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級雙船體飛彈巡邏艦(後續艦)

(上與下)2016年5月17日對外開放的「左營海軍故事館」中,首度展出了沱江型的後續生產型構型模型。

依照模型,後續生產型的沱江型採用複合材料封閉式桅杆,裡面收容中科院的三維搜索/射控雷達

,並擴大艦橋容積。由於原型艦沱江號在測試時發現浮力不足等問題,後續生產型可能加長艦體來增加浮力。

此照片攝於2016年11月11日。

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公布的未來造艦計畫中的「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即沱江後續艦)的想像圖。

(上與下)2017年8月18日台北世貿航太展中展出的「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承海案)模型。與上圖相較,這次展出的

「量產版沱江」將原本沱江號使用的水線排氣改成傳統的直立式煙囪,兩個煙囪設置在上層結構後部兩側。

然而後續艦最後的方案把封閉式桅杆以及直立式煙囪都取消,仍維持與原型艦沱江類似的開放式前桅杆以及

水線排氣(排氣口從原本艦體外側改到艦體內側,以降低紅外線跡訊)。

2019年5月24日「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開工典禮上海軍公布的沱江後續艦想像圖;相較於先前展出的模型,

封閉式桅杆不再出現,三維雷達開放式地安裝在後桅杆上。而2017年世貿航展展出模型的直立式煙囪

也不復存在。

(上與下)沱江型後續艦在德國漢堡船模中心(Hamburgische Schffbau – Versuchsanstalt GmbH,HSVA)

進行水槽測試的畫面。

沱江型後續艦的戰情中心模擬圖。

沱江型後續艦的艦橋模擬圖。

沱江型後續艦在設計階段完成的3D建模,完整呈現所有結構與設備佈局,透過虛擬實境(VR)

的方式檢查測試各項佈局是否有問題。此為艦上走道艙室的建模,並透視周邊其他艙室與管道結構。

沱江型後續艦的3D建模,此為艦首上層甲板下方的錨纜作業區。

沱江型後續艦的3D建模,此為上部甲板飛彈艙區透視,後方可以看到中科院三維電子掃描雷達下層的機櫃。

沱江型後續艦的3D建模,此為輪機艙。

沱江型後續艦的3D建模,此為戰情中心(CIC)佈局。

 

建造中的首艘沱江型後續艦,鋁製板材正在陸續組裝就位。

建造中的首艘沱江型後續艦,船廠正在組合船體的分段。

(上與下)首艘沱江型後續艦建造期間的畫面。上圖還沒有噴塗任何漆,呈現鋁合金原色。

 

首艘沱江型後續艦正在吊裝MTU柴油主機。

首艘沱江型後續艦正在吊裝發電機。

(上與下)塔江艦上的戰情中心,攝於安裝與測試程序。艦上的戰系由中科院研製。

首艘沱江型後續艦建造期間的畫面,在此時圖上了砃紅色底漆。

(上與下)2020年12月9日上午,首艘沱江型後續艦從龍德造船廠第五廠房移出,轉移到新造的龍德第六廠房,

並在12月15日舉行下水典禮。注意到沱江型後續艦船艛後部增加了一個三維雷達基座,是與原型艦沱江號最大的

區別之一。此外,原本沱江號艦尾兩側各有一個艙門,但後續艦只保由右側艙門來收容小艇,原本用來安裝

可變深度聲納(VDS)的左側艙門取消,因為後續艦取消了反潛裝備。

首艘沱江型後續艦在2020年12月15日舉行下水儀式,命名為塔江艦(PG-619)  

 

在龍德船廠第六廠房中艤裝的塔江艦,此時正在吊裝艦首76mm快砲。

(上與下)塔江艦(PG-619)在2021年5月2日出海,進行首次廠方動力試航。

注意艦首76mm快砲,艦橋頂上的STIR 1.2 EO Mk2追蹤射控雷達以及後方的3D雷達都已經裝妥。

試航中的塔江艦。注意艦體中部安裝了海劍二防空飛彈發射箱。

 

俯瞰塔江艦的艦首。船樓前方兩側各有一艇12.7mm機槍。

俯瞰塔江艦的艦體中部,此時裝置兩組六聯裝海劍二短程防空飛彈

試航中的塔江號,正在進行連續急轉機動。 

試航中的塔江號,此時海象較高,穿浪艏觸及海面。

駛進蘇澳軍港的塔江艦,攝於試航期間。

(上與下)2021年8月上旬進入基隆港的塔江艦。艦體中部滿載了飛彈發射器,包括兩組雙聯裝

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四組雙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以及兩組六聯裝海劍二防空飛彈。

 

塔江艦在2021年9月9日在蘇澳軍港舉行成軍儀式的照片。

2021年12月2日「莒光園地」節目中,首次公布塔江號(PGG-619)發射海劍二防空飛彈的畫面。

(上與下二張)塔江號艦體中部的飛彈配置;四個武器艙之中,居中的兩組(第二、第三艙)

各裝備一組雙聯裝雄風三型反艦飛彈以及一組八聯裝海劍二防空飛彈;而靠前、後的兩組

(第一、第四艙)則各裝置兩組雙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全艦總共搭載八枚雄風二型、

四枚雄風三型反艦飛彈以及16枚海劍二防空飛彈,總計28枚。

(上與下)塔江號艦體中部的飛彈配置,照片中分別是第二與第四飛彈艙,

第二艙(畫面右側)裝備一組雙聯裝雄風三型反艦飛彈以及一組八聯裝海劍二防空飛彈,

第四艙(畫面左側)裝備兩組雙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攝於2023年11月11日。

2022年1月7日台灣海軍春節強化戰備操演中,塔江號(PG-619,右)與陀江號(PG-618,左)

在基隆外海進行聯合戰術演練。

2022年1月7日台灣海軍春節強化戰備操演中,塔江號(PG-619,左)與陀江號(PG-618,右)

發射干擾彈模擬對抗來襲反艦飛彈。

2022年1月7日台灣海軍春節強化戰備操演中的塔江號。

022年1月7日台灣海軍春節強化戰備操演中,進行聯合迴旋機動的塔江號(PG-619,下)

與陀江號(PG-618,上);畫面右側有一艘成功級巡防艦。

(上與下)2022年1月7日台灣海軍春節強化戰備操演中,破浪而行的塔江號。

(上與下)塔江艦的駕駛台,前排主要是航行控制,後排則是各項裝備、輪機的監視控制區域。

攝於2023年11月11日。

 

塔江艦的駕駛席照片,可以看到航向與推力控制的幾種控制介面。塔江型並未使用民間

水噴射遊艇常見的球型搖桿,而使用比較傳統的佈局、航行方向由舵輪控制,右側是主推進器

的操俥桿。舵輪前方的四個搖桿是備用的水噴推進控制桿,每個各控制一個水噴射推進器

的方向。左側是向量控制桿,用於控制進出港或在狹窄受限水域的平移、原地迴旋等慢速機動。

攝於2023年11月11日,此外,還有一套人員攜行搖桿,功能與向量控制桿相同,把控制線接

上駕駛台後能攜行到兩側舷台等視野最佳處操作。攝於2023年11月11日。

塔江艦的艦內走道。攝於2023年11月11日。

塔江艦船樓特寫。艦橋舷窗具有降低雷達反射的設計。艦橋上方是一座Thales STIR 1.2 EO Mk2。

追蹤射控雷達,主要負責導控76mm艦砲。攝於2023年11月11日。

(上與下)塔江艦前部船樓與主桅杆,攝於2023年11月5日與12日。

塔江艦的後部船樓,船樓尾部上方裝置一座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攝於2023年11月11日。

塔江艦的艦尾甲板,規劃一個直昇機垂直整補區,甲板兩側各有一個7.62mm機槍架。

甲板上有安裝佈雷軌的硬點。攝於2023年11月11日。

(上與下)停泊在高雄新濱碼頭的塔江艦,攝於2023年11月5日。

(上與下)停泊在高雄新濱碼頭的塔江艦,攝於2023年11月12日。

塔江艦的上層船樓,艦首裝備一座匿蹤型76mm快砲,後桅杆裝有一座中科院海蜂眼旋轉相位陣列雷達

來導控海劍二防空飛彈。攝於2023年11月11日。

 

塔江艦的艦尾,注意四座可轉向的水噴射推進器。艦尾右側流有一個艙門來容納小艇。

攝於2023年11月12日。

(上與下二張)台灣海軍沱江級飛彈巡邏艦塔江號(PGG-619)的STIR 1.2 EO Mk2射控雷達,

攝於2023年11月5日與11日。 

(上與下)塔江艦後部的中科院海蜂眼旋轉相位陣列雷達。雷達底座前方兩側的角椎狀物是

飛彈下鏈信號接收天線。攝於2023年11月12日。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沱江級雙體飛彈巡邏艦(後續艦)/中華民國
承造國/承造廠 中華民國/

龍德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65  寬14.8  吃水2.1

排水量(ton)

滿載685

動力系統/軸馬力

MTU 20V4000M93L柴油機*4

MJP 850 CSU水噴射推進器*4

航速(節)

滿載30以上

續航力(海浬)

1800以上

偵測/電子戰系統

X波三維段旋式電子掃描雷達*1

KT-2000低功率導航雷達*1

T-MASS干擾火箭發射器*12 *12

CS/SWR-6電子支援系統(ESM)

射控/作戰系統 迅聯作戰系統

Thales STIR 1.2 EO Mk2追蹤射控雷達 *1

人員

53

艦載武裝

MK-75 76mm 62倍徑快砲*1

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發射器*12~16(標準配置為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各八枚 ;配置海劍二防空飛彈時,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攜帶數量分別為八枚與四枚)

海劍二防空飛彈(至多16枚)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

12.7mm機槍*4

備註

共11艘

編號 開工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交艇時間 成軍時間
PGG-619 塔江 2019/5/24 2019/11/14 2020/12/15 2021/7/21 2021/9/9
PGG-620 富江 2021/10/6   2022/9/21 2023/6/28 2023/10/19
PGG-621旭江 2021/12/28 2022/3/31 2023/2/16 2024/2/6
PGG-623武江 2022/4 2023/6/28 2024/3/1
PGG-625 安江 2022/6 2023/10/16 2024/3/26
PGG-626 萬江 2022/8 2023/11 2024/3/26
   
   
   
   
   
   
   
   

 


 (1)  (2) (3)

 

高效能艦艇量產計畫

在2016年4月下旬,消息傳出沱江號測試期間發現諸多問題,包括浮力不足、航行時震動過大等問題,需重要修改艦型、外部尺寸或艦體材料,由於涉及重新設計,量產作業(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建造案)從原訂的民國106年度(2017年)延後到民國107年度(2018年)展開,首批產製的後續艦數量三艘,最終數量可望為8至12艘。 依照海軍表示,沱江級後續量產艦的設計將進行調整,可能的方案包括將艦體長度適度增加,提高浮力與航行穩定性,而艦體材質方面則變化不大。

台灣海軍官員表示,未來造艦計畫都會採取「小批量、長時間」的方式進行,一方面可逐批次改良設計以及使用更新型裝備,拉長造艦間隔也能避免艦隊的船齡太過集中、導致將來大批艦艇在短時間內屆齡;此外,分批建造也能避免付款過度集中於某一(幾)年度,造成沈重的財務負擔。

在2016年5月17日對外開放的「左營海軍故事館」中,首度展出了沱江型的後續生產型的概念模型。此模 型透露了沱江艦後續型號的一些發展方向,包括強化防空偵測能力,裝置一座封閉式桅杆,內有中科院開發的三維對空搜索雷達 ,如此能更充分地發揮海劍二防空飛彈的射程;此外,該模型也擴大艦橋容積。由於原型艦沱江號在測試時發現浮力不足等問題,後續生產型也會加長艦體來增加浮力 。

依照2016年在6月20日台灣海軍司令部公佈的「未來12項造艦計畫」中對「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的需求概要,迅海後續艦要求能在五級海象下正常執行任務,七級海象下結構與穩度無航行安全顧慮;具備核生化防護能力,採氣密設計,重要艙間設置防護區,防護區採內循環通風增長滯留能力,艦上並設置人員沖洗站及噴灑系統;採高強度與質輕的艦體結構,艦體構造採用斜板式、包覆式設計,並採用可抑制艦上熱源的設計。

依照海軍最初的規劃, 「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採用「分批小量、逐批精進、持續造艦」的原則,首批建造三艘,第二批與第三批各四艘,每一批次都會根據前批次的經驗進行微調 ;其中,第一批次量產(三艘)於民國104年(2015年)完成建案。「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會採取「公開招標、最有利標決標」方式進行招標作業。海軍最初預計在民國106年至114年(2017至2024年)進行 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第一批)的建造工作,預算編列114億3444萬7000元。依照2017年4月上旬的消息,「承海案」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將建造11艘,總經費約144億3444萬新台幣,合約設計工作的競標在4月30日前決標 。

依照2016年9月上旬送交立法院審理的民國106年度(2017年)國防預算書,海軍編列的預算中,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沱江艦量產)計畫代號為「承海」,第一期數量為三艘,總經費144.3億餘新台幣,分9年執行;其中,在民國106年度編列5186萬7000元預算來執行三項關於高效能後續量產案的工作,其中「委外精進設計」共4800萬元新台幣,海軍初步設計所需分析軟/硬體編列300萬新台幣購置,而推動專案的作業費用為86萬7000元。

在2017年5月5日,國防部首度公告「高效能艦艇後續艦(承海案)合約設計等四項專業服務案」的開放投標(此為限制性招標標,包括承海案相關的「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合約設計」、「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監造專業服務案」,以及「快速布雷艇(永捷案)合約設計」及「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震海案)合約設計」等四項 ,總預算3億1602萬餘新台幣,因為只有船舶中心參標、投標廠商不足三家而在7月5日公告廢標。第二次招標在7月6日釋出,預算金額不變,7月18日開標,只有船舶中心投標,最後宣告廢標;隨後海軍立刻再度招標,船舶中心仍是唯一的投標者。在2017年8月29日,國防部正式公告「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合約設計等四項專業服務案」決標,由船舶中心得標,決標金額3億22萬元新台幣,履約時間約7年,從2017年8月18日至2024年12月31日。

依照台灣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第一批)」的計畫,針對首艦沱江號的操作經驗提出六項精進項目,包括:

1.提升滿載船速:原型艦沱江號在滿載(600噸)時航速只能達到25節,後續量產艦滿載排水量提高到700噸,滿載時航速也提高到30節。

2.精進主機排煙效能:原沱江號主機排氣口設置在船體兩側水線附近上方,海水很容易由此灌入造成機械故障;而後續量產型則將高度提高2公尺來防止海水進入。

3.調增舖位空間:首艦沱江號上有41個舖位,後續量產型由於擴編人員,舖位總數增為53個。

4.改善機艙操作與維保空間:後續量產型將艦內維修保障空間增加一倍,並增設二個用來吊裝設備的開口,使主機吊換維修更為方便。

5.增進發電機運用效能:首艦沱江號配備兩部功率350KW的發電機,後續量產型改配置三部180KW機組,以改善低負載運轉時的積碳現象,並增加運作時的調配彈性、改善油耗。

6.強化防空作戰能力:後續量產型增配3D防空雷達以及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

依照早期消息,海軍規劃「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首批三艘是以防空為主的構型,第二批四艘以「水面打擊」為主,第三批四艘以反潛為主要任務。不過在2017年5月17立法院外交與國防委員會的質詢中,國防部長嚴德發證實沱江艦後續量產進度將加快:原本後續量產計畫分為三階段,目前已經決定縮短為兩階段,首批為 三艘,第二批為8艘。而為了縮短籌獲期程,必要時量產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時程可以重疊,不一定要第一批造完才造第二批。海軍參謀長李宗孝中將在質詢中表示,沱江艦首批三艘的量產計畫於明年(2019年)啟動,預計民國114年(2024)完成3艘,此進度維持不變;而第二批8艘的量產計畫將視情況於明年、後年(2019至2020年)提出。

早期曾有消息指出,沱江後續艦曾考慮燃氣渦輪,然而實際上如果採用然氣渦輪,艦內必須花費不少空間布置進氣口,排氣管道與排氣口也會比柴油機大得多;考慮到沱江型的穿浪雙體船型,艦體中部連接兩側片體的部位厚度很薄,根本沒有空間容納然氣渦輪所需的進、排氣設施,所以實際上海軍未曾考慮讓沱江後續艦改用然氣渦輪。

 

2018年的演變

台灣海軍原訂在2018年上半年進行代號「承海」的「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但由於2017年內負責承包「康平專案」獵雷艦案的慶富集團陸續爆發以偽造文件向銀行團詐貸、洗錢到中國大陸支應該公司其他投資,引發諸多政治風暴,在2017年12月13日正式遭國防部解約。基於獵雷艦案的慘痛教訓,台海軍遂全盤檢討正在執行的各項「國艦國造」採購案,以避免再次發生行政院調查獵雷艦案所提出的五大缺失;因此,現階段多項「國艦國造」採購案都往後延遲半年,待國防部完成審視與制訂新的規範,再進行公開招標作業。因此,原訂在2018年上半招標的沱江艦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以及快速佈雷艇案,就延後在2018年下半年才展開招標程序。因此,台灣海軍原訂在2018年2月2日邀集台灣各船廠舉行「承海案」第一批量產(三艘)的招商說明會,由於資料未完整,在說明會前一天臨時撤銷公告,改在3月初舉行。

在2018年3月30日,國防部正式頒佈基於慶富案教訓的「重大國防軍備籌建精進作法指導綱要計畫」,「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以及「永捷案」快速佈雷艇都依照此一辦法來調整籌獲方式;原本這些造艦計畫打算採用「儎台商購、戰系委製」,之後都依照新頒佈的指導綱要計畫,由海軍以「限制性招標」方式公告招標(而非公開招標),與中科院簽署委製協議書,由中科院「統包」執行包括選擇民間船廠建造載台、中科院負責作戰設備安裝、整合與測試。

在2018年6月中旬,海軍司令部對外表示,已完成沱江型後續艦(承海案)量產規劃,今年內啟動建案作業;沱江後續艦量產案採用建造採購、精進設計、戰鬥系統委製併行的策略,目前已完成建造案招標文件及戰系委製協議書草案,6月內公告招標,10月決標並簽署合約,而戰系委製案則已於5月簽署委製協議書(與中科院)。海軍司令部同時指出,因應近年敵情威脅驟增,海軍也已完成沱江後續艦第二批量產規劃,今年(2018年)即啟動建案作業,民國109年(2020年)起開始執行,民國114年(2025年)完成第二批五艘的量產作業;而沱江後續艦第三批量產計畫(三艘)將接續第二批推動進程適時啟動,相關規劃將結合敵情威脅、戰力發展需求而持續調整應變。

在2018年8月6日,軍方有官員對媒體表示,沱江後續量產艦的防空型的設計有部分調整強化,沱江後續量產案的總經費因而由原規劃的144億元新台幣提高到161億元。依照後續消息,在2018年7月25日,台灣海軍與中科院簽署協議書,由中科院承接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第一批」委製案, 由中科院全權負責括艦體載台籌獲、戰鬥系統研發整合與測試等事項,包括選擇造船廠;依據協議書規定,本中科院需於2018年11月22日之前,與國內符合資格之造船廠簽署造艦契約。

依照海軍原先的規劃,沱江後續量產案中,首批三艘為強化防空作戰功能的「防空型」,艦上配備中科院研製的海劍二型防空飛彈;第二批是「反艦型」,著重於對海作戰,混合配置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然而在2018年11月30日,民進黨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立委蔡適應透露,沱江艦量產型在7月正式完成設計工作,之後11艘的構型將會一致,不會有先前所謂區分「防空型」與「反艦型」區別,因此將反潛能力移除,滿載排水量在700噸以下。依照外界報導,裝備VDS拖曳陣列聲納的原型艦沱江號經測試,其反潛效果並不好,因此改變計劃,全部沱江量產型都以防空與水面打擊為主要任務,而每一批次都會根據前批次的經驗進行微調。

此外,原先的量產計畫分成三批(每一批分別招標),最後一艘的完工時間是2036年,時間過長;經反覆溝通後,海軍確定將後續量產計畫合併成兩批(總艘數不變);依此時修改的籌獲計畫,全案預定在2026年完成,比原訂期程提前10年。民進黨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立委蔡適應透露表示,他主張加速沱江艦量產的主因,在於台灣目前缺乏1500噸艦艇(二級艦),常讓500噸的錦江級(三級艦)分攤許多勤務,加速艦體耗損,目前看來很難再等20年。然而蔡適應也表示,先前建造11艘錦江級艦(量產型)壓縮在一年內全數成軍(1999至2000年),無論對於海軍或造船產業的壓力相當大,很負面;而這次沱江型艦量產,咸信會在國家安全、海軍後勤、造船產業間取得共識。

招標建造方面,負責委製的中科院邀請台灣多家知名造船公司參與建造競標,最後由龍德船廠與中信造船競標,於2018年11月8日辦理評選作業(採用最有利標);經評選委員會考量財務、技術等面向,先前建造沱江艦的龍德造船公司綜合評分最高,遂由龍德造船公司獲勝(首批三艘),在2018年11月14日正式宣布結果。依照決標公告,首批三艘「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的總得標金額為161億3937萬元新台幣,每艘平均53億7979萬元,比起原型艦沱江號的21億3959萬元,增加了32億402萬元;其中,每艘後續艦的艦體建造費用約14億元新台幣,比原型艦沱江號增加約5億新台幣,其餘27億增幅則是包含飛彈。

立院審查「承海計畫」的攻防角力

在2018年11月29日,立法院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審理民國108年度(2019年)國防預算時,對「承海計劃」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第一批)有許多討論。首先,海軍司令部與中科院在今年(2018年)7月25日簽署委製協議書時,建造預算從原先規劃的144億3444萬7000元提高到164億205萬4000元,增加了19億6760萬7000元,增幅達13.63%;7月30日政府採購網貼出中科院獲得委製合約的決標公告顯示,建造預算從原來的144億3444萬7000元提高到161億3937萬元,增加了17億餘元(如前文所述,海軍在8月時就對媒體透露,沱江後續量產計畫預算增加到161億元新台幣)。而「承海計劃」量產第一批三艘在11月中旬由龍德造船得標時,三艘艦體載台總價為43億餘元,平均每艘造價14.3億新台幣,相較於原型艦沱江造價8億9000萬元搶得建造海軍沱江原型艦,相差高達5億餘元。多位立委因而相當不滿海軍「浮編預算」。

國民黨籍立委馬文君批評,2013年國防部建造沱江艦高效能艦艇研建案,原總編列為24億元新台幣,龍德造船以8億9000萬元承造船體儎台,中科院負責戰系整合為13億餘元,在2014年度結案,實際總花費為21億3959萬元;這次量產型沱江艦平均每艘的經費為53億餘元,為原型艦的兩倍半,這是如何分析出來的成本,海軍與中科院根本沒有說明預算是如何暴增。對此,海軍官員解釋,因600噸的原型艦沱江經過測評後,發現內部空間不足、影響維修作業與設備進出,加上艦體耐波能力不足等;因此,後續量產案遂精進原型艦設計,強化部分船體結構,排水量增加為 約700噸。由於艦體放大,且變更推進主機構型(推進的柴油主機從原本兩部增為四部,使排水量增加之餘仍能維持40節的最大航速),艦體載台的整體成本(包含材料、工時等)自然相對增加;經估算,每艘量產型沱江艦船體儎台建造費為14億餘元,承造的船廠才會有利潤空間,也才符合「國艦國造」的政策。海軍參謀長李宗孝也解釋沱江後續量產型預算的計算方式:原型艦沱江艦的火砲與飛彈(包含76mm快砲、方陣近迫武器系統、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都是由海軍提供的預備品,自然不需要購置新品的預算;而沱江量產型配備防空與反艦飛彈,包含防空、反艦飛彈以及火砲系統,都依照實際需求編列預算;因此,沱江後續量產計畫中,預算增加最多之處在於購置飛彈的成本,16個飛彈發射槽可搭載雄二、雄三反艦飛彈及防空飛彈。

而立委馬文君強調,600噸的沱江原型艦經過精進設計變更為700噸,推進主機也改變,都是船體的重大變革,為何沒有經過測評就直接進入量產,這樣的建造案太過草率,因此要求凍結沱江艦量產建造案的部分預算。在質詢中,軍方官員表示,後續艦和原型艦相比,外型、性能並無太大改變;然而但馬文君對此質疑,既然沱江艦後續艦外型、性能無太大改變,為何不採用原型艦?民進黨立委羅致政也問,為何後續艦預算增加幅度如此之大,海軍應解釋清楚。最後,主持會議的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表示,海軍說法指增加預算用於發射槽、購彈費用,後續艦也須通過測評,但他認為馬文君質疑是對的;且沱江後續量產案、劍龍級潛艦性能提升案、潛艦國造案等都是大案子,王定宇裁定等2週之後再行審查,希望海軍把握時間,與立委詳實報告和說明。

在2018年12月12日,立法院審查國防部海軍司令部高效能艦艇(沱江艦)後續艦預算時,國民黨立委馬文君質疑,立法院才正在審查高效能艦艇載台建造預算,海軍卻已將全案加價標出去給龍德造船廠,且預算從先前144億元追加到161億元,平均每艘價格從原型艦的9億元大漲到14億元;國民黨立委呂玉玲形容, 這種預算編列方式根本是在「強暴立法院」。

馬文君質疑,沱江艦後續艦從原型600噸放大到700噸,包括主機、排氣方式都大幅變更;後續艦取消反潛與聲納系統,有沒有將這些從成本中扣掉?而每艘沱江後續艦操艦人員比錦江級艦多出10個人,9艘新艦多出90人,操艦官兵從何而來?馬文君進一步指出,艦上武器裝備有外購也有國產,能否全數與中科院研發的迅聯作戰系統整合?尤其艦上預備裝設中科院自製的海劍2與海劍羚防空飛彈等系統,要等2020到2022年才能量產,戰術測評還沒作。沱江艦後續艦還沒執行戰術測試,「船都還沒有」,海軍就編列初次備份件預算;若船隻建造延宕,這些備份件是有期限,難道不怕過期?

海軍參謀長李宗孝對於立委質疑則回應,此案會再與得標的龍德造船廠修改合約,第一艘量產版沱江艦完工後,會先進行作戰測評、驗收,並向立法院專案報告,才會動工建造後續艦。國防部長嚴德發則表示原型艦沱江號測試時發現有許多需要精進大改之處,因此排水量從600噸增加到700噸;因此,首批三艘後續量產艦的首艦(2021年建成)會再進行作戰測評,驗證後才會再進行後續艦的建造。

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馬文君、江啟臣等主張,基於第一艘原型沱江艦的測試結果,後續量產版的設計(包括噸位、動力系統)有許多不同,應先進行相關測評,才可以進行量產。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最後決定,「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全案減列1億元,凍結3億元,待海軍立法院提出專案報告經同意後始得動支。

事實上,如同前文所述,沱江型原型艦測試顯示浮力與耐波力有所不足;為了增加浮力,因此沱江後續量產型在帳面武裝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艦體規模仍必須放大(排水量從600噸增至 近700噸)以獲得足額浮力,光是如此就是相當大的工程變動──即便船艦外型「看起來」與原本相較「無太大改變」。因此,海軍官員在11月29日立院質詢中回答「後續艦和原型艦相比,外型、性能並無太大改變」出現語病,為立委提供了攻擊的話柄;而為了抵銷增加的排水量來維持原有航速水平(輕載最高40節),主機功率也得增加,而艦體放大、推進系統功率增加必然導致成本上揚。另外,原型艦沱江艦的建造案中,龍德船廠以略微虧本的低價標得,希望首艦的建造實績取得口碑,再從後續量產案中獲得合理的利潤,再加上造艦材料與人工費用隨著通貨膨脹與日俱增,後續艦的建造成本自然不能用首艦「虧本價」的標準來衡量。

總結立法院對於「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的不滿,主要原因在於改由中科院全權委製之後,還沒有向立法院進行任何重點提示與報告,就自行增加預算,且中科院先發包給龍德船廠之後才將新版預算送交立法院,頗有「先斬後奏」之嫌,被立委視為「偷渡」或「浮編」。「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平均每艘價格14億元,不僅比從原型艦的9億元大漲5億元,而同時期海巡署「600噸級巡防艦12艘統包採購案」發包的12艘海巡版沱江型,平均建造費用為每艘11億元(這個數字還包含所費不貲的FLIR紅外線儀),也比「高效能艦艇後續艦」低了3億,這自然引來馬文君等立委「為何不採用原本設計」的質疑。

如同前述,「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的籌獲方式是依照依照2018年3月30日「重大國防軍備籌建精進作法指導綱要計畫」而調整,改成透過「限制性招標」由中科院全權委製,中科院遂自行調整的設計並追加預算,並自行完成船艦平台的選商;由於中科院已經在2014年轉為行政,不受政府採購法公開招標的限制,只需要內部以邀商方式來辦理評選。「重大國防軍備籌建精進作法指導綱要計畫」規定的新措施顯然是記取先前「康平」獵雷艦案的教訓,當時廠商資格審查時受外界壓力,海軍不得不大幅降低參標門檻、讓慶富這樣資本額僅獵雷艦案規模1/70、根本無力承擔的小廠得標。藉由中科院「行政法人」的身份與專業能力,可以迴避被業界與執行單位公認為「惡法」的政府採購法的公開招標規範,降低專業軍事事務受到的不當外力干擾;事實上,2008年初陳水扁政府推行的「鏈震案」,軍方的一個期望,就是能夠成設立一個有足夠事權的組織,不受政府採購法制約,能專心與國外軍工廠商打交道;而在蔡英文時代,則寄望透過轉為法人且有專業能量的中科院來達到類似功能。

然而,就如同一體的兩面,中科院以法人身份邀商評選過程,公開自然透明程度不如「政府採購法」的招標程序;雖然這能避免過去政府採購法招標程序,資質審查階段經常受外界壓力而使不合格廠家也能參標的問題,但這種不透明的辦理程序在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徇私舞弊」的嫌疑。例如,中科院在2018年11月14日以新聞稿發布龍德造船得標,但新聞稿內並未具體說明艦體建造的得標價格,有違資訊透明化的原則;當前國軍採購案無論是美國軍售案,或是向國內廠商採購案,公告時都會清楚的將得標金額列出。對此,軍方也認為,國防部委中科院的案子,若不涉及機密案,都應採用公開招標,資訊公開透明,才能排除外界的疑慮。

 

「高效能艦艇後續艦」進度

歷經5個月由海軍司令部與中科院討論建造細節、細部設計工作與開工前整備,「高效能艦艇後續艦3艘及快速布雷艇4艘」2案在2019年5月24日上午在得標的龍德造船公司舉行開工儀式,蔡英文總統與龍德造船公司董事長黃守真共同按下按鈕切割第一塊鋼材,宣告建造工作正式開始。在2019年11月14日,首艘「高效能艦艇」與首艘「快速佈雷艇」完成安放龍骨作業。龍德船廠在「高效能艦艇後續艦」以及同時期的「快速佈雷艇」的設計階段,運用了3D建模以及建造前用虛擬實境(VR)檢視建模,有助於在進入實際建造階段之前完善細節,提早發現可能的問題並改正。

在2020年11月18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審查民國110年度(2021年)國防預算時,中科院院長張忠誠回覆立委詢問關於「高效能艦艇後續艦」進度時表示,中科院作為主合約商,持續對龍德造船廠嚴格監督;此時造船廠目前履約進度正常,首艦預計今年(2020年)12月準時下水,交艦期程可望從原訂2021年12月提前至7月。首艦在2020年12月15日舉行下水儀式,命名塔江艦(PGG-619),取名字屏東縣的塔瓦溪;同一天龍德造船廠也舉行首艘快速佈雷艇FMLB-1的交付儀式。2020年12月23日,塔江艦到龍德造船六廠廠外水域進行沉塢作業首次入水,然後進入船體上下架廠繼續艤裝。

相較於原型艦沱江(PGG-618),從塔江艦開始的後續艦艦體尺寸(包含長度、寬度)都增加,艦內結構、主機與作戰裝備也有相當大的變化,不過台灣海軍仍將後續艦歸類為沱江級。

在2020年12月16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議事中,國防部軍政副部長張哲平答詢時表示,原本國防部規劃是要從2017年至2025年完成3艘「高效能後續艦」,不過由於敵情威脅劇增,「高效能後續艦」首艦(塔江號)明年(2021年)完成作戰測評後,在不增加全案(11艘)預算下,進度修訂為2023年就建成6艘;張哲平並表示,龍德船廠認為這個目標可以達成。

 (上與下)首艘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塔江號(PG-619)正在試航。

不過國防部表示沱江後續艦建造大幅提速後,立法委員馬文君隨後質疑,海軍原規劃是2025年完成3艘;然而塔江艦(PGG-619)下水典禮之後,蔡英文就在臉書上發文宣部要在2023年底完成6艘,國軍平日開口閉口的「十年建軍構想」、「五年兵力整建計畫」立刻「見風轉舵」。馬文君認為,新的時程是時間減半且加倍出貨,等於是要以原規劃的四倍速度趕工造艦,船廠需要更多工作人員、更多加班成本、高價搶先訂購物料,如此預算要追加多少?馬文君指出,依國防部預算書規畫,明年度(2021年)應付款的重大軍購案,額度比今年度(2020年)增加476億元,但行政院核定給國防部的明年度預算只比今年度增加88億元,缺口已達388億元;而在2020年12月12日,國防部副部長張哲平在立院也表示,2022年到2023年是軍購付款高峰期。換言之,2021年國防預算已經有缺口,2022與2023年還可能更加惡化;結果現在因為蔡英文總統突然「欽定」趕工造艦,又憑空多出預算需求,國防部要從哪裡擠出經費、要排擠挪用多少項目來因應這些支出?

依照自由時報後續報導,海軍人士透露,沱江以及其後續艦會陸續取代現有錦江級的任務。沱江型具備更強火力、耐波力、機動性,因此台灣海軍戰力也因而提升。近年來中國軍艦頻繁在台灣外圍海域作業,台灣海軍派艦應對的頻次大幅提升,因此錦江級的任務日漸吃重;錦江級不僅船齡日漸增長,耐波力也較為不足,對這種情況越來越吃力。相較之下,沱江型採用雙體設計,耐波力較高,且搭載的飛彈數量多、機動性高,在當今環境之下更能勝任;而錦江級未來可能另有他用。

2021年5月2日,塔江艦在宜蘭外海進行首次廠試,隨後在6月3日及6月4日分別進行第二次與第三次試航。在2021年6月30日,台灣海軍人士對媒體透露,塔江艦原規劃今年(2021年)年底交艦,經海軍與中科院等單位努力後,已在6月完成海上作戰測評項目,因此提前到7月於蘇澳交艦,8月舉行成軍典禮,整體工期縮短為27個月。塔江艦在2021年7月21日在蘇澳交付台灣海軍,9月9日在蘇澳基地舉行成軍典禮(龍德船廠承造的第二艘快速佈雷艇FMLB-2也一起舉行成軍典禮)。在2024年3月26日,塔江型的安江(PGG-625)與萬江(PGG-626)交付,至此首批六艘塔江型交艦完畢。

 

龍德船廠擴建

在龍德第五廠房建造中的首艘高效能艦艇後續艦(PG-619),攝於2020年11月

下旬。從第二艘(PG-620)起,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全都在新造的龍德六廠建造。

為了提升造船能量、準備參與高效能艦艇後續案,龍德造船於2016年底向基隆港務分公司承租蘇澳港公務船渠北側約六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來建造全新的「龍德造船六廠」,2018年10月30日取得建廠執照,2018年12月27日在蘇澳舉行開工儀式;龍德在2018年11月14日取得三艘「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第一批」(承海案)委製合約,隨後在11月27日又獲得四艘快速佈雷艇(永捷案)委製合約。龍德六廠基於工業4.0(Industry 4.0),將雲端、物聯網、大數據管理與智慧型設備等最新技術導入造船流程,並成為建造沱江級後續艦的核心廠房。「龍德六廠」能同時組裝四艘長100公尺、寬25公尺的船隻,能上架1600噸船隻,可建造系統複雜與高價值的船艦。預估「龍德六廠」建成後,可增加300名以上的就業機會,每年產值在新台幣30億元以上,並帶動15億元以上的週邊經濟。

龍德六廠示意圖,有南、北兩廠區,可同時組裝四艘長100公尺的船隻。

龍德造船六廠位於蘇澳港北邊公務船渠北側的土地,共有兩座廠房(南區廠房與北區廠房),總面積達54470平方公尺。其中,南區廠房是將船材製成分段(小組合)的主要場域,由水刀割板及小組合廠、船段組合廠(三間)、艤裝製品廠、噴砂烤漆廠組成。而北區廠房大樓是龍德六廠的主體,是將分段組裝為船體(大組合)的場地,並結合行政辦公、倉儲、工作人員活動與支持等空間。北區廠房大樓包括一個船體上下架廠房(裡面是可注水的乾塢)、船體組合廠(有四條組裝線,能同時為四艘100公尺的船隻進行總裝),此外還有員工餐廳與接待區,此外還有倉儲及機器設備備料區、電工廠、管路廠、木工廠、辦公室、員工衛浴間、更衣室、餐廳、休閒區、外賓招待簡報室和圖畫資料閱讀展覽室。在2020年10月,龍德六廠的北區廠房建成啟用。

2023年1月17日,第三艘沱江級後續艦(PGG-621)艦體經由搬運車運出

龍德六廠的船體組合廠,然後移到旁邊上/下架廠區完成總裝。沱江級後續艦

從三號艦富江艦(PGG-620)起,就完全在2020年10月啟用的龍德六廠建造。

在龍德六廠建成之前,沱江級後續艦首艦塔江號(PGG-619)仍是在位於南方澳漁港內的龍德第五號廠房建造完成,在2020年12月9日裝上浮動駁船,向北邊通過南方澳漁港水道運到剛啟用的龍德六廠的北區廠房上/下架廠,並在12月15日舉行命名下水儀式;隨後的富江號(PG-620)起,建造工作就完全在龍德六廠進行。

建造沱江級後續艦第二與第三艘(PG-620、621)時,龍德六廠南區廠房還沒建成,因此從船材加工到組裝成分段(小組合)的工作,是直接在北區廠房船體組合廠內進行(船體組合廠有四條組裝線,此時只建造一艘沱江級,還有很多空間可用),完成後直接移到組裝線進行總裝;等六廠全面完成後,加工船材、製造分段的工作就在南區廠房進行,完成的分段由拖車移到停車場對面北區廠房的船體組合廠。分段在組合廠組成艦體之後,由搬運車移動到旁邊的上/下架廠區,並在此完成總裝(包括安裝桅杆);完成後,上/下架廠區的船塢注水,使新船浮起,隨後舉行命名下水儀式,再拖出廠房到艤裝碼頭。依照龍德六廠最初想像圖,船隻在船體組合廠完成總裝後,透過軌道運輸車轉移到旁邊的上/下架廠區,然而最後改用無軌道的自走式模組化運輸車(由台灣猛瑪象佳運公司負責)來運送船體。

民國111年度:特別預算

依照2021年9月送往立法院審理的民國111年度國防預算(2022年)中,陸射劍二「新型野戰防空武器系統」、海軍「機動飛彈車」(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空軍天弓三型陸基防空飛彈系統項目、沱江型後續艦量產的預算也沒有納入年度預算的公開項目。民國111年度國防預算中,台灣海軍首度編列康定級艦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總額度431億5990萬元新台幣,自從民國111年至民國119年度(2022~2030年);這個新項目排擠到了沱江型後續量產的預算;此外,2020年美國對台出售CDCM岸防巡航飛彈(岸基魚叉飛彈)、輕型高機動多管火箭(HIMARS)配合ATACMS地對地先進戰術飛彈、四架MQ-9B海衛(Seaguard)無人偵察機等關於「不對稱作戰」的高優先項目,打亂並排擠原本台灣軍方的建軍規劃,這些都導致中科院負責的飛彈經費無法排入常規年度預算。

依照稍後9月11日中央社報導,軍方人士透露,國防部已將「有關飛彈全量產的特別條例草案」提報行政院,草案明定飛彈全量產的特別預算上限為新台幣2400億元(分五年編列),最快在9月16日提報行政院會通過,送請立法院優先審議。此一特別預算項目涵蓋包括「陸軍新型野戰防空系統」(以陸射型劍二飛彈為主體)、「國軍陸基防空飛彈系統」(以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為主體)、海軍「機動飛彈發射車組」(含雄二、雄三飛彈生產及部分翻新),以及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等;而沱江艦後續量產也會納入特別預算中。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的民進黨立委蔡適應受訪表示,國防部準備提報軍事特別條例草案給行政院,並編列特別預算,其中的亮點就是在於加速生產飛彈以及沱江級巡邏艦後續艦。蔡適應解釋,目前沱江後續艦的生產速度比較慢,他先前在立法院多次呼籲國防部應加快生產,而國防部則打算過軍事特別預算來提升沱江型艦的生產速度。蔡適應表示,原先國防部規劃2036年才完成11艘沱江級巡邏艦,軍事特別預算若順利通過,進度將大幅提前,並加快錦江級巡邏艦的汰除。

在2021年9月16日,台灣行政院院會通過「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草案,總金額2400億新台幣,涵蓋八個項目,其中包括海軍高效能艦艇(沱江型後續艦量產),從民國106年度執行到民國115年度(2017~2026年)。其他項目包括岸置反艦飛彈系統(增程型雄三飛彈及機動車組量產案)、海巡艦艇加裝戰時武器系統(加裝雄風飛彈與通信指管設備)、陸基防空系統(天弓三型飛彈持續)、無人攻擊載具系統(劍翔無人機持續案)、雄昇飛彈系統(雄風二E巡航飛彈)、萬劍飛彈系統(IDF戰機搭載的萬箭陸攻集束飛彈)、野戰防空系統(陸射劍二飛彈持續)等,總計執行到民國115年(2026年)。其中,「高效能艦艇後續」首批三艘(PGG-619~621)本來會執行到民國114年度(2025年)結束,總經費為164億餘萬元,此時還有還有92億元待編列;第二、第三艘於2022年第三季下水。至於第二批8艘則預定在民國111年度執行到115年度(2022年至2026年),全部兩批11艘的總經費規模估計逾500億元新台幣。

依照國防部送達立法院審議的2400億元「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草案」特別預算案內容,「高效能艦艇後續」(以下簡稱塔江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民國111至115年,2022~2026年)共314億5220萬8000元新台幣建造三艘(塔江型第4至第6艘),第二階段(民國112至115年,2023~2026年)共378億1818萬1000元新台幣建造四艘(塔江型第7至第10艘),兩階段總共692億元新台幣建造七艘塔江型。

在2021年11月25日,行政院會通過「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案」送交立法院審議,八個項目總共編列新台幣2373億元新台幣,從2022年度執行到2026年度。依照立法院預算中心資料,此時「海軍高效能艦艇計畫」(即塔江型)編列692億元新台幣,總計建造10艘;其中,首批三艘(第四至第六艘塔江型)的經費314.52億元新台幣,加上原先已編列在公務預算的分年經費(含原型艦沱江艦以及首批兩艘塔江型),合計高效能艦艇第一批(沱江級前6艘,含原型艦沱江)計畫總經費386億882萬7000元,平均單艦籌獲成本64.34億餘元新台幣;而高效能艦艇第二批(最後五艘,第7至第11艘)總經費378.18億元新台幣,每艘平均成本提高至75.63億元,全部11艘(含原型艦沱江)平均每艘69.2億元新台幣。

依照海軍方面解釋,先前「高效能艦艇後續第一批」三艘(PGG-619~621)的載台預算164.2億元新台幣,平均每艘約54.67億元,改特別預算之後單艦成本上漲不少,主要的差別包括配套採購的飛彈數量:首先,「高效能艦艇後續第一批」都以常規的年度預算編列,只會編列每艘船艦基本的攜帶數量(每艘1個備彈基數);而改為特別預算之後,就趁機一併增列50%的備彈數量(每艘1.5個備彈基數),因應作戰時的消耗。另外,原本首艘後續艦塔江艦(PGG-619)編列時,反艦飛彈的配置是四枚雄風三型加上雄風二型,但後續艦改成八枚雄風三型加上四枚雄風二型,因此每艘的飛彈成本自然增加。依照國防預算書,先前台灣海軍在民國103年度到民國110年度(2014~2021)的彈藥購置與維護項目中,總共陸續編列34億多元新台幣產製65枚雄二 Block II反艦飛彈來因應艦隊的消耗,平均每年度僅8枚。

在2021年12月6日,立法院財政及外交國防聯席會議審查「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案」;關於立委質詢為何高效能艦艇價格比先前暴增的問題,蔣正國表示,早先編列預算(首批三艘塔江型)時,每艘艦艇配置的飛彈是1個基數,現在編特別預算,飛彈配備基數改成1.5個,光是這項價差,每艘就有6億多元新台幣;此外,「高效能作戰艦艇後續艦」從2015年開始規畫到2020年,原物料價格已上漲49%,另戰系與輪機價格也上漲20%以上,再加上調整飛彈基數時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反艦飛彈配數量更動(如同前述,雄風三型數量增加),所以每艘艦的成本自然增加。立委劉建國認為,海軍說法還不足以說明造艦成本暴增的原因,國防部應該更清楚地對外說明。

依照海軍的說明,相較於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第一批(PGG-619~621),第二批預算的載台款從平均每艘15.2億元新台幣增為18.2億元(增幅約2.9億元),主要原因是原物料上漲;此外,戰系款比第一批增加2.1億元新台幣,飛彈款比第一批增加1.3億元新台幣(每艘的飛彈基數配賦比第一批增加0.5個);另外,整後款增加比第一批增加5.6億元,主要是為了建置地面雷達訓練台等。第一批塔江型成本也比首艘原型艦(沱江)增加約9億多元。

沱江級後續艦第三艘的招標

依照行政院在2022年2月於第10屆第五會期在立法院進行的施政報告,「高效能艦艇後續」的第2與第3艘(PG-620、621)預計於民國111年(2022年)12月底前下水。

在2022年3月23日,「上報」報導,中科院在3月22日為台灣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艦」進行第3艘(第一批的最後一艘)的公開招標作業;有龍德與中信兩家船廠前來投標,承辦單位「光華計劃室」人員在開標過程中,現場檢視招標文件時,發現將船艦交艦時間寫成民國108年(2019年)。雖承辦人員馬上發現錯誤,詢問投標船廠無異議後,當場要修正為正確時間,但中科院在投標現場的審計與物籌處人員都不同意,因變更規範內容,依法是停止開標作業,經修改規範無誤後(由於開標延後,整個建造與下水的期程也要配合微調),再另行公告開標時間來進行決標;因此,最後宣布本次流標,修訂規範無誤後再擇期開標。

由於此案是強化海空戰力特別預算案中執行招標的第一個採購案,在外界關注能否落實監督機制下,中科院特別要求招標過程一定要嚴謹地依法行政,絕不可便宜行事,造成外界不必要的誤會。不過「上報」稱,外界有一說法是,軍方希望高效能後續艦採購案,仍完全由龍德船廠來承造(海軍高效能艦艇從原型艦沱江艦起,都完全由龍德船廠建造)。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在2019年底投資龍德造船廠,並有一席的董事,因此龍德船廠有官股資金;而該船廠董事長黃守真並不是擁有最多股權的大股東,只是專業經理人。在有官股色彩下,外界認為軍方自然會希望將沱江艦後續艦的訂單,全數給龍德船廠來承造。因此,外界都認為沱江艦後續艦採購案,只有龍德造船會來投標。不料,3月22日投標當天,中信造船準時到龍潭中科院開標室來投標,並未缺席;所以當傳出流標要修改內部規範時,有另一說是因中信造船前來投標,為確保規範對龍德船廠具有優勢,才以填錯日期等理由,臨時要修改規範內容。「上報」稱,該名人士稱,這兩家船廠都是經常參與公標案,對於招標文件應該都會詳細的查閱,建造時間有這麼嚴重的錯誤,怎麼會看不出來?一般廠商早在開標前就會提出異議,並要求改正,所以這次的烏龍事件實在耐人尋味。

在3月30日,「高效能艦艇後續艦」三號艦重新公告招標,開標作業延後近一個月於4月25日上午開標;依照修正後的內容,得標船廠要在5月31日之前啟動切割鋼板開工建造船體;而國防部業務報告說明第3艘高效能艦艇要在今年(2022年)底之前下水,意味著從開工到下水只有7個月的工期。目前只有龍德與中信兩家船廠,生產線持續在建造同型雙體巡邏艦(中信負責的是海巡版),顯然就是讓其他船廠知難而退;若現在才開始備料與建立新的生產線,根本來不及依照合約所規範的建造期程。不過,考慮到中信造船廠建造的海巡版雙體巡邏艦的規格用料,與龍德船廠的海軍版仍有相當差異,因此顯然只有目前正在生產同型艦、已經建立學習曲線的龍德造船廠,才能持續現有產能,達成如此緊湊的期程。 

高效能艦艇第4~6艘的「內定」爭議

在2022年5月2日,「上報」報導,中科院案號「SJ11003P-CS」的第二批三艘「高效能後續艦艇」(第4至第6艘)載台建造案,此時由中科院完成開標以及最有利標評選;然而,此案早於去年(2021)1月,中科院就以長期備料名義,「獨家指廠」交由龍德造船採購第二批三艘所需的推進、機電裝備與鋁合金船材等先期採辦項目;其中4億8000萬元於2021年5月中以「履約交貨期程計劃書」名義支付,在沒有任何擔保品與合約規範的情況下,以簡單的幾張A4計劃書就交錢,違反中科院財務採購「貨到付款」的常規;「上報」稱,在查證過程中,中科院一度想以採購鋁合金材料的項目矇混,後來實在瞞不下去,才由公關室來說明這是「履約交貨期程計劃書」的款項。這些長期採辦項目包括12部MTU柴油主機(每艘四部)、減速齒輪箱、水噴射推進器(與沱江艦相同的MJP 850 CSU)、「6大3小」的發電機(每艘配備二大一小) ,以「院內提供裝備」為名義,不列入採購案中。

「上報」質疑,此案屬於今年(2022年)啟動的「海空戰力特別預算」為名義,且第一批三艘的第2、3號艦去年才在龍德造船陸續開工,怎麼去年就將第二批三艘直接交由龍德造廠來備料,被外界質疑全案早就「內定」由龍德造船,國防部承諾「高效能艦艇」載台建造會公平、公正及公開方式辦理採購,只是「作個樣子」。「上報」向中科院採訪查證時,中科院光華計劃室主持人與財務長說明,中科院為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主合約商,考量後續載台建造得標商必須於民國112年(2023)底前完成3艘交艦,期程需求急迫;為降低執行風險,必須針對長交期重要裝備,MTU主機等項目提前備料,讓專案順利進行。為統一構型、性能以及相容互通,便於維修保養,考量龍德公司為第1到3艘得標商,執行風險較低,中科院遂於2021年1月以指定廠商的採購方式,向龍德公司辦理採購備料。「上報」記者進一步詢問近20億元長期備料,是否有訂定合約、履約保證金與付款期程,中科院財務長說明這是「財務採購」而非「工程採購」,並沒有還款與履約保證金的作法,而是以「貨到付款」方式來進行。經記者追問近20億元長期備料狀況,首先採辦的250噸鋁合金材料是在2021年底抵台共3000萬元新台幣,另外的4億8000萬元是在2021年5月以「履約交貨期程計劃書」來支付;然而上報指控,中科院僅僅用幾張計畫書就付款4億8000萬元,明顯違反中科院財務「貨到付款」的採購規定,是「圖利」龍德造船。

上報認為,塔江艦(PGG-619)在2021年6月29日通過作戰測評,此時海空特別預算已定案,這時才是啟動第二批三艘的先期備料時機。然而,2021年5月塔江艦才準備進行作戰測評,國防部也正在規劃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也知道後續艦將以特別預算支應,其開標作業就要重新訂之;此時中科院就急著為第二批三艘進行備料並先付款,又無預付款保證金,其作法令人質疑。「上報」又稱,龍德造船於2021年1月16日掛牌興櫃股票上市,恰巧是中科院獨家指廠備料的時機,其安全的作法是由資金充裕且有2艘沱江級艦訂單的龍德船廠先代為墊款,再以「實報實銷」請款來備料;上報稱此為「中科院獨厚龍德造船」開方便之門的作法,難以讓其他廠商信服。

對於上報的質疑,中科院在5月3日回應澄清:

首先,「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為海軍委由中科院擔任主合約商,原規劃於民國107至114年(2018~2025年)執行首批三艘,後在民國109年(2020年)因敵情威脅驟增,為快速提昇戰力,海軍遂規劃第二批三艘(第4至6艘艦艇)於民國112年底(2023年)之前就交付完畢。由於第4至6艘的交艦期程大幅提前,中科院評估後,適時啟動長交期重要裝備(即報載院提供裝備如MTU主機、鋁合金等)的先期備料作業。

第二,有關上述長交期品項,為了統一構型、性能相容互通,考量龍德公司為首批三艘的得標商,具備造艦及備料經驗,執行風險較低,遂於2021年1月以限制性招標方式向龍德公司辦理採購,符合採購法第22條1項4款「原有採購之後續擴充,因相容互通性需要,必須向原供應廠商辦理採購」的原則。

第三,中科院向龍德公司採購備料,為一般財物採購案;中科院依合約條款,要求龍德提交預付款同額還款保證書,以確保本院權益。此案於2021年5月依據契約驗收MTU主機、鋁合金等訂購單,另由廠商提交銀行出具總額為4億8750萬元連帶還款保證,經本院對保審核後,撥付契約價金總額25%,計新臺幣4億8000萬餘元。中科院於記者採訪過程表達被上報記者誤解,已一一澄清。

第四,全案載台建造區分第一批三艘(第1至第3艘)與第二批三艘(第4至6艘)等兩階段,各階段均採最有利標評選辦理,納編國內專家學者共同參與,過程一切公平、公正及公開,絕無獨厚任一廠商。

在2022年7月17日,台灣國防部公布「高效能艦艇後續四至六艘監造專業服務」標案,金額達3億2000萬元,採限制性招標。

高效能艦艇第二階段(第7至11艘)招標作業(龍德船廠得標)

依照2022年4月20日台灣國防部送抵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的預算解凍報告書中,國防部也表示正在辦理高效能後續艦第二階段五艘(第7至11艘),工期參考塔江艦的規劃;在考量中科院現階段重點工作在完成海空戰力提升計畫的8大項目(增產飛彈)之下,高效能艦艇第7至11艘改由海軍辦理招標作業並擔任主合約商(第1至6艘是委託中科院擔任主承包商),交由得標船廠建造船艦平台,中科院負責選購戰系裝備及系統整合安裝;依計畫節點,第二階段規劃於2026年達成交艦及彈藥交裝。預算解凍報告書也表示,負責承造「高效能艦艇」第一階段(共六艘,含原型艦沱江)的龍德造船廠,造艦人力已從460人增至500人,加上學習曲線延續效應,產能已大為提升;首艘高效能艦艇沱江(PGG-618)工期為27個月,接下來五艘後續艦可加快到每艘17個月,可如期在明年(2023年)交艦,並維持造艦品質。另外,「高效能艦艇」第4艘至第6艘所需外購戰系裝備,包括STIR射控雷達、MK-15方陣快砲及整合式艦橋系統等等,已在民國109年(2020年)與國外廠商簽約,可配合造艦期程運交船廠。

在2022年11月29日,國防部公布「高效能艦艇第二批」招標文件,預算為90億7000萬元新台幣,在2023年初展開招標。依照隨後自由時報12月9日的消息,軍方經過初步訪商評估,只有台船丶中信及龍德3家造船廠具備資格。與前六艘高效能艦艇委由中科院作為主承包商不同,後續五艘「高效能艦艇第二批」(第7至11艘)由海軍自行辦理招標並執行主合約。

另外,台灣海軍要求之後參與造艦案的競標廠商,資本額需要達到標案價金的十分之一以上(顯然是為了防止重蹈慶富案的覆轍)。由於「高效能艦艇第二批」預算為90.7億元,意味參標船廠實收資本額需9億700萬元新台幣以上;前述三家船廠中,只有台船與龍德符合資格,而中信造船廠此時實收資本額只有7億多新台幣。在11月25日,中信造船董事會通過以現金增資方式,發行新股300萬股(每股面額10元,發行價格暫定為80~90元之間),預計募集總金額不超過新台幣2.7億元,顯然就是設法擴充資本額達到「高效能艦艇第二批」招標規定的門檻;也因此,中信船廠在11月16日透過自由時報放出利多消息,稱已經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針對未來東南亞國家可能的造艦案進行合作。

在2023年1月7日,「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第二批」建造案公告第一次招標,投標截止與開標時間是2月14日,得標廠商呂約日期是簽約日次日至民國115年(2026年)11月30日,總預算90億7000萬元新台幣,建造五艘(第7至11艘);根據招標公告,投標廠商需附帶曾完成500噸級以上船舶的船段組合製造、供應或承做的文件(如驗收證明書、使用合格證明或付款發票等)文件來證明具備製造能力。此招標公告並未提到先前傳出的廠商資本額需達標案價金十分之一的門檻。在2月14日第一次投標前,由於有意參標的台船公司針對招標公告提出疑義後,遂改為2月17日開標;第一次開標時,僅中信與龍德二家船廠投標(台船未參與),不符合三家廠商投標規定而宣告流標。在2月20日,國防部第二度公告「高效能艦艇後續第二批」招標,規定在3月2日開標,屆時就完全沒有參標廠商數量的限制,只要有任一廠商參標並符合招標規範,依照最有利標規定就能完成開標。

在2023年3月2日,「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第二批」第二次開標;此次招標除了前次參與的龍德與中信兩造船廠之外,此次台船也決定投標,總計三家廠商;台船在2023年1月獲得國防部頒發「國防產業戰鬥系統領域」的「高效能艦艇產製」的「列管軍品廠商資格級別認證」,因此第二次招標時就具備了投標資格;此次開標,三家參標船廠都通過資格審查並進入評選階段。在評選階段,負責的海軍專案小組審閱三家船廠的提案建議書等資料,分別通知各評審委員審查時間,審查項目包括廠商組織架構及財務狀況、過去履約績效、技術能量(如廠房、乾塢、船台、浮塢、碼頭與裝備設施能量等)、管理能力、廠商報價完整性與合理性等等,針對這些項目進行評分;最後,安排各船廠向評審委員進行簡報後作最後評分,整個評選流程約需兩星期。「上報」報導引述造廠界人士稱,高效能艦艇後續第二批的船體載台建造案,海軍將物價成本估得較高,利潤肯定比第一批好得多,因此這次台灣三大船廠都做足準備參與競標。經過審查之後,「高效能艦艇後續第二批」在3月15日決標,3月25日公告,由龍德造船廠以低於預算的89億3000萬元新台幣得標(中信船廠出價為90億7000萬新台幣,台船出價為90億4444萬元新台幣),負責建造第七至第11艘沱江型。

在2023年4月21日,台灣國防部公告沱江級使用的T-MASS干擾彈決標,此案為限制性招標,底標為8億6570萬8500元新台幣,由國防部採購室駐歐採購組向歐盟廠商提出申購,得標廠商是德國萊茵金屬武器彈藥公司(Rheinmetall Waffe munition Gmbh),履約期程為2023年5月5日至2027年的3月31日。

 「高效能後續艦」設計

 「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承海案)依照原型艦沱江號作戰測評的結果,進行諸多修改。首先,原型艦沱江由於武裝超載,導致吃水過深,滿載時航速大幅降低(只剩25節),而且穩定性與耐波性有待精進;因此,後續量產型(以下簡稱塔江型)的艦體規模放大。

塔江型的艦體長度從原型艦的60.4m增長為65m,寛度從14m加寛到14.8m,艦高從6m增高到6.2m,滿載排水量從原本約600噸增加到約685噸。 塔江型推進系統則由四部柴油主機組成,滿載高航速為30節,雖然帳面上比原型艦沱江最高38節低了不少,但實際上滿載航速比原型艦(僅25節)提高5節。塔江型也提高了發電餘裕,原型艦裝備兩部ohler 350-EOZC發電機組供應(每組包含一部MTU 16V4000M93L柴油機),而後續艦除這兩部發電機組之外,另外增加一部備用柴油發電機,提高船艦的生存性。量產型滿載吃水為2.1m(早期資料說最大吃水為3m),比原型艦沱江的2.3m略減,續航力大於1800海里艦上,編制的人力從 原型艦的41人增為53人(隨後再增至58人)。

(上與下)原型艦沱江(上圖)的兩側片體底部形狀為V字形,而後續

量產型(下圖)則改承平緩的U字形。

結構方面,塔江型的船型設計也有修改,原本原型艦沱江的兩個片體底部為V字形,但塔江型則改成平緩的U字形弧線。原型艦沱江號使用全鋁合金結構,早期曾有媒體報導,沱江後續艦會改用鋼質艦體、鋁合金上層結構 ,但實際上塔江型仍維持與沱江號相同的全鋁合金結構,甲板與艙壁都符合A60防火規範。原本沱江號主甲板的艦內只有一條位在中央的主甲板通道,而塔江型改在兩舷的舷牆內各設置一條通道;如此,舷牆與內部船艙之間多了一條走道間隔,可以提高中彈時的保護效果;此外,萬一一條通道受損而阻塞,還有另一條通道可連通全艦。

建造中的塔江艦船體,可以觀察雙體船身的剖面。

塔江型的前部船樓、駕駛室外型也有更改。原型艦沱江的揮駕駛室外型平整,量產型則改成多面型,並縮小艦橋窗戶;而原型艦艇沱江的艦橋窗戶為平面設計,量產型改為向外傾斜。更改前船樓、駕駛室外型主要是為了減少雷達截面積與海面造成的反光;在原型艦沱江的測評中,發現艦橋上層船樓的雷達反射波較大,所以參考各國巡邏艦艦橋外型,改採類似鑽石角度的多面型,以降低雷達反射強度。而縮小艦橋窗戶面積並改成向外傾斜,除為了減少雷達截面積外,也是為了降低陽光在海面上造成的反射。

主機排氣方面,原型艦沱江把排煙口設計在兩舷外側水線附近;由於原型艦測試結果顯示水線排氣口容易進水導致機械故障,所以後續量產型將排氣口高度提高2公尺。在2017年8月世貿國防展中展出的沱江後續量產型的模型使用傳統直立式煙囪(船樓後部兩側各設置一個),但考量向上排煙會增強艦體熱源,更容易被敵方紅外線探測系統發現,減損作戰匿蹤能力,因此最後將排煙口設置在雙船體內側 的水線以上2m,主機排氣受到兩側片體遮蔽,並採取水霧來降低廢氣溫度,可顯著降低船艦紅外線跡訊。

依照2020年12月15日「上報」報導,依照首艦沱江號的使用經驗,後續艦塔江型的駕駛台改用球型搖桿操控系統來控制水噴射推進器,每個搖桿能同時控制推進器方向與出力;四個水噴射推進器能夠各自獨立控制方向與推力,可進行原地迴轉、橫向平行運動,進行戰術機動時也更為刁鑽靈活。但實際上,日後塔江型的操縱席仍維持較為傳統的設計,以方向盤控制方向,以一個操俥桿專門控制推進器出力。

 

塔江艦的駕駛席,一般航行的主要控制介面是方向盤、操俥桿(右側)

;而左側的向量控制桿用於進出港的平移、原地迴旋等低速機動。

攝於2023年11月11日。

塔江艦的駕駛席,方向盤上方四個搖桿是備用的水噴射推進器控制桿,

每個搖桿各控制一部水噴射推進器。攝於2023年11月11日。

 

塔江型艦橋駕駛台總共有五套操作推進器與航向的介面,第一是一般航行時的舵輪(僅控制方向)與右側的操俥桿(控制主機推力),邏輯與傳統船艦類似。第二套是向量搖桿(位於左側),可細微地控制方向以及推力,用於進出港或狹窄受限水域時,進行側向平移與原地迴旋等動作;第三套是自動導航系統操作與設定介面。第四套是備用系統,用於正常航行控制系統失效的狀況,位於方向盤前方的四個搖桿各負責控制一個水噴推進器的動作。第五套是可攜式向量搖桿,作用與駕駛台的向量搖桿相同,控制線接上駕駛台後能由操作人員(如艦長)攜行到艦橋兩側舷台進行操作,在空間極度狹窄受限或與旁邊船隻並排時,方便艦上人員在視野最好的舷台上進行操作。艦上人員在艦橋駕駛台就能遠端監控全艦所有機電與輔助設施運作、管理電力,並能監控全艦各顯控台的工作進度。艦上還配備波浪觀測系統,透過船艦上各感測器的數據計算分析船艦週艘海象情況。

為了強化防空探測、納入海劍二防空飛彈,塔江型改用性能提高的3D雷達,即中科院研製的X波段三維電子掃描雷達(應為中科院「野戰防空相列雷達」的衍生型),取代原本沱江艦的CS/SPG-6N(S)搜索雷達。2016年以來,「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 的模型都具有封閉式桅杆,三維對空搜索雷達罩在裡面;然而開工典禮上呈現的模型以及海軍公布的想像圖,已經取消了封閉式桅杆,仍沿用與沱江艦類似的開放式合金桅杆,並將3維防空雷達設置在船艛後部新增的基座上。取消封閉式桅杆是因為這會顯著增加沱江型的上部重量與受風面積;再者,中科院新研製的複合材料桅杆也還需要精進,因此海軍決定先只在「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上測試中科院的封閉式複合材料桅杆,塔江型仍維持與原型艦類似的主桅杆設計。

2020年12月15日台灣海軍公布的沱江後續艦的視頻截圖,艦體中部四個

武器艙混裝了四枚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八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以及兩組八聯裝海劍二防空飛彈發射器。這是塔江型的標準載荷,

共28枚防空與反艦飛彈。

2021年6月初,測試中的高效能艦艇後續艦首艦塔江號(PGG-619)的船樓

後部,後桅杆塔上安裝中科院的旋轉式三維電子掃描雷達

,而飛彈艙區則安裝一組海劍二型防空飛彈的八聯裝傾斜發射器。  

塔江型的主要武裝大致與沱江艦相同,包括艦首一座76mm快砲(使用中科院研製的匿蹤砲塔殼)、艦體中部四組傾斜式飛彈發射架、艦尾樓一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艦體中部除了裝置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反艦飛彈(最多16枚)之外,還可混合搭配海劍二防空飛彈發射箱;依照2020年12月15日塔江艦(PG-619)下水時台灣海軍公布的視頻,艦上採取混合時,四個飛彈發射艙共配置四枚雄風三型(兩組雙聯裝發射器)、八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四組雙聯裝發射器),以及16枚海劍二防空飛彈(兩組八聯裝發射器),總計28枚。其中,居中的兩個飛彈艙(第二、第三艙)各裝備一組雙聯裝雄風三型反艦飛彈以及一組八聯裝海劍二防空飛彈;而靠前、後的兩個飛彈艙(第一、第四艙)則各裝置兩組雙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依照2020年12月15日「上報」報導,塔江型的武器艙內用來安裝飛彈發射箱的軌道長度比原型艦沱江增加,以容納未來可能的新武器如增程型雄二/雄三飛彈等。

依照2022年11月29日公布的「高效能艦艇第二批」招標的武器裝載需求,顯示塔江型在裝載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以及海劍二防空飛彈之於,也可裝載水雷進行布雷封港任務。依照招標書,最大裝載模式包括16枚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加上20枚水雷;水面作戰模式是八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四枚雄風三型反艦飛彈與16枚海劍二防空飛彈;布雷作戰模式是裝載20枚水雷;而複合作戰裝載則是在水面作戰模式的基礎上(雄三x4、雄二x8、劍二x16)再攜帶20枚水雷。

塔江艦船樓後部的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攝於2023年11月11日。

塔江型取消了反潛裝備如魚雷發射器、聲納系統等,專注於水面和防空作戰;因此,原本沱江號艦尾兩側各有一個艙門,右側收容RHIB小艇,左側用來收容VDS可變深度聲納,而塔江型就只保留艦尾右側艙門而取消了左側艙門。原本沱江艦使用一座中科院的CS/SPG-6N(T)型X/Ku頻火砲射控雷達(安裝在艦橋頂),塔江型則改用荷蘭Thales的STIR 1.2 EO Mk2追蹤射控雷達;相較於中科院CS/SPG-6N(T),Thales  STIR 1.2 EO Mk2天線尺寸更大,因此波束應該更窄,探測距離以及精確度應該更好,此外STIR雷達底部都有六軸向協同運動平台來抵銷船艦在海浪中的晃動,而中科院CS/SPG-6N(T)則無,因此在風浪中的穩定性應該是STIR較佳。電子戰方面,塔江型使用與沱江號相同的T-MASS干擾彈發射器,是德國Rheinmentall Defence公司多重彈藥彈藥軟殺系統(Multi Ammunition Softkill System,MASS)的台灣版。

此外,從原型艦沱江開始,艦橋玻璃窗內就包含阻擋電磁脈衝的材料層 (鋁合金製造的艦體已經形成屏蔽,只有艦橋窗戶形成開口),這是參考購自法國的康定級巡防艦。原型艦沱江號的艦橋玻璃防電磁脈衝層由中科院研發,將防電磁脈衝材料製作在透明膠布上,並貼在艦橋窗戶上,測試顯示效果不佳,中科院又經過研究改良才有所改善,並用在塔江型的窗戶上。

塔江艦服役後的測試調整

在2022年4月4日報導,「上報」報導塔江艦雖然通過作戰測評並在2021年9月9日正式服役,試航期間出海進行系統測試不下十次,但服役前6個月小狀況不斷,包括砲控系統、雷達系統等,海軍多次請中科院光華計劃室與系統發展中心系統工程組人員前來解決,使台灣海軍感覺塔江艦像是「測評還在持續進行中」。例如,2021年10月間出海測試飛彈系統時,曾發生訊號不連續的現象,2021年12月中旬又發生雷達掃瞄顯示出現問題。「上報」稱,塔江艦的76mm快砲的砲控系統,一直無法達到海軍射擊精準度要求;這門76mm快砲是既有火砲經過大檢修、更換部分重要組件後安裝到塔江艦上,砲控系統包含STIR射控雷達以及光電系統,STIR雷達會提供指引協助光電系統鎖定目標進行射擊(最後仍須由光電系統鎖定目標)。在2022年初,塔江艦曾發生砲控系統目標顯示問題,雖調校之後解決問題,但3月中旬再次出現相同問題,依舊未達到射擊精準度的要求,只能再次請中科院人員進行調校。因此,台灣海軍質疑是塔江艦光電系統本身的問題,還是有其他系統性問題所致。海軍要求中科院系統發展中心系統工程組能確實找到根因,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否則未來後續艦武器裝備與作戰系統仍會有同樣的問題。此外,塔江艦後部的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也曾發生無法啟動的情況,經過海軍會同中科院系統工程組人員逐一檢查各項設備與線路後,發現某個組件的問題並予以排除;這些層出不窮的小狀況,讓海軍相當傷腦筋。

對於這項報導,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在2022年4月6日表示,塔江艦的76mm砲已經處理完成,排定在4月中旬以後再次進行測試;艦上飛彈系統在自行檢測作業中發現問題,經軟體更新後,運作已經正常。王定宇表示,塔江艦是新造艦艇,包括戰機、軍艦等新武器系統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發現問題並調整排除,後續艦才能逐漸完善。

塔江艦以Thales的STIR 1.2 EO Mk.2射控雷達附帶的光電系統進行鎖定(首艦沱江號是用中科院產製的CS/SPG-6N射控雷達/光電系統帶砲),這是台灣海軍首次引進STIR 1.2 EO Mk.2。STIR側面附帶的光電探測系統通常是在遭受嚴重雜波干擾時輔助STIR雷達;如要用這個光電系統帶砲,由於該光電儀並沒有與火砲共軸,需要進行更仔細的系統整合才能有效工作,包括光電儀的座標需要經過轉換才能正確對應到火砲。一般要求精確度高、第一發就要有高成功率的火砲如負責防空(尤其是攔截飛彈的近迫防禦系統),帶砲的光電系統都安裝在砲座上,校準時只需要確認光電頭基線伺服馬達的誤差;而如果把光電頭獨立安裝在其他位置,校準時需要同時考慮砲座伺服機構、光電頭伺服機構以及艦體變形三個誤差,校正難度高得多。因此,由獨立設置的光電頭帶砲,通常精確度會差一些,但用於射擊海上或陸地目標仍然足夠。船艦平台在操作中因風浪受力或砲座開砲承受的後座力,結構難免些微變形,導致火砲與光電系統的校準跑掉(光電頭與砲座各自獨立安裝會使問題更複雜);尤其是塔江艦這樣的全鋁合金船艦,因鋁合金較易延展,艦體航行受力以及開砲產生的變形會更明顯,更需要頻繁校準。

依照2023年5月16日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在聯合報的撰文,法國在2022年夏季批准海軍集團對台灣海軍康定級巡防艦進行中期性能提升案,包括提供SETIS戰鬥管理系統與CAPTAS-1主/被動拖曳式聲納陣列等,但拒絕出口Thales集團的雷達系統(如SeaFire),甚至還禁止了繼續對台輸出台灣已使用多年的STIR系列射控雷達,這導致台灣海軍無論是繼續建造沱江級飛彈巡邏艦(第七至第11艘)或者2023年啟動的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案(另有專文介紹),都只能另覓射控雷達(替代方案應為意大利產品,意大利已經批准對台輸出OTO 76mm快砲的DART/STRALES防空套件,包含配套的射控雷達);這顯然跟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基於國際情勢考量(如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對全球經濟影響、因中美關係緊張導致台海情勢日益惡化等),希望同時跟西方盟國與中國維持較平衡關係的政策有關。

 

 

 

 

 

註:

2018年3月30日頒佈的「重大國防軍備籌建精進作法指導綱要計畫」,是2017年下半推動的新版「國軍武器裝備獲得建案作業規定」的一環。台灣軍方的武器裝備採購案的建案流程向來分成三階段,分別是「作戰需求文件」(作需)、「系統分析」(系分)、「投資綱要計畫」(投綱);在2017年7月,當時國防部長馮世寬在2017年7月推動改革,將前述流程簡化成「作戰需求文件」以及「整體獲得規劃書」兩階段,原本「系分」與「投綱」合併為「整體獲得規劃書」。此外,額度新台幣10億元以上的建案,先由中科院提出科技專業評估、獲得方式、性能提升與相關成本等建議,納入軍種所提「整體獲得規劃書」;額度新台幣5000萬元以上建案,得依規定委託中科院辦理整體獲得規劃書撰擬等建案作業。

依照2020年8月12日「上報」報導,2017年馮世寬推動「國軍武器裝備獲得建案作業規定」的主要用意,包括貫徹國防自主政策、讓中科院在國軍各軍種建案扮演角色,同時縮短國軍軍事投資案的建案時程。然而實施以來,新制並未達到預期效果,反而造成多項建案延宕,並發生建按時的原廠無法獲得後續性能提升案的奇怪現象引發,同時又引發中科院「球員兼裁判」的質疑。

首先,依照2017年推動的新制,中科院在辦理各軍種每個「整體獲得規劃書」建案作業時,就可以自行決定可參與那些建案;軍方內部遂質疑,中科院向來主要業務是研發武器裝備,從來沒有培養計劃建案的人才,一下接手國軍各軍種額度超過10億元的裝備建案,以及額度5000萬元以上建案的「整體獲得規劃書」,中科院的人力能量是否能符合國軍需求?中科院在許多建案中以經是負責研發生產與「統包商」的角色,還要分出人力兼顧軍種建案作業,不儘可能耽誤武器系統籌獲的期程、無法滿足各軍種的需求規格,且中科院「球員兼裁判」的合宜性與公正性也有問題。

依照「上報」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空軍位於蟾蜍山內的地下戰管系統從最早期的「天網」,陸續經過「強網」、「強網二階段」等更新與升級,隨後的「寰網案」則將愛國者三型等防空飛彈系統全數納入,包括軟硬體的更新。執行「寰展案」時,基於2017年頒佈的新建案程序,由中科院依規定制訂此案的「整體獲得規劃書」並成為主合約商;其中,部份附屬系統如寬頻無限備用傳輸系統,由中科院招標選商,結果由雷松(Raytheon)公司得標,而不是「寰網案」重點的愛國者三型製造商洛馬集團。

「上報」稱,由中科院辦理各軍種「整體獲得規劃書」的成本分析的系分內容,經常無法達到軍種真正需求,都還得一改再改,最後還是要各軍種自行修改,根本無法加快建案進度以及滿足軍種需求。經國防部內部不斷反映後,政府高層已有共識,即將恢復國軍原本三階段的建案流程,並恢復由各軍種自行辦理採購案;而中科院角色也回歸到等同與國內外國防工業廠商的角色,由國防部負責評估其研發能量來決定是否讓其參與案子。

依照2022年4月20日台灣國防部送立法院的預算解凍報告提到「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第二階段的5艘(第7至11艘),高效能艦艇第二階段擬由海軍自行辦理招標作業並擔任主合約執行者(不再像先前第一階段委託中科院擔任主承包商),並交由得標廠商負責建造船艦載台,中科院仍負責購買戰系裝備及系統整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