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泊在尤里西環礁美國海軍基地的TF-38航艦打擊部隊,此圖可顯現美國太平洋艦隊當時的壯盛軍容。位於畫面最右方較近處的就是企業號,左下角則為一艘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畫面中央可見到至少四艘愛賽克斯級航艦。此外,照片中還可看到至少兩艘快速戰鬥艦以及另一艘獨立級。
規模空前的雷伊泰灣大海戰 10月20日凌晨,麥克阿瑟的十八萬大軍在金凱德第七艦隊738艘艦艇(包含18艘護航航空母艦)以及海爾賽第三艦隊(包括17艘艦隊型航艦、1100架艦載機)護航下,在菲律賓雷伊泰灣大舉登陸。在先前的菲律賓總統等人的陪同下,麥克阿瑟上將離開了美軍的登陸艇,涉水步上了海灘,意氣風發地履行了兩年前重返菲律賓的承諾。隨後,岸上便揚起了美國國旗,麥克阿瑟也在菲律賓人民的歡呼聲中進行了一段演說,宣告「我回來了」。 為了防止日本艦隊接近雷伊泰灣,美國第七艦隊與第三艦隊分別把守雷伊泰灣的南、北入口──蘇利高海峽與聖貝納迪海峽,不過兩支艦隊並沒有在作戰上的直接聯繫。此時,TF-38的兵力如下: TG-38.1:由麥坎中將(Vice Adm. John S. McCain)指揮,下轄大型航艦胡蜂號、大黃蜂號、漢考克號(USS Honcock CV-19),輕型航艦蒙特利號、考本斯號,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2艘與驅逐艦13艘。 TG-38.2:由波根少將(Rear Adm. Gerald E. Bogan)指揮,下轄大型航艦無畏號,輕型航艦卡波特號、獨立號,戰鬥艦愛荷華號、新澤西號(新澤西號為海爾賽的旗艦),輕巡洋艦3艘與驅逐艦16艘。 TG-38.3:由薛爾曼少將指揮,下轄大型航艦愛賽克斯號、列克星敦號,輕型航艦蘭格雷號、普林斯頓號,戰鬥艦麻薩諸塞號(USS Massachusetts BB-59)、南達科他號,輕巡洋艦4艘與驅逐艦15艘。 TG-38.4:由戴維森少將(Rear Adm. Ralph E. Davison)指揮,下轄大型航艦富蘭克林號(USS Franklin CV-13)、企業號,輕型航艦聖賈辛托號、貝露森林號,重巡洋艦2艘與驅逐艦13艘。 此外,第三艦隊還有威爾斯.李中將領軍的水面艦部隊,下轄由戰鬥艦華盛頓號(李中將的旗艦)、阿拉巴馬號領軍的水面艦隊。 18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了作戰命令,聯合艦隊幾乎全部的兵力都傾巢而出,將準備已久的「捷一號」作戰計畫付諸實行。由於日本艦隊在登陸之初的幾天完全沒有動靜,加上美國航艦打擊部隊已經在海上征戰10個月而沒有休息,因此這一陣子海爾賽雖然將TF-38全都帶到戰區,不過命令四個特遣群輪流調至尤里西環礁(美軍太平洋艦隊在西、南太平洋的大型基地,可供大量艦艇停泊、整修與補給,並能讓海軍官兵上岸休息。該環礁在1944年9月23日被美軍佔領,隨後立即被美國海軍大肆開發整建)整補並作短暫休息。22日,TG-38.1前往尤里西環礁,次日TG-38.4也跟著去尤里西。23日凌晨5時,美國潛艦海鯽號(USS Darter)與鰷魚號(USS Dace)發現一批包括大型艦艇且頗有規模的日本水面艦隊出現在菲律賓群島西邊的巴拉旺水道,立刻回報海爾賽。6時20分,此一接觸報告抵達海爾賽手中,他立刻命令TG-38.1與TG-38.4取消休息的計畫,加上燃油以後回到菲律賓群島。6時32分,海鯽號與鰷魚號對這支在巴拉旺水域出現的日本艦隊展開痛擊,擊沈兩艘重巡,大破一艘重巡。 24日拂曉,海爾賽手下的航艦特遣群紛紛派出偵察機搜索日本艦隊。此時海爾賽手頭上共有TG-38.2、38.3與38.4三個特遣群(TG-38.1還要一天多才能趕到),艦載機921架。7時46分,一架起飛自無畏號的SB-2C發現了27艘日本水面艦艇(就是先前遭美國潛艦攻擊的艦隊,美國稱之為「中央部隊」)正朝西布延海前進,海爾賽在8時22分收到這個報告後立刻集結艦隊,隨後便下達一道與他在聖塔克魯茲海戰時相似的攻擊命令:「Strike! Repeat, Strike! Good luck!」。8時20分,企業號於6時派出的戰鬥機與俯衝轟炸機在蘇祿海發現另一支日本艦隊(美國稱之為「南方部隊」),接著便展開攻擊,擊傷戰艦與驅逐艦各一艘;也因此,企業號的艦載機隊拔得頭籌,成為在這場規模浩大的戰役中第一批發動攻擊的艦載機部隊。在這次接戰中,企業號的戰鬥機隊長巴庫蒂斯中校(Commander Fred Bakutis)座機被擊中而迫降海面,在海上漂浮七天後被美國潛艦救起。隨後海爾賽將攻擊火力全部投射在兵力最龐大的「中央部隊」上,因為「南方部隊」顯然將朝蘇利高海峽進入雷伊泰灣,屆時金凱德的第七艦隊一定會對這支日本艦隊施予痛擊。從10時40分至15時10分,250架次的美國艦載機先後對行經西布延海的日本「中央部隊」發動五波大空襲,其中大約六成的美機都對準超級戰艦武藏號投彈。其中在一波企業號與富蘭克林號65架飛機的襲擊中,武藏號不僅中雷中彈,指揮塔更遭一枚炸彈直接命中,主駕駛台裡的人全部喪生。殘破不堪的武藏號在15時落在日本艦隊後頭,在五波攻擊中總共承受20枚魚雷與17顆重磅炸彈的直接命中,於19時35分沈沒,包括艦長以下半數船員喪生。除了武藏號沈沒外,大和號也中彈多枚,戰艦長門中雷兩發,一艘中雷的重巡被迫退出戰鬥返回基地。 位於台灣的日本航空隊派雖然在稍早的台灣近海航空戰中受到重創,不過仍在24日白天出動三波共180架飛機攻擊美國航艦部隊,而日軍位於菲律賓的航空基地也派出飛機助陣。這輪空戰相當於馬里亞那火雞射擊賽的翻版,大部分日機被美機打得落花流水,起飛自愛賽克斯號航艦的第十五航空大隊(AG-15)隊長麥克坎貝爾(David McCampbell)中校甚至創下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最高的單一戰鬥擊落機數(9架)(他的僚機──羅西少尉(Ensign Roy Rushing)在這次空戰中也擊落6架日機)。但是美國艦隊還是被一架巧妙利用雲層的日本慧星俯衝轟炸機偷襲成功,該機投彈擊中TG-38.3的輕型航艦普林斯頓號,引燃機庫中的六架魚雷機,導致一連串大爆炸。15時23分,就在大火被基本控制時,普林斯頓號艦尾發生大爆炸,艦尾甲板被掀掉一大塊,鋼鐵碎片如雨般灑在近處正在幫普林斯頓號滅火的巡洋艦伯明罕號的甲板上,上面正在救火的官兵死傷慘重,血流滿艦,229人死420人受傷。17時49分,美國驅逐艦發射兩枚魚雷,擊沈了無藥可救的普林斯頓號,該艦成為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沈沒的最後一艘艦隊型航艦。結果日本這天先後出動的飛機折損120架,除了擊沈普林斯頓號之外一無所獲。海爾賽雖然對日本艦隊發動猛烈攻擊,但對於遲遲沒發現日本空母則十分焦急;他認為攻擊普林斯頓號的鐵定是日本艦載機。16時20分,美國偵察機發現已經被空襲多次的日本「中央部隊」正在撤退,海爾賽判定他們已經受創嚴重而無力再戰。17時,美國偵察機「終於」發現了一支至少擁有三艘空母的日本艦隊(美國稱之為「北方艦隊」),熱切盼望全殲敵方空母的海爾賽遂棄了他應該牢牢把守的聖貝納迪海峽,率領TF-38全部的兵力追擊日本空母,並且研判就算已受重創的「中央部隊」捲土重來,也會被金凱德輕易消滅。第三艦隊的水面艦隊司令威爾斯.李中將擔心這是日本的調虎離山之計,但是不被海爾賽採信。 25日午夜剛過,實力比「中央部隊」弱得多的日本「南方部隊」進入蘇利高海峽。此時,由奧爾登夫少將(Rear Adm. Jesse B. Oldendorf)率領的美軍第七艦隊TG-77.2特遣群已經在蘇利高海峽佈下天羅地網,等到日本艦隊出現後便以陣中魚雷艇、22艘驅逐艦的魚雷以及6艘戰鬥艦(其中5艘曾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擊沈,後來修復重返戰場)、9艘巡洋艦的艦砲施予痛擊,在幾回合的夜戰中將日本「南方部隊」的兩艘戰艦、三艘驅逐艦當場擊沈,重巡洋艦最上號受到重創,在25日上午7時30分遭到第七艦隊護航航艦的艦載機空襲,至此無藥可救,被友艦擊沈。最後「南方部隊」僅一艘驅逐艦生還,志摩艦隊則有一艘重巡與一艘輕巡受損,而美國僅有一艘魚雷艇沈沒,以及一艘驅逐艦、數艘魚雷艇受損而已。大獲全勝的奧爾登夫在清晨接到金凱德的賀電,但是沒多久一份告急電接踵而至:雷伊泰灣的護航航空母艦正遭到日本戰鬥艦與巡洋艦攻擊! 第七艦隊擁有18艘護航航空母艦,編成TG-74.4特遣群,然後平均地分成三個戰隊,各由一些驅逐艦護航,無線電代號分別是塔菲(Taffy)一號至三號。這些七、八千噸的護航航空母艦噸位小、船殼薄弱,艦上攜帶不到30架的飛機(艦上的戰機大部分為艦隊型航艦汰換下來的F-4F野貓式,至於攻擊用武裝則為支援地面或反潛的火箭、小型炸彈或深水炸彈,對於大型艦艇效果微弱或毫無作用),最高時速不過18節,主武裝僅一門5吋艦砲,根本沒有參加艦隊決戰的資格,只用於反潛作戰與登陸作戰的火力支援。在雷伊泰島登陸作戰中,他們為麥克阿瑟的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此時,他們位於雷伊泰灣內的薩瑪島附近水域。25日6時45分,一架偵察機向塔菲三號的指揮官──克利夫頓.斯普拉格少將(Rear Adm. Clifton A.F. Sprague)報稱發現「日本艦隊」,最初斯普拉格並不相信,但隨後一大群日本大型艦艇桅杆與上層結構在水平線上陸續浮現時,他只能接受這恐怖的事實。從上午七時到9時10分,塔菲三號的六艘護航航艦就在日本大型水面艦艇重砲炸開的水花中狼狽逃竄,斯普拉格少將一面派出幾艘驅逐艦做出英勇但如同以卵擊石的「輕騎兵衝鋒式」抵抗,一面則拼湊一些飛機帶著不合用的陸攻、反潛武器去攻擊、騷擾日本艦隊,而塔菲一、二號的十二艘護航航艦也派飛機支援。在塔菲三號遭到攻擊、日艦逼近雷伊泰灣時,金凱德不斷地向海爾賽發出告急電,但是音訊全無。最後塔菲三號損失一艘護航航艦與三艘驅逐艦,四艘護航航艦與三艘驅逐艦受創。在強大的日本戰鬥艦、重巡洋艦面前,斯普拉格那支速度極慢、實力薄弱的艦隊雖然奮力抵抗,仍被打得愧不成軍,但是到9時25分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強大的敵軍沒有給予斯普拉格致命的最後一擊,反而向北轉走了...... 此外,就在塔菲三號遭到猛力攻擊時,塔菲一號的六艘護航航空母艦遭到了稱為「神風特攻隊」的日本自殺飛機攻擊,兩艘護航航艦被撞中。11時,塔菲三號剛剛逃過日本艦隊的追殺,也遭到了神風特攻隊的撞擊,一艘護航航艦被擊沈,另一艘重創。由於日本海軍航空隊素質低落,菜鳥們根本來不及訓練就得送到美國優秀飛行員與戰鬥機面前任憑宰割,使用正規的進攻不僅無法給敵方造成重大傷害,飛行員在美機與美艦砲火的強力攔截下大概也會折兵殆盡;此外,即便在訓練時,也有不少日本菜鳥飛行員在降落時撞毀。綜合以上,許多日本人認為與其讓飛行員平白無故地在降落訓練或敵方砲火中犧牲而未取得任何戰果,還不如瞄準敵艦撞過去(就算以傳統方式攻擊,這些菜鳥飛行員的存活率也比自殺好不到哪裡,倒不如用最後這口氣有效地殺傷敵方),於是神風特攻隊就誕生了。神風特攻隊在雷伊泰灣海戰的薩瑪島海戰中首度登場,相較於馬里亞那海戰中300架日本飛機折損只換來美國幾艘艦艇的皮毛傷,以及這一天日本150架岸基飛機大舉出動卻未傷及美艦一根汗毛,神風特攻機在薩瑪島海戰中以十數架的兵力取得擊沈一艘護航航艦並重創四艘、輕傷一艘護航航艦的戰果,效率遠比前者高。由於飛機動量大,即使被防空砲火擊中,殘骸也能藉著慣性撞擊敵艦,因此很難完全防禦。又,美國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都沒有裝甲,以減輕上部重量來增加搭載機數量,但這樣也使美國航艦在戰爭末期遭受自殺機撞擊時經常頗有損壞。此外,由於神風特攻隊經常巧妙利用雲層掩蔽,相機接近美國航空母艦,故美國航艦許多次發現自殺機來襲時,對方已經兵臨城下,只能以防空砲火攔截。在雷伊泰灣海戰中,初試啼聲的神風特攻隊只少量出動,隔年美國航艦部隊逼近日本本土時,滿天的自殺飛機便朝著美艦直撲而來,成為戰爭後期美國海軍最大的惡夢! 威爾斯.李中將的研判一點都沒錯,24日下午發現的「北方部隊」的確只是個調虎離山的誘餌。由於日本航艦的艦載機兵力已經在馬里亞那海戰與台灣近海航空戰中被徹底毀滅,日本海軍這次不得不以傳統水面艦隊作為解救菲律賓、打擊美國登陸艦隊的主力。這批遠程奔襲的日本水面艦隊分為兩批:由栗田中將率領的艦隊是主要力量,下轄包括武藏、大和在內的35艘水面艦艇(就是美軍所謂的「中央部隊」),計畫由聖貝納地海峽突入雷伊泰灣;而另一支弱小得多、以兩艘舊式戰艦為主的艦隊由西村中將率領(美軍稱之為「南方部隊」),由蘇利高海峽突入,兩支艦隊各自突入後預計在25日凌晨在雷伊泰灣會合,接著在白天襲擊正在裝卸的美軍登陸艦。然而,如何讓日本水面艦隊在前往菲律賓的途中不至於被美國航艦部隊消滅呢?此時小澤那只剩空殼的空母部隊就當作誘餌,吸引急躁好鬥的海爾賽離開聖貝納地海峽前來追擊,而栗田艦隊就趁機溜進聖貝納地海峽。 栗田艦隊一路走來極為艱辛,先是在23日被美國潛艦偷襲,包括栗田的旗艦在內的三艘重巡洋艦報銷;24日在西布延海遭受美國航艦猛烈空襲,折損戰艦武藏,其他各艦都有受損。下午,栗田鑑於艦隊受創嚴重,美國航艦也很可能會繼續空襲,而原先說好要來支援的日本陸基飛機卻連影子都沒有,於是先率領艦隊往回行駛,避免遭到全殲。後來美國艦載機的空襲突然終止,栗田認為海爾賽已經上鉤了,遂率領艦隊回頭繼續朝聖貝納地海峽前進。進入海峽後,栗田艦隊發現海峽空空蕩蕩,美國艦隊完全不見蹤影,連一艘潛艦都沒有。西村的艦隊在24日上午只受到美國航艦一波空襲,因此行進速度遠超過栗田。如果他不放慢速度,依照原訂時間突入蘇利高海峽,他就無法與栗田會合,不過西村仍然率領艦隊衝了進去,結果被早已埋伏在此、實力遠比日方強大的奧爾登夫艦隊迎頭痛擊,幾乎全軍覆沒,西村本人也隨著旗艦沒入海中。西村艦隊覆沒後,另一支由志摩清英中將率的艦隊也衝入了蘇利高海峽,在匆促間發射魚雷,撤回時志摩的旗艦還撞上西村艦隊的殘兵──正在燃燒中的最上。 25日早晨,栗田艦隊在薩瑪島海域的水平線上發現了四根桅杆,以為這是海爾賽的航艦部隊。接著,栗田艦隊便以強大的砲力追擊「美國航艦機動部隊」。在這場海戰中,栗田確信自己擊沈了一艘「企業級」航空母艦(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常稱美軍愛賽克斯級航艦為「企業級」)以及包括巡洋艦的多艘美軍艦艇,不過他自己也有四艘重巡洋艦在美軍飛機與驅逐艦的瘋狂反擊中受到重創,其中三艘當場被友艦做擊沈處分。由於栗田一直沒搞清楚敵方真實實力並嚴重高估美艦航速,加上美國艦艇猛力還擊,使得栗田的壓倒性優勢並未充分發揮。後來,栗田認為「敵方速度過快、追擊下去油料會不夠」以及「敵方其他航艦部隊已經準備集結,準備施予更強烈的空襲」,遂停止追擊。栗田沒收到小澤「已經成功誘敵」的電訊,以為海爾賽已經返回雷伊泰灣北部,遂放棄突入雷伊泰灣的計畫,率領艦隊向北迎戰實際上根本不在那兒的美國航艦部隊。事實上,當時美國在雷伊泰灣裡幾乎沒什麼像樣的防衛力量,TG-77.4手無縛雞之力,奧爾登夫與海爾賽的艦隊距離太遠鞭長莫及,灣裡只有麥克阿瑟正在裝卸的80艘登陸艦而已,不可能抵擋栗田的攻擊。 就在栗田開始追擊塔菲三號後的一小時,真正的海爾賽航艦部隊咬上了位於呂宋島北部恩加諾角海面的小澤航艦部隊。小澤的航艦部隊以四艘空母與東拼西湊、型號各異的112架艦載機以及實習菜鳥佔九成的差勁飛行員陣容投入戰鬥,在24日上午還發動一波兵力為58架的機隊前去空襲海爾賽的TF-38──這也是日本艦載機部隊在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從航艦起飛攻擊敵方,結果毫無戰功而折兵大半。小澤將以自己的覆滅,換取西村與栗田的勝利。如同前述,海爾賽在24日傍晚發現了小澤艦隊後立刻棄了聖貝納迪海峽,率領整支TF-38向北追擊。25日9時,美國偵察機發現栗田艦隊殺了回馬槍,但是海爾賽認為這支已經遭到重創的水面艦隊根本無力再戰,認為金凱德的第七艦隊能輕易收拾他們。不過,負責防守蘇利高海峽的金凱德對於海爾賽把艦隊完全撤離聖貝納迪海峽根本不知情,還以為就算海爾賽發現敵方航艦部隊並加以追擊,仍會留下一支以戰鬥艦為主的「第三十四特遣艦隊」(TF-34)特遣艦隊把守海峽。25日8時15分起,海爾賽對小澤艦隊發動了第一波空襲。此時小澤艦隊完全沒有還手的餘力,僅有13架零式機在空中掩護,這些飛機很快就被消滅殆盡。第一波攻擊中,小澤的旗艦瑞鶴號中雷兩枚,中彈數發,大火熊熊。9時30分,美機第二波空襲抵達,日本輕空母千歲被擊毀,爾後被追上來的美國戰鬥艦擊沈,此外日本兩艘輕巡洋艦也受到重創。在第三波攻擊中,瑞鶴又中雷三枚,兩小時候完全喪失航行能力。第四波攻擊中,美機圍攻先前已經受創的輕空母瑞鳳,該艦於15時26分沈沒。在海爾賽廝殺正酣之際,他陸陸續續收到九封金凱德的告急電與尼米茲的關切,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屈從壓力」,留下TG-38.3與TG-38.4,由米契爾指揮繼續攻擊小澤艦隊,自己則率領TG-38.2以及由6艘戰鬥艦為主的水面艦艇部隊(即25日凌晨編組的TF-34,原本打算在艦載機空襲後用來收拾殘餘的日艦)趕回雷伊泰灣。11時45分,美軍第五波空襲抵達,日本海軍最後一艘大型空母、也是當年偷襲珍珠港的日本空母中的最後倖存者──瑞鶴號遭到了致命的打擊,在14時30分沈沒,小澤轉搭一艘驅逐艦離去。此外輕空母千代田在被美機重創後遭到美方水面艦艇擊沈,而一艘輕巡、兩艘驅逐艦也於此波攻擊中沈沒。日落前,企業號、愛賽克斯號、列克星敦號等美國航艦再度派出96架飛機,向小澤艦隊殘部發動最後攻擊,不過僅航空戰艦日向命中一彈──經過長時間連續作戰而未好好休養,美國艦載機飛行員已露出疲態,命中率明顯下滑。小澤的四艘空母就此全軍覆沒,曾在太平洋上威武一時的日本空母機動部隊也從此銷聲匿跡。在遭遇猛烈攻擊時,小澤向栗田發出了誘敵成功的電報,但是沒被栗田收到,使得小澤蒙受的慘重損失成為枉然。 25日13時15分,栗田艦隊正在向北迎戰美國航艦的途中,開始遭受第七艦隊護航航艦空襲,大和號在14時被四枚炸彈擊中,輕巡洋艦能代也被擊傷。21時,栗田艦隊從聖貝納迪海峽穿過,脫離了雷伊泰灣。由於艦隊沒有偵察機,不可能找到美國航艦部隊接戰,於是栗田就率領艦隊撤退。26日8時34分,美機抵達栗田艦隊上空,大和號與能代再度被擊中。兩小時候,美機再度來襲,能代終於被擊沈,大和號被四枚炸彈擊中。隨著栗田艦隊逐漸遠離,美機也停止了追擊,這場海戰遂劃下句點。雷伊泰灣海戰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範圍極廣。日本在此役中損失極其慘重,沈大型空母1艘、輕空母3艘、戰艦3艘、重巡洋艦6艘、驅逐艦11艘、潛艦6艘與400架飛機,此外還有數艘受重創的重巡再也沒有修復。栗田原本擁有35艘各式艦艇的雄厚水面艦隊在返回婆羅洲時只剩下15艘,除了驅逐艦雪風號之外全部都受到不等的損傷。這支艦隊在11月在返回日本本土的途中又在台灣北部海域遭到美國潛艦海獅號襲擊,戰艦金剛號以及一艘驅逐艦中雷沈沒。美國在雷伊泰灣海戰中同樣蒙受不小的損失,折損輕型航艦一艘、護航航艦2艘、驅逐艦3艘,飛機100架。由於海爾賽的失誤,差點讓登陸菲律賓的美軍面臨一場大難;而且考量到雙方航空兵力的天壤之別,聯合艦隊表面上看似慘敗的統計數字其實並不可恥。美軍主要的問題除了海爾賽的失誤之外,最主要的還是麥克阿瑟、尼米茲兩大體系沒有統一的指揮與良好的協調,導致雙方產生一些誤會,不僅使美軍失去一舉全滅聯合艦隊的機會,還險些讓登陸艦隊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上述由於聯合艦隊「捷一號」行動所引發的一系列海空激戰被統稱為「雷伊泰灣海戰」(也有人依戰場分為「錫布延海海戰」、「蘇利高海戰」、「薩瑪島海戰」與「恩加諾角海戰」),不僅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也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場大規模艦隊決戰,此外更是聯合艦隊的最後一戰。雷伊泰灣大海戰結束之後,菲律賓的大局已經賭定,島上的日軍無論如何頑抗也難逃脫敗戰的命運。失去菲律賓之後,日本從南方輸送石油至本土的海運線便告中斷,難逃敗戰的命運。經過此役之後,聯合艦隊堪稱土崩瓦解、名存實亡,僅剩下寥寥可數的艦隻,幾艘殘餘的空母都是沒有一架飛機的空殼,艦載機部隊煙消雲散,殘餘艦隊也由於燃油缺乏而淪為浮在港裡的廢鐵。撇開隔年大和號領軍的自殺特攻不算,聯合艦隊在雷伊泰灣海戰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正規的艦隊行動。也因此,在雷伊泰灣海戰之後,太平洋完全成了美國海軍的天下。 在雷伊泰灣大海戰擊潰敵人後,TF-38從11月中旬到12月底仍然滯留在台灣、菲律賓海域一帶,為在菲律賓作戰的美軍提供支援,並打擊任何在此區出沒的日機或日艦。此時,神風特攻隊已經取代聯合艦隊成為美國艦隊的頭號威脅,從10月底到1944年年底總共有四艘愛賽克斯級航空母艦先後被神風特攻隊擊傷,其中富蘭克林號與無畏號必須返回美國整修。10月30日TG-38.4遭到自殺機攻擊,一架日本自殺機衝撞企業號,在飛行甲板上滑行了一陣子就衝入大海,沒有造成損害,而這也是企業號第一次遭到神風特攻隊的攻擊;不過兩艘TG-38.4的航艦富蘭克林號與貝露森林號在這次攻擊中都被自殺機擊傷,必須退出前線進行整修,海爾賽只好暫時解散TG-38.4,將該特遣群未受損的航艦企業號、聖賈辛托號連同其餘水面艦艇都分配至TF-38其他三個航艦特遣群。
成為夜間航空母艦 在1944年幾場一面倒的海戰與登陸支援作戰中,企業號並未締造什麼輝煌耀眼的特殊功績。比較特別的是,在1944年年底聖誕節前夕,企業號被賦予「夜間航艦」的任務,其序號也改為CV(N)-6,N代表"Night"。在馬里亞那海戰中,由於美國航艦飛行員歷經白天的大空戰後都相當疲憊,米契爾在當天夜裡並未派出夜間偵察機,從而錯失了殲滅日本空母部隊的時機,這點在後來飽受批評。當時美國航艦人員普遍排斥夜間任務(F-6F-3N夜間戰鬥機在1944年初才登場),認為只是在剝奪甲板人員的休息時間。所以美國海軍在此役後便於艦隊中指定一、兩艘航空母艦專門擔任夜間任務,於是企業號便是太平洋艦隊第一艘在白天與黑夜都有戰鬥任務的艦隊型航艦。擔負此一任務後,企業號除了在晚上要派出戰機擔任巡邏、偵察、攔截敵方夜間空襲甚至是在夜間空襲敵方之外,在白天就負責派出戰鬥機在艦隊上空巡邏(CAP任務)以保護艦隊,並收容受損過重而無法返回原本航艦的友軍艦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