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 重巡洋艦

伊吹號

 

伊吹號重巡洋艦的想像圖

素材原作者:CG集IYAPOPO  改編:安國寺


諸元表

建造所 吳海軍工廠
起工 昭和十七年四月 二十四日
下水 昭和十八年 五月二十一日
竣工 未完成
基準 排水量 1,2200噸
全長 200.6m
全幅 20.2m
出力 152000軸馬力
速力 35節
航續力 14節/時8000浬
兵裝 20.3cm50倍徑主砲連裝五基共十門
12.7cm89式高角砲 連裝四基共門
25mm機槍數量不明
13mm機槍 連裝兩基共四挺
次發裝填系統附61cm魚雷發射管十六門
水偵三架,射出機二基

 

 


艦名由來:最上級原本計劃為輕巡洋艦,所以依河川名來命名,但本艦一開始即是以重巡之名義建造,因此採取山名命名,來自

於琵琶湖國家公園內伊吹山地的主峰伊吹山,標高1377m,現為著名的觀光滑雪勝地。

 

  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了各國戰艦的建造,條約中並限制戰艦、航艦以外的補助艦艇排水量不超過一萬噸、備砲不超過8",但是並沒有限定數量,因此,在無法建造戰艦的情況下,各國海軍無不把心力都放在建造所謂的「條約型重巡洋艦」上,結果又造成新一波的海軍軍備競爭,為此1930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中將幾乎所有的艦種的排水量以及數量都定死,其中,美國擁有建造十八艘重巡洋艦的權利,而日本卻只准許建造十二艘重巡洋艦,只有美國的約六成七左右,對此,日本海軍十分憤慨,並決定私底下偷偷整建足以跟美國抗衡的重巡洋艦兵力。

  日本海軍在條約期間名義上最後的一級重巡洋艦是高雄級重巡,其後的最上級乃是以輕巡的名義建造,但實質上其艦體是依照重巡的標準設計,武裝也刻意裝上15.5cm砲三連裝三座這樣前所未有的15門主砲,為的就是等條約期限一過,能夠立即將15.5cm三連裝砲塔換裝成20.3cm連裝砲塔,升級為重巡洋艦。在最上級之後建造的是兩艘利根級巡洋艦,從他們的名字上可以看出他們名義上是輕巡洋艦,不過由於建造時條約期限以過,所以就以重巡洋艦的姿態竣工。

  在利根級重巡洋艦完成後,日本海軍就擁有古鷹級兩艘、青葉級兩艘、妙高級四艘、高雄級四艘、最上級四艘、利根級兩艘,總共十八艘的重巡洋艦,也就是說比條約中所限制的還要多出六艘。但是,即使耗費心力「作弊」多增加了最上級利根級共六艘的重巡,全部的總數還是跟美國所擁有的重巡數目一樣-十八艘。

  利根級重巡是在昭和八年(1933)的丸二計畫中被提出建造,在這之後由於重巡數量大致上跟美國打平,所以就沒有在新建造重巡洋艦的計畫而把心力投注在其他地方。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一個月的昭和十六年(1941)十一月,才在丸急計畫(戰時建造計畫)中提出了建造兩艘新重巡洋艦的提案,這兩艘重巡洋艦建造案的編號分別是第三零零號艦第三零一號艦,此二艦是為了考慮到在戰爭中補充損失的重巡洋艦而建造,而非更新一代的設計,而且戰中也沒有這麼多時間來設計新型的重巡洋艦,因此打算以舊有的設計來建造。

  如果按照時序來看的話,這兩艘重巡洋艦應該是以最新的重巡-利根級作藍本,但是海軍當局卻選用了前一級的最上級中的次級鈴谷級的設計來建造此二艦,蓋利根級為填補條約餘隙所設計,而且主砲只有集中在前部的連裝四座,雖然在設計上十分前衛,但是試驗性質濃厚,而且在功能的定位上也比較偏向跟隨空母機動部隊的護衛/偵查重巡洋艦上。由此可以看出來,擁有傳統日本重巡標準十門20.3cm主砲的鈴谷級(最上級的次分級)重巡的確才是日本海軍當局心目中最新最強的日本標準艦隊型重巡洋艦。

  這兩艘重巡洋艦被賦予「改鈴谷級」的級別,其中第三零零號艦後來被命名為伊吹號,因此假使完成,有可能成為最上級的另一個次級伊吹級。相對於鈴谷級的設計,這兩艘新重巡洋艦的改良點並不大,最主要在於艦橋上部增建防空指揮所、後主桅的位置,以及魚雷兵裝上。

  改鈴谷級的艦橋最上部在設計時就已經擁有防空指揮所,事實上其他最上級重巡也在完成後陸續改裝增建防空指揮所。在後主桅的位置方面,日本海軍從妙高級以來一直到利根級重巡為止,後主桅的位置都比較前方,大約緊貼在煙囪後面,此外後桅又往往跟吊置水上飛機的吊車複合,吊車指向後方在水上機整備甲板工作。但是後來考慮到空中線(牽引在前後主桅間的天線)長度的問題,因此在高雄級重巡洋艦近代化改裝時將高雄號以及愛宕號兩艘的後桅移到水上機整備甲板的後端,也就是緊貼著後部主砲群,另外,吊車指向前方以在水上機整備甲板工作。但是,只有這兩艘重巡有機會作這樣的改裝,最上級重巡四艘都沒有機會作主桅位置的更動,而利根級則是因為水上機整備甲板延伸至艦尾,根本無法將後主桅往後移。因此,在新建造的兩艘改鈴谷級上,其後部主桅在設計時就已經被移到水上機整備甲板後方,這是跟最上級鈴谷級重巡在外觀上最大的差別。

  最後一個改良就是在魚雷兵裝,最上級擁有三連裝魚雷發射管四基共十二門,而改鈴谷級改用了四連裝的魚雷發射管,總數達到十六門。除此之外,本級艦的設計大致上跟鈴谷級沒有多少區別,頂多是在戰爭中後期竣工,所以在機槍砲、雷達的搭載上會更為充實。本級艦設計標準排水量一萬兩千兩百噸,跟鈴谷級換裝主砲後的數值一致。

  本級艦於昭和十六年(1940)十一月被提出(丸急計畫),但是由於在丸急計畫中,戰艦以及重巡洋艦之類的主力水面減艇的建造順位都被排到最後面,因此一號艦第三零零號艦一直到昭和十七年(1942)四月二十四日才在吳海軍工廠動工,而二號艦第三零一號艦在同年六月一日於三菱長崎造船所起工,但是其中二號艦卻因為動工幾天後發生的中途島大潰敗的影響,不久後就被勒令停止建造。

  第三零零號艦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吳工廠為了加緊建造新的航空母艦,只草草完成至足以下水的程度就把本艦在昭和十八年(1943)四月五日命名重巡伊吹,然後一把推下水,把船台讓出來建造航空母艦。被掃地出門的重巡伊吹的船體就這樣綁在吳港外面,沒有人想理。在同年八月,有提議將伊吹號的船體拿來改造成輕空母,於是本艦就被潛水母艦迅鯨號用拖曳的方式一路拖到佐世保入塢進行改造工事,但是到了戰爭末期只達到百分之八十的進度,始終未能完成。

  相較於美國在戰爭中新建造的數艘巴爾的摩級新型重巡洋艦,日本只有兩艘新重巡的補充計畫,而且沒有完成任何一艘。在性能上比起來,伊吹級重巡雖然較鈴谷級重巡有所改善,但是相較於美國巴爾的摩級重巡、甚至更新、排水量達一萬七千噸的德摩因級重巡,除了魚雷裝備遠勝之外(美國重巡洋艦沒有魚雷裝備),仍然有不少進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