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Tu-95式戰略轟炸機

Tu-95是蘇聯空軍的巨型長程戰略轟炸機,其設計指標是能穿過北極上空對美國本土的戰略設施進行空襲。為了達到長程目的,Tu-95採用油耗較低的超級渦輪螺旋槳噴射發動機,由於發動機當量馬力高達15000匹,故使用了雙重反轉式大直徑螺旋槳,成為該機一大特徵。

Tu-95是蘇聯圖波列夫飛機設計局為蘇聯空軍研製的長程戰略轟炸機。1951年開始研製,1954年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1955年10月首次在土希諾航空節公開亮相,首批生產型於1956年開始交付使用。早期機型共生產了300多架,除用作戰略轟炸機之外,還被用來執行電子偵察、照相偵察、海上巡邏反潛和通信中繼等任務。

80年代中期,Tu-95轟炸機又開始恢復生產,主要生產可帶巡航飛彈的Tu-95MC轟炸機和由Tu-95改型的海上偵察/反潛機Tu-142M3型。1992年停止生產。現在約有150架Tu-95M/K/MC仍在服役,與40架Tu-160變後掠翼超音速長程轟炸機和220多架Tu-22M中長程超音速轟炸機一起,共同組成蘇聯的戰略轟炸機機隊。

Tu-95是一種4發渦槳式亞音速轟炸機。採用圓形截面的細長機身。大展弦比後掠機翼和單垂尾的總體佈局。4台大功率的HK-12B型渦槳發動機分裝於兩側翼下的短艙內,單台額定功率為11010千瓦(14975馬力)、推力為11.77千牛(1200公斤力)。發動機驅動兩個AB60H型反轉可逆槳距螺旋槳,螺旋槳直徑5.6米。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185噸,最大機內裝油74噸,最大載彈量25噸;最大飛行速度91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760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5000米,航程12000至14000公里。

蘇聯為Tu-95轟炸機研製的空射巡航飛彈是 Kh-65,西方稱為AS-15。其外形與美國的AGM-86B類似,重量1250千克,可裝250千克的核彈頭或常規彈頭,巡航速度M0.7(940公里/小時,低空),最大射程2500公里,1984年開始使用,Tu-95轟炸機可帶10枚這種飛彈,其中6校裝在彈艙內的旋轉掛架上,兩側翼根接架各接兩枚。

通過以上的簡單介紹可以看出,B-52和Tu-95設計時間是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當時,對它們提出的主要戰術技術要求是:具有洲際航程,可以高空、高速執行戰略核轟炸任務。洲際航程要求至少有10000公里以上的續航能力;所謂高空,是要求能在12000米以上作戰;所謂高速,即1000公里/小時左右的高亞音速,因為當時飛行速度最快的飛機F-86和米格-17戰鬥機的最大飛行速度也就是這樣一個量級。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當時B-52和Tu-95都是完全滿足設計和使用要求、可執行核轟炸任務的優秀轟炸機。它們都具有令人望塵莫及的長程續航能力和令人生畏的大載彈能力,曾經是美、蘇空軍的驕傲。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型航空裝備的不斷湧現,B-52和Tu-95轟炸機逐漸落後了。它們身軀龐大,目標大,其雷達反射截面積近100平方米使敵方的先進地面防空雷達和空中預警機在400至500公里之外就能發現逐們。10000米左右的飛行高度、700至800公里/小時的慢攸攸的突防速度,以及只能水平投彈,不善於機動的性能,使它們成了現代防空武器很容易獲取的獵物。  

如果轟炸機只能裝備中、近距空對空飛彈和高射速機炮,那麼在它們尚未接近攻擊目標之前,就會毫不留情地被對方擊落;設在目標區周圍和目標區內的可打高、中、低各種空域目標的地對空飛彈將使它們難逃厄運;甚至於與防空雷達聯動的那些射程可達10000米、密集部防的高射炮也會對它們造成致命的打擊。這是在進入六七十年代以後,由於超音速截擊戰鬥機、空對空和地對空飛彈、空中預警機、地面預警雷達的迅速發展和進步,給B-52和Tu-95這樣的大型轟炸機所帶來的威脅。同時,使它們在戰略空軍中的主力地位,逐漸讓位于雷達反射截面積小、能攜帶各種武器、可高速低空和超低空或高空高速突防的變後掠翼轟炸機B-1B、Tu-22M、Tu-160以及飛翼式的隱身轟炸機B-2。高新技術的發展使B-52和Tu-95迅速落伍,但並沒有使它們退出歷史舞臺。這些轟炸機雖老,但仍保持著航程遠、載重量大和價格便宜等優勢。美蘇空軍正是利用了這些特長,加上改裝新的武器裝備,使這些老兵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