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

(上與下)飛魚級核能攻擊潛艦是美國海軍第一種採用淚滴型艦殼的實用型核能潛艦。

飛魚級核能攻擊潛艦天蠍魚號(USS Scorpion SSN-589),該艦在1968年5月22日失事。

飛魚級的設計剖面圖。

(上與下)一艘進入乾塢維修的飛魚級核能攻擊潛艦。注意此時該艦已經用七葉片螺旋槳取代最初的五葉片槳。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飛魚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美國  

(Skipjack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SSN-585、589:Electric Boat Division, General Dynamics Corporation, Groton, Connecticut

SSN-588:Mare Island Naval Shipyard, Vallejo, California

SSN-590、592:Ingalls Shipbuilding, Pascagoula, Mississippi

SSN-591: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 and Dry Dock Company, Newport News, Virginia

尺寸(m) 長76.8 直徑9.5 浮航吃水8.8
排水量(ton) 浮航2900 潛航3513
動力系統/軸馬力 S5W反應爐*1/15000

蒸汽渦輪*1

單軸

航速(節) 官方數字:潛航30(實際上約33)  浮航15
最大潛深(m) 官方數字:213

實際數字:約350

水面偵測/電子戰系統

聲納/射控系統

AN/BSQ-4主動聲納

AN/BQR-2被動聲納

MK-112魚雷射控系統

人員 93
艦載武裝 MK-59 533mm魚雷管*6 (攜帶MK-14/16/37/48魚雷、MK-45核子魚雷、UUM-44潛射反潛火箭等)
姊妹艦 共六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除籍時間

SSN-585 Skipjack

1955/10/5 1956/5/29 1958/5/26 1959/4/15 1990/4/19 1990/4/19
SSN-588 Scamp 1957/7/23 1959/1/23 1960/10/8 1961/6/5 1988/4/28 1988/4/28
SSN-589 Scorpion 1957/1/31 1958/8/20 1959/12/29 1960/7/29 1968/5/22沈沒 1968/6/30
SSN-590 Sculpin 1957/1/18 1958/2/3 1960/3/31 1961/6/1 1990/8/3 1990/8/30
SSN-591 Shark 1957/1/31 1958/2/24 1960/3/16 1961/2/9 1990/9/15 1990/9/15
SSN-592 Snook 1957/1/18 1958/4/7 1960/10/31 1961/10/24 1986/11/14 1986/11/14

 


 

在1950年代,美國海軍領先全球,建立了第一支核能潛艦艦隊。美國海軍第一種正式批量生產的艦隊型核能攻擊潛艦是1957至1959年建造的四艘魟魚級(Skate class),這時期美國海軍所擁有的核能潛艦中,包括全球第一艘核能潛艦鸚鵡螺號(USS Nautilus SS-571)、嘗試液態鈉快滋生反應器的海狼號(USS Seawolf SSN-578)、大型的哨戒潛艦三叉戟號(USS Triton SSRN-586)、配備獅子座巡航飛彈的比目魚號(USS Halibut SSGN-587)以及魟魚級等等,以上的美國早期核能潛艦全都採用與過去柴電潛艦類似的類船型艦型,由於並非針對水下阻力的最佳設計,這使得她們的最大航速不超過25節。

在1953年12月5日,負責美國海軍新一代潛艦技術研究的大青花魚號(USS Albacore AGSS-569)柴電實驗用潛艦服役,她具有多種劃時代的嶄新設計,包括淚滴狀流線外型(單殼構造)、尖銳的低阻力艦首、構型簡單流線化的低阻力帆罩等等,單軸五葉片螺旋槳位於艦尾最末端,潛航阻力遠遠低於先前的潛艦。青花魚號全長62m,寬8.3m,吃水5.7m,首度引進HY-80高張力鋼板製造,最大潛航深度 約350m(官方透露的數字是700英尺、約213.4m),浮航排水量1214ton,潛航排水量1847ton,動力系統包括兩具GE的16汽缸柴油機以及兩具7500馬力的GE電動機,浮航速率12節,最大潛航速率超過25節,艦上編制55名乘員;由於身為技術實驗艦,所以青花魚號並未配備武裝。最初本艦擁有一對艏水平翼,帆罩後方則有一片垂直的背舵;在1956年,青花魚號第一次接受改裝,改採十字形尾翼並廢除守水平翼與背舵;到了1961年,青花魚號換裝全球首見的X型尾翼,並恢復背舵,艦體並增設速度煞車(Speed brakes),水中靈活度大幅增加。之後,青花魚號還換裝新的蓄電池與電動機,並換用中心線同軸反轉雙螺旋槳,使其潛航速度超過30節,在1966年創下潛艦的最高航速紀錄 (對柴電潛艦而言,此一記錄至今未被打破)。至1972年除役前,青花魚號不斷地被美國海軍用來測試各項新的科技,例如新型聲納系統、潛航煞車(Diving brake)、水下逃生設備等等。

飛魚級核能攻擊潛艦首艦飛魚號(USS Skipjack SSN-585)。

飛魚級核能攻擊潛艦天蠍魚號(USS Scorpion SSN-589)下水的畫面

,注意有如炸彈一般的淚滴型艦殼

青花魚號的研究奠定了美國海軍新一代高速潛艦的設計。在當時,高速性能是潛艦對付水面艦隊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柴電潛艦必須浮出水面才能以最大速度持續航行,此時便徹底犧牲了潛艦獨有的隱密性;即便如此,潛艦的最大速度也不超過20節,這種限制使得當時潛艦注定無法對航速動輒超過25節的主力水面艦隊進行主動追擊或有效的持續追擊,只能預先設伏在敵方艦隊必經的航道上才能發動有效的攻擊。然而,能無限制在水下以最大速度航行的核子動力科技改變了這種形式,1950年代美國最早期的核能潛艦能持續以二十幾節的速率在水下航行,例如鸚鵡螺號在當時幾次北約演習中,都以20節 左右的潛航速度持續對水面編隊主動發起魚雷攻擊,而水面艦隊以當時技術有限的機械式音鼓聲納,竟然無法有效持續追蹤高速航行的鸚鵡螺號。如果能將核能潛艦的最大航速提升到與快速航艦戰鬥群相仿的30節,加上潛艦居於水下的先天隱密性,將能帶給水面艦隊空前的威脅。

結合青花魚號首創技術特徵如流線型淚滴艦殼以及 高強度的HY-80高張力鋼板(屈服強度為56 kgf/mm2,約3.1 MPa),加上先進潛艦艦隊反應器計畫(Advanced Submarine Fleet Reactor,ASFR)開發的第五代壓水反應器S5W (輸出功率達15000軸馬力),美國海軍第一種高速獵殺潛艦──飛魚級(Skipjack class)就此誕生。 飛魚級的潛航排水量3500ton,總共建造了六艘,從1956財年開始編列,1959至1961年陸續成軍,當時每艘平均造價約4000萬美元 。飛魚級的艦體構型與先前的美國核能潛艦大不相同,除了以淚滴型艦殼取代類船型艦殼之外, 並使用單殼(Single hull)構造取代二戰以來慣用的雙殼(Double hull)結構,以高效能的單軸推進器取代過去的雙軸。

早期美國核能潛艦的雙殼與雙軸推進系統都被視為較安全保險的設計; 雙殼潛艦由於整體體積較大,需要較大的壓艙水量才能達到負浮力,所以水櫃數量與容積都比較多, 而這也提高了潛艦預備浮力,在潛艦受損進水時生存性較高;而雙軸推進系統在其中一軸故障時仍能維持另一軸的運作。雙殼結構由於有內、外兩層殼體互為支撐,使得內殼也能承受更大的水壓,提高潛航深度。但是雙殼也意味著內部容積(耐壓殼體)相同的情況下會比單殼潛艦更大更重;在直徑相同的情況下,雙殼潛艦的耐壓殼直徑肯定比單殼潛艦小一圈,而 雙軸推進系統則意味著更大的噪音以及更冗餘沈重的機械。 單殼潛艦由於總體積較小,只需要較少的壓艙水就可以讓潛艦浮力為負並下潛,因此需要的水櫃空間也減少, 減少了潛艦潛航時帶的壓艙水重量,提高了機動性;但換而言之,較小的水櫃意味著單殼潛艦預備浮力降低,犧牲了潛艦受損進水時的生存性。 此外,雙殼艦體在耐壓殼與外殼之間的非水密區域(含帆罩、上層建築等)體積較大,導致艦體必須設置較多的流水口 ,避免潛艦上浮/下潛時海水調整不均而減緩速度,或者是上浮時水來不及流出而造成重心不穩,然而更多的排水口就意味著更大的航行阻力與衍生噪音;而單殼潛艦由於耐壓殼以外的流水區域極少(主要只剩帆罩), 使得流水口開口數量可以大幅減少。美國海軍第一種量產型核子動力攻擊潛艦魟魚級(Skate class)就採用單殼主結構;而飛魚級除了艦首到帆罩前方以及艦體中部耐壓殼向內收縮(外部留留空間布置壓載水櫃)、屬於雙殼之外,主體結構為單殼。

不過,如果要在潛艦外部安裝水聲探測設備(如被動聲納聽音器)或者日後出現的消聲瓦 (在潛艦表面敷設一層軟的橡膠吸音層,削弱敵方主動聲納的回波), 雙殼潛艦安裝這些外部設備比單殼潛艦有利;這是因為雙殼潛艦外殼較為薄弱且不必保持水密, 可以用穿透性的螺栓安裝外部水聲設備或消聲瓦,內、外殼之間的非水密區也可以用來收容 外部水聲設備的線路、管套等;而單殼潛艦外殼就是厚重的耐壓殼,開洞條件限制很多且麻煩, 例如消聲瓦只能使用黏貼工法敷設,但是耐久度就比螺栓安裝差很多,很多英美核能潛艦 黏貼在外部的消聲瓦在長時間巡航後都大片脫落(雙殼潛艦用螺栓固定消聲瓦就不會有這種問題)。

又例如1960年代初期美國海軍發展被動式水下射控聲納系統(Passive Underwater Fire Control Feasibility System,PUFFS),需要在潛艦背部安裝 三個水聽器陣列(外型類似鯊魚鰭);而在柴電潛艦(包含在GUPPY III項目) 安裝PUFFS就比在核能潛艦上順利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安裝PUFFS的美國柴電潛艦 是傳統雙殼構型,在外殼安裝水聽器以及在內、外殼之間流水區域布置PUFFS設備的管套與線路等 比較容易,但是單殼的核子潛艦就缺乏這些條件;再加上顧慮到核子潛艦的外型流線需求 (避免在高速航行時產生過大阻力跟噪音),PUFFS水聽器尺寸只好縮小,導致安裝在 幾艘長尾鯊/大鯧鰺級的實驗性BQG-1「微型PUFFS」(micro-PUFFS),效能遠不及 GUPPY III項目安裝在柴電潛艦上的全尺寸PUFFS(型號為AN/BQG-4)。之後要等美國海軍開發的側面寬孔徑陣列(WAA) 聲納,才是真正成熟、被美國海軍核子動力潛艦(1990年代海狼級開始)採用的側面被動陣列聲納。

飛魚級其他首度在核能潛艦上使用的新設計包括: 由電力驅動、按鈕控制的管路閥門控制系統(首先在大青花魚號上測試);將指揮塔、控制室、作戰射控中心結合在單一空間。 飛魚級由前而後分成五個艙區:魚雷艙(Torpedo Room)、作戰艙區(Operations Compartment)、反應器艙(Reactor Compartment) 、輔助設施空間(Auxiliary Machinery Space,AMS)、輪機艙(Engine Room)。

飛魚級是美國第一種使用淚滴型艦殼的實戰型核能潛艦,艦體輪廓係從如子彈尖端的艦首開始,向後逐漸擴張,至帆罩兩側部位達到最大舷寬,之後又向內一路收縮至艦尾,整個輪廓宛若一枚炸彈。雖然淚滴型艦殼的潛航流體效率遠高於以往的類船型構型,然而水面航行效率就不如傳統構型,這是因為過去類船型潛艦係以水面航行條件作為優化基準, 與淚滴型艦殼基於水下航行進行優化,兩者特性正好相反;此外,淚滴型的圓形輪廓,橫向穩定性不如傳統船型潛艦,需要藉由操控來彌補。往後美國海軍的實際操作經驗,也發現淚滴型潛艦相較於船型/鯨型潛艦,出現吃水過深(4500噸的淚滴型潛艦,浮航吃水已經逼近中途島級航空母艦)、靠泊時容易擦撞(因為艦體最大寬幅之處位於水面下,無法直接目視)等不便

飛魚級的控制舵面構造也與以往的美國潛艦截然不同,這是美國海軍首次將水平舵安設於帆罩上(舊型潛艦都將之安裝於艦首上方),使得水平舵通過海水產生的水流遠離艦首,能降低對前部被動聲納的干擾;而艦尾則設有十字形尾舵組。由於嶄新的低阻力構型,加上S5W反應系統輸出的15000軸馬力,飛魚級能達到30節 以上的最大潛航速度(實際上可達33節左右),浮航速率15節,成為速度最快的美國海軍核能攻擊潛艦。飛魚級服役初期採用單軸五葉片螺旋槳推進,日後換成七葉片螺旋槳。

與過去的美國核能潛艦相仿,飛魚級的武裝仍為艦首的六門533mm魚雷發射器, 早期使用MK-14、16潛射導向魚雷魚雷,爾後改成標準化的MK-37,此外還有UMM-44潛射反潛火箭(SUBROC),在1960年代還攜帶兩枚配備核子彈頭的MK-45星式(ASTOR)反潛魚雷。 飛魚級的艦首配備AN/BSQ-4主動聲納與AN/BQR-2被動聲納 ,分別位於魚雷管的上方與下方,其中BQS-4是美國海軍第一種使用距離達20000碼等級的潛艦用主動聲納。

在1959年3月10日,飛魚號完成下水以來第一次航行測試,為時兩天,期間核子推進系統完全沒有故障。雖然當時艦上儀器設備尚未調校完成,沒有公布試航時的確切航速,但艦上人員深信他們已經締造了新的核子潛艦水下航速紀錄。

由於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發射全世界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Spunik),美國在此刺激下,決定加速實現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的建造,美國海軍遂在1958年1月將 兩艘由通用電船建造飛魚級──三號艦天蠍魚號(USS Scorpion SSN-598)與四號艦Sculpin (SSN-590)改為彈道飛彈潛艦,其中天蠍魚號剛開工,而Sculpin則尚未動工。此一設計係在飛魚級原始設計的帆罩 後方,插入一段長40m、容納16枚北極星A-1彈道飛彈的艦體。轉移後的天蠍魚號改名為喬治.華盛頓號(USS  George Washington SSBN-598),是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而原Sculpin則改名為派屈克.亨利號(USS Patrick Henry SSBN-599)。之後美國海軍並未取消兩艦的艦名與番號, 而是另外新夠代艦來遞補,並沿用相同的番號與艦名。此外,由梅爾島海軍造船廠的飛魚級二號艦USS Scamp (SSN-588)的船段與料件,優先撥給在相同船廠建造的華盛頓級三號艦老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SSBN-600),導致Scamp號延後完工。

飛魚級趕上了美蘇冷戰的高峰期;當時美國海軍將注意力集中在大西洋上,為防止蘇聯海軍數量龐大的潛艦南下進入大西洋,美國核能攻擊潛艦部隊遂將獵殺蘇聯潛艦(尤其是蘇聯彈道飛彈潛艦)放在第一優先,極力強化大西洋上的反潛偵測/巡邏網。而為了監視蘇聯海軍的動作,美國核能攻擊潛艦還會深入北海深入蘇聯的外海,升起電子截收桅杆來蒐集電子訊號,或者偷偷跟蹤蘇聯潛艦,蒐集其聲紋資料。往後根據美國海軍的經驗顯示,在水下偵測以及導向魚雷技術日益進步的情況下,潛艦的靜音能力往往比航速更為重要。為此,美國海軍接下來的核能潛艦研究就開始著重靜音性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速 。雖然飛魚級的設計並未納入靜音考量,美國部署在大西洋的SOSUS戰略型聲納偵測系統都能全程偵測飛魚級的巡航過程;然而由於飛魚級航速快、靈活度高的特性,卻使其非常適合執行捕捉敵方潛艦的任務;而也是從飛魚級開始,美國核能攻擊潛艦發展的首要重點開始轉向反潛任務。接在飛魚級之後建造的長尾鯊級(Thresher class)核能攻擊潛艦,就是第一種以反潛為導向,注重靜音能力、偵測射控裝備以及潛航深度的革命性獵殺潛艦。

依照一位冷戰時代的美國海軍情報官員透露,約在1960年代初期,一艘美國海軍核能攻擊潛艦(可能是飛魚號)返航時,帆罩上帶著一個蘇聯水面艦艇的螺旋槳推進器,這可能是這艘潛艦在巴倫支海近距離跟蹤蘇聯水面艦艇時,不慎撞上推進器並插入帆罩,最後將這個螺旋槳扯下。在1975年5月時,紐約時報有人撰文披露有艘美國潛艦潛伏在蘇聯水面艦隊中,然後與之發生碰撞,帆罩受損,但該艦仍設法逃出蘇聯水面艦的追捕並返航,這可能就是同一起事件。

六艘飛魚級除了1968年沈沒的天蠍魚號之外,其餘都在1986至1990年間陸續除役。其中,USS Scamp (SSN-588) 是第一艘加入美國海軍潛艦回收計畫(位於普吉灣的海軍船塢)的除役核能潛艦,此計畫使美國海軍能以更妥善、有效率的方式處理除役的核能潛艦。

天蠍魚號失事

天蠍魚號在1968年4月10日的影像,一個月後該艦便在大西洋上沈沒。

在1968年2月16日,飛魚級的天蠍魚號(USS Scorpion SSN-589)展開了一趟地中海部署;在5月16日,接近這趟部署尾聲的天蠍魚號離開地中海的基地;由於當時美國海軍核能彈道飛彈潛艦約翰.卡爾胡恩號(USS John C. Calhoun SSBN-630)從位於羅塔(Rota)的潛艦基地出發並從首次進入大西洋,因此事後推測當時天蠍魚號是以自身噪音吸引蘇聯情報蒐集船或蘇聯核子潛艦,掩護約翰.卡爾胡恩號進入大西洋。接著,天蠍魚號在北大西洋 執行監視蘇聯海軍活動的例行任務,以電子截收系統蒐集蘇聯軍方的電子情報,或者拍攝蘇聯海軍演習的畫面。據說當時蘇聯有一艘回聲二級(Echo II)核能攻擊潛艦伴隨水面上的蘇聯海軍艦隊(含飛彈驅逐艦)。

在5月20至21日, 已經結束地中海方面北約演習作業的天蠍魚號位於北大西洋上,正在返回諾福克(Norfolk)的路上 。在5月16或17日晚間,天蠍魚號在羅塔基地(Naval Station Rota)外傳送了兩人以及七封信息,這是天蠍魚號最後一次與外界的實際接觸。在5月20日深夜至5月21日凌晨,天蠍魚號向西班牙的羅塔基地(Naval Station Rota)發送信息,表示正近距離追蹤蘇聯潛艦以及水面艦隊,正以15節速率在350英尺(110m)航行,準備進行監視任務;不過,實際上這封電信只抵達希臘的Nea Makri海軍基地,之後才被轉發。在5月21日23時54分,天蠍座號在亞速群島東南方回報位置,這是已知天蠍魚號最後一次傳送信號。依照當時美國潛艦部隊的運作準則,天蠍號在橫度大西洋期間應保持無線電靜默,直到抵達諾福克軍港外之前。5月27日是天蠍魚號原訂抵達諾福克基地的時間;在該艦預定被拖帶進諾福克表定時間的前20分鐘(約在27日下午5時),在潛艦支援艦奧萊恩號(USS Orion,AS-18)上的第六潛艦戰隊指揮官回報,天蠍魚號並未建立聯繫,該艦在進港之前應先聯絡奧萊恩號,協調停泊位置、在奧萊恩號上安排舖位安排等事宜。美國海軍立刻組織搜救行動,但是毫無所獲。在6月5日,天蠍魚號的全 部99名人員被列為失蹤(presumed lost)。隨後,美國方面全力調查大西洋SOSUS音響監聽站的紀錄,結果發現亞速群島附近曾出現疑似爆炸的巨大聲響紀錄。在確定人員無生還希望後,美國海軍的搜索行動在海軍特別計畫分部首席科學家約翰.克拉文博士(Dr. John Craven)領軍下繼續進行;終於在1968年10月底,美國海軍研究船米撒爾號(USNS Mizar T-AGOR-11)在大西洋亞速群島西南方499海里(740km)處的水域,透過拖曳在水下的攝影機等設備,於深度3000m的海床上發現了天蠍魚號的殘骸。

天蠍魚號首次被發現時,艦體許多部分支離破碎,各部件四散在海床上,顯然是3000m深處的水壓所為 ;雖然該艦仍保有兩大塊較為完整的主體殘骸,分別是艦首與艦體後段,但是指揮室附近的船身(前方就是魚雷艙)則完全遺失,顯然已經完全粉碎。帆罩完全脫離艦體,落在艦體旁數英尺,帆罩上所有桅杆處於伸出狀態,有可能是天蠍魚號在發生爆炸後企圖掙扎著浮上水面,然而最後由於進水過多而逐漸下沉。。依照米撒爾號拍攝的第一批天蠍魚號殘骸照片,絕大多數殘骸都集中在半徑60公尺的範圍內,這代表潛艦快速下沉,在壓潰深度被摧毀後迅速墜落海底,殘骸來不及擴散。如同所有美國海軍潛艦,天蠍魚號上有兩個信號浮標,一旦潛艦遇難就施放,浮標浮出水面後會持續發出信號,標示潛艦遇難前的最後位置;然而,美國海軍從未探測到天蠍魚號的浮標的信號,顯示潛艦失事時很可能來不及部署浮標。

依照日後美國海軍公布解密的天蠍魚號失事調查報告,當時美國海軍調閱了在阿根廷、紐芬蘭(Newfoundland)、金絲雀群島(Canar Islands)一帶水域的海底音響監聽記錄,發現在5月22日美軍時間(zulu time)18時44分左右,在亞速群島南方40海里左右聽到總共15次巨大脈衝聲響,總共歷時3分10秒;其中,第二次聲響是在第一次聲響的26秒之後,第三次則是在第二次聲響後65秒,第四次到第15次聲響之間橫跨99秒。這顯然是天蠍魚號出事到走向死亡發出的聲響;紀錄到第一次聲響的位置是在後續聲響的西方,意味著天蠍魚號最後發出這些聲響時是向東方航行,與該艦原訂航向(向西)相反。

在1968年底,美國海軍深海潛艇垂艾斯帝二號(Trieste II)拍攝到的天蠍魚號艦首殘骸,注意到

艦首魚雷艙位置外殼破損、裝填魚雷的艙蓋消失。

除了約翰.克拉文博士團隊的努力外,另一位著名水聲學家高登.漢米爾頓(Gordon Hamilton,先前曾透過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落水時的聲響計算飛彈落點),在搜索過程中也以聲學記錄儀器定義出一個盒狀的搜索區域 (search box),而最後天蠍魚號的殘骸就是在這個區域發現的;高登.漢米爾頓的團隊先前已經在金絲雀群島(Canary Islands)設置水下聽音設施,在天蠍魚號失事時曾接收到一個清晰的聲響,被認為應該是天蠍魚號抵達壓潰深度、被海水壓毀時的噪音。

 在1985年,備役美國海軍軍官、海洋探險家羅伯.巴拉德(Robert Ballard)接受美國海軍的資助,率領調查船R/V Knorr至大西洋,先後調查了長尾鯊號與天蠍魚號的殘骸 。早在1982年,羅伯.巴拉德便請求美國海軍資助他到大西洋深海尋找鐵達尼號(RMS Titanic)的殘骸;美國海軍當然對鐵達尼號不感興趣,但他們希望藉由羅伯.巴拉德的深海調查技術來調查同樣沈在大西洋的長尾鯊號與天蠍魚號,而且對外也能用尋找鐵達尼號的名義來掩護 ,以免被蘇聯跟蹤;因此美國海軍同意資助,前提是羅伯.巴拉德必須先調查完長尾鯊號與 天蠍魚號殘骸,然後他就能用剩下的時間尋找鐵達尼號。羅伯.巴拉德的主要工作,是調查這兩艘核能潛艦的反應爐以及搭載的MK-45星式核子魚雷(ASTOR),是否有對海中環境造成危害。羅伯.巴拉德的小組利用攜帶攝影機的深海遙控 潛艇詳細拍攝了天蠍魚號的畫面,事後的研究顯示天蠍魚號的反應器完好無恙,並無任何外洩跡象,然而當時艦上搭載的兩枚MK-45星式核子魚雷(ASTOR)卻始終未能尋獲。 完成美國海軍交辦的工作後,羅伯.巴拉德在8月22日開始尋找鐵達尼號(此時船期還剩12天),並在9月1日順利發現這艘在1912年沈沒於大西洋的著名豪華客輪。 這項調查任務在當時被美國海軍列為機密,當時對外名義上表示只是測試海洋研究系統,並且否認任期間有執行任何軍事相關的任務;直到2008年,羅伯.巴拉德才公開對外承認,當時尋找鐵達尼號的背後是執行美國海軍這些任務。

天蠍魚號失事後,美國海軍立刻組織調查庭 (Court of Inquiry)進行調查,由先前參與調查長尾鯊號(USS Thresher SSN-593)失事的Bernard L. Austin中將領導。由於當時缺乏決定性的證據,調查庭的最後報告在1969年1月31日公布的最終報告除了排除遭到蓄意破壞之外,結論表示「目前獲得的證據無法確認天蠍魚號失事的原因」。在1970年,由美國海軍彈藥實驗室(Naval Ordnance Laboratory,NOL)的專家Robert Price、Ermine (Meri) Christian、Peter Sherman繼續對天蠍魚號失事的各項證據進行詳細研究分析,相關研究領域包括水下爆炸的聲學特徵以及對潛艦的毀傷效應等。

在2003年5月,一份編號N77的文件指出,美國海軍從1968年第一次調查庭,到1970年結構分析組(Structural Analysis Group,SAG)在1970年與1987年進行的調查,都無法改變1969年第一次調查庭的結論報告,也就是並沒有決定性的證據可以解釋為何天蠍魚號失事沈沒。

在2012年,美國退役潛艦老兵(U.S. Submarine Veterans)組織要求美國海軍重新調查天蠍魚號失事的意外,但是美國海軍拒絕承諾重新展開調查。而其他私人組織──包括天蠍魚號遇難人員家屬也表示,將以本身的力量來調查天蠍魚號的殘骸。

 

天蠍魚號失事的理論

 

 

天蠍魚號艦尾舵面部位的殘骸影像。

1.魚雷意外啟動或爆炸

在天蠍魚號失事原因的調查中,魚雷意外一直是推論與研究的重點,至今也仍然是天蠍座號的主流失事理論。依照1968年第一批拍攝的天蠍魚號殘骸照片,艦首魚雷艙部位嚴重受損,裝填魚雷的外部艙門不見了,顯示魚雷艙裡很可能發生了大規模爆炸,爆炸威力撕開艦殼,導致大量進水;此外,魚雷裝填艙門附近的潛艦遇難信號浮標的艙蓋也不見了,但是遇難浮標並未正常運作,美國海軍始終沒有收到天蠍魚號的遇難信號。根據美國海軍調查報告,天蠍魚號的前部艙室在抵達壓潰深度之前就已經破裂,顯示這起事故的開端是發生在前部艙區,極有可能是魚雷艙發生爆炸。

天蠍魚號的魚雷意外理論包括:預先裝載在魚雷管的一枚MK-37魚雷意外啟動運轉,推進系統產生的高熱 引發火災、進而引爆戰鬥部;或者,這枚誤啟動的魚雷航行出艦外,然後擊中距離最近的 目標──天蠍魚號潛艦。事實上,在11月天蠍魚號在地中海部署期間,就已經發生過一次魚雷在魚雷管內啟動的意外;當時可能由於人為疏失,一枚裝填在魚雷管內的MK-37訓練用魚雷(沒裝高爆戰鬥部)啟動,推進器開始運轉,艦上人員緊急開啟魚雷管,將這枚魚雷射入海中。此外,由於天蠍魚號在返航途中,艦上人員很可能正將艦上的魚雷戰鬥部解除引信,因為該艦返航後要進塢;因此,也有人推論可能在解除戰鬥部的過程中出了差錯,意外引爆了魚雷。然而這種理論可能性極低,因為這類程序不太可能引爆戰鬥部。

如同前述,根據SOSUS水聲監聽系統對於當時天蠍魚號疑似發生意外的聲響紀錄,天蠍魚號的最後時刻是完全朝著原訂航道的反方向前進 ,引發不少聯想與猜測。有人認為天蠍魚號反方向航行,可能察覺艦上魚雷意外啟動後的安全措施 ;早期魚雷射程與尋標器性能有限,為了防止魚雷啟動被動聲納後反而鎖定發射艦的噪音,設有一項保險措施: 只要魚雷察覺轉向180度,就會自動關閉。因此萬一有魚雷在魚雷室裡意外啟動,潛艦通常會轉180度,使魚雷導引系統感覺到180度旋轉, 進而停止運作。

當時美國海軍也認為MK-37魚雷的推進系統有缺陷;MK-37使用的MK46鋅銀海水電池有過熱傾向 如果在魚雷室內意外啟動運轉,溫度就會迅速上升(其運作時靠海水冷卻,但在魚雷室裡啟動就無法取得海水) ,進而引起火災並引爆魚雷戰鬥部。依照事後消息,在天蠍魚號失事之前,美國海軍已經在華盛頓的鑰匙港(Keyport) 海軍基地測試MK46魚雷,經過震動、高溫與低溫測試後,發現電池洩漏出電解質並燒穿魚雷外殼。 調查天蠍魚號失事的美國海軍特別計畫部門(Special Projects Division)約翰.凱爾文博士(Dr. John Pina Craven) 的團隊針對這種假設進行模擬,請之前曾在天蠍魚號服役的軍官羅伯特.方廷中校(Robert Fountain, Jr.)在天蠍魚號 的模擬器上執行這種情境,以18節航速在水下航行,一枚裝填在魚雷管內的MK-37魚雷意外啟動;羅伯特.方廷中校 立刻依照程序打右滿舵掉轉潛艦來解除魚雷引信,而此時模擬情境再加入魚雷失火爆炸魚雷, 炸掉了魚雷管外門,使得海水從魚雷管大量湧進艦體;羅伯特.方廷中校採取緊急上浮措施,然而 潛進由於進水過多仍繼續下沈,在90秒內達到壓潰深度。這項測試顯示,如果MK-37真的在魚雷管內意外啟動並引爆, 天蠍魚號將沒有生還的可能。

然而,部分專家經過多次模擬之後,逐漸懷疑天蠍魚號因自身魚雷事故沉沒的理論。在1969年美國海軍第二波針對天蠍魚號失事現場的研究調查,包括海軍船艦司令部(Naval Ship Systems Command)的潛艦結構主管(Submarine Structures director)Peter Palermo等人參與, 仔細地觀察了天蠍魚號的殘骸,結果發現魚雷室相對完好,只承受了海水水壓的破壞,沒有任何內部爆炸火災的跡象。 依照1985年羅伯.巴拉德團隊第二次拍攝天蠍魚號殘骸的照片,使用的彩色相機畫質遠優於1968年米撒爾號第一次拍攝天蠍魚號殘骸時的黑白相機;根據1985年第二次拍攝天蠍魚號殘骸,前方魚雷艙部位的損傷情況看似遠沒有1968年照片顯事的糟糕,雖然裝填魚雷的外部艙蓋以及前部遇難信號浮標的艙蓋的確不見了。

當時潛艦魚雷的製造商雖然被指控提供有瑕疵的電池推進系統,但隨後的測試卻證實這 根本毫無根據,甚至有過熱問題的MK46鋅銀電池直到天蠍魚號沈沒之後才開始裝備於MK-37魚雷上; 此後這種MK46鋅銀電池交由其他承包商生產,也被認為並無問題。

此外,結構分析組(Structural Analysis Group,SAG)公布的報告指出,依照當時的聽音記錄, 天蠍魚號不太可能是因為外部有魚雷引爆而沉沒;魚雷在水中爆炸會產生大量氣泡,但是當時的聲學錄音並沒有這類跡象。 SAG的報告還引用1970年美國海軍彈藥實驗室(NOL)的文件,研究當時的水下聽音記錄, 天蠍魚號發出的第一個聲響並非由艦體內部或外部大規模爆炸,事實上當時關於天蠍魚號的任何聲學記錄都不像是彈藥發生爆炸 。這些分析結果使得魚雷意外的理論越來越難成立。

 

2.缺乏正常維修、船況不佳

另一個假設則是將天蠍魚號的失事歸咎於當時該艦不良的船況。當時美國海軍任務吃緊而頻繁, 幾乎每艘能航行的潛艦都派出去進行各種情蒐或戰備任務;這些核能潛艦由於值勤過度、維修不足, 經常是拖著疲憊而故障叢生的身軀值勤。

天蠍魚號在1967年2月1日照計畫進入諾福克海軍船廠(Norfolk Naval Shipyar)檢修,原訂應該進行仔細的翻修,然而由於美國海軍大西洋潛艦司令部(U.S. Submarine Force Atlantic,SUBLANT)迫切的戰備需求,當時天蠍魚號只進行一些應急性維修程序就重新出海,以及時接班其他潛艦,工期大約是同時期美國潛艦正常翻修工程的1/7,完全不符合1963年美國海軍頒佈的潛艦安全計畫(SUBSAFE,針對長尾鯊號失事而推動)的標準;當時美國海軍潛艦部隊抱怨,依照SUBSAFE的標準,會讓每艘潛艦在40%的服役生涯中都處於維修狀態(SUBSAFE要求將潛艦翻修工期從原本的9個月提高到36個月)。當時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NO)大衛.麥克唐納上將( Admiral David Lamar McDonald) 在1966年6月17日批准把SUBSAFE計畫要求潛艦必備的新設計(例如海水閥門的中央控制系統),從天蠍魚號的翻修工作項目中移除。由於這次檢修過於倉促,天蠍魚號在接下來到1968年5月失事時,整體狀況並不理想;依照日後美國海軍解密的天蠍魚號失事調查報告,天蠍魚號在失事前這趟航程中,艦上總共有277項裝備故障損壞,其中有一部份在地中海活動期間修好,不過有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無法自行解決,包括艦尾軸封漏水、艦首魚雷發射管的水密不良,廢棄物排放單元(Trash Disposal Unit,TDU)也故障;在失事前的三個月,該艦持續遭遇一些機械故障,包括制冷系統的氟利昂(Freon)外洩,也發生過逃生艙漏水造成裡面電路短路而發生火災;而由於前一次大修沒有依照SUBSAFE程序,所以此時天蠍魚號的操作深度被限制在500英尺(約152.4m),不過似乎沒有對其航速進行限制。由於狀況極差,當時美國海軍內部戲稱天蠍魚號為「破銅爛鐵」(USS Scrap Iron)。在失事前的一年內,天蠍魚號艦上經常帶著各種應急修補的補釘;原本該艦排定在這一輪地中海部署結束後立刻進塢大修,然而就在這趟部署的歸途失事。

天蠍魚號失事時,便有可能發生了某種 故障破損(可能只是一個失效的艙蓋)而導致大量進水下沈,超過臨界深度後,在控制室附近的船段發生氣爆,將艦體攔腰折斷。 由於天蠍魚號的艦尾殘骸從控制舵開始完全分家(分離的艦尾段前方是壓載水櫃),有人便推測由於螺旋槳葉片破裂或其他因素,導致艦尾從推進器基部破裂進水,隨後高壓海水便沿著裂縫撕開艦尾,整個艦尾段遂在海水壓力推擠之下衝入艦尾內部,造成重大破損而沈沒。

在2006年,Stephen Johnson發表著作:沈沒的鋼鐵:天蠍魚號死亡之謎」(Silent Steel: The Mysterious Death of the Nuclear Attack Sub USS Scorpion),長尾鯊號在1962年失事後,美國海軍在1963年開始執行的潛艦安全計畫(SUBSAFE,包含審查美國海軍潛艦設計 、品管檢查、安全措施等作業),結果大幅延遲同時期美國海軍建造潛艦以及翻修潛艦的進度; 1967年天蠍魚號排定進入諾福克翻修時,依照SUBSAFE的程序,需要花費三年時間進行維修, 美國海軍擔心潛艦部隊數量會嚴重短缺,所以選擇天蠍魚號進行一項實驗性的縮短工期翻修計畫, 但是由於船廠人力短缺(SUBSAFE要求必須由熟練造船工人進行潛艦建造、翻修等工作), 計畫取消,結果天蠍魚號只進行倉促的應急性維修就重新服役,8個月後該艦失事。Stephen Johnson這本著作引用當時從天蠍魚號請調到其他潛艦的水兵的說法,當時天蠍魚號船艦運作超出負荷, 但所需的維修工作遭到拒絕,導致艦上人員士氣低落、情緒消沈,有些人還申請調離。

3.廢棄物排放單元(TDU)失效

此外,在1968年,美國海軍少將Arnold F. Shade在接受質詢時表示,他認為天蠍魚號失事的原因可能是已經回報出問題的廢棄物排放單元(Trash Disposal Unit,TDU)進水,後續的一連串效應(包括機械失效或人員處置)導致潛艦沈沒;不過並沒有任何具體證據支持這項說法。

4.被蘇聯擊沈 

最具震撼性的假設則是蘇聯擊沈了天蠍魚號。若干美國海軍潛艦部隊的退伍軍官以及媒體軍事記者持有這種論點,認為天蠍魚號在近距離監視蘇聯艦隊時遭到擊沈;這些論點,蘇聯擊沈天蠍魚號的可能動機,是為了報復稍早一艘蘇聯潛艦K-129在夏威夷海域沈沒的事件。

在1968年3月7日,一艘蘇聯海軍的629 II型彈道飛彈潛艦(北約代號Golf II)在太平洋歐胡島附近的水域沈沒,位置在夏威夷西北方1300海里,距離堪查加半島約2300公里;K-129失去聯繫之後,蘇聯太平洋艦隊出動大批機艦對附近海域進行徹底搜索,卻一無所獲,由於當地水深 將近5000公尺,以蘇聯的技術,根本無法進行救援或打撈,因此蘇聯只好放棄。在美國方面,當時在夏威夷的SOSUS聲納監聽站截收到水下的爆炸聲,並鎖定了特定區域; 在1968年8月,美國海軍比目魚號(USS Halibut  SSGN-587)核子動力巡航飛彈潛艦確切發現了K-129號的沈沒地點。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隨即組織龐大的研究與打撈計畫,代號為亞松森(Project Azorian),希望能獲得K-129上的蘇聯製SS-N-5彈道飛彈以及蘇聯潛艦通信密碼;為了掩護這項行動,CIA與美國富商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協助,由霍華休斯以探採錳礦的名義掩護,實則進行打撈工作;為此,CIA還專門建造了格洛瑪勘探者(Glomar Explorer)號特種打撈船以及休斯號採礦駁船(Hughes Mining Barge或 HMB-1)進行相關打撈作業。CIA在1968至1973年多次到K-129沈沒地點進行研究考察,在1974年7月中旬正式展開打撈,不過只成功打撈了艦首部分,而沒有撈起艇上的三枚R21核子彈道導彈,但在撈起的艇首裡找到兩枚核子魚雷,此外還有六名艇上官兵遺體(1992年歸還俄羅斯)。原本中情局還希望能在艦首部位找到關鍵的蘇聯潛艦通信密碼,不過最後一無所獲。這個極機密打撈計畫動員了4000人、耗資8億美元;然而在1975年,霍華休斯住宅遭竊賊侵入、警方與竊賊駁火時,洛杉磯時報記者在現場取得相關機密檔案,導致此一計畫曝光,還引發美蘇雙方的高度緊張。

關於K-129沈沒的原因,美方主要有四種推測:第一是該艦在充電時發生氫氣爆炸,第二是飛彈艙門漏水、與飛彈液態燃料產生反應而爆炸,第三是該艦違反正常安全操作程序並離開預定航行的航道而失事(由於K-129失事時,艦上98名官兵中有40名是新手,因此人為疏失向來是主要的推論之一),第四則是被跟蹤的美國海軍核能攻擊潛艦劍魚號(USS Swordfish SSN-579)意外撞沈,當然第四個推測始終沒有獲得美國官方承認。

 在1995年,美國海軍韓德森上校(Huchthausen)訪問前蘇聯海軍上將維多利亞.迪哥羅(Victor Dygalo),後者表示K-129沈沒消息的封鎖至今仍未解除,是美蘇雙方海軍高層的秘密協定,阻止任何關於蘇聯K-129以及美國天蠍魚號的進一步調查報告,他並表示等待時機一到,K-129事件的真相就會大白 

在2007年底,長年追蹤天蠍魚號事件的美國記者Ed Offley出版了相關的著作:「天蠍魚殞落:被蘇聯擊沈、被五角大廈掩蓋」(Scorpion Down: Sunk by the Soviets, Buried by the Pentagon),提到許多各方面蒐集的內幕,書中表示K-129係被跟蹤的美國船艦或潛艦撞沈,而當時蘇聯已經對美軍過度積極且具挑釁意味的窺探與情蒐感到不滿(幾乎每一艘美國潛艦都跑到蘇聯沿岸蒐集電子情報 ),而K-129號事件促使蘇聯下定決心要給美國一個教訓。由於1968年1月23日美國海軍情報船Pueblo(AGER-2)在朝鮮沿岸作業時遭到北韓俘虜 ,加上約翰.沃克間諜網(John Walker Spy Ring)長期出賣美國重要機密軍事情資給蘇聯,導致美國海軍的機密性通訊密碼落入蘇聯手中,使蘇聯在一段時間內都能即時地監聽美國艦艇之間的通訊。Ed Offley的書中指出,天蠍魚號原本已經在返回諾福克的途中,臨時又被賦予一項情報監視任務,監視一個蘇聯水面編隊,而這個蘇聯編隊才剛剛被美國海軍大鯧鰺級核能攻擊潛艦的粉紅鮭號(USS Haddo SSN-604)騷擾。Ed Offley引述一位十年後曾在 粉紅鮭號服役的海軍士官W.Craig Reed的說法,W. Craig Reed在1977年在粉紅鮭號服役期間在蘇聯太平洋艦隊基地伏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附近執行任務時,蘇聯曾對該艦發射魚雷,然而粉紅鮭號的艦長最後卻以「蘇聯方面進行魚雷演習」來掩飾;W. Craig Reed進而認為,天蠍魚號是在類似的情境下遭到蘇聯艦隊以魚雷擊沈。Ed Offley的著作認為,天蠍魚號在5月21日被擊沈之前,已經遭到蘇聯海軍編隊跟蹤,最後可能是由一艘蘇聯回聲II級(Echo II)核能潛艦發射魚雷將天蠍魚號擊沈。

Ed Offley的著作宣稱,美國海軍在1968年5月21日早已知道天蠍魚號被蘇聯海軍擊沈(他認為聲學監視設備已經聽到蘇聯發射魚雷、天蠍魚號進行迴避、魚雷命中爆炸以及最後天蠍座下沈被壓毀等生新),然而為了避免美蘇衝突急遽升高,美國海軍立刻展開大規模掩飾,在數天內就銷毀在美國或歐洲陸地基地以及SOSUS戰略音響監視系統的大部分通信紀錄與聲學資料紀錄,並延遲對外公開此事,直到天蠍魚號五天後沒能如期抵達諾福克基地;而美國海軍在後續搜索活動花了五個月才找到天蠍魚號,也只是「裝模作樣」。

俄羅斯報紙Pravda以及RT電視台曾駁斥Ed Offley這種論點,表示Ed Offley只不過是個鄉巴佬記者,以及被華盛頓高層、美國海軍在美國媒體圈子拒絕的局外人。 Pravda的文章表示,蘇聯潛艦部隊跟美國、英國的潛艦部隊一樣專業,莫斯科在冷戰期間從未對潛艦部隊下達任何一次開火命令,因此蘇聯潛艦絕對不會擅自向對方開火。然而,有英國皇家海軍軍官表示,的確曾有俄羅斯潛艦朝跟蹤他們的西方潛艦發射魚雷的紀錄。

至今美俄都有海軍人士公開宣稱天蠍魚號是遭到蘇聯海軍擊沈, 然而雙方的政府自然是否認這種說法。美國方面公開的研究結果排除任何天蠍魚號遭魚雷攻擊的跡象;美國海軍調查庭表示,天蠍魚號沈沒時,蘇聯回聲II級潛艦以及伴隨的水面艦艇在天蠍座號西南方數百海里以外,天蠍座號方圓200海里沒並沒有其他船艦。

5.氫氣爆炸

一位曾在美國海軍柴電與核能潛艦上服役的Dave Oliver少將也在其2014年出版的著作「對抗潮流」(Against the Tide)中表示,依照他的經驗,天蠍魚號可能是因為在潛望鏡深度進行充電以及換氣時,因為通氣管氣流以及外界海浪狀況等因素,導致艦內氫氣累積而爆炸。Dave Oliver少將提到他在核子潛艦上曾親身經歷這種狀況。美國海軍調查庭在1968年的第一次調查庭排除了艦上發生氣體爆炸的可能,因為潛艦作業程序包括定期檢查艦上大氣狀況;然而,Dave Oliver少將在著作中表示,電池充電中的通氣管通風狀況如果突發性地改變,見內的氫氣就會快速累積,定期的氣體檢查作業頻度並不足以防止發生氣爆。長期參與整合水下監視系統(Integrated Undersea Surveillance System,IUSS)計畫的退役聲學資料專家Bruce Rule分析當時天蠍魚號失事時的水下聽音記錄後,也支持艦上發生氣爆的假說;Bruce Rule在2013年曾根據解密的SOSUS聲學紀錄,在2013年發佈長尾鯊號潛艦失事的個人分析。

6.先前在義大利與駁船擦撞

在天蠍魚號失事前在地中海部署期間,該艦停靠義大利塔蘭托時曾與一艘駁船擦撞,駁船沉沒,天蠍魚號沒有進行水下檢查程序就繼續執行任務;有部分理論認為這次碰撞可能造成天蠍魚號結構受損,進而導致隨後的失事,然而實際上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