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如何改變國際戰略局勢

By 不知火奴


 

二次大戰可以說是改變20世紀的一場戰爭!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的序幕之戰的話,那二次世界大戰可說是20世紀的決定之戰了。
我們辜且不論二戰的種種細節,來看看二戰後的戰略情況就夠我們後世好好研究。在這裡我以各國的戰略情況和後續的發展來做一個簡要的說明。
一次世界大戰催生出了共產勢力,而二次世界大戰使得共產勢力有如洪水般的到處擴張,而首得其利的,也就是我第一個要說明的國家:蘇俄,在一戰結束時蘇俄的勢力在國內嚴重不安和內戰的情況下,可說是嚴重低落,在後來的一系列仿資本主義和國家主義的生產計劃下,才大副提升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而在政治上也利用了斯拉夫主義和社會主義,對其它的歐陸國家進行活動。二戰爆發,俄國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是歐陸上唯一和德軍進行地面作戰的國家,而它也承受了巨大的傷亡和損失。但是無論如何,它可說是二戰中唯一成功的達到其戰略目標的國家。首先在戰爭初期,俄方成功得到了英美的大方的支持,爾後更利用英美急於打敗德國的心態,進行各種的要求,首先是軍事作戰方面,到後期更轉向勢力範圍的劃分。在亞洲的情況更是誇張,美國為了要使俄軍出動,竟”豪爽”地答應了俄國的種種要求。
在戰爭結束後,蘇俄可說是前途一片大好,在中歐東歐南歐都有它的軍隊,而且它將共產主義、斯拉夫主義和反帝國主義當成它有利的武器對外發動一連串的思想戰爭。各國的游擊隊也有很大部份長期接受俄國的支援,並在政治方面傾向俄國,所以共產黨勢力就快速的發展。幾乎所有的東歐國家,加上半個德國和南歐國家以及亞洲的中共及北韓外加東南亞各國,多到說不完,儼然成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更成為唯一能和美國相制衡的超強國家。

英國,這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帝國,在一戰後可說是開始鬧窮了,它這時仍有強大的艦隊和控制北海,地中海,印度洋,西南太平洋的海權實力,在根本上,它仍有完封歐陸任何一個陸上強權的海權力量。不過在二戰前期英軍在歐陸上的損失卻也真的使英倫三島有一段可怕的危險期。但是真正打擊英國未來的,不是向英國宣戰的軸心國,而是英國自己的政策。英國首相邱吉爾他是個特別的領導人,他有許多的特質,但是他太過於注重於,表面的目標:打敗軸心,而沒有想到戰爭和英國本來的關係。英國人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首先對於德俄對決的態度就發生了問題,事實上這兩個國家都是可怕的侵略國,它們都有著以政治和思想來侵略他國的手段,可是英國人竟二話不說就傾了全力以物資來”進貢”給俄國。英國人還不如等到俄方提出某種程度的要求和條件才提供物資,那才有利。以英國人的角度來看應是使這兩方兩敗俱傷,再利用本身海軍力量和空中的力量把德國經濟扼殺,才是個經濟而有效的方法。不過英國人卻反其道而行,把大量的物資投入在提供俄方,更沒有注意到它真正的生命線是在於地中海、印度洋和南太洋的國協地區。以致於北非的作戰未能集中力量以在初期打敗隆美爾,而在遠東方面又不能和日本達成某種協議(但是在美國的壓力下這點可能無法做到,但是俄國卻明目膽的和日本保持這種互不侵犯條約到二戰末),或是其中力量防守新加坡,無論如何都應將守住新加坡為第一要務,若新加坡不守住那對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政治影響可說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英國人在二戰中可算是全走錯步了,二戰結束後,英國人才猛然發現,他們雖成功地把德國打成一個廢墟,但是蘇俄和其共產勢力撗張的卻比當年的德國還來的快還猛!而自己的國家卻沒有能力去反制這種席捲式的侵略。在戰債的壓力下,英國失去了它的海軍力量和珍貴的海權。埃及和印度等殖民地也明白了,原來英國人也是可以被打敗的,不久就相繼獨立,這個打擊使得英國人再也不能利用大量的殖民地物資和勞工來彌補其戰爭中的損失。又因為政策的錯誤,去支持以色列建國,造成英國在中東地區勢力完全被蘇俄所取代。
走到這種地步,原本的日不落國也變成了日落王國了….從此英國就只能算是歐洲地區的中型國家…幾乎完全失去了其全球的影響力,不過它仍保持著一個和歐陸相抗的戰略態勢,來使其地區性的影響力能夠有發揮。

在德國出現前法國一直是歐陸上的強國,但在德國快速興起後,法國就把德國當成頭號大敵,不過事實上法國人的國力卻沒法和德國相比。一戰它以高額的代價得到了不平衡的勝利和不公平的條約,接下來的經濟大恐慌又像是地震般震垮了法國的經濟力量。當人民需要政府強力的領導時,法國的議員卻使政治陷入鬥爭(這要怪和憲法的不完備和共產黨的活動)。二次大戰對法國來說,只有開頭和結尾,快速的被打敗和快速的被解放。它傷亡損失的不算太大,軍事單位損失也以海上單位為主,地面部隊和人民都沒有受到太大的傷亡,而在盟軍反攻歐陸的作戰中,受到戰火的城市也是以海岸城市為主,內陸的工業大城都沒有經過激戰(這也得感謝巴頓將軍的快速挺進,使德軍無法在法國境內進行進一步的作戰。)。不過在戰後的法國情況卻也沒有比英國好太多,艦隊的失去使得法國沒有能力掌握地中海的海權,再加上民族主義和反帝國主義的盛行,使得法國最大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爆發了獨立戰爭,這場戰爭簡直快磨掉了整個法國,尤其是政治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議員權力過大,停止了政府的運作;軍心因政治不穩而動搖,並發生了軍事政變。不過還好法國仍有英雄的存在,戴高樂將軍在這種不穩的情況下利用了本身的影響力,得到了權力並修改憲法,成為法國的第五共和,提高了總統和行政單位的權力並對議員的權力加以節制,這才讓法國有了重生的機會。遠在東亞的越南,在二戰後雖然被法國重新接收,但在胡志明的共軍的反抗下,法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放棄越南這個亞洲的基地,使得法國失去了在亞洲的影響力。它成為一個歐洲的中型強國,身為北約的重要力量之一,仍不時和德國互別苗頭。它努力在某些方面保持著法國式的驕傲,如核力量和武器自製。不過仍不能否認法國將更加統合入歐盟的必然性。

一戰結束後的德國,基本上是一個廢墟般的國家,也是個處於權力真空的國家,希特勒依著反凡爾賽條約的訴求,在一連串鬥爭中得到了國家的權力。他成功地發揮了德國人的民族性,並配合了獨裁但有效率的政治手腕,使得德國人恢復的很快速,並開始以廢除凡爾賽條約並達到民族自決為號召,開始重整軍備並對外發展。至於後來的二戰爆發,也是為了其它的歐洲國家對德國快速擴張的舉動加以對抗所發生。二戰初期德國人以優異的戰術和空中的優勢打敗了波蘭、英法的組成的歐陸聯軍,並將勢力推展到了南歐,但是1941年德俄卻發生了戰爭,雖然這是一種必然的走向。但是它來的太突然,使得德國陷入了兩面作戰的不利情況,在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正式加入了戰局,雖然它早就非正式地加入了戰局好久了。在英美俄三國同盟而使德方不得不兩面作戰的情況下,德國的失敗早是注定了,但英美卻無知地提出了”無條件投降”這種要求。完全使得德國的反希特勒勢力不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也讓戰爭結束延後。
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輸了,輸的奇慘無比,土地被波蘭拿走了一大塊就算了,還被分成東西兩德,加上各個城市幾乎都經過盟軍的空中轟炸和激烈的地面作戰,全國上下找不一個堪稱完整的城市!!所有的工廠不是因空中攻擊而被破壞,就是被盟軍搬光外加德軍自己破壞光。人力資源損失就更不用說了,幾乎可以被找到的科學家都被各個戰勝國給”請”回家了。
所以說啦…二戰後的德國又變成了一個廢墟了!而且這個廢墟比一戰後的情況還更小更不安全,但是在馬歇爾計劃的資金流入和美蘇對抗的戰略環境下,德國(西德和東德)在這兩強的強力支持下恢復極為迅速,而且在和法國有共同的敵人的前提下,合作也成了一件理所當的。德法都加入了以區域軍事安全而成立的北約,而後成立了經濟性的德法的煤鐵聯盟,德國從兩次世界大戰中明白,德國將來的走向是必須統和整個歐洲的力量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更進一步的說法,就是歐洲各國要在有大競爭者的情況下求得發展,必須融合成一個整體。德國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統一後的德國實力又更加提升,可說是歐陸的一等強國。雖然它不曾有全球性的影響力的企圖,但它卻是十分注重於地區性的實力的培養,同時也是目前少數沒有核武力卻能有如此大影響力的國家。

亞洲戰場是日本和英美的對抗,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成為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接著打敗了中國(清)和帝俄的海軍艦隊,使得日本躍上了列強之林。日本的戰略,一直是向外發展型的,這和其本身為一個海島型國家有一定的關係。又因它的陸軍實力在東亞可說是無人能敵,日本就把戰略目標就指向朝鮮半島,以求掌控這個向西可進入亞洲大陸;向東可威脅日本的重要地區。在得到朝鮮後,日本把重心轉向中國大陸,以獲得其資源,這基本上還是殖民式的思想。在一次大戰時歐洲各國幾乎全力投入作戰,沒有多餘能力生產各種貿易貨物,這使得日本輕易地擴張了它的貿易量來填補歐洲各國所空出的貿易空間。再說一戰時日本和英國協力攻下了德國在中國的根據地:青島,並在英方的首肯下取代了德國在中國的力量,可說是拾到了便宜。不過在一戰後,在亞洲利害關係的國家也開始注意到了日本,對它們而言,日本發展的太快了,而磨擦也必然會產生了。在這種不安全的環境下日本下了一個並不高明的戰略決定,加速侵華。於是於1937年7月7日日本正式發動了侵華作戰,不過這對日本而言是個兩面刃,首先是無法解決中國部隊,對中作戰成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大泥沼,大量物資和人力陷在中國,不久又陷入被美英兩國威脅切斷航運的困境。如此一來為了日本的生命,它只有兩條路好走,一是答應英美條件成為同盟國的一員,但是它會損失對中國作戰所得的土地和越南!二是向英美宣戰,先發制人來打敗英美。日本人選擇了後者,並發動了珍珠港作戰。
這場戰爭的勝敗,在尚未開戰就很明顯了,先天的生產力注定日本不可能打敗埃國。日本在接受兩顆原子彈後”無條件投降”了。
二戰結束時日本國內的城市幾乎都有被空中轟炸過,而各主要的工廠也都被盟軍的空中力量攻擊的差不多了,民生物資奇缺,大量的傷患成為了國家的負擔;年輕人力在戰場上大量的損失,更使得重建所需的人力頻感不足。不過為了對抗俄國在東亞的勢力,美方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於重建日本,使日本有機會恢復它的基本生產力。
但是真正改變日本的是韓戰和越戰兩場大戰,戰爭帶來了大量的需求,而日本因其地理位置和政治因素,成為了美方和其盟國在韓戰和越戰中的生產中心,在大量生產的情況下,日本的經濟開始高度發展,同時日本記取二戰的教訓,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人力在各種新科技的研發和人才的培育。
在和美國相配合的情況下,日本可說是東亞的一等強國,目前也只有中共有和它相抗的發展空間。

世界的第一霸權: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的實力就很明顯的被展現出來,它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美洲的東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無論是敵人要從那個方向對美國發動攻勢都得經過一大片的海洋。美國有大量的戰略物資可以運用,且其工業化的程度之高,使美國可以生產比任何國家還多的內燃器、車輛、和船艦。在大量物資和誇張的生產力的先天條件下,養成了美國人,以數量或大小來壓倒對方的”美式風格”。
美國是個很特別的民主國家,一旦激起了民意,這個國家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而總統也會得到了巨大的權力來指揮這種力量,也因為這種民意,所以美國人在戰爭時會變得太過於盲目,一心只想結束戰爭卻無法去想到,如何得到和平!
二戰時的美國政府可說是十分精明的商人,1940年德軍在歐陸大勝時,美方就做了支援英國的決定,不過這可不是免費的慈善事業,它這種支援把英國的國力都化成了可觀的戰債。珍珠港事變後,美國正式投入了對軸心的作戰,而它的生產線也投入生產各種軍用物資。在美軍剛加入戰場時,曾受到了不少的損失但是在物資比人強和各種先進武器的投入下,美國簡直是沒花什麼力就打敗了軸心國。
美國為了使戰爭快速的結束,給了蘇俄很多的讓步和利益,這是十分不智的,因為對美國來說這些談判有太多是不必要的,有很多的利益簡直就是美國平白無故送給蘇俄的。
不過俄國的強大對美國卻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必須向美國要求保護,以來和蘇俄相抗,也造就了美國霸權的產生。
二戰結束後,美國在歐洲亞洲的佔領區都有進行社會重整的工作,歐洲的馬歇爾計劃使得西歐諸國,變得完全得依賴美方的資金和物資來支撐重建,日本的重建計劃則將日本的政治體制變成了美國權力的附庸。
在西歐和日本的對俄國的恐懼下,美方的部隊也就大方的在”盟國”的境內長駐,以來保持勢力的平衡。美國的海軍力量也是二戰後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也可說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擁有洲際海權的國家。使它超越本的英國,而成了國際海權的所有人。
就在政治、資金和軍事三種力量的交互作用下,美國的影響力可達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波斯灣、南太洋、中太平洋。和幾乎整個南美,而這種影響力可以確定可以持續到在21世紀前期,甚至更長更久,端賴會出現什麼敵人來和美國相抗。

回太平洋戰爭戰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