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34雲豹裝步戰車/二代雲豹輪型裝甲車

 

(上與下)2015年8月中旬台北世貿航展中展出的CM-32搭載迫擊砲系統的衍生型,使用第一代CM-32裝甲運兵型的底盤;

後段步兵艙改為開頂式,容納了這套迫擊砲系統以及後端的數位射控系統。

(上與下)2015年8月中旬台北世貿航展中展出的CM-32迫砲車的戰鬥艙特寫,

此時迫砲系統搭配的是81mm迫擊砲。注意其俯仰與旋轉都由電力伺服驅動。

2016年1月上旬出現的雲豹30mm鏈砲車型(裝步戰車)照片,在2016年底展開作戰測評,

原定2017年投入量產, 實際上從2019年開始量產,被賦予「CM-34」的型號。

(上與下三張)2017年8月18日台北世貿航太國防展中公開展出的雲豹30mm機砲型裝步戰車

(上與下二張)雲豹30mm裝步戰車的30mm機砲塔,裝備一門ATK MK-44 30mm鏈砲、一挺7.62mm同軸機槍、

一挺7.62mm車長機槍、光電射控瞄準儀、雷射預警裝置、煙幕彈發射器(位於砲塔前部兩側)

等,砲塔後方有置物籃。此車服役後正式型號為CM-34。攝於2017年8月18日台北世貿航太國防展。

(上與下)2017年8月18日台北世貿航太國防展首度公開展出的第二代雲豹的M1車,改進了車體避彈造型,

將原本的扭力桿承載系統換成避震效能更好、可調整車高的液壓懸吊承載系統,並降低轉彎半徑、預留加裝浮游

推進的空間。此次展出的是迫120mm擊砲車型,之後雲豹可能發展的衍生型如105mm突擊砲、155mm自走砲等

都會改用第二代雲豹作為平台。

從後方看第二代雲豹的M1樣車。注意除了前兩對轉向輪之外,第四對車輪也可配合前兩輪轉向,

使轉彎半徑從第一代雲豹的11m降為9m。注意到車尾兩側騰出了空間,未來可以安裝浮渡使用的水噴射推進器。

從後方看第二代雲豹M1樣車。注意車尾艙門從原本向下開啟的坡板,改成向兩側開啟,可將車門開啟時間縮短一半。

相較於上圖2015年8月世貿航展展出的雲豹迫砲車,此種第二代雲豹迫砲車的頂部艙門從向上開啟改為兩側平推

開啟,在打開時不會增加車體側面高度而增加被敵方發現的機會。

(上與下)2019年5月下旬,M2樣車在集集的兵整中心209廠附近進行測試的照片曝光,外型又與M1樣車不同,

包括提高底盤高度、取消側裙板等。先前CM-32與M1樣車的車體與底盤是一體,M2樣車的底盤與車體則為

分立設計,能開發不同用途的車身結合在共通底盤上,利於發展多種車型。

M2樣車測試81mm迫擊砲的畫面。

(上與下四張)在2019年8月世貿國防展中展出的M2樣車,是迫砲車構型。

在2019年8月世貿國防展中展出的M2樣車車尾,艙門為兩側開啟式。

在2019年8月世貿國防展中展出的M2樣車,車尾戰鬥艙頂部打開露出迫擊砲;前部有一座遙控的7.62mm自衛槍塔,

而戰鬥艙旁邊放置的空拍機則是「無人機火砲前進觀測系統」,用來進行目標觀測與定位、彈著校正等工作。

(上與下)配備30mm機砲塔的量產型CM-34。攝於2033年8月12日台中清泉崗基地

(上與下二張)2023年9月23日湖口營區進行整體防衛展演的CM-34裝步戰車。

──by  Captian Picard

 


(1) (2) (3)

 

30mm機砲型:CM-34裝步戰車

在2015年5月下旬,搭載ATK 30mm鏈砲的雲豹IFV照片首度曝光。

依照2014年年底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對國防部、中科院質詢時的消息,雲豹裝步戰車版確定選擇美國ATK的Bushmaster 30mm鏈砲。原本台灣方面打算以引進技術的方式在台灣生產,但由於ATK開價約10億新台幣,台灣方面認為價格過高,因此決定直接向美國原廠購買而不在台灣生產。

依照2016年1月上旬的消息,雲豹的30公厘鏈砲車型的第一輛在2015年1月完成組裝,經過一連串測試,性能符合預期。雲豹的30公厘鏈砲裝步戰車在2016年底由陸軍開始作戰測評,如順利通過則在民國106(2017年)至民國110年(2021年)生產284輛。30公厘鏈砲車型使用ATK的MK-44 30mm鏈砲,砲身、進彈系統由ATK原廠購買,砲塔系統則由國內自行開發展整合,由軍備局209廠負責全車裝配 。ATK-44有效射程為2000m,選用的彈藥包括MK-239訓練曳光彈、MK-238高爆燒夷曳光彈及MK-928翼穩脫殼穿甲彈曳光彈,使用MK-928翼穩脫殼穿甲彈曳光彈時砲口初速每秒高達1400公尺 ,能輕易擊穿5cm厚的均質鋼甲,在2000公尺距離上能擊穿厚度100~110mm的垂直均質鋼甲。MK-44的火砲機構由電動馬達驅動,能有效降低故障機率、輕易排除卡彈,並可執行彈道鎖定,大幅提升戰場射擊精度。雲豹裝步戰車的砲塔的武裝包括一座ATK MK-44 30mm鏈砲、一挺7.62mm同軸機槍與一挺7.62mm車長機槍,砲塔正面兩側設有煙幕彈發射器 ,砲手光電瞄準儀整合第三代紅外線熱影像儀(解析度640x512)、CCD攝影機與雷射測距儀以及傳統光學瞄準通道,具備自動追蹤瞄準能力,射控與火砲系統都具備自動穩定能力。全車可攜帶420發30mm砲彈,可用彈種包括穿甲彈、高爆彈與訓練彈。

由於30mm鏈砲砲塔佔用的車內體積變大,壓縮到車內人員空間,因此雲豹裝步戰車參考國外設計,在外部兩側設置背包架,使乘車人員能將隨身裝備掛在車外,增加車內活動空間。另外,砲塔後方增設置物籃。

雲豹30mm裝步戰車後頂端,左側是「八觀全景系統」,光電籌載分為兩層,

下層的兩圈紅外線/可見光攝影機可融接成360度全週界影像,上層的光電旋轉塔則

提供較遠距離的探測能力。其右邊則是橫風感測器。

雲豹30mm裝步戰車火砲射擊的畫面

在2017年8月台北世貿國防展中首度公開展出的雲豹30mm鏈砲裝步戰車的砲塔頂部左後方裝有一具中科院開發的「八觀全景系統」,為車上乘員提供360度的影像監視偵察功能。其光電觀測塔分為兩層,下層設置多個CCD攝影機與紅外線攝影機,視野涵蓋360度,透過影像融接技術形成無縫隙的360度可見光/紅外線全景視場,使人員能掌握周遭近距離的狀態;而上層則是一個結合離紅外線/可見光攝影機的旋轉塔,用於觀測較遠的區域。「八觀全景系統」提供智慧頭戴顯示模組來向車上人員提供全景視野,此一頭戴顯示模組使用無線傳輸技術與系統連結。

在2017年9月底,台灣國防部與美國Orbital ATK(Alliant Techsystems Operations)公司簽署合約購買285組MK-44 30mm鏈砲,用於284輛CM-32的裝步戰車型(多出的一門用於測試之用),合約總值34億7662萬元新台幣,近期就可以開始交付。同時,消息傳出軍備局205廠打算自行產製ATK-44所需的30mm彈藥,初期評估是先到國外考察並採購相關生產設備,先建立單一彈種的生產線進行試製,規畫在2018年底前完成初期評估規畫,2019年編列預算開始執行,估計生產線設備的投資金額會超過10億元新台幣。

原訂配備MK-44機砲的雲豹裝步戰車在2017年底就可以展開量產作業,全案在民國110年(2021年)完成 ;不過由於2018年1月軍方宣布原先雲豹甲車底盤動力包件的承包商中興電工停權(見下文),隨後重新招標,直到2018年5月底才重新完成第二批284輛動力底盤系統的開標,因此雲豹裝步戰車型的生產也稍微延後。 因此,雲豹30mm機砲裝步戰車型在2018年會先完成四輛預量產型,經過測試之後,從2019到2023年進行量產作業,共生產284輛(含四輛預量產型)。

在2018年10月28日,國防部軍備局長房茂宏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證實,四輛配備國產30m鏈砲型雲豹甲車已於10月19日完成戰術驗證測評,62項主要測評項目全數合格,另62項次要項目只有2項不合格,總評已通過測評,符合陸軍作戰需求。完成測評報告後,陸軍將下達量產決心,照計畫生產284輛,配賦由戰規司決定。此外,軍備局計畫研製輪型105公厘戰砲甲車,房茂宏則表示,此型車載台將會採研改的八輪甲車研構新車型,火砲也會採用新設計。

審計部曾指出,雲豹甲車40公厘榴彈機槍車型(即APC型)已全數撥交各軍種,但30公厘鏈砲車型研製暨相關後勤能量整建情形未盡周妥,肇致全車產製期程耽延亟待研謀改善;而關於雲豹甲車製期程耽延原因,審計部歸納出三大主因,分別是「軍備局對於30公厘機砲及彈藥籌獲決策前後不一」、「生製中心未依規定及計畫期程,訂定研發測試評估計畫並據以執行」、「陸軍司令部未依規定建立維修保養料件存量基準並納儲供補,急缺料件亦未能依交貨期妥為規劃受補期程」等。依照審計部的資料,陸軍司令部統籌辦理「迅馳專案」建案作業,於民國95至110年度(2006至2021年)匡列預算581億8472萬餘元,分批籌獲「40公厘榴彈機槍裝步戰鬥車」、「指揮車」368輛,以及30公厘機砲裝步戰鬥車284輛,並委託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負責產製;其中,30公厘機砲裝步戰鬥車的砲塔系統研製,由軍備局生製中心第205廠製供30公厘機砲,並由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砲塔與機砲整合成全砲塔系統後,再送至軍備局生製中心第209廠執行車載整合組裝;但4輛30公厘機砲型的雲豹測試良久,機砲的對空與高射角射擊一直未獲滿意結果。而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立委蔡適應則表示,30鏈砲量產預算已解凍,4輛樣車驗評已結束。

國防部在民國107~108年(2018至2019年)編列50億7347萬2000元預算進行雲豹30mm機砲車型的作戰測評,由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產製4輛裝備30mm鏈砲的試製雲豹IFV,從2018年7到10月由陸軍完成初期作戰測評驗證。確認各項功能、性能均符合作戰需求規範,隨後於2018年12月12日下達量產決心,總計284輛量產型雲豹IFV計畫在民國108年至112年(2019至2023年)陸續交付陸軍,其中在2019年預定交付陸軍26輛、憲兵指揮部6輛(配屬於裝甲憲兵營,防守台北市中樞)。

 在2019年5月下旬,雲豹30mm機砲車型參與漢光35號演習在屏東的「聯合灘岸殲敵作戰實彈射擊」課目,軍方在公開消息中首次稱之為CM-34。

在2020年4月21日,台灣國防部駐美軍事代表團發布修正決標公告,以38億1731萬3520元新台幣總額,向美國Alliant Techsystems Operations (ATK)LLC公司購買30公厘MK-44 30mm鏈砲。此案原在2017年9月底公告,採購數量為285套MK-44鏈砲,合約總值34億7662萬元新台幣;此時,因配合任務需求增購26套MK-44鏈砲,總計增為311套,經費追加近4億元新台幣,因此修正決標公告。

雲豹30mm機砲車型參與2019年5月漢光35號演習的畫面。

軍備局30mm鏈砲「拼裝彈」疑雲

依照2022年3月8日「菱傳媒」報導,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205廠原規劃要在2020年底完成ATK-44 30公厘MK-239訓練曳光彈,並要進行量產;然而依照「菱傳媒」接獲的消息,軍備局不僅未完成MK-239訓練曳光彈戰術測評,連首枚訓練曳光彈原型彈都未完成,投入數十億元新台幣增購的生產設備閒置至今,而陸軍及憲兵所屬的CM-34雲豹裝步戰車已無30mm訓練彈可進行射擊訓練。

先前國防部軍備局曾表示,軍備局第202及205廠規劃於2019年起至2021年完成ATK-44所需的30公厘穿甲彈、高爆彈及訓練彈等3項彈藥研製,並可在2021年起陸續量產;之後,軍備局陸續在台灣進行招標購買MK-239訓練曳光彈、MK-238高爆燒夷曳光彈及MK-928翼穩脫殼穿甲彈曳光彈的零件。MK-44 30鏈砲的美國原廠ATK公司,一開始就希望能夠技轉給台灣軍備局;然而,最後招標結果卻是由台灣廠商以低價搶標的方式,提供美商GD公司所生產的彈藥零附件,在軍備局205及202廠「自行組裝」。軍方內部消息稱,此批30mm訓練彈、高爆彈及穿甲彈並非由美國GD公司授權生產,軍備局205廠引進零件的組裝過程也沒有經ATK或是GD方面的認證,使其安全備受質疑;軍方內部人士批評,「軍備局採購這批零附件的錢,恐怕成為嚴重浪費。而軍備局205廠內部也有人士質疑,「明明是A是原廠貨,高層卻要買非原廠的G公司的零組件,害他們只能用土法煉鋼的方法進行組裝」。而台灣陸軍內部也了解這項問題,對軍備局「土法煉鋼」自行組裝30mm鏈砲彈持保留立場,陸軍內部還討論「這批自行組裝的30鏈砲彈,若交給陸軍所屬的CM-34裝步戰鬥車進行試射,一旦損傷MK-44鏈砲砲管,最後責任歸屬問題還不要要由陸軍來解決」,最後決定不提供CM-34給軍備局試射。

「菱傳媒」稱,軍備局在2021年初將這些「拼裝彈」送到大福兵器測試場進行測試,結果命中率只有ATK原廠的一半不到;然而,軍備局卻要求陸軍將這些彈藥供部隊使用,陸軍司令部「以拖待變」,下令將此案給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步訓部)專案小組進行研究。直到2022年上旬,軍備局自行拼「裝」的30mm鏈砲訓練彈,始終無法上陣試射。軍備局內部人士透露,陸軍步訓部專案小組所提出的改進要求,包括庫儲時間、耐潮層度等,都比美軍規範還高,「根本不可能做得到」。因為步訓部提出超嚴苛的要求,軍備局長吳慶昌中將日前特別前往步訓部主持專案會議,最後裁定依原陸軍所提出的作戰需求進行30mm彈的研改,並在今年(2022年)內完成合格「原型彈」的製造,並經陸軍戰術測評合格後,才會進行量產。至於之前送到大福兵試廠所測試的30mm彈的問題,軍備局官員解釋說,那一批是內部的試製彈,其中還有許多關鍵技術有待突破,也還有精進空間;未來在原型彈的生產製造時,這些問題都會完全解決。

在2020年6月,軍備局生製中心主任朱建群少將向媒體透露,205廠所生產的30公厘訓練彈,可在2020年底正式向公開;然而,朱建群卻在2020年9月遭新北地檢署檢察官以貪污罪起訴而去職,而其一手主導的30公厘訓練彈的自製生產即開始問題重重。2021年2月7日,有消息質疑此種自製30公厘訓練彈的成效,以及軍備局向陸軍借30mm鏈砲進行試射的問題,國防部還特別發布新聞稿澄清說,「30公厘機砲彈藥第一階段技轉合作,已於2019開始執行,目前已完成組裝測試,狀況正常,符合原廠彈藥品質要求;第二階段自製作業均符合規劃期程,預於今年底(指2021年)完成初期作戰測評。」國防部還進一步指出,「研發初期即由生製中心增購測試鏈砲,無需向陸軍或中科院調借砲管情事。國防部強調,30公厘機砲彈藥,均依規劃期程執行研發、測試,籲請國人持續支持建軍備戰與推動國防自主之決心。」

2023年12月16日自由時報導,依照國防部預算書與預算解凍報告內容顯示,自2006年至2023年編列611億餘元新台幣預算,量產683輛「雲豹」八輪甲車的專案,包含CM-32指揮車與CM-33戰鬥車,以及CM-34 30公厘鏈砲裝步戰鬥車,到2023年12月完成最後一批CM-34 30mm鏈砲戰鬥車交裝,代表全案683輛各型雲豹八輪甲車生產作業全數結案。其中,CM-32指揮車與CM-33戰鬥車已在2017年底全數交付完成,CM-34 30公厘鏈砲裝步戰鬥車分別交付陸軍及憲兵部隊,最後一批在2023年12月底完成撥交給花東地區的陸軍部隊。

 

第二批雲豹甲車動力底盤系統招標(裝步戰車型)

中興電工負責的雲豹甲車第一批動力系統合約在民國105年(2016年)11月1日履約完畢。隨後在12月13日,國防部宣布,由於中興電工下屬承包商涉嫌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9廠倉庫管理員李迪光行賄為由,終止前述契約(包含中興電工取得的雲豹動力系統第二、第三批採購案的優先議約權),並於12月21日以政府採購法第101條第1項第12款情形,告知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將中興電工停權處分一年。

隨後中興電工在2018年1月4日對外表示,隨即提起聲請停止停權處分執行程序,並將於時限內提出行政訴訟,以求回公司信譽與應有權益。中興電工宣稱,在民國101年(2012年)1月31日取得國防部軍備局採購中心「動力底盤系統乙項」,並於當年2月10日與國防部軍備局採購中心簽訂訂購軍品契約,全案在民國105年(2016年)11月1日履行完畢且驗收合格付款在案;中興電工認為,其下包商給付承攬報酬給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9廠倉庫管理員,是正當的商業給付行為,國防部卻將之曲解成下包商涉嫌給付仲介費,並以此為唯一理由,終止契約並宣布中興電工停權一年,對中興電工並不公平;而該審議判斷也非「終局決定」。

終止與中興電工合約後,國防部在2018年3月21日重新公開招標雲豹裝甲車動力系統採購案,採購數量為280套,總預算為45億7000萬元,這是蔡英文政府任命的第二位國防部長嚴德發上任後,國軍第一個重大採購案;相較於首批採購使用「最低價格標」,第二批採購改為「最有利標」以防止再度出現廠商低價搶標。然而,相較於2012年初第一批招標打算以78.64億新台幣採購326套,平均每套約2412萬新台幣,中興電工以48.88億得標(平均每套1499萬),此次45.7億採購280套,平均每套1632萬新台幣,首批單價不僅比2012年低得多,也只稍微高於當時中興電工低價搶標的價碼。由於雲豹第二批採購標案價格偏低,台灣業界廠商興趣缺區,導致首次招標因參與廠商不足而流標;隨後國防部再度開標,並臨時公告「招標文件修改」而延後,改為4月18日開標。

在2018年5月24日,高僑與信鋐工業共同標得國防部雲豹甲車動力底盤系統標案,決標金額45.64億新台幣,兩家公司受領金額各佔50%(各22.82億元 含稅),產製284套動力底盤系統(前四輛為測試評估的小批量生產型),履約期間從民國107年(2018年)5月28日至民國112年(2023年)3月15日。隨後在2018年6月初,台灣軍方表示雲豹八輪甲車量產計畫進入新的階段;先前378輛(含裝備40mm榴彈機槍的運兵車型以及指揮車)已經完成量產,後續30 mm裝步戰車型(也就是第二批招標的284輛底盤,見下文)的生產作業緊接著展開,在2018年內進行初期小批量生產4輛,並且進行各項作戰評估;若一切順利,在2019年進入量產型的生產作業,生產後續的280輛。

然而在2019年1月27日,消息傳出承包雲豹「動力底盤系統」高僑公司未能按時履約,第一批30套本該在2018年12月24日交付;高僑公司曾在2018年12月3日針對契約藍圖規格提出疑義,但軍備局第209廠於12月27日函復高僑公司,並要求廠商如期交貨,如逾期交貨則依契約計罰。而高僑公司相關人士則雖然未說明「契約藍圖規格」的疑義問題,但他強調,高僑公司會儘速執行履約。

新聞提到,有國防部後勤官員質疑,國軍目前對得標廠商的履約督導「完全失靈」,無法掌握公司的製造及履約等能力、財務狀況等,等於是重蹈獵雷艦「慶富案」的翻版,整個履約時程一再往後延,也讓國軍建軍期程延後。軍備局對此則強調,軍備局均依規定執行;軍備局第209廠分於去年(2018年)6月26日、9月28日及12月4日實施3次履約督導,並於去年(2018年)7月26日及8月28日實施2次生產進度訪查,確認承包廠商進度,並提醒承商高僑公司務必依契約時程交貨。

 

81/120迫砲車發展歷程

在2013年世貿航太展中,軍備局202廠首度公開車載迫擊砲系統,可整合在包括CM-32在內的國軍各式裝甲載具上。此種迫擊砲是因應陸軍司令部規劃的「新型81公厘迫擊砲車」的換裝需求,從民國99年年(2010年)展開研發工作,並在民國100年結合中科院及第209廠進行整合裝甲車的研製。軍備局首先進行「電控伺服系統」以及「武器及射控系統整合」工作,然後進行「新型81公厘車裝迫砲系統研製」。

此種迫擊砲系統相容於國軍現有的81mm與120mm迫擊砲(射擊解算時需使用不同的參數),採用前膛裝填,俯仰角範圍+45~+85度,底座能360度水平旋轉,俯仰與旋轉都以電控伺服機構驅動,並配備射控電腦單元以及數位化的火砲控制系統,使火砲射擊解算和瞄準自動化,能提高整備與射擊速率、精確度,並大幅減輕人員負荷,砲班的編制可從以往的五人減為四人。射控系統結合GPS衛星定位接收器、指北儀、傾斜感測器等,可以精確獲得迫砲系統的大地座標與車體姿態。相較於過去人力操作的81mm或120mm迫擊砲,每個砲班平均要花費5到6分鐘來進行彈道計算與射擊準備,而此種自動化迫擊砲則將備便的時間大幅縮短到30秒 ,完成射擊後也只需約30秒左右就能收砲並離開陣地。此外,此種迫擊砲系統擁有砲身駐退復進機,可大幅抵銷發射時的後座力(從原本120噸降至30噸),提高了射擊穩定性,並簡化連續射擊時的彈道計算、加快射擊速率。此外,為了減輕人員操作負荷,軍備局202廠還配合81mm與120mm迫擊砲開發出半自動裝填系統,砲班人員只需將砲彈放入裝填系統後部,系統就會自動將砲彈舉升至砲口並放入砲膛,而不需要靠人力將砲彈抬起送入砲口,可有效節省人員在持續作戰時的體力。除了傳統的迫擊砲彈之外,此迫砲系統還能相容於軍備局新開發的增程型XTC103 81mm迫擊砲彈,射程從原本4.8k提高到6km。

搭載此種迫擊砲系統的雲豹裝甲車採用傳統的開頂式構型,迫擊砲系統裝置於後段步兵艙。在2015年4月,202廠首度公布此種雲豹搭載81迫砲系統的概念車,在研製、整合、射擊測試中都符合標準;軍備局202與209廠以及陸軍在2016年展開81mm車裝迫砲系統配合雲豹裝甲車的初期作戰測試評估,確認符合所有需求規範後,就投入前期小批量生產。

2015年8月世貿航展中展出的車載迫擊砲系統特寫,裝置於雲豹的戰鬥艙內,

此時配合的是81mm迫擊砲。

(上與下二張)軍備局在2015年8月世貿航太展中展出的迫擊砲半自動裝填系統,

砲手只需將砲彈放在後部揚彈機上,裝填系統就會將砲彈舉升至砲口並放入砲膛,

大幅減輕了砲班人員的體力消耗。圖片展出的是120mm迫擊砲,此外也配合81mm迫擊砲。

 

 

第二代雲豹(M1、M2樣車)

在2017年8月18日台北世貿航太國防展中,軍備局209廠首度公開展出第二代雲豹的「M1樣車」。軍備局發展「二代雲豹」樣車底盤時,共計有「外觀設計」、「轉向系統」、「承載系統」及「環周影像」等14個研改項目。相較於原版雲豹,「M1樣車」改進了車體避彈造型,車體兩側外掛裝甲由原本的平直造型改成楔型(角度經過計算),此裝甲採用中空結構(第一代雲豹的附加裝甲使用蜂巢結構),防護能力有所提升。經過改良後,第二代雲豹車內容積比第一代雲豹增加約600公升,車體重量也略為增加。原本雲豹車尾採用向下開啟的坡板,使步兵易於快速上下車,「M1樣車」由於主要是為了發展火力投射型號而非搭載步兵,所以改用向兩側開啟的艙門,開門時間從第一代雲豹的7秒大幅降為3秒。此外,最初雲豹的人員艙蓋是向上開啟式,「M1樣車」的車頂人員艙蓋則改為向左、右移動開啟式,如此可避免艙蓋阻擋砲塔射界,也使敵方比較不容易觀察到雲豹人員打開艙門出入的時機。

承載方面,「M1樣車」以避震效果更好、可調整車高的液壓懸吊承載系統,取代原本的扭力桿承載系統;除了前兩對轉向輪之外,「M1樣車」的第四對車輪也由電子控制配合轉 向(因此全車有六個轉向輪),使轉彎半徑從原本的11m降為9m。此外,「M1樣車」還引進監控車體周遭環境的全週界攝影系統(包含16具布置車體各處的攝影機),車內人員能輕易掌握車體四周近處的動態。此外,「M1樣車」也考慮了浮渡的需求,車體具有水密、排水能力,具有足夠的預留浮力,車尾兩側也騰出了空間,能根據軍方要求來加裝浮渡用的水噴射推進器。 

在2018年12月13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審查民國108年度(2019年)國防預算時,國防部軍備局長房茂宏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披露,軍備局目前正研發的新型八輪迫砲車,在2019年為「輪型迫砲車研製案」編列1449萬餘元,2019年可完成第二輛樣車,提供陸軍進行戰術測試。依照此時的消息,軍備局數年前研製第一輛八輪迫砲車(採用第一代雲豹的底盤,曾在2015年8月世貿航太國防展公開展示),因車體懸吊系統過高、影響操作,陸軍未下單採購。由於陸軍仍有八輪迫砲車的需求,軍備局因此依陸軍作戰需求,另外研製新式八輪迫砲車。軍備局209廠雖然局以「輪型迫砲車研製案」,在2018年製出第二代雲豹甲車的M1樣車,但為了滿足新迫砲車的戰術需求,軍備局又另外開發新設計的「M2樣車」,以瑞士食人魚(Piranha)裝甲車為目標,軍方內部稱M2樣車為「真雲豹二代」,在2019年亮相;M2樣車全車底盤與M1樣車結構完全不同,車殼與車身採分離設計。

根據軍備局所提供新式八輪迫砲甲車的資料顯示,新式車裝迫砲系統具備「制退復進機」,能減低70%以上後座力,增加射擊精準度;此外,系統採用電控伺服驅動,並擁有內建彈道計算機。新式迫砲系統的反應時間大幅縮短,停車後的射擊前準備工作從以往的55至6分鐘縮短為30秒,完成射擊後也能在30秒內收砲,並可立即開車變換陣地、重新部署。軍備局表示,為增加迫砲的有效射程,軍備局特別開發XTC103 81公厘增程彈,射程可達6公里(現有81迫砲砲彈射程4.8公里),可大幅降低遭敵方反擊的可能性。陸軍預估除了已經生產的裝甲運兵車型(APC)以及30m機砲裝步戰車型(IFV)之外,後續發展的衍生型如迫擊砲車、105mm突擊砲車以及155mm自走砲車等,都會改用第二代雲豹當作底盤。

 

第二代雲豹「M1樣車」的前兩對轉向輪,可以看到液壓承載系統。

2017年8月18日台北世貿航太展中展出的第二代雲豹「M1樣車」是迫砲車構型。

 

在2019年5月下旬,M2樣車在位於集集的軍備局209廠附近的濁水溪床進行地形測試的照片曝光,其外型類似新加坡Terrex裝甲車。M2樣車與先前的CM-32以及M1樣車最大的不同在於,CM-32與M1樣車底盤與車體是一體設計,而M2樣車則是全新設計,底盤與車體各自獨立,如此更有利於發展不同衍生車型,為不同的需求發展專屬優化的上部車身並結合在同一底盤。相較於M1樣車,M2樣車底盤離地高度增加,液壓懸吊系統可調整高度,增加越野能力並提高迫砲射擊精度;此外,M2樣車 繼續使用M1樣車的六輪轉向技術,且車身取消側裙內縮,轉向半徑也更為縮小,在狹小道路空間的操作能力增加。

在2020年1月27日,「上報」報導,由軍備局209廠研發的「第二代雲豹」M2迫砲車,已完成計畫中的128項的戰術測試,將汰換陸軍機械化步兵旅現役的CM22型120mm迫砲車與CM23型81mm迫砲車。軍備局表示,搭載81mm迫擊砲的「輪型迫砲車新式底盤」由軍備局209廠負責研製,2017年建案執行研發,2019年5月完成了「雲豹二代」M2樣車,2019年9月起執行包括長途機動、沙灘、溪谷地形驗證等128項戰術測試(含5項參數蒐整);其中,「越野地形通過性」有55項、「迫砲射控系統」有44項,「通信系統整合」有29項。官員透露,M2樣車在九鵬沙灘驗證、濁水溪河床通過性及水深1公尺涉水驗證等,都符合陸軍要求;尤其是車高調整系統在通過濁水溪河床時順利完成驗證,確認M2樣車的底盤系統穩定性、各系統可靠度,均優於現役的第一代雲豹底盤。在完成長途機動油耗驗證,M2樣車自集集兵整中心自行駛往中庄營區,然後駛往鳳山步兵學校,最後駛往屏東九鵬基地沙灘進行測試。通過陸軍的嚴格測試,新一代雲豹通用載台設計概念驗證工作已經完成,而第一代雲豹的載台目前並不打算進行進一步研改。

此種新型迫砲車的迫擊砲系統結合了定位定向系統、彈道計算機,具備自動解算、自動驅動定位,同時搭配「無人機火砲前進觀測系統」來確認目標位置以及彈著確認,提升首發命中率。此種新型車載迫擊砲採新型制退復進機,可有效降低射擊後座力,並維持較高妥善率。新型車載迫擊砲系統採用模組化設計,能輕易更換81mm或120mm迫擊砲身。新型81mm車載迫擊砲最大射程6000公尺(使用XTC103 81公厘增程彈時),最大射速每分鐘30發以上。

「上報」也表示,軍備局官員也表示,下一階段將以M2樣車為基礎,研發代號為「獵豹專案」的105公mm砲車,以5年時間、預算新台幣7億7884萬元進行研發,從2019年進行到2023年;其中,2019年進行武器系統規劃、料件獲得以及專業訓練,2020年進行系統整合、技術指導等,2021年進行整合測試,2022年為研發測評,2023年進行初期作戰測評,全案預計在2023年以前製造2輛105mm砲原型車。為了讓「獵豹」專案更加順利,軍備局第202廠已進行生產機具更新,並籌建關於製造砲管等部件的產能與設備,以達成砲塔、砲管自製的目標。而全車整合設計工作也會與中山科學研究院合作,以降低研發風險。

81迫砲車升級為120迫砲車

根據2020年6月8日聯合報的消息,此時台灣陸軍有意將第二代雲豹81mm迫擊砲車升級為120mm迫擊砲車。聯合報報導稱,搭載81mm迫擊砲的雲豹M2樣車在去年(2019年)年底完成戰術測評後,陸軍卻認為僅搭載81mm迫擊砲並不符效益,希望在短時間內改成裝載120mm迫擊砲,甚至應研發120mm迫砲塔(早年聯勤曾展出雲豹換裝120mm迫砲塔的概念圖,但後來沒有下文)。聯合報稱,去年(2019年)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陸軍年會中,台灣陸軍計畫處某位將領在會場與歐洲先進迫擊砲系統(AMOS)的廠商接觸,探詢合作生產或輸出AMOS雙聯裝120mm車裝迫砲砲塔的可行性。

依照「聯合報」引述軍方消息,針對輪型戰砲甲車的需求,陸軍兵監單位在討論初期,曾堅持應搭載120mm迫擊砲為主(配備旋轉砲塔,火砲為自動化後膛裝填,並裝備射控系統),機步旅全部使用120迫砲車,步兵、特戰單位裝備81迫砲車;但當時軍備局找陸軍司令部妥協,先研製系統簡單的開頂式迫砲車並裝備81mmmm迫擊砲,同時研製、外購或合作生產120mm迫擊砲塔,等未來成功後再將現有81mm迫擊砲車升級為120mm砲塔。軍備局認為,軍備局202廠雖與中科院完成30鏈砲塔砲塔研發,但目前並不具備研製120迫砲塔的能量,迫砲自動裝填機制也還在由中科院研發中。

「聯合報」引述知情將領表示,美國陸軍使用八輪裝甲車的史崔克(Stryker)旅的營、連級單位,迫砲車全部都是120mm迫砲,連級120迫砲車內另攜帶1門60mm迫砲,營級120迫砲車內則攜帶1門輕型地裝81mm迫砲,具備彈性的火力選項。

聯合報引述軍備局官員透露,雲豹M2樣車原始設計就能更換81與120mm兩種口徑的迫擊砲系統,研製初期就曾驗證過搭載120mm迫砲,並曾進行實彈射擊,提升為120mm迫砲車沒有問題,全案目前正依陸軍需求進行調整。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