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MiG-19噴射戰鬥機

五十年代初,在經歷了米格15和米格17的成功後,米高揚帶領著自己的設計隊伍開始向音障發起衝擊。乍看好像不難,新發動機有了,大後掠角的新翼型有了,跨越音障指日可待。然而,在研製中遇到的問題遠遠超出了事前的想像,除了原型機頻頻回廠改裝外,還有一名試飛員在試飛中機毀人亡。

米庫林設計局在AM-5A軸流渦噴發動機上加上加力燃燒室,改型發動機提供了足夠的推力。米格19的第一架原型機在外型上和後來定型的米格-19的主要差別在於它用了T型尾翼(平尾在垂尾的最上端),機翼後掠角55度,頭部三門機炮中的兩門被移到翼根處,頭部空間被騰出來放火控及其他電子設備。1952年5月24日首飛成功(用不帶加力燃燒室的AM-5發動機)。但設計師們很快發現該原型機只能在向下俯衝時超過音速,在平飛時倒不靈。起初他們認為是發動機推力不足,遂換裝了帶有加力燃燒室的推力更大的發動機。然而飛機仍然頻頻進入螺旋,解決的辦法是把平尾從垂尾上部降到了垂尾根部且改變了翼刀的位置。可在高速時仍然不穩,平尾的位置再次被降低,直接安裝在機身後部。似乎還是不靈。試飛停止了,原型機被送回工廠改進。當時還是部門經理的貝立亞科夫等人想出了個辦法:用全動平尾!他們並且重新設計飛行控制系統,加大了垂尾面積以求更穩定。這回靈了,修改後的原型機於55年27日首飛,試飛計劃順利完成後被批准大批生產裝備部隊。

米格-19的原型機事實上打破了一項飛行速度世界紀錄,在那時候美國的超級佩刀機F-100還不能超過馬赫1.09。而米格原型機早就超過了馬赫1.3,改型原型機更達到馬赫1.46,但為了保密,設計局並未申報這一紀錄。

米格-19先後有16種改型,大部分未量產,只是用來測試不同的電子火控和武備系統,真正大量生產和比較有趣的改型有如下幾種:

米格-19P:即中國的殲6甲,頭部機炮被取消,進氣道上端和隔板中央加裝RP-1測距雷達(搜索範圍2公里)。於54年7月首飛,於
55年開始大量生產。它的主要性能指標為:最大速度(在一萬四千米處)是1255公里/小時;開加力由5千米爬到一萬米需1.85分,爬到一萬五千米需3.8分;實用升限:開加力時17600米,開加力且帶兩副油箱:16000米;最大航程:帶兩個760升副油箱)是2318公里。

米格-19PM:所有機炮均被取消,裝RP-2U火控雷達於進氣道上端及隔板中央,掛4枚K-5空對空飛彈。57年10月開始大量生產。

米格-19SV:為了打美國U-2等高空偵察機而發展的改型,機翼面積增大兩平方米,拆除兩門翼根機炮及飛行員座椅後的裝甲,專為飛行員研製了新的抗荷服和頭盔。實用升限19000米。

米格-19空中加油型:在左翼最外部加裝受油探頭,由Tu-16加油機予以加油加油在9千到1萬米,空速為450~500公里/小時時進行,燃油流量每分鐘1000升。此型非常成功,但是當時赫魯雪夫把大量軍費用於洲際飛彈,蘇聯空軍沒有足夠的錢來發展加油機,生產計劃遂不了了之。

在蘇聯,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而且實際上很多飛行員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裝米格-21的。但是在中國大陸,大批生產的殲6和殲6甲等卻是航空兵在60和70年代的主力戰機,長期被用於國土防空作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