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防巡航飛彈系統(CDCM)

(上與下二張)在2020年,台灣正式編列岸防巡航飛彈(CDCM)項目,從美國購買岸基魚叉反艦飛彈

 

──by captain Picard


  

背景

2010年代以來,中國軍力急速成長,使得兩岸的軍力迅速失衡。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來,兩岸關係急遽惡化,中國軍機以及軍艦在台灣周遭海域活動演訓成為常態;而中美間的關係也因為川普上任美國總統以來發動中美貿易戰、中國在南中國海態度日趨激進而嚴重衰退,雙方軍事對立日甚。因此,美國認為近期(未來三五年內)中國武力犯台、台灣海峽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大增。由於台灣無力投入足夠資源,用對稱方式抗衡中國軍力,美國官方人士以及民間智庫不斷建議台灣採用「創新、非對稱」的建軍思維來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這包括以陸基型防衛作戰為主、著重快速機動與保存戰力等。的陸基型防衛性作戰能力爲主。2017年到2019年擔任台軍參謀總長的李喜明上將在任內曾提議「整體防衛構想」(ODC),參考了美國方面這類建議;然而實際執行上,這段期間台灣各項主要建軍發展仍以傳統常規作戰為主。

對於這些年台灣的建軍發展,美國方面其實頗有微詞;他們認為相對於中國,台灣的國防資源極其有限,但2010年代後期仍優先採購如潛艦國造、M-1A2主力戰車、F-16傳統起降戰機、M-109自走砲等傳統式大型主戰裝備。這些裝備不僅單價昂貴、交付期程長,但戰時實效益卻可能有限;因為中國同類的大型武器系統數量遠壓倒台灣,台灣與之打消耗戰或者試圖爭奪本島周邊制空/制海權勢必處於極端劣勢;且這些大型武器系統目標比較顯著,肯定是解放軍優先癱瘓消滅的對象(中國導彈、火箭、空中等遠程打擊武力,也今非昔比)。此外,美國對於2010年代台灣推動的多項大型自製武器計畫(包括潛艦國造、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等)雖表達支持,但是擔心部分計畫耗資龐大、技術風險高,而且需要很長的期程才能成軍,對於近期台海之間可能爆發的戰爭毫無助益。在2010年代後期幾年的台美軍事交流場合中,這類意見分歧成為台美雙方的主要摩擦點,美方更認為台灣「似乎不重視中國近期的軍事威脅」。美方認爲,台灣當前建軍應立即推動可快速立竿見影、顯著增加防衛嚇阻能力的項目,最起碼應該更均衡地兼顧短期與長期的作戰需要。

這些年來,美國方面不斷建議台灣建構「非對稱戰力」,包括岸基的反艦飛彈。例如美國參議院在2016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附帶決議文中就記載,「美國應繼續支持台灣發展創新與不對稱戰力的努力,因應中國日益增加的軍事威脅」,提到的項目包括快速攻擊艦艇、岸防巡航飛彈(Coastal Defense Cruise Missile,CDCM),快速跑道修補系統,攻擊性水雷以及潛艦等。在2017到2019年擔任台灣參謀總長的李喜明上將,任內提出「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ODC)(註),也呼應這類構想,並且獲得美方高度支持。

依照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的消息,對於美國方面強力催促台灣購買岸基魚叉反艦飛彈,台灣方面過去也是設法爭取時間,在此前一年多都以「尚需深入評估」等理由拖延;對此,美國逐漸感到不耐。據美國國安官員透露,台每高層在2019年年底在美東秘密會議,討論台美間安全戰略合作等相關議題時,包括檢討當時「岸防巡航飛彈」(CDCM)項目的進度。美方原本預期台灣當時就會同意採購,然而台灣與會的國安高層官員提出希望美方改提供美國海軍與陸戰隊目前正在計畫採購的某新型反艦飛彈系統(具備匿蹤外形、先進導引系統、新戰鬥部等,應為從挪威引進並與雷松合作生產的NSM),讓美國方面十分訝異。當時,台灣與會的國安官員對美方陳述,如允許台灣採購此種最新型飛彈,不僅可滿足台灣戰備需要,並能與美軍同步獲得新武器戰力且建立共通性,而台灣參與增加採購基數也能分攤成本,降低美國方面引進此型飛彈的單價。美方隨後也提出三點理由駁回台灣的要求,包括新飛彈技術來源涉及歐洲國家(出口變數更多、程序更複雜)、產製交貨期程無法滿足台灣防務需求,以及該項目尚未批准對外出售等;對此,台灣方面的國安官員也答辯力爭,顯然有備而來。雖然後來礙於情勢,台灣最後只能接受美國強力建議的魚叉反艦飛彈。

岸防巡航飛彈系統

在2020年5月14日,「上報」報導,台灣海軍正積極作業向美國購買岸置機動型魚叉(Harpoon)反艦/攻陸飛彈系統,稱為岸防巡航飛彈系統(Coastal Defense Cruise Missile,CDCM)項目,此時已經完成「武器整體獲得規劃書」;依照「上報」後續報導,在2020年初美方不斷溝通催促之下,台灣國防部在4月開始進行CDCM的建案程序,包括撰寫武器整體獲得規劃書。此案打算分階段向美採購10多套「岸置機動型魚叉攻陸飛彈系統」與配套的「目標獲得相關配套系統」,預算額度將超過3百億台幣,全案目前正由國防部審核中。美製魚叉反艦飛彈系列絕大多數都是空射或艦射,此前全世界只有韓國、丹麥曾經部署岸基魚叉反艦飛彈。

這是因為近年來兩岸關係以及中美關係急遽惡化,美方認為接下來五年內(至2025年)台灣海峽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大增,遂建議台灣立即購買短期內能產生效益的武器系統,包括兼具反艦與陸攻能力的岸基魚叉反艦飛彈(魚叉Block 2可攻擊海上船艦,或者在敵方港灣沿岸的海上甚至內陸目標),在最短時間內提高對中國的嚇阻力。

「上報」稱,先前海軍已經向國防部提出採購10架MH-60R海鷹多用途反潛直升機,直昇機以及武器彈藥項目額度約270億新台幣,再加上整體後勤維修(含整廠設備)與技轉費用,全案總值達350億元新台幣以上。由於國防預算軍事投資額度有限,國防部已要求海軍在2021年度的國防預算軍事投資項目中,代號「神鷹3號」的MH-60R海鷹多用途反潛直升機採購案與岸置機動型魚叉攻陸飛彈系統案只能擇一建案,另一項採購案則要視國防預算額度順延。

在2020年5月28日五月立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上,國防部副部長張哲平證實計畫採購岸置魚叉反艦飛彈,稱為「岸置巡防飛彈系統」(CDCM),部署在海軍海鋒大隊。會議上,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質詢向美國採購岸射魚叉飛彈的目的;張哲平則回應,國防部進行此項規劃,主要是軍方跟中科院研究過至民國114年(2025年)的飛彈量能,經數學模式運算後,以殲滅50%敵艦為作戰目標,軍方備彈數量上仍有欠缺,希望在民國112年(2023年)完成籌獲,以「快速提升戰力」。

依照隨後2020年7月26日「上報」的新聞,台灣海軍採購「岸置機動型魚叉攻陸飛彈系統」案,經過台美方雙方就採購數量進行討論後,決定在岸基魚叉飛彈發射車套件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將購買的魚叉飛彈數量加倍,採購金額從原估算的17億美元(510億元新台幣)大幅增加到27億美元(810億元新台幣)。上報稱,2019年7月美國首度向台灣提議購買岸基魚叉反艦/陸攻飛彈系統,這原本不在台灣2021年國防預算的軍事投資項目內;當時台灣海軍雖將岸基魚叉飛彈納入評估項目,但不在優先名單內。海軍內部的優先選項仍是執行經過多年議價的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在2020年初,台灣海軍啟動代號為「神鷹3號」的10架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採購案的建案程序,打算編列350億餘元新台幣(含反潛直升機、武器彈藥、訓練、後勤支援、技轉等項目)。然而,2020年3月初,在美方不斷向台灣政府高層洽商後,國防部接受美方要求,優先採購岸置機動型魚叉攻陸飛彈系統,並由海軍啟動建案程序,在不到一個月內完成「武器整體獲得規劃書」。上報引用知情人士說法,由於岸基魚叉攻陸飛彈系統是台美高層拍板定案,成為海軍最優先軍事投資項目,無法順延;海軍曾評估若將採購期程拉長,將付款時程延長,同時再將10架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項目的預算調降到300億元(刪除若干項目)之後,仍有希望在2021年度的國防部軍事投資項目額度中,同時將魚叉攻陸飛彈系統與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納入。然而,經過美方再次評估與實際作戰需求目標計算,再次要求台灣修正採購的岸置機動型魚叉攻陸飛彈系統數量與預算,決定除了購買10多套魚叉攻陸飛彈機動發射系統與目標獲得配套系統不變之外,魚叉飛彈採購數量比原計劃增加一倍,使得編列的預算額度從原本的17億美元(510億元台幣)再增加10億美元(300億元台幣);由於岸基魚叉陸攻/反艦飛彈系統經費額度突然暴增300億元台幣,把保留給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的預算額度排擠掉,國防部重新盤點其他軍種新增軍事投資項目,也找不出多餘的額度,最後只能將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採購案順延到2022年以後。

對於「岸基魚叉飛彈」排擠海軍爭取五年的MH-60R反潛直升機採購案,海軍內部也有不同意見。近來南海局勢日趨嚴峻,美軍幾乎天天派出RC-135偵察機、P-8反潛機到巴士海峽區域,搜集水下動態資料(如中國海軍潛艦動態);而依照這些大範圍偵察提供的指引,後續就是派遣反潛直升機到疑似潛艦出沒區域進行精確追蹤,因此台灣海軍對反潛直昇機的需求日益殷切。然而,因為要快速提升戰力,讓魚叉攻陸飛彈系統臨時插隊,反而將平時需要大量運用的反潛直昇機戰力需求順延。此外,此時MH-60R反潛直升機談定的價格是因其他國家(如印度)同時間向美採購,使得MH-60R機體價格有調降的空間;若等2022年以後再採購,價格就不一定是這個數字。

在2020年6月初,國防部在立法院證實,將從美採購岸置魚叉飛彈,可望在2023年服役,全案被列為海軍最優先軍事投資項目,規畫10多套系統,總經費約為800億元。外界質疑,台灣早已有自製的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服役,為何還要再買射程、殺傷力、飛行速度都雄風二型類似的魚叉飛彈,而且預算從最初的新台幣500億大增至800億(因而排擠了海軍規劃多年、購買MH-60R反潛直昇機的項目),認為此舉有屈從美方的政治壓力、出錢替陷於困境的製造商波音公司紓困的嫌疑(2019年以來,波音連續遭逢波音737 MAX客機因飛安事故而遭各國停飛,以及COVID19疫情重創全球航空業和停工等沈重打擊)。

在2020年8月27日,聯合報報導引述軍方決策官員說法表示,魚叉飛彈確有比原始預期數量增購的狀況,藉由大量部署反艦飛彈,讓敵方艦隊不敢進入近海。官員表示,台灣方面的目標是,如果共軍船團對台發動入侵,台灣必須能以飛彈擊殺對方超過七成以上的船艦。因此,蔡英文總統在總統府軍談中拍板定案,海軍將大幅擴充岸基攻船飛彈實力;而海鋒大隊(現有七個岸置雄風飛彈中隊)也會大幅擴編,主官由原本的上校階升格為少將階。對於為何增購美製魚叉飛彈,官員表示一方面中科院雄風飛彈生產線能量有限,無法達到軍方希望短時間內大舉擴充數量的目標;同時,如果台灣海軍具有更多種攻船飛彈,因為接戰模式、雷達頻率等各不相同,敵方反制的難度會增加。此外,魚叉飛彈尋標器面對複雜背景的分辨能力較佳,具備直接攻擊對岸敵方港口設施或港內船艦的能力,而雄風系列飛彈不具備此種能力。該官員也強調,外購不代表放棄自製,現行的雄風飛彈產製計畫,不會受外購魚叉飛彈所影響;相同地,日前駐美代表蕭美琴表示,台灣將向美國購買新式空射水雷,也不代表軍方將不採用中科院研製的智慧型水雷。

依照2020年8月27日中國時報報導,軍方消息人士透露,美國可望於11月總統大選之前,宣布出售台灣岸基魚叉反艦飛彈系統。駐美代表蕭美琴於8月12日向華盛頓的智庫機構透露,台灣正與美國協商採購「岸防巡航飛彈系統」(CDCM)以及智慧型水雷來對抗中國的威脅。中國時報報導稱,軍方本來規畫以消滅敵方70%為建置CDCM的目標,但案子上報蔡英文總統後,蔡英文問說為何只有70%,要求須再提高,於是軍方又增加採購數量;雖然使總預算額度提高到約800億元新台幣,但平均每枚單價有所降低。至於先前媒體外傳軍方以殲敵50%為目標,軍方消息人士則予以否認,表示蔡總統連70%都不滿意,怎可能接受只有50%?依照8月27日自由時報報導引述軍方官員說法,最初台灣估算採購岸置魚叉反艦飛彈的總金額約510億新台幣,之後經過更精密的計算,並且設定目標為殲滅超過75%的目標,因此增加向美國購買的飛彈數量,採購金額增加約300億元新台幣,使全案達到台幣810億左右。軍方決策官員指出,基於岸置魚叉飛彈有戰備上的急迫性,台灣方面希望美方能夠同意提前交付,希望首批岸置魚叉飛彈能在2022年交運台灣,比原訂計畫提前一年(然而之後不僅無法達到提前,美方交付時間甚至比台灣原規劃延後一至二年,從2025年底才開始交付)。

在2020年9月,國防部將民國110年度(2021年)預算書首次送交立法院,其中CDCM岸防巡航飛彈正式建案;由於編列預算時,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還來不及公布新一波對台軍售,因此2021年度預算中首度新增向美國採購裝備品項包括CDCM岸防巡航飛彈、M-109A6自走砲、輕型高機動多管火箭(HIMARS)、四架MQ-9B海衛(Seaguard)無人偵察機等等,在預算書於2020年9月首次送交立法院時,都列在機密預算項目之內,數字並沒有公開。DSCA在2020年10月21日公布對台出售11套HIMARS高機動多管火箭與64枚ATACM戰術飛彈的可能軍售,在2020年11月3日公布對台出售四架MQ-9B的可能軍售,在2021年8月4日公布對台出售40輛M-109A6自走砲的可能軍售。

隨著民國110年度向美國購買「岸防巡航飛彈系統」建案,由中科院負責的「海軍機動飛彈車」難免受到影響;此案包括籌建機動飛彈發射系統7類91輛車,以及產製雄風二型飛彈36枚、延壽現役雄風二型飛彈50枚,配合原有固定陣地,依作戰進程調整機動位置,總預算達136億8350萬5000元。依照原先規劃,從民國106年度(2017年)開始執行的「海軍機動飛彈車採購案」,在民國110年度(2021年)應編列30億6805萬2000元(用於籌建機動發射系統、陣地系統部署與裝置緊急發射系統等),民國111年度(2022年)編列33億8655萬5000元,民國112年度(2013年)編列18億5740萬5000元;但依照2020年9月送交立法院的民國110年度國防預算(海軍司令部在8月21日完成核定),此案民國110年度預算減列近7億,達23億6805萬2000元,並延後到民國112年度執行(改列25億5740萬5000元),而民國111年度經費不變。

成案

在2020年10月26日,美國防衛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一批對台可能軍售,其中包括岸基魚叉反艦飛彈項目,美方稱為魚叉岸基防衛系統(Harpoon Coastal Defense Systems,HCDS),總金額23.7億美元(依照當時匯率約677億元新台幣),總共包括400枚RGM-84L-4魚叉Block II反艦飛彈、四枚RTM-84L-4魚叉Block II訓練彈,25輛配套的卡車載機動雷達車、100輛魚叉岸基防衛發射器/運輸單元(Harpoon Coastal Defense System Launcher Transporter Units,岸基魚叉飛彈機動發射車)等,其他附帶品項包括411個魚叉反艦飛彈的儲存/發射容器、備用與維修零組件、支援與測試裝備、公開刊物與技術資料、人員訓練課程以及訓練裝備,以及美國政府與承包商的技術協助、工程與後勤支持等服務,以及其他相關後勤支持品項。這意味著台灣購買25個機動魚叉飛彈發射單位,每個單位配備一輛雷達車(包含指揮機能)與四輛飛彈發射車,每輛發射車搭載一組四聯裝魚叉飛彈發射器;因此400枚魚叉飛彈全數裝在100輛發射車上,不考慮再裝填。

依照2020年10月30日「上報」報導,海軍購買魚叉岸防巡航飛彈的專案代號為「迅捷專案」,由於國防部軍事投資項目的預算有限,無法達到美國DSCA公布項目總額的23.7億美元(約新台幣678.46億元),只能以編列511億5941萬餘元,缺口在160億新台幣以上。「上報」稱,國防部初步評估後認為,由於美國提供的並非最新的魚叉Block II+ ER 增程型(RGM-84Q-4 ,美國在2018年2月曾批准供應芬蘭),而考慮現役國產雄風二/三型飛彈服役數量已有300枚,因此先不將美國供售的400枚飛彈購足,但也不用採用陸軍採購M-1A2T主力戰車預算不足時的減裝模式;「迅捷專案」在民國110年度預算額度中,優先將美國同意出售的其他品項購齊,包括100輛魚叉飛彈岸置防禦系統機動發射器運輸載具(發射車)、25輛雷達車以及其他附帶項目(支援和測試設備、出版物和技術文獻、人員培訓和訓練裝備等品項),而購買的飛彈數量視剩餘預算狀況,不足的數量則日後再分年編列,完成400枚魚叉飛彈的採購。 依照2021年3月6日「上報」報導,台灣海軍在「迅捷專案」編列511億5941萬9千元(約17億.7美元),分5年先購買100輛岸置型魚叉飛彈系統發射車與100枚魚叉飛彈,而其餘美方供售的300枚魚叉飛彈再從一般武器項目預算中分年編列。

「上報」報導稱,2020年5月初海軍完成「迅捷專案」建案程序「武器整體獲得規劃書」的預算,當時預計額度是17億美元(約510億元台幣),購買的魚叉反艦飛彈的數量約250枚;但是美方認為不足而不斷要求增加,才將採購的數量提升到美方希望的數量(400枚),預算額度粗估達到27億美元(約810億新台幣)。為了說服力法院,漢光演習電腦兵推使用「JTLS聯合戰區層級模擬系統」兵棋推演中計算後,得出所謂「提升犯台中共軍艦的擊殺率自50%升至70%」的說法,以對外說明模擬現有的國造雄二、雄三飛彈在數量上不足,需向美國購買岸置魚叉飛彈進行補強,並希望2023年籌獲藉此「快速提升戰力」。然而,台灣國防預算增幅並未跟上美國供應武器系統的幅度,再上募兵制的人事費用增加;在台美雙方多次協調後,國防部才能先以原規劃案的17億美元(約510億元台幣)的預算額度來向美採購。

依照2021年3月6日「上報」報導,機動岸置型魚叉飛彈系統從建案(2020年4月)到完成整體規畫書並匡列預算,只花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而且該案原先根本不在海軍規畫的軍備建案中;甚至是國防部負責預算審查的戰規司,都是在事後被通知,再重新審查民國110年度(2021年)國防預算的分配。因此,這顯然是在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政策指導下,要求海軍優先將機動岸置型魚叉飛彈系統?隊排入,而外界也解讀是美國方面要搶救波音防衛公司而「硬塞」給台灣的軍售案。又,台灣海軍先前與美方溝通時,曾要求採購射程超過200公里的RGM-84Q-4 Block II+ER增程型魚叉飛彈,而當時美方只說「會列入考慮」;由於當時台灣方面建案時程緊迫,因此是以購買增程型魚叉飛彈的思維建案,包括斟酌刪減、延後其他軍購案以及中科院反艦飛彈的預算。但最後美方告知,只能出售射程148公里的一般型魚叉Block II反艦飛彈,海軍也只能依著國安會政策指導來編列岸基魚叉飛彈採購案,並未提出太多的反對意見。

2021年的調整

依照2021年3月6日「上報」報導,台灣「迅捷專案」原本規畫中,美方從2023年就要陸續交運相關裝備,在2024年飛彈抵台並成軍服役。然而在2020年底,美方告知台灣,因作業與技術等相關問題,台灣購買的岸置魚叉反艦飛彈系統交付時間延後一至二年,到2025年底才開始交運,意味著「迅捷專案」原本預算的五年執行時間需要重新修訂,依照美國提出的新期程重新訂定預算分配,與先前所謂的「因應緊急需求採購」有了偏差。又,因為後續加入通信等相關設備,因此美方要求調升合約價格。「上報」稱,由於美方所提出的要求在軍售案容許規範內,當時國防部長嚴德發非常不悅,認為台灣海軍未掌握全案的實際狀況;此時,台灣海軍與美方還在協調溝通中。

在2021年6月14日,「聯合報」報導,美方軍備界證實,海軍在月前已透過中華民國駐美軍事代表團與美方簽定購買岸防魚叉飛彈的發價書(LOA),採購首批32套魚叉飛彈系統含飛彈,總金額約390億7560萬元台幣(合13.7億美元),並支付新台幣6億餘元的首期支付款項,計畫在民國114年(2025年)以前在台部署32套岸基魚叉飛彈系統;而其餘68套視未來預算額度,再進行第二階段採購。

「聯合報」稱,原先此案並不在國軍五年建軍計畫規劃中,經高層核定以「空降」方式「插隊」,海軍只能緊急以「迅捷專案」建案,當時還不知政府財源有多少能力承接此案,於是先編數千萬元新台幣建立陣地,且沒有開始編列任何採購飛彈的費用。2021年初海軍海鋒大隊新進駐台中地區,在某區海際興建大樓,外界因此推測第一個岸防魚叉飛彈系統營區將位於台中。而國防部為支付插隊的魚叉購案,動用預算調控機制,先從已經三讀通過成為法定預算的陸軍對美軍購案(M109A6自走砲、HIMARS多管火箭系統等),借支6億餘元新台幣,以支應魚叉飛彈購案生效款項。834億8674萬2000元新台幣,民國110至119年執行,

依照2021年9月初國防部送交立法院的民國111年度(2022年)國防預算書,岸防魚叉飛彈系統的總預算規模是866億新台幣(從民國110到119年分10年編列)購買100套魚叉反艦飛彈發射車,比2020年10月美國DSCA公告的軍售額度(23.7億美元,約合677億元新台幣)還高189億美元。海安全研析所主任梅復興稱,由於岸防魚叉飛彈系統與國造雄二機動發射型多有重疊,加上所需金額龐大排擠其他裝備預算,台灣軍方自始至終都態度意興闌珊,半推半就;所以台灣海軍在2021年6月中旬簽署第一階段發價書(LOA)時,只涵蓋32套系統與部分飛彈,其餘部分則視日後預算狀況再決定是否(或何時)執行。但美方對岸防魚叉飛彈項目十分堅持,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官坎伯(Kurt Campbell)在5、6月間與台灣國安高層溝通時,直接點名岸防魚叉飛彈必須賦予更優先的排序,敦促台灣盡速全案執行。因此,岸防魚叉第一階段的發價書在6月中旬才簽訂,但在美國以及台灣國安高層介入之後,美國在8月底又提交此案第二階段LOA給台灣,將100套岸防魚叉飛彈預算編足。依照梅復星查證,2021年9月初美國回覆台灣修訂版的岸防魚叉飛彈發價書(LOA),總金額約23.6億美元(約674億新台幣),仍在前一年DSCA公佈的範圍上限;此外,美方官員也向梅復興透露,五角大廈已一再向波音公司強調此案對美國政府的重要性,並要求盡可能壓低相關成本(由於岸基魚叉飛彈系統已停產多年,要為台灣產製一批發射系統與飛彈,勢必需要相當的次性工程費用(NRE))。

而台灣方面2022年度國防預算書記載的岸防魚叉飛彈866億新台幣總預算,比起美方LOA報價(23.6億美元,約674億新台幣)多出約192億新台幣;梅復興推測,超出的幅度可能是非支付美方的費用,例如台灣自行建設基地陣地(預算書中,魚叉飛彈陣地整建工程經約29億餘新台幣)、整合指管通情設施等。梅復興也推測,岸防魚叉飛彈系統由於時程緊迫,台灣海軍在建案的過程中並未向美方申請正式的報價(Price & Availability,P&A,常規FMS流程的一部份),而僅以美軍所提供的「粗估成本」(ROM/Rough Order of Magnitude)作為編列預算的依據,以節省建案程序所需的時間、及時排入上一個年度(民國110年)的預算。事實上為了縮短整體建案籌獲期程,並降低節外生枝的風險,近年來台灣不少對外軍購案都採用此種方式。然而,台灣方面僅用「粗估成本」來建案的可能後果,就是編列的預算可能低於美國國防部DSCA實際通知國會的軍售案總金額,事後不得不靠減項減量或追加預算等方式彌補(類似情況近年購買M-1A2戰車案也曾發生)。而因為建案階段較為倉促,後續實際執行的時程,也可能跟建案時的規劃有落差(例如考量到美國廠商實際供貨生產的情況)。

又,依照2021年6月媒體報導台灣海軍簽署採購首批32輛魚叉反艦飛彈發射車的LOA,當時總額是390億7560萬元台幣,約合13.7億美元;如果9月與美方修訂LOA發價書後的軍售總額為23.6億美元,意味後續68輛發射車只需9.9億美元。這可能是6月的首批發價書除了32輛魚叉飛彈發射車之外,還包括較多的其他品項(如飛彈、指管通情設施等),或者又是因為先前使用「粗估成本」而導致一些落差。

由於包括岸防魚叉飛彈在內的多項美國軍售品項(如HIMARS火箭車配合ATACMS戰術飛彈、MQ-9B無人偵察機),在民國110年度(2021年)插入台灣國防預算中,且取得相當高的優先;而早先F-16V戰機等向美國重大軍購也在持續付款;再加上由於美中對抗激化以及兩岸關係惡化,近年中國海空機艦在台灣周邊活動大增,連帶使海空軍油料、後勤等作業維持費用大增;這些這些排擠了不少原本台灣軍方的建軍規劃,以及由中科院負責的各型國產戰術飛彈項目。以民國111年度國防預算(2022年)為例,原本正在執行的陸射劍二「新型野戰防空武器系統」、海軍「機動飛彈車」(岸基雄二/雄三)、空軍天弓三型陸基防空飛彈系統項目乃至於沱江艦後續艦量產等,都未列入公開預預書中;但在一般的年度國防預算之外,國防部也向行政院提出2000億元研製飛彈的特別預算(分五年編列),在8月26日獲得行政院院會通過送交立法院。這些中科院研製的飛彈系統,行政院在編列民國111年度國防部預算時 通過「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以編列特別預算的方式執行(額度上限2400億新台幣,從2022年度執行到2026年)。

依照2021年9月13日聯合報報導,知情立委證實,台灣海軍採購岸防魚叉飛彈的「迅捷專案」,先前的確曾向立法院允諾,第一期只採購32套,其餘68套則考量預算、人力、陣地甚至敵情變化,另於民國112至117年再行籌獲。但國防部不但將此案挪至2022年度公開預算案中,且一次編足全部100套魚叉飛彈發射車與400枚飛彈(共866億134萬9000元新台幣)、四百枚飛彈,額度還比美方公布軍售額度多出189億元新台幣(經了解,這些額外費用是用於建置飛彈場庫與陣地)。該立委批評,此舉明顯是台灣國防部方面代替美國,強迫立法院埋單。立委研判,就是因為魚叉飛彈這項預算造成排擠效應,國防部須另編2400億元特別預算用於中科院的飛彈以及沱江後續艦;美方要求台灣須優先給付對美軍售款項,影響台灣建軍順序,此舉甚為可議。

在2021年9月28日,位於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St. Louis, Missouri)的波音公司獲得價值2.2億美元的固定價款加激勵訂單(編號N0001921F0886,基於先前的N0001921G0006合約),為台灣訂購的岸防魚叉飛彈系統(HCDS)的產製工作進行前期的各項非經常性工程(non-recurring engineering),包含魚叉Block II升級B(Update Grade B)反艦飛彈以及容器、HCDS發射系統、魚叉武器站測試以及生產裝備等。 之後在2022年3月2日,波音公司正式獲得固定價款合約(N0001922F0030,同樣基於先前的N0001921G0006合約),為台灣產製與交付魚叉岸防系統發射器(Harpoon Coastal Defense System Launch System,HCDS),包括100套發射器/運輸單元(HCDS Launcher Transporter Units)以及25套雷達、HCDS訓練裝備等,合約價值4億9831萬美元。

在2021年10月19日,台灣國防部公佈向美國採購「岸防巡航飛彈系統」案的「更正決標公告」,依照美方要求「一次購足」一百套系統與四百枚飛彈。依照決標公告,「原始發價書」金額是13億35萬2961美元(採購32套系統),美元對新台幣匯率以1:30.05計算,折合新台幣390億7560萬6478;「修正後」發價書金額為23億5349萬2013美元,710億2293萬4991元新台幣,一次夠足一百套系統。對此,國民黨籍陳以信表示,正因明年度(2022年度)公務預算遭嚴重排擠,蔡政府才將國防預算部分持續案項目從常規預算抽出,改列為2400億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而且全數將以舉債方式支應;陳以信批評蔡政府,此舉規避公共債務法舉債上限,惡化政府財政紀律,未來必將債台高築債留子孫。民進黨趙天麟則表示,「岸防巡航飛彈系統」第一階段包含後續各階段期程及預算規劃,已於去年(2021年)外交國防委員會預算審查時審竣,預算已三讀通過,是在立法院監督下編列的預算;此次為因應敵情加劇的威脅,將後續階段的採購改為一次性購足方式,以求最快速獲得所需武器,實為現實防衛所需。民進黨立委蔡適應也表示,在敵情威脅變化考量下,國防部一次購足100套岸基魚叉飛彈系統,能加速成軍,並具備敵方海岸目標壓制能力,以及軍規GPS抗干擾的能力,可大幅提昇戰力。

依照2021年11月26日聯合報報導,國防部函送立法院民國110年度軍事投資執行概況表,顯示採購岸置魚叉飛彈系統原僅編列6259萬元新台幣費用,但上半年突然暴增為5億9246萬900元新台幣;而陸軍採購高機動多管火箭(HIMARS)的「轟雷專案」,民國110年度編列18億元新台幣,表列上半年僅需執行3億餘元新台幣,且並未執行完畢,研判因此可借支給海軍支付岸基魚叉飛彈頭期款項;國防部昨天(11月25日)也證實表示,此案預算係於5月19日於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機密專報後,經同意動支。

2022年

在2022年10月24日國防部長赴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進行「國軍軍事投資建案執行概況」專案報告,國民黨籍立委馬文君表示,編列866億元新台幣對美採購100套的岸置魚叉飛彈,原本是以「戰備急需」強勢通過,最初打算分5年編列,現在卻要延長到10年(2021到2030年;2022年度國防預算就已經規劃分10年編列),比起外界估計2027年中共具犯台能力的時間還要晚。國民黨籍立委江臣啟、廖婉汝都提醒軍方,軍事投資建案必須加速控管。另外,戰規司長李世強在10月19日的立院議事質詢中層說明,美方發價書(LoA)供應台灣的魚叉飛彈型號是RGM-84L-U(upgrade),又與2020年10月下旬DSCA公布的RGM-84L-4(魚叉Block II)不同。馬文君質疑,美方發價書提到的型號與當初戰規司說明的內容不同,重點在於不應讓魚叉飛彈交貨期程如此嚴重延宕。

依照2022年10月25日「信傳媒」報導,如果美國提供的RGM-84L-U屬於研發中的型號,研發經費由誰負擔?當初又為何會以「戰備急需」進行採購?此外,10月24日「國軍軍事投資建案執行概況」專案報告中提到,2023年度國防預算中,國內建案中有43案進度落後,主因包括流標、關鍵料件籌補不易、疫情、俄烏戰爭等因素所影響。「信傳媒」引用軍事專家分析稱,台灣對美採軍購已生產的裝備品項,有不少被美國依據「戰爭權力法」直接轉移支援烏克蘭用於對俄羅斯作戰;而其他部分延遲項目是因為走直接商售管道(DCS),接受軍種委託的統包單位(台灣方面)拖延付款,美商自然跟著延遲交貨;有的則是傳出台灣有指定的台灣承包商,兩邊來來回回「喬不攏」所致,這些都讓軍方「有苦難言」。

2023年

2023年9月5日中國時報報導,依照2023年9月初送交立法院的民國113年度(2024年)國防預算,海軍向美國購買的100套岸置魚叉飛彈,原本2023年度預定編列預算為65億元,但已經下修為編列15億元;民國113年度編列為50億元新台幣,但民國114年度(2025年)卻大幅升高到200餘億元,民國115年度(2026年)更編列220億餘元預算,極可能創下國軍軍事投資項目分年預算最高金額的紀錄,甚至比國造潛艦年度編列最高峰的100多億元還多。

先前在2021年時,立院預算中心已經示警,民國111年度(2022年)國防部預算案中,有17項逾百億元新台幣的大型軍事投資建案,總經費8428億餘元,若再加上新購戰機、海空戰力提升計畫等2項特別預算,以及列入機密預算的軍購案,軍事投資案已破兆元新台幣大關;當時預算中心就提醒,國防部對高額分年預算需求,宜及早擬訂因應對策,並籌措財源。依照當時估計,眾多軍購案的付款期程多集中在民國116年度(2027年)前;未料,隨後美國對台重大軍售幾乎全部延宕,還有高達190億美元的裝備遲未交付,以致付款金額高峰再向後延,才導致岸置魚叉飛彈會在2025、2026連續2個年度支付都分別超過200億元新台幣。高額分年預算需求如未備妥財源,勢必會排擠到其他軍種的新增軍事投資建案(如IDS潛艦後續艦)。

依照2023年9月8日「上報」報導,台灣軍方代號「迅雷專案」向美國購100套岸置魚叉反艦飛彈系統(400枚魚叉飛彈),由美國提供的魚叉飛彈裝備從2024年起交裝,RGM-84L-4 Block II(U)魚叉飛彈從2025年起獲交付,2026年底前交付32套系統(共128枚魚叉飛彈),其餘(68套系統、272枚魚叉飛彈)在兩年後(2028年)交付完畢。依照2024年度國防預算書,向美國購買100套、400枚岸置型魚叉飛彈防衛系統共編列866億134萬900元新台幣預算,其中向美國採購魚叉飛彈系統含彈為710億2293萬元新台幣,其餘是建置營區基地、支持設施等。

岸置魚叉飛彈營區建設

依照2023年9月8日「上報」報導,配合岸基魚叉飛彈大隊新建營區方面,海軍目已完成台中清水指揮部營區等相關設施整書。目前,海軍海鋒大隊11個中隊營區分別在基隆、新北三芝、台中清水、高雄軍港、屏東、花蓮以及外島的馬祖、澎湖,設有固定陣地與機動型反艦飛彈系統,都使用國造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而未來100套岸置型魚叉飛彈系統加入後,海軍海鋒大隊會勢必擴編,規劃在雲林虎尾、台南新中、左營軍港、屏東東岸、屏東埔墘及台東太平6處營區建造新的海鋒大隊營區。配合納入岸置魚叉飛彈,海鋒第二大隊將於近期成軍,2024年上半再成立海鋒第三大隊;在2024年年底以前,擴編的海鋒大隊會成立「海軍制海飛彈指揮部」,指揮官為少將階級(原本海鋒上校大隊是隸屬艦隊指揮部,每個大隊的大隊長是上校階級)。

而配合岸置魚叉彈而增設的六處營區(雲林虎尾、台南新中、左營軍港、屏東東岸、屏東埔墘、台東太平),每個營區包括新建住辦大樓生活營舍、車輛組及車庫、維修與測彈廠房、庫儲飛彈間與周轉間及附屬設施,總經費規劃為102億3804萬1000元。六處魚叉飛彈營區規劃會在2023年10月初進行新建工程的邀商說明會後,隨後啟動招標作業;若參與的廠商沒有太多的意見,這6處營區建置就會陸續啟動新建工程等案的招標作業,期望在2023年年底能一一決標,以配合魚叉飛彈防衛系統交貨期程。

這六新建魚叉飛彈營區的規劃上,指揮部住辦大樓是編制人員61人,大隊部的住辦大樓編制人員35人,中隊部的住辦大樓編制人員148人;此外,還包括美海軍陸戰教官等人員的住辦大樓(規劃近百人員)。6處營區規劃原則依「住辦分離」方式規劃,辦公空間集中在1樓,其餘住宿空間置於2樓(含)以上;另女性官兵寢室生活空間統一設置於最上層,並應考量生活上的隱密性及安全性。在安全系統的規劃上,新營區預留「重要防護營區智慧型警監系統」建置,包括預留電力設備及光纖管道等之外。另外,如軍械室、高價軍品庫儲、油庫、車庫及庫儲週轉間等,都安裝智慧型警監系統(含監視攝影機),內部設置環境監控系統(含溫度、溼度及煙霧探測器);在飛彈庫儲間與飛彈測試間,本體建築的安全系統要滿足防爆、消防標準以及智慧建築,本體建築外要建構防爆牆等設施,以維護週邊的安全。

2023年9月11日,中國時報報導,軍方斥資百億元規畫興建6座魚叉飛彈營區,原訂於9月初辦理的營區興建工程邀商說明會,因故後延;政界傳出有綠營金主想參與投標,但過程並不順利。據瞭解,在蔡政府力推國防自主政策下,綠營金主介入國防軍工業,時有傳聞;而岸置魚叉飛彈營區的部分營區有美軍教官、技術人員以及美方設備等進駐,屬性特別。報導稱,有消息靈通的綠營金主欲協助找建商經手此案,不過進展並不順利,最後沒搞定,沒有廠商願意接手;主要原是建築成本不斷攀升,勞力成本、鋼鐵、水泥及其他建材成本都漲,連普通蓋房都是一天一種價,更何況還要符合美方要求的規格。知情人士透露,國內建商普遍認為這塊餅吃不起,不僅有政治敏感性,最重要還是成本考量,在滿足美方嚴格要求的同時,還要應付持續上漲的物價,根本吃不消,業者紛紛避走。此報導也稱,台灣編列866億元新台幣向美採購100套(共400枚)岸置型魚叉飛彈,受俄烏戰爭與疫情影響,美方供應鏈吃緊,建案期程由5年延長到10年;據透露,國軍將預先建立岸置魚叉飛彈與岸置雄風及軍艦等連線,構成整體防衛火力網。為配合岸置魚叉飛彈首批接裝,期程緊迫,軍方希望6處魚叉飛彈營區與相關設施能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決標。

對於這則新聞,海軍司令部當天就回應,魚叉飛彈營區整建工程依政府採購法辦理招商說明,廠商詢問度高,進度正常。媒體報導稱沒有廠商願意接手,與事實不符。海軍將依計畫節點執行,建立自我防衛能量。媒體相關報導內容,與事實不符;希望媒體善盡查證責任,避免誤導視聽。

在2023年10月25日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審查民國113年度(2024年)公開預算中,國民黨立委馬文君、廖婉汝針對岸射魚叉反艦飛彈提議凍結、刪減,由馬文君提案、廖婉汝及退將背景的吳斯懷連署。馬文君提案指出,海軍辦理魚叉飛彈海岸防衛系統案,現正辦理設施整建等有關作業,因媒體報導對相關土木建築工程能否如期完成尚有疑問;另就海軍現有目標海情訊息、指管系統是否需要與本案系統整合、現有海軍觀通系統是否需與本案整合,以及目前執行進度,尚有疑問。因此,馬文君提案指出,針對民國113年度海軍「魚叉飛彈海岸防衛系統」預算編列49億3139萬3000元,凍結2000萬元,待國防部向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並經同意後始得動支。廖婉汝的提案則由吳斯懷及馬文君連署;廖婉汝提案指出,「魚叉飛彈海岸防衛系統」建設受挫,是否影響飛彈海岸防衛系統建置進度,2024年度陣地工程預算增加至近三倍,海軍期程控管作為及編列之合理化,且海軍司令部聲稱年底前會完成決標,是否屬實?廖婉汝提案,針對海軍司令部歲出預算「一般設施整建工程」項目的「魚叉飛彈海岸防衛系統」預算編列1億4461萬元,減列100萬元及凍結1000萬元,等待國防部向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提出專案報告後,始得動支。

美製魚叉飛彈與台製雄風飛彈的比較

從1980年代起,台灣就建置了相當規模的岸基反艦飛彈單位,稱為海鋒大隊,使用中科院產製的雄風系列反艦飛彈,最早建構了四個岸基飛彈固定陣地。到2010年代,台灣的岸基反艦飛彈部隊使用次音速的雄風二型以及超音速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從2017年起,台灣海軍擴編四個半機動岸基反艦飛彈中隊,增購91輛雄風二型飛彈的機動發射車,增購36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並對現役50枚雄風二型進行延壽。全案排定2023年完成。第一代雄風二型的射程約150km,而雄二增程型提高到250km,並排定2021年開始量產。

在台灣已經擁有自製岸基反艦飛彈的情況下,美國仍要求台灣採購岸基魚叉飛彈,主要理由是美方認為台灣自製的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生產進度無法滿足台灣的防衛需求(依照台美雙方對於台海威脅的共識以及需求期程);美方認為,台灣中科院每年至多只能生產數十枚反艦飛彈,無法在未來數年內滿足台灣現階段的防衛需求,也很難在短期內充分擴大產能。

依照2020年8月11日「上報」的報導,面對兩岸關係日益嚴峻,蔡英文總統在2019年初就指示國防部與中科院,加速天弓三型和雄風三型飛彈量產進度,提前一年以上時間來完成原訂產量;然而,雖然近兩年中科院更新生產線製造檢測儀器,從美國新購入更先進的關鍵性組件(先前美國對台灣的出口管制在川普總統上任後就取消),希望加速量產進度;近來但中科院系統發展中心進行最終全彈整合測試驗證時,發現近期以來加速量產的飛彈的小瑕疵比例偏高,為找出確切原因,不得不花費更長時間來,以致使天弓三型飛彈量產進度無加速提前。「上報」稱,以往中科院系統發展中心在檢測量產飛彈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大部分會集中在特定區段或次系統,找出原因相對容易。但近期量產作業時,出現小瑕疵的比率偏高,且原因個個不同,這在過去飛彈量產作業不曾發生;此外,針對初步發現的原因更換組件後,再檢測產生不同的後果,最後只能整個重新檢測,再次確認真正原因,並重新再換組件;另外,出現的小瑕疵偏高且個個不同,這也是過去量產飛彈不曾發生的狀況,這耗費更多的時間來解決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顯示,中科院現有能量,在短期大幅提高飛彈產能似乎不太現實。

除了產能之外,魚叉反艦飛彈帳面上雖然是射程、威力、飛行速度與雄風二型同級的彈種,但仍有部分重要能力是雄風二型所無。例如,從魚叉Block II(RGN-84L)開始,除了能以終端主動雷達尋標器鎖定海上船艦之外,新增了海岸目標壓制模式(Coastal Target Suppression Mode)以及配套的全球定位/慣性導航系統(GPS/INS)和抗干擾接收天線,能接收加密軍規GPS碼,能攻擊停泊在港內的船艦(因為受到地形雜波掩護,很難以主動雷達尋標器鎖定),甚至直接攻擊陸地固定目標。魚叉Block II+(型號為RGM-84N)在GPS/INS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武器聯網(Network Enabled Weapon,NEW)能力,能在飛行途中透過Link 16戰術資料鏈路,從友軍平台取得目標更新資料(例如新目標位置的GPS座標),修改航線攻擊敵方最新的陸地目標。理論上,台灣「博勝專案」建置有Link 16資料鏈的海空平台(包括F-16戰機、P-3C反潛巡邏機、成功級巡防艦等),都可以替飛行途中的魚叉Block II+實施資料更新;而美軍就算不直接參戰,」能透過衛星、電子偵察機、無人機等具備跨地平線監視能力的平台為台灣方面提供資料(台灣自身的跨地平線偵察能力不足),利用Link 16資料鏈為魚叉Block II+飛彈實施資料更新,大幅強化台灣方面的打擊能力。而台灣的雄風二型飛彈,就不具備接收高精確度GPS軍碼以及資料鏈等能力,無法攻擊沿岸陸地目標。

射程方面,魚叉Block 2的射程約130km級;如果美國出售台灣的是2015年推出、曾參與美國海軍超視距武器系統 (OTH-WS)競標作業(用於強化LCS濱海作戰艦艇的火力)的魚叉Block 2+增程型(ER)(型號為RGM-84Q),射程又會大幅延長。透過換裝新式輕量化戰鬥部(重量從原本500磅縮減為300磅)以及更換全數位的燃料控制發動機,射程增加一倍約達240km(另一說是最多可延伸到310km),足以跨越台灣海峽,攻擊中國集結在沿海港口、準備進行登陸作戰的船隻、部隊與武器輜重,甚至可能攻擊在沿海後方的防空飛彈或遠程火箭砲陣地,減輕對台灣本島陸地以及空域的威脅。

最後,美國在2020年10月26日宣布對台出售的岸基魚叉飛彈型號是RGM-84L-4魚叉Block II,不是增加武器聯網(Network Enabled Weapon,NEW)能力的魚叉Block II+(型號為RGM-84N)或者進一步延長射程的魚叉Block II+ ER(型號為RGM-84Q)。不過,如果此時美國供應的是最新的魚叉Block II+ ER,台灣就會是第一個客戶(美國本身的魚叉僅提升到Block II+),要分攤研發以及「啟用客戶」,現階段單位成本較高(據信每一枚將近300萬美元,原本魚叉Block II單枚僅130萬美元左右)。

美國國安單位之所以堅持台灣在2022年度就編足全部100輛魚叉飛彈發射車的預算,顯示這些岸基魚叉飛彈應該是美國在西太平洋佈署的火力網的一部分;這些魚叉飛彈單位應能直接連線到美軍單位,可由美國提供目標資訊(海上接戰區域甚或中國大陸沿岸目標的GPS座標),甚至直接由美方遙控發射。因此,台灣購買的岸基魚叉飛彈,單位與發射架數量都可能是美國想定的作戰規模。由於美國無法連線、控制台灣自製的雄風系列反艦飛彈,所以美國不會允許台灣用雄風飛彈的數量替代每至魚叉飛彈。

:關於「整體防衛構想」(ODC)的「不對稱戰力」

依照前參謀總長、現Project 2049 Institute智庫資深研究員備役上將李喜明,以及Project 2049 Institute研究助理李艾睿在2020年11月3日於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刊登關於「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ODC)文章敘述,「整體防衛構想」著重於台灣現有天然優勢、民間設施與不對稱作戰能力,主要目的為嚇阻敵人,並於必要時擊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侵略。此文章稱,「整體防衛構想」建立在兩個假設條件上:(1)中國共產黨主席習近平期望統一台灣的「中國夢」。(2)兩岸國防資源對比極端失衡且繼續傾斜。「整體防衛構想」重新詮釋台灣「勝戰」的定義,是「阻止解放軍成功侵犯台灣」;台灣面對比自己更強大的敵人,必須拋棄與解放軍打消耗戰的傳統作戰觀念;應採取有效不對稱防衛姿態,並結合不對稱作戰能力,彌補台灣在數據上的劣勢,並阻止解放軍登陸台灣。文中呼籲,面對逐漸加大的兩岸資源失衡與國內預算限制,台灣必須盡可能有效率地分配與管理國內資源。

「整體防衛構想」的作戰構想的三大支柱為「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這在李喜明參謀總長任期內取代了過去國軍「聯合防空、聯合制海、聯合國土防衛」等主軸。此外「整體防衛構想」三個要素為「戰力保存」、「傳統戰力」及「不對稱戰力」。文中對於「不對稱戰力」武器的敘述包括,平時能見度較低,主要利用天然優勢與敵人弱點,用最少的力量獲得最大的作戰成效;具備小型、機動、精準、致命、量多、分散、價廉、易行等特性,以及具備高度的運用彈性與戰場存活性;必須讓敵人難以鎖定與反制,提高敵軍作戰難度。簡而言之,台灣不對稱戰力的本質必須是「很多致命的小東西」。文中列舉的「不對稱戰力」武器包括:

1.高效無人機與機動雷達:能有效提升台灣目標獲得、早期預警、遠距偵查等能力。

2.大量廉價、短程精準導引彈藥與機動岸防巡弋飛彈:可提供岸際火力支援

3.高機動性的精準多管火箭系統:可強化攻擊及防禦縱深

4.攜帶型防空武器與反裝甲武器:可強化機動及游擊作戰

5.隱形快速攻擊艇與微型飛彈突擊艇:可分散部署於島上超過200個漁港。

6.水雷與快速佈雷艦:可阻礙敵軍登陸作戰。

此文章呼籲,現在該是依據「整體防衛構想」重新調整武器採購模式的時候了,台灣應該以籌建不對稱作戰武器為主,應該「把錢花在刀口上」,依重點採購所需武器裝備;廉價且具持續性的不對稱戰力可彌補現有傳統武器不足部分。武器採購的重心應以作戰任務為導向。

然而,「整體防衛構想」大幅衝擊台灣軍方既有的建軍規劃以及結構。2019年6月30日李喜明卸任參謀總長之後,繼任的國防高層似乎不打算繼續照原規劃執行。例如,李喜明參謀總長任內推動的不對稱作戰武器「微型飛彈突擊艇」在2019年中李喜明卸任後,迅速遭到冷落,並且隔年(2020年)美國強力推銷岸基魚叉反艦飛彈給台灣之後就遭到撤案,被視為李喜明「人去政息」的指標。在2021年1月13日,「新新聞」報導,時任國防部長的嚴德發以及參謀總長黃曙光,刪除了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軍事戰略」中納入的「整體防衛構想」(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新版本「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不變,但主軸改成「多維防禦、重層阻殲、守勢持久、重點突破」;新版用兵指導擬以資通電網路戰、飛彈、微型軍事衛星、無人載具等四大不對稱戰力為主角,打造成「台版擊殺鏈」。雖然表面上新版本仍舊強調不對稱戰力,但是這些建軍主軸卻重回類似傳統武器的高技術、遠距離擊殺裝備,而不是「整體防衛構想」強調利用現有技術、連價、能快速購置部署的武器。此外,李喜明卸任後,台灣軍方高層也避免提到先前「整體防衛構想」的「濱海決勝」等詞,而國防部也重提先前「聯合防空、聯合制海、聯合國土防衛」等作戰主軸。顯然,「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等詞容易讓外界聯想到不計代價在台灣本土進行焦土持久抗戰,勢必造成文明基礎設施毀滅以及大量人命傷亡,在政治觀感上並不如以往強調制海、至空、「決戰境外」等口號吸引人。

以美國的觀點,台灣面對中國大陸壓倒性的軍力優勢,「整體防衛構想」自然才是可行性與效費比最高的方案。然而,美國方面向台灣強勢要求執行「不對稱作戰」思維的建軍,大幅衝擊台灣既有的建軍規劃和資源分配;從美國強推岸基魚叉飛彈等不對稱思維武器,從而排擠不少台灣現有的軍備計畫(還得在常規預算以外另編特別預算),就可見一斑。因此,台灣軍方對於美方強推關於「不對稱作戰」的構想,自然有不少拉扯。在2021年7月3日,接替黃曙光的新任參謀總長陳寶餘在公開場合表示,國軍作戰指導須確依「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作為建軍原則,這些都是「整體防衛構想」的原則,被外界解讀成「建軍重回台美共識」;然而,陳寶餘並沒有直接重提「整體防衛構想」全名,顯示台灣軍方以及美國方面對此議題並沒有完全達成共識,多少有遷就美方要求而妥協的意味。

更有甚者,在2021年9月底有消息透露,邁入第20年、在維吉尼亞州利斯堡的Lansdowne度假村舉行的「美台國防工業會議」(US-Taiwan Defense Industry Conference)」(10月10日至12日舉行),台灣國防部決定不派員參加,隨著台灣軍方以及包含中科院、漢翔、台灣國防產業協會等產業代表,也紛紛決定不出席,這是20年來台灣軍方與產業界首度全體缺席美台國防工業會議。台灣方面缺席的表面理由,是受疫情影響以及「2400億元海空戰力提升計劃特別預算」準備進入立法院審查,不便派員參加。但外界都推測,這是因為力主ODC的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以私人受邀前往此會議,並在「台灣整體防衛戰略議題」進行專題演講;若台灣國防部派副部長層級官員與會,前總長與現任副部長在國外發生意見相左,會被美方人士或媒體「看笑話」,所以放棄參加。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推測,台灣方面國安高層可能因為李喜明受邀訪問,認爲美方會因為李喜明持續倡議ODC,而持續對台灣方面施壓,所以採取不出席來對美台商會表態,警告其不可再逕自討論「整體防衛構想」、干預台灣中央的決策,甚至等於間接向美方宣示「ODC已死」,不要再繼續施壓。

 在2022年2月21日,聯合報刊登台海安全研究分析主任梅復興的消息,2021年9月台灣與美國在華盛頓進行的「蒙特瑞會談」(Monterey Talks)中,美方曾應蔡總統先前的要求提供一封信函,列出美方認為符合「非對稱戰力」的武器裝備,供台灣決策層級參考。此外,拜登政府在2022年底來還成立了一個名為「老虎隊」(Tiger Team)的跨部會專責研究小組,評估美台軍事合作優先順序,由五角大廈一位副次長階級官員主持;因此,近期許多美方新指導方針,均是源自「老虎隊」小組的結論報告的建議,而台灣計畫向美國購買、但不符合美方認定「非對稱戰力」的項目,可能都會遭到波及。依照梅復興的消息,先前台灣已經由國防部與行政院核定通過編列預算、立法院於1月底通過的MH-60R反潛直昇機採購案首當其衝;2021年11月間美台國防政策會議(Defense Review Talks/DRTs)針對後續軍購優先項目進行討論,當時美方就以「不符合非對稱戰力原則」,反對台灣投資購買MH-60R等主戰載臺性質的武器系統,當時與會的台灣高層官員亦未提出異議。雖然台灣方面與會官員回去後,並沒有採取行動直接撤銷當時已在立法院審查的MH-60R預算案;但也由於美國背後下的指導棋,台灣方面國安高層與國防部部分官員因而對MH-60R案多有保留,後來配合美方阻滯該案完成簽發邀價書(LoR for LOA)程序。雖然2022年1月底立法院已正式通過該案預算(據美方官員透露,台灣在2022年度編列了近2500萬美元預算推動執行此案),然海軍仍無法簽署MH-60R的邀價書,汰換服役42年的500MD反潛直升機。從過去近七年來美國海軍一直主動建議台灣採購MH-60R,說明了美國軍方專業意見認同台灣軍方的需求;然而, 此次台灣蔡英文政府卻主動配合美國高層,阻撓已經由台灣軍方和國防部進行建案分析與預算程序,且由行政院、立法院所有層級多次審查的建軍投資案,可謂前所未聞 。

在2022年3月17日,聯合報報導引述美軍工業界信息,美國國務院已於日前正式致函台灣國防部,否決台灣準備對美發出採購12架MH-60R反潛直升機的LOA;稍後消息指出,台灣國防部已經指示海軍,在三個月內(至6月15日)完成撤案。美軍備業界先前即傳,此案遲未進入簽發LoA的程序,是因為美方以「不符合非對稱戰力原則」為由,反對台灣投資這項屬於平台性質的武器系統。此報導稱,面對美方反對立場,傳2021年底赴美參與「美台國防政策會議」的國安官員,並未表達反對意見;而美國現在對台灣將嚴格執行只提供符合美所認定「非對稱戰力」武器裝備的政策,已經簽約執行的F-16C/D Block 70戰機「鳳翔專案」雖不受影響,但如陸軍對美國採購M-109A6自走砲的「銳霆專案」,甚至未來潛艦國造戰系整合案,恐都會遭波及。 

依照 2022年03月18日「上報」消息,知情人士表示,美方根據台灣提出的需求,評估美台軍事合作優先順序;在2021年9月蒙特瑞軍事會談(Monterey Talks)之前,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已與台灣總統府國安會議先行討論,美國方面告知對台灣建軍優先順序的評估結果,並與台灣國安會達成默契,雙方在白宮的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官(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科特.坎博(Kurt Campbell)協調之下達成共識。依照美方評估,因為台灣有臺灣海峽天然屏障,建構非對稱戰力時仍以制空、制海與反登陸的作戰指導順序,優先項目是(已經批准的)66架F-16C/D Block 70戰機與掛載的各式精準遠距攻擊飛彈,以及具備長時間滯空偵測能力的MQ-9B無人機系統為;制海方面,以打擊癱瘓中國的航母戰鬥群為優先,因此優先建構岸基魚叉反艦飛彈系統以及台灣方面經由「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增產中科院的各型飛彈。

而MH-60R反潛直昇機屬於船艦武器系統的一個環節,若要完整發揮MH-60R的效能,台灣海軍現有成功級巡防艦必須配套升級各項戰術資訊傳輸系統才能跟MH-60R完全整合(例如成功級一開始就沒有的Hawklink聲納浮標資料鏈等),而光是資料鏈傳輸等升級項目粗估就要200億台幣(相形之下MH-60R採購案預估經費是340億新台幣);而整個成功級巡防艦若要升級,包括改裝標準SM-2防空飛彈、升級戰鬥系統以及跟MH-60R反潛直昇機的整合,粗估需要1200億新台幣以上。若將台灣有限的國防預算投資在升級軍艦性能,對於現階段解放軍航空母艦與水面艦艇的質量優勢,已經不可能平衡;因此現階段台灣最具效益的建軍模式,是先建構海/空中長距對海反艦打擊能力,使解放軍航母戰鬥群與水面艦隊只要一出海,就在台灣反艦飛彈的射程範圍,即使繞到台灣東部海域也要保持600公里以上的距離,自然可達成非對稱的戰力;因此,包括MH-60R等關於軍艦的性能提升計畫,現階段先凍結。因此在2022年初,台灣國防部就接獲總統府國安會告知,美方已經確定,年內不會發下MH-60R反潛直升機的LoA;另外,台灣陸軍向美國編列預算採購的40輛M109A6自走砲(美國DSCA在2021年8月4日公布此軍售),今年內會回覆台灣LoA,但交貨期程要往後延。不過實際上,美方最後也並未回覆M-109A6的LoA。

在2022年4月底,台灣軍方向立法院說明時透露,近日接獲美國國務院通知,因為俄烏戰爭(2022年2月24日爆發)影響,無法對台供應新型155公厘自走砲;台灣方面原有意將全案押後至2028年以後,但美方要求全案現在就要停止,因此全案擬撤案,預算將依規定繳回國庫。在5月2日,台灣國防部宣布,美方告知M109A6軍購案因產線排擠,最快要等到民國115年(2026年)後方可交運,並提供包含HIMARS系統在內的其他精準遠程火力替代方案,此時正在審慎評估中。在2022年5月5日在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議事上,接受質詢的國防部長邱國正表示,自走砲案因美方拖延太久,本來是2023年開始交貨,卻延到2026年之後;而如果採購更新的M-109 A7自走砲,價格又不一樣,所以國防部決定不等了;而國防部戰規司長李世強則說,美提出兩個替代方案。M-109A6自走砲是美國政府第一次取消先前正式批准並通知國會的對台軍售。

然而5月4日Defense News報導,該新聞社以電子郵件向BAE Systems查證此事時,BAE Systems回信卻表示,該公司已經準備好為台灣訂購、已經獲得美國批准的M-109自走砲,且該公司產能完全足以滿足台灣的需求,而不會與其他客戶的產製工作產生排擠。對於外界質疑台灣採購M-109自走砲受阻是產能問題,五角大廈新聞秘書John Kirby也澄清,對烏克蘭的軍援是來自於美軍的庫存,而提供台灣的軍備則是由另一個管道(即FMS海外軍售管道),是國務院負責。這意味著M-109A6自走砲軍售案生變,並非台灣國防部所稱的「產能問題」,與美國行政體系的決策更有關係。

在2022年5月26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國防部長邱國正也證實,先前台灣早在2019年3月與美方議定增購愛國者PAC3-MSE防空飛彈的案子,美國尚未提供LoR給台灣。在2022年5月底立法院國防委員會議事上,國防部證實,代號「銳霆專案」向美國購買40輛M109A6自走砲的項目,戰規司已核定以現況結案,取消採購;原本173億8500萬元新台幣的預算額度,則改用於增購18套HIMARS多管火箭替代原案,成為「轟雷專案」第二階段,這使得台灣購買的HIMARS總數增至29套(「轟雷計畫」原以151億4400萬新台幣購買11套HIMARS);全計畫送行政院核定,列入2023年度的國防預算案。在2022年8月底送至立法院的民國112年度(2023年)國防預算申請書中,「轟雷計畫」項目執行年度數不變(民國109年至116年),但總預算從154億4413萬4000元新台幣,大幅增加至325億2354萬7000元新台幣,HIMARS的採購數量增加18套(總數29套),並增購864枚「精準火箭」(原本已購買64枚ATACMS戰術飛彈),預計於民國116年(2027年)交付。

在2023年5月10日,台灣國防部公佈HIMARS最新的決標公告,「遠程精準火力打擊系統」的採購合約價格增270億6619萬500元新台幣;先前國防部2021年6月第一次公布決標案時,此案金額為96.22億元台幣(共採購11套),到2022年10月第二次公告時,金額微增至100.15億元新台幣(仍11套);而2023年5月10日第三次公告時,因為HIMARS總數已經增為29套且增購彈藥(ATACMS戰術飛彈數量從最初64枚增至84枚,並增購864枚精準導引火箭),總價遂大漲為270.66億新台幣;而全案完成的時間也從國防部原先透露在2026年之前交付完畢,延後到2028年9月15日執行完成,延後的原因應該是因為採購數量增加,以及美國軍援烏克蘭HIMARS而排擠了為其他客戶的產能。台灣軍方人士透露,陸軍對此案總共編列共325億2354萬7000元新台幣預算來支應,其中向美國購買HIMARS的合約主體價格為270.66億新台幣,其餘約55億元則是配合在台灣修建設施?人員訓練及建置周邊系統等等。

「不對稱作戰」的爭議與反彈

在2022年5月17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美台商業協會(The 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USTBC)以及台北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wan, AmCham Taiwan)指控,美國政府正透過僅批准出售自認為台灣抵抗中國全面入侵的必須武器,實際上削弱了台灣的國防能力。此時,拜登政府試圖加速對台軍售,但同時避免出售戰鬥機、軍艦等平台類大型武器系統,因為華盛頓當局認為這些在對抗中國入侵時作用有限。前述美國在台商會團體在5月16日致函美國政府,信函中提到,美國政府當前政策會造成台灣武裝能力的間隙,並大幅削弱台灣對於所有階段衝突的嚇阻與自衛能力;這些政策弱化了台灣防衛,在中國發動攻擊時更加脆弱。這封信函強調了近日美國政府決策者以及軍火產業對於如何幫助台灣的意見紛歧,尤其是在美國政府擔心中國可能在數年內就對台灣發動攻擊;然而,許多在台北的人士認為,這種恐懼實在言過其實。

美國分析家過去長期爭論台灣的防衛政策,認為相較於購買戰鬥機、軍艦來與中國抗衡,台灣更應該著重於更廉價、更難被探測與摧毀、能放大強勢敵方的弱點的選項。從前一任川普政府開始,華盛頓就開始對台北施壓,調整國防採購政策來強化所謂的「不對稱作戰能力」,包括手持飛彈、岸防水雷等。然而,當台北當局也在試圖更換日漸高齡的飛機、船艦、戰車等武器系統時,拜登政府卻採取了比川普更激進的作法。在2022年3月,美國國務院政治軍事事務局(Bureau of Political-Military Affairs)主管地區性安全的助理國務卿(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Regional Security)芮斯尼克(Mira Resnick)告知美國軍工產業高層(包括在在3月14日與美台商業協會以及台北美國商會進行線上視訊會議),美國希望台灣著重在特定軍事能力如大量反艦飛彈、防空與飛彈防禦、指管通情與情報監視偵察(C4ISR)、早期預警系統等,並且強力逼使台灣轉向這些領域,並且預告將會拒絕台灣採購不屬於這些範疇的武器裝備。隨後,華盛頓當局就通知台北,他們不會批准出售台灣申購的12架MH-60R反潛直昇機;美國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透露,E-2D先進鷹眼預警機的製造商格魯曼集團被美國政府告知,此系統對台出口許可遭到取消。在這種軍售政策之下,美國只提供台灣在D-Day(攻擊發起日)所需的武器裝備,這讓中國能自由地持續灰色地帶軍事作業而不需面臨後果,而且實質上簡化了中國制訂作戰的問題。

依照兩位內部人士透露,美國國防部成立一個團隊來加速對台軍售作業。美國軍工業界以及部分軍事安全專家認為,此時華盛頓當局對台灣施壓、要台灣專注於購買遭入侵時才使用的武器裝備,但這種政策會產生反效果。在2022年5月16日,美台商業協會(USTBC)對助理國務卿芮斯尼克發出一封信函,陳述了前述對於美國政府當前對台灣軍售政策的意見,此信函由韓儒伯署名;此一信函的副本也轉交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官員、國務院、五角大廈、國會成員以及台灣的政府官員(包括台灣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國防部長邱國正、外交部分吳釗燮、部分立委、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林成蔚等)。信函中提到拜登政府盼終止大部分不符合不屬於「不對稱戰力」範疇的軍售; 儘管「不對稱戰力」的範疇仍十分廣泛而主觀,但他們瞭解拜登政府有一份 台灣應優先籌獲項目清單,而這份清單目前無法提供給軍工業界。他們也瞭解 拜登政府企圖直接阻止台灣向美國遞交不符合新政策的軍購項目的需求信函(LoR), 如在2022年3月拒收台灣購買MH-60R直昇機與E-2D預警機的需求。 這項新軍售政策明顯聚焦於單一能力,僅僅因應(中國)全軍入侵台灣的「開戰日/登陸日」(D-Day)的情境,而不符合此一情境的裝備與能力則遭到拒絕,包括能因應中國在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內持續威迫性的灰色地帶作業所需的裝備,或者台灣周邊遭封鎖時所需的海軍裝備。信中表示,他們擔心這種單一聚焦於「不對稱戰力」的台灣安全構想,不僅沒能加速提升台灣的嚇阻能力,反而導致政策被誤解,並嚴重拖緩整體軍售過程。

2022年6月7日,前美國印太司令部菲利普.戴維森上將(Adm. Phillip Davidson)接受亞洲集團(The Asia Group)廣播訪問時,對於美國國防部致力協助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裝備大量小型廉價的機動武器系統、使台灣在衝突發生時像是一隻「豪豬」(porcupine)一樣的策略時,做出以下評論:他並不反對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但暗示這並不完整,表示台灣仍然必須具有常規嚇阻能力。提到嚇阻(deterring)、拒止(deny)或預防(prevent)的能力,實際體現敵方發動軍事攻擊的代價,則豪豬理論(porcupine theory)著重的能力只是其中的一環而已。台灣不能只有軍事攻擊發起之後才有用的武器裝備,而是需要擁有讓對方領導階層發動戰爭前三思的能力,從一開始就遏止對方發起戰爭的意圖。因此,戴維森上將表示,台灣需要一系列完整的軍事能力,包括昂貴的作戰飛機、船艦、潛艦,來對付中國在灰色地帶或者混合(灰色/正規軍事)的行動,以及中國軍力在台灣周邊迂迴的能力,但同時又不能耗盡台灣的人力與裝備。

在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i)之後,中國為了報復,從8月4日到7日在台灣周邊進行各項軍事演習,不僅第一天發射彈道飛彈飛越台北上空,軍機與軍艦也幾乎每天跨越海峽中線,共軍軍艦更首度在離台灣東部陸地不遠的海面進行實兵演練,並進入台灣領海的毗鄰水域。依照聯合報2022年10月17日報導,國防部統計指出,中國海軍在八月在台灣周邊各處舉行聯合軍演,在台灣周邊海域船艦數量最高曾同時出現14艘;台灣海軍出動一級艦(基隆級、成功級、康定級、濟陽級、派里級)對中國船艦實施海上伴航跟監,最後還協調海巡三千噸以上大型船艦支援,才能在各處達到1:1或2:1包夾中國船艦。依照國防部透露資料,在8月中國環台軍演之前,中國海軍固定會在台灣海峽一帶部署兩艘船艦,分別在台灣海峽東南、西南巡弋。8月環台軍演之後,中國海軍固定派遣在台海周邊的作戰船艦增為四艘,包括原本兩艘執行海峽南側與東側巡弋,增派一艘在海峽東北跟監美/日艦艇活動,此外還有一艘是前來接替海峽或峽南任務;有時候中國海軍的布置是一艘在海峽巡弋艦、一艘在峽南側巡弋艦、一艘在海峽東北跟監美日活動,然後在屏東九鵬外海舉行飛彈試射期間加派一艘情報船。10月為例,除10月14日中國5艘船艦出現在台海周邊,其餘每日都固定為四艘。這些中國船艦緊貼台灣領海鄰接區水域,視時機執行封鎖台灣周邊航道的演練;而在東北跟監的船艦長期在蘇澳外海的戰時艦艇疏散區徘徊,對台灣海防造成壓力。由於台灣海軍艦艇持續對應增加的中國船艦,也造成海軍戰訓壓力,例如主戰船艦的甲操測考、教練儀簽證都受到影響,海鯊反潛操演無法實施全部科目;近年飛彈射擊訓練曾都派遣同一艦艇參演,使海軍主力艦艇戰備水準可靠程度受到影響。官員則表示,海軍海鯊操演已併入「精實訓練」共同實施,其餘陸續提升中。海軍司令部在10月16日表示,因應近期共軍常態性擾台、增加海軍艦艇戰備壓力,海軍已適當調整任務及訓練測考時間,可維持艦艇戰備水準。

台灣軍方檢討,經八月中國環台軍演經驗顯示,海軍輕快兵力(三級艦)如錦江艦、沱江艦、光六快艇甚至潛艦,在這種「類封鎖」的灰色地帶作戰中,根本派不上用場;因此,海軍仍需要較大型的傳統水面艦。尤其是未來外國援台的物資船隊,包含天然氣、原油、貨櫃輪、甚至外國撤僑船艦,都需要台灣海軍大型船艦,配合空軍、岸基制海飛彈,共同開闢海上安全走廊,並提供護航進入台灣港口,才能確保海上生命線安全。因此,台灣海軍在民國112年度(2023年)將原本用於4500噸級「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的建案預算,改成建造兩艘能快速取得的兩千五百噸級輕型巡防艦原型艦兩艘,後續艦擬興建十艘,以因應「灰色地帶」衝突,並分攤一級主戰艦艇戰訓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