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葉級巡防艦 

(上與下三張)拉法葉級巡防艦是全世界第一種在艦體上全面引用匿蹤技術的艦艇,外型簡潔而前衛。

圖為首艘本級艦拉法葉號(La Fayette F-710)。

拉法葉級由20個分段構成;灰色是鋼製結構,黃色是木質與樹脂構成的低反射信號複合材料結構(涵蓋艦首外罩、

桅杆、後部上層結構等)。

1989年法國勒布爾熱海軍展展出的第二批FL-3000(防空型)模型,主桅杆頂加裝ARABEL

相位陣列雷達,前部裝置16管垂直發射器來裝填Aster-15防空飛彈。由於冷戰結束後預算刪減

,第二批防空版FL-3000未能實現。

保存在法國國防裝備總局(DGA)流體測試中心的FL3000第二批防空防空巡防艦模型,以第一批FL3000

(拉法葉級) 為基礎,加裝ARABEL相位陣列雷達與Aster-15防空飛彈系統的組合。 

由後方看拉法葉號的船艛,可以看到許多細緻的雷達匿蹤處理。首先,整個上層船艛都由單純的平面舷牆包圍,

外型十分簡潔,兩個桅杆也是帶有傾斜角度的多面體構成。艦尾海響尾蛇防空飛彈以及艦體中部

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外部都裝置擋板使表面平整,後桅杆頂的DRBV 15C海虎二式使用雷達回波較小的

平板陣列天線。艦體兩側施放小艇的艙口由可降低雷達截面積的簾幕遮蔽,要收放小艇時才向上捲起。

三艘在造船廠的拉法葉級,最右邊是仍在艤裝中的三號艦柯爾貝特號(Courbet F-712)

拉法葉級二號艦Surcouf(F-711)。

(上與下)拉法葉級三號艦柯爾貝特號(Courbet F-712)


(上與下)在乾塢內維修的柯爾貝特號(Courbet F-712)

(上與下)在乾塢中維修的拉法葉級阿柯尼特號(Aconit F713)

拉法葉級艦橋頂部的DRBC 33F Thompson-CSF Castor 2J I頻射控雷達,雷達左側有光電追蹤單元。此外,

雷達基座兩側各有一具Sagem TDS 90 VIGY光電偵測/瞄準系統。

拉法葉級Guepratte(F714)的機庫內,可以看到海豚式直昇機以及用來牽引的魚叉輔助降落系統的軌道與滑車。

拉法葉級Guepratte(F714)的上層結構中部,此為飛魚反艦飛彈的安裝位置。

拉法葉級Guepratte(F714)的艦尾直昇機庫,可以看到甲板上的魚叉輔助降落系統滑軌。

 (上與下)拉法葉級Guepratte(F714)的輪機控制室。 

 

(上與下)拉法葉級阿柯尼特號(Aconit F713)的戰情中心,可以看到TAVITAC 2000 作戰系統的顯控台。

 

(上與下)拉法葉級阿柯尼特號(Aconit F713)的艦橋。

拉法葉級三號艦柯爾貝特號(Courbet F-712)主機艙內的柴油發動機。

柯爾貝特號(Courbet F-712)在2021年上旬即將完成壽命中期升級時的照片。直昇機庫上加裝一座六聯裝

Sadral六聯裝西北風防空飛彈發射器來取代原本的海響尾蛇,而後桅杆的海虎二型雷達也換用一個

低雷達截面積天線。

柯爾貝特號(Courbet F-712)在壽命升級工程換裝的Thales KingKlip Mk2中頻艦首聲納的圓柱型陣列。

柯爾貝特號(Courbet F-712)在壽命升級工程中,把戰鬥系統升級為SENIT FLF,是SENIT 8的輕量版本。

此為SENIT FLF的雙屏顯控台。

柯爾貝特號(Courbet F-712)在壽命中期升級工程中,戰情中心增設的大型戰術態勢觸控屏,

用來顯示戰場態勢以及支援戰術決策。

DCN在1990年代初以拉法葉型為基礎推出的主權型(Souverainete)巡防艦。

此圖可能是用來競標1990年代上半聯合大公國巡防艦案的加長版本。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拉法葉級巡防艦/法國(La Fayette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法國/Lorient Naval Dockyard
尺寸(公尺) 長125 寬15.4 吃水4
排水量(ton) 標準3230

滿載36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AD

SEMT-Pielstick 12 PA6 V 280 STC柴油機*4/20800

雙軸CPP

航速(節) 25
續航力(海浬) 7000/15節

9000/12節

偵測/反制系統 Thomson-CSF DRBV 15C海虎二式(Sea Tiger Mk.2)E/F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

Racal 1229 (DRBN 34A) I頻導航/直昇機管制雷達*2

Dassault ARBB-33 H/I/J頻電子反制系統

Saïgon ARBG 1、Maigrent ARBG 2或Thales ARBR 21 (DR 3000S) 電子截收系統

CSEE Dagaie Mk.2 AMGL-1C干擾絲發射器*2

射控/作戰系統

Thompson-CSF TAVITAC 2000 (SENIT 7)戰鬥系統(F710、F712、F713從2020年起升級為SENIT FLF)

Thompson-CSF CTM整合光電/雷達射控系統(整合有DRBC 33F Thompson-CSF Castor 2J I頻射控雷達、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1

Sagem TDS 90 VIGY光電偵測/瞄準儀*2

DIBV-10吸血鬼(Vampire)紅外線追蹤系統

Chess Dynamics海鷹(Sea Eagle)雷達/光電射控系統(FCRO)*2(F710、F712、F713從2020年起加裝)

Syracuse 2衛星通訊天線(SATCOM)

OPSMER決策支援系統

聲納 Thales KingKlip Mk2中頻艦首聲納(F710、F712、F713從2020年起加裝)
乘員 153,必要時可增加15名陸戰隊員
艦載武裝 Mod 1968 CADAM II 100mm 55倍徑艦砲*1

Giat 20FS  20mm機砲*2

12.7mm機槍*2

四聯裝MM-40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2(F710、F712、F713從2020年起升級為MM-40 Block 2)

Thomson-CSF八聯裝海響尾蛇CN-2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1(使用VT-1短程防空飛彈,艦上共儲有24枚。F710、F712、F713從2020年起拆除)

Sadral六聯裝西北風防空飛彈發射器*1F710、F712、F713從2020年起加裝)

Dillon Areo 7.62mm火神機槍(2011年起加裝)

艦載機 AS-565或NFH-90反潛直昇機*1
數量 原先預計六艘,爾後減至五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F-710 La Fayette 1990/12/15 1992/6/13 1996/3/22
F-711 Surcouf 1992/7/6 1993/7/3 1997/2/7
F-712 Courbet 1993/9/15 1994/3/12 1997/4/1
F-713 Aconit (ex Jaureguiberry) 1996/8/5 1997/6/8 1999/6/6
F-714 Guepratte 1998/10/1 1999/3/3 2001/10/27
F-715 Ronarch(已取消)



  參考資料:全球防衛雜誌391~393:拉法葉級巡防艦的誕生與發展(張明德著)

全球防衛雜誌395:拉法葉級巡防艦的外銷型(張明德著)

La Fayette : Il y a 20 ans, la France inventait la frégate furtive--Publié le 28/07/2016 par Vincent Groizeleau


  

前言

全世界率先引進艦艇匿蹤技術的首推蘇聯,其在1970、80年代推出的數種艦艇如基洛夫級莫斯科級光榮級等 都採用了傾斜式的上層結構造型,並以同樣擁有傾斜造型的塔狀結構取代傳統的格子桅,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分散雷達反射波,從而降低雷達截面積(RCS);然而 這些艦艇僅少量地採用了上述概念,整體艦型輪廓還是相當複雜,艦面仍然裝備林立,因此匿蹤效果並不算很好;而在其他如降低聲噪、紅外線訊號等方面,前述蘇 聯艦艇似乎也未加以考慮。1990年代初期 開始服役的一些歐美新艦艇如英國Type-23巡防艦、美國柏克級 (Arleigh Burke class)飛彈驅逐艦以及荷蘭道爾曼級 (Karel Doorman class)巡防艦開始 局部地引進降低RCS、聲噪、紅外線訊號的技術,但同樣只能算是局部應用。而全球最早在艦體設計上徹底考量降低各種跡訊 的設計,就是法國在1980年代後期設計的拉法葉級 (La Fayette class)巡防艦。

發展過程

在1980年代初期,法國海軍規劃新巡防艦來取代1960年代服役的里維埃艦長級(Commandant Rivieire class,另有專文介紹),任務涵蓋維護法國經濟海域與海外殖民地等低強度勤務,法國海軍稱此類遠洋巡邏艦為「avisos」。法國軍隊船艦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et Armes Navales,DCAN,1991年改名為DCN)(註)在1981至1983年進行概念設計,在1984年正式推出一種稱為FL-25的巡防艦設計(另有專文介紹),基本上是1980年代為沙烏地阿拉伯建造的FL2000麥地納級 巡防艦( al-Madina class)的衍生版。原本法國海軍打算在1985年完成FL-25的設計,在1986與1987年分別開始建造頭兩艘此型艦艇(法國海軍首批打算訂購三艘);然而由於同時期法國海軍也開始建造昂貴的凱旋級(Le Triomphant class)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在經費壓力下,FL-25巡防艦計畫遭到擱置(當時打算擱置2年)。

在計畫延後的期間,法國海軍也因應當時國際局勢的演變以及海軍發展的趨勢,重新檢討新一代巡防艦的需求。首先在1982年的英阿福克蘭群島戰爭,是二次大戰以來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正規海空作戰,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折損六艘作戰與運輸船艦,包含兩艘皇家海軍倚重的Type 42飛彈驅逐艦,此外還有多艘艦艇中彈受創,作戰結果引發全球各國海軍的高度關注。戰爭期間Type 42的雪菲爾號(HMS Sheffield  D80)在絲毫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遭到法製飛魚反艦飛彈命中,此外兩艘採用全鋁製上層結構的Type 22巡防艦中彈後陷入大火焚燬,使當時各國海軍紛紛檢討船艦防空系統是否能有效因應體積小、掠海飛行的第二代反艦飛彈,同時檢視現有船艦建材、消防損管措施是否能因應實戰考驗。

此外,1980年開始的兩伊戰爭,到1986年間開始進入白熱化的油輪戰,伊朗、伊拉克雙方都攻擊彼此在波斯灣上的油輪,使得波斯灣的海運線蒙受空前威 脅;包括美國、蘇聯等都派遣軍艦進入波斯灣霍姆茲(Ormuz)海峽等水域執行護航。在當時,法國海軍無論是政策、作戰準則流程與裝備,並不足以有效擔負這一類任務;在 這類護航任務中,軍艦 必須擋在民船與攻擊來源之間,直接暴露在敵方反艦飛彈威脅之下(伊朗的船艦、飛機、鑽油平台、岸上基地都可能發射反艦飛彈)。在充滿往來民船的海域中,護 航的軍艦的敵我識別面臨很大困擾;即便發現了敵方發動攻擊的跡象(例如發現可疑飛機、船艇或遭到射控雷達鎖定),軍艦也 無法擁有先發制人開火的權力。

依照前述作戰環境的演變,1980年代初期完成的FL-25巡防艦設計,顯然無法適應日趨嚴苛的作戰需求。法國海軍調整了新一代巡防艦的任務設定,主要就 是在伊朗革命衛隊 海軍的威脅之下為油輪護航,而且沒有先開火的權力,必須被動承受敵方第一擊;為此,船艦必須能有效進行被動防禦作戰,化解隨時可能來襲的反艦飛彈攻擊,能在高風險環境下獨立作戰,而不需要仰賴空中掩護。因此,新巡防艦需裝備自動化、高效率的防禦系統,尤其是完備的電子戰軟殺系統(含ESM電子截收、ECM電子反制以及誘餌系統),發現飛彈來襲時在最短時間內做出反應;而為了讓電戰措施的效果最大化,如果船艦本身的雷達等跡訊可以降低,不僅一開始就不容易遭到敵方鎖定,就 算反艦飛彈來襲,雷達截面積較小的船艦的電戰軟殺措施也更容易生效(船艦本身的雷達信號更容易被干擾彈製造的雷達反射屏幕掩蓋)。因此,降低整體跡訊,成 為法國海軍設計新一代巡防艦的重要考量。

在法國海軍中,海軍船艦建造技術與武器局(Technical Service of Naval Construction and Weapon, STCAN) 負責新巡防艦的設計工作。在1987年,派屈克.迪拉費(Patric de Leffe)成為STCAN的總設計師。在派屈克.迪拉費剛上任時,STCAN內部已經針對新巡防艦進行過九次概念設計,然而都是屬於傳統式的設計,基本 上類似先前李維埃艦長級的放大與現代化版本,或者類似1980年代初服役的F70喬治.萊格斯級(Georges Leygues class)驅逐艦的設計(FL-25也算是F70的衍生發展),船型較為細長,這些都沒有獲得STCAN上級青睞。派屈克.迪拉費上任後首次主導的第十次概念設計,最後仍產出 一個較為傳統的構型(擁有一個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同樣沒有獲得上級接受。當時法國海軍水面艦建造部門(Surface Building Department)要求派屈克.迪拉費跳脫所有過去的窠臼,依照法國海軍當前的需求從零開始、自由發揮。因此,基於前述提高船艦匿蹤性的基本要求,派 屈克.迪拉費的團隊與負責新巡防艦案的當局聯手展開第11次 概念設計,成為一種外型簡潔、著重於降低雷達/紅外線/聲噪等綜合跡訊的嶄新嘗試;依照派屈克.迪拉費的回憶,他在一次到西德出差的空檔,在一間位於漢堡(Hambourg)的小酒館,隨筆劃出了新的設計草圖;而這一次無意間的酒後隨筆,就成為新巡防艦第11次概念設計的基礎。這一次設計終於獲得上級採納,並獲得未來巡防艦(Future Legere Fregate,FLF)的計畫名稱。

派屈克.迪拉費對於新型匿蹤巡防艦的構想,源於法國尚未退出「北約90年代共同巡防艦」(NFR-90)的時期;在出差至NFR-90相關會議時,派屈克.迪拉費接觸了英國方面的船艦設計人員;英方人員對派屈克.迪拉費提出忠告,希望法國設計新巡防艦時不要步上Type 23巡防艦的後塵。最初Type 23是一種相對小型、任務單純的反潛巡防艦,最初也打算發展成一種匿蹤巡防艦;然而,由於皇家海軍不斷提高對作戰能力的要求(海軍高層傳統上都會傾向發展一種「萬能戰艦」,法國海軍也不例外),因此Type 23不僅體型越來越大,艦面裝備也日漸加增,最後還是成為一種構型較為傳統、雷達匿蹤特徵並不突出的船艦。

因此,對於法國海軍要求的新巡防艦,派屈克.迪拉費提出了一個構想,上層船艛的外牆直接與船舷融合向上,不再像過去船艦一樣在船艛兩側主甲板上留下露天的 通道,而兩舷外牆以內則有封閉的艦內走道。如此有多種好處:首先,側舷甲板根本不留下任何裝設外部設備的空間,杜絕了之後海軍各單位陸續提出要求、在甲板 上增添設備而破壞匿蹤造型的可能。第二,與船舷融合的上層結構外牆能與艦體形成更單純、簡潔的外型輪廓線,少掉外部露天走道也就不必使用會增加雷達截面積 的側舷欄杆,有助於提高雷達匿蹤效果。第三,這種設計是在上層結構艙室之外,再加上一層外牆保護,萬一遭反艦飛彈、槍砲命中能對艦上艙室提供更好的保護;派屈克.迪拉費曾表示,在波斯灣霍姆茲海峽為油輪護航的場景下,最大的威脅不是空射反艦飛彈,而是伊朗革命衛隊小型砲艇的小口徑火砲,此時一層外牆能對小口徑彈藥、破片提供更好的防護。 第四,過去船艦的電纜/管線需要以中央管道縱向穿透各艙室來布置,施工較為麻煩且昂貴;多了由外牆包圍的兩側艦內走道之後,連接艦首、艦尾的管線就可以沿 著走道頂部布置,變得容易許多。由於這種擴大上層結構容積的封閉式設計會導致上部重量增加,因此 上層結構後段(包含直昇機庫)以及主桅杆採用低反射複合材料結構,此種結構由木質結構為主體,外層敷設強化玻璃纖維(RFP);這種複合材料結構不僅重量輕、雷達反射先天 較低,也不像鋁合金有易燃易融的問題。為了提高防火能力,製造這種複合材料結構時,還經過特殊處理程序。除了採取徹底措施降低雷達、紅外線與聲噪之外,新巡防艦也很重視生存防護性能;艦上重要艙室以裝甲強化,關鍵設備也 採用雙重配置;而部分上層結構採用較輕的複合材料製造,也有助於節省較多的上部重量來設置防彈裝甲。

法國海軍船艦建造技術與武器局(STCAN)在1987年的第11次概念設計草圖,

整體佈局仍延續自先前的FL-25,但首次引進匿蹤概念。

 在1987年的第11次概念設計中,派屈克.迪拉費的團隊首度引進匿蹤設計。此次概念設計仍用FL-25的船型與佈局,但採取前述的匿蹤外型措施,前、後 兩個上層船艛改用簡單傾斜平面的匿蹤外壁,寬度幅延伸與船舷融合,將原本上層結構兩側的露天通道封閉起來。原本前、後各一的格子桅也被兩個封閉式的桅杆取 代,降低雷達截面積。原本露天設置在甲板上的兩座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被隱藏在後部船艛裡(外部有發射器與排焰開口),發射器開口以及排焰口設在船艛兩側上部。此外,船艛前方B砲位預留 一個平台空間,可以安裝當時發展中的垂直發射SAAM防空飛彈系統(即Aster-15)。此時,這種設計仍維持FL-25的開放式艦首甲板以及開放式艦 尾。

由於法國海軍開始重視新巡防艦的整體匿蹤設計,導致成本攀升,這與最初用來替代李維埃艦長級的低成本遠洋巡邏艦的設定有所偏差。為了兼顧成本與數量,STCAN等單位曾經考慮將規劃中的新巡防艦分成兩種版本,一種配備較高檔的作戰裝備,另一種採取較廉價的配置,擔負低威脅強度的巡邏等任務,但這種方案沒有被採用;最後,法國海軍決定同時發展兩個完全不同的船艦的來滿足需求,在1987年左右正式推出外兩個 高/低端搭配的造艦計畫,在成本與數量上取得平衡。這兩種艦艇之中,高端艦艇是採用前述匿蹤措施、針對較高威脅強度作戰環境的FL-3000巡防艦(可配合航母戰鬥群行動),後來就成為拉法葉級 ,當時打算建造6艘;而低端的計畫則是盡可能壓低成本(採用商規製造、完全沒有匿蹤設計)、專門負責低強度任務的花月級(Floreal class)巡防艦,當時打算建造10艘。

依照比較早期的規劃,未來巡防艦(Future Legere Fregate,FLF)項目滿載排水量約3500噸級,長度110m,寬13.8m,最大航速25節,航速12節時續航力9000海里。武裝包括一座DCN Model 1968 100mm艦砲、一座海響尾蛇(Crotale Naval)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四枚MM-40飛魚(Exocet)反艦飛彈發射器,以及一架中型反潛直昇機。

在1988年,派屈克.迪拉費的團隊提出了FL-3000設計方案,相較於先前的概念設計又有許多不同。首先,艦體 比先前沿襲自FL-25的方案加長13%,主要用於擴大艦首B砲位以及艦尾直昇機起降甲板的可用空間。第二,以一個單一的封閉式上層結構取代原本前、後兩 個獨立的船艛,使整體外型更為簡潔,而原本的單一煙囪也改成兩個埋入船艛中的排煙口;而先前把反艦飛彈裝在船艛裡的設計,則改成半埋式安裝在上層結構頂部 (此位置為露天開放式),發射器開口稍微高出艦體側面輪廓,而船艛兩側則設有排焰口但頂部露天敞開。此外,首度引進封閉式艦首,把原本暴露在甲板上的錨 鏈、絞盤、繫纜住封閉在一層頂蓋內 ,艦首頂蓋使用與機庫相同的木質主體、外敷RFP的複合結構;而原本FL-25艦尾的開放式甲板也被改為封閉式,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降低雷達截面積。在付諸 建造之前,FL-3000的設計再度經過調整,艦首B砲位平台加高、為垂直發射器提供足夠的安裝深度,此外將原本兩個整合在船艛的主機排氣口改成與兩個桅 杆結合,成為複合的桅杆/煙囪結構,增加了船艛頂部甲板的可用面積。FL-3000全長124m,寬15.4m,輕載排水量達3200噸。

在FL-3000的設計進行最終審查時,這種嶄新的設計,仍然遭到法國海軍內部傳統保守學院派人士的質疑,包括認為匿蹤設計取消了兩側露天走道、幾乎無法在艦面上增添更多武器裝備,這些將大幅限制艦船的性能與多任務能力。派屈克.迪拉費表示,在保守派的壓力下,法國海軍幸好有一批具前瞻概念的領導階層支持匿蹤巡防艦,並且獲得法國海軍許多軍官支持,由其是大家都看到同時期英國Type 23巡防艦在設計過程中逐漸降低匿蹤,最後仍成為一種傳統作戰艦艇;「這些支持者願意與我一起創造歷史,做世界的先驅」。在設計初期,法國海軍內部曾爭論此種新巡防艦要歸類唯一等巡防艦(舷號為D開頭,艦長為上校階級)或二等巡防艦(舷號為F開頭,艦長為中校階級),最後決定將之列為二等巡防艦(法國的分類為avisos);如此,比較符合此種匿蹤巡防艦最初的用意,主要以水面巡邏、殖民地保護為主,不會為了增強作戰能力成為「萬能艦」,而在艦上加裝太多裝備,使此計畫最關鍵的雷達匿蹤能力喪失殆盡。不過日後服役經驗顯示拉法葉級多才多藝,廣泛活躍於各項主要任務,而且艦體平台是照第一線主戰艦艇的標準來建造,對法國海軍價值頗高,因此在2008年還是被法國海軍列為「一等巡防艦」。

派屈克.迪拉費領導的設計單位決定為FL-3000引進封閉式艦首時,也引發法國海軍方面的諸多疑慮,認為這會妨礙碼頭繫纜作業。為此,設計單位還引用丹麥FL3000泰提 斯級(Thetis class)遠洋巡邏艦(首艦在1989年下水)的例子,這型艦艇為了能在酷寒極區有效作業,採用類似的封閉式艦首設計,實際操作顯示並不會妨礙繫纜等碼頭作業。法國海軍方面一度 正式提出要求,要把FL-3000改為傳統的開放式艦首,而派屈克.迪拉費的團隊則回應「此時原始設計已經確定,無法再修改」;實際上,設計單位也做好了 最壞打算,只要將艦首頂部的木製頂蓋移除,就可恢復傳統的開放式艦首。最後拉法葉級維持了封閉式艦首設計,實際操作顯示並無問題,因此之後法國海軍各型驅 逐艦、巡防艦也都採用此一設計。

FL-3000的航速也曾面臨諸多。依照DCN洛里昂船廠廠長貝納.布朗榭爾(Bernard Planchais)的描述:「由於拉法葉艦是因應21世紀作戰概念的新式艦船,外觀上的全匿蹤設計,也必須在建造方面予以支撐;因此造艦方式也採取全新的作法。既要降低預算,又要兼顧品質」...「論證過程中,曾為了最大速率25節或30節爭論不休,增加5節航速意味著需要選擇不同型式的主機,成本必然增高;為了節約預算,最終定案採最大速率25節方案,海軍方面也做出最大程度讓步」...「為了支撐全匿蹤構型,決定採取模組化建造的概念,雖然因為預算及匿蹤性考量,必須減少外部裝備,但模組化設計能為日後性能提升保留許多彈性與空間」。

FL-3000巡防艦的主要作戰裝備大致沿襲原本FL-25的配置,包括DRBV-15C海虎雷達、一門100mm快砲、一座八聯裝海響尾蛇防空飛彈、兩 組四聯裝飛魚反艦飛彈一架反潛直昇機等,此外還可裝置兩座20mm機砲與12.7mm機槍等人力操作小口徑槍砲(安裝在可拆式基座上);但為了配合降低雷達截面積的要求,這些裝備的構型或安裝方式都配合進行調整,例如100mm快砲改用新構型的砲塔 殼來降低雷達截面積,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採用半埋式安裝,降低暴露在外的高度,為此側面舷牆還要設置可開啟的排焰口,在發射反艦飛彈時才打開讓高溫噴流通過 ,甚至在反艦飛彈發射器側面加裝平整的遮板,使整體外型呈現較簡單的平面以降低雷達截面積。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器同樣設置側面遮板,減少雷達截 面積,而原本直接設置在發射器後方甲板的再裝填機也改成裝在甲板以下;DRBV-15C海虎雷達也經過修改,將原本的拋物面天線換成新開發的、反射回跡較 小的平板式陣列天線。自衛方面,艦上配備由電子支援裝置(ESM)、Dagie干擾彈發射器等構成的自動化軟殺防禦系統。FL-3000的機庫與起降甲板尺寸相對較大,以配合當時還在開發的10噸級NH-90反潛直昇機。

1989年法國勒布爾熱海軍展(Le Bourget naval exhibition,後成為歐洲海軍展)中出現的

第一批FL-3000巡防艦(反潛型)模型,日後定型時又做了不少修改,成為拉法葉級。

FL-3000反潛型機庫頂安裝一座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器。

1989年法國勒布爾熱海軍展中也展出了第二批FL-3000(防空型),主桅杆頂加裝ARABEL

相位陣列雷達,前部裝置16管垂直發射器來裝填Aster-15防空飛彈。冷戰結束後法國

國防預算刪減,防空型FL-3000遭到取消。

首批三艘FL-3000反潛型巡防艦的設計在1982年3月定案。法國海軍在1988年4月12日簽約訂購第一批三艘 反潛型基本型拉法葉級(F-710~712)的建造合約,1992年再簽約採購第二批三艘(F-713~715)。首批三艘反潛型配備DUBV-23艦首聲納、DUBV-43可變深度聲納(VDS) 與兩組324mm魚雷管,並配備一座八聯裝海響尾蛇NG防空飛彈系統自衛,船艛前方B砲位甲板下方預留安裝垂直發射系統的空間;而第二批三艘是防空型,裝載SAAM/F艦載防空飛彈系統,包含ARABEL射控雷達、垂直發射的Aster-15短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就安裝在B砲位空間)。

在布列斯特 (Brest)船廠建造中的拉法葉級分段。拉法葉級是DCNS第一種採用

模組化分段方式建造的艦艇。

拉法葉級是法國海軍第一種使用模組化分段方式建造的船艦,這能顯著縮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拉法葉級的艦體分成20個大小不一的模組分段(最重者達300噸),分別在布列斯特 (Brest)、瑟堡(Cherbourg)等地的船廠同步製造,每個分段模組建成時,內部管路、設備也都預先安裝並測試完成,各分段最後運至DCN洛里昂廠(Lorient Shipyard)進行總裝、下水與艤裝。為了導入模組化建造程序,洛里昂船廠也引 進必要的設施,包括能在廠區移動300噸級 船段的輸送系統、一座建築構型的升降機、新的龍門架、造船人員建造分段時所需的預置平台等。首艦拉法葉號在1990年12月15日安放龍骨,18個月後就 完成主體建造工程並在1992年6月13日下水,模組化建造的效益可見一斑。由於採用標準化工法,不同船廠建造的模塊都能達到品管標準,DCNS不論建造法國自用或外銷艦船,工期沒有耽誤超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拉法葉級使用的作戰系統為TITAVIC 2000(又稱SENIT 7),使用法國海軍造艦規劃局(CPM)開發的軟體,在1993年第三季度開始測試。由於採用嶄新的匿蹤設計,首艦拉法葉號下水之後,經過長時間的測試以及系統整合,才在1996年3月22日正式加入法國海軍服役。

拉法葉號在1992年6月13日下水當天的畫面。

在碼頭艤裝中的拉法葉號。

冷戰結束後,西方各國在1990年代初期大砍軍費,法國海軍的造艦計畫也受到衝擊;原本總計16艘的巡防艦更新計畫(6艘拉法葉級、10艘低檔的花月級) 被縮減到11艘,拉法葉級減為5艘,花月級減為6艘。此外,原本第二批防空版拉法葉級也遭到取消,剩餘的五艘都使用第一批反潛型的規格建造,甚至刪除了反潛作 戰能力,取消聲納系統與魚雷發射器。因此,全部五艘拉法葉級都採用這種完全沒有反潛能力、只有基本短程防空自衛能力的規格。雖然拉法葉級仍保留安裝反潛聲 納、魚雷管與垂直發射系統的空間,模組化設計使其在必要時可快速加裝聲納、反潛魚雷系統、Aster-15防空飛彈以及配套防空雷達;但實際上由於經費短缺,拉法葉級整個服役生涯都沒有進行主要裝備更新。每艘拉法葉級造價約在3至3.5億美元之間。此外,拉法葉級也會推出外銷用的衍生型,先後獲得 台灣、沙烏地阿拉伯、新家坡等客戶採用。

DCN洛里昂廠建造除了為法國海軍建造五艘拉法葉級之外,同時 期也建造六艘台灣訂購的拉法葉級衍生型(台灣稱為康定級);其中,台灣訂購的首艦康定號(FF-1202)的建造期程幾乎與法國拉法葉級的三號艦柯爾貝特 號(Courbet F712)完全相同,康定號在1993年8月26日安放龍骨,柯爾貝特號則在9月15日安放龍骨,兩艦都在1994年4月13日下水。在柯爾貝特號下水之 後,DCN洛里昂廠就全力建造台灣訂購的六艘拉法葉型,在1994年4月到1996年8月之間陸續下水。直到台灣訂購的最後一艘康定級(FF-1208) 在1996年8月2日下水之後,拉法葉級四號艦阿柯尼特號(Aconit F713)才在8月5日舉行安放龍骨儀式。總計法國五艘與台灣六艘拉法葉型的訂單,使DCN洛里昂廠的拉法葉級生產線從1990年運作到2001年。

拉法葉級被法國海軍列為二等巡防艦,採用人名來命名,首艦拉法葉號(FNS Lafayette F-710)是紀念18世紀法國的一位侯爵;巧的是美國海軍在1960年代建造的一型核能彈道飛彈潛艦的首艦也同樣被命名為拉法葉號(USS Lafayette SSBN-616),因為這位拉法葉曾參與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協助美國大陸軍抵抗英軍,爾後又在1789年7月設計了法蘭西共和國的國旗。 

 

匿蹤設計

拉法葉級的艦體設計主要由法國造艦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DCN)負責,設計上非常強調減少艦體各種跡訊的散發,包括雷達、紅外線、噪音等。為了降低雷達截面積,拉法葉級擁有異於以往的艦型外觀;艦體與上層結構外型十分簡潔,刻意避免垂直平面或較複雜的造型 ,盡可能避免形成強烈的雷達波全反射角,使敵方不易 在某個方向持續獲得完整的雷達回跡。拉法葉級的的艦體表面幾乎找不到一塊垂直的部分,都刻意採取傾斜式的設計, 乾舷部分為20度向外傾斜成V字形,接近上層結構時出現轉折,變成向內傾斜10度,目的是盡可能消除所有艦體外部的兩面角與三面角,減低敵方雷達入射波朝原方位反射的比率。拉法葉級 艦體與前段上層結構採用E355FP鋼材建造, 而後段直到機庫則使用輕質、低雷達反射信號的複合材料結構,以經過防火處理的巴沙木為主體,外層敷設玻璃纖維強化塑膠材料(Glassfibre Reinforced Plastic ,GRP)的複合結構。

拉法葉級的艦面十分簡潔乾淨,各種裝備都儘可能收入艦體或採取其他匿蹤措施。上 層結構中部兩舷各有一個內凹的灣區,用來收容交通艇、海上突擊艇、海上補給裝置等;為了防止內凹區域與救生艇造成較強的雷達回跡,平時這兩個灣區外部由鋼絲編製的 網簾遮住,網簾與周邊上層結構外壁齊平;只要鋼絲網簾的網孔尺寸小於外來雷達的波長,就能阻止雷達波進入內凹區域,不會形成雷達截面。艦首甲板使用封閉式 設計,艦首主甲板上的錨泊設備如起錨機、導纜器、帶纜樁、錨鏈與絞車都被一個外層結構封閉在內以巴沙木為主體、外部包覆GRP材料的複合結構), 木質外罩兩側舷牆上開有作業孔,以便停靠碼頭時進行拋纜/繫纜作業,航行中這些作業孔都由蓋子封閉來降低雷達截面積。拉法葉級揚棄 雷達截面積較大的傳統式格子桅,採用具有造型簡潔的封閉式桅杆,主機排煙口分別整合在兩座桅杆的結構裡。

如同前述,拉法葉級上層結構兩側的外部舷牆包住了主甲板兩側的通道(寬度約1m),等於是對內部艙室形成一層外部的保護,通道外側還有裝甲強化;而舷側通 道頂部還能用於敷設管路與電纜,不需要如傳統中央布置般需要貫穿艙壁,而且能直線敷設而不需要轉角,無論安裝施工或維修都十分便利。艦內的主要通道位於主 甲板中軸線上,受到兩側艙間最嚴密的保護,而兩側的舷通道能作為備用的縱向通道,或者在遭受戰損時的損管通道。

拉法葉級的兩組四聯裝飛魚反艦飛彈設置在艦體中部,採用半埋式安裝 在上層結構內,發射前船艛側面的排焰開口必須先打開;而除了直昇機甲板護欄之外,拉法葉級上層結構頂部不使用傳統的欄杆,改用舷牆來包圍人員行走區域。除了造型上降低 雷達截面積的努力外,本級艦在艦體多處還使用匿蹤塗料來減少雷達反射。3600噸級的拉法葉級在雷達螢幕上只相當於一艘未施予匿蹤措施的500ton級飛彈快艇,其顯著的雷達匿蹤效果可見一斑。拉法葉級還曾發生艦載直昇機返航時,機載雷達找不到母艦的情況,需要母艦將上層結構側面小艇收容處的網簾收起,刻意增加艦體雷達迴跡後,才能發現 其的位置。

降低聲噪方面,拉法葉級的主機安裝在可吸收震動、噪音的彈性基座上,傳動軸安裝在隔震支架上,驅動軸安裝在具有撓性的彈性軸節上,而包括排氣管等各種管路 也都透過具有撓性的支架、襯墊等柔性方式與艙壁或其他設備連結。艦底裝有Prairie-Maske氣泡幕製造系統,可以降低艦體與動力系統航行時的噪 音,推進系統也設置抑制空蝕系統的氣泡系統,將氣體導入螺旋槳推進器尖端釋出氣泡,減少空蝕現象(會大量噪音與能量消耗)。以上措施使得本級艦擁有極佳的 肅靜性,安靜程度超過美國海軍標準。法國海軍宣稱,由於拉法葉級作業時過於安靜,在參與北約海軍聯合演習時,都被要求裝上噪音器,避免與參演的盟國潛艦發 生碰撞。

拉法葉級的主機都安裝在彈性減震基座上,降低輻射到艦體外的噪音與震動。

降低紅外線訊號方面,本級艦主機廢氣先通過熱交換系統與外界涼空氣混和降溫後再排出,煙囪結構使用不用易於傳導熱能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GRP)製造,並 塗上特殊的絕熱塗料,排氣口和GRP排氣管還有許多精細的隔熱處理。此外,拉法葉級艦上也設有17組三軸消磁線圈來抵銷艦體的磁訊號。拉斐特級的前部船艛 甲板、大部份上層結構(四個分段中的三個)、煙囪、桅杆等都有使用了防火、絕熱性能優良的GRP材料,有效地提高了艦體艙面與上層結構的防火與絕熱性能, 而如此大量使用GRP材料也締造了三千噸級作戰艦艇的先例。相較於傳統的鋼與鋁合金,GRP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熱性,平時更能阻絕艦內設備產生的熱量傳導致 艦體結構上,遭遇火災時能防止火勢蔓延到鄰近艙室,而使用夾層結構則使GRP材料的這種性能更好。此外,鋼材和鋁材在充滿鹽分與濕氣的海上環境中容易腐蝕 或產生電解,而GRP就不會有這種問題。GRP材料的缺點在於其板材和扶強材比鋼材更厚一些,佔用較多空間,而且沒有金屬材料的屏蔽效應,也因不導電而不 能提供設備接地,因此電子設備艙室外部的GRP材料艙壁還需要額外噴塗金屬層來形成屏蔽,阻止艦面上雷達、通信天線輻射的電磁信號侵入艦內造成干擾,內部 相關電氣設備也要用另外設置專門的電路接地,而GRP材料與傳統鋼材的結合處也需要專門的連線措施。

 

其他基本設計

拉法葉級的設計幾經變更,艦體長度從最初的110m增為119m,最後增至125m。維 持法國海軍遠洋巡防艦的設計,拉法葉級擁有比國外同類艦艇更長50%的自持力,能持續在海上作業50天而不需要補給,航速12節時續航力高達9000海 里,航速15節時續航力7000海里。拉法葉級的最大航速設定在25節,這是基於拉法葉級任務需求以及經濟性,經過諸多辯證程序而得;沒有將目標設定為 30節,是因為拉法葉級首重於長時間遠洋航行,而非加速衝刺,而如果需要達到30節航速,就必須更換更高功率的推進系統,使成本增加不少。

比起2200噸級的里維埃艦長級,拉法葉級滿載排水量進一步擴充到3600噸, 可在印度洋之類敵情較強的遠海進行長期操作;平時擔任法國經濟海域和殖民地海域的維護工作,並能與法國航母戰鬥群一起行動。雖 然拉法葉級滿載排水量比李維埃艦長級增加約1/3,但人員編制卻從李維埃艦長級的166人降至150人左右。拉法葉級雖然創新地引進整體匿蹤設計,然而艦 體內部佈局其實仍相當傳統,其推進系統採用較為簡單而可靠的配置,艦上居住空間也以20名士兵一間艙間的傳統方式來設計。

拉法葉級能儲存足夠的直昇機用燃油(兩個航空油槽總容量80立方公尺,可供中型直昇機飛行150小時)、淡水(60噸)以及能支持6個月的直昇機零件庫存量,艦上儲存的食物等物資能支持連續50天海上作業;此 外,本級艦也特別注重艦上人員生活的適居性和生活空間安排,以避免艦上人員長期在海上生活時戰力與士氣下滑。艦上備有兩部蒸餾式和一部海水電解式造水機,每天能製造36t噸淡水。拉法葉級採用複合柴油機與柴油機 (CODAD)系統,主機為四具12汽缸SEMT-Pielstick 12 PA6 V 280 STC高速柴油機,帶動兩具五葉片可變距螺旋槳,最大航速約25節,控制系統透過調節推進器槳葉螺距,在一定範圍的航速內,使主機恆定保持在最佳轉速上工作;柴油機雖然在高速性能上不如燃氣渦輪,但燃料消耗較為經濟,使拉法葉級擁有極佳的續航力;而艦上 電力則由三具功率各750kw的柴油發電機提供。

法國S.E.M.T. Pielstick在1966年開始發展PA6柴油機系列,是當時能裝入標準國際鐵道組織(International Union of Railways,UIC)規範機車投的最強力柴油發動機;PA6在1971年獲得UIC認證,可用於柴油機車頭上。在1975年,供海軍船艦使用的PA6 BTC高速柴油機推出,1981年推出減低燃油消耗的PA6 CL長汽缸柴油機,而PA6 CL使用序列渦輪增壓(sequential turbo-charging)的版本從1988年用於海軍船艦。PA6最終版本是PA6B,以及1995年推出的PA6 B STC高速柴油機(也就是拉法葉級的柴油主機系列)。此外,PA6還有個衍生族系PA5,在1981年推出,用於日本漁船發動機市場。在1987年時,S.E.M.T. Pielstick持股中,Alsthom佔49%,MTU以及MAN各佔25.5%;在1990年代,Alsthom、MTU以及MAN各擁有Pielstick持股的33%。在2006年,MAN擁有了S.E.M.T. Pielstick的百分之百持股,並在2010年完全整合了原S.E.M.T. Pielstick的柴油主機與渦輪增壓設備事業,改稱MAN Diesel & Turbo;S.E.M.T. Pielstick品牌名雖然仍受保護,但完全從公司品牌消失。

穩定性方面,拉法葉級設置一套自動化的穩定系統,透過電腦控制艦體兩側的穩定鰭以船舵的組合動作,抵銷風 浪造成的橫搖、縱搖、艦首擺盪等運動,使本級艦能在六級海象下進行直昇機起降作業;除了讓船艦在惡劣海象下仍能作業之外,穩定性對於人員適居性也是重要的 關鍵之一。

破浪而行的拉法葉級Guepratte(F714)。拉法葉級的設計十分重視耐航與穩定性。

拉法葉級的艦橋。

抵抗戰損能力方面,拉法葉級同時在艦體抗擊能力以及損管能力上都有著重:艦體強化方面,本級艦的上層結構採用堅固的氣密堡壘式設計,水線以下的艦體均採用 雙層船殼設計,由前而後隔出11個水密艙區;四部柴油主機平均分置於前、後兩個獨立的機艙中,兩機艙之間有一個中間艙隔開,而中間隔艙的前艙壁採用雙層艙 壁,如此前、後主機艙之間總共有三道橫向水密艙壁隔開,一個機艙受損時火災、進水等災情更不容易擴展到另一個主機艙;而三組750KW柴油主發電機組也分散配置,一組布置在前 前輔機艙,兩組布置在後部輔機艙,兩組發電機組完全分隔,一部受創失效不會影響另一部工作,使得火災、進水等災情發生時仍能保障持續供電。艦體重要艙室如 電子設備艙室、輪機損管控制室、作指揮艙艙室和彈藥庫等外壁都加上一層10mm厚的ABN防彈裝甲來阻絕破片侵入;而過去艦艇常用於上層結構、燃點與融點 低的鋁合金材料,在拉法葉級上也被棄用,拉法葉級上部大量使用的GRP材料在耐火耐熱性能上都遠勝過鋁合金。損管方面,全艦分為三個獨立的損管區域,每個 都擁有獨立的自動化損管監控台以及獨立的消防通方設施,主通道上設有防火門簾以阻止濃煙火勢蔓延。艦上各處普遍設有固定或機動式滅火、抽水、通風裝備,彈 藥庫、輪機艙等重要艙間則設有可偵測火災、煙霧、溫度、進水等的各式自動感測器。艦上損管中心設有集中控制的電腦損管系統,可統整艦上損管資訊並指揮調度 損管作業,大幅增加遭受戰損時的存活率;該系統並於艦內各處普設連接埠,使損管人員在艦上任何地點均能以筆記型電腦與損管中心聯結,獲得最新損管資訊。

拉法葉級Guepratte(F714)的艦內走道

拉法葉級Guepratte(F714)的機艙一景。

在核生化防護方面,拉法葉級的氣密堡壘式上層結構可對外封閉, 乘員完全能在封閉的艦體內操作本艦,故艦上許多裝備都針對此一需求而設計規劃,例如艦上絕大部分武器系統都採用自動化設計,在艦內控制室遙控即可,而航海 用望遠鏡也採用潛望鏡的形式射於艦橋內。艦內設有集中式核生化防護系統,關上防水門之後就能增加氣壓,此外空調系統進氣口設有過濾裝置,以上使得生化戰劑 或放射核爆塵難以侵入艦體;此外,戰情室和各控制中心的核生化防護措施經過進一步強化,艦尾則設有核生化偵測/消毒中心。以上種種設計使得拉法葉級能在核 生化環境下,乘員仍能在艦體完全對外封閉的情況下於艦內有效操作船艦,艦體內部自成一完整而安全的核生化防護體系。為了清除附著於艦體表面的核爆塵,全艦 設有噴霧灑水清洗系統。 

為了增加可靠度,降低因故障或戰損而完全癱瘓的機率,拉法葉級許多裝備以及戰鬥系統都採用重複配置,例如艦上電纜、資料匯流排線路等都採用雙重配置,分別 沿著沿兩舷艦內通道敷設,其中一路作為主要、另一路備份,船艦一側被擊中時另一側的線路有較大的機會不受影響降低艦上機能完全癱瘓的機率。艦上作戰系統的 計算機、顯控台等均有備援,主要設備與備援設備分開布置。經過種種強化損管以及裝備重複配置等措施,拉法葉級有很大的機率在遭受一次不小的戰損後仍能保有 戰鬥力,艦體挨上數枚魚叉等級的中型反艦飛彈或遭二、三十公尺外近距離觸發的250kg水雷後,依舊能過存活。在抗爆震測試中,拉法葉級曾經承受50m距 離上250kg高爆炸藥的威力衝擊,但艦上主要系統都沒有損傷。1989年台灣海軍高層人員參觀拉法葉時,對於該艦的生存設計印象深刻,還打趣地說:「法 國人真怕死」,此型艦的防護生存設計勝過當時台灣正在推動建造的成功級(美國派里級)巡防艦。過去艦艇常用於上層結構的鋁合金材料易燃易熔,而拉法葉級改 用GRP材料則大幅改善了這個問題。

拉法葉級編制153名人員,包括軍官15名、士官56名、士兵82名;而上一代滿載排水量僅2200噸級的李維埃艦長級巡邏艦,每艘卻要編制將近170人。拉法葉級的自動化程度很高,例如配備整合平台管理系統 (IPMS),對艦體穩定系統、推進系統、發電站與輸配電、消防損管與核生化防護等系統等進行集中控制,輪機艙完全無人值班而由艦橋控制即可,人員配置較 以往同噸位的艦艇減低1/3以上;IPMS系統本身採用分散與冗餘方式配置,能提高可靠度以及確保蒙受戰損時較不易癱瘓。此外,拉法葉級設有自動航行裝 置,可經由預先設定的轉折點來控制整個航程規劃,其間完全不需要人力介入。

為了增加維修與性能提升的便利性,拉法葉級的許多裝備的安裝設置都採用模組化技 術,例如艦內許多管道線路的安裝都是裝在可迅速拆卸的架台上,艦上每一載台、機具和裝備都預先配置足夠的管線與空間,艦首的艦砲也安裝在一個模組化的樹脂 平台上。艦上所有裝備、管路都規劃預留了裝卸所需的艙口,各種裝備的拆裝作業可在24小時內完成。這使得拉法葉級的維修、裝備更換成本與耗時大幅減少,作業也更加簡便;另外,模組化設計也使得日後的裝備升級作業更加簡易便利。

正進行水下爆震衝擊測試的拉法葉號。

TITAVIC 2000作戰系統

拉法葉級的作戰中樞是Thomson CSF在1980年代開發的TITAVIC 2000戰鬥系統。TITAVIC 2000是先前Thomson CSF在1970年代後期開發的戰術自動處理與可視化系統(Traitement Automatique et Visualisation TACtique,TITAVIC,詳見沙烏地阿拉伯FL2000麥地納級巡防艦一文)的進一步改良版,更新了機架構、資料匯流排以及軟體。相較於同時期Thonson CSF為法國海軍C70卡沙級(Cassard class)飛彈驅逐艦開發的SENIT 6作戰系統,TITAVIC 2000系統架構更精簡,並且使用商規通用計算機組件,購置與維護的成本低廉得多(先前法國海軍的作戰系統含SENIT 6,仍使用專門開發、特定規格的軍規計算機組件),這是TITAVIC 2000獲得法國海軍青睞、用於拉法葉級的主因。Thomson CSF宣稱,TITAVIC 2000系統的成本,可以控制在拉法葉級總成本的5%以內。以往TITAVIC只能算是一種具備有限指揮功能的武器射控管制系統,而TITAVIC 2000則是意義上真正整合艦上所有感測、武器系統並支援戰術分析決策的整體式戰鬥系統,可自動進行追蹤比對、威脅評估、戰術資料傳遞及武器接戰分配等工作 。由於拉法葉級的TITAVIC 2000結合了部分法國海軍程式中心(Centre de Programmation de la Marine,CPM)開發的應用程式、函式庫等軟體資源,因此也被依照法國海軍戰鬥系統的編號方式,命名為SENIT 7。

拉法葉級戰情室內的TITAVIC 2000作戰系統顯控台。

拉法葉級的戰情室

與原本TITAVIC,TITAVIC 2000仍以一至兩部電腦為核心來處理各種戰術資料,不過以Thomson CSF開發的商規MLX -32戰術電腦取代原本TITAVIC的15M125及15M05電腦,並以當時商用領域還十分新穎的乙太網路(Ether-Net,傳輸速率10M bps)取代TITAVIC的法國海軍標準Gina資料匯流排(傳輸速率僅1M bps),作業系統採用商規Unix,應用程式軟體則以美國軍規的ADA程式語言撰寫,取代了原本法國海軍標準的LTR2語言。MLX 32戰術電腦的核心為美國Motorola的680x0系列商規微處理器(運算速率是先前法國海軍的15M系列加固軍規電腦的3至4倍,使用CISC複雜指令集)、VME匯流排,記憶體容量512K至4M bytes;MLX-32可配備1至4個Motorola的680x0系列處理器(68020、68030、68040等),拉法葉級使用的MLX 32搭載1至4個68040處理器,記憶體容量最多達4M bytes。

TITAVIC 2000的人機介面為多部Vista RM高解析度顯控台、Prcilec E8000自動戰術描跡桌等。先前法國海軍SENIT 6以及TITAVIC的GVM顯控台只有單純的終端顯示與操作輸入功能,透過內建的雷達合成影像產生器(包含緩存用的記憶體)以及影像壓縮單元,將主電腦 處理完成的雷達追蹤檔案轉換成圖像顯示給人員;而TITAVIC 2000的Vista RM則是一種內建計算處理能力的多功能工作站(使用Motorola的68030處理器),能自行處理雷達追蹤檔案並生成戰術圖像;由於Vista RM顯控台分擔了生成戰術圖像的處理工作,而不像過去TITAVIC完全由主電腦負責,因此TITAVIC可稱為半分散式的系統架構。每一部Vista RM顯控台能搭配至多三部顯示器(包含2具19吋顯示器與一部專用於顯示文字符號的顯示器;拉法葉級的每部Vista RM擁有一具19吋顯示器與一具文字符號顯示器),使用視窗化處理介面(可縮放),操作介面包括兩組用於輸入參數與控制系統的軟體定義觸控鍵盤以及一組軌 跡球。TITAVIC 2000最多可擴充到15座Vista RM顯控台,最多能同時追蹤處理800個目標(其中32個由電子支援系統(ESM)提供,5個由聲納系統提供),並同時顯示300個目標的軌跡。而由於 Vista RM顯控台本身具備軟體控制能力,因此不同的顯控台之間能夠彼此交換功能,或者將多個功能由同一座顯控台控制(例如在值班人員較少的情況下),在部分控制 台失效時也能相互備援。

拉法葉級的TITAVIC 2000總共配備四部MLX 32電腦,其中兩部來處理戰術資料(用於小型艦艇的版本則可以只裝備一部MLX 32),另外兩部則分別作為兩套為網路介面單元(Network Interface Unit ,NIU)的核心(平時只使用一部NIU,另一部作為備援);NIU連結艦上各種不同規格介面的偵測、射控、武器、電子戰、Link-11資料鏈等系統的信號傳輸介面,連接TITAVIC 2000作戰系統內部的乙太網路(艦上的設備中,除了DRBV-15C雷達由於內建目標提取器(Target Extractor)而能直接連結TITAVIC 2000的乙太網路之外,其餘系統都要經由NIU來與TITAVIC 2000系統界接)。在拉法葉級上,兩組MLX-32戰術電腦與兩組NIU分裝在兩個標準戰術機櫃中,每個機櫃安裝MLX-32與NIU各一,並以二條三軸纜線乙太區域網路連接TITAVIC 2000的各次系統。拉法葉級TITAVIC 2000的兩部MLX 32戰術電腦以及兩部NIU形成主動備援(Activate-Standby)架構,其中一部MLX 32與一部NIU工作,另外一組MLX 32與NIU則在熱待機,萬一其中一組失效則另一組備援機可立刻上線;反觀先前TITAVIC作戰系統的所有戰術資料處理工作都只由一部15M125主電腦負責,另一部15M05電腦專門負責某些特定的處理工作,完全沒有任何備援。

拉法葉級的TITAVIC配備五座Vista RM顯控台,分別擔負顯示空中戰術圖像(Air Picture Compilation)、空中作戰指揮官(同時顯示ESM電子截收裝置的資訊)、水面/反潛戰術官、武器射控官、戰術行動官(TAO)等功能,這些顯控台能彼此交換功能;此外,作戰指揮中心內還預留安裝第六座Vista RM顯控台的空間。艦上這五座Vista RM顯控台涵蓋艦上雷達、電子截收裝置(ESM)、武器射控等功能,而電子反制(ECM)、直昇機管制、飛魚飛彈射控系統則由其他獨立的顯控台負責。此外,拉法葉級的作戰指揮中心還配備一部導航顯控台、一部Prcilec E8000自動戰術描跡桌(用於反潛與水面作戰的目標軌跡描繪)等。

除了負責本艦戰術管制的TITAVIC 2000之外,拉法葉級還配備EADS開發的AIDCOMER全球與戰區層級指揮管制系統,擁有四部Sun SPARC工作站(其中一部設置在艦橋,三部設置在作戰指揮中心)、北約標準Link 11與Link 14戰術資料鏈以及衛星通信終端等,能透過法軍的SYRACUSE衛星通信系統與岸上的指揮單位聯繫,或者透過Link 11戰術資料鏈與其他艦艇交換作戰數據(直接連結到艦上TITAVIC 2000作戰系統中)。

通訊方面,拉法葉級配備SNTI -240整合式艦內通信網路系統,功能包括全艦廣播、各部位通話、會談、聲力電話、泊港外線電話以及全艦同步數位式時間顯示等,艦上的對外通訊裝備包括四 具高頻(HF)無線電收發機、五具超高頻/極高頻(VHF/UHF)無線電收發機、兩具調頻(FM)無線電)收發機以及一具國際港埠通信機 (Channel-16),整個系統由設置在作戰指揮中心的控制台來操作,以單一光纖迴路連接艦上各次系統、感測器、警報系統。

 

作戰裝備

拉法葉級在電子系統與武裝的配置上相當簡潔, 一方面是其任務較為單純,再者是為了避免破壞雷達匿蹤外型,但某種程度也反映了法國海軍經費不足的窘況 。

偵測系統方面,拉法葉級的雷達包括一具Thomson-CSF DRBV-15C海虎二式(Sea Tiger Mk.2)E/F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對空有效距離約146km,對海有效距離約60km)、兩具Racal 1229 DRBN 34A導航/直昇機管制雷達(位於艦橋頂端者負責導航,位於艦尾直昇機甲板後方者負責直昇機管制);如同前述,拉法葉級的DRBV-15C使用新開發的平 板陣列天線來取代過去同型雷達的拋物面天線。原本1980年代前半法國規劃的FL-25型巡防艦設計同時配備了DRBV 15C中程搜索雷達以及DRBV-26D木星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但是拉法葉級可能基於成本考量而刪除了DRBV-26D雷達(之後出售給台灣的康定級就擁有此一雷達)

射控方面 ,拉法葉級的艦橋頂部設有一具Thomson-CSF的CTM整合式光電/雷達射控系統,由一具DRBC 33F  Castor 2J I頻射控雷達以及一套與雷達共軸的光電偵測系統(包括電視攝影機、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組成,用於指揮艦砲與海響尾蛇防空飛彈接戰;而Castor 2J是雷達平台兩側還各裝有一個Sagem TDS 90 VIGY光學/光電瞄準儀 。Castor 2J是一種脈衝都卜勒雷達(Pulse Doppler Radar),採用X(I/J)頻操作,具備完整的LDSD能力以及移動目標指示器(Moving Target Indicator,MTI),但沒有連續波照射(CW Illumination)功能;其波束極窄,僅0.6度,故能更有效地追蹤貼近水面的目標,其最大對空使用距離為27~29.6km,最小使用距離約1.3km,有效使用高度範圍是0~9144m,導控小口徑機砲攻擊水面目標的最大距離約15km,最遠能在16km外偵測到掠海反艦飛彈,並可在15km外標定雷達截面積0.1平方公尺的小型目標

拉法葉級的主桅杆,桅杆頂部設置Thales的ARBR 21(DR 3000S)電子截收裝置。

電子戰方面,拉法葉級配備Dassault ARBB-33 H/I/J頻電子反制系統、Thomson-CSF Saïgon ARBG 1與Maigrent ARBG 2電子截收系統(一說是Thales的ARBR 21(DR 3000S) )、DIBV-10吸血鬼(Vampire)紅外線追蹤系統以及艦橋後方兩側各一的CSEE(現為EADS Matra)Dagaie Mk.2干擾絲發射器。Dagaie MK-2誘餌發射系統是法國CSEE公司的產品,第一代的Dagaie MK-1每座發射器分為左、右兩組,每組各有五個可更換的干擾火箭發射箱,發射器可水平旋轉;而拉法葉級採用的則是第二代的Dagaie MK-2,原本每個發射器的左、右兩組發射箱各減為四個,中間騰出的位置加裝三管REM中程火箭推進干擾彈發射器;兩側各四管發射箱可調整為A、B兩種仰 角,分別對準不同的高度,其中A邊的最大發射高度約46m,B邊為91m。Dagaie MK-2可發射三種彈藥,其中對付雷達的LEM短程金屬干擾絲彈重45kg,干擾絲涵蓋範圍達300~2000平方公尺;LIR短程紅外線熱焰彈重 40kg,灑佈涵蓋範圍可達300方公尺。LEM與LIR都裝置於發射器左、右兩側的彈箱內,而中間的REM則增加了火箭推進,射程達800m,金屬干擾 絲涵蓋範圍可達1000平方公尺。此外,容納REM的發射箱也可相容於美國的LURES干擾火箭。Dagaie MK-2具有功能強大的電腦介面,能與艦上戰鬥系統、戰術資料鏈等結合,透過艦上電子截收系統、雷達、光電感測器或資料鏈提供的威脅資訊(方位、高度、導 引型態等)等,計算出發射參數與使用的誘餌,然後將發射器轉向目標方位,發射金屬干擾絲或熱焰彈 ,整個接戰過程(從探測到威脅、裝訂射擊參數與彈藥設定到發射)完全自動化,預警信號處理時間少於0.2秒,發射器水平迴旋速度約每秒1.2度,能在10 秒內輪流發射金屬干擾絲與紅外線干擾彈, 同時對付5枚來襲的反艦飛彈。

 

(上與下)拉法葉級的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器,發射管外側加裝護板來減低雷達截面積。 注意其

飛彈發射管已經是VT-1新世代海響尾蛇(NG)的構型,與早期海響尾蛇有所不同。

正進行再裝填作業的VT-1海響尾蛇飛彈發射器,再裝填機平常隱藏在甲板的

艙蓋下,裝填時艙蓋打開、揚起裝彈機並對齊發射器。 

拉法葉級Guepratte(F714)的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器。

拉法葉級設置在艦橋後方兩側的Giat 20FS 20mm機砲。

 

拉法葉級安裝的武器並不多,包括艦首一門Mod 1968 CADAM II 100mm快砲、艦體中段兩組四聯裝MM-40飛魚(Exocet)反艦飛彈發射器、艦橋後方左右各一的Giat 20FS 20mm機砲(射速720發/分,防空射程1500m,俯仰範圍-15~+65度),以及機庫上方一具八聯裝海響尾蛇(Crotale Naval)CN-2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其中,Mod 1968 CADAM II 快砲是在1990年代為拉法葉級而推出的改良版,又稱為TC-100,最大射速78~80發/分, 使用匿蹤構型的砲塔殼,並強化機械可靠度。拉法葉級艦首A砲位採用模組化設計,能依照不同客戶的需求而安裝不同主砲。馬特拉航太(Aerospatiale-Matra)生產的飛魚反艦飛彈則堪稱法國最著名的海軍武器之一,曾經在 福克蘭戰爭以及兩伊戰爭中大出風頭;目前最新的MM-40 Block2仍採用火箭推進,飛行速度0.95馬赫,射程70km,裝備165kg高爆彈頭,導引方式為中途慣性+終端主動雷達尋標

 與先前土維爾級(Tourville class)驅逐艦、喬治.萊格斯級(Georges Leygues class)驅逐艦的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系統相較,拉法葉級的海響尾蛇系統使用1990年代推出的VT-1短程防空飛彈,又稱為新世代響尾蛇 (Nouvelle Generation,NG),大幅強化對高速高機動目標攔截能力,其最大射程15km,射高6000m,速度3.6馬赫 ,最大機動過載35G,戰鬥部13kg,仍繼續沿用指揮至瞄準線(command line of sight)歸向模式;拉法葉的海響尾蛇八聯裝發射器構型大致不變,中央設置導引所需的Ku頻照射雷達與光電追蹤裝置,但在兩邊飛彈發射管外側加裝護板來 減少 發射器的雷達截面積。除了發射器內八枚備射彈之外, 發射器附近甲板有一個儲存再裝填彈的升降式自動裝填機(平時隱藏在甲板下),總共儲有16枚備用彈。

海響尾蛇防空飛彈只能提供最基本的近程點防禦自衛能力,而且一次只能接戰一個目標(艦上只有一套全程導控的Castor 2J I頻射控雷達與光電系統);不過,拉法葉級原始設計就預留空間,可以裝置當時Thomson-CSF仍在研發中的SAAM/F艦載防空飛彈系統,包含ARABEL相位陣列雷達、裝填在Sylver A43垂直發射系統的Aster-15主動雷達導引防空飛彈,可以同時接戰至多個目標。拉法葉級艦首B砲位平台預留安裝兩組八聯裝Sylver A-43垂直發射系統的空間,只需將此處的隔艙板拆除即可裝設垂直發射器。因此,拉法葉級服役初期裝備的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系統,多少也有以簡單現有系統裝艦的「權宜」用意。

在反潛方面,拉法葉級設有一座直昇機庫以及直昇機甲 板,操作一架AS-565MA美洲山獅(Panther)或SA-321G超級黃蜂(Super Frelon)反潛直昇機,日後則換裝新一代的NH-90;除此之外,艦上沒有任何聲納系統、反潛作戰系統以及艦載反潛武器 ,不過艦上原始設計中都預留了空間,必要時可以隨時加裝。

拉法葉級的設計考慮到支援特種作戰,艦上多餘的舖位可容納15到25名特戰部隊人員。艦體兩側小艇收容區 能各搭載一艘充氣突擊艇,每艇可搭載8至10名特種部隊人員,而艦尾直昇機甲板下方還有一個小艇收容艙(由艦尾艙門收放),可再收容一艘充氣突擊艇,可搭載6至8人,這些小艇用來進行海上臨檢攔截或接送特戰部隊進行偵察與滲透。此外,艦上搭載的美洲山獅或NH-90直昇機也能攜帶8至10名特戰人員。

由後方看拉法葉級的Surcouf(F-711),注意艦尾有一個小艇收容艙門。

依照最初規劃,法國打算在最後兩艘拉法葉艦上裝置SAAM防空系統(含ARABEL相位陣列雷達 以及垂直發射的Aster-15防空飛彈)。 然而,在冷戰結束後歐洲國家刪減國防預算的浪潮之下,這些高檔裝備顯然都無從實現。

在2000年代初期,法國海軍開始利用拉法葉級做為平台,測試 垂直發射的雲母(MICA)空對空飛彈艦載防空版,而此垂直發射系統就裝在B砲位上。

服役經歷

雖然因國防預算困窘,導致拉法葉級的正規作戰能力薄弱;然而在蘇聯解體的後冷戰時代,大洋正規作戰(防空、反潛等)需求較低,反而是結合維持陸地區域安全、反恐的場合居多,以拉法葉級的裝備與特點十分適合。服役期間,拉法葉級艦經常部署於地中海東部(靠近巴爾幹半島)、西非、紅海、印度洋、波斯灣等衝突頻繁的地區;在2010年代中期,服役20年後,拉法葉級累積的航海里程已達61萬海里(100萬公里)。由於裝備簡單、性能可靠,拉法葉級任務多元性及海上航行時數堪稱同時期法國海軍艦隊之最,是妥善率與在航率最高的第一線作戰艦艇;以2015年的統計數據為例,拉法葉級艦隊的堪用率高達90%,高於法國海軍所有其他現役第一線水面艦艇(水平線防空驅逐艦為82%,F70喬治.萊格斯級區物厭為65~80%,其他巡邏船艦約為76%)。

作為法國海軍二等巡防艦,拉法葉級原始設計就針對維護法國海外屬地,著重於長時間單艦作業、遠距離投射影響力,適航耐波能力良好,續航力長、艦內物資儲存空間充裕;艦上搭載RHIB突擊艇來支持海上攔截、臨檢與特種作戰等任務,加上能讓10噸級直昇機駐艦操作,使得拉法葉級能充分勝任海面巡邏、臨檢、反恐反走私、反海盜、救援遭劫持商船、海上救援等低強度維穩任務。 拉法葉級曾參與的任務包括:在印度洋/亞丁灣水域反海盜、2011年 北約出兵利比亞的軍事行動、2015年因葉門內戰的撤僑、在地中海打擊走私與救助難民(含利比亞、敘利亞等);而從2014年起,法國海軍軍官學校的年度畢業遠航任務,都固定編制一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與一艘拉法葉級。

依照級首艦拉法葉號第一任艦長堤耶.達爾波諾(Thierry d’Arbonneau,1995年6月任職艦長,後升至中將)的回憶,拉法葉艦的匿蹤性能十分卓越,在特定任務中展現巨大優勢;在一次反海盜演習中,拉法葉號派遣特戰隊員秘密登上一艘扮演海盜船的友艦上,演習期間拉法葉號利用夜色逼近至該艦50公尺左右的距離,而始終沒有發現。而在許多海上實際的任務中,拉法葉艦都展現完美的匿蹤性能,大幅提高任務成功的機率。在1997年初,拉法葉號首次部署到印度洋執行任務,就參與一次在紅海的海難救援工作,其間拉法葉號搭載美洲山獅直升機,成功救出17名遇難船隻的船員。

拉法葉號正發射反艦飛彈。

一艘拉法葉級發射飛魚反艦飛彈。

 

升級

2000年代以來法國海軍 經費一直不甚寬裕,21世紀初期的建軍重點也已經擺在水平線飛彈驅逐艦、第二艘航空母艦(PA2)、新一代梭魚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凱旋級核子動力彈道飛 彈潛艦、FMM多用途巡防艦以及西北風級大型兩棲直昇機突擊艦等,並將未來通用型水面作戰艦艇的重點放在FMM上,所以沒有提升拉法葉級的打算。

在2007年,法國海軍提出拉法葉級艦壽命中壽期性能提升的規劃,最初考慮的項目包括:

1.船艦平台機電、推進方面,進行必要的維護與翻修,更新輪機控制系統,為輪機裝備更換減震基座,以降低噪音。

2.換裝新式整合戰鬥系統(RMS,Reseau Multiserve),具備全新介面。

3. 防空方面, 以Thales SMART-S電子掃描雷達取代原DRBV-15型雷達,並加裝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Aster-15或垂直發射型MICA)。

4.以飛魚Block 3反艦飛彈取代原本的舊型飛魚飛彈。

5.火砲方面,以OTO 76mm快砲取代原本DCN 100mm快砲,使得主砲與法國海軍水平線防空巡防艦、FREMM多任務巡防艦一致;此外,加裝美國Dillon Areo的人力操作7.62mm火神多管旋轉機槍。

6.增加反潛作戰能力,增加艦艏固定式聲納、CAPTAS MK.2主/被動拖曳式聲納、 反潛魚雷武器系統 。

7.換裝新的ECUME (Embarcations commandos à usage multiple embarquables) 硬式充氣快艇(RHIB)

8.裝備NH-90反潛直升機。

9.更換通信傳輸系統。

由於法國海軍預算困窘,拉法葉級的壽命中期升級方案不斷遭到推遲。
 

在2011年,基於反海盜勤務與反恐怖活動等近距離水面作戰需求,法國海軍開始在拉法葉級上安裝美國Dillon Areo開發的人力操作7.62mm火神多管旋轉機槍,每分鐘射速高達3000發 ,隨後法國海軍在其他艦艇(如西北風級兩棲圖級艦)逐步推廣此一武器。

拉法葉級柯爾貝特號(Courbet F-712)正在吊放一艘ECUME硬式充氣小艇。

搭載於拉法葉級側面小艇艙的ECUME小艇。

在2017年5月2日,法國軍備總局(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Armement,DGA)正式宣布,已經與DCNS簽署合約,為其中三艘拉法葉級進行升級改良(另外兩艘的升級則是選擇權),使其具備反潛作戰能力;改良工程會在2020年於土倫(in Toulon)的船塢展開,第一艘接受升級的拉法葉級會在2021年交付。

這項計畫是在較低的成本下,使這三艘拉法葉級具備反潛作戰能力,此外還包括延壽升級工程,為艦體結構、輪機、電子設備進行一般性的翻修(包括推進系統、舵機、發電機等),更新關於平台管理的電腦與電子系統,戰鬥管理系統升級為SENIT FLF(FLF是拉法葉輕巡防艦的簡稱),是戴高樂號航空母艦(Charles de Gaulle R91)在2017年升級時換裝的SENIT 8的巡防艦輕量版本,擁有新的佈局以及人機介面,如雙屏顯控台,以及能顯示戰場態勢並支援評估、任務計畫的大型觸控戰術顯示器。作戰裝備方面,加裝艦體聲納 、升級戰術資料鏈、加裝CANTO-V魚雷反制系統、加裝兩套由Chess Dynamics提供的海鷹(Sea Eagle)雷達/光電射控系統(Fire Control Radar Optical,FCRO) 等,並將原本的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系統換成MBDA的Sadral短 程防空飛彈發射器( 由三艘喬治.萊格斯級(D-641~643)巡防艦移植而來),使用最新的西北風三型(Mistral 3)防空飛彈,擁有改進型的紅外線尋標器;海響尾蛇飛彈系統由於較為複雜且許多次系統已經老舊、商源消失,,也沒有後續升級計畫,要維持妥善率越來越困難,因此法國海軍決定將之除役,暫時由Sadral防空飛彈系統墊檔。雖然西北風三型的射程以及戰鬥部籌載不如海響尾蛇,但導引系統採用更新的科技,可以更有效對抗掠海反艦飛彈或無人機等非對稱威脅,此外還可攻擊近距離水面目標如小型快艇、水面無人載具(USV)等。此外,反艦飛彈升級為MM-40 Block 3,艦上搭載的小艇改成ECUME,艦上的DRBV-15C海虎雷達也會更新天線。聲納方面,早期推測拉法葉升級項目可能會採用UMS 4132或BlueWatcher,而拉法葉級二號艦敘庫夫號(Surcouf F711)也曾實驗性地裝置BlueWatcher聲納,不過最後確定是採用KingKlip Mk2。

而最初規劃的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新型電子掃描雷達、拖曳陣列聲納、更換主砲等項目則由於預算因素,以及法國海軍決定集中力量投資取代拉法葉級的FTI巡防艦(見下文)等等,最後沒有實施。

三艘進行延壽升級工程的是拉法葉號(La Fayette F710)、科爾貝特號(Courbet F-712)以及阿柯尼克號(Aconit F-713);首先進行升級的是科爾貝特號,在2020年10月5日進入土倫海軍基地的船塢,在2021年4月中旬完工出塢,6月14日展開試航,7月23日完成戰鬥系統海上測試(包含Sadral防空飛彈系統試射),9月13日交付法國軍備總局(DGA),2022年初重回現役擔負戰備。第二艘接受升級的是拉法葉號(La Fayette F710),2021年10月4日進塢。經過升級之後,這三艘拉法葉級編制的人力也將增加。升級後的拉法葉級將 運用到後繼的FTI巡防艦開始服役為止 ,在這段過渡期間內維持法國海軍擁有15艘第一線巡防艦的水平。

 

拉法葉級的外銷衍生型

誠如前述,法國打從開始規劃拉法葉級時,就打算外銷一系列以本級艦為基礎的巡防艦;而拉法葉系列也不負眾望,除了法國海軍本身的六艘之外,沙烏地阿拉伯、台灣與新加坡在1990年代先後都訂購了拉法葉級巡防艦系列的衍生型, 二十年來獲得良好的外銷成績。拉法葉級被法國稱為F-3000系列,三種主要構型如下:

1.多功能型(Multipurpose):法國海軍本身的拉法葉級

2.反潛型(又稱為Bravo):配備艦首聲納、拖曳陣列聲納以及魚雷發射系統等。1990年11月,法國自用首艘拉法葉級才剛開始建造不久,法國密特朗政府就宣布出售台灣六艘反潛型拉法葉艦(不包含艦上武器),也就是現在的康定級,雙方在1991年9月正式簽約啟動專案,代號為「Bravo」。法國海軍自用艦艇尚未服役,就已經獲得大型外銷訂單,在法國造艦史上十分罕見。當時法國DCNS造船廠方面優先執行台灣的建造案,因而重新排定工作期程,將法國自用拉法葉級的進度延後 。由於台灣購買的康定級不包含武裝,在船艦返抵台灣後才由台灣海軍自行安裝武器並進行測試,所以交付期程很快;在法國海軍拉法葉級艦第三艘下水時,台灣訂購的6艘康定級已全數交艦。關於康定級的介紹、採購過程以及後來的弊案 與命案已有專文介紹,在此不予贅述。

3.防空型: 配備法國海軍本身 負擔不起的SAAM系統,包括ARABEL雷達與垂直發射的Aster-15短程防空飛彈。由於艦體規模加大,拉法葉防空型的B砲位最多可安裝四組八聯裝 Sylver垂直發射器,是原版拉法葉增加兩具。沙烏地阿拉伯在1994年採購了兩艘名為F-3000S的防空版拉法葉型(專案名稱為Sawari II計畫,並被命名為利雅德級(Al Riyadh class),在1997年又增購另一艘。利雅德級的噸位比法國本身拉法葉級大1/4,服役初期只裝備兩組八聯裝Sylver A-43垂直發射器。

此外,在2000年3月,新加坡展與法國DCN簽約,正式向法國採購六艘新一代巡防艦,專案名稱為「Project Delta」,新國稱之為可畏級(Formidable class)。可畏級的基本設計衍生自拉法葉型,但由於設計較晚,又融合了法國海軍之後設計水平線(Horizon)飛彈驅逐艦以及FREMM多任務巡防艦的理念,整體上比拉法葉級又更為先進。可畏級除了首艦由法國DCN的造船廠承造外,其餘五艘都在DCN的協助下由新加坡科技集團海事公司(Singapore Technologies Marine)建造,六艘在2005至2009年成軍。可畏級的噸位略小於法國自用的拉法葉級,不過整體戰力與利雅德級相去不遠,主要裝備包括Herakle相位陣列雷達、32管垂直發射的Aster-15/30防空飛彈等等。

由於另有專文介紹利雅德級可畏級,在此不予贅述 。

沒有下文的主權級巡防艦

DCN以拉法葉型為基礎推出的主權型(Souverainete)巡防艦。

此圖為最早期版本。

DCN在1990年代初期曾規劃一種改良自拉法葉級的新型主權 型(Souverainete)巡防艦,主要任務為經濟海域的巡邏任務。主權級全長91m,寬13m,排水量1500~1680ton,最大航速超過30節,航速15節時擁有6000海里的續航力 ,能持續在海上操作25天,編制約75名人員。主權級的 主要作戰裝備包括ARABEL相位陣列雷達 、艦艏快砲、設置在艦砲後方的兩組八聯裝Sylver垂直發射系統(裝填Aster-15防空飛彈)、兩組四聯裝MM-40飛魚反艦飛彈、魚雷發射器、 20mm機砲等,近迫武器系統可選擇六聯裝Sadral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或機砲式系統,艦尾並設有一座直昇機庫與直昇機甲板,操作一架AS-565反潛 直昇機。DCN曾打算以主權級參與 競爭台灣海軍光華五號「二代二級艦」的(另一有意參與的對手為美國Newport News廠以SAAR-5發展而來的FF-21巡防艦),不過1993年底以後台灣海軍就籠罩在尹清風命案的陰影下,加上先前台灣已經大規模地投資 採購現代化戰鬥機與主戰艦艇,沒有餘力再負擔一個所費不貲的造艦計畫,因此光華五號就沒有下文。

隨後,DCN進一步推出主權級的加長版設計方案,艦體長度增為95m,寬度維持13m,排水量增至2200噸,這個設計顯然是用來競標1990年代初期阿 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新巡防艦案。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競標案中,法國的競爭對手包括美國新港紐斯(Newportnews)船廠的FF-21巡防艦設計(近 3000噸級),以及荷蘭須爾德(Schelde)廠的道爾曼級(Karel Doorman class)巡防艦。在1995年底,聯合大公國的評估報告出爐,將荷蘭道爾曼級名列第一,法國的拉法葉/主權型系列排名第二,FF-21排名第三。不過 隨後聯合大公國決定先從荷蘭購買兩艘裁軍釋出的二手寇騰納爾級(Kortenaer class)巡防艦作為過渡(分別在1997與1998年進入聯合大公國海軍服役),未來再購買新的巡防艦。當時聯合大公國曾考慮購買2至6艘荷蘭還在開 發中的LCF防空巡防艦,最後在2003年與法國CMN廠簽約購買六艘貝努納級(Baynunah class)輕型巡防艦。

之後,主權級巡防艦始終沒有找到國外客戶,而這個設計案也被由於更新的CCX-21、CM-1200/1800等設計的出現,再也沒有下文。 

CM-1200/1800

法國DCN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陸續以拉法葉級的設計概念推出幾種外銷用的輕型匿蹤巡防艦,例如1990年代中期推出的CCX-21以及2000年代初期推出的C-1200/1800。CCX-21的匿蹤程度較拉法葉級更勝一籌,由於另有專文介紹,故在此不予贅述。C-1200/1800堪稱拉法葉級的精簡改良版,延續拉法葉級與CCX-21的新匿蹤技術,而且同樣採用模組化設計。此型艦自動化程度較拉法葉級更 高,配備3D雷達、垂直發射的Aster-15防空飛彈系統、反潛直昇機、艦砲等裝備。顧名思義,C-1800排水量約1800ton,而C-1200則 約1200ton。以下為C-1800的資料:全長90m,寬12.5m,滿載排水量1800ton,極速超過30節,航速15節時續航力3500海里; 艦上配備高度自動化的戰鬥管理系統(CMS),偵測裝備包括3D多功能雷達、艦體中頻主/被動聲納以及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武裝包括一門76mm快砲、 兩組裝備Aster-15短程防空飛彈的八聯裝Sylver垂直發射系統、兩組四聯裝MM-40飛魚反艦飛彈以及六聯裝Sadral(衍生自法製西北風(Mistral)肩射防空飛彈)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等等,艦尾設有直昇機甲板,可供一架10ton級反潛直昇機起降。不過 ,無論是CCX-21還是C-1200/1800都沒有找到買主。

在2004年,DCNS又繼續推出等級類似的Gowind外銷艦艇系列,正式取代了CM-1200/1800而成為DCNS的外銷主力。

汰換計畫

在2013年版法國國防白皮書(LPM)中,就記載將建造五艘中型通用巡防艦(Frégate de Taille Intermédiaire,FTI )來取代現有的拉法葉級巡防艦。首艘FTI巡防艦預定在2017年進入建造階段,2023年服役。由於另有專文介紹FTI,在此不予贅述。

法國軍隊船艦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et Armes Navales,DCAN)在1991年改名為法國造艦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DCN)。在2003年,DCN從法國海軍中分割出來,並收回民營造船企業指導權力,轉交法國國防部軍備管理局,轉變為法國政府絕對控股的國有股份企業,並改稱為DCNS集團,主要業務是負責為法國設計、建造水面船艦與潛艦,同時拓展外銷。在2007年,DCN購併了Thales、Armaris(先前DCN與Thales合資成立的公司)等軍工企業中和海軍造艦相關的事業,以及負責規劃法國第二艘航母的企業MOPA2,整合成為DCNS集團;同時,DCNS獲得法國另一大型軍工Thales集團資金注入,Thales持有DCNS約25%的股份,在2011年又增至35%。到2015年,DCNS已經形成了涉足造船、導航通信、船舶動力、海洋基礎設施、航太、核能、再生能源、房地產和物流等領域的巨型商業集團,並代表法國政府持有韓國STX(母公司在歐洲)、OpenHydro、Boustead等企業的股份。DCNS擁有五大造船廠,分別是布雷斯特( Brest)、土倫(Toulon)、洛里昂(Lorient)、瑟堡(Cherbourg)、呂埃爾(Ruelle-sur-Touvre)。在2017年6月28日,DCNS集團在成立400周年慶典上,正式宣布改名為海軍集團(Naval Group)。

 

 

 

站內其他拉法葉系列艦艇文章

中華民國:康定級巡防艦
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級巡防艦
新加坡:可畏級巡防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