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核子武器(Tactical nuclear weapon)

By巫莫夫


戰術核子武器的TNT當量一般都在萬噸以下,能夠直接用於陸上或海上的戰術攻擊和防禦,主要用於摧毀前線指揮部、部隊集結地、坦克群、前沿機場、橋樑、交通要道和倉庫等目標,戰術核子武器種類繁多,比如各種發射方式的飛彈核武器、反潛核武器、核子航彈、核子火箭、小型核子彈(TNT當量為2000∼5000)、中子彈、近程核飛彈、核子炮彈、核子魚雷、核子水雷和核子地雷等都屬於戰術核子武器。

戰術核子武器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核原料多為239,而且把過去鈾235的核武逐步改用鈽239;第二,過去調節核彈頭的威力是採用更換藥盤的辦法,現在採用度盤的方式,只要轉動彈體上的刻度盤,即可調節核彈的威力;第三,核彈頭越來越乾淨,這是為了減少核爆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以便在爆炸後不久部隊即可進入戰區,空爆後十分鐘部隊即能安全地進入戰區進行作戰;第四,當量少,重量輕,有的核子武器當量在100噸以下,重量只有10公斤。


戰術核子武器是小型化的核子武器,小型化的最大的技術困難在於引爆技術的改進,中子彈的結構設計要能使中子跑出彈體,中子彈需要裂變反應促成氘氚或氘氘聚變反應,但是由於中子彈的總當量不能很大,一般都只有千噸級,因此裂變反應的當量只能有幾百噸當量,這在設計上比一般的核武難,因為中子,γ
射線輻射在空氣中的傳播衰減很快,而衝擊波和熱線在空氣中傳播衰減相對就慢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核子武器的發展也愈來愈多樣化,一方面是朝著提高威力方面發展,出現了所謂特大威力的三F炸彈,另一方面是朝著小型化,發展戰術核子武器方面前進,出現了口徑為280毫米、203毫米及155毫米的核子炮等,近幾年又出現了一種名叫中子彈的核子武器,實際上它也是一種小型化的氫彈,可供203毫米或155毫米口徑的核子炮發射,或作為戰術飛彈的核彈頭,中子彈能夠發出高度集中的中子流,專門殺傷在坦克或防禦工事內的敵人有生力量,美國當前所研製的中子彈,據說可以使200米範圍內的任何生命死亡;而在800米內的人員,如不遮蔽就會在5分鐘內失去活動能力,在一兩天內死亡;但它對周圍物體的破壞半徑僅有200米而已。

早在5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就已指出,純輻射小型戰術核子武器(中子彈)在軍事上的重要性,1958年利弗莫爾實驗室設計過增強輻射裝置,1963年進行實驗性裝置的第一次試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並未獲成功,60年代中期,利弗莫爾曾為長矛飛彈設計過W63型增強輻射彈頭,由於不能保證可產生夠強的輻射,因此沒有被陸軍選用,1971年在斯巴達和斯普特林反飛彈彈頭試驗中,增強輻射彈頭取得了新的進展,19776月,美國正式透露已成功研製了中子彈。

中子彈的爆炸威力大多為千噸級,其中美國的W70-III型的裂變能占40%,聚變能占60%左右,爆炸能量分配為:爆炸波40%(一般裂變武器50%),熱輻射25%(一般裂變武器35%),瞬發輻射30%(一般裂變武器5%),剩餘輻射5%(一般裂變武器10%),殺傷效應在300米處達到8000拉德,因此中子彈實際上是一種超小型氫彈,美國政府對它的正式命名減弱衝擊波增強輻射武器,目前美國計畫把中子彈應用到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上,作為第三代核武器中的一種,計畫研製50100噸的低當量增強輻射武器,通過雷達制導,在大氣層上空將來襲的彈道飛彈摧毀,當時美國為了摧毀蘇聯的地下目標,也在加緊研製穿地核子武器,有消息指出,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在1988928日試驗了一枚穿地武器,試驗時是使用模擬材料,而不是X射線檢查表示,彈頭能穿透近7
米的堅硬火山岩。

一般的核子武器爆炸時,用於形成衝擊波的爆炸能量約占50%;光輻射約占35%;暫態貫穿輻射約占5%;放射性沾染約占10%。中子彈與此不同,它爆炸時形成衝擊波、光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的能量約占60%;而暫態貫穿輻射所具有的能量,卻高達爆炸能量的40%,也就是說,中子彈爆炸時衝擊波、光輻射、放射性沾染的殺傷破壞作用比一般氫彈小得多,但卻放出了大量的、高能量的中子,加強了中子、γ射線對人員的殺傷作用。所以它又被稱為增強輻射核武器。

由此可見一般的核武在爆炸時不僅會殺傷人員,而且對周圍建築物、工廠設備等的破壞範圍也很大,使用時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破壞,同時由於核爆所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使部隊不能迅速進入被攻擊的地區,從軍事價值上來衡量,現有的戰術核子武器並不理想,中子彈爆炸後所放射出的大量高能中子,可以穿透1英尺厚的鋼板,因此它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穿透坦克裝甲、掩體和磚牆等物,殺傷其中的人員,而坦克、建築物、武器裝備等卻能完好地保存下來,此外中子彈在爆炸時的放射性沾染很輕,經過較短時間,部隊即可進爆炸地區,這在軍事上是有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