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600噸雙體巡防艦/ 中科院「光榮之星」海上測試平台

──by captain Picard

 


 (1)  (2) (3)

 

海巡版沱江型:600噸級雙體巡防艦

 

(上與下)由中信造船廠建造的首艘600噸級雙體巡防艦(沱江的衍生型),

攝於2019年12月6日命名儀式,命名為安平艦(CG601)。 

(上與下)2020年4月27日下水的安平艦(CG-601),由中信船廠的沈降式乾塢入水。

(上與下)在高雄港中信造船廠廠房艤裝中的安平艦(CG-601),攝於2020年6月27日。

(上與下)在高雄港中信造船廠廠房艤裝中的安平艦(CG-601),注意隔壁廠房裡第二艘同型600噸雙體巡防艦的

船體分段正在建造中。攝於2020年6月27日。

(上與下)在高雄港中信造船廠浮動乾塢中整備的安平艦(CG-601),攝於2020年10月30日。

艦首已經安裝了中科院的火箭發射器(使用綠色防水布罩起)

在高雄港中信造船廠浮動乾塢中整備的安平艦(CG-601),攝於2020年10月30日。

船尾樓中間用綠色帆布蓋住的,就是中科院產製的雙聯裝20mm遙控機砲。  

(上與下)試航中的安平艦(CG-601)。艦體中部保留與沱江艦相同的飛彈發射艙,

戰時可安裝至多16枚雄風二型或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試航中的安平艦(CG-601)。艦尾左側掛載一艘工作艇。

安平艦(CG-601)艦首的「鎮海」火箭彈發射系統,裝置六組七聯裝70mm火箭發射器,共42發。

 

安平艦(CG-601)夜景,攝於2021年10月30日高雄港。 

正面看安平艦(CG-601),攝於2021年11月1日高雄港。

(上與下)中信船廠高雄廠建造中的600噸雙體巡防艦三號艦淡水艦(CG-603)以及四號艦旗津艦(CG-605)。

攝於2021年10月30日。

在中信船廠高雄廠建造中的600噸級雙體巡防艦七號艦(CG-607),此時艦體尚未塗裝,

仍呈現鋁合金原色。攝於2022年7月23日。

 

安平艦(CG-601)駕駛台。駕駛台前方是鎮海火箭彈發射器;駕駛台上方設有TrakkaBeam TLX-M搜索

探照燈、FLIR SeaFLIR 280-HD紅外線熱影像儀(與TLX-M搜索燈聯動),以及由則是中科院研製

、負責導控鎮海火箭彈的光電射控儀。攝於2023年6月10日。

 

(上與下二張)安平艦(CG-601)後部船樓的XTR-102雙聯裝20mm遙控武器站,後方是負責導控武器站

的光電儀。攝於203年6月10日高雄港。

 

安平艦(CG-601)艦首鎮海火箭發射器特寫。攝於2023年6月10日高雄港。

(上與下)由後方看安平艦(CG-601)。攝於203年6月10日高雄港。

移泊中的安平艦(CG-601),攝於203年6月10日高雄港。 

旗津艦(CG-605)的艦首,設置高壓水槍(左)以及中科院研製的鎮海火箭彈發射器(右)。

攝於2022年7月21日。

旗津艦(CG-605)的艦首的鎮海火箭彈發射器,攝於2022年7月21日。

(上與下)停泊在高雄港新濱碼頭的旗津艦(CG-605),攝於2022年7月21日

2022年8月22日,600噸雙體巡防艦六號艦八里號(CG-606)駛出高雄港進行試航;

後方是由台船承造、緊跟著出海試航的玉山號船塢運輸艦(LPD-1401)

2022年8月22日,600噸雙體巡防艦六號艦八里號(CG-606)從高雄港第二港口出海試航

(上與下二張)2022年8月22日,600噸雙體巡防艦六號艦八里號(CG-606)從高雄港一港口返航。

 

(上與下)2022年5月24日,安平號在屏東外海首度進行雄風二型反艦飛彈試射,成功命中位於蘭嶼外海

百餘公里處的靶艦

 

八里艦(CG-606)在2013年1月中旬安裝中科院為鎮海火箭彈開發的開放式砲罩,在冬季惡劣風浪下保護發射器

 

 

艦名/使用國 600噸雙體巡防艦/中華民國
承造國/承造廠 中華民國/

中信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65  寬14.8  型深6.2

排水量(ton)

約7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MTU 20V4000M93L柴油機*2

HAMINTON HT900水噴射推進器*4

航速(節)

44以上

續航力(海浬)

2200/12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導航雷達*2

射控/作戰系統 簡易版聯成射控系統*1

FLIR SeaFLIR 280-HD紅外線熱影像儀*1

光電射控儀*1

TrakkaBeam TLX-M搜索燈
人員

40

艦載武裝

平時

鎮海多管火箭彈系統*1

雙聯裝20mm遙控武器站*1

 

戰時加裝:

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發射器*16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

備註

共12艘

編號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交艦時間 備註
CG-601 安平 2018/1/4 2020/4/27 2020/12/11
CG-602 成功 2020/12/11 2021/6/25
CG-603 淡水 2021/10/28
CG-605 旗津 2020/8/31 2021/10/28 2022/4/8
CG-606 八里 2022/4/8 2022/10/6
CG-607 吉安 2022/10/6 2023/5/15
CG-608 萬里 2023/5/15
 
 
 
 
 
 
 

 

起源:海巡版沱江雙體艦

在2017年7月中旬,有消息傳出海巡署打算編列預算,購買沱江型雙體飛彈快艇的海巡版,平時配備火砲,戰時可迅速加裝反艦飛彈(艦橋預留安裝射控顯控台、射控系統模組的空間),接收軍方指令朝敵方發射反艦飛彈接戰;這項計畫是在「10年海巡艦艇前瞻發展計劃」之中。 隨後在同年9月9日,消息傳出行政院通過海巡署的「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分10年執行,總額426億513.3萬新台幣)中,就包括12艘600噸級雙船體海巡艦, 行政院核定的總經費為144億4778萬5000元新台幣元,自2018年起以9年為期辦理;2018年度編列首批經費為9億4027萬5000元新台幣, 於年中完成設計規劃並儘速進入招標程序。由於平時不需要裝備飛彈系統等大量武裝,因此海巡署版的重量比沱江號輕,吃水更淺,航速可達40節以上;而發生戰爭時,就可迅速加裝反艦飛彈等武器系統擔負戰備, 達成「平戰結合」、戰時迅速強化戰備武力的目標。600噸雙體海巡艦是台灣海巡署第一種具備真正「平戰轉換」能力的巡防艦。。

原本海巡內部用船單位曾有人 對沱江型提出六項質疑,包括任務特性、船體結構、續航力、耐波性、乾舷過高等。首先,沱江的雙船體艦型不利海巡人員登檢,且耐波力有限。首先,海巡署的船艦有時難免會需要靠近違法進入台灣海域的漁船 登船臨檢,甚至可能與船隻發生碰撞,沱江型的鋁合金船體將無法承受,容易受損。其次,沱江艦的設計是在5級海象以下作業,6級以上海象就無法有效執行任務,但台灣海峽及周邊海域的海象惡劣,全年海象經常性超過6級以上,甚至無風卻有浪湧,船難發生時很可能無法有效前往;再者,沱江艦的乾舷高度將近6公尺,高於類似噸位的海巡艦艇,無法執行海上救援、登船檢查等任務。成本方面,行政院在審議海巡署籌建600噸級巡防艦時,估計採用海軍雙船體沱江艦為構型,平均單艘造價約15.2億元新台幣,比500噸級單船體巡防艦貴一倍,也比單船體的1000噸級巡防艦造價12.3億元還要高出2.9億元。

然而,海軍出身的海巡署長李仲威所領導的海巡署署部強調高速的重要性,在突發事件中在最短時間抵達海域;過去海巡署擁有14艘在1995至1996年建造、航速高達45節的35噸級的快速緝私艇(俗稱「白金剛」,最初由內政部警務署保七總隊使用)在2016年底完全離開現役,之後海巡署就再也沒有類似高速能力的船艦。 海巡是執行海防巡邏,確保海域安全,並執行全天候海難救助及護漁任務,在主要任務上就不一樣。

外界推測海巡署引進海軍艦艇設計並非完全由海巡署主控,而是2016年上任的蔡英文政府整體政策的一環;前任國民黨馬英九政府時代,海巡署執行「強化海巡編裝方案」,到蔡英文上任時仍在執行;而蔡英文執政之後,海巡署因應新政策而推出新「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海巡署使用與海軍類似的設計,可節約設計成本、增加日後操作與維修的共通性,並使台灣海軍與海巡署更有可能一同操作運用,在平時加強配合,戰時這些使用類似軍艦設計的海巡艦艇就能迅速武裝強化戰備能力。

依照若干消息,海巡署的600噸級巡防艦屬於中程海巡艦,任務範圍涵蓋了釣魚台群島、台灣與菲律賓重疊經濟海域,以及東沙、南沙海域等;為此,海巡版沱江艦會將續航力提高到5000海里,在海上自持力需達6至10天,並配合警備艇相關規定小幅修改設計以及增添相關設備,其餘主要設計則維持不變。

招標建造

海巡署600噸級巡防艦的案名為「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600噸級巡防艦12艘統包採購案」,在2018年5月17日第一次公告招標,由於無廠商投標或未達法定開標家數,在6月15日公告流標,並在同日第二次公告招標。2018年6月26到29日,台灣海巡署進行多項海巡署造艦計畫招標作業的最終評選會議,總預算364億4830萬餘元新台幣,包括四艘4000噸級巡防艦、12艘600噸級巡防艦 (海巡版沱江型)、先前慶富造船廠違約未完成的15艘100噸級巡防救難艇及52艘35噸級巡防艇等。其中,12艘600噸級雙體巡防艦只有先前建造沱江號的龍德船廠投標 ,主要是因為此案有技術門檻,因為此種雙體海巡艦以鋁合金建造,與台灣各個中小型船廠熟悉的鋼材(用於遠洋漁船)以及FRP玻璃纖維強化塑膠(用於遊艇)不同 ,只有龍德廠因為先前建造沱江號而擁有相關的產能(包括從美國引進的先進鋁船材加工設備)以及技術人員,其他中小型船廠並沒有這種條件。 雖然參與投標廠商未達三家,但依政府採購法最有利標規定,只要有任何船廠符合投標資格且備有投標文件,就會就其提出的計劃書進行評選會議。 然而,龍德同時也投標海巡署52艘35噸級巡防艇的案子,因此外界也懷疑究竟龍德船廠的真正標的為何。52艘35噸級巡防艇因為投標資格門檻不高 (理論上台灣多數船廠都能投標),總預算為48億5117萬5000元也被認為有相當不錯的利潤,原本外傳會有超過5家船廠有意願投標; 然而在2018年6月20日進行的第一次招標作業當天,只有嘉興遊艇與龍德船廠投標並符合資格,依規定在6月28日進行第二次招標(7月3日決標)。如果龍德選擇建造35噸級巡防艇,則12艘600噸級海巡艇的建案可能出現變數 (因為其他中小型船廠都不符合技術條件)。

龍德船廠同時投標600噸級雙體巡防艦案與35噸級巡防艇案,凸顯了600噸雙體巡防艦案執行壓力大、風險挑戰高但利潤空間有限。先前龍德以8.9億台幣的低價建造沱江號,最後以小賠做收;當時這個價格只包括艦體載台,不含艦上感測系統與武裝,試航通過之後就移交海軍,由中科院負責安裝、整合
作戰系統、感測與武器並進行測試。而海巡署12艘600噸級雙體巡防艦的總預算為144億4778萬5000元新台幣,其中武器系統等裝備預算為16億2400餘萬元,船艦建造總預算約為128億2300萬元,平均每艘約10億6858萬元;然而,船艦預算中還包括紅外線熱影像儀等設備,而這些裝備要能承受海上空氣高鹽份、高溼度的惡劣環境,必須使用軍規設備(最後選用了美國軍規的SeaFLIR 280-HD海用熱像儀),價格較為昂貴。這些裝備納入造艦成本,進而壓縮了船廠可能的利潤空間。

另外,由於12艘600噸級雙體巡防艦案規模較大,船廠必須培訓不少鋁合金焊接技術人員,招募與培訓都非短期內完成,對於投標船廠是很大挑戰。台灣大多數中小型船廠主要業務都是FRP強化玻璃纖維或鋼材船隻,鋁合金施工人員缺口很大;且造船在台灣非主流產業,培訓技術人員多為資深人員手把手教導資淺人員的師徒制,從頭培訓出合格的鋁合金技術人員並非一蹴可幾,無法滿足眼前標案的需求。且海巡署12艘600噸級雙體海巡艦需要在8年內履約完成(約到2026年),平均每年要完成1.5艘,以龍德的產能是不小的挑戰;如果之後再加上海軍同時期即將招標的首批三艘迅海後續量產型艦(從2019執行到2024年),等於要在八年內建造15艘雙體船,平均每年要造兩艘,以該廠的規模、資金與人力,將面臨巨大壓力。

海巡署12艘600噸級雙體巡防艦全案都包裹在一次招標案中,以八年時間完成,意味著得標船廠必須以一個固定價款準備長達8年的原物料(船廠每次購料的數量應該也取決於政府的付款與採辦政策);如果無法一次購買12艘的船材而必須分批採辦,期間內只要物價水平波動成長,得標廠商最後極可能賠錢做收;但造船原物料價格的通貨膨脹可以說是常態。相較於海軍同時期進行的沱江艦後續量產案分批招標、首批數量四艘,比海巡署以一個標案建造所有船艦務實得多。而同時間海巡署四艘4000噸級巡防艦同樣也由單一標案決定,對於船廠風險過大。

由於600噸雙體巡防艦案技術門檻較高、一次性標案數量較大且時程過於緊湊、鋁合金技術人員數量缺口大、8年履約期間面臨通貨膨脹的可能性高,在風險與挑戰高但利潤空間微薄情況下,台灣各船廠投標的意願自然不高;就連建造沱江號的龍德廠都,也同時投了風險較低的35噸巡防艇標案,把12艘600噸巡防艦案子當作萬一沒拿下「軟柿子」的備案。

依照事後消息,「600噸雙體巡防艦」第二次決標(2018年6月28日招標,7月3日決標)時,前來投標的有龍德與中信造船兩家,但兩家經評選都未達規定總分700分,導致第二次決標以廢標收場;而龍德還提出要求增加預算或減列裝備兩個訴求,之後沒有被採納,此後龍德就再也沒有參與「600噸雙體巡防艦」的投標。

 在7月3日,海巡署第三次公開招標,只有中信參與投標,在8月15日宣告流標(無無廠商投標或未達法定開標家數)。在8月23日,海巡署第四次公告招標「600噸巡防艦」,採用最有利標,預算金額是128億2300萬元新台幣,此次只有中信造船廠投標,並在8月28日開標,針對中信船廠進行資格審查;經過中信造船修改零附件規格合乎標案規定後,「600噸巡防艦」在9月11日第四次決標終於由中信船廠得標(9月12日公布),預算金額與廠商得標金額都是128億2300萬元新台幣(此案總金額維持144億4778萬5000元),其中預估分包給中小型民間企業5億4000萬新台幣。

在2018年9月17日,台灣海巡署對外證實,12艘600噸級雙體巡防艦在上周由中信造船得標,首艘艦預劃在2020年底下水。而包含「600噸「雙體巡防艦」在內、總預算426億513.3萬元新台幣的「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的141艘新船艦,所有建造案的開標作業全部在2019年完成。在先前建造沱江艦的龍德船廠缺席之下,中信造船以總分超過700分,標得這項128億2300萬元的建造案。

因此第一次開標僅有龍德一家前來投標,依規定第一次開標未達兩家廠商投標,進入第二次公告招標;第二次開標中信前來投標,但兩家經評選都未達規定總分700分,而龍德提出要求增加預算或減列裝備兩個述求後,就沒有進來投標;因此在第三次與第四次開標時,龍德缺席下,經中信將零附件規格達到規定後,海巡署在9月12日貼出公告,宣布由中信獲得12艘600噸級巡防艦的建造案,該案預算為144億4778萬5000元,其中武器系統等占16億2400餘萬元,船體建造經費為128億2300萬元。2012年中信也參與「高效能艦艇原型艦」(即沱江艦)的競標,出價9億2000萬新台幣,比龍德出價高約3000萬元新台幣,因而敗北;因此,中信同樣具有建造鋁合金船體的能力,建造「海巡版沱江」不是問題。

在2019年1月4日,中信船廠舉行首艘600噸雙體巡防艦(CG-137)的開工儀式。根據海巡署艦隊分署分署長謝慶欽在致詞時透露,新造600噸級巡防艦以海軍沱江艦設計為基礎,針對海巡署的勤務性質、任務特性、使用需求改進,增設驅離用高壓水砲、增強船體結構強度及穩定性;另外,預留安裝海軍部分通訊與武器系統的空間(包括預設管線),平時符合海巡任務需求,並保留必要的平-戰轉換能力。

在2019年2月20日,國安局副局長陳國恩接替李仲威,外界因而關心海巡署12艘600噸級雙體巡防艦案是否有「翻案」空間(因為基層仍有反對使用雙體船的聲浪)。對此,海巡署核心官員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由於海巡署已經與中信造船廠簽署契約並已由中信船廠建造中,若要改回單船體,將涉及複雜行政程序,必須重新呈行政院核可,雙方還必須修改合約,海巡署將面臨違約賠償的風險。官員舉例,中信船廠為了建造此種艦型,已預先備料;每艘船艦載台預算約10億餘元,兩具德國製柴油主機價值就近5億元,若要改變船型,勢將大幅更動設計,主機很可能必須改動,因此此案翻案空間並不高。

海巡官員表示,此種新建700噸級雙體巡防艦將規劃專責台灣與日本、菲律賓重疊經濟海域,以及西北、西南海域、澎湖及東沙等6處海域巡護任務;以台菲、台日重疊經濟海域而言,雙體巡防艦憑藉高速,出港後可於90分鐘至2小時左右趕抵值勤水域,有效捍衛漁權。海巡官員強調,海巡用船單位高層已經認可修改艦型在執法的應用空間,符合海巡需求。

 

建造進度 

(上與下)首艘600噸雙體巡防艦安平艦(CG601)在2020年4月27日於中信造船廠下水的畫面。

在2019年12月6日,中信船廠承造的首艘600噸雙體巡防艦在廠區舉行命名儀式,由蔡英文總統命名為安平艦(CG601)。在2020年4月27日上午,安平艦舉行下水儀式,在2020年12月11日交艦。在試航時,安平艦跑出了43.1節的高速。

安平艦在2020年12月11日交艦後,緊接驗收中科院負責整合的武器系統,以及訓練海巡人員操作這些武器系統;艦上武器系統要先通過中科院評測單位驗收後,再由海巡署進行總驗收。在2021年1月下旬,安平艦在海軍R-18海上靶區內進行首次武器試射,結果並不理想;經檢討後認為,問題是安平艦的雙船體擺動恣態與單船體不同,未將正確的砲控減震回饋參數輸入系統內,導致彈著偏離原本的瞄準區域。經中科院重新計算並校正射控武器參數後,在下一週的正式射擊驗收(中科院方面測試)時,安平艦上的鎮海火箭彈共射擊8枚(中科院人員發射6枚,海巡人員發射2枚),XTR-102雙聯裝20mm遙控機砲射擊156發(中科院人員控制射擊40枚,海巡人員控制射擊116枚),其彈著點均落在預定靶區內,通過了中科院方面的驗收。接下來在2021年2月中旬,安平艦的武器系統進行海巡署的總驗收,包含發射鎮海火箭彈以及遙控機砲,完全由海巡人員操作射擊。安平艦的最終武器系統總驗收則是在2021年7月間納入海軍作戰序列,原訂在年度漢光演習實兵演練中射擊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以及鎮海火箭彈,驗證在戰時具備作戰攻擊能量,不過最終在2021年內並未實施飛彈射擊。

在2021年11月25日,行政院會通過「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案」,並於2022年1月11日於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其中包括「海巡艦艇加裝戰時武器系統計畫」32億元新台幣,為海巡署12艘六百噸級雙體巡防艦加裝聯成系統與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發射模組;國防部表示,安平級艦平時就加裝雄風射控及通信指管裝備,戰時裝上反艦飛彈就納入國軍作戰序列,提升整體制海作戰能力。

在2022年4月28日下午,安平艦進入左營軍港泊靠在危險品碼頭;此碼頭是海軍專為艦艇裝卸彈藥作業而設的碼頭,先前海巡署艦艇並沒有泊靠此地的紀錄。當天國安高層證實,安平艦在左營軍港裝配雄風反艦飛彈作業,近期將進行首度測試射擊。在2022年5月24日上午6時,安平號在屏東的九鵬基地外海首度進行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射擊任務,成功命中位於蘭嶼外海百餘公里處的靶艦;這是繼偉星艦後,海巡署船艦第二次成功實施雄二飛彈射擊任務。由於安平艦的海巡署人員並不具備飛彈發射資格,因此今天的操演由海軍參照「平戰轉換」訓練,派遣4名海軍操作人員進行射擊任務。根據台灣軍方發布射擊通報指出,海軍在5月24日至26日進行實彈射擊(5月27日、30-31日為預備日),射擊範圍從屏東九鵬基地至綠島及蘭嶼外海,範圍超過200公里。

 

基本設計

依照海巡署招標內容,600噸雙體巡防艦全長約60m以上,寬約9m以上;在試航排水量之下,於蒲福風3級(含)以下及潔淨船殼的情況下,最大航速不得低於35節;以12節巡航速率下,續航力約2000海浬,編制40名人員;武裝可能包括20mm機砲或30mm鏈砲一門(含射控系統),可迅速加裝飛彈模組與導控模組(簡易版聯成系統)以及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依照後續消息,海巡署派人登上沱江艦考察後,認為船艦舷側的暗門可作為海上登船臨檢之用,並需強化艦體防撞結構、提升自動化功能,如此應該就能滿足海巡署的需求。

依照海巡署高層官員的透露,海巡用船單位基層之所以反對600噸雙體巡防艦案,是因為會直接採用未經研改、耐波力較差的600噸級沱江艦船型,但實際上600噸級巡防艦案會採用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修改後的艦型,載台噸數放大到700噸, 並採用強度更高的鋁材建造,經船舶及海洋產業發展中心海外認證,風浪承受度提升到蒲福氏風級9級,續航力高達2000浬,在冬季東北季風仍能出海執勤,最大額定航速約30多節,實際上可跑到40餘節;為了滿足海上救難需求,海巡版雙體巡防艦船舷改採開放型設計(因此艦首上部取消頂蓋,比軍用版少掉一層),設置救難作業區,並搭載能獨立作業的警備救難艇用於登船臨檢,同時配備高壓水砲用於驅離任務。600噸雙體巡防艦採用「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設計,排煙口設置改在雙船體內側 的水線以上2m(沱江號則設置在雙船體外側水線附近),主機排氣受到兩側片體遮蔽。

八里號(CG-606)艇尾水噴射推進器激起的水流。攝於2022年8月22日。

海巡600噸雙體巡防艦使用兩部德國MTU 20V4000M93L柴油主機(沱江後續艦是四部),帶動四部HAMINTON HT900水噴射推進器;艦上電力由兩部MTU 16V4000M93L柴油發電機組供應,此外還有一部緊急用柴油發電機。艦上編制40人,除了導航雷達之外,艦上的海面搜索裝備包括一部FLIR SeaFlir 280-HD精密熱影像儀以及一部TrakkaBeam TLX-M搜索燈,兩者都是精密的軍規裝備。TrakkaBeam TLX-M搜索燈配有多種濾片,可以依照任務環境,選擇合適顏色燈光,並能與FLIR SeaFlir 280-HD熱像儀結合聯動;熱像儀發現海面目標後,自動指揮搜索燈轉向到目標方位照射(slew-to-cue),在燈光協助下識別海上的物體是否是搜救對象。台灣空軍救護隊直升機EC-225以及空勤總隊6架黑鷹UH-60M直升機,也裝備同型的搜索燈。此外,艦上還裝置兩部中科院產製的光電射控儀,一具設置在艦橋上方用來導控艦首「鎮海」多管火箭發射器,一具設置在後部船艛用來導控20mm雙聯裝遙控機砲。駕駛台兩側設置電子式的停船告示顯示器。

海巡600噸級雙體巡防艦也是海巡署首先裝備台灣自行整合開發的「海巡智慧船舶指揮管理系統」(簡稱CGICS)的船艦。CGICS系統結合傳統無線電語音通信、視訊電話、線上多方會議、即時影音及航行狀況等資料傳輸服務,傳輸過程全程都以加密方式傳送。CGICS系統還具有隨意網路(ad hoc)技術,船艦除了與岸上基地台之間直接通聯外,在岸上基礎設施的通信範圍之外,可由船艦等搭載CGICS的傳輸節點,自動構成中繼網路,有效延伸傳輸的距離。CGICS系統納入了平/戰轉換的考量,通信主機是軍規等級,具備干擾能力,必要時可以軟體更新方式,快速更新成軍規通信波形,與台灣海軍艦艇實施通聯、一同作戰。

 

安平艦(CG601)艦橋頂的搜索、通信等設備;居中的高架白色物體

是TrakkaBeam TLX-M搜索探照燈,前方緊鄰的是FLIR SeaFLIR 280-HD

紅外線熱影像儀(與TLX-M搜索燈聯動);其下方則是中科院的光電射控儀

,用來導控艦首的「鎮海」多管火箭。船艛後部還有另一座同型的

光電射控儀,用來導控艦尾的20mm雙聯裝遙控機砲。 

 

安平艦(CG601)駕駛台頂部,由上而下依序是TrakkaBeam TLX-M搜索探

照燈、FLIR SeaFLIR 280-HD紅外線熱影像儀導控鎮海火箭彈的

光電射控儀。攝於2023年6月10日。

武裝方面,平時艦上武裝包括一套中科院研製的「鎮海」遙控多管火箭發射系統,上面裝置六個七聯裝70mm火箭彈發射器(共42枚),能使用具殺傷力或夜間照明彈等不同功能的彈藥,火箭發射器俯仰範圍-15度~+50度,水平迴旋範圍正負各165度,有效射程5000m,最大射程8000m,極限射程可達10000m。鎮海火箭的彈藥由中科院「萬戟小組」研製,總計有高爆、穿甲、散彈以及照明等四種功能彈種,滿足不同的執法或軍事作戰需求。以照明彈為例,這是中科院「萬戟小組」組依海巡署在海上搜救任務需求而特別研製的彈種,照明火箭彈上裝有小型降落傘,射出後可在空中滯留長達5分鐘,加上射程可達8000公尺,搭配艦上的紅外線熱顯像儀與搜救燈,可提升夜間在大範圍海面搜救效能,符合海巡任務需求。而散彈的戰鬥部以鋼珠為主,並有空炸即時設定功能。

中科院在2013年台北國際防衛展中展出的XTR-102「近程自動化防禦武器

系統」,使用兩個軍備局205廠的T-75 20mm機砲砲身

此外,艦尾裝置一套中科院研製的雙聯裝20mm遙控機砲塔,應該是以先前中科院開發的XTR-102為基礎發展而來的;XTR-102使用兩個軍備局205廠的T-75 20mm砲身,俯仰範圍-15度~+70度,最大射速1200發/分,有效射程2000m,最大射程3000m,砲位備彈300發。此外,艦首設置驅離或消防用的高壓水槍,俯仰範圍0~+70度,水平迴旋範圍正負90度,噴水量每小時850立方公尺,水平射程120m。艦上保留了與沱江艦相同的中部飛彈艙,戰時至多可安裝16枚雄風二型或雄風三型反艦飛彈,以及一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以往海巡署船艦火力最強的武器,是台灣海軍撥交的Bofors 40mm 70倍徑,隨著年事日高,使用上級後勤維護越來越困難;考量到值勤所需的火力、國防自主以及後勤等需球,遂在600噸級巡防艦上使用中科院開發的遙控多管火箭系統。

最初鎮海火箭彈系統平時僅以砲衣覆蓋,實際測試發現在海況惡劣、光靠風級浪高的冬季難以抵擋海水沖刷;因此,中科院隨即為鎮海火箭彈發展砲罩,最早設計的第一代砲罩是全封閉式,重量高達1.5噸,不僅降低砲座運轉效能,而且萬一砲罩本身油壓系統故障,就會導致鎮海火箭彈無法運作;隨後中科院又設計了第二代的開放式砲罩(主要是遮蔽火箭發射器兩側與頂部),重量大幅降至約300多公斤,使砲座運轉性能不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免除了原本的液壓系統。在2023年1月18日,中科院在八里艦(CG-606)的艦首鎮海火箭彈安裝了第二代砲罩展開測試,藉由該艦實際執行勤務來驗證砲罩保護效能;裝上八里艦測試初期,每趟勤務結束後均由艦上海巡人員實施清潔保養;測試半年後如確認砲罩強度及耐浪性符合需求,艦隊分署將會在砲罩外部加上帆布砲衣,提升整體砲座抗鹽及防蝕效能。

 

光榮之星海上測試用途平台

(上與下)2018年9月底在高雄舉行的第二屆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KIMD EXPO 2018)中,

中山科學研究院與龍德造船工業合作展出一種80噸級小型穿浪雙體飛彈快艇設計,

結合了陀江型的穿浪雙體設計,上層船艛則類似先前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武裝規模也類似光六,

包括四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一座雙聯裝20mm機砲等。

(上與下)中山科學研究院委託龍德造船建造「光榮之星」海上雙體測試平台在2019年3月15日下水,

基本設計就是2018年高雄海事航太展展出的80噸級雙體穿浪飛彈快艇。此為中科院自費建造的

海上測試平台。

 航行中的「光榮之星」海上雙體測試平台,攝於2019年10月29日。

2020年2月21日拍攝到的光榮之星號,艇體中部原本容納反艦飛彈發射器的舷牆被拆除,改裝一座遙控武器站,

咸信是中科院正在測試的「艦載鏈砲遙控系統」。船尾裝在集裝箱頂上的對空/對海射控雷達在2019年11月8日

就已經被拍到。

 

 

在2018年9月底在高雄舉行的第二屆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KIMD EXPO 2018)中,中山科學研究院與龍德造船工業合作展出一種80噸級小型穿浪雙體飛彈快艇設計,結合了陀江型的穿浪雙體設計,上層船艛則類似先前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武裝也大致與光六艇同級,配備四枚雄風二型次音速反艦飛彈,艇首設置一座中科院設計的XTR-102遙控武器站的雙聯裝版本(採用兩門T-75 20mm機砲),並配備光電射控系統、平面搜索雷達等。

中科院以這種展出的80噸級小型穿浪雙體飛彈快艇設計,自費委託龍德造船廠建造一艘,作為中科院的海上測試用途載台(工作船),以配合中科院內各艦載戰鬥與武器系統等相關專案的海上測試需求。依照事後中科院公布信息,航港局分別於2018年9月20日及10月26日同意中科院建造,在2019年3月15日於龍德造船第五廠區下水,命名為「光榮之星」,2019年5月17日 在龍德船廠舉行典禮移交中科院,並於2019下半年開始運維。「光榮之星」艇體由鋁合金製造,排水量約80噸,長28m,寬8.4m,型深3.49m,吃水1.3m,額定航速35節。

光榮之星在2019年4月23日第二次試航的畫面,已經裝載四個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器。

光榮之星在2019年3月28日首次試航,4月23日第二次試航(裝載四個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箱)。在2019年5月6日,「光榮之星」進行第三次廠試,在裝載四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發射箱的情況下,據說達到約38至40節的航速,高出合約規定的滿載35節。 

中科院在2013年台北國際防衛展中展出的XTR-101「近程自動化防禦武器系統」,是

一種供船艦使用、具有穩定機能和光電瞄準裝置的遙控武器站,測試階段使用T-75 20mm機砲。

XTR-101是單砲身版本。

 

依照2019年2月18日新聞媒體報導,中科院研製出「艦載鏈砲遙控系統」,結合美國ATK公司的MK-44 30mm鏈砲(台灣首先引進裝備於CM-34雲豹八輪裝步戰車上)、穩定式遙控砲座,以及由前視紅外線(FLIR)、低光度電視攝影機和雷射測距儀組成的整合光電射控系統組成,能追蹤、鎖定並攻擊任何距離5km以內的海上目標。相較於CM-34雲豹裝步戰車砲塔內儲存480發30mm鏈砲砲彈,「艦用型遙控砲塔」空間更大,可儲存600發30mm砲彈。採用外動力的MK-44 30mm鏈砲的射程、威力與可靠度都遠大於先前XTR-101遙控武器站使用的T-75 20mm機砲。

在2019年9月10日,「光榮之星」被拍到船尾搭載一座測試用的艦載對空/平面射控雷達 ,該雷達裝在一個集裝箱上。2019年10月1日蘇澳港入口的蘇澳大橋意外倒塌、阻斷龍德造船廠出海航道,導致「光榮之星」被困在港內無法出海;11月5日大橋殘骸清除完畢航道開通,次日(6日)光榮之星號立刻出航測試。在2019年11月中旬,中科院證實目前以科研計畫建案,研發射程比雄二短、比雄一長的「新型短程反艦飛彈」,之後會在光榮之星號上進行海上測試。

在2020年2月21日,在龍德船廠的「光榮之星」被拍到新的構型,船體中部原本容納反艦飛彈發射器的舷牆被拆除,改搭載一座有匿蹤外觀的遙控武器站,咸信是中科院正在測試的「艦載鏈砲遙控系統」,而船尾仍放置測試用的對空/平面射控雷達。

2020年2月21日,光榮之星號被拍到船體中部裝置一座匿蹤的遙控武器站,

是中科院研發的「艦載鏈砲遙控系統」,使用美國ATK公司的MK-44 30mm

鏈砲砲身。

  

光榮之星號艦尾甲板安裝中科院三維電子掃描雷達(即「野戰防空相列

雷達」衍生型),並用桅杆架設一個類似敵我識別器的裝置

在2020年12月上旬,照片顯示光榮之星號艦尾甲板安裝了中科院陸基「野戰防空相列雷達」的衍生型,艦體中部加裝一座桅杆,設置一個類似敵我識別器的天線;這些受測裝備就是用於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塔江級)。

依照「菱傳媒」2023年1月7日的報導,由中科院研製的30mm「艦載鏈砲遙控系統」在2022年底完成海上戰術測評(應該就是在光榮之星號上),包括攻擊海面目標以及敵方無人機等,具有相當高的穩定度及精準度,因此獲得核定安裝在海軍此時規劃中的「新一代輕型巡防艦」上;這意味著中科院30mm艦載鏈砲遙控系統正式成為台灣海軍制式武器。「艦載鏈砲遙控系統」的砲身為美國Orbital ATK MK-44蝮蛇II(Bushmaster)30mm鏈砲,而火砲的目標獲得、射控與遙控系統以中科院先前為CM-34 裝步戰鬥車的30mm鏈砲系統為基礎發展而來,適應海上作戰環境(包含海上搖晃、海面雜訊干擾射控雷達等)。ATK MK-44蝮蛇II鏈砲射速200發/分,能在2000公尺射程內擊穿100至110mm的滾軋均質裝甲,使用彈種包括穿甲彈、高爆彈及訓練彈等彈種。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