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71 八吋55倍徑艦砲

   在薛曼級驅逐艦胡號(USS Hull DD-945)驅逐艦上進行測試的XM-71八吋55倍徑艦砲。

 

 

名稱 MK-71 8吋(203mm)55倍徑輕量化大口徑單管艦砲(MCLWG)
製造國/製造廠 美國
系統重量(ton) 標準構型:全砲塔重78.425ton,含下甲板彈藥總重101.819ton(下甲板彈鼓備彈量75發)
砲管規格 原型砲:MK-28 Mod1 8吋55倍徑砲管:砲管長11.176m,來福線長9.703m,纏距RH 1 in 25

量產型:MK-32 8吋55倍徑砲管:砲管長11.176m,來福線長9.703m,RH 1 in 20

使用彈種

彈頭、裝藥分離

MK-25 HC:全重117.8kg,戰鬥部重9.7kg,全長81.3cm。

新型彈藥/全重108.9,全長111.83cm

裝藥重37.65kg

膛壓(kg/平方公分) 3770
後座行程(cm) 91.44
水平迴旋範圍(度)/速率(度/秒) 左右各160/30
垂直腑仰範圍(度)/速率(度/秒) -15∼+65/20
彈艙容量 標準75發
砲口初速(m/s) MK-25 HC:808

新型彈藥:899

射速(發/分) 一般:16~20

ERGM:最大10,一般2~4

射程(km) 使用MK-25砲彈:29.260(仰角41度)
砲班人數 6
備註 1971年 開始設計,1975年開始海上測試,1978年取消

  ──by Captain Picard


 

在二次大戰時代建造的巴爾的摩級(Baltimore class)與克利夫蘭級(Cleveland class)巡洋艦陸續退役後,美國海軍失去了過去重巡洋艦的8吋(203mm)火砲以及輕型巡洋艦上的6吋(155mm)火砲;此後,美國海軍最大口徑艦砲變成五吋(127mm,以往驅逐艦的火砲口徑),支援兩棲作戰時對地壓制需求的效能比較不足,不僅其射程威力不敵蘇聯的岸基火砲,也無法有效擊毀堅強的岸防工事。以美國海軍慣用的5吋54倍徑艦砲,砲彈重70磅(32kg)而射程約15海里(24km);而過去美國重巡洋艦的8吋55倍徑艦砲重量約260磅(80kg),射程17海里(27km),威力差距顯著。

在1969年,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NO)正式下達命令,研究如何強化海軍火砲的威力。依照CNO提出的需求,希望能發展一種口徑更大的新艦砲,並能發射半主動雷射導引砲彈(Semi-Active Laser Guided Projectiles,SAL GP)。在1960年代 後期,美國海軍啟動了一個名為輕量化大口徑艦砲(Major Caliber Light Weight Gun ,MCLWG)的計畫,由位於維吉尼亞州的德爾根海軍對地武器研究中心( 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 in Dahlgren, Virginia)負責研發。MCLWG的目標是發展一種新型的大口徑艦砲,不僅能滿足兩棲登陸作戰的火力支援需求,並要求其體積重量限制在驅逐艦能安裝的範圍內。最初MCLWG選擇的口徑是6.9吋(175mm) 、 60倍徑,並由陸軍M-107 175mm火砲衍生成艦砲,但在1970年代初期的測試卻顯示這樣的口徑還是不敷需求,因此又提升到八吋(203mm),由FMC全新開發,正式編號為MK-71,測試階段則稱為XM-71,這是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美國海軍新研發的最大口徑艦砲。

為MK-71艦砲一併發展的CLGP雷射導引增程砲彈。

MK-71希望結合高威力、長射程以及高準確度等特性,除了標準的MK-25型砲彈之外,德爾根實驗室也配套發展一種名為CLGP或鋪路式(Paveway)的雷射導引增程砲彈,能精確命中岸上的小型碉堡工事。使用MK-25砲彈時,MK-71可達到約30km的射程。

MK-71的設計以美國海軍最後一級重巡洋艦-─德梅因級(Des Moines class,二次大戰後才建成服役,只完成三艘)的MK-16三聯裝八吋55倍徑艦砲為基礎;MK-16是美國海軍第一種自動裝填的八吋55倍徑艦砲,射速比以往二次大戰美國重巡洋艦的舊型八吋艦砲大幅增加,單一砲身能持續以每分鐘10發的速率射擊。MK-16的自動裝填系統在砲身所有俯仰範圍內都能工作,使得火砲具備一定程度的防空能力。而MK-71則只有單一砲身,並著重於緊致與輕量化。MK-71的原型砲具有每分鐘10至12發的持續射速。

MK-71原型砲的砲身編號為MK-28 Mod1,是一種雙片襯套砲管(two-piece loose liner barrel),而MK-71量產型則預計改用MK-32單片一體式砲身(one piece monobloc barrel),兩者長度皆為55倍徑。MK-71的砲膛藥室長度約為10至11倍徑,容量51.19立方公分,而其增程導引砲彈的長度約為229cm。MK-71維持與MK-45 五吋54倍徑艦砲一般輕量緊致的特性,砲塔大量採用輕質的鋁合金製造,其單位時間火藥投射總量是五吋艦砲的三倍,射程是五吋艦砲的2倍,但全系統含下甲板75發備射砲彈的重量卻只有101噸(全砲空重86噸),只比MK-42五吋艦砲增加53%,4000ton級的艦艇都能安裝;而相較於德梅因級重巡洋艦的MK-16 Mod0 八吋艦砲,M-71的砲身管重量輕了一半。標準的MK-71砲塔的備射彈艙容量為75發,採用單一彈鼓設計,不過CSGN曾考慮使用備射彈數高達200發的彈藥庫。 供彈時,下甲板的自動揚彈機會將砲彈從彈鼓揚升到砲塔,經由自動裝填系統送入砲膛;由於砲彈與裝藥是分開儲存,裝填時需要一名人員來結合彈頭與裝藥。而當彈艙耗盡後,需由4名裝填人員以人工將備用彈庫的砲彈送至彈艙內。MK-71砲塔內的彈鼓採用多彈艙設計,不同的彈藥分置於不同彈艙,最多可使用六種不同砲彈。MK-71的配套射控計算機是MK-155。

薛曼級驅逐艦胡號(USS Hull DD-945)驅逐艦正進行MK-71艦砲的射擊

MK-71砲塔的正面

第一門XM-71原型砲在1969年完成,送至美國海軍水面武器中心(NSWC)進行測試,接著在1971年3月完成初步測試,並於同年4月起進行有限的作戰操作測試。地面測試告一段落後,XM-71原型砲轉移到薛曼級驅逐艦胡號(USS Hull DD-945),並配合加裝MK-155自動計算機,為該艦原有的MK-68火砲射控系統提供彈道資料;這也是唯一曾安裝此型艦砲的艦艇。胡號從1974年4月至1975年12月在太平洋上進行了海上技術評估測試(technical evaluation);在測試期間,胡號的XM-71艦砲曾對一艘靜止的靶艦發射五枚CLGP雷射導引砲彈,全數命中目標。在1976年,胡號接著進行XM-71艦砲的作戰測試評估(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OT&E)。OT&E的最終報告指出,MK-71艦砲射擊精確度欠佳(不如二戰巡洋艦上的老式八吋艦砲以及MK-45 五吋艦砲),無法滿足作戰需求;報告結論也指出,MK-71八吋55倍徑火砲的作戰效能將不如用MK-45五吋艦砲發射火箭增程彈(不過MK-45發展火箭增程彈藥之後並未實現)。不過實際上,胡號對於XM-71八吋火砲而言算是過小(包含重量以及射擊應力等),以之作為測試平台,結果不盡公平。

美國海軍已經在1977預算年度編列購置首批40門MK-71的預算。當時美國海軍打算將MK-71廣泛地安裝於當時美國新一代的主戰艦艇,包括使用同一種基本設計的DX/DXG大型驅逐艦(DX後來成為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隨後又衍生出DDG-47神盾驅逐艦以及售予伊朗的紀德級飛彈驅逐艦)、配備神盾系統與核子動力的CSGN核動力打擊巡洋艦,而當時研擬將長堤號(USS Long Beach CGN-9)核子動力巡洋艦改裝為CSGN規格的計畫也將一併加裝此砲,而DDG-47提康德羅加級神盾驅逐艦(後來升格為巡洋艦)也比照處理。所有的史普魯恩斯級與紀德級在建造時,艦首A砲位附近的結構係配合MK-71的重量與射擊應力進行設計 (艦尾仍安裝MK-45)。

根據MK-71的測試結果,美國政府審計組織(GAO)認為MK-71雖然成功檢輕了重量,但射擊精確度卻不如老式的8吋艦砲,所以建議海軍推遲MK-71的量產;此外,MK-71的開發與購置經費過高,除了研發階段花費了7600萬美元外,前40門火砲預計將花費7.18億美元,平均每門為1800萬美元,在當時是一項天價 ,日後也必須花費一筆可觀的經費來改良其精確性。當時美軍又面臨越戰失利、國防經費緊縮的壓力, 以節約國家開支為首要工作的卡特政府遂在1978年終止了MK-71項目,不再提供經費(同年被刪除的軍備項目還包括陸軍M2A2 Terra Star 105mm野戰砲,因為軍方更青睞空軍的A-10雷霆II型攻擊機項目)。不過,海軍半主動雷射導引砲彈項目(SAL GP)仍然持續發展。而安裝在胡號的唯一一門XM-71原型砲則在1979年被拆除,存放於德爾根海軍對地武器研究中心。

在1991年美國海軍展開的驅逐艦改型研究(DDV)計畫中,其中一種側重陸攻的DDV-8方案又將MK-71主砲納入,但是此方案最後未獲得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