;此外,龍江號最大航速未達到39.1節的門檻,依照合約處以總價1%的罰款,合計88612美元。至於龍江號其他裝備漲價的部分,由於非關塔科馬船廠的責任,所以海軍同意上述罰款不包含漲價款項。而塔科馬船廠要求因漢緯修改戰系設計而增加的17萬美元工料費,則減至8萬美元。生產燃氣渦輪的萊康明也同意保固龍江號的燃氣渦輪從交艦日期起一年,不過不包括電機與電羅經。

綏江號的建造以及先鋒計畫終結

完成龍江號接艦後,林蟄生返國並向海軍總部提出「赴美造艦驗收考察訪問報告」,提到龍江號的嶄新設計的確有獨到之處,認為返國成軍後經實際運用,如果符合海軍要求,建議繼續添購同型艦,不過屆時建議不要使用龍江號複雜的CODAG動力系統,因為這套系統有兩種不同型式主機多達六部,此外還有兩級的減速齒輪箱;過度複雜的機械使輪機艙狹窄擁擠,增加了平日保養維護的困難。顯然,林蟄生已經預見了這套動力系統在日後會是個大麻煩。

至於由中船承造的二號艦綏江號在1976年10月4日開工;由於這是中船成立以來第一次建造軍艦,加上CODAG動力系統又異常複雜,使綏江號的建造過程比龍江號更不順利;原訂時程是在1978年12月30日完工,在1978年7月的建造進度已達79%,但最後直到1981年12月31日才交艦,整個建造時間長達五年 。由於進度大幅拖延,前往塔科馬船廠受訓的技術團對早已解散,最後由中船另派資深人員完成測試驗收作業。海軍對中船的拖延十分不滿,而且日後經常指責中船建造的綏江艦性能不如龍江艦 。日後在1988年台灣海軍進行光華二號計畫、打算向韓國購買蔚山艦時,台灣海軍表示中船的造艦成本高於韓國,還翻出綏江艦的舊帳來攻擊中船,認為其「技不如人」。然而,中船也回擊海軍,表示中船在建造綏江號的過程完全沒有錯失,而且完全依照合約的規範與條件來交艦,主要問題完全是海軍挑選了當時 在世界上都屬新穎的CODAG推進系統,柴油機與燃氣渦輪難以匹配而發生諸多問題,這些都 不是中船的直接責任。 依照日後中船資深人員回憶,綏江號測試初期經常導致傳動軸的軸承過熱燒壞,最初以為是減速齒輪箱油溝太小而使潤滑不足,因而每次試航後都拆卸減速齒輪組進行檢修;但該資深人員研判應非潤滑不足,而是艦體結構太軟,導致主機傳動軸彎曲度超過標準,因此應補強艦尾結構,爾後中船相關單位施工補強綏江艦尾結構,再出海測試就沒有遇到相同的潤滑問題。

林蟄生在完成龍江號接收工作返台後向海總的報告中,也提到塔科馬廠總裁請他代轉信函給海軍總部,希望海軍能繼續購買龍江號的同型艦。在龍江艦成軍之後,台灣海軍總司令鄒堅在1978年9月25日命令海軍以任務編組方式,編成「先鋒艦測試評估組」,對龍江級的能力以及運用方式進行專業深入評估,以決定是否繼續發展增購龍江級和探討運用方式。在1978年11月,台灣海軍艦隊司令部提出「龍江艦之作戰評估分析及研究」參謀研究報告,在報告結論中指出,依照龍江級的排水量、適航性能與作戰能力等因素,能在海象及風力許可範圍內擔負海軍部分作戰任務,但無法取代噸位更大的驅逐艦(DD)及巡邏艦(PF)艦的功能。由於現有的關字號等PF艦日益老化亟待汰換,加上國防預算有限,應將預算集中於體型較大的巡邏巡防艦(PCEG)以及噸位更小、 價格更便宜的飛彈快艇(FAB)上,不宜繼續發展定位和價格尷尬的龍江級。而針對業已建成的2艘龍江級,海軍艦隊司令部報告則建議此型艦能在海象許可時配合DD或PF執行海峽、外島巡航護航任務,或者搭配規劃中的FAB(即海鷗飛彈快艇)混編使用。此外,艦隊司令部報告也建議,如果可能,則爭取購買4至6艘美國汰換的PG巡邏艦,與2艘龍江級編成一支快速近岸防衛水面打擊戰隊,用於台灣本島防務。由此可知,龍江級的噸位、性能戰力 高不成低不就,成本卻較為高昂,逐漸不受海軍高層青睞;此外,龍江號與綏江號的建造測試都很不順遂,而據說原本台灣希望在艦上配備美製魚叉反艦飛彈,然而當時美國不願意出售這種當時新推出不久又深具攻擊性的武器,導致龍江級只能配備威力、射程都差一大截的雄風一型反艦飛彈,效益大打折扣。另外,原本台灣採購龍江級的一個用意是鞏固中美邦交,然而美國還是在1978年12月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因此先鋒計畫不僅沒能達成外交使命 ,如果繼續建造,關鍵裝備的供應恐怕也會發生困難。種種因素之下,海軍 並沒有繼續增購龍江級。

在1978年11月,台灣海軍正式啟動FAB飛彈快艇計畫,建造50艘仿自以色列毒蜂級(Dvora class)的海鷗級小型(50噸級)飛彈快艇,每艘配備兩枚雄風一型反艦飛彈 ,成為接下來海軍的輕型快速反艦打擊主力。

「先鋒計畫」的經驗

在龍江號尚未展開海試驗收的1978年6月,參謀總長宋長志便在第17次參謀會報中指示海軍,龍江號經多次試車後仍未妥善,雖需由承包商負起主要責任,但今後海軍造艦應該根據實際需求與客觀條件,先進行深入研究,並事先就考慮裝置何種武器裝備,才決定船艦的型式與設計。根據宋長志的指示,海軍總計畫署立刻通知 正在規劃二代艦的海軍「自強作業組」記取相關教訓,日後海軍規劃的武器系統,在確認艦體載台之前,相關單位應儘早決定艦上戰鬥系統的初步構想與設計,以確定戰鬥系統的周邊配置以及全系統的總重量,使載台設計能夠定案,避免重蹈龍江號「先造艦體才決定戰鬥系統」的覆轍;而這項指示也影響到之後海軍各項造艦計畫。

綜觀「先鋒計畫」,無論是選擇名不見經傳的塔科馬船廠當合作對象(當然,這是美方決定,台灣不一定能改變),採用一款先前完全沒有實績的非成熟全新設計,使用十分複雜且罕見的CODAG推進系統(無論是原本阿士維級的雙軸CODOG推進系統或韓國PSMM MK.5的雙軸COGAG全燃氣渦輪系統,架構都比龍江級簡單一些),在載台設計階段未能及時確定戰鬥系統配備而衍生許多問題,都是值得記取的教訓。日後台灣海軍極力避免使用「未經驗證」的新艦型,可能多少跟先鋒計畫的教訓有關。

服役經歷

兩艘龍江級最初編入 以巡邏艦為主的131艦隊,在1983年6月1日轉移至以海鷗飛彈快艇為主的海蛟大隊 ,以艦上較為完善的雷達系統,作為海鷗飛彈快艇部隊的引導指揮艦,並以76mm與40mm快砲提供一定的掩護火力;到了1996年,兩艦重回131艦隊 ,並組成212戰隊。

在服役期間,龍江級的CODAG動力系統果然狀況頻仍,經常發生齒輪箱過熱的問題,狹窄的輪機艙也使維護工作困難重重。兩艦都曾發生輪機起火事件,其中龍江號在198年發生一次嚴重的輪機火災, 艇長一度宣布棄船,幸好最後一名勇敢的輪機士官衝入機艙引進海水,才撲滅火勢化險為夷。龍江級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在270ton的艦體上塞入過多武裝 (包括四枚雄一飛彈、76mm與40mm艦砲各一;反觀1990年代建造的五百噸級錦江級巡邏艦,火力卻遠低於龍江級 ),使得耐波性與復原性不佳,很難在冬季風浪交加的海面上有效操作;76mm快砲射擊的後座力與應力對龍江級的船體而言過大,很難在廣泛海象條件下穩定射擊。

龍江級年事已高,兩艦的燃氣渦輪主機已被拆除,作為教學實習用途,艦上只留柴油主機。隨著機械老化,近年兩艦用柴油機全功率輸出也只能達到17.5節的航速,與試車時的21.7節不可同日而語。 在2011年12月28日,兩艘龍江級正式除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