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輕型巡防艦計畫

(上與下)2023年11月在雪梨舉行的印太2023防務展中,美國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展出澳洲輕型巡防艦

(AUSLF);這是以該公司稍早開始、為台灣海軍設計的輕型巡防艦為基礎的衍生型。

Gibbs & Cox為台灣設計的輕巡防艦艦首裝置一門艦砲與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

,而AUSLF捨棄了艦砲,騰出空間安裝另外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使總數達到32枚。

AUSLF艦體中部裝有三組八聯裝NSM反艦飛彈發射器。直昇機庫上方設置一組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或RAM防空飛彈。

2023印太防務展中吉布斯.考克斯展出的一種AUSLF構型,此構型艦首有16管垂直發射器與

一門76mm快砲,這種配置較接近為台灣設計的輕型巡防艦。

在2024年1月美國海軍水面艦協會年會(SNA 2024)中,吉布斯.考克斯展出的輕型巡防艦模型。

2023年11月12日,「上報」披露一幅輕型巡防艦想像圖;由於B砲位沒有垂直發射器,據信是反潛型。

(上與下)2023年11月17日首艘輕型巡防艦防空型在高雄中信造船舉行切割第一塊鋼板開工儀式,媒體拍攝到

中信船廠辦公室牆上的輕型巡防艦想像圖。與上圖相較,此版本艦首有一組八聯裝垂直發射器,

應為防空構型。兩種構型艦體中部都有四組傾斜發射架,用來裝置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至多16枚),配置與沱江型雙體飛彈巡邏艦類似。而輕型巡防艦的主桅杆也與沱江型類似。

2024年1月16日,首艘輕型巡防艦反潛型在高雄中信造船舉行切割第一塊鋼板開工儀式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新一代輕型巡防艦/中華民國
承造國/承造廠  
尺寸(公尺) 早期:全長101.3 垂線間長92  全寬12.3~12.6  吃水3.75~3.9

定案:全長115,寬15
排水量(ton) 估計近3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複合燃氣渦輪或柴電推進(CODELOG)

GE LM-2500燃氣渦輪*1

柴油發電機組/4700

推進電機*2/1931

雙軸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2200/12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BAE Systems Artisan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

干擾火箭發射器

其餘不詳

聲納 艦首聲納*1

Thales CAPAS-1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1 (反潛型)
射控/作戰系統

CMS-330戰鬥管理系統

乘員

85

艦載武裝

MK-75 76mm 62倍徑快砲*1

八聯裝華揚垂直發射系統*2(防空型,裝填海劍二防空飛彈或海弓三防空飛彈)

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2(反潛型,使用MK-46魚雷)

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16,或增程型雄風三型反艦飛彈*8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

遙控機砲*2

MK-32 324mm反潛魚雷發射器

深水炸彈

艦載機 無機庫,可搭載一架S-70C(M)1反潛直昇機
數量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役時間
2023/11/17切割第一塊鋼板      
  2024/1/16切割第一塊鋼板      
       
       


(1)  (2) 

民國112年度預算審議

在2022年10月3日,聯合報報導,國防部最新業務報告表示,當前軍事投資五大優先包括「潛艦國造、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新型救難艦、新式高教機、裝步戰鬥車」。國防部民國112年度預算案顯示,海軍打算以流用方式,將原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震海計畫」案已編列的245億元預算,改為建造兩艘2000噸級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原型艦。

在專案報告中記載,原「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案修改為「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是依照「國軍軍事投資建案作業規定」的第二章第四節第二條第四款:「軍事裝備建案,主要項目之系統程式、作戰需求項量改變、籌獲方式改變、設計規格、性能變更」,應辦理建案文件修訂。海軍依此作業規定,完成「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建案文件修訂,依作業程序呈報國防部,由國防部召開審查會;國防部於民國111年(2022年)6月21日將整體獲得規劃書修訂函送行政院,在7月6日獲行政院函復同意備查,7月13日由國防部核定本案整體獲得規劃書修訂本,並納入民國112年度預算書。

依照民國112年度預算書草案,「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約1500噸至2500噸)原型艦的預算金額與編列年度,維持與先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民國108年度起)相同,總額度245億4916萬元新台幣,從民國108年至民國115年(2019至2026年,2023年度執行47億元新台幣),只不過從原本建造一艘「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改成兩艘「新一代輕巡防艦」原型艦。在預算書中記載,「新一代輕巡防艦-第2階段原型艦」預計在民國115年(2026年)完成2艘原型艦,預算高峰為民國114年(2025年)。

海軍官員表示,揚棄原「震海計畫」4500噸級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主因,一是中科院為此案所研發的艦載固定式相位陣列雷達屬於被動式,「不出五年就不再符合海軍需求」,而海軍將繼續尋求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此外,海軍與海巡陸續建造600~700噸級雙體巡邏艦(海軍沱江級以及海巡安平級)巡邏艦,雖可充分執行不對稱作戰,但因耐波能力限制,不適合出海長時間監控或伴航共艦等「灰色地帶」任務,因此海軍須緊急尋求快速可取得的新艦。海軍官員表示,明年(2023年)起將在三年內,完成兩艘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原型艦設計與建造;原「震海計畫」規劃民國108年至115年(2019至2026年)執行,照此期程,只剩三年期程能完成兩艘「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的設計與建造,但海軍官員對此表示「深具信心」。不過,原本「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預算是為「震海專案」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編列,預算科子目業經立法院三讀審議通過,已成為法律案;海軍能否直接流用、改建兩艘輕型巡防艦,外界有許多疑義。

在2022年10月4日「菱傳媒」引述國防部資深將領說法,中國為了報復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i)在8月2日訪問台灣,從8月4日到7日在台灣周邊進行各項軍事演習,不僅第一天發射彈道飛彈飛越台北上空,軍機與軍艦也幾乎每天跨越海峽中線,共軍軍艦更首度在離台灣東部陸地不遠的海面進行實兵演練,並進入台灣領海的毗鄰水域;這段期間的某一天,中國最多有18艘軍艦同時在台灣毗鄰水域進行軍事演習,台灣海軍已將所有主力船艦都派出去進行監控驅離,差一點就「無艦可派」;因此,台灣海軍才需要緊急興建「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因應未來共軍的威脅。

在2022年10月5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與閣員赴立法院報告「民國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等事項,包括民國112年度國防預算的項目。在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議事中,國民黨籍立委馬文君質疑,原本「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預算」是經由立法院同意和通過,但是海軍現在卻自行變更計畫內容;立法院不是國防部主計局,「國會審查通過案子,國防部不能想改就改」。對此,國防部長邱國正稱,國軍沒有刻意跳過立法院審查,從作戰需求到預算編列,程序是完整的。馬文君對此反駁表示,當初(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規畫的方向,是可以同時執行防空、反艦與反潛能力的4500噸級艦;而現在輕型巡防艦的兩種艦型要滿足那一種作戰環境?如果跟原本不一樣,為何要拆成兩種分別只能防空或反潛的2000噸級艦?馬文君質疑,是否只為想辦法花掉預算?不能未經立法院的同意就任意更改。馬文君且表示,8月中國在台灣周邊軍演的船艦多為4000噸級以上艦艇,輕型巡防艦恐難以應對;且以2000噸級輕巡防艦取代原本4500噸級巡防艦會弱化反潛能力,軍方應有具體說明。邱國正則稱,輕型巡防艦的建案經過評估,是因應敵情威脅改變,汰換老舊軍艦迫在眉睫,且中國對台壓力增加,迫使國軍應對(出動)頻次增加;經評估後,2000噸級的軍艦可以滿足作戰需求。

馬文君批評,國防部以「震海計畫」案內的245億元預算額度內,建造2000噸2艘不同型式的輕巡防艦原型艦;這種作業方式,讓人感覺輕型巡防艦只是「救火隊,急就章」的方案,「只是要把245億預算花完而已」。原先「震海計畫」經過三階段的規劃,第一階段合約設計已經執行完畢(包括設計圖、規劃可能設備及來源);現在則直接由「震海計畫」的4500噸船縮減為2000噸船,況且2000噸的船還分2型,裝備不一樣,「可以這樣子做嗎?」;如果可以,就代表所有船的第一階段的合約設計都可以不用做了。就政府機關的財政紀律而言,原先已完成4500噸(震海計畫)的項目跟預算,後續怎麼辦?怎麼可以就捨棄不用。馬文君也質疑,4500噸(震海計畫)的作戰用途與2000噸(輕型巡防艦)是不一樣的;如果只為了監控國外公務船舶,難道海巡署船艦不能執行嗎?馬文君認為海軍打算以2000噸級輕巡防艦取代原本以反潛為主的4000噸級濟陽級巡防艦,若只因預算有限與急於成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反潛型僅有拖曳聲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可能只在艦尾配備可變深度聲納與拖曳陣列聲納組,無艦首固定聲納;濟陽級同時有大型艦首固定聲納、艦尾可變深度聲納與拖曳聲納),認為會弱化海軍反潛能力。海軍造艦建軍週期很長,錯誤的政策不但浪費預算,還會錯過建軍備戰期程的窗口。

2022年10月:「海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建案規劃」專案報告

在2022年10月11日,台灣國防部在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進行海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專案報告,其中說明了「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的期程與預算內容。報告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之後)在台灣周邊舉行海空聯合軍事行動之後,每日固定在台海周邊水域巡弋兵力數量從以往的2艘增加到4、5艘,多數為「056A護衛艦(1500噸)、053H3(2400噸) 與054A導彈護衛艦(4000噸)等三型作戰艦艇 ,其中以2000 噸上下的艦艇(056與053H3)為主;由於中國海軍在台海周邊的船艦長期以輕型護衛艦為主要兵力,台灣海軍檢討認為,派出大型作戰艦執行監控任務,將造成主作戰艦兵力於平時過度消耗。報告指出,近期台灣海軍由原本「不定期」派軍艦在台灣海峽巡弋,逐漸轉變為「固定」派遣艦艇並擴大巡弋區域,延伸到台灣西南與彭佳嶼以北海域。

依照聯合報2022年10月17日報導,國防部資料透露,中國海軍在八月在台灣周邊各處舉行聯合軍演,在台灣周邊海域船艦數量最高曾同時出現14艘;台灣海軍出動一級艦(基隆級、成功級、康定級、濟陽級、派里級)對中國船艦實施海上伴航跟監,最後還得協調海巡三千噸以上大型船艦支援,才能在各處達到1:1或2:1包夾中國船艦。在8月中國環台軍演之前,中國海軍固定會在台灣海峽一帶部署兩艘船艦,分別在台灣海峽東南、西南巡弋。8月環台軍演之後,中國海軍固定派遣在台海周邊的作戰船艦增為四艘,包括原本兩艘執行海峽南側與東側巡弋,增派一艘在海峽東北跟監美/日艦艇活動,此外還有一艘是前來接替海峽或峽南任務;有時候中國海軍的布置是一艘在海峽巡弋艦、一艘在峽南側巡弋艦、一艘在海峽東北跟監美日活動,然後在屏東九鵬外海舉行飛彈試射期間加派一艘情報船。10月為例,除10月14日中國5艘船艦出現在台海周邊,其餘每日都固定為四艘。這些中國船艦緊貼台灣領海鄰接區水域,視時機執行封鎖台灣周邊航道的演練;而在東北跟監的船艦長期在蘇澳外海的戰時艦艇疏散區徘徊,對台灣海防造成壓力。台灣軍方檢討,經八月環台軍演經驗顯示,海軍輕快兵力(三級艦)如錦江艦、沱江艦、光六快艇甚至潛艦,在這種「類封鎖」的灰色地帶作戰中,根本派不上用場;因此,海軍仍需要較大型的傳統水面艦。尤其是未來外國援台的物資船隊,包含天然氣、原油、貨櫃輪、甚至外國撤僑船艦,都需要台灣海軍大型船艦,配合空軍、岸基制海飛彈,共同開闢海上安全走廊,並提供護航進入台灣港口,才能確保海上生命線安全。

報告中檢視台灣海軍一級主戰艦艇狀態,計有基隆級(4艘)、成功級(8艘)、派里級(2艘)、康定級(6艘)、濟陽級艦(6艘)合計26 艘。其中,6艘濟陽級艦是在民國60年(1970年代)由美方建造完成,民國81年起(1992年)接艦返國,使用迄今已30年,總計艦齡50餘年,目前戰鬥系統與載台均已老舊,維修費用高且安全性堪慮,急需籌建新兵力。因此,海軍以「不增加預算」為原則,將延宕多年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案原編列預算及期程,改成防空及反潛型輕型巡防艦各一艘,並規劃於民國115年(2026年)左右完成籌獲,可增加艦隊兵力運用彈性,共同擔負海上偵巡與監控等戰備任務,降低一級主作戰艦艇的任務負荷,亦可將老舊之濟陽級艦納入汰除。

依照專案報告,「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期程大致如下:

1.防空型原型艦:訂於民國112年(2023年)5月開工,民國113年(2024年)第1季安放龍骨,同年第4季下水,民國114年(2025年)第3季交艦(工期約26~28個月)。 而依照稍後11月7日第二次邀商說明會內容,兩艘原型艦完成的期程是2026年10月,意味從開工到交艦的期間可能延長到30個月左右。

反潛型原型艦:訂於民國113年(2024年)4月開工,同年第4季安放龍骨,民國114年(2025年)第4季下水,民國115年(2026年)第2季交艦,從開工到交艦工期是24~26個月。 依照稍後11月7日第二次邀商說明會內容,兩艘原型艦完成的期程是2026年10月,意味反潛型從開工到交艦的工期可能延長到30個月。

規格方面,「新一代輕型巡防艦」防空與反潛型原型艦的滿載排水量約2500噸,採複合燃氣渦輪機或柴電(CODELOG)推進系統,最大航速達30節以上,8級風以下可正常執行任務。武器裝備包含海劍二中程防空飛彈(防空型)、雄風三型增程型超音速反艦飛彈、76mm主砲、方陣近防快砲、深水炸彈或魚雷等。

預算運用方面,「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總預算245億4916萬2000元新台幣(延續「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額度),防空型原型艦概估預算為95億3000萬餘元新台幣,反潛型原型艦為92億餘元新台幣,此外還有彈藥款41億1000萬餘新台幣,以及載臺監造、整體後勤及採購作業費等約16億8000萬餘新台幣。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案由海軍自行辦理招標作業,由得標船廠執行 載台建造;另外,與中科院簽署委製協議書,擔任戰系整合商,執行戰系裝備製繳及系統整合

在2022年10月12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的「海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建案規劃」專案報告會議中,海軍參謀長蔣正國中將答詢時透露了「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的部分作戰裝備。原本「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使用海弓三長程防空飛彈以及混裝雄二、雄三反艦飛彈,而「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則裝備海劍二防空飛彈與雄三增程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反潛方面,蔣正國透露,原「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配備固定式聲納於艦艏,而輕型巡防艦因噸位較小,無法裝設艦首固定式聲納,因此改採主動式拖曳式陣列聲納(實際上是主動可變深度聲納與線性拖曳陣列聲納的組合),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聲納,但不方便說明來源國家。

蔣正國表示,改推動2000噸輕型巡防艦主要原因是「作戰需求改變」,相關科研案目前已由中科院完成測評。蔣正國強調,改推噸位變小的輕型巡防艦,可避免以大型艦(一級艦)應對中共灰色地帶威脅時的損耗;而輕型巡防艦配備增程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也可以威懾中共航空母艦。蔣正國也透露,原「震海計畫」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有五個科研案,其中「戰場管理」案中科院將其中成熟的技術移植到輕型巡防艦案,海軍評估有把握順利執行。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在議事中質疑,國防部於2019年推動「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建案,照理說4500噸原型艦應該已經要出來了,如今改為推動輕型巡防艦,從預算來看過去四年顯然是「原地踏步」,這也讓他擔心,改推2000噸會不會又重蹈覆轍?海軍參謀長蔣正國表示,原案(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開案以來,除了行政作業費執行了1500萬元之外,其餘預算最後都無法執行而報繳國庫;羅致政因而質疑是飛彈巡防艦案是「執行不下去」,蔣正國承認說「是」。羅致政也詢問如果不改成輕型巡防艦,原本4500噸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案能否繼續執行?戰規司長李世強則回應表示「會有風險」。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詢問,籌建二級艦填補戰力空缺雖有其必要性,但為何不重新建案?蔣正國則解釋,另起新案需經歷各種程序,至少需要2年時間;此時國軍有迫切的造艦需求,因此從去年修訂建案,未來預計再造10艘後續艦。王定宇詢問輕型巡防艦案的需求為何,蔣正國中將回應包括敵情威脅改變、濟陽級艦老舊,且從鍋爐暖機至出港至少需要6個小時準備時間,無法因應威脅。王定宇又詢問輕型巡防艦與濟陽級艦的人力需求差異;蔣正國表示,確切數字不便說明,但濟陽級艦約260人,輕型巡防艦約80人。王定宇接著詢問,未來海軍是否仍規劃籌獲一級艦,時間點及規格為何?蔣正國則回應有需求,但還在規劃中,噸位也會改變,以國內建造為主,還沒有定案,目前不方便對外說明。王定宇提醒,確保戰力最重要,「國艦國造」只是基本原則。

國民黨立委溫玉霞詢問,民國115年(2026年)完成2艘原型艦後,輕型巡防艦是否會繼續生產,蔣正國對此回覆會持續生產,以2艘輕巡防艦汰換1艘濟陽級的方式進行,預計再造10艘後續艦(加上兩艘原型艦,總共12艘)。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則詢問,海軍是否考慮接手美國海軍除役、配備神盾作戰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國防部長邱國正回應「沒這個規劃」。

新一代輕型巡防艦」預算通過

在2022年11月2日上午,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審議民國112年度國防預算;經海軍參謀長蔣正國說明,協商後朝野立委達成共識,全案併案凍結7000萬元,在明年度再安排到立院做專案報告並經委員會同意後始得動支,專案報告內容要涵蓋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的細節、性能、任務需求等,且相關預算不得再擴充使用。在議事中,針對立委質疑原「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案」預算直接轉用「輕巡防艦」是否合宜,蔣正國表示,海軍依據國軍投資建案規定條文來修訂原案整體規劃書,由國防部開完審查會後提交行政院核備,符合行政程序。蔣正國表示,如以另起新案方式處理,則需先納入國軍戰力規畫、五年兵整,再從作戰需求分析一路開始,建案時程需要兩年;由於戰備需求急迫、汰換舊艦不容再拖,因此採取修訂原整體規劃書的方式執行。

對於關於兩艘輕型巡防艦原型艦能否如期如質完成的質疑,蔣正國表示,對於船廠認為此案興建有期程不足的疑慮,其實期程已留裕量,海軍本月(11月)會再召開廠商說明會,調整建造期程,降低船廠延遲交艦的風險。蔣正國進一步強調,國內建造載台的能量沒有問題。

蔣正國表示,輕型巡防艦目前最大問題,其實是武器裝備獲得;目前輕型巡防艦採用的中科院製武器裝備都已完成作戰測評,符合海軍需求,其他(非中科院)裝備則使用國際市場成熟產品,都可獲得;目前唯一還沒獲得輸出許可的是3D旋轉式相位陣列雷達,預計明年(2023年)上半年可獲得。

蔣正國也表示,共軍在台海兩側固定派遣艦艇,增加在台灣海域巡弋艦艇的數量;因應這種灰色地帶衝突,我方每天要派遣偵巡、監控的艦艇相對增加,若都由海軍主作戰艦擔任,消耗成本過大。蔣正國說,在台灣海域天候不佳時,共軍的確曾派遣052C/D等6000噸級的大型艦艇前來,其實「各型船艦都有」,但主要在台灣周遭海域作業的都不是大型作戰艦;最常出現的是兩千噸級以內的053H3江衛級與056護衛艦,其中056編制僅70餘人,053H3江衛二型是167人,即便是4000噸級的054A導彈護衛艦也僅編制180人。而台灣的主戰戰艦如基隆級(每艘360人)驅逐艦,以及濟陽級(260人)、成功級與康定級(每艘約200人)巡防艦,如用來對應中國最常出現在台灣周邊的護衛艦,人力成本消耗不成比例;此外艦艇噸位大,油耗成本就高,基隆級與成功級艦都是燃氣鍋輪機,油耗相對高。考量灰色地帶衝突為常態,輕巡艦包括量產艦,未來將是監控共艦主要兵力,希望汰換服役50年、使用蒸氣鍋爐、後勤維保成本高的濟陽級艦。蔣正國說,海軍輕型巡防艦除配備防空飛彈外,另有增程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延伸打擊範圍,可增加敵人用兵的困難度。

第二次邀商說明會

依照2022年11月10日「上報」報導,台灣海軍在11月7日舉行「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第二次邀商說明會;然而,說明會中海軍對於「新一代輕巡防艦」案的內容,與10月3日舉行的第一次說明會沒有太大差別。

知情人士指出,海軍計劃處與海發中心派來主持第二次邀商說明會的,都是由沒有參加第一次說明會的副主管;海軍計劃處副處長秦如龍上校(先前海軍執行康平獵雷艦案時是承辦人);說明會一開始,秦副處長就將輕型巡防艦的規格再次宣讀一次,包括兩百多億台幣預算、2023至2026年的建造期程,以及防空、反潛原型艦各一艘,採單體船型、雷達匿蹤外型、鋁合金上層與鋼質艦體,全長100公尺、寛12.6公尺、吃水3.9公尺、最大航速30節、續航可以12節航行2200海里等,與第一次邀商說明會內容完全相同。此外,表示其水下聲噪要求是在12節以下不能有空蝕氣泡現象,核生化防護能力包括駕駛台、人員生活艙區都要有氣密設計,艦體防護破片能力符合NIJ0108.01標準,以及EMP電磁脈衝防護標準、水下抗爆震設計(含推進系統)的標準、水下通信系統(反潛型要與潛艦聯絡)標準等,耐航能力標準是7級風浪時直升機要能正常起降。

說明會接下來的時間開放給參與的廠商提問,中信造船、龍德造船及台船公司等3家船廠代表都前後發問。龍德一開始就建議,該案有其急迫性,建議分成兩個標案(防空型與反潛型),分別由一家或兩家船廠得標;此外,之後辦理公開閱覽時,也一併公告細部設計,以縮短前置作業時間,使船廠有更多時間來。對於此一建議,秦副處長在回答時強調,海軍經過謹慎評估才採用目前建造期程,建造期程的節點是由「得標船廠」來管制。對於此一回覆,船廠代表批評主持的秦副處長「根本沒有進入狀況」。此外,龍德船廠也建議,將「輕型巡防艦」最高航速由30節調降至25節,推進系統從原本海軍要求的複合推進系統模式改為單一主機,以節省建造與後勤維修成本,但海軍回答表示不符作戰需求而否決。

而中信船廠則提出關於整體後勤的規範,專案及預算撥款期程、參考圖說公告時機、與中科院分工的協議內容及權責等問題;海軍回應表示,本案預計2023年上半年決標,分5期付款,保固2年;而其他問題海軍方面敷衍地回應說公開閱覽後,會在正式公告招標文件說明清楚。

先前海軍參謀長蔣正國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表示,對於第一次招商說明會船廠反映造艦期程不足等疑問,曾向立委說明海軍規劃時「已預留彈性」,後續會評估調整。然而,第二次招商說明會內容與第一次說明會沒有太多差異,與會的船廠代表與廠商都批評這次說明會「有開跟沒開是一樣」,只是為了符合採購法程序而舉行,沒有採納任何建議;這樣不如直接公告招標,各家船廠就招標內容提出異議書,之後看海軍是否調整招標內容,廠商就可以各自評估到底能不能來投標。

對於「上報」報導,台灣海軍隨即在11月10日稍晚發佈新聞稿說明:此案原規劃防空、反潛等兩原型艦分别於民國112年(2023年)5月及民國113年(2024年)4月開工,分別於民國114年(2025年)7月及民國115年(2026年)6月交艦,每艘從開工到交艦都是26個月。在10月3日第一次邀商說明會中,部分船廠反應建造期程不足,經評估後,海軍司令部調整為民國112年(2023年)上半開工,民國115年(2026年)10月完成兩艘原型艦交艦,並於11月7日第2次邀商說明會說明。

相較於第一次邀商說明會內容,第二次邀商說明會海軍公開的資料比較模糊,交付的最後期限從原本2026年6月(反潛原型艦)延後了四個月到2026年10月,然而並沒有透露新期限是指哪一艘原型艦抑或兩艘(先前防空型預定先在2025年7月交艦);同樣地,第二次邀商說明會後海軍只透露在2023年上半開工,但沒有明說究竟是一艘或兩艘都在此一時間區間開工。即便兩艘原型艦都排訂在2023年上半開工、2026年10月左右交艦,帳面上工期可能延長到超過三年(36個月);而如果真是如此,實際上是海軍是透過進一步壓縮原本已經不夠的前置作業時間(包括先期採辦備料、細部設計等),讓「帳面工期」看起來大幅增加;然而,實質上這恐怕只是把這些必要而且耗時不短的前置作業期間,都算在施工期內。在最理想的情況下,輕巡防艦案也必然是在2023年上半完成招標作業與廠商簽署合約;在先期採辦備料跟細部設計根本還沒展開的情況下,不可能在簽署合約之後立刻開始實質建造,依舊必須等到細部設計完成相當程度且備料到位,才能動工(以美國星座級飛彈巡防艦首艦星座號為例,2020年4月30日簽署首艦細部設計與建造合約,52個月後於2022年8月31日切割第一塊鋼板正式開工,開工時細部設計工作完成度約80%)。

此外,依照原計畫,原本兩艘原型艦的工期錯開(防空型在2023年5月先開工,反潛型在2024年4月開工),使得船廠在第一艘原型艦開工時能先驗證設計與工序,然後反映在將近一年後才開工的二號艦上;而新期程如果都是在2023年上半「開工」,意味廠商幾乎同時要建造兩艘未經驗證的新艦型(兩者設計還有相當差異),不僅備料與人力壓力較大,而且對於設計與施工程序的容錯餘裕更小,相同的錯誤可能同時發生在一起建造的兩艘原型艦。而如果新的計畫維持兩艘原型艦分隔一段時間開工,則實際工期延長大概就只有四個月(兩艦完成交付的期程從2026年6月延後到10月),而且仍然沒有解決先前廠商反應的細部設計與先期採辦時間不足的問題。

輕巡防艦招標文件公開閱覽

在2022年12月22日,國防部公布輕巡防艦招標文件公開閱覽資料,分為需求規範書、計劃清單與評選須知三個項目。此案戰系委中科院研發整合,船體載台透過公開招標尋求國內船廠建造。依照「計劃清單與需求規範文件」中,2艘輕巡防艦原型艦總預算約200億新台幣;兩艘原型艦載台的建造經費為90億5000萬元新台幣(防空型為46億元,反潛型為44億5000萬元),其餘艦上3D雷達、戰鬥管理相關系統與飛彈系統的採購與系統整合費用。關於投標資格,海軍在招標文件裡規定,投標船廠必須有完成1000噸級以上船舶船段組合、製造、供應或承做的實績並附上文件(如驗收證明書、使用合格證明或付款發票等),並需要支付5000萬元的押標金。

需求規範書(此為第五次修訂)記載輕巡防艦基本規格如下,採用單體船型,具備雷達匿蹤外型,艦體為鋼製而上層船樓由鋁合金製造。艦體長約101.3公尺(含以上)、船寬約12.6公尺(含以上),船型深約7.8公尺(含以上);輕載時船速可達30節以上,滿載船速12節時續航力2200海浬以上。推進系統為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電力推進(CODELOG),推進系統包含一部燃氣渦輪機(功率暫訂36000KW,約48276馬力)以及兩部低速用推進電機(單機功率720KW,約965馬力,總功率1440KW),推進電機由兩部柴油發電機組驅動(單機功率1750KW以上,約2346馬力,總功率3500KW)。耐航要求方面,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在蒲氏風力6級(含)以下要能正常執行任務,蒲氏風力7級(含)以下除直昇機起降之外其餘任務都能正常執行,蒲氏風力12級(含)以下要能安全航行、艦體結構無顧慮。後勤保障方面,海軍要求輕型巡防艦的材料與裝備,應符合全壽期使用40年為原則;所選用的裝備必須於全壽期40年內,每年43週、每週7日、每日24小時,扣除計畫性修期停機時間條件下,主要裝備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固有可用度需達80%(含)以上。

戰鬥系統包括以下子系統:指管系統、偵蒐系統、水下偵測系統、電子反制系統及射控系統(包括火砲射控、飛彈射控系統與武器系統控制盤);此外,「防空型」及「反潛型」各有專屬系統,如艦機資料鏈系統、水下通信系統、多功能式聲納、深溫儀等裝備為反潛型專屬。武裝方面,輕型巡防艦防空/反潛兩型都配備一座76mm快砲、一座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二座艦載遙控鏈砲、干擾彈發射系統,以及反艦飛彈系統;規定的反艦飛彈攜帶量是至多16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或16枚雄風三型反艦飛彈,或8枚增程型反艦飛彈發射器。防空武裝方面,防空型與反潛型都可搭載海劍二型防空飛彈,防空型裝備垂直發射系統,攜帶量為32枚;而反潛型則用斜射發射架(應是與反艦飛彈共架)。此外,反潛型要求配備兩座輕型魚雷發射器,攜帶六枚輕型魚雷以及四枚由直昇機搭載的空投魚雷。

依照12月23日「上報」報導12月22日海軍公開的「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的公開資料閱覽,僅見需求規範,並未看到巡防艦的合約設計文件如船艦架構設計圖等,完全沒有回應先前廠商反應欠缺細部設計資料與先期採辦時間不足的問題,各船廠看完公告後都紛紛嘆氣。先前海軍舉行兩次的邀商說明會上,船廠多次表達若海軍若只提供建造規範,未來得標廠商依照海軍提供的建造規範來完成細部設計資料(含施工藍圖),建造一艘的期程都已經很趕,何況是兩艘;而這次海軍公告並無特別之處,沒有新增信息,依現狀就是各船廠要自行評估,是否能在海軍規定的急迫供其內完成兩艘輕型巡防艦的建造工作。「上報」稱,就連國外有經驗船廠,在沒有設計資料的情況下,依照粗略的「需求規範」文件來產出相當於「合約設計」階段的設計圖,至少需要15個月以上。除非使用已有建造實績的完整設計圖為基礎,船艦載台不需要大幅調整,才有可能在4年內完成建造下水。

依照「菱傳媒」2023年1月7日的報導,由中科院研製的30mm「艦載鏈砲遙控系統」在2022年底完成海上戰術測評(應該就是在光榮之星號上),包括攻擊海面目標以及敵方無人機等,具有相當高的穩定度及精準度,因此獲得核定安裝在海軍此時規劃中的「新一代輕型巡防艦」上;這意味著中科院30mm艦載鏈砲遙控系統正式成為台灣海軍制式武器。「艦載鏈砲遙控系統」的砲身為美國Orbital ATK MK-44蝮蛇II(Bushmaster)30mm鏈砲,而火砲的目標獲得、射控與遙控系統以中科院先前為CM-34 裝步戰鬥車的30mm鏈砲系統為基礎發展而來,適應海上作戰環境(包含海上搖晃、海面雜訊干擾射控雷達等)。ATK MK-44蝮蛇II鏈砲射速200發/分,能在2000公尺射程內擊穿100至110mm的滾軋均質裝甲,使用彈種包括穿甲彈、高爆彈及訓練彈等彈種。

依照海軍公布的輕巡防艦需求規範,要求在經濟航速12節(含)以下,螺槳不得產生空泡噪音(即空蝕現象);在2023年5月立法院國防委員會議事中,立委王定宇認為這樣的靜音標準過低,並指出美國派里級巡防艦當年設計要求是航速13.7節以下不能有螺旋槳空蝕現象,40年後台灣新艦的要求卻更低;王定宇建議應該審視一下,台灣造船業界螺旋槳的技術,俥葉尖端可以在幾節以內不產生空泡,如果能做到超過12節,海軍的標準就應上調,而不是只想著省錢。

輕型巡防艦招標過程

在2023年2月15日,台灣海軍司令部在政府招標資訊網站上公告「輕型巡防艦等2項」招標,採用最有利標,預算90億5000萬新台幣,並保留後續擴充採購二年份艦、岸存零附件及整體後勤支援測試裝備的權利(預估金額4億5452萬3000元新台幣)。投標截止與開標日是3月21日,參與廠商需繳交新台幣5000萬元押標金,並且附上曾完成1000噸級以上船舶之船段的製造、供應或承做文件,但並沒有限制廠商資本額。此招標公告表明,本次開標限制需3家(含)以上合格投標廠商,而台灣曾有建造千噸以上公務船隻的船廠僅有台船與中信兩家,因此估計第一次公開招標會流標;待第二次公開招標、不受需三家以上廠商投標的限制後,會由台船及中信兩家船廠對決。

先前在2022年11月6日自由時報報導,中信船廠宣稱已經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針對未來東南亞國家可能的造艦案進行合作;外界推測這是為稍後11月25日中信船廠通過現金增資方式發行新股300萬股、擴充資本額來滿足當時正在競標的「高效能艦艇第二批」案(後來由龍德船廠得標)而發佈正面消息。

在2023年2月19日,「上報」報導,輕巡防艦案的戰鬥管理系統(CMS)、雷達與拖曳聲納等裝備,會在3月底進行投開標作業,採用最有利標,預算約4000萬美元(約台幣12億餘元)。「上報」稱,此時輕巡防艦的3D雷達打算採用BAE System產品,等待美國批准輸出許可;而要採用的射頻天線、拖曳陣列聲納等都選擇國際市場現成已有實績的裝備。上報稱,海軍希望採用的作戰管理系統,最好是經過實際驗證,此時已知美國洛克希德馬丁、雷松、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以及以色列的公司,都已經向中科院取得戰系規格等資料,但此時還沒有廠商送出提案資料。由於康定級的防空作戰系統升級主要由法國海軍集團負責整合,把中科院垂直發射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整合到法製康定級艦上,並換裝法國提供的新型防空雷達,因此法國海軍集團對台灣輕型巡防艦案(同樣也整合海劍二)也有很大興趣;不過,外傳海軍仍希望採用美製作戰管理系統,因為台灣海軍多數船艦採用美式系統,即便中科院的系統也多半是在美商協助下進行。「上報」稱,雖然輕巡防艦的戰鬥系統採用公開招標、以最有利標評選,但外傳台灣海軍擁有最後決定權,以防止美國以外的廠商得標,而委由中科院負責對外採購,只是把中科院拉進來當「保人」分攤責任。因此,有人質疑海軍為何不自行指廠議價,讓整個採購裝備更簡化,並且更符合輕型巡防艦的急迫時程。

台灣海軍康定級巡防艦升級案已經確定由法國海軍集團協助將中科院海劍二防空飛彈整合到艦上作戰系統,因此法方勢必成為第一個具有整合海劍二實績的國外廠商。「新一代輕巡防艦」一開始就以填補戰力空隙的急迫性為由,直接使用「震海案」新一代巡防艦的建案與預算額度,照理說艦上關鍵系統組合應盡量選擇現成方案,減少額外的整合開發工作;如果台灣海軍堅持仍要美國廠商,實質上又新引進台灣海軍目前所無的戰系方案,與海劍二的系統整合工作勢必又要再來一次,與「新一代輕巡防艦」案的原始精神不合。然而政治上,美國對台灣的支持遠比法國穩定,因此使用美製系統自然比法國更「安全」。美國從2018年起正式採取經貿、政治以及國際戰略上全面圍堵中國以來,對台灣的政治與軍事至數支持就不斷提升;而法國從戴高樂時代而來就走「獨立自主」的外交戰略路線,對於美國主導的戰略立場向來就不是百依百順;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雖然在2010年代末期一度在對中國態度等立場上與美國相對一致,然而基於國際情勢考量(如2022年開始的俄烏戰爭對歐洲與全球經濟的影響、考量到法國在中國的經濟利益以及控制台海危機的風險等等),還是決定在美國與中國維持較平衡的戰略,拒絕完全與中國市場脫鉤,例如2023年4月馬克宏訪問中國又與中國簽署大量經貿合約。依照2023年5月16日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在聯合報的撰文,法國在2022年夏季批准海軍集團對台灣海軍康定級巡防艦進行中期性能提升案,包括提供SETIS戰鬥管理系統與CAPTAS-1主/被動拖曳式聲納陣列等,但拒絕出口Thales集團的雷達系統(如SeaFire),甚至還禁止了繼續對台輸出台灣已使用多年的STIR系列射控雷達,這導致台灣海軍無論是繼續建造沱江級飛彈巡邏艦或者2023年啟動的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案(另有專文介紹),都只能另覓射控雷達。

在2023年3月21日,輕型巡防艦案首次開標,由於只有一家船廠投標、未達三家船廠參標的限制而流標。依照規定,首次開標只要有一家船廠來投標,7天後就可公告第二次招標作業的時間。此外,海軍也在3月21日公布「海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監造專業服務案」,預算為2億8000萬元,在4月18日開標;此案之後在5月18日決標,由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船舶中心)得標(見下文)。

依照2023年3月20日軍方送交立法院的預算解凍報告,「輕型巡防艦案」第二次投標在4月7日開標與決標,預定開工期程為2023年上半年,意味得標廠商需在3個月內開工。關於合約設計工作,預算解凍報告內容提到,考慮到需求的急迫性,軍方已委由海軍海發中心完成新一代輕巡防艦的概念設計,運用先前震海案(4500噸級巡防艦)合約設計部份成果納入作為參考,現輕型巡防艦的合約設計工作已完成,納入採購文件辦理招標作業。這意味著台灣海軍在這段期間在沒有另外對外招標的情況下,由海軍自身的海發中心執行了相當於合約設計階段的各項工作。前述2022年12月底輕巡防艦案第一次資料公開閱覽時,海軍只提出規範而未提出任何設計資料,廠商必須依照海軍定義的規範進行設計(包含合約設計與細部設計階段);但在2023年2月展開公開招標程序時,公開閱覽資料裡已經沒有關於「合約設計」的字眼,似乎意味得標船廠不用執行合約設計,代表台灣海軍這段期間可能已經完成了設計工作。然而,輕巡防艦案時程緊迫(2021年年底消息才曝光,2023年度才首度正式排入),在沒有另外編列預算並委託專職機構(如船舶中心)的情況下,光靠海軍自己的人力與日常經費承接這項工作,且艦上作戰系統、雷達等關鍵設備選項此時尚未決定,依照預定2023年上半開工的緊迫時程,設計成熟度仍有待觀察。

依照2023年3月20日海軍司令部送交立法院的預算解凍報告,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排水量約2000噸,長92m,寬12.3m,吃水3.75m,採用柴電或燃氣渦輪推進,最大航速30節以上,經濟航速12節,巡航距離2000海里,可在7級風力(含)以下正常執行任務。船艦具備直昇機起降甲板,武裝包括中程防空飛彈、增程反艦飛彈、深水炸彈、反潛魚雷等。與2022年12月輕型巡防艦公開閱覽資料時相較,這份立法院報告記載的艦體長度與排水量稍低(先前是全長101.3m,排水量2000~2500噸級),也可能是計算的方式不同(例如船艦長度有全長、垂線間長度等計算方式,立院預算解凍報告記載的92m可能是垂線間長而不是全長)。

在2023年4月7日的第二次開標作業中,台船與中信造船廠兩家前往國防部採購室投標,經開標作業人員現場審查資格後雙雙通過,進入下一階段的規格審查;通過規格審查之後,參標船廠會就建議書內容向海軍簡報,最後由評審委員決定獲勝廠商,預定在4月底決標。

依照「上報」2023年4月7日報導,輕型巡防艦的關鍵裝備含艦上作戰管理系統(CMS)、雷達、拖曳式聲納,以及固定式聲納等都還沒有定案,海軍要求外購的作戰管理系統是已經在國外作戰船艦上使用的現役系統,並能整合中科院迅聯作戰系統的部件(包括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上報稱,2022年初台灣海軍將「震海案」改為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時,美國對此案的態度並不明確,海軍當時像國外詢商時,只有英國BAE System表達可以取得雷達和部分作戰系統的輸出許可;但是2022年下半年,美國對台灣海軍輕型巡防艦明確表達全力支持後,美國洛馬與雷松等公司就積極向台灣海軍簡報,表示可以提供的現役裝備與系統,洛馬集團列出該公司提供給各國海軍現役裝備清單,這讓台灣海軍多了許多選擇;此外,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因為參與台灣康定級巡防艦性能提升案而正式來台設立專案辦公室,也對台灣海軍輕型巡防艦戰鬥系統表達出爭取的意願。法國廠商在康定級升級案中就會與中科院合作,將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整合到艦上戰系中,因此法方認為以這樣的實務經驗,更能勝任台灣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的戰系整合工程。由於多了許多選項,台灣海軍近期才會對輕型巡防艦作戰系統等主戰裝備作最後定案。

競標結果揭曉/戰系與雷達確定

在2023年4月30日,「上報」報導輕型巡防艦案經二次開標作業後,台灣海軍評選結果是由中信造船廠得標。此外,日前中科院光華計劃室已通知美國洛馬集團,決定採用該集團的CMS-330戰鬥管理系統。在2023年5月8日,台灣國防部正式公告由中信造船廠得標,決標日期是5月2日,中信得標金額為90億5000萬元新台幣(與預算相同),其中預估分包給中小企業的金額為 1億2100萬元新台幣,2023年5月12日正式簽署合約並生效,6月底前開工,在在民國115年(2026年)10月31日履約期限前完成輕型巡防艦防空型與反潛型原型艦各1艘。台船投標的金額同樣是90億5000萬元新台幣,最後因「資格、規格合於招標文件但非最有利標或最優勝廠商」落選。

隨後在2023年5月18日,國防部公佈「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監造專業服務案」決標,由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船舶中心)得標,金額2億8000萬元新台幣,負責監督兩艘輕型巡防艦原型艦的建造工作,履約時間從2023年5月19日開始至2026年11月15日。

這是中信造船廠首次獲得海軍作戰艦艇的訂單,未由台船得標令外界頗感意外。依照5月3日中國時報報導,台灣海軍在標案中要求輕型巡防艦最高航速達到30節,因為中共同型軍艦(應指054A或056型)可達28節;台船認為,要達到海軍的航速要求,只有採購歐洲R廠主機(應指Rolls Royce的MT30燃氣渦輪)才行,然而這會使建造期程拉長,成本提高;而中信則保證可在海軍規定的期程內建成,因此得標。中國時報表示,海軍內部對於中信得標看法不一,有人認為中信應該是看到後面還有10艘後續艦訂單,才會硬搶下原型艦標案;也有人認為,由於反艦飛彈射程很遠,軍艦航速已不是關鍵,且船艦最經濟的巡航速率約12節,即便以最大功率跑30節也跑不了多久(因為油耗大增),沒必要非要比中共軍艦快,只要飛彈比中共打得更遠、打得準就好。

而戰鬥管理系統330(Combat Management System,CMS 330)最初源於洛馬集團加拿大分公司(Lockheed Martin Canada)前身的Sperry公司為加拿大哈里法克斯級(Halifax class)巡防艦開發的戰鬥系統,最早稱為艦載整合通信系統(Shipboard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SHINCOM)。CMS 330經過洛馬集團多年發展與更新,現代化版CMS 330是在2000年代加拿大哈里法克斯級巡防艦指揮管制系統現代化(Halifax Modernized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升級項目中發展而成,接著先後被紐西蘭升級提卡哈級(Te Kaha class)巡防艦、智利升級英製Type 23巡防艦等採用;此外加拿大哈利.迪沃夫級(Harry DeWolf class)北極巡邏艦以及保護者級(Protector class)聯合後勤支援艦(Joint Support Ship,JSS)也使用CMS 330的簡化版本。而加拿大在2010年代展開的加拿大水面作戰船艦(Canadian Surface Combatants,CSC,後來選用英國BAE Systems的Type 26巡防艦作為平台)也採用CMS 330,並且結合部分美國神盾作戰系統的部分次系統(主要是用來控制洛馬集團AN/SPY-7相位陣列雷達以及美製標準、ESSM防空飛彈系統)。

「上報」稱,中科院光華計劃室從2022年起,就針對輕型巡防艦案所需的雷達、戰鬥管理系統(CMS)、天線等主要系統裝備,陸續接觸可能商源,國外廠商都知道這些採購的需求,而中科院也評定了合格的廠商。依照「上報」報導,洛馬公司集團向台灣海軍的戰系提案中,包括多個以CMS 330作戰系統搭配其他裝備的方案,但海軍最後並未接受洛馬集團所提議的方案,因為台灣海軍同時也著手規劃成功級巡防艦的性能提升案,打算與輕型巡防艦的作戰系統一併考量。依照隨後的消息,洛馬集團在2022年對台灣海軍的簡報中,曾提到一種英國提供的艦載防空飛彈系統(可能是Sea Ceptors)。

在2023年5月14日,「上報」報導稱,5月12日台灣海軍與中信造船、中科院光華計劃室與BAE System簽署合約(提供Artisan),輕型巡防艦案正式啟動。此時,「輕型巡防艦」的設計工作尚未完成,海軍海發中心仍在趕工中;之前海軍在輕巡防艦招標規範中,使用的都是概念圖;經過海軍計劃處與海發中心就各項作戰需求逐一討論後,進行局部修正與調整;依照規劃,輕型巡防艦設計圖可以在5月中旬定稿(相當於合約設計),得標的中信造船廠再依設計圖進行空間配置,並決定採用的主機(Rolls Royce的MT30燃氣渦輪或是美國GE公司的LM2500系列燃氣渦輪),然後才能展開船體的細部設計並產出施工圖,此後才能正式展開船艦的建造工程。此外,台灣海軍也在執行「76快砲STRALES型加改裝」與「76快砲STRALES型DART彈」兩項外購案,為海軍76mm快砲加裝STRALES防空套件(含DART導向砲彈),兩案合計編列94億餘元新台幣預算,從2023年開始執行;為此,艦上也要裝備配套STRALES的意大利製射控雷達(可能是Leonardo的NA-30S MK2系列產品)。此時中科院光華計劃室正與意大利廠商(李奧納多)議約中,預計最快可在2023年6月底完成。

「上報」稱,輕型巡防艦的中科院飛彈(海劍二防空飛彈、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以中科院的迅聯系統為主,整合到美國洛馬集團的CMS-330戰鬥管理系統,而BAE Systems則提供3D旋轉式雷達。防空型與反潛型原型艦都會在艦首配備一座76mm快砲並配備STRALES防空套件(含DART導向砲彈),後部配備一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艦體中部兩側各裝置一座遙控機砲,此外還有干擾彈發射器。至於中科院「劍影專案」的海劍羚短程防空飛彈系統由於技術挑戰複雜,結案時間已經延後到2024年,趕不上輕型巡防艦原型艦建造時程,因此原型艦都還是先裝備美製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依照2023年5月16日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在聯合報的撰文,台灣輕巡防艦使用的BAE Systems雷達系統就是Artisan三維對空搜索雷達(英國自用型號為Type 997);不僅輕巡防艦案,同時期執行的康定級巡防艦升級,都會使用此種固態電子掃描三維雷達。至於輕型巡防艦的拖曳式/可變深度聲納組合應該是法國Thales的CAPTAS-1,這也是康定級巡防艦升級案獲得法國批准供應的裝備。

在2023年8月31日「上報」報導,中信造船廠能擊敗台船獲得輕型巡防艦標案,令國防部高層人士不解,認為中信造船應該是著眼於後面10艘後續艦訂單,才會賠錢硬搶下2艘原型艦的建造案。海軍將領透露,該建造案是採最有利標方式評選,評審委員多為外部聘請的專家學者;評選過程中,台船送來的建造規劃書,雖然每個項目都說明得相當詳細與清楚,但都只有一項;而中信造船繳交的建造規劃書中,每個項目除了首選之外,也把其他替代選項也列入,並附註說明如果首選無法進行,會立刻改用選擇備案,經海軍同意後實施;因此,多數評選委員認為,中信造船的建造規劃較為周全。 而關於船廠承接是否會賠錢,「上報」稱,在兩家船廠所作的成本分析中,台船估算建造2艘原型艦是會賠錢,但為「配合國家政策」,即使賠錢也要作;然而,多位評選委員就會擔心台船的建造品質。中信造船的成本分析中,90.5億建造2艘原型艦平台是小賺;經比較兩家船廠成本分析中,差異最大的是主機系統,雙方估價的差了好幾億元新台幣(台船應該是使用Rolls Royce的MT30來達成海軍要求的航速)。此外,民營的中信造船是股票發行的上櫃公司,財務也是透明,多數評選委員最後因而投票給中信造船。

依照事後消息,美國雷松(Raytheon)先前曾向台灣輕巡防艦案的雷達系統提案, 是該集團為美國海軍提供的AMDR(AN/SPY-6)技術的超輕量化版本, 採用一個由四個RMA模組構成的單面旋轉陣面(美國海軍自用最輕量的AN/SPY-6(V)2採用9個RMA組成單一旋轉陣列); 不過,當時美國海軍對AN/SPY-6實施出口管制,僅能嘗試由軍售管道(FMS)接觸,變數太多且可能耗時太久, 而台灣海軍希望使用成熟而相對廉價的現成方案,因此意屬英國Artisan。
 

在2023年10月6日,「上報」報導稱,台灣海軍與中科院都受邀參與9月12至15日在倫敦舉行的國際防衛安全裝備展(DSEI 2023),主要是拜會BAE Systems,因為該集團Artisan雷達會成為拉法葉巡防艦升級案與輕型巡防艦案的雷達。依照10月7日自由時報報導,包括中科院長張忠誠以及多位海軍將領在9月期間參訪DSEI 2023的機會,拜訪BAE Systems公司總部,洽談Artisan 3D相列雷達的採購及交貨時程,並傳出台灣希望BAE系統公司能夠提前交貨運,以配合台灣新型軍艦的建造時程。

合約設計與演變

依照2023年6月18日「上報」報導,消息人士透露,此時中信造船廠正在與海軍密切討論輕型巡防艦規格,精算後發現原型艦的艦體長度會超過原本規範的100公尺,滿載排水量也會超過原訂的2500噸;而海軍高層也證實輕型巡防艦長度會超過100公尺。海軍希望與中信船廠討論後,在6月底前定案,才能進入細部設計的階段(合約希望在6月底前開工)。上報稱,「輕巡防艦」艦首裝備含STRALES防空套件的76mm主砲以及中科院「華揚計畫」的垂直發射系統、艦中段要容納8枚雄風三增程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而燃氣渦輪主機所需的進氣口前方需保持一定的空間,加上艦尾直昇機甲板長度必須能起降S-70C中型反潛直升機,考慮以上因素,艦體總長勢必超過100公尺。「上報」稱,海軍對輕型巡防艦的長度堅持不能超過110公尺,若超過則噸位將逼近康定級巡防艦(長125公尺、排水量超過3000噸),影響成本以及所需的主機功率。另外,如果輕型巡防艦長度限定在110公尺以下,由於前述如武器系統及燃氣渦輪進氣口所需的空間不能縮小,直升機甲板也有安全長度;在艦體內空間限制下,如果靠著壓縮機艙空間來節省長度,無論使用何種燃氣渦輪主機(美國GE或英國Rolls Royce),機艙的空間都會十分狹窄擁擠,增加了維修保養作業的困難度。

主機選擇方面,目前「輕型巡防艦」考慮英國Rolls Royce(應為MT-30)以及美國GE的LM2500燃氣渦輪;Rolls Royce MT-30的推力比LM-2500大,如果艦體長度與排水量增加,要達到台灣海軍希望的30節以上航速,則MT-30燃氣渦輪比較有優勢。而LM-2500的優勢在於海軍已經長年使用此系列發動機(成功級飛彈巡防艦與紀德級飛彈驅逐艦),海軍已經有現成的後勤維修體系,在後勤以及人員訓練上佔有優勢;不過,帳面上Rolls Royce燃氣渦輪維修成本則比美國低,對於沒使用過英製燃氣渦輪的台灣海軍很有吸引力。

「上報」稱,得標的中信造船廠需依照海軍提供的建造規範與概念設計圖,進行合約設計、細部設計以及製作施工藍圖。以往台灣海軍會先委託其他設計機構如船舶中心完成「合約設計」,得標的造船廠依其合約設計進行建造;然而從合約設計到產稱實際的細部設計與施工藍圖,往往還需要做許多修改調整;以先前磐石號補給艦為例,船舶中心完成細部設計交給台船施工,最後變更比例超過50%。而此次輕巡防艦的合約設計、細部設計與施工都由船廠負責,若制訂建造規範時不週延,就可能發生船艦所需的噸位與長度超過原先估算的甚多;例如同海軍沱江級雙體飛彈巡邏艦原型艦,因為後來增加太多武器裝備(反艦飛彈總數從8枚增為16枚),測試時就發現船體浮力不足、吃水過深而影響航速,後續量產艦還要變更設計、增加艦體長度與排水量以及修改主機進氣口等。依照聯合報報導,海軍與負責監造的船舶中心與中信造船廠進行協商,希望在6月底前定案,才能進入細部設計階段。

規格確定,長度與排水量放大(近120公尺/3000噸)

依照2023年7月3日「上報」報導,台灣海軍海發中新與中信船廠討論作戰需求與系統規格後,新一代輕巡防艦設計大致定案,隨後會委託國外專業公司進行設計工作以及生產施工藍圖,如果順利則兩艘原型艦(防空、反潛型)的設計圖可望在8月底完成。依照「上報」報導,定案後的新一代輕型巡防艦艦體全長又提高到將近120m,排水量接近3000噸級,直追康定級巡防艦。

「上報」稱,台灣海軍的計劃、戰系、海發中心等單位討論後對輕型巡防艦作戰需求與武器配置提出的報告指出,若維持原計畫滿載排水量2500噸、艦體全長110公尺以下等需求,艦內空間將相當飽和,沒有太多調整餘裕,不利於未來量產時的修改提升。以先前沱江原型艦為例,後續量產艦為了滿足作戰任務需求加長與加寛,排水量(基準)從原型艦的502噸提高到685噸。陀江後續艦額外的修改工作,都影響了整個計畫期程及預算。

經海軍專業單位評估與精算,新一代輕巡防艦各項裝備需求,包括艦首76mm主砲與中科院「華揚計畫」垂直發射系統、艦體中部安裝8枚雄三增程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加上複合燃氣渦輪與柴油機(CODELOG)推進系統所需的空間(機艙空間以及燃氣渦輪進氣口前方預留空間)以及艦尾可操作S-70C反潛直升機的起降甲板,精算後艦體全長接近120公尺,排水量也近3000噸;而海軍高層也核定此為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尺寸與噸位。

依照期程,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原型艦設計圖依期程8月底前完成,而反潛型的拖曳式聲納要到9月才決標;軍方人士指出,原型艦細部設計與建造進度,都是防空型在前,反潛型在後;兩型設計艦尾(飛行甲板下方)不同,該區域預留安裝拖曳陣列聲納的空間已計算過,任何廠商的拖曳式聲納都可容納,因此輕巡防艦設計工作不需要等到拖曳式聲納決標才能定案。

推進系統方面,「上報」透露海軍評估認為無論英國Rolls Royce以及美國通用電機(GE)的燃氣渦輪,都可滿足最大航速30節上下的需求;考量到後勤因素,海軍內部贊成繼續使用美製燃氣渦輪的意見居多,而最後仍需海軍高層作最後的定案。 隨後依照2023年8月31日「上報」報導,海軍高層考量到與現役成功級與基隆軍艦達成後勤一致性,決定輕型巡防艦採用美國GE的LM2500燃氣渦輪。

輕型巡防艦的設計方:Gibbs & Cox

在2023年8月31日,「上報」報導引述軍方人士消息,台灣海軍輕型巡防艦經海軍內部評選後,交由美國吉伯斯.寇克斯(Gibbs & Cox,G&C)公司進行設計工作,目前已進入細部設計階段,就內部空間配置作最後調整,若一切順利可望在9月底前完成細部設計工作。軍方人士稱,因海軍輕型巡防艦案規劃的建造期程相當急迫,在與G&C公司的討論中,若依台灣海軍需求從頭設計全新艦型,時間上根本來不急;經美方同意,可借助現有的船型設計來參考,G&C公司才同意接下台灣輕型巡防艦案(G&C公司為美國海軍設計的船型,所有權都由美國海軍擁有,必須由美國海軍同意才能引用參考)。「上報」稱,由G&C公司設計的海軍輕型巡防艦艦體載台,外觀類似美國星座級巡防艦縮小版。 G&C是美國歷史悠久的海軍船艦設計所,位於紐約,包括派里級飛彈巡防艦、柏克級飛彈驅逐艦、濱海作戰船艦(LCS)以及建造中的星座級飛彈巡防艦,都由G&C負責設計工作;而台灣先前引進派里級設計在台灣建造成功級,以及基於成功級艦體平台發展「先進戰系」(ACS)案時,G&C都曾與台灣海軍合作。

「上報」稱,早先台灣海軍也想參考韓國FFX-II大邱級巡防艦(排水量近3000噸)。然而,曾參與台船的IDS潛艦項目的韓國協力廠商SI公司,因爆發該公司離職前顧問與技協公司老闆糾紛,2022遭人檢舉,經媒體披露韓商SI公司涉嫌洩漏韓國海軍主要船艦的設計圖,包括KSS-III島山安浩級潛艦的核心設計圖,而外傳FFX-II大邱級巡防艦設計圖也在其中。湍海軍曾經試圖要參考該艦設計圖,但新聞曝光後作罷。

依照2023年9月中旬台北航太國防展(TATDE 2023)的資料,G&C正在與中信船廠進行輕型巡防艦的設計工作,此時還在初步設計(Preliminary)階段,之後會依序完成合約設計(Contract,含水槽船模測試)以及細部設計(Detail Design)。G&C透露,輕型巡防艦艦體平台會是一個從頭開始的「Clean sheet」設計,完全依照台灣海軍的需求,而不是基於現成設計修改;C&C展開設計工作時,台灣海軍本身完成的進度大約是概念設計(Concept)以及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的層級。依照C&C估計,輕型巡防艦不太可能在2023年就開工建造(此時還沒展開備料工作),而切割第一塊鋼板開工有可能會在2024年中期。爾後首艘輕巡防艦(防空型)在2023年11月17日在中信船廠舉行切割第一塊鋼板的開工儀式,而反潛型則在2024年1月16日舉行切割第一塊鋼板開工儀式;然而,由於細部設計與備料都需要時間,實質上的製造工作應該仍會在2024年中期以後才能開始。 

反潛聲納系統招標 

依照2023年7月3日「上報」報導,此時輕型巡防艦的主要武器系統與裝備都已經完成開標程序,中科院光華計劃室已陸續完成向購買CMS-330戰鬥管理系統(洛馬加拿大分公司)、BAE雷達系統、天線等作業,只剩反潛型的拖曳式聲納還未決標;據指出,武器系統的主合約商中科院光華計劃室,依照海軍提出的武器作戰需求與獲得時程,安排在2023年7月進行採購公告,9月決標,而包括L3 Harris集團等多家歐美公司都有在中科院發出邀商公告後,前來索取拖曳式聲納相關需求規格,估計應有超過三家的歐美公司會參與這次投標。「上報」稱,新一代輕巡防艦在規劃過程中,國外某國防廠商不斷遊說國安人士,希望原型艦採用固定式聲納,宣稱該公司生產的固定式聲納系統性能強大,且都能依不同任務特性來客製化,唯獨一直沒有開發拖曳式聲納;海軍在評估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的聲納系統時,拖曳式聲納與艦體固定式聲納都有考慮。最終,原型艦採用拖曳陣列聲納,但並未完全排除固定式聲納,後續量產型在性能提升時,可能會納入固定式聲納。 

依照2023年7月22日「上報」報導,中科院光華計畫室在7月19日舉行了「水下拖曳式陣列整合系統」邀商說明會,採最有利標評選辦理,預計8月初會正式公告並發需求徵詢書(RFP)給各家合格廠商,有意投標的廠商需在回覆期限內(RFP公告一星期內)向承辦單位提出建議書與報價,8月底對回覆RFP的廠商完成評選並公告得標廠商。承辦單位中科院在說明會中表示,此案預算為1500萬美元(約4億餘元新台幣),若廠商報價超過此預算就不列入考慮。包括美國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GD)與L3Harris、加拿大的Geospectrum Technology Inc(GTI)等多家合格廠商都有派代表出席這場說明會;不過,合格廠商名單中的以色列埃爾比特(Elbit Systems)卻沒有派代表出席,令其他廠商有點意外。此次說明會主要是向合格廠商說明此案的合約條款、工作陳述書(SOW)、採購明細表、評選須知等四項主要內容,並與廠商進行討論;對於需求規格,與會廠商都相當了解,所以沒有任何廠商對此提出異議來討論;不過對於合約條款部份(如罰責、付款方式等),以及保固起算點與管轄法院等合約條文,與會廠商提出相當多的意見,承辦單位除說明澄清外,也會納入後續修訂合約的參考。

在2023年10月6日,「上報」報導稱,輕巡防艦聲納系統招標過程中,有立委遊說並聲納招標質疑規格等問題,導致軍方採購作業一再延宕,直到9月7日中科院才在其官網發出公告以及公布需求建議書,有意參與競標廠商需在10月11日下午15時之前將各項參標文件送達中科院,次日(12日)進行開標作業。廠商發現,此次中科院招標僅規定性能,並未規範設備尺寸;如此代表會有3家以上廠商參與競標。「上報」稱,包括美國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GD)、L3Harris、Geospectrum Technology Inc(GTI)等多家廠商都表達興趣,但中科院開出的1500萬美元價格上限被認為太低;經詢問軍方得知,此價格是中科院自行決定,並非海軍決定。由於此案採最低價格標,因此10月12日開標後如各家都符合規格,將會以「比價」決定勝負,由最低假廠商得標;屆時,有實績的廠商可能會因為報價較高而在最後輸在比價,得標廠商可能會是「名不見經傳」的國防大廠的海外子公司。此外,由於招標未限制系統尺寸重量,萬一選擇太大的系統,正在設計的輕巡防艦也可能得變更艦尾構型。

依照2023年11月19日,「上報」報導中科院已經在2023年10月底完成輕巡防艦「水下拖曳式陣列整合系統」的評選作業(9月12日開標),由通用動力任務系統加拿大分公司(General Dynamics Mission System, GDMS, Canada)獲勝。「上報」稱,此案在9月12日進行開標,總共有美國的L3Harris Technologies Inc.、加拿大的Geospectrum Technologies Inc與GDMS加拿大分公司等3家公司投標,而美國雷神公司(是先前美國海軍AN/SQS-62 DART可變深度聲納的主承包商,但此項目在2022年3月遭到取消)未前來投標。這3家廠商的報價都在規定的1500萬美元上限(約4.5元新台幣左右)以內,三家公司都通過資格審查;之後由中科院組成的採購評選審查會,分別就這三家提出的需求建議書進行評分。依照中科院的資料,「水下拖曳式陣列整合系統」在2023年11月1日決標,由GDMS得標,預算4.5億新台幣(約1500萬美元),得標金額1299萬9999美元。

其中,加拿大的Geospectrum Technology Inc公司在2018年之前已經被以色列Elbit Systems收購,該公司網路介紹其業務與產品中包括「拖曳可捲收主/被動聲納」(Towed Reelable Active Passive Sonar,TRAPS),是一種緊湊、低成本的主/被動反潛聲納系統(詳見加拿大海軍京斯頓級巡邏艦一文)。 TRAPS的濕端(wet end)水聲硬體包括一個拖曳式被動接收陣列以及一個主動的拖曳式垂直向投射陣列(Vertical Projector Array,VPA),最大特點在於柔性的主動投射陣列收容在纜繩絞車鼓裡,所有部件含聲納濕端、拖曳系統、收放的絞車等處理設備、顯控台等,都整合在一個20英尺集裝箱(TEU)裡,能輕易部署在各種船艦平台上。TRAPS主動模式的頻率包括極低頻(VLF)、低頻(LF)、中頻(MF)與高頻(HF),最大被動探測距離至150km(達第二匯聚區),最大工作深度約300m,拖曳作業速率17節以上,在25節拖曳時陣列不至於損壞。TRAPS拖曳式聽音陣列具備分辨左、右側能力,可同時追蹤多個目標,並能與其他聲納系統如艦載固定聲納、直昇吊放聲納與聲納福標進行雙基(bistatic)或多基(multistatic )作業。

而GDMS加拿大分公司前身為加拿大計算機公司(Computing Devices Canada,CDC),在1998年被美國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購併成為GDMS。GDMS在CDC的時代,曾在1980年代參與加拿大巡邏巡防艦(Canadian Patrol Frigate,CPF,後來的哈利法克斯級巡防艦)的CMS 330戰鬥管理系統項目,提供SHINPADS行動資料自動系統(Action Data Automation,硬體核心是UYC-501工作站);此外,哈利法克斯級巡防艦的SQS-510艦首主/被動聲納以及SQS-501加拿大拖曳陣列聲納(Canadian Towed Array,CANTASS)也都由CDC整合開發 ,其中SQS-501 CANTASS是結合美國AN/SQR-19的被動陣列濕端與CDC的UYS-503C後端計算機系統組成,此外CDC也提供AN/UYS-503聲納浮標信號處理系統。日後CANTASS也經過升級,成為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之後GDMS也是加拿大CP140阿羅拉(Aurora)反潛巡邏機升級項目的資料管理系統(Data Management System,DMS)以及聲學套件子系統(Acoustic Suite subsystems)承包商。

「上報」報導稱,有人質疑GDMS的前身(CDC)主要業務是電子技術整合;台灣海軍拖曳陣列聲納競標要有有使用實績的系統,但CDC網路公開資料的主要產品僅有為加拿大和西方國家海軍提供綜合拖曳聲納解決方案以及升級組件,本身並沒有現成的拖曳陣列聲納方案,因而被質疑評選不公平。 知情人士透露,中科院7月舉辦的邀商說明會中,代理GDMS加拿大分公司的台灣泰誼公司人員,與代理加拿大的Geospectrum Technology Inc的人員是坐在一起,反而以色列Elbit Systems國防工業公司的代理商是坐在另一處;台灣泰誼公司不僅代理GDMS加拿大分公司,同時也是IDS潛艦原型艦光電桅桿(光電潛望鏡)的台灣代理商。

不過,GDMS加拿大分公司在CDC時代就是加拿大CMS 330艦載戰鬥系統的重要承包商,而台灣輕型巡防艦就是採用CMS 330系統的當代版本, 這可能也是GDMS加拿大分公司在競標中的優勢。

建造進度 

在2023年8月27日,自由時報報導,中信造船廠總經理韓育霖接受自由時報專訪表示,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案係參考各國現役先進水面艦艇,設計、建造進度皆正常。韓育霖透露,新型艦艇著重於「自動化」,一艘艦艇所需官兵數不再有動輒200、300人的情形。韓育霖坦言,海軍要求在2026年10月以前交艦,造艦期程確實是項挑戰,但中信造船具備優異的工程管制能力,全案期程皆在控制之中。韓育霖也表示,中信具備豐富的海巡艦艇造艦能力,而海軍艦艇與海巡艦艦體平台強度「並無二致」,較為複雜的戰鬥系統只需配合中科院指導並照圖施工即可;另外,受益於國際整體氛圍改變,目前相關設備籌獲進度「都比預期順利」。

在此次報導中, 韓育霖稱目前2艘原型艦於中信造船的2個船塢「同時建造」,並稱若有建造後續艦需求,中信造船可一次生產四艘 。依照先前2022年11月7日「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海軍第二次邀商說明會以及2023年3月20日軍方送交立法院的輕巡防艦案預算解凍報告,兩艘輕巡防艦原型艦預定在「2023年上半開工」;而在先前2022年10月3日海軍第一次邀商說明會時,輕巡防艦防空型規劃在2023年5月先開工,反潛型在2024年4月開工。

依照韓育霖受訪時的說法,顯然兩艘原型艦的建造工作是同步展開,也符合海軍先前「2023年上半開工」的說法;然而,此時還沒有任何公開消息指出此案已經舉行切割第一塊鋼板的開工儀式(機敏性更高的「潛艦國造」首艦都在2020年11月24日公開舉行開工儀式),照理說還沒有進入實質的製造階段。因此,韓育霖受訪中所稱已經展開的「建造工作」,應該是開工之前的前期準備作業;如果都沒有公開的開工儀式就直接進入製造,則此案的節點就相當不尋常。

依照Gibbs & Cox在2023年11月8日於官方Linked in公布的資料,此時該公司即將完成兩個軍艦設計案,一個是美國海軍FFG-62星座級巡防艦,在2022年8月切割第一塊鋼板、2026年交艦;另一個則是為台灣海軍設計的輕型巡防艦,在2023年11月切割第一塊鋼板,兩艘輕型巡防艦在2026年交付。Gibbs & Cox在2023年11月7日到9日於澳洲雪梨舉行的印太2023(Indo Pacific 2023)防務展中對Navalnews透露,為印太客戶(即台灣)設計的輕型巡防艦會在下週(11月中旬)舉行切割第一塊鋼板儀式,兩艦在2026年10月交付。隨後,輕型巡防艦首艘原型艦(防空型)在11月17日舉行切割第一塊鋼板開工儀式。

在2023年12月23日,自由時報引述消息人士稱,輕型巡防艦反潛型原型艦預定在2024年1月(農曆新年之前)舉行切割第一塊鋼板開工儀式。 這個時程比先前預定(2024年4月)提前三個月。在2024年1月16日,輕型巡防艦反潛型原型艦在中信造船廠舉行切割第一塊鋼板開工儀式。

吉布斯.考克斯的澳洲輕巡防艦

在2023年11月7日至9日在雪梨舉行的印太防務展(INDO PACIFIC 2023)中,吉布斯&考克斯展出澳大利亞輕型巡防艦(Australian Light Frigate,AUSLF)。依照11月1日吉布斯.考克斯澳洲分公司透露,AUSLF是以該公司為印太地區某客戶設計的巡防艦為基礎發展而來,此案要在2026年交付二艘,因此AUSLF已經有一定的設計基礎;這顯然就是吉布斯.考克斯稍早獲得的台灣輕型巡防艦案合約。因此,台灣輕巡防艦的設計與這種AUSLF有高度關連。

依照吉布斯&考克斯在印太2023展出的資料,AUSLF長約117m,排水量約3500~3800噸,採用類似星座級巡防艦的複合柴電與燃氣渦輪(Combined Diesel-Electric and Gas,CODLAG)推進系統,最大航速30節以上;藉由採用最新設備提高自動化程度,全艦只需要編制100人以內。AUSLF採用兩個船樓的設計,具有很高的匿蹤程度。武裝方面,吉布斯.考克斯展出的AUSLF模型並沒有設置艦首火砲,前船樓前方設置四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共32個發射管;此外,艦體中部(兩個船樓之間)裝置三組八聯裝NSM反艦飛彈發射器。艦尾設置一個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可收容操作一架MH-60R反潛直昇機;直昇機庫上方設置一座方陣近迫武器系統或RAM短程防空飛彈。

印太2023防務展中吉布斯.考克斯對Navalnews的透露,為台灣設計的輕型巡防艦的艦首裝備一門艦砲以及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16管),而AUSLF提案則捨棄了艦砲,把空間用來裝置另外兩組MK-41垂直發射單元。此外,依照先前台灣方面信息,台灣輕巡防艦沒有直昇機庫,而AUSLF則打算規劃機庫。因此,AUSLF的艦體長度可能比台灣輕型巡防艦適度加長,且由於裝備較多(包括CEAFAR相位陣列雷達、增加的垂直發射器等),所以排水量比台灣輕巡防艦更大。

輕型巡防艦規格定案以及首艦(防空型)開工儀式

依照2023年11月12日上報報導,國防部規劃11月17日在高雄中信造船廠舉行海軍輕型巡防艦(防空型)切割第一塊鋼板開工儀式,由蔡英文總統主持。知情人士指出,與Gibbs & Cox公司向澳洲推銷的輕型巡防艦的構型相較,為台灣海軍設計的版本除了艦首垂直發射系統數量不同以及擁有艦砲之外,台海軍輕型巡防艦的旋轉式雷達與太康(TACAN)戰術空中導航系統天線都整合在主桅杆上,而澳洲輕型巡防艦則採固定式3D相位陣列雷達。消息人士透露,海軍輕型巡防艦第一次定稿設計圖審定時,原本太康天線設置在艦體中段(二號桅杆上),Artisan防空雷達設置在艦橋頂上;而海軍審查時認為應將太康天線與防空雷達整合在前部主桅杆上,經重新與Gibbs & Cox公司討論後定案。

上報也披露了網路上流傳的一幅內部流出的輕型巡防艦構型圖,標註了定案的尺寸與規格,艦體長115公尺,寬15公尺,滿載排水量3000噸。武裝方面,防空型配備中科院華揚垂直發射系統(VLS,應為16管)以及海劍二防空飛彈32枚(四枚裝一管,佔用4個發射管),未來規劃則是24枚海劍二防空飛彈(四枚裝一管,佔用6管垂直發射器)加上10枚海弓三防空飛彈;反潛型則攜帶32枚海劍二防空飛彈(裝置於傾斜發射器)加上8枚反潛火箭。此外,防空型與反潛型都可裝備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至多16枚(四組四聯裝),前部船樓兩側各有一組遙控武器站(外型類似中科院先前展出的雙聯裝20mm遙控機砲)。

在2023年11月17日,輕型巡防艦首艦(防空型)在中信船廠高雄廠舉行切割第一塊鋼板開工儀式,由蔡英文總統主持。媒體披露了中信船廠辦公室牆上一幅有蔡英文總統簽名的輕型巡防艦想像圖,與11月12日上報披露的想像圖大致相同,唯一的區別是艦首多了一組八聯裝垂直發射器;因此,先前上報披露的應為輕型巡防艦反潛型,而11月17日曝光的想像圖是有有垂直發射器的防空型。

台灣海軍接觸德國Hensoldt公司TRS-3D雷達

雖然依照「上報」消息,中科院已經選定英國BAE Systems的Artisan雷達來裝備輕型巡防艦,並在2023年5月14日與英國BAE Systems簽署合約。但依照2023年11月17日聯合報報導,輕巡防艦的雷達系統正在洽詢德國、義大利方面獲得,暗示似乎情況有些生變。

依照2023年11月26日「上報」報導,台灣海軍規劃輕型巡防艦案的3D雷達時,先前選中英國BAE Systems的Artisan三維雷達,同樣也用於康定級巡防艦升級案。然而,BAE Systems對於價格變動(如簽約後原物料與供應鏈成本上漲)以及交貨期程等姿態很高;台灣海軍代表在9月受邀參觀英國倫敦DSEI 2023展形成中,還特別前往BAE Systems總公司討論相關事宜。而在此同時,台灣海軍也透過管道,向德國表達有意願採購德國Hensoldt公司TRS-3D電子掃描雷達用於輕型巡防艦上。美國自由級LCS濱海作戰船艦以及海岸防衛隊傳奇級(Legend Class )國家安全艦都使用TRS-3D/16ES雷達,美軍制式編號為AN/SPS-75。

「上報」引述消息稱,台灣海軍對TRS-3D雷達與所搭配戰鬥管理系統(在自由級上是洛馬COMBATSS-21戰系)也進行研究討論,數據顯示TRS-3D雷達更適合台灣輕型巡防艦。受到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的影響,歐洲各國對台灣的態度轉變得更有好,包括鬆綁軍事技術管制,因此台灣軍方在規劃輕型巡防艦時,也將歐洲裝備納入選項。「上報」稱,台海軍透過與美國方面以及其他管道與德國接觸,甚至討論是否能由美方出面下訂單、再轉賣給台灣的模式。然而,德國對於武器裝備出口管制嚴格,必須註明最終使用者證明國家;而台灣海軍隨後也明確得知德國對艦載雷達出口還是對台灣設限,無法取得輸出許可,所以台灣引進TRS-3D雷達的嘗試只好暫停。

「上報」稱,英國BAE Systems在台分公司也聽聞台灣接觸德國的事情,不過表示目前與中科院簽署的採購合約並未有任何變動;而負責採辦程序的中科院則表示,採購武器裝備簽訂合約時,就已經要出示輸出許可等文件,此案目前仍按合約期程執行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