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企業號航空兵力組成

 

時間 單位名稱 大隊長(CAG) 下轄中隊 中隊長 兵力 戰歷與經歷
1941.12.7

~1942.3.10

AG-6 LCDR Howard L. "Brigham" Young VF-6 LCDR C. Wade McClusky 18架F4F-3戰鬥機 美國對日宣戰、空襲馬紹爾群島、空襲威克島與馬爾邱斯島
VB-6 LCDR William Hollingsworth 18架SBD-2俯衝轟炸機
VT-6 LCDR Eugene Lindsey 18架TBD魚雷機
VS-6 LCDR Halstead Hopping
M.I.A. off Roi,Feb.1.1942

LT Earl Gallaher Eff.Feb.5.1942

18架SBD-2俯衝轟炸機
1942.4.8

~26

AG-6 LCDR C. Wade McClusky VF-6 LT James Gray 18架F4F-4戰鬥機 杜立德空襲東京
VB-6 LT Richard H. Best 18架SBD-2/3俯衝轟炸機
VT-6 LCDR Eugene Lindsey 18架TBD-1魚雷機
VB-3 LCDR Max Leslie 18架SBD-2/3俯衝轟炸機
1942.4.30

~5.26

AG-6 LCDR C. Wade McClusky VF-6 LT James Gray 18架F4F-4戰鬥機 曾企圖參與5.7~8的珊瑚海海戰,但是沒趕上
VB-6 LT Richard H. Best 18架SBD-2/3俯衝轟炸機
VT-6 LCDR Eugene Lindsey 18架TBD-1魚雷機
VS-6 LT Earl Gallaher 18架SBD-2/3俯衝轟炸機
1942.5.28

~6.13

AG-6 LCDR C. Wade McClusky VF-6 LT James Gray 27架F4F-4戰鬥機 中途島海戰

6.4~6.13:收容約克鎮號的VB-3與VB-5

 

VB-6 LT Richard H. Best 18架SBD-2/3俯衝轟炸機
VT-6 LCDR Eugene Lindsey 14架TBD-1魚雷機
VS-6 LT Earl Gallaher 18架SBD-3俯衝轟炸機
1942.7.15

~8.25

AG-6 LCDR Max Leslie VF-6 LT Louis H. Bauer 36架F4F-4戰鬥機 登陸瓜達康那爾島、東所羅門海戰
VB-6 LT Ray Davis 18架SBD-3俯衝轟炸機
VT-3 LCDR C. M. Jett 15架TBF-1魚雷機
VS-5 LT Stockton Strong 18架SBD-3俯衝轟炸機
1942.10.16

~1943.5.10

AG-10 LCDR Richard K. Gaines VF-10 LCDR James Flatley

LCDR William R. "Killer" Kane
Eff. 13 February 1943

36架F4F-4戰鬥機 聖塔克魯茲海戰、瓜達康那爾海戰、倫那爾島海戰
VB-10 LCDR J. A. Thomas 18架SBD-3俯衝轟炸機
VT-10 LCDR John A. Collett
K.I.A. 26 October 1942

LT Albert P. Coffin
Eff. 26 October 1942

15架TBF-1魚雷機
VS-10 LCDR James R. Lee

LT William I. Martin
Eff. 1 March 1943

18架SBD-3俯衝轟炸機
1943.11.10

~12.9

AG-6 LCDR Edward "Butch" O'Hare (M.I.A. 26 November 1943)

 LCDR John C. Phillips (Eff. 4 December 1943)

VF-2

LCDR William A. Dean

36架F6F-3戰鬥機 空襲馬金島、登陸吉爾伯特群島、登陸夸賈林環礁
VB-6 LT William M. Hampton 18架SBD-3俯衝轟炸機
VT-6 LCDR John C. Phillips 15架TBF-1魚雷機
1944.1.16

~7.15

AG-10 CDR Roscoe L. Newman (CV-6 Air Officer, eff. 23 February 1944)

 CDR William R. "Killer" Kane (Eff. 23 February 1944)

VF-10 LCDR William R. "Killer" Kane

LCDR R. W. Schumann Jr.
Eff. 23 February 1944

36架F-6F-3戰鬥機 登陸馬紹爾群島、空襲特魯克、空襲帛琉、登陸馬里亞那、馬里亞那大海戰
VF(N)-101 LCDR Richard E. Harmer 4架F4U-2(N)夜間戰鬥機
VB-10 LCDR Richard L. Poor
To Air Dept. 1 June 1944

LCDR James D. 'Jig Dog' Ramage
Eff. 1 June 1944

18架SBD-3俯衝轟炸機
VT-10 LCDR William I. Martin 15架TBF-1C魚雷機
1944.8.16

~11.23

AG-20 CDR Daniel "Dog" Smith VF-20 CDR Fred Bakutis 32架F6F-5 戰鬥機 登陸帛琉、台灣近海航空戰、登陸雷伊泰島、雷伊泰灣大海戰、登陸菲律賓
VF(N)-78 CDR James Gray 4架F6F-3(N)夜間戰鬥機
VB-20 CDR R. Emmett Riera 20架SB2C俯衝轟炸機
VT-20 LCDR Samuel L. Prickett 16架TBM-1C魚雷機
1944.12.24

~1945.5.31

NAG-90 CDR William I. Martin VF(N)-90 LCDR Robert J. McCullough 34架F6F-5(N)夜間戰鬥機 登陸呂宋島、空襲東京、登陸硫磺島、九州近海航空戰、沖繩海空戰
VT(N)-90 LT Russell F. Kippen
K.I.A. 21 January 1945

LT "C" "B" Collins
Eff. 22 January 1945
K.I.A. 22 February 1945

LT C. E. Henderson
Eff. 22 February 1945

21架TBM-3D夜間魚雷機

AG(Air Group):艦載機大隊

CAG(Comander of Air Group):大隊長

VF:戰鬥機中隊

VB:轟炸機中隊

VT:魚雷轟炸機中隊

VS:偵察機中隊

VF(N):夜間戰鬥機中隊

VT(N):夜間魚雷機中隊

 

一如最初約克鎮級的原始設計,早期企業號乃搭載四個艦載機中隊──戰鬥機、俯衝轟炸機、魚雷機與由俯衝轟炸機組成的偵察機中隊各一個,每個中隊18架;此外,艦上還有約9架分解儲放的預備機,使得全艦的艦載機總數達到80架左右。美日正式開戰時,美國海軍的艦載戰鬥機主力為格魯曼F-4F野貓式(Wildcats),俯衝轟炸機則為SBD無畏式(Dauntlesses),上述兩者皆為開戰時美國海軍手頭上最新銳的艦載機;至於魚雷機則為老舊的TBD破壞者式(Devastators)。與同時期日本艦載機的陣容相較,上述美機的性能較為遜色──F-4F雖然算是新型戰機,但性能無法與當時稱霸太平洋上空的日本零式戰機相提並論(不過靠著卓越的防護能力以及一些專門應付零式機的戰術,F-4F還是頗能與零式機周旋而未被徹底壓倒),而老掉牙的TBD更是差了日本97式艦載魚雷機一大截。倒是SBD俯衝轟炸機堅固可靠,俯衝性能也不錯,加上有時戰運極佳,因而屢屢締造輝煌戰功,在1942年成為傷沈日本航艦的最主要艦載機種。

當時日本艦載機飛行員經過嚴格訓練而且已在中國戰場上獲得不少實戰經驗,其技術之高超居於各國航艦飛行部隊之首,因此當時機、技皆不如人的美國艦載機飛行員的處境便十分艱辛,這種情況直到所羅門戰役之後才有所好轉。在1942年的珊瑚海與中途島海戰中,美國艦載魚雷機表現得十分差勁,不僅沒有一枚魚雷打在主要目標(日本大型主力空母)上,這些魚雷機更在中途島海戰中成為零式機可口的佳餚,險些全軍覆沒。這不僅歸咎於早期的美製魚雷速度太慢而且引信經常失靈,有時護航戰機與魚雷機也協調不良(中途島海戰),導致笨拙緩慢的TBD魚雷機全部成為活靶。從開戰直到1942年後期的東所羅門海戰,部署在企業號上的都是第六艦載機大隊(AG-6),在這段期間AG-6的陣容、兵力都有所更動。

 

TBD在1942年上半不僅戰績極不理想,本身更損失慘重。

F-4F野貓式戰鬥機在開戰時是美國海軍最新銳艦載戰機,性能雖然不如日本零式,但已經是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陸、海軍所有現役戰機中最有資格與零式機交手的機種了。F-4F最大的本錢為卓越的防護能力,在艱苦的1942年與1943年初忠實地陪伴美國航艦部隊與日本浴血奮戰 ,最後終於扭轉危機。

SBD俯衝轟炸機堅固可靠,在太平洋戰爭中有著輝煌的紀錄。1942年美國航艦部隊重要的戰績幾乎全為SBD所創下,包括在中途島海戰一舉擊沈日本四艘航艦與一艘重巡。SBD活躍的時間很長,甚至曾參與1944年的馬里亞那大海戰。

 

中途島海戰結束後,美國航艦開始以新的TBF復仇者式(Avengers)魚雷機取代舊式的TBD。在1942年下半所羅門作戰的期間,由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一一受創或折損,必須在僅存的幾艘航艦上盡可能地搭載飛機以維持航空兵力,故企業號的艦載機部隊在此時達到顛峰,戰鬥機中隊的機數增加一倍(36架),魚雷機中隊則減少3架,總共塞了97架飛機(包含預備機)。在1942年10月瓜島戰役正進行到一半,第十艦載機大隊(AG-10)接替了一直駐紮在企業號上的AG-6,隨後直到1944年下半的馬里亞那海戰,企業號的艦載機單位都維持著AG-6與AG-10輪調的局面。在1943年企業號完成翻修回到太平洋上時,美國艦載機部隊正進行重整,大量新飛機與新飛行員正在加入,而在編制方面也有些不同。當時偵察中隊普遍遭到裁撤,與俯衝轟炸機中隊合併為兵力約24架SBD的中隊,剩餘的機數則撥給戰鬥機、照相偵察機或日後出現的夜間戰鬥機等。此時企業號的偵察機中隊便遭到裁撤,而戰鬥機中隊的規模維持36架,因此搭載機數回到約克鎮級初始設計的水準。1943年3、4月間,新一代的F-4U海盜式(Corsairs)與F-6F-3地獄貓式(Hellcat)戰鬥機開始服役,她們不僅火力強大、堅固耐用,更由於配備擁有2000馬力的超強引擎使得飛行性能十分出色,加上操控性也不錯,性能與戰力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徹底壓倒日本零式戰鬥機。日本海軍方面,戰爭初期的精銳飛行員幾乎在1942年至1943年初的戰事中喪失殆盡,新補充的飛行員也沒有像美國海軍新訓飛行員一樣接受完整而足夠的訓練,此外在改良現役戰機與新一代戰機的研發也都不順遂,因此這時美國艦載機無論在飛行員或飛機的質與量上都已經取得了極大的優勢。此外,SBD的後繼者──SB-2C地獄俯衝者(Helldivers)也在1943年開始逐步取代SBD,不過企業號的艦載機單位直到1944年8月才以SB-2C汰換SBD。在1944年初,企業號上開始增加一個擁有4架夜間戰鬥機的分隊,企業號便以此等艦載機陣容參加了馬里亞那與雷伊泰灣兩大海戰。在馬里亞那海戰的「火雞大屠殺」中,美國艦載機一面倒地痛宰日本艦載機,這種局面堪稱1944年以後美日雙方飛機在空中較量的典型寫照。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初期到7月企業號的AG-10的VF(N)-101夜戰分隊操作F-4U-2(N)戰機,乃是唯一參加馬里亞那海戰的F-4U單位,也是唯一曾在企業號上出現的F-4U單位;此外,這時部署在企業號上的魚雷機中隊(VT-10)使用裝有雷達的TBF-1C夜間魚雷機,這種魚雷機在空襲特魯克行動中的夜裡首度出擊,獲得相當不錯的戰果。不難發現,隨著夜間戰鬥機與夜間魚雷機的進駐,此時企業號已經開始擔負夜間任務了。只是當時各夜間單位乃是分散在各航艦上的,爾後基於馬里亞那大海戰學到的教訓,美國海軍便統合了各夜間艦載機單位,並指派一、兩艘航艦成為專門執行夜間任務的「夜間航艦」(CV(N))。1944年8月,第二十艦載機大隊(AG-20)接替了AG-10,首次進駐企業號,該大隊的夜間戰鬥機分隊使用的機種乃F-6F-3(N),白晝戰鬥機則為F-6F-5,至於魚雷機則使用TBM-1C復仇者式(TBF的原廠格拉曼授權GM廠生產的TBF),這也是TBM第一次出現在企業號上。

 

1943年中期出現的F-6F地獄貓式戰鬥機無論火力、防護力予機動性俱佳,服役後取代零式機成為太平洋上空的新霸主,成為日本艦載機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最大的夢魘。

具有鷗翼的F-4U戰機。原本美國海軍在1943年大量換裝的戰鬥機應該是F-4U,而脫胎自F-4F的F-6F只是F-4U的備胎。不料在測試中赫然發現F-4U在航艦起降操作上有諸多問題,遂讓F-6F捷足先登成為艦載戰鬥機主力。F-4U在一開始只被當成陸基戰機使用,配發給美國海軍陸戰隊,直到1944年初才以實驗性質少量部署在航艦上。等到作了若干改進與摸索出理想的起降程序後,F-4U才在1944年年底大量配備於航艦上。

TBF復仇者式魚雷機的性能較其前輩TBD大幅提昇,少量初期生產型參與了中途島海戰,不過中途島海戰結束後才陸續登上美國航艦服役。由於中途島海戰魚雷機隊一無所獲且幾乎全軍覆沒的陰影猶在,使得馬里亞那海戰中許多美國海軍魚雷機飛行員只敢掛炸彈(即便當時的魚雷以及魚雷機都較當年提升甚多)進行水平轟炸,因此威力就小得多。如果還是掛載魚雷,小澤艦隊在該役可能會折損更多空母。

TBM魚雷機其實就是TBF,只是由不同的製造廠生產。此照片攝於企業號的甲板上。

SB-2C地獄俯衝者轟炸機是SBD的後繼者,性能雖然較SBD更佳,不過據說使用初期的可靠度與操控性欠佳。

 

1944年聖誕節前夕,企業號被正式指定為夜間航艦,進駐艦上的單位為第九十夜間艦載機大隊(NAG-90),該單位只有兩個中隊:夜間戰鬥機中隊與夜間魚雷機中隊各一,總搭載機數量僅有55架,多出來的空間則用於收容由其他航艦起飛、因為受損故障或其他因素無法回到原本母艦的友軍艦載機。雖然名為夜間航艦,其實企業號的艦載機作業是白天晚上都不休息的,除了為艦隊提供全天的空中防護與夜間偵察之外,艦上的TBM-3D夜間魚雷機也負責在晚上對敵實施炸射。這樣晝夜不息的繁重作業非常辛苦,夜間航行在此時的危險性也非常大,更別提神風特攻隊有時也在夜間對美國艦隊展開自殺襲擊。1945年2月21日當TF-58在替登陸硫磺島的美軍提供空中掩護時,日本自殺機便在當日夜裡重創了同為夜間航艦的薩拉脫加號。隨後企業號接替了薩拉脫加號的任務並表現出色NAG-90在2月23日到3月2日締造了連續174小時不間斷地在白晝與黑夜執行空中巡邏的美國航艦部隊新紀錄。

1945年9月日本投降以後,修復了戰損的企業號返回珍珠港,艦上的航空單位換成了第五十五夜間艦載機大隊(NAG-55),不過該單位只短暫地駐紮在艦上。年底企業號回到紐約港準備展開「魔法飛毯」航行以運送在歐洲戰場的美軍回國時,NAG-55就飛離了企業號,把艦上的空位騰出來裝載凱歸的美軍。1946年1月企業號完成「魔法飛毯」任務後,直到1958年拆解前都一直停泊在新澤西,因此再也沒有飛機上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