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級船塢運輸艦
(上與下) 2016年5月17日對外開放的「左營海軍故事館」中展出的國產新型兩棲運輸艦模型,整體設計高度匿蹤化,
採用封閉式桅杆(內裝中科院開發的三維對空搜索雷達),配備包括MK-75 76mm快砲、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斜射型海劍二防空飛彈等武裝。攝於2016年11月11日。
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公布的未來造艦計畫中的「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想像圖。
(上與下二張)2017年8月18日台北世貿航太國防展中展出的「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模型。
2020年6月9日,第一艘「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在台灣國際造船高雄總廠舉行安放龍骨儀式。
首艘「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在台船高雄總廠組裝分段的畫面
首艘「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在台船高雄總廠組裝分段的畫面,注意艦體中部以後都是塢艙部位。
首艘「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吊裝發電機的照片。
首艘「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在台船高雄總廠組裝分段的畫面,此時正在吊裝上層結構。
中科院在2020年於1-10GHz微波電性複合材料驗證場域,向先進複合材料公司展示
複合材料桅杆的電波穿透及遮蔽等特性。在中科院技術轉移之下,先進複材公司生產
「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所需的複合材料桅杆與上部構造
2021年1月17日出現的照片,「鴻運計畫」首艦正在台船高雄廠建造中。
(上與下)「鴻運計畫」首艦正在台船吊裝後部複合材料桅杆。
「鴻運計畫」首艦在台船高雄廠的照片,出現於2021年3月15日。
一旁還有建造中的海巡署4000噸級巡防艦。
「鴻運計畫」首艦在台船高雄廠的照片,攝於2018年3月18日豎桅儀式。
(上與下)2021年4月13日,「鴻運計畫」首艦在台船舉行命名下水儀式,命名為玉山艦(LPD-1401)
艤裝中的玉山艦,照片出現於2021年5月中旬。
在2021年7月上旬,台船配合玉山艦建造的人員登陸艇LCM-1158號在高雄開始試航。LCM-1158船底改成V型,
航行較以往平底LCM更為平穩;此外,使用水噴射推進器,航速比舊式LCM快
在台船公司艤裝中的玉山號(LPD─1401)船塢運輸艦的上層近照,此為海劍二防空飛彈的傾斜發射器
,具備向上彎曲的排焰道。
台船高雄總廠艤裝中的玉山艦,攝於2022年1月。此時前、後兩座桅杆都已經裝妥,
注意後桅杆頂部加高一截,頂部設置直昇機戰術空中導航系統(TACAN)
以及其他通信天線等。
從後方看艤裝中的玉山艦,攝於2022年1月。艦尾塢艙門為開啟狀態。
艦名/使用國 | 玉山級船塢運輸艦/中華民國 | |||||
承造國/承造廠 | 台灣/台灣國際造船 | |||||
尺寸(公尺) |
長155 寬23 吃水6 |
|||||
排水量(ton) | 滿載約106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MTU 20V 8000柴油機*4/53641 雙軸 |
|||||
航速(節) | 21 | |||||
續航力(海里) | 750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CS/MPQ-90海蜂眼X波段旋轉相位陣列雷達*1 平面搜索雷達 電子戰系統 |
|||||
射控/控制系統 |
火砲射控雷達*1 |
|||||
人員 |
船員190
搭載兩棲部隊250名(搭載人數可再增加233人) |
|||||
艦載武裝 |
推測: MK-75 76mm 62倍徑快砲*1 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2(CIWS) 四聯裝天劍二型防空飛彈發射器*2 30mm遙控機砲*2 |
|||||
艦載機 |
機庫容納:UH-60M或AH-1W直昇機*2 甲板停放一架CH-47D |
|||||
登陸載具 |
塢艙搭載: AAV-7 兩棲突擊車*9,或 H6兩棲突擊砲車*1、悍馬車*7,或 LCU通用登陸艇*1、LCM機械登陸艇*4 |
|||||
數量 |
預計二艘 |
|||||
艦名 | 開工時間 | 安放龍骨 | 豎桅儀式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
LPD-1401 玉山 | 2019/5/6 | 2020/6/9 | 2021/3/18 | 2021/4/13 | ||
──by captain Picard
起源 台灣海軍向來編制兩艘船塢登陸艦(LSD),雖然在2000年代獲得了一艘美國除役的安克拉治(Anchorage class)級船塢登陸艦,命名為旭海號(LSD-193),但後來並沒有繼續引進,導致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中正號(LSD-191)仍得繼續服役到2012年中旬。 在2008年馬英九上任台灣總統時,台灣海軍就向上級呈報建造新戰車登陸艦、救難艦的計畫,然而由於缺乏經費而沒有下文。2014年1月,台灣海軍公布「未來15年兵力整建願景」,其中包括多個造艦計畫,涵蓋國造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功能包括兩 棲作戰、搭載部隊與物資支援外島補給等,艦上搭載登陸艇、 車輛和直升機,或者將空間拿來容納特定功能的貨櫃模組來執行人道救援任務。 海軍稱建造新兩棲運輸艦的計畫為「鴻運計畫」,預計建造兩艘,總經費約180億台幣。 在2015年初,國防部與聯合船泊設計發展中心簽署合約,進行新型船塢運輸艦的合約設計案, 合約價值4863萬元。船泊中心就1萬6千噸級兩棲船塢運輸艦進行規劃, 參考美國海軍2萬噸級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 新加坡海軍6000噸級堅忍級(Endurance class)等現有設計。 在2016年3月18日,台灣海軍司令部正式公布「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技術服務案」的招標公告 (4月18日截止,執行期限是截止投標日起五年內),正式展開下一代船塢運輸艦的前置作業。 在2016年4月初,當選台灣總統(5月20日就任)的民進黨籍蔡英文宣示,上任後全力支持「潛艦國造」,粗估在接下來20年內投入8000億新台幣的經 費來支持包含「潛艦國造」在內的海軍各項造艦案。在2016年4月下旬,消息人士指出,即將執政的民進黨為了兼顧資源分配的平衡性,對2014年台灣海軍 提出的「15年兵力整建計畫」的清單不可能全部執行,有限的國防資源不可能一半投入船艦項目。即將執政的總統蔡英文聽取國防部簡報時表示,「國防自主」項 目聚焦於潛艦國造與自主研發新一代空軍教練機,未提及水面艦部分。一般推測,蔡英文政府執行的第一任期四年內,比較可能落實的造艦項目為「弘運計畫」,即 建造二艘兩棲船塢運輸艦,此時進行包括興建藍圖在內的合約設計;台灣造船廠商擁有建造半潛式舉升船的經驗,較容易落實。 在2016年5月17日對外開放的「左營海軍故事館」中,首度展出了海軍規劃的新型兩棲運輸艦模型;依照2016年9月16日開幕的第一屆「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中新船塢運輸艦的數字, 其排水量約10000噸級,長度153m,寬23m,吃水6m,航速21節,推測柴油主機為四部德國MTU 20V 8000柴油機,單機輸出功率10MW(13410軸馬力),艦上電力由四部1100KW的柴油發電機供應。此模型具有高度匿蹤化的外型特徵,雙軸推進,擁有艦首橫向推進器,採用封閉式桅杆,桅杆內部裝有中科院 研製的新型三維對空搜索雷達(應為中科院先前推出的CS/MPQ-90蜂眼機動點防禦相位陣列雷達的衍生型號)。艦上配備較強的武裝,包括艦首一座MK- 75 76mm快砲、前後各一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艦體中部船艛兩側裝置了兩組朝舷外、裝填海劍二防空飛彈的四聯裝傾斜發射器 ,此外艦橋後方兩側各裝一座30mm遙控機砲。 新的兩棲運輸艦不僅具備多元的運輸機能,可載運車輛、LCU/LCV登陸 艇、AAV-7兩棲登陸車、直昇機、乾貨彈藥物資等等,也具備完整的防空與對海面自衛能力,能長時間在外海獨立執行各類作戰任務。 此外,此種船塢運輸艦也具備支持救災、人道支援任務的能力,可以在艦上成立野戰醫院並搭載救災、醫療人員, 投入國內外大型天然災害或人道危機等救難與運輸任務。 依照2016年在6月20日台灣海軍司令部公佈的「未來12項造艦計畫」中對「兩棲船塢運輸艦」的敘述 ,其要點包括:可裝載AAV7兩棲突擊車、通用機械登陸艇(LCM)以及正在規劃中的快速佈雷艇; 具備基本自衛防空與核生化防護能力;具備指揮兩棲登陸作戰所需的電腦兵棋圖臺,以利指揮官掌握戰場(任務)全景。 啟動首艦招標 依照2016年9月上旬送交立法院審理的民國106年度(2017年)國防預算書,海軍編列的預算中,「鴻運計畫」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計畫總經費62.9億新台幣,分5年執行,106年度編列13億元。 在2017年4月12日,台灣海軍對台灣本土造船廠公布建造兩棲船塢運輸艦的招標書,廠商需在5月10日之前回覆。 台灣海軍對「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的基本規格要求包括:艦體全長約153m,最大寬度約23m,滿載部隊之後滿載排水量不高於10600噸, 最大巡航距離不得小於7500海浬;使用壓載水艙/預備燃油艙裝載燃料時,續航距離可再增加5000海浬。車輛基本裝載能量包括了9輛AAV-7 兩棲突擊車,或H6兩棲突擊砲車1輛加上7輛悍馬車;登陸艇方面要求裝載一艘LCU通用登陸艇、四艘LCM機械登陸艇;機庫能停放2架 UH-60M黑鷹直升機、AH-1W眼鏡蛇直升機等級的中型直昇機,飛行甲板能停放一架CH-47D大型運輸直升機。人員鋪位方面,船艦本身人員需有190床, 兩棲部隊250床以及預留233個床位,全艦共計有673個床位。 艦上的武器系統包括一座MK-75 76mm快砲、傾斜發射的海劍二短程防空飛彈、兩座MK-15近迫防禦系統等。 招標階段與追加預算
台灣政府採購網在2016年8月31日首度刊登「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建造案 」的採購預告公告,在2017年4月12日首度公布「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建造案
」,原訂在5月10日截止投標 ,然而公告一個月之後,國內沒有任何一家船廠投標,因而在5月15日流標。
此時「鴻運計畫」全案預算62億9700萬元新台幣,但建造船體載台的預算僅36億204萬新台幣(其餘是艦上作戰裝備、武器系統等), 包括台船、中信等國內主要船廠都認為預算過低,
在招標之前的邀商說明會與建議書上多次反應;但軍方表示全案經過精算,承造的船廠有合理的利潤空間,表明不會變更招標內容 。
在海軍最初的標案中,「鴻運計畫」62.97億新台幣的預算中,27億是 給中科院,進行作戰系統、武器與射控系統、通信系統的安裝整合工作。 由於台船在2017年營收慘陪、虧損58億新台幣(因為海運市場不景氣,多家船東技術性延遲交船甚至撤單,加上許多造船工程延誤而遭受鉅額罰款等);因此,之後台船獲利目標就放在海軍的「國艦國造」政策。依照2017年底的消息,台船決定 將施作商船比例從95%下修為50%,將未來業務重點放在國艦國造以及離岸風力發電機等。 依照消息,中信造船在「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建造案 」第二次招標失利之後就不再參與投標,是評估認為造軍艦的技術難度較大、風險更高,加上承造「康平專案」獵雷艦的慶富船廠爆發詐貸與財務危機,導致銀行對造船業放款的意願大幅降低。中信過去只有維修海軍軍艦的紀錄,然而從沒有獨自建造大型艦艇的經驗;兩棲船塢運輸艦後部有泛水船塢,工程技術較為複雜,再加上海軍造艦合約 金額向來砍到見骨且條件嚴格(包括高額押標金,或者類似慶富執行獵雷艦案的預付款還款保證金等),沒有犯錯空間,稍有閃失就會賠上所有獲利空間,這對中信的技術能力與財力風險很大。以台船先前承造磐石號油彈補給艦為例,最初台船提案的主機規格不符招標文件規定,但台船認為調整後耗油與輸出馬力就能與規範一致,測試時才發現事與願違,最後只能更換主機並吸收所有返工成本;由於更換發動機以及一些管線問題的重工,台船在磐石號的建造工程最後以賠本7億新台幣收場。因此,中信內部評估認為承造軍艦無論技術與資金供應的風險都過大,最後決定不繼續參與投標。 立院審查爭議 在2018年12月立法院審查2019年度國防預算,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審查因「鴻運計劃」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時,部分立委對於此案追加10億3476萬元預算「沒有印象」(實際上都已經公布在政府採購網的得標公告上),一度質疑國防部是「偷渡預算」,而立委也質疑同樣追加預算的「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是「浮編」,朝野立委對這兩個追加預算有許多意見;軍方人士則表示,這兩個增列預算案是依法報國防部核定後增列,以新的預算額度由立法院審查,並無違規情事。 立法院在審理「鴻運計畫」兩棲船塢運輸艦案預算時,多位在野的國民黨立委不滿軍方「先斬後奏」,自行追加10億預算並和台船簽約,事後再向立院要錢。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表示,「請海軍將合約拿出來」,因為海軍編列的預算為「包裹式」,包含技術服務、戰系與載台預算,全案總預算較去年審查時增加10億餘元,但軍方未第一時間和立院溝通,有先斬後奏之嫌。民進黨立委何欣純則表示,此案未來應排專案報告。經立法院討論後,朝野立委都認為,此案去年立法院只同意能花62億元(編列於2017年度),「軍方不能先花了再來要」;如果立法院不同意追加,這些錢誰出?海軍官員對此說明,鴻運計畫從去年起執行(至2021年),預算原編列62億餘,其中36億餘建造載台,其他則用於戰系等項目;但因造艦底價太低,多次流標,在國防部同意後,海軍增加10億元經費,今年台船以46億3500萬元得標,全案預案因而增加至73億餘元。為了讓預算能通過,國防部長嚴德發還一度決定,全案減項減量,再改回62億。
在2018年12月26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的會議中,經朝野協商後,對兩棲船塢運輸艦預算做成最後決議,全案凍結2億元,待海軍向立院做專案報告後始得動支。在質詢中,國防部長嚴德發承認,海軍籌建兩棲船塢運輸艦案,未經立法院同意即擅自追加預算,是重大作業疏失,已要求國防部督察室全面調查;追加預算的原因是前3次流標後,海軍提高標金10億元,在第4次招標時由台船得標;而國防部戰略規劃司同意海軍增加預算時,也不知道海軍已決標了,因此「軍種要檢討」。海軍參謀長李宗孝表示,海軍坦承程序不周,完全認錯;之所以預算會增加,是因物資成本變高後,沒有船廠要投標。 原型艦建造階段 依照2018年11月12日「上報」的消息,台船先前經過8個月的設備選商、檢視建造藍圖後,從11月底開始系統設備之間的電腦模擬測試與修正;依照先前負責細部設計的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的建造藍圖,進行艦上系統、設備、線路的整合測試,包含推進、供電與輔機系統等各系統運作,並檢測整合式載台管理系統與各操控介面架構測試是否符合規定;如測試結果無誤,所有程序完成後,計畫在2019年5月正式啟動建造工程,2020年底下水,2021年交艦。原型艦交付後,海軍首先進行測試評估,作為後續三艦改進的依據,再根據經費預算等因素,決定後續三艘船塢運輸艦的建造期程。 依照「上報」消息,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的裝備數量與建造難度都遠大於先前台船造的磐石號快速戰鬥支援艦,例如除了一般的推進、供電、輔機、壓載艙平衡等系統外,下層船塢還有泛水浮箱,且停放AAV7兩棲突擊戰車與登陸艇的艙區分成兩層,這兩層甲板之間需要設置液壓移動跳板等機械裝備來連接,此外飛行甲板上也有較多機械裝備(如起重機等)。在設備評選期間,國內外各家設備廠商,紛紛透過台船內各管道及工程師,不斷推銷各項裝備;不少人士透過人情關係,將許多等級較差的設備都排入評選範圍,使得設計建造單位工作量大增、苦不堪言,也讓裝備評選作業的期程拉長。遵循國防自主政策,台船評選兩棲船塢運輸艦設備,原則上只要國內廠商有技術能量,就一律由國內廠商製造;例如,艦上液壓系統完全由協聚德公司來承製,協聚德是中鋼、台塑的供應鏈,也是台船的協力廠商,該公司的液壓控制技術向來深獲肯定;同年中台船完成海軍茄比級潛艦海獅號的深度大修工程,其中潛艦液壓系統就由協聚德公司負責整理與更新,包括液壓系統內部液壓油清理、潛艦舵面控制液壓控制系統、潛航深度伺服閥等。
「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首艦進行主發動機吊裝作業。
「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首艦正在吊裝主減速齒輪。
「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首艦進行豎桅儀式前夕,攝於2021年3月中旬。 在2019年5月6日,第一艘「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在台船高雄總廠開工;船塢運輸艦上層建築所需的複合材料部位(封閉式桅杆等)則再由中船發包給次承包商製造。在2020年6月9日,第一艘「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在台船高雄總廠舉行安放龍骨儀式。 在2021年3月18日,「鴻運計畫」首艦在台船舉行豎桅典禮,代表即將進入第3階段下水工程。值得一提的是,首艦編號為1401,打破了過去長久以來台灣海軍船艦舷號避開「4」、或者數字總和不能有4的禁忌。台灣海軍軍司令部表示,依照「新成軍艦艇命名及編號作業規定」,新造兩棲艦舷號以「14」為首,並以四位數編列。「鴻運計畫」首艦在2021年4月13日舉行命名下水儀式,命名為玉山(LPD-1401)。 玉山級是第一種使用台灣自主複合材料技術的海軍船艦;此種複合材料技術由中科院研製,並技術轉移給製作遊艇複合材料的先進複合材料公司(先進複材)生產,為台灣海軍的需求供貨。在2018年,中科院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投入船艦用複合材料及製程技術開發,協助台灣本地產業建立自主研發能力。當船艦進行通訊或偵測時,此種複合材料的艙間隔板或地板結構必須能讓特定電磁波頻率通過,或者遮蔽。在2019年,中科院改良複合材料的電性設計,接合碳纖維、玻璃纖維、金屬圖層等8種材料,以不到2公分的厚度,微波遮蔽效果達到99%,既能降低電磁波對人體的危害,也滿足國防或通訊電磁防護的需求。在2019年,中科院技術移轉給製作遊艇複合材料的先進複合材料公司(先進複材),已開發出具有吸收電磁波功能的艙間隔板及地板,且以蜂巢式結構達到輕量又可承重的效果。由於是新興技術,業者普遍關心「如何知道產品的電磁波防護效果?」。為此,中科院在2020年建立1-10GHz微波電性複合材料驗證場域,促成先進複合材料公司完成電磁防護板材產品,並出貨供應國防需求;另外,也驗證大型船艦桅塔的電波穿透與遮蔽等特性,應用在海軍第一艘萬噸級兩棲船塢運輸艦(即玉山艦)的甲板上層結構設計;隨著玉山艦在2021年4月下水,成功帶領本土廠商,將高端複合材料跨足應用到船舶及國防市場。 依照2022年3月中科院新新季刊敘述, 中科院材料暨光電所在研製艦載複合式桅塔時,由於桅杆塔底部要裝置 短波雷達(即中科院的X波段電子掃描雷達),面對 桅杆塔厚度需增加來承受重量、又必須滿足短波長雷達透波性 的衝突需求,試製0.5m小型件時,前後進行數百次試製,最後達成6米以上大型件真空灌注工法並 建立製程。在研製過程中,曾發生4月製作的試製片成果良好、7月用同一工法 配方成品卻變形失敗的情況;仔細檢討各變因以及搜尋資料後,發現真空灌注法的 樹脂流動以及硬化時間,大幅度受到環境溫度影響,氣溫過低或過高都會 導致製作失敗。由於此計畫需求為一體成形超大型桅塔,能滿足此一需求的 大型廠房無法進行溫控;因此,中科院複材組透過大量改變配方的實驗,開發出能 適應廣泛溫度範圍灌注的配方參數,從原本適用於攝氏23至26度,擴大到攝氏18至35度都能 進行灌注,克服了夏季與冬季場域溫度差異,全年都能製作。 在2021年7月上旬,台船配合玉山艦建造的人員登陸艇(Landing Craft Mechanized,LCM)LCM-1158號在高雄開始試航。與以往的平底LCM相較,LCM-1158雖然仍然採用艦首坡板設計,不過船底改成V型,比較能排開海浪前進,航行較以往平底LCM更為平穩;此外,LCM-1158使用水噴射推進器,航速比舊式LCM快。LCM-1158的駕駛台設置在艇尾,採用密閉式設計。 依照2022年3月22日國防部在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的業務報告,玉山號兩棲船塢運輸艦預定於2022年6月底以前交艦。依照2022年6月3日「上報」報導,原本規劃玉山艦是在2022年6月交付海軍並展開作戰測試評估,但艦上指揮管制與防空作戰系統的調校測試,照進度最快也要到8月底才能完成,超過交艦的管制節點,所以只能將交付海軍的時間延到9月以後,交艦後由海軍與中科院對於艦上各項指管通情與武器系統進行測試評估。實際上,玉山艦本身到了2022年6月初,都還沒有展開廠方試航的跡象,因此光是船艦平台本身,顯然都趕不上原訂6月底交付的節點,遑論艦上指管通情與作戰武器裝備。 在2022年6月14日,消息傳出玉山艦在台船船塢進行測試時,曾發生船艙後段大量進水的意外。依照自由時報報導,此意外發生在5月初玉山艦進行第五階測試。台船在6月14日證實,當時因操作過程中「忽略注意事項」,造成艦體後段進水與積水(應為泛水塢艙),不過當下立即排除,強調後續測試仍會如期展開,並於本年度第三季交艦。先前在2020年11月28日,台船為陽明海運建造的一艘貨櫃船的半成船體從船塢拖出到碼頭時(當時有兩艘船併檔作業,一艘要出塢,這艘半成貨櫃船船體則要移動;此外為海巡署建造的首艘4000噸級強化救難巡防艦則要進塢開工),過程中發生浮船失敗、進水傾斜的意外,船上已經安裝的管路都得更換,損失不小。當時檢討就有人提到台船工作紀律有待加強(船塢注水的正常程序,船上一定要有人處巡視艙間是否有氣密部分未緊密,若發現進水就要馬上停注水並封住進水處),而玉山艦測試再次因為操作程序疏失發生意外。
在2022年6月14日,台船副總經理周志明表示,依照台灣海軍程序,玉山艦測試分為七個階段,2022年初起已陸續完成前五個階段測試,估計2022年6月底至7月初,就會進行第六階的靜態繫泊測試,隨後進行第七階海上測試,2022年第三季完成交艦。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數月來台船員工與廠商服務工程師均有確診案例發生,目前每日確診數已降至80人左右並趨穩定,亦與海軍商議彈性調整工程進度,預計於今年(2022年)第3季交艦。這顯示玉山艦的交期,已經從原訂2022年第二季結束前(6月)延後到第三季。 玉山艦操作三軍各型直昇機的議論 在2021年12月立法院審查國防預算時,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提案,要求國防部就作戰任務需求,完成陸、海、空三個軍種各行直升機進行日夜間起降玉山艦程序驗證,及包括武器、油料、料件庫儲、掛載訓練、醫護人員支援等規劃,使玉山艦能發揮全戰力,全案獲委員會無異議通過。馬文君指出,目前海軍裝備的直升機只有反潛直升機,因飛機上已裝置大量反潛設備,沒有多少空間再裝載人員或物品;而目前國軍具備運輸能力的直升機只有陸軍的運輸直昇機及空軍的搜救直升機,但這些運輸直昇機要在艦上起降之前,必須完成前置準備與訓練。每一型船艦上層結構佈局不同,在海上航行時產生的氣流場各異;要讓某一型直昇機在某一型船艦上安全起降操作,必須要經過一連串嚴謹的程序驗證,建立直昇機起降的包絡資料。以往台灣海軍主力作戰艦艇都從美國與法國獲得,可從國外直接取得相關資料;而現在「國艦國造」就必須要自行進行一連串驗證程序,建立直昇機起降操作的包絡與準則。馬文君強調,國防部花費近70億建造的「玉山艦」,必須能發揮所有功能。立院通過此決議時,點名要求實施船艦起降訓練的機種包括陸軍各型武裝與運輸直升機,包括AH-1W攻擊直升機、CH-47SD運輸直升機等。 在2022年1月3日,國防部發言人史順文少將對媒體透露,玉山艦後續將依照立法院的指導,評估三軍直升機部隊作戰任務與機種性能差異之後,規劃妥適的訓練方案。國防部官員接受中央社訪問時進一步指出,降落在海上船艦是直升機訓練中最難的科目,各軍種直升機飛行員各有飛行專業,降落船艦受限軍艦速度、浪潮、風向及風速、訓練程度、膽識等因素,不像降落在學校操場這麼單純,必須進行長時間訓練;因此,立法院要求三軍直升機都要完成玉山艦的落艦訓練,這項要求「有挑戰性」,需要審慎評估。 依照2021年1月16日聯合報報導,海軍針對各軍種直昇機實施在玉山艦起降、艦機整合訓練準則的初步評估曝光。軍方認為,由於各型直昇機油料、裝備與功能互異,此案「仍由海軍S-70C海鷹反潛機執行為宜」。軍方評估指出,陸軍與空軍直升機都使用JP8燃油,而海軍直升機則因考量安全性(需在艦上儲存直昇機燃油),使用燃點較低的JP4或JP5。因此,即便陸軍、空軍直昇機能在玉山艦降落,如果艦上沒有儲存匹配的燃料,就無法實施落地加油,使運用能力大打折扣。 此外,玉山艦本身的機庫無法容納大型旋翼機種(主要是針對中型的海軍S-70C直昇機),無法容納陸軍CH-47契弩克運輸直昇機。以陸軍航空隊直升機種為例,應是只有AH-1W攻擊直升機符合駐艦出航的要求,一來該機種原本就是美軍陸戰隊的機型,具備在海上飛行操作的條件,且該機機體狹窄修長,旋翼無須折起,初步評估玉山艦機庫有可能停放兩架以上的AH-1W。然而,如果要讓AH-1W攻擊直昇機駐艦作戰、延伸海上打擊作戰的距離,玉山艦的機庫就必須具備完整的保修能量,能為AH-1W實施加油整補乃至於掛載武器彈藥,甚至考慮全天候指揮管制能力;而玉山艦目前並沒有規劃這些能量。因此,軍方評估認為,若直升機只是「形式上」能在艦尾甲板著艦,卻無法進入機庫以及實施整補,實際上並不能隨艦出海執行任務(一如海巡船艦雖有直升機起降甲板卻沒有著艦加油整補能量),意義不大。 此外,現階段玉山艦並沒有規劃直昇機輔助降落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