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菲翁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皇家海軍安菲翁級柴電攻擊潛艦阿蒂蜜斯號(HMS Artemis S49)。此時該艦已經經過1950年代後期的流線化改裝,

上層構造與帆罩都已經更新,使其潛航阻力降低;不過此時艦首尚未安裝聲納,艦橋前方也還設置一門火砲。

安菲翁級柴電攻擊潛艦首艦安菲翁號(HMS Amphin S43),此時該艦已經完成所有流線化改裝,

全部火砲撤除,艦首頂部加裝大型聲納。

一艘安菲翁級柴電攻擊潛艦的照片,此為經過改良之前,帆罩仍為原有構型。

(上與下二張)安菲翁級柴電攻擊潛艦聯盟號(HMS Alliance P417/S67)除役後作為紀念艦保存於樸次茅茲潛艦博物館

,從1981年起開放。此照片攝於2011年9月23日,經過三十年風吹雨淋、鴿子築巢的侵害,艦面已經嚴重腐蝕;

此時整修工作已經準備展開,已經被嚴重侵蝕的艦首與艦尾被保護起來。

 

整修完成的聯盟號,攝於2017年。

聯盟號的艦首魚雷艙,前方是四個魚雷發射管

聯盟號艦首魚雷艙,這是一枚懸掛著的MK-8魚雷。

聯盟號的操舵席,有兩個座位。

聯盟號的主機控制席,可以看到控制兩部柴油引擎的俥鐘以及轉速表。

聯盟號的控制室與潛望鏡。

聯盟號的控制室與潛望鏡。照片中右側隱約可以看到後方的魚雷射控台。

聯盟號的筏門、管路控制區,可以看到深度儀表、艦體姿態儀表等。

聯盟號的電信室,可以看到無線電臺、電報打字機等。

 

聯盟號的人員寢室。

聯盟號後部機艙其中一部柴油主機以及操縱桿、儀表等。

聯盟號的兩個柴油主機。

聯盟號艦尾魚雷艙,有兩個朝後的魚雷管。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安菲翁級(A級)柴電攻擊潛艦/英國、加拿大

(Amphin class/ A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英國/

Vickers-Armstrongs Shipbuilding, Barrow-in-Furness, England:共21艘,10艘服役,11艘取消

Cammell Laird, Birkenhead, England:共8艘,3艘服役,5艘取消

Scotts Shipbuilding, Greenock, Scotland:共5艘,2艘服役,3艘取消

Chatham Dockyard, England:共1艘(P441/S61)服役

HM Dockyard, Plymouth:共2艘,未完工服役

Portsmouth Dockyard:共2艘,訂單取消

尺寸(m)

長85.5 寬6/8 浮航吃水5.12

排水量(ton)

原始設計:浮航1360,潛航1590

流線化改裝後:浮航1385,潛航1620

動力系統/軸馬力

Vickers(由Vikers船廠建造者)或Admiralty(其餘)八汽缸柴油機*2/4300

推進電動機*2/1250

雙軸

航速(節)

浮航18.5~19

潛航8(原始)/10(流線化改裝後)

續航力 浮航10500海里/11節

潛航16海里/8節

潛航90海里/3節

潛深(m) 150
潛航時間 36小時/2.5節
乘員 61(至多8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平面搜索雷達*1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主動/被動聲納

射控/作戰系統

艦載武裝

魚雷裝備:

內置式533mm魚雷發射管*6(艦首四門,艦尾2門)

外置式533mm魚雷發射管*4(服役初期裝備,艦首與艦尾各2門,無法在航行中再裝填。流線化改裝時拆除)

(其中2門為額外的外置式,無法在航行中再裝填,在外置式)

艦尾533mm魚雷發射管*4(其中2門為額外的外置式,無法在航行中再裝填)

可攜帶20枚魚雷,使用武器包括MK-VIII無導引魚雷、MK-V水雷。

 

火砲裝備:(全部於流線化改裝時拆除)

Mk XXIII 4吋甲板高射砲*1(安裝於S2砲座)

Oerlikon 20 mm機砲(設置於Mk VII砲座)

1960年代曾臨時加裝一座雙聯裝Oerlikon 20 mm機砲(設置於Mk 12A砲座)

備註 英國:原訂建造46艘,18艘開工在1943~1945年開工,16艘於1945~1948完工服役

安菲翁級清單

 


 

起源

早在1941年6月,皇家海軍就曾打算設計建造一種新潛艇,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大量建造。當時海軍部(Admiralty)的提案是由1940年推出的S級艦隊型潛艦衍生而來,魚雷武裝稍微縮減(只配備前向四座、後向兩座533mm魚雷管),配備現有的動力系統,最大浮航速率17節,浮航巡航速率15節,航速10節時續航力6000海里,潛航深度300英尺(91m),配備一座三吋艦砲。此外,皇家海軍內部又提出一種潛航排水量500噸以下、用於近岸防禦與反登陸的小型潛艇。在1941年7月,皇家海軍總共總結出三種前述S級簡化型艦隊潛艦以及三種小型潛艇的草案(後者排水量介於430至490噸)。經過評估後,皇家海軍認為小型潛艇的用途過於有限,而簡化的S型艦隊潛艦相對於先前的S級設計也沒有進步。在此同時,皇家海軍也有人提議使用出力達3300馬力的新型ML柴油機來作為新潛艦的動力,能將浮航速率增至18節(高於現有的S級與T級)。

因此在1942年10月,皇家海軍部重新制訂新的需求,稱為A級(A class,全部以A開頭的單字命名),依照皇家海軍在二次大戰前幾年的作戰經驗進一步提高性能指標,包括較高的水面航速、新型雷達、改善遠航的適居性以及通風和空調能力,以便在炎熱的遠東水域操作,潛航深度也提高到500英尺(150m)。此外,雖然內置魚雷管的數量維持先前的提案(前四後二),但是前部與後部各增加兩門不能再裝填的外置魚雷管,使總魚雷管數達到10門。此外,當時還建議艦上增配輔助柴油發電機組,以加快充電速度,這是為了因應海面搜索雷達性能日益提高的措施;不過稍後皇家海軍認為這並非優先項目,所以沒有採納。在1943年2月,此種新潛艦的設計終於完全定案。英國海軍部(British Admiralty)隨即下令訂購此種新潛艦,首艦最初命名為隱士號(Anchorite),下水之前改為希臘神話的安菲翁(HMS Amphin P439/S43),而隱士號隨後仍使用於一艘A級潛艦上。

概述

A級是皇家海軍在二次大戰期間設計建造的唯一一型艦隊型潛艦(除此之外,二戰期間英國只新設計過四人座的X型特戰潛艇),海軍部 一開始在1943年訂購46艘(在1944年還想追加20艘,但最後沒有實行),但最後只有18艘開工建造,其中16艘完工服役,兩艘由普利茅茲皇家船塢(HM Dockyard, Plymouth)建造的同型艦王牌號(HMS Ace P414)以及摯友號(HMS Achates P417)下水後未能完工服役,艦體用做測試深水炸彈爆震的效果,而其餘訂單都遭到取消。此外,只有兩艘本級艦──由維克斯阿姆斯壯廠(Vickers-Armstrong, Barrow-in-Furness)建造的首艦安菲翁號與機敏號(HMS Astutd P447)來得及在1945年下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服役,也沒有參與任何主要軍事行動。 在1961年以後,皇家海軍重整潛艦編號系統,二次大戰以後建造的潛艦舷號由S1開始重排,原本的P字頭也改為S字頭,因此所有的A級都更換了舷號。

繼A級之後,皇家海軍在1950年代開始建造新設計的小鯨級(Porpoise class)柴電攻擊潛艦,相較於先前的二戰型潛艦,具有許多針對反潛優化的措施,包括改善靜音能力、一開始就不裝載火砲、原始設計就包含反潛聲納等。在1950年代後其小鯨級開始服役後,A級等二次大戰設計建造的柴電潛艦就陸續退出現役。A級為皇家海軍服役到1970年代,最後一艘殘存的本級艦安德魯號(HMS Andrew P423/S63)於1974年除役。在服役期間,一艘本級艦鬥爭號(HMS Affray P421)在1951年6月意外沈沒而折損。本級艦聯盟號(HMS Alliance P417/S67)在1973年8月除役,之後被改為紀念艦陳列於樸次茅茲皇家海軍潛艦博物館(Royal Navy Submarine Museum),1981年起對外開放。

基本設計

基於T級先前的操作經驗,皇家海軍認為其潛艦部隊不只要在英國與大西洋水域操作,還要遠赴炎熱的遠東地區(包括東南亞、亞洲太平洋區等)與日本作戰;因此,A級潛艦的設計以T級為基礎稍微放大,具備更長的航程,一定程度改善長時間航行的適居性 (例如盡可能讓船員住艙遠離吵雜的機艙),並且裝備兩套強力的佛利昂(Freon)空調制冷系統來適應熱帶海域氣候(每具制冷能力為55000btu/hr),同時也具備更完善的食物冷藏設施。A級的艦體設計著重於簡化建造程序,並能盡量利用先前用來建造T級的設施與能量。為了加快施工進度,A級所有施工都採用電焊 ,艦體預先製作成不同分段再進行組合,可加快建造速度;這是英國首度應用於建造潛艦的技術,不過當時早已經是納粹德國建造U艇的方式。平均每艘A級從安放龍骨到下水花費8個月時間,而先前T級需要花費約15個月。

A級潛航排水量約1600噸,推進系統為兩具出力各2150馬力的八汽缸柴油發電機組;其中,由Vikers Armstrong廠建造的使用Vikers 8汽缸柴油機,其他完工的本級艦使用海軍部(Admiralty)八汽缸柴油機;由於八汽缸柴油機生產速率不敷需求,由樸次茅茲船塢與達文波特船塢建造的四艘本級艦使用單機出力1700馬力的海軍部六汽缸柴油機 ,不過這四艘最後並沒有建成服役。驅動雙軸推進器的是兩具各625馬力的推進電動機,最大浮航速率18.5至19節 (採用海軍部六汽缸柴油機的四艘A級艦則預估最大浮航速率會降至18節),潛航速率8節;以11節速率浮航時,續航力10500海里,以3節速率潛航時能持續航行90海里,以8節速率潛航時能航行16海里;以2.5節保持基本舵效應時,能在水下潛伏36個小時。A級最大潛航深度約500英尺,相當於150m。艦上編制約61名官兵,有時會增至80人。完工時,A級艦首配備六門內置式533mm魚雷管,四門位於艦首,兩門位於艦尾;此外,艦首與艦尾各有兩管外置式魚雷管,在航行期間無法進行再裝填。艦上能攜帶20枚魚雷,使用的選擇包括二次大戰時代的MK-VIII直航式無導引反艦魚雷、MK-V水雷等。與二戰型潛艦相同,A級完工時艦面上裝有火砲,用於浮航或充電期間的對空自衛,或者攻擊小型無武裝船隻;這些火砲包括一座 設於甲板上的Mk XXIII 4吋艦砲,與一座設於帆罩前部頂端的Oerlikon 20 mm防空機砲。

依照試航期間的經驗,A級又進行了兩項設計改進。首先,試航時發現以2.5節以上速率在潛望鏡深度使用潛望鏡時,潛望鏡產生的震動超出容許範圍。這是由於潛望鏡設計的長度比原始設計增加,而潛望鏡基座強度不足,海水產生的渦流使震動大於預期。之後潛望鏡座的高度增加,使中間突出的長度減短,同時增強基座的剛性,問題遂獲得解決。第二,潛艦試航時發現在某種海象下,產生的搖晃運動容易造成不適。經過檢查後,發現原因出於最初海軍部提高了航行速度與潛航速率反應的要求,使得A級潛艦進行相對應的外型修改,進而產生若干適航性問題。而相對應的修改措施包括重新佈置一些外部油箱與主油箱的相對位置而使艦體重心降低,在艦首增加一個浮力箱結構,在主水櫃內部中間增加隔板使其分為左右兩個(先前主水櫃為連續設計,水流會左右自由流動而影響平衡),使得搖晃問題相當程度地獲得改善。此外,A級其他後續修改還包括將一個前部淡水櫃改為倉儲空間,代價則是艦上每人能分配到的單水減為63.5加侖,但由於艦上有海水淡化機來補充淡水,可以彌補儲水空間的減少。

二次大戰結束後,英國研究從德國繳獲的Type XXI型潛艦上的諸多新技術,並且用於改裝現役的潛艦,而建造中的A級自然也進行了若干修改;例如,加裝能在水面下為柴油機進行換氣的呼吸管 (有七艘A級完工時就有呼吸管,其餘則從1949年起加裝),加裝能在潛望鏡深度伸出水面操作的雷達,而A級以及當時殘存的T級都加裝一部能在夜間使用的潛望鏡。 在1948年,A級潛艦伏擊號(HMS Ambush P418)就用來測試呼吸管。依照原始設計,A級潛艦配備一具Type 291 W對空警戒雷達,只有一個單一天線;不過隨後就改為Type 267M雷達系統,包含兩部裝在伸縮桅杆上的雷達天線,一部用於對空搜索而另一部用於平面搜索,而之後又改進為Type 267PW型。由於雷達設備的變更,加上導航與射控計算裝備的改進,導致A級整個控制室都必須重新佈置。

美蘇冷戰開始後,由於蘇聯潛艦成為西方國家在海上的最大潛在威脅,因此從1948年1月起,皇家海軍潛艦部隊的主要任務改成監視蘇聯北部潛艦的活動,防堵從北極圈莫曼斯克或波羅的海方向出來的蘇聯潛艦進入北大西洋,威脅西方的海運線。在1948年4月,海軍部長秘書喬治.奧利佛少將(Rear-Admiral Geoffrey Oliver)擬定了一個更具侵略性的部署方案,將皇家海軍潛艦部署在蘇聯北部外海,在開戰時立刻佈雷,將蘇聯潛艦封鎖在港內;這是因為二次大戰結束後皇家海軍的艦隊規模大幅減少(連美國海軍也大量裁撤二戰時膨脹的護航兵力),除非一開戰就將蘇聯潛艦武力封鎖於港內,否則一但讓其進入大西洋,西方國家將無法負擔以傳統直接護航的方式為各船團進行護衛(當時估計蘇聯開戰時能用的潛艦數量遠遠超過當年納粹德國)。

為了適應反潛任務,在二次大戰時代設計、以攻擊水面船隻為主的A級潛艦,自然也適應新科技而陸續進行改裝。從1955到1960年,A級在現代化改裝中重造了艦首與尾段, 換裝一個更大型、外觀更流線的鋁合金帆罩,上部甲板也經過重造使之更流線化,同時拆除了所有的火砲與四個外置式魚雷管;同時,在艦首加裝新的大型反潛聲納,用來偵測潛艦。完成流線化工程後,A級的排水量略為增加;由於航行阻力降低,潛航速率也從原本的8節增為10節。艦型流線化不僅增加潛航航速,也降低了水下航行產生的噪音。 在這次改裝之中,A級還在帆罩後方增設了無線通信傳輸裝置,不過後來移到右舷水平舵附近,使用時由液壓裝置旋轉至垂直。雖然在流線化工程中拆除了火砲,但砲座仍然保留;在1960年代初期印馬衝突期間,部分本級艦曾短暫地裝回火砲,例聯盟號(HMS Alliance P417/S67)加裝雙聯裝20mm機砲,而安德魯號(HMS Andrew P423)則在1964年重新裝回4吋砲。
 

服役經歷

在1958年5月17日,A級潛艦的原牛號(HMS Aurochs P426)在印尼外海摩洛卡海域(Molucca Sea),遭到一架身份不明的飛機以機槍掃射;由於該機以很高的高度進行攻擊,並沒有命中原牛號;事後菲律賓總統蘇卡諾(Sukarno)向英國表示, 印尼政府軍並未涉入這次攻擊。英國海外武力與聯邦同盟軍官(UK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表示,這次攻擊可能是由印尼北部叛亂團體的空中力量所為;位於印尼北蘇拉威西(North Sulawesi)的Permesta叛亂團體獲得解放軍空軍(Revolutionary Air Force)與阿卡坦烏達拉解放者(Angkatan Udara Revolusioner,AUREV)等空中武裝力量支持,而這些組織又獲得中國共產黨或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支援。從1958年4月,兩名美國CIA雇用的飛行員小威廉.鮑伯(William H Beale, Jr)以及阿倫波普(Allen Pope)使用道格拉斯(Douglas)B-26侵入者(Invader)飛機攻擊該區域的印尼政府軍或外國軍方目標 ;在原牛號被攻擊的5月17日,小威廉.鮑伯沒有出勤,但在5月18日他駕機試圖攻擊印尼政府軍海面船團時遭到擊落並被俘虜。

除役後在樸次茅茲皇家潛艦博物館永久展示的聯盟號,攝於1984年。

(上與下)攝於2011年9月23日的聯盟號,足見30年來艦體表面嚴重鏽蝕的狀態。

在聯盟號築巢的鴿子,是加速聯盟號腐蝕的主要原因。

A級潛艦聯盟號(HMS Alliance P417/S67)是七艘完工時就裝備呼吸管的A級潛艦之一。在1947年10月9日起,聯盟號在非洲一側的大西洋海域進行長時間潛航測試,期間只用呼吸管為柴油機進行換氣,直到11月8日該艦才上浮,總共持續待在水下30天。在1971年9月30日,聯盟號停靠於波特蘭(Portland)時發生一次嚴重的電池爆炸意外。在1973年8月,聯盟號從現役潛艦艦隊中除名,隨後取代二次大戰時期的T級潛艦塔伯號(HMS Tabard P342)的靜態訓練用潛艦職務,直到1979年都停在位於加斯波特(Gosport)的皇家海軍海豚號(HMS Dolphin)基地。在1979年8月,聯盟號完全除役,當時皇家海軍立刻決定將該艦作為紀念艦保存;聯盟號被拖至沃斯柏船隻修理廠(Vosper Ship Repairers Limited)在南安普頓的船塢進行強化龍骨工程,使之能夠長期架在陸地上保存。在1981年,聯盟號被放置在樸次茅茲皇家海軍潛艦博物館(Royal Navy Submarine Museum)前作為紀念艦並對外開放參觀,而這也是唯一一艘獲得保存的英國二戰設計潛艦。然而,經年累月下來,許多鴿子長年在聯盟號的艦體上築巢生活,鴿糞對聯盟號艦體逐漸造成嚴重的侵蝕,而由於聯盟號就放置於樸次茅茲港出海口不遠處,因此帶著鹽分的海風對艦體也造成腐蝕。在2011年5月30日,皇家潛艦博物館宣布,聯盟號將納入歷史遺跡彩券基金會(Heritage Lottery Fund)1100萬英鎊的贊助項目之一;其中,聯盟號獲得340萬英鎊經費來整修艦首、艦尾以及被腐蝕的艦面。

攝於2012年11月16日的聯盟號,在進行全面整修工作,被白色的工作棚遮住。

聯盟號艦內的導航雷達顯示器

聯盟號的魚雷射控計算機。

聯盟號的螺旋槳推進器與舵面。

在1960年,A級潛艦隱士號(HMS Anchorite P422)成為二次大戰以來第一艘訪問東加的皇家海軍潛艦。本級艦安德魯號(HMS Andrew P423)是A級裡服役時間最長的一艘,也是最後一艘除役的二戰型潛艦(在1974年退出現役),而且是最後一艘仍保留火砲(1964年裝回4吋艦砲後就保留到除役)的潛艦;此外,在1953年5月,安德魯號進行一次從百慕達到英格蘭的全程潛航,過程中靠呼吸管替柴油機換氣,這是潛艦史上第一次靠呼吸管全程潛航橫越大西洋的紀錄,航程達2500海里,為期15天。此外,安德魯號也曾用於支援拍攝1959年的電影「On the Beach」,扮演片中虛構的美國海軍鋸齒魚號(USS Sawfish)核子潛艦(美國海軍本身並未參與支援拍攝本片)。在1974年12月,安德魯號於除役前夕讓艦上4吋艦砲最後一次發射。

在1972年,維克斯公司(Vickers)借用本級艦阿爾尼士號(HMS Aeneas P427)測試潛射防空飛彈(Submarine-Launched Airflight Missile,SLAM)系統,此系統以蕭特公司(Shorts)的吹管(Blowpipe)短程防空系統發展而來,將吹管飛彈的四聯裝發射器安裝在伸縮桅杆內,這使得潛艦能在潛望鏡深度升起飛彈發射器來攻擊敵機。

在1971年7月1日,本級艦阿蒂蜜斯號(HMS Artemis P449)停泊於加斯波特(Gosport)的海豚號( HMS Dolphin)潛艦基地以潛艦後部受油口加油時意外沈沒;隨後該艦在7月6日浮揚,但該艦已經到服役末期,皇家海軍遂直接將其除役。

本級艦安查羅號(HMS Acheron P411/S61)在1966年租借給加拿大,1971年2月除役。

鬥毆號沈沒事故

A級潛艦鬥毆號,在1951年4月23日夜間到24日凌晨之間發生意外沈沒。

本級艦鬥毆號(HMS Affray P421)在1949年3月11日進行改裝,加裝了呼吸管。同年12月,完成改裝的鬥毆號被派往地中海;然而,在潛航時,該艦卻發生漏水,艦上人員形容該艦漏水漏得像個骰子,柴油機也開始漏油。

在1951年4月16日,鬥毆號鄭進錫一項噴泉列車(Exercise Spring Train)實戰演習,在這次演習中艦上人員編制減為50人(原為61人),並搭載4名皇家海軍陸戰隊特戰人員(SBS Royal Marines)、一名工程軍官、一名海軍指導人員,以及接受訓練的7名海軍工程中尉以及13名海軍少尉,總計艦上搭載75人。在這項演習中,鬥毆號接近英格蘭南岸選擇某處施放陸戰隊特戰人員登上海岸進行偵察,然後悄悄回到潛艦上;鬥毆號艦長曾回報海軍部,該艦選擇克倫威爾(Cornwall)一處海灘趁夜進行特戰人員的偵察作業。這項演習持續到4月23日時,鬥毆號的電池艙發生嚴重漏水而不得不暫停演習返回基地;在當天16:00時與21:00時,鬥毆號都例行地回爆了位置、航向與航速,其中最後一次回報指出該艦準備潛航。之後,鬥毆號就音訊全無,隔日早上08:00並沒有按時回報。隨後皇家海軍宣告鬥毆號失蹤並展開搜索。皇家海軍整日不斷呼叫鬥毆號,並動員包含四個國家在內24艘船隻、潛艦進行搜索,包含配備ASDIC聲納系統的Helmsdale號搜索船。鬥毆號失蹤後,皇家海軍立刻對北約各國海軍發佈「潛艦失蹤」(SUBMISS),同時所有A級潛艦全部停航、回港檢查。在搜索期間,兩艘搜索船隻(包含A級潛艦 伏擊號)曾在水中聽到摩斯碼聲音信號(應為敲擊船殼所發出):「我們被困在海底」(We are trapped on the bottom),然而這對於標定位置毫無作用。經過三天搜索未果後,尋獲鬥毆號生還者的希望逐漸渺茫,用來搜索的船隻也逐漸減少。鬥毆號失蹤引發英國輿論高度關注,部分消息曾憑空猜測鬥毆號上發生叛變,或遭蘇聯劫走。隨後皇家海軍繼續搜索,由於英國南部海域至英吉利海峽一帶海底有不少二次大戰期間沈沒的船隻與飛機殘骸,在在增加了辨識的困擾。

在鬥毆號失蹤兩個月後的6月14日,皇家海軍印許灣號(HMS Loch Insh K433)護航艦在英吉利海峽靠近赫德.迪普(Hurds Deep)的水域進行聲納搜索時獲得一個接觸信號,地點就位於鬥毆號失蹤時海面出現漏油痕跡之處附近(之前附近海域已經被搜索過)。由於印許灣號的艦長之前曾在潛艦服役,判定聲納接觸是一艘潛艦,遂斷定這很可能是鬥毆號;數小時候,皇家海軍取回號(HMS Reclaim)潛艦救援艦抵達現場,派出潛水人員前往確認;作業時,潛水人員在水下回報看到一個船隻欄杆扶手順著海流漂流,由於海象逐漸惡化,沒有時間取回這段扶手,潛水人員遂使用水下攝影器材拍攝這個物體;而檢查照片時,艦上人員赫然發現這段扶手上有「YARFFA」的字樣,證實這是來自鬥毆號的殘骸,而艦上75人顯然已經沒有生還的希望。隨後取回號終於發現了鬥毆號沈沒地點,位於阿德內夫(Alderney)西北27公里處,此處比較靠近法國海岸。鬥毆號的殘骸躺在深度86m的海底,艦首指向東北方,並向左傾斜50度。經過潛水人員的調查,鬥毆號沒有發生碰撞或嚴重外力受損的跡象,搜索潛望鏡與ANF雷達桅杆都處於伸出的狀態,顯示鬥毆號沈沒前在潛望鏡深度航行;艦上的艙蓋與魚雷發射管都處於關閉狀態,而艦上兩個緊急用定位浮標也沒有放出,事後發現後方的救難浮標已經纏死而無法施放。跡象顯示當時鬥毆號曾試圖修正當時的危機,艦首的控制面打到上揚位置。隨後,調查人員回收並檢查了鬥毆號的呼吸管。

在隨後的調查之中,皇家海軍搜尋鬥毆號失事的各種可能原因。首先被懷疑的是呼吸管,皇家海軍回收鬥毆號的呼吸管時,發現已經破損並且掉落在船體附近,因此最初皇家海軍推測由於鬥毆號使用呼吸管航行時,呼吸管破損失效導致大量進水,進而造成潛艦沈沒;然而,經過仔細調查後,呼吸管受損的情況像是潛艦撞擊海底後才發生的。調查單位事後測試了鬥毆號的呼吸管,雖然發現一些製造上的問題,但應該仍能正常使用。電池爆炸也被認為是導致鬥毆號沈沒的可能原因,因為鬥毆號最初提前返航就是因為電池艙漏水。皇家海軍調查單位試圖掃瞄鬥毆號內部,係透過一種原始的輻射裝置,並獲得少量關於鬥毆號內部狀況的資訊,這些資訊顯示當時呼吸管正處於開啟狀況。在調查艦內狀況時,一位潛水人員喪生,此後又有一具X光莢艙意外掉落,隨後皇家海軍部就暫停了調查鬥毆號內部的嘗試。至今,關於鬥毆號沈沒的確切原因尚沒有定論。

若干專家提出一些鬥毆號沈沒的理論,認為鬥毆號在水下收回呼吸管時,用來封閉管道的筏門一時之間卡住或因某種原因失效,導致海水大量灌入潛艦。在這種情況下,潛艦每分鐘可進水13噸,將使該艦快速沈入海底;由於當時鬥毆號的船員編制比例行狀況減少10人,騰出空間裝載額外的皇家陸戰隊特戰人員與受訓學員,鬥毆號的損害控制比平常更慢。雖然之後筏門總算關閉,但艦內已經進水過多,即便該艦以高壓空氣灌入水櫃實施緊急上浮,也沒辦法使潛艦浮出水面;而呼吸管下方就是潛艦控制室,如果控制室就是首先發生進水的艙間,則艦上將沒有人可以控制潛艦緊急上浮(因為緊急上浮開關設置於控制室)。另一種推測是不熟練的實習人員在慌亂中做了錯誤的操作,使鬥毆號加速沈入海底。雖然鬥毆號沈入海底後可能仍有部分艙室保持水密,生還者也繼續努力嘗試將潛艦浮出水面或求救,但已經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