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小獵犬/護島神/標準飛彈配套發射系統

(上與下)加爾維斯頓級(Galveston class)飛彈輕巡洋艦的小岩城號(USS Little Rock CLG-4 ex-CL-92)

的MK-7飛彈發射器,掛載RIM-8護島神(Talos)防空飛彈。

長堤號(USS Long Beach CGN-9)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後部甲板的MK-12雙聯裝護島神防空飛彈

發射系統,後方可以看到水平裝填的彈艙口。注意彈艙上方是護島神防空飛彈中途導引階段所需

的AN/SPW-2乘波導引雷達。

MK-7護島神飛彈發射系統,飛彈的儲存、組裝區域全都射置在發射器後方的水平甲板艙室內(主甲板以上)

配合阿爾巴尼級飛彈巡洋艦與長堤號飛彈巡洋艦而開發的MK-12護島神防空飛彈發射系統,飛彈儲存在主甲板以下,

而組裝整備區域仍位於發射器後方、主甲板以上的艙室內。

MK-9雙臂發射器是配合小獵犬防空飛彈,用於二戰巡洋艦改裝而來的普洛維登斯級飛彈輕巡洋艦上。

飛彈的存放與組裝區域都發射器後方、主甲板以上的艙室內,佈局與MK-7護島神防空飛彈發射系統類似。

普洛維登斯號(USS Providence,CLG-6 ex-CL-82)飛彈輕巡洋艦上的小獵犬防空飛彈(屬於後期型)與MK-9發射器。

 

\

由後方看普洛維登斯級飛彈巡洋艦春田號(USS Springfield CLG-7 ex-CL-66)的MK-9小獵犬防空飛彈發射器,

可以看到後方水平式彈艙的再裝填開口。 畫面中可以看到兩具配套早期型小獵犬飛彈(採用乘波導引)

的SPQ-5射控雷達。之後量產型小獵犬飛彈改用半主動雷達導引,配套射控雷達換成了SPG-55。

李海級飛彈巡洋艦上的MK-10雙臂發射器,注意後方的水平式再裝填彈艙。

一艘李海級飛彈巡洋艦前部,可以看到MK-10雙臂發射系統、後方的水平彈艙出口(傾斜15度)

,彈艙兩側的再裝填接收機構處於展開狀態。李海級的MK-10 Mod.0發射器專門裝填小獵犬防空飛彈,

因此還需要安裝一座ASROC反潛火箭專用的八聯裝發射器。艦橋上方可以看到兩座配套小獵犬

防空飛彈的SPG-55射控雷達。

班橋號(USS Bainbridge CGN-25)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艦首的MK-10發射器,架上是小獵犬防空飛彈。攝於1962年。

貝克納普級飛彈巡洋艦的MK-10雙臂發射系統 。圖中的標準防空飛彈為增程型。

李海級的MK-10 mod.0飛彈發射器,注意甲板下方有兩個水平環形彈艙,容量各20枚,都裝填小獵犬防空飛彈。

(上與下)貝克納普級的MK-10 mod.7飛彈發射器,甲板下方有三個水平環形彈艙,容量各20枚;

其中,安裝在上面的兩個彈艙裝填小獵犬防空飛彈,位於下方的一座裝填ASROC反潛火箭。

 

 


法拉蓋特級飛彈驅逐艦曼漢號(USS Mahan DDG-42)的MK-10飛彈系統的後方整備艙室,可以看到主甲板的

防爆隔門打開,底下就是儲存備射彈的旋轉彈艙(時儲存有標準SM-2ER增程防空飛彈以及RIM-2小獵犬防空飛彈)。

攝於1983年3月。

李海級(Leahy  class)飛彈巡洋艦沃登號(USS Worden CG-18) 前部的MK-10發射器,

架上是RIM-67B/C增程型標準二(SM-2 ER)防空飛彈。

亞當斯級(Adams class)飛彈驅逐艦的MK-11雙壁發射器,主要裝填韃靼(Tartar)、標準SM-1防空飛彈等,

此照片中在發射架上的則是魚叉反艦飛彈,這是在NTU升級工程之後增加的相容彈種。 

一枚標準SM-1正從一艘派里級(Perry class)飛彈巡防艦的MK-13發射器射出。

一艘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的MK-13發射器,架上的是魚叉反艦飛彈。

台灣海軍成功級飛彈巡防艦七號艦張騫號(PFG-1109)的MK-13飛彈發射器,攝於2008年2月28日。

(上與下二張)台灣海軍成功級(仿美國派里級)飛彈巡防艦子儀號(FFG-1107)的MK-13單臂發射器,

上面是一枚標準SM-1的練習彈。攝於2015年10月13日左營軍港。

 台灣海軍購自美國的派里級巡防艦銘傳號(FFG-1112 ex-FFG-50 Taylor ) 的艦首MK-13單臂發射器,

攝於2019年9月28日台灣 基隆港。

MK-26雙臂發射器。

美國海軍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阿肯色號(USS Arkansas CGN-41)的MK-26發射器彈艙開啟的畫面

,攝於1993年9月。可以看到下方垂直儲存的輸彈帶,包含標準SM-2防空飛彈(尖頭)

以及ASROC反潛火箭(圓頭)。

一艘美國海軍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正進行MK-26彈艙裝填作業,裝在機械臂上的是一枚標準SM-2防空飛彈。

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鍛谷號(USS Valley Forge CG-50 )艦首的MK-26雙臂發射器。

 

台灣海軍基隆級(原美國紀德級)飛彈驅逐艦基隆號(DDG-1801 ex-USS Scott DDG-995)的艦首MK-26發射器。

攝於2020年6月27日高雄旗津。

 台灣海軍基隆級(原美國紀德級)飛彈驅逐艦蘇澳號(DDG-1802,原USS  Callaghan DDG-994)

的艦尾MK-26發射器。攝於2023年7月1日高雄旗津。

美國海軍艦艇主要旋轉發射系統諸元

型號 MK-10 MK-13 MK-26
構型 雙臂旋轉發射器 單臂旋轉發射器 雙臂旋轉發射器
彈艙構型 水平式環形彈艙 垂直圓柱型彈艙 垂直輸送帶彈艙
彈艙裝填量(枚) 每個彈艙20

Mod1配備兩個彈艙(20枚)

Mod2配備四個彈艙(80枚)

Mod7配備三個彈艙(60枚)

40(外環24枚,內環16枚 Mod 0/3:24

Mod 1/4/5:44

Mod 2:64

重量(公噸) Mod1:空重125.1,滿載181.6

Mod2:空重204.5,滿載315.4

Mod7:空重164.2,滿載248

Mod0:空重60.23

Mod4/7:空重61.1

Mod 0:空重73.61,滿載87.55

Mod 1:空重94.6,滿載120.16

Mod 2:空重115.72,滿載152.87

 

基座旋轉範圍(水平方向)(度) 180 360 360
基座旋轉速度(水平方向)(度/秒) 30 88.5 90
發射臂旋轉範圍(垂直方向)(度) -10~90 -15~95 -10~90
發射臂旋轉速度(垂直方向)(度/秒) 20 49 50
裝填速度(一輪/秒) 20以上  8.09 8
發射速度(枚/秒) 2/30 1/10 2/10
裝填彈種 獵犬、達靼、SM-1/2MR/ER、ASROC 獵犬、標準SM-1MR、魚叉 標準SM-1/2MR、ASROC
使用艦隻(美國) DDG:亞當斯級(DDG-2~14)

CG:李海級(CG)、貝克那普級

CGN:長堤號、班橋號、特魯克頓號

DDG:昆茲級、亞當斯級(DDG-15~24)

FFG:派里級

CGN:加利福尼亞級

CGN:維吉尼亞級

DDG:紀德級

CG:提康德羅加級(CG-47~51)

──By Captain Picard


 

 MK-4

波士頓號(USS Boston CAG-1)飛彈巡洋艦上的MK-4型發射器。

MK-4的垂直彈艙結構圖。

 

MK-4雙臂發射器用於配合RIM-2小獵犬(Terrier)防空飛彈,裝備於 兩艘波士頓級(Boston class)飛彈重巡洋艦上。發射器包含飛彈總重126.68公噸(不含彈翼),總容量144枚。小獵犬飛彈在MK-4的彈艙內為垂直儲存 ,透過傳輸機械在彈艙內移動;發射前,小獵犬飛彈被移到發射器正下方的整備區,由人工裝上彈翼,然後打開防爆門,將飛彈垂直送上發射器兩側的發射臂。MK-4發射器進行裝填時,結合飛彈彈體與推進器需11秒,平均每30秒可以發射一輪(兩枚) ,每一枚飛彈組裝彈翼平均需要11秒。MK-4需編制30名人員。

MK-4是唯一一種以垂直方式儲存的小獵犬飛彈發射器,爾後MK-10採用水平彈艙。

MK-8

MK-8雙臂發射器是配合驅逐艦發展的輕型小獵犬防空飛彈發射器,彈艙容量僅14枚(裝在兩個容量7枚的環形彈艙,發射器、彈體已經結合),採用水平儲存,滿載飛彈重40.33公噸,射速為每分鐘兩枚,需編制16名人員。MK-8裝備於美國海軍第一艘飛彈驅逐艦──基靈級的蓋亞特號(USS Gyatt DDG-1 ex-DD-712)上。

MK-8、9、10的雙臂發射器的旋轉發射架部位都十分相近,主要差別是彈艙配置。


MK-9

MK-9雙臂發射器用於配合小獵犬防空飛彈,裝備於改裝自二次大戰時期建造的克利夫蘭級(Cleveland class)的普洛維登斯級(Providence class)飛彈輕巡洋艦上。由於是配合改裝二戰型火砲驅逐艦,MK-9的飛彈儲存、組裝等艙室都位於主甲板以上的一層艙室內(位於雙臂發射器之後),佈局與MK-7護島神飛彈飛彈發射系統類似,飛彈在彈艙裡為水平儲存。MK-9滿載飛彈重231.35公噸,彈艙設置於主甲板以上,容量120枚,每輪射擊(兩發)從裝填到發射需30秒。

MK-10

  

早期美國飛彈巡防艦(DLG)如李海級、班橋級、貝克納普級、特魯克頓號 ,以及長堤號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都裝置MK-10雙臂飛彈旋轉發射器,彈艙裝置於發射器後方突出甲板的艙房以下,飛彈儲存於主甲板以下的環形彈艙內。先前MK-9發射器是配合二戰型巡洋艦而設計,為了簡化工程,環形彈艙設置於主甲板以上,這是與MK-10的最大區別。

MK-10採用水平式的環形儲存彈艙,彈艙設置在整備艙的底下,中間有防爆門隔開;要將飛彈送入整備室備便時,彈艙的旋轉機構會將所選的彈位轉至彈艙頂端,然後由整備室中的軌道起重機垂直舉升到整備室內(穿過防爆艙門);作業人員在整備室裡為飛彈組裝彈翼,備便之後軌道以15度的角度仰起;而MK-10的發射臂也以傾斜15度對齊彈艙出口, 然後裝填機構就會將飛彈從整備室裡推到發射架上(彈艙出口有防爆門隔開)。在整個裝填作業中,包含儲彈艙、輸彈機構與發射架,MK-10系統需要進行20個複雜的機械動作,光是裝填作業就需時30秒。此外,MK-10的水平旋轉範圍僅180度。MK-10需編制16名相關人員進行裝填。此外,MK-10能使用具有加力器的SM-1/2ER飛彈。

李海級 、班橋號使兩套MK-10 Mod.0發射系統,每套空重125.135公噸,滿載飛彈重181.59公噸,每套擁有兩個裝彈二十枚的水平環形彈艙 ,都用來裝填RIM-2小獵犬防空飛彈。

長堤號的兩套MK-10發射器中,一套是備彈40枚的Mod.0構型,另一套是備彈80枚的MK-10 Mod.2;Mod.2空重204.5公噸,滿載飛彈重315.396公噸,擁有四個容量各20枚的水平環形彈艙。

貝克那普級 、特魯克頓號以及義大利海軍文內托號(MM Vittorio Veneto C-550) 飛彈巡洋艦則使用一具MK-10 mod7,裝填小獵犬飛彈與ASROC,空重164.198公噸,滿載飛彈時248公噸,擁有三個水平環形彈艙,每個容量20枚;三個彈艙以倒著的「品」字形布置(二上、一下),兩個 在上方的彈艙可混合裝填小獵犬飛彈與ASROC反潛火箭,下方的彈艙則專門用於裝填小獵犬飛彈。而能混裝小獵犬跟ASROC的MK-10 Mod.7,被美國海軍官兵私下稱為Ter/AS (tear-ass)發射器。

 

MK-11

MK-10雙臂發射器

MK-11發射器與下甲板彈艙的剖面圖。

MK-11是用來配合RIM-24韃靼近程防空飛彈的雙臂發射器,因此體積比MK-10小一號;由於韃靼飛彈長度較短,彈艙採用較為緊湊的垂直儲存形式。日後MK-11也能搭配RIM-66標準SM-1防空飛彈,在NTU升級計畫後也可相容於魚叉反艦飛彈。MK-10裝備於阿爾巴尼級(Albany class)飛彈重巡洋艦,以及前13艘亞當斯級(Charles F.Adams class)飛彈驅逐艦上(DDG-2~14)。MK-11空重67.34公噸,滿載重量91.34公噸,每輪射擊從裝填到發射需要18秒,需編制3名相關人員。

MK-7

掛載護導神飛彈的MK-7雙臂發射器,攝於奧克拉荷馬號飛彈巡洋艦(USS Oklahoma City CLG-5)

 MK-7雙臂發射器用於搭配RIM-8護島神(Talos)長程防空飛彈,滿載重量183.2公噸,總容量46枚(16枚組裝備便,30枚彈體、推進器分開儲存),飛彈在彈艙裡是用水平儲存 。飛彈的彈艙設置在發射器後方甲板上,分為三個區域(Area 1~3),其中最靠近發射架的第一區(Area 1)內,兩枚備射的飛彈在這裡由人員完成最後組裝(裝上彈翼)以及暖機、測試 ;再裝填時,發射器後方的兩個彈艙艙門打開,每個艙門各伸出一支滑軌,連接MK-12的兩個發射器,飛彈就沿著滑軌送上發射架。 第一艙區後方的第二艙區(Area 2)是備便艙區(Ready-service magazine),儲存了若干彈體、推進器已經結合的備便彈(未裝彈翼);其後第三艙區(Area 3)是儲存艙區(storage area),則儲存一些尚未結合的彈體與推進段;彈艙每個區域都採用水平存放。 一般般而言,第一輪發射的護島神飛彈從備便艙區移至第一艙區進行最終組裝整備、到送上發射器備便發射,需要57秒 ,後續每一輪裝填與發射約需46秒。MK-7用於改裝自克利夫蘭級(Cleveland class)的加爾維斯頓級(Galveston class)飛彈輕巡洋艦上。

MK-12

阿爾巴尼級飛彈重巡洋艦的哥倫布號(USS Columbus CG-12 ex-CA-74)的MK-12護導神飛彈發射器。

MK-12飛彈發射器 是美國海軍第二種配合護島神長程防空飛彈的雙臂發射器,與MK-7的主要區別在於彈艙位置和儲彈量不同 ;MK-7的儲彈艙位於主甲板以上,而MK-12的彈艙則設置在主甲板以下。MK-12重862.5公噸,阿爾巴尼級(Albany class)飛彈巡洋艦(改裝自巴爾狄摩級重巡洋艦)使用的版本彈艙容量52枚而長堤號(USS Long Beach CGN-9)則為46枚,飛彈採水平存放於彈艙內。MK-13需編制33名相關人員。

MK-13/22

MK-13單臂發射系統 ,圖中裝載的是韃靼飛彈。  

MK-13發射器與下甲板彈艙的結構圖,可以看到彈艙內有兩層儲彈帶。

MK-13是繼MK-10之後開發的輕型單臂發射器,最初用於韃靼飛彈。MK-13只有一個發射臂,而直徑5.15m的圓柱形彈艙則位於發射器下方的甲板內,飛彈 被垂直地掛在彈艙內的連續輸送帶上,而不像先前幾種老式發射器的彈艙,飛彈需要各別儲存在一個包含冷卻、加熱、驅動等相關設備的容器內。需要再裝填時,發射臂垂直揚起以對準底下的裝彈口,飛彈便從裝彈口內直接推至發射臂上 ,彈艙內的環形輸送帶透過轉動讓下一個彈位對準裝彈口,整個作業完全自動化。MK-13彈艙內的環形輸送帶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容量16枚,外環容量24枚,總容量為40枚;內層彈帶與外層彈帶各有一個裝填開口,而單臂發射架本身也是裝在環形彈艙上面的一個旋轉結構,透過發射臂本身的旋轉來對應這兩個不同的裝填開口。再裝填作業時,飛彈發射臂垂直向上,飛彈沿著發射臂向下進入裝彈口並送上彈艙輸送帶的掛架上,然後轉動連續輸送彈將下一個掛架彈位對準發射口。

相較於以往的MK-10,MK-13系統從飛彈裝填上彈到發射器瞄準的機械動作大幅簡化,只需要一、兩個簡單的動作,使兩枚飛彈的連續發射間隔大幅減至10秒以內(7.4到8.1秒),換言之等於在20秒內能發射兩次(兩枚),反觀雙臂的MK-10平均每30秒才能發射兩枚飛彈; 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韃靼飛彈採用飛彈本體的單級火箭,體積重量較低,結構最為簡單,垂直儲存也能簡化彈艙機械複雜度;此外,也要歸功於RIM-24C靼韃飛彈以來到後續的標準SM-1防空飛彈都使用更可靠、暖機時間短的固態電子組件。MK-13的彈艙內設有專屬的自動注水消防系統以及使用特殊流體的冷卻/消防系統,在發生火災時能迅速控制災情,盡可能避免彈藥誘爆。MK-13服役期間的可靠度表現良好,獲得的評價甚高。

 MK-13的早期構型為mod0、1,空重60.223公噸,可發射RIM-24韃靼飛彈、 標準SM-1/2MR等,但不能發射ASROC和附帶加力器的SM-1/2ER;MK-13 mod4進一步增加了發射魚叉反艦飛彈的能力,不過彈艙中只有9個彈位可以容納魚叉飛彈 ,空重61.1公噸;爾後MK-13 mod 0、1也被改良至mod 4的標準,這種構型被稱為mod 7。MK-13被使用在 四艘改裝自薛曼級的迪卡圖級(Decatur class)飛彈驅逐艦、後10艘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 (DDG-15∼24)、派里級飛彈巡防艦以及加利福尼亞級 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上。MK-13只需編制9名操作人員,包括一名操作人員與8名裝填/維護人員。MK-13 mod4的電源為440V、 60 Hz的三相交流電(164 kw)。

此外,美國海軍在1950年代末規劃為一些1940年代末期設計建造的全火砲艦艇如薛曼級(Smerman class)驅逐艦、米契爾級(Mitscher class)/諾福克號諾福克號(USS Norfolk DL-1)領導驅逐艦換裝韃靼飛彈系統,由於這些全火砲艦艇的原始設計未考慮到設置防空飛彈,艦上適合安裝的空間不足,因此需要一種輕量版本的韃靼飛彈發射系統。研製小獵犬/韃靼防空飛彈的康維爾(Convair)公司向美國海軍提議發展一種MK-13的輕量版,下甲板彈艙容量只有12枚,可用於二次大戰期間建成服役的基靈級(Gearing class)驅逐艦上(滿載排水量將近3000噸級);而稍後美國海軍武器局(BuWeps)則提出另一種輕量版MK-13,下甲板彈艙只有一層環形輸送帶, 容量20枚。爾後實際執行的薛曼級、米契爾級防空升級計畫都採用容量40枚的MK-13,而付諸實現的輕量版MK-13則成為MK-22,下甲板彈艙只有一層環形輸彈架,容量16枚, 空重僅41.9公噸,是MK-13的2/3;由於體積縮減,MK-22可裝在五吋艦砲的砲座上 ,編制的人力為7名。美國授權西班牙建造的巴里阿利級飛彈巡防艦(Baleares class,衍生自諾克斯級)就採用了MK-22飛彈發射器。

   

MK-26

紀德級飛彈驅逐艦的MK-26雙臂發射系統

台灣海軍基隆級(原美國紀德級)飛彈驅逐艦左營號(DDG-1803,ex-USS Kidd DDG-993)

的艦尾MK-26發射器。

MK-26飛彈發射器與下甲板彈艙結構圖,下甲板彈艙儲存標準SM-2 MR防空飛彈與

ASROC反潛火箭;注意後方有一個再裝填使用的機械接收臂。

1970年代中期出現的MK-26雙臂飛彈旋轉發射器 ,其機械理念與MK-13類似,彈艙位於發射器的甲板下,彈艙使用連續輸送帶,飛彈以垂直方向掛在連續輸送帶的軌道上;裝填時兩臂垂直伸起,飛彈就可 垂直推送至兩發射臂上,輸送帶轉動將下一個彈位對準裝彈口。往昔美國海軍具有加力器的飛彈如獵犬防空飛彈,以具有水平環形彈艙的MK-10發射;而無加力器、較短的如達靼防空飛彈,則以採用圓柱型彈艙的MK-13發射。MK-26的垂直儲存與輸彈帶設計 ,只要改變輸彈帶長度就可以調整彈艙容量,而船身長度是唯一影響彈艙裝彈量的變數。因此MK-26具有三種彈艙容量不同的構型 (Mod 0/3容量24枚,Mod 1/4/5容量44枚,Mod 2容量64枚),選擇彈性極佳。此外,MK-26也能裝填ASROC反潛火箭,不過不能使用具有加力器的SM-1/2ER。MK-26發射臂有前、後兩段發射軌,發射標準防空飛彈時,發射臂只會使用後端發射軌;而使用ASROC時,發射臂會切換到另一段後端發射軌,使之與前部的延伸發射軌組成一條更長的發射軌道,這是因為ASROC需要更長的軌道來賦予初始的拋射彈道。 再裝填作業時,兩個飛彈發射臂垂直向上,飛彈沿著發射臂向下進入裝彈口並送上彈艙輸送帶的掛架上,然後轉動連續輸送彈將下一個掛架彈位對準發射口。

相較於以往的MK-10,MK-26系統從飛彈裝填到瞄準的機械動作大幅簡化,只需要一、兩個簡單的動作,使得MK-26射速大幅增至每10秒發射一次,系統可靠度也隨之增加,並減少了佔用的空間 。在MK-41垂直發射系統服役之前,MK-26是美國海軍整體性能最好的飛彈發射系統(包括可靠度、發射速度、相容性等)。與MK-13相同,MK-26也擁有完善的消防系統。 MK-26的電源為440V、 60 Hz的三相交流電(495 kw)。

MK-26發射器被維吉尼亞級、紀德級以及前五艘提康德羅加級使用 。維吉尼亞級使用的MK-26構型分別為Mod0、1,彈艙容量分別是24、44枚 ,空重分別是73.62公噸與94.6公噸,滿載重量分別是87.55公噸與120.16公噸;紀德級使用的Mod3、4則經過若干改良以降低重量、造價並提高可靠度,兩者容量也分別是24、44枚。而提康德羅加級則使用Mod 5構型(容量44枚)

MK-32箱型發射器(伊朗)

(上與下) 伊朗在1970年代從美國接收的桑納級驅逐艦IIS Palang(DDG-9)。注意船艛前方

以及艦體中部各安裝兩個MK-32 Mod2固定式箱型發射器,每個發射器容以縱列方式容納兩枚

標準SM-1飛彈。發射器後段的上蓋揚起就是一個舉升式發射架,發射器前端儲存一枚備用彈。

IIS Palang(DDG-9)前方左側的MK-32 Mod2箱型發射器準備發射,飛彈掛在發射器上蓋,

發射前揚起。標準SM-1飛彈由艦橋頂部MK-37射控儀頂上的MK-25 X波段照射雷達導引。

 

美國在1970年初期售標準SM-1防空飛彈給伊朗(當時伊朗由親美的巴勒維王朝執政),這是同時期美國出售兩艘桑納級(Sumner clas)二戰型驅逐艦給伊朗的配套武裝,兩艦分別是IIS Babr(DDG-7)(ex-USS Zellars DD-777) 與IIS Palang(DDG-9)(ex-USS Stormes DD-780);這兩艦於1970年代初從美國海軍除役後在費城海軍造船廠進行翻修改良,在此時加裝了標準SM-1防空飛彈。由於桑納級的原始設計無法改裝正常的旋轉發射器(如MK-13/22等),因此兩艦安裝特別的MK-32 Mod2起倒式固定發射箱;每個發射箱重11噸,以縱列方式儲存兩枚標準SM-1飛彈,發射箱後段有一個可向上掀起的上蓋,掛著一枚備射的標準SM-1飛彈;當上蓋揚起,就成為一個傾斜式單軌發射架;架上的標準飛彈發射升空後,就將儲存在發射箱前段的第二枚SM-1飛彈裝入後段發射架。因此,全艦總共備有八枚標準SM-1飛彈。

這兩艦配合標準防空飛彈的射控裝備極其簡陋,只能以艦橋頂部MK-37火砲射控儀頂部的Mk25 X波段照射雷達來導引(此射控雷達也用於導引艦首五吋艦砲),全艦只有這一個火控照射通道;此外,艦上沒有自動化的NTDS作戰系統與MK-74飛彈射控系統,等於只能以人工控制SM-1防空飛彈接戰。由於缺乏自動化的戰系與射控支持,且MK-32 Mod2箱型發射器射界無法調整,兩艘伊朗的桑納級驅逐艦的標準SM-1實際上難以應付現代化的空中威脅;以二戰水平的MK-37射控儀及MK-25照射雷達的組合,只適合將標準SM-1當反艦飛彈來使用,攻擊水面目標。

除了兩艘桑納級之外,伊朗也在一艘英製戰鬥級(Battle Class)驅逐艦IIS Artemiz(DD-5)上安裝相同的標準SM-1防空飛彈系統與MK-32發射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