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概說

By小步兵



  

  國府海軍陸戰隊最初於1914年,由海軍警衛隊改編而成,以擔負海軍各港區警備和庫房守衛為主,蔣介石完成北伐後在全國軍事會議上對海軍地面部隊進行了一次整編,把各零散單位並編為兩個獨立旅,員額達9600人之多,做為海軍的輔助兵力,除上述任務外也藉由海軍艦隊的高度機動力投入和地方勢力的內戰中,例如1933年十九路軍發動閩變時,海軍部即命令陸戰第一旅隨同第一艦隊開赴福建,和駐防連江的陸戰第二旅聯手封鎖十九路軍的海上交通。閩變敉平後陸戰第一旅隨即調往江西九江擔任南潯護路工作。

  中日戰爭前夕國府陸戰隊的情況為第一旅在湘贛投入綏靖作戰,第二旅駐防馬尾擔任江防任務,青島亦有一個支隊2000人兵力駐守。戰爭爆發後,為遲滯日軍入侵速度,海軍部命令第二旅第三團開赴浙江金華以增強當面力量,又抽調第一旅第一團配置於馬當戒備敵軍登陸,青島方面該支隊於1937年底為保存實力與日軍短暫交鋒後,第二大隊退往膠東山地游擊,第一大隊則隨第三艦隊移駐湖北黃坡整補,其後參加馬當要塞守備戰。

  1938年4月因戰局轉變,軍事委員會顧及粵漢鐵路安全遂命令陸戰第一旅第一、二團和從金華撤退的第二旅第三團擔任護路工作。護路區域自武昌起到白石渡止全長七百餘公里,其間橋樑、隧道、車站、倉庫共一百六十餘處皆分兵防守,任務內容大都是要地防空與鐵路沿線治安維護等。在此期間因日軍空襲而損失頗重。1939年5月以同樣理由,軍事委員會抽調第一旅第一、二團離開粵漢路前往湘黔公路維持治安,該部到達後接防該路大坪至安江榆樹段直到1940年5月才交由陸軍第一零三師接手,並全力投入湘黔路段周邊綏靖作戰,從該年3月起到42年6月為止,共對盤據山區土匪進行了八次大規模的圍剿行動,繳獲槍枝數百等,對於後方交通勤務的穩定有很大的幫助。原來留在粵漢路的第二旅第三團則在39年10月調往衡寶路接手路防直到40年9月和陸軍第九十九軍補充團換防後,也投入了征討土匪的任務。 

  1943年初以上各部轉入湘西分駐各水陸要道,繼續負責地區治安和交通線維護的工作直到44年1月第一旅因配合戰爭需要,由湘西調往四川,由其第一團駐萬線任警備工作,第二團駐梁山拱衛機場。此時本欲將第一旅歸併陸軍第六十六軍,經一番角力後軍事委員會始罷此議。 

  留守閩江的第二旅第四團在戰爭爆發後,即以加強當面海防強度和清繳嘯據海盜為主,到1938年日軍開始進攻福建才算面對正規戰爭,是年5月廈門失陷,閩口相繼告急,華軍開始在閩江口佈雷,到40年2月止陸陸續續有數次的小規模海空襲擾。41年初日軍攻略閩北始驅積極,4月起開始猛攻,在優勢的海陸空兵火力打擊下,僅只兩天時間華方即告不支,除防禦福斗琅崎的兩連拼死力戰全員殉國外,其餘殘部隨同陸軍轉進山區繼續游擊。 

  1945年6月戰爭結束前夕,軍事委員會以任務性質和便於指揮為由,撤銷陸戰隊二旅四團的番號,一、二團和三團併入第六軍區和第四方面軍,第四團則改為海軍台澎專員公署各庫隊準備前往台灣接收海軍要港。至此海軍陸戰隊舊制二旅四團乃全部結束。

  戰爭結束後為了配合海軍作戰與基地警衛,遂有重建海軍陸戰隊之議。1947年海軍總部成立陸戰大隊於馬尾並陸續擴充為陸戰第一團,48以後以警衛第三營為基礎又擴編了陸戰第二團,49年初又成立了陸戰第三團,同時又成立了陸戰隊司令部統一指揮各團,3、4月再擴充為第一師和第二師,是年冬天國府退入台灣,陸戰隊亦移往高雄集中直到今日。

  以上綜觀全史,和陸軍相比陸戰隊在戰爭中始終是擔任配角的二流角色,除了第四團曾和日軍打過正規的真面目作戰外,其餘單位都只是擔任後方交通線的治安任務,究其因乃是中國海軍自戰爭爆發後為了配合整體戰略的緣故,海軍兵力逐漸消耗殆盡,無形中作戰重點已從水上轉入陸地作戰,若無陸戰隊的諸作戰則海軍在戰爭中幾乎沒有任何戰鬥部隊了,所以陸戰隊的存在,與其說是任務需求,不如說是象徵意義來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