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 特殊船
秋津丸
定位十分特殊的日本陸軍特殊船-秋津丸
諸元表
建造所 | 播磨造船所 |
起工 | 1940年9月7日 |
下水 | 1941年9月24日 |
竣工 | 1942年1月30日 |
總噸位 | 9433噸 |
垂線間長 | 152m |
寬 | 19m |
飛行甲板 | 123m x 22.5m |
速力 | 20.8節 |
飛行機 | 8架 |
兵裝(竣工時) | 7.5cm野砲10門 |
7.5cm高射砲2門 | |
兵裝(改裝時) | 7.5cm高射砲3門 |
20mm機砲10門 | |
對潛迫擊砲1門 |
一般人對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較為熟悉,其實日本陸軍也有過稱為丙型特殊船的陸軍空母,這是陸軍為了南洋的攻略作戰而開發的特殊船隻,配署在陸軍所屬的船舶工兵裡,這隻部隊在陸軍的南洋作戰裡擔負了兩棲作戰的重要任務,並不讓海軍的陸戰隊專美於前. 被叫做丙型特殊船的陸軍空母和海軍空母在運用上不同,主要是搭載登陸用舟艇與偵查哨戒飛機用來執行登陸作戰的特殊輸送船.陸軍船舶工兵的特殊船分作甲乙丙及M丙四型,其中甲乙型是舟艇專用,而丙型及M丙型不只是舟艇而且還具有飛行甲板可以撘載飛機,在登陸作戰之際,搭載兵員戰車的舟艇發出的同時,所搭載的飛機也會起飛至泊地上空進行掩護或對敵陣地進行偵查,攻擊等,大體上來說原始的計畫用法是以舟艇搭載為主要工作,飛機的操作為協助性的工作. 本艦最初於1940年9月17日在播磨造船所動工,1941年9月24日下水,1942年1月30日竣工,命名為あきつ丸(Akitsu-maru,翻成漢字即為秋津丸,不過必須注意本艦艦名正式的寫法秋津二字是以日文平假名あきつ行之)2月6日相生出港,28日參加了Shiyawa島Melaku,Bantamu灣登陸作戰後回航,6月13日新加坡入港,11月26日編入第222船團從高雄出港,27日在台灣海峽經過對空戰鬥後誘導船團進入長江口,12月2日出港,3日2100時回到門司. 本艦作為丙型特殊船在運用時可搭載八九式戰車及大型發動艇27隻,不過因為航速過慢的問題作為空母使用有其困難,因此本艦初時只能當作飛機搬運船使用,直到三式聯絡機出現後並實用化後,本艦才有操作飛機的能力.為此秋津丸從1944年4月開始到7月進入播磨造船進行飛行甲板,萱場式制動裝置1組4索,著艦指導燈,著艦標誌等航空裝置的改裝.,同時7月25日裝備三式連絡機的獨立飛行第一中隊亦編成並進駐本艦. 本艦完成改裝之後到11月都一直在本土進行訓練任務,11月13日裝載了預備部署到菲律賓的第23師團步兵第64聯隊及海上挺身第20戰隊特攻艇104隻共計2567名由門司出港並加入第81船團,15日0630被美軍潛艇發現而先在五島列島宇久島水道暫泊,到了1150時在五島列島福江島京之岳西北約40km處遭到美軍潛艇SS393所發射的魚雷一發命中左舷船尾,引發了彈藥誘爆在三分鐘內,帶著人員共計約2300名轉瞬沉入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