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S濱海戰鬥艦(任務模組)

 

 

在2013年8月,獨立號正由艦尾艙門施放AN/WLD-1距外獵雷系統(RMS)。

由於可靠度遠低於標準且難有突破,美國海軍在2016年3月下旬宣布取消RMS。

一艘獨立級正在回收RHIB小艇

自由號艦尾操作MQ-8B火斥候無人飛行載具(UAV),這是MQ-8B首次在LCS上進行訓練,

也象徵此種裝備開始部署在LCS上。攝於2014年5月12日自由號在南加州海岸值勤時。

自由號艦尾坡道艙門開啟,準備收回一艘RHIB快艇。

獨立級的科羅納多號(USS Coronado LCS-4)的艦尾任務艙,艙頂有軌道起重機來搬運與收放

水面載具(如RHIB小艇、無人水面載具等)。

自由級的底特律號(USS Detroit LCS-7)艦尾艙門開啟,坡道放下,準備施放RHIB小艇。 

(上與下)自由級維契托號(USS Wichita  LCS-13)艦尾艙口,設置一個動力升降式坡道,

坡道降下之後能讓橡皮艇、RHIB小艇或無人水面載具進出。

2022年5月,獨立級的蒙哥馬利號(USS Montgomery LCS-8)在基地裡吊裝MQ-8C火斥候無人直昇機。

莫比爾號(USS Mobile LCS-26)的艦尾任務艙,此時裡面裝載一艘RHIB小艇。

攝於2023年5月4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2023年9月16日BAE System在台灣台北航太國防展( TADTE 2023)展出的射水魚(Archerfish)

光纖導引 毀雷遙控載具,這是LCS反水雷套件中由直昇機攜帶的AN/AQS-235空載水雷壓制系統

(AMNS),的核心,每架MH-60S直昇機能攜帶四具射水魚毀雷載具。

(1)    (2)   (3)  (4) (任務模組) 列表

──by captain Picard


 

 

水雷作戰模組(MIW MP):執行反水雷任務時,LCS的戰鬥系統會與GCCS-M的水雷作戰與環境決策支援資料庫(MEDAL)連線,以取得戰場共同態勢圖,並與其他單位交換情資。 在2007年2月,水雷反制套件通過設計合適性審查。

LCS水雷 任務模組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增量1(increment 1):基本系統:

包括MH-60武士鷹直昇機的機載系統,以及兩套遠距離多功能載具(Remote Multi-Mission Vehicle,RMMV)。MH-60的機載系統包括諾格集團開發的AN/AES-1空基雷射水雷偵雷系統(Airborne Laser Mine Detection System,ALMDS,主體為ATD-111藍/綠光雷射偵測莢艙)以及雷松開發的AN/AQS-235空基水雷清除系統(Airborne Mine Neutralization System,AMNS);此外,原本規劃的直昇機載系統還包括AN/AQS-20A拖曳式獵雷聲納 (需與艦上的AN/WLD-1距外獵雷系統共用)、以及快速空中水雷清除系統(RAMICS)、EDO公司的AN/ALQ-220有機空載與水面影響掃雷系統(OASIS),RAMICS與OASIS原訂在2016年展開整合工作,不過遭到取消,此外也取消在MH-60直昇機上操作AN/AQS-20A拖曳式獵雷聲納的能力(只在AN/WLD-1載具上使用)。依照規劃,美國海軍打算在每艘LCS上部署五具ALMDS,除了由MH-60S直昇機搭載之外,可能也會部署在垂直起降無人載具上。 有關AMNS、ALMDS、RAMICS、OASIS請見MH-60S/R直昇機一文 。

RMMV是以AN/WLD-1遙控獵雷載具(Remote Minehunting Vehicle,RMV,詳見美國海軍各型無人水下載具一文)為基礎發展而成 ,可配備AN/AQS-20A拖曳式獵雷聲納,整套任務模組包含兩個Type-2海上模組(Sea Type 2Module)貨櫃,每個貨櫃裝置一艘RMMV以配套的收放裝置、支援與維護裝備等。

在LCS的任務模組之中,AN/AQS-20獵雷聲納採用貨櫃模組型態裝置,每套系統(含相關支援與維修設備)都容納在一個標準貨櫃之中,能迅速進行運輸與部署裝設。

此外,反水雷套件還包括一套處置爆裂物用的分離爆破系統。

2.增量2(Increment 2):

2012年開始發展,主要是垂直起降無人載具(UAV,機型為MQ-8B,一組有三架)以及任務籌載。UAV服役初期攜帶DVS-1海岸戰場偵察暨分析系統(Coastal Battlefield Reconnaissance and Analysis,COBRA,包含Telephonics的RDR-1700B逆合成孔徑雷達)以及相關的通訊資料鏈,之後還可望搭載ALMDS。MQ-8B加上COBRA主要用於在沙灘與極淺水域(即打浪區)偵測水雷、地雷或其他障礙物。除了裝載於MQ-8B UAV之外外,COBRA也可裝載於MH-60直昇機上。

3.增量3(Increment 3):

通用無人水面載具(C-USV)是無人掃雷具系統(UISS)的搭載平台。

無人水面載具(Unmanned Surface Vehicle,USV)搭載無人掃雷具系統(Unmanned Influence Sweep System,UISS),其中USV載具的選項包括由德克壯斯系統(Textron  Systems)開發、採用硬式船體的通用無人水面載具(Common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C-USV),以及修改自RHIB硬殼膨脹快艇的斯巴達無人載具(詳見美國海軍小型高速實驗艦艇一文中短劍號快艇一節)等。在2014年10月初,美國海軍正式與德克壯斯系統簽署價值約3380萬美元的合約,以C-USV為基礎發展供LCS使用的UISS系統。

UISS掃雷套件的核心是一套無人水面掃雷載具(Unmaned Surface Sweeping Vehicle,USSV)。USSV主體是一具俄勒崗鋼鐵廠(Oregon Iron Works)設計的海上自航一式(Autonomous Maritime Navigation-1,AMN-1)無人水面載具,長12.19m,重10.3噸,裝備導航雷達以及監視水面的光電攝影機,使用兩具402KW的柴油機來提供載具所需的電力與推進力,任務籌載是一具ITT集團設計的水面掃雷系統(Unmaned Surface Sweep System,USSS)。操作時,USSV能在三級海象下,以25節速率拖曳一個1.1噸的掃雷具,這包括一個多電極的開環式磁力掃雷具以及一個MK-104音響掃雷具。由於AMN-1體積小,適合在敵火威脅下進行作業。整套USSV任務模組(含ANM-1載具、USSS以及一個安置在LCS艦尾用來收放載具的基座、相關支援維修模組等)裝在一個Type-1海上模組(Sea Type I Module)貨櫃之內,能利用空運抵達前進基地並輕易裝艦。作業時,RMMV與USSV會搭配使用,RMMV掃描海中的水雷,然後由USSV以感應方式引爆。

在2018年1月9日,德克壯斯公司宣布獲得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Textron, 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 )的聯合研究發展合約,與美國海軍位於維吉尼亞州Dahlgren的水面作戰研究中心(Surface Warfare Development Center)研究將C-USV無人水面載具用於水面作戰任務,艇上將裝備各種感測器、遙控武器站(包括小口徑火砲、小型飛彈等)等任務籌載。

MIW(水雷戰)模塊中的空中部分:空基雷射水雷探測系統(Airborne Laser Mine Detection System,ALMDS)和空基水雷清除系統(Airborne Mine Neutralization System,AMNS)已經達成IOC,但水上水下無人載具仍未成熟;2017年一整年LCS-2作為MIW模塊的測試艦,對各式水上水下無人載具進行測試,同時檢驗和完善現有裝備及與反水雷作戰相關的理論基礎。

增量4(Increment 4):

包括遠距離多功能載具(Remote Multi-Mission Vehicle,RMMV)以及改良後的DVS-1 COBRA Block II海岸戰場偵察暨分析系統。SMCM系統包含兩具藍鰭-21 UUV戰場預置獨立水下載具(Battlespace Preparation Autonomous Undersea Vehicle,BPAUV)。美國海軍最初還打算水雷反制 任務模組裡納入BLQ-11長期水雷偵測系統(Long-term Mine Reconnaissance System,LMRS,詳見美國海軍各型無人水下載具一文),但 後來美國海軍發現以一架MH-60S直昇機、一套藍鰭UUV,以及一具杜父魚(Sculpin)遠距離水下環境監控無人載具的組合,具有優於LMRS的籌載與作戰能量,成本也較為低廉。 

依照美國海軍的估算,與傳統的標準水雷反制編組相較,理論上三艘配備反水雷套件的LCS,能在一半的時間內清掃一個指定區域的水雷,並能與美軍潛艦的BLQ-11長期水雷偵測系統(LMRS)進行配合。當然,LCS往返作業區的速度自然是遠遠高於傳統獵雷艦,自衛能力也強得多。 然而,LCS的反水雷套件也有一些先天問題,目前缺乏傳統的接觸式掃雷手段(機械掃雷具),不能用最有效的方法對付傳統的接觸式水雷,也沒有編制潛水爆破人員(EOD);此外,反水雷 任務模組由於大量使用無人載具進行廣區域掃描,要等到回收載具並分析資料之後,才能找出可疑的水雷物體並進行清除,無法在任務中立即發現水雷並摧毀。 

水雷反制套件的測試與延誤

到2010年代初期,LCS的反水雷作戰模組仍有許多難以克服的難關;例如,部署在MH-60S直昇機上的AN/AES-1空基雷射水雷偵測系統(ALMDS)尚稱成功,但是配套的快速空載水雷清除系統(Rapid Airbone Mine Clearance System,RAMICS,使用30mm機砲搭配MK-258 Mod1超空蝕砲彈來直接射擊水中水雷)一直無法克服機砲砲彈入水之後的彈道與精確度問題。因此,LCS的反水雷作戰模組在2011年一度傳出遭暫停研發,隨後RAMICS與OASIS都遭到取消。AN/AQS-20A吊放聲納以及ALMDS無法一次達成所有性能需求,計畫需要改為多階段達成標準。AMNS也由於軟體開發問題,無法達到原訂的追蹤水雷功能,而配合的裝卸系統也有問題。而遙控多任務載具(Remote Multi-Mission Vehicle)的可靠度也完全不合格,美國海軍要求的平均故障間隔是至少75小時,但RMMV此時的故障間隔僅有7.9小時。

在2015年1月下旬,美國國防部作戰測試監督(director of operational testing)麥可.吉爾摩(Michael Gilmore)對眾議院的年度報告中,提到LCS的水雷反制套件的測試表現連美國海軍最低的作戰要求都無法滿足,相關問題包括操作不專業、軟體不成熟、系統整合問題以及RMMV無人載具可靠度太差等等。依照此時的規劃,美國海軍會在2015財年部署水雷反制套件的增量1(increment 1),2019年部署增量2(increment 2);而增量4(increment 4)則在2019年推出。

依照2015年4月中旬的消息,LCS的水雷反制套件增量一(Increment 1)在獨立號( USS Independence LCS-2)展開技術測試(technical evaluation,TECHEVAL)階段,在7月 展開初始作戰測試評估(Initial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 IOT&E)階段,如果一切順利就能在9月(2014財年結束之際)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nitial Operational Capability,IOC) ,並進入初期低速量產階段。 然而根據2015年8月底在獨立號的水雷反制套件的操作測試報告(尚未進入IOT&E),並無跡象表示系統可靠度 獲得明顯改善,其可靠度之差將危急即在2015財年部署的LCM水雷反制套件增量一;這使得美國海軍只好推遲到2015年10月決定是否開始IOT&E,2016年2決定是否進入低速量產月。

取消RMS/替代方案

LCM水雷反制套件中,核心組件之一的AN/WLD-1遠距離遙控獵雷載具(RMS)有嚴重的持續性與可靠性問題,整套系統的平均故障間隔只有18.8小時,而其主體──洛馬集團開發的RMMV半潛載具的平均故障間隔只有25小時,比起先前並無顯著進步,遠低於美國海軍要求的最低75小時。 在測試中,LCS的水雷反制套件的遠距離操作投放作業總是不順利,與船艦之間的通信傳輸也很不理想。 

由RHIB快艇改裝成的無人遙控獵雷水面載具(MHU)與AN/AQS-24A/B

拖曳陣列聲納的組合,可能是填補RMS遲遲無法通過測試的替代方案。

由於RMS遲遲無法改善可靠度,美國眾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建議以下幾種替代方案:第一是利用RHIB充氣快艇改裝的無人遙控獵雷水面載具(Minehunting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MHU)加裝諾格集團的AN/AQS-24A拖曳陣列聲納,第二是利用LCS反水雷套件的通用無人水面載具(C-USV)來裝備 雷松的AQS-20A或諾格的AQS-24A拖曳陣列聲納,並使用 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的Mark 18 Mod 1劍魚(Swordfish,即REMUS 100)和Mark 18 Mod 2王魚(Kingfish,即REMUS 6000)無人水下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UUV)。諾格集團的AQS-24A拖曳陣列聲納能裝備於MHU或MH-53E掃雷直昇機等海、空載具上,操作速率達18節,美國海軍到2010年代中期已經擁有27套,並且委由諾格集團升級為AQS-24B,進一步提高了聲納成像解析度以及聲納信號處理速率。

在2016年2月26日,美國海軍表示不會再向洛馬集團進一步購買RMS;原本美國海軍打算購買54套來裝備LCS,此時只有10套交付美國海軍。在3月24日,美國海軍官員證實已經取消RMS的後續計畫,可節省7.5億美元美國海軍會進一步選擇其他型號的無人載具並整合入LCS的水雷反制套件,以取代RMS留下的空缺,選項包括C-USV與Mark 18 Mod 2王魚無人水下載具(UUV)。雖然RMS遭到取消,但RMS搭載的AN/AQS-20拖曳式可變深度獵雷聲納表現良好,仍會繼續留在LCS反水雷套件中,部署於其他載具上。在在2015年,AN/AES-1航空雷射水雷偵測系統(ALMDS)完成與LCS水雷反制任務套件的整合測試;在2016年11月,水雷反制任務套件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在2017年內,獨立號都作為MIW水雷反制套件的測試艦,對各式水上、水下無人載具進行測試,並檢驗和完善現有的反水雷套件裝備以及作戰運用相關的理論。

在2020年9月30日,在一個美國海軍線上集會中,主管小型水面船艦與無人水面船艦的海軍少將Casey Moton透露LCS的水雷反制(MCM)套件的研發進度,在2021財年會測試水雷反制無人水面載具(Mine Countermeasures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MCM USV)系統、刀魚(Knifefish)無人水下載具(UUV)以及無人感應式掃雷系統(Unmanned Influence Sweep System,UISS),這些是LCS反水雷任務套件中,最後一些需要測試的主要次系統。Casey Moton表示,水雷反制套件整合之前,各子系統會進行系統級測試(system-level test,包括在LCS上以及單獨測試),之後再整合在一起進行套件級(package-level)的測試與功能展示。

在2021年1月11日美國海軍水面艦協會論壇的線上年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NA 2021)中,美國海軍水雷反制學校(MCM Naval Mine Warfare school)教官Roxanne Sumanga中尉比較了傳統獵雷艦跟LCS進行水雷反制任務的不同。以復仇者級(Avenger class)水雷反制艦為例,這種船艦航速慢(最高只有14節)、武裝薄弱(只有二挺M-2 12.7mm機槍),裝備AN/SQQ-30或AN/SQQ-32獵雷聲納,連接纜線、由船上人員遙控的AN/SLQ-48(EX116 Mod 0)獵雷載具,此種載具能在水雷附近放置遙控引爆的炸藥,或者使用液壓剪將繫留雷鐵鏈剪斷,使水雷脫離海床浮上水面,再由水雷反制艦以機槍射擊摧毀。作業時,復仇者級在雷區作業,使用獵雷聲納進行探測,發現水雷就用聲納標定,並放出AN/SLQ-48遙控獵雷載具將水雷中和或摧毀。因此,復仇者級可能可以在4小時之內,用艦載獵雷聲納找到一枚水雷並將之摧毀,然後繼續搜索雷區水域。

而LCS水雷反制套件以大量無人系統為基礎,作業模式大不相同:LCS本身不進入雷區(因為缺乏傳統獵雷艦的低磁信號/低聲噪設計),它放出無人載具進入雷區進行搜索,蒐集資料;整個雷區搜索完成後,收回載具分析資料,如果發現有可疑物體,就再次派出無人載具(或直昇機)使用不同模式作業,蒐集更精確的資料(例如有可疑物體區域的水域,進行精確的標定與識別);一旦確認有需要清除的物體如水雷,就部署一個系統(毀雷載具)去將水雷摧毀。由於是先搜索整片水域再去對付水雷,因此LCS可能要先作業一整天才能開始摧毀水雷。

依照2021年5月下旬的消息,此時有少數MCM套件在美國海軍進行初始作戰能力(IOC)前的測試評估。第一套MCM增量套件在2023到2024財年進行完整的端對端測試(end-to-end test)。

無人水雷反制載具(MCM USV)搭載無人掃雷具系統(UISS)

在2021年中旬進行測試的畫面。

在2021年8月24日,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宣布,水雷反制套件的無人掃雷具系統(UISS)完成初始作戰測試評估(Initial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IOT&E)作業,預計在2021財年結束之前(2021年9月底)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並準備實際部署在LCS上(不過稍後公布的DOT&E報告顯示測試並沒有這麼順利,見下文)。在2021年5月至6月,MCM USV載具與UISS配合獨立級濱海作戰船件的曼徹斯特號(USS Manchester LCS-14)在加州外海進行測試,項目包含搜索模擬水下爆裂物的海軍儀表化威脅目標(Navy Instrumented Threat Targets,NAVITTAR)的端對端(end-to-end)掃雷測試。此時,LCS的水雷反制任務套件的六個子系統中,三個部署在航空機上的系統通過認證,並且已經部署在第七艦隊的獨立級塔爾薩號(USS Tulsa LCS-16)上,三個系統分別是部署在MH-60直昇機上的AN/AES-1空基雷射水雷偵雷系統(ALMDS)、AN/AQS-235空基水雷清除系統(AMNS)以及部署在MQ-8B火斥候(Fire Scout)無人直昇機上的DVS-1海岸戰場偵察暨分析系統(COBRA)。而水雷反制模組其他三個部署在水面、水下的任務套件,包括Textron水雷反制自航獵雷載具(MCM USV)以及其上部署的無人感應掃雷系統(UISS)或AN/AQS-20C拖曳陣列聲納、用來搜索埋雷的刀魚(Knifefish)水下自航載具(UUV)。此時,刀魚Block 0載具已經通過了測試,MCM USV 攜帶AN/AQS-20C拖曳陣列聲納則在2022財年第一季開始測試。每個子系統都必須先通過整合到反水雷任務套件裡的端對端測試(end-to-end testing),艦上操作人員透過艦上任務系統操作個別的子系統達成任務。整個水雷反制套件含六個子系統,預定在2022年第四季通過全部的整合測試,並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美國海軍預期在2022財年初完成UISS的初期作戰測試評估(IOT&E),並在2022年4月進入全速率生產。不過,依照2022年度五角大廈的作戰測試與評估(The Director,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DOT&E) 報告,UISS在2021年的測試暴露許多問題,此報告的公開版本提到可維護性問題:由於文件不足,負責維護的人員無法有效對UISS進行作業等級的維護,需要由專家針對特定問題進行處理。這些問題導致海軍無法如原先計畫,在測試過程中累積足量的資料。最初美國國防部不願公開太多UISS測試報告內容;依照2022年3月9日政府監督項目(Project on Government Oversight)組織在網站上公布的五角大廈IOT&E報告內容,UISS在前一年與LCS濱海作戰船艦一同測試期間,LCS的回收與施放系統發生問題,使系統無法作業,並且降低了任務表現。

2022年1月11日,LCS任務套件項目主管(LCS Mission Modules Program Manager)古斯.維克斯(Capt. Gus Weekes)在水面船艦協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年會表示,2022財年是LCS水雷反制套件關鍵的一年。LCS反水雷任務套件的六項子系統中,三項部署於空中平台的系統(MH-60直昇機搭載的ALMDS與AMNS以及MQ-8無人直昇機的COBRA)都已經在西太平洋地區部署;其他三項在水面/水下運作的系統中,刀魚Block 0水下無人載具已經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目前正在發展Block 1升級;MCM USV(搭載UISS掃雷具與AN/AQS-20C拖曳陣列聲納)已經完成初始作戰測試與評估(Initial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IOT&E),此時接近達成IOC。遙控獵雷系統會在2022年2月展開發展與部署測試。到2022年第二季,LCS反水雷套件的六項子系統會首次在一起整合工作,經過IOT&E測試並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預計到2024財年,美國海軍會擁有四套完整的反水雷套件可供部署。 在MH-53E掃雷直昇機以及復仇者級(Avenger class)水雷反制艦除役後,MCM USV會是美國海軍唯一的掃雷裝備。

對於USV/UISS的量產版本,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The 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NAVSEA)展開了名為水雷反制型水面無人載具(Mine Countermeasures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MCM USV)的競標,總共有先前與美國海軍合作發展UISS的德克壯斯系統、伯蘭爵造船廠(Bollinger Shipyards)以及另一家廠商參與。在2022年4月8日,NAVSEA與伯蘭爵造船廠簽署首批MCM USV的生產與工程服務合約,共建造3艘,合約附帶後續增購的選擇權,如全部執行則最多擴充到24艘(產能擴充到每年至多6艘),合約總值1.22億美元。UISS在2021年測試發生許多問題,可能是德克壯斯系統在量產合約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伯蘭爵提案的成本數字應該也相對佔優。

在UISS合約失利後,德克壯斯立刻提出上訴,指控美國海軍對於伯蘭爵船廠提案的評估並不恰當,最後的決定並不合理。在2022年8月9日,美國審計組織(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駁回德克壯斯的上訴。依照GAO的報告,德克壯斯認為伯蘭爵提案的不夠詳細,也沒有可比較的經驗來支持。依照GAO報告,美國海軍的評估對於德克壯斯提案的技術評分是傑出「outstanding」,對伯蘭爵提案的評價只是「可接受」(acceptable),在相對形容上德克壯斯佔優;然而GAO認為,德克壯斯無法證明伯蘭爵提案不符合美國海軍的要求。對於工時估算,德克壯斯則指控,美國海軍評估程序中沒有深入比較兩者的提案,例如沒有區分雙方提案中列出的自主執行工時(self-performed hours)與分包工時(subcontracted hours),以及識別這兩種不同定義背後所造成的區別。而GAO否認這種指控,認為承辦單位不需要在評估提案成本時達成「科學的確定性」(scientific certainty),只需要根據競標者提供的資料內容來判斷是否合理;換而言之,如果伯蘭爵提案內容的成本估算被認定合理,則海軍沒有義務去精確比較伯蘭爵提案與德克壯斯提案的每小時成本。此外,德克壯斯也指控,美國海軍的決選結果是建築於「潛在缺陷」的假設(flawed underlying assumptions),而GAO也駁回這項指控。

在2022年7月22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The Office of th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OPNAV)宣布,評估作戰效能(effectiveness)、適用性(suitability)與生存性(survivability)之後,UISS達成IOC,作為MCM套件的一部份開始操作。

依照2023年1月20日國防部DOT&E部隊公布的2022財年作戰測評報告,無人掃雷系統(UISS)先前的可靠度(reliability)與可獲得性(availability)無法滿足海軍的持續掃雷作業;在作戰可獲得性(Operational availability)展示時,USV/UISS的0.29版本在一艘LCS上進行測試,但可靠度低於海軍要求的最低門檻。對此,PEO USC主管凱西.莫頓少將(Rear Adm. Casey Moton)向防務新聞表示,美國海軍在2021年5月到6月間單獨測試MCM USV/UISS之後,已經意識到這些MCM USV/UISS的可靠度問題,並且列出許多問題,隨後制訂改善計畫。隨後在2022年4月,美國海軍決定由伯蘭爵船廠取代德克壯斯,接手MCM USV/UISS的生產工作。莫頓表示,至此UISS所有的測試都是由先前德克壯斯生產的原型系統擔綱,而DOT&E報告列舉的大部分問題都跟最初德克壯斯的設計有關。針對這些問題,美國海軍已經發展出各項工程變更提案,這些修正會應用在隨後由伯蘭爵船廠生產的量產型UISS上。莫頓也透露,在2022年9月的測試中,這艘由德克壯斯製造的原型MCM USV/UISS已經套用了各項工程變更,已經可以看出進步,而DOT&E報告列出的問題已經沒有明顯地重複發生。

在2023年1月底美國海軍工程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Naval Engineers)上,美國海軍無人與小型水面作戰船艦作戰辦公室(Program Executive Office for Unmanned and Small Combatants,PEO USC)主管山姆.泰勒(Sam Taylor)向防務新聞透露,LCS的水雷反制任務套件已經完成所有測試,正由國防部作戰測試評估部隊(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 Force,OT&E Force)分析測試資料;等報告提出之後,遠征作戰主管(Director of Expeditionary Warfare,OPNAV N95)馬可斯.阿尼巴爾准將(Brig. Gen. Marcus Annibale)就會宣布MCM套件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達成IOC之後,MCM套件就會運抵海軍艦隊(部署在聖地牙哥的獨立級艦隊)讓官兵熟悉並進行訓練;一旦高層認為艦隊已經能運用MCM套件,並能可靠地發現並摧毀海中水雷,美國海軍就會認可新系統,並且同意讓復仇者級水雷反制艦除役(美國國會一直立法阻止美國海軍在替代方案完善之前,就將復仇者級除役)。PEO USC主管凱西.莫頓少將(Rear Adm. Casey Moton)向防務新聞表示,在過去一年半,美國海軍艦隊實際操作過所有MCM套件的裝備,並且識別出訓練計畫的不足之處並予以改善,讓艦隊能順利從舊有水雷反制裝備過渡到新的MCM套件。

雖然德克壯斯失去了MCM USV/UISS的合約,不過隨後又獲得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NR)的新世代無人超導磁性/聲噪掃雷設備(Magnetic and Acoustic Generation Next Unmanned Superconducting Sweep,MAGNUSS)的合約;在2023年4月5日,美國海軍與德克壯斯簽署MAGNUSS價值2080萬美元的合約,負責設計、發展與整合MAGNUSS。其他參與MAGNUSS的承包商包括通用動力應用科學公司(General Dynamics-Applied Physical Sciences Corporation)、美國超導(American Superconductor)公司等,其中美國超導提供超導磁異產生系統。MAGNUSS具備自主航行與執行任務的能力,無須由母船拖曳作業。

在2023年5月1日,美國海軍作戰部主管海軍作戰需求與能力(OPNAV N9)的副部長史考特.康恩中將(Vice Adm. Scott Conn)宣布,LCS的水雷反制任務套件(MCM MP)與AN/AQS-20拖曳式水雷探測聲納(Sonar Mine Detection Sets)的組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AN/AQS-20與UISS都由MCM USV施放,而這也是水雷反制套件裡最後一個形成IOC的子系統。

 

反潛任務模組 (ASW MP):由於LCS是在敵國近海作業,故其反潛能力特別強調淺水環境,因此這種環境下複雜的水聲特性將成為最大的挑戰。

在2013年9月時,美國海軍預定在2016財年部署LCS的反潛模組(已經比原訂延後),但由於同年開始的預算封存(sequestration)減赤措施,時程延後到2017財年。

在2015年海上-空中-太空展(Sea-Air-Space 2015)中,美國海軍透露LCS反潛套件部分先期發展模型(Advanced Development Model)已經在自由號上進行海上測試(從2014財年開始測試),效果良好;而先期階段的反潛套件重量過大,隨後的工程改善階段將努力減輕重量。美國海軍原本打算在2016財年讓完整的LCS反潛套件進行海上測試並讓美國海軍人員開始熟悉,在2017到2018財年測試工程改進的版本;但這項提案最後與海上測試預算被國會刪除,只好延後到2017年(由自由號擔任測試);所有測試工作會在2018財年完成,2019財年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並進行首次實戰部署。

依照2019財年美國海軍的預算申請,美國海軍會在2020財年訂購首批兩套反潛任務套件,2021財年訂購四套,2022與2023財年各訂購兩套,最終總共計畫訂購18套,這個數量超過先前預定購買的16套。

LCS的反潛套件 分為兩個階段:

1.增量1(Increment 1)基本裝備

主要是一架MH-60R反潛直昇機,機上攜帶新型淺水吊放式聲納、聲納浮標、MK-54輕型反潛魚雷、研發中的潛望鏡搜索系統 (包括機首下方的逆合成孔徑雷達(ISR))、一組先進部署系統,以及一套由「遠距雷擊」(Distant Thunder)消耗性寬頻聲噪產生器發展而來的主動式消耗性監視系統等。

除了有人反潛直昇機之外,艦上還可操作兩架MQ-8B垂直起降無人飛行載具(UAV),機上擁有配備佈雷套件以及光電/紅外線感測器等。

除了飛行的有人航空機與無人載具之外,LCS的反潛套件還包括無人水面載具(USV)

2.增量2(Increment 2)

主要是船艦本身的反潛裝備,包括一套輕量化主動式寬頻變深聲納(LBVDS,日後正式型號為AN/SQS-62)與一具AN/SQR-20(後改稱TB-37U)多功能拖曳陣列聲納(MFTA) ,其中LBVDS與MFTA能夠成一套完整的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系統 。在初期概念驗證階段,美國海軍暫時從英國引進英國海軍使用的2087低頻主動拖曳陣列聲納(Thales CAPTAS-4聲納硬體結合英國的後端處理系統),作為LCS本艦搭載的反潛聲納,但2087型系統的體積重量對LCS而言偏高。 此外,增量2還包括輕型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

在2015年,美國海軍開始為LCS項目研發新的輕量化聲納系統,替代墊檔使用的2087型低頻主動拖曳陣列聲納系統。 在2015年7月30日,美國海軍LCS任務套件項目主管(LCS Mission Module Program Manager)凱西.莫頓上校(Capt. Casey Moton)表示,LCS的反潛任務套件重量過重;LCS的每一種任務套件總重是105噸,而反潛套件超過了這個上限。反潛任務套件的艦載聲納包括可變深度聲納(VDS)、多功能拖曳陣列聲納(Multi-Function Towed Array,MFTA)等。LCS概念驗證階段使用英國Thales的Type 2087型主/被動拖曳聲納作為VDS,而MFTA則使用伯克級、DDG1000的系統(即AN/SQR-19被動線性拖曳陣列聲納)。由於這兩者都是現成系統,硬體難以大幅度修改減重,因此美國海軍與先進聲學概念(Advanced Acoustic Concepts)、L-3通信(L-3 Communications)以及雷松(Raytheon)等三家公司簽署合約進行研究,尋找減輕系統重量的方式,初步概念包括修改這些感測器、使用更輕量的部署收放系統等。

美國海軍規劃在2017財年正式確定LCS反潜任務套件的主動可變深度聲納(Variable Depth Sonar,VDS)及多功能拖曳陣列(Multi-function Towed Array,MFTA)組合,其中VDS的主承包商是雷松(Raytheon)與柯蒂思.萊特(Curtiss Wright )。

從2016年底至2017年5月,LCS首艦自由號(USS Freedom LCS-1)趁著例行維修工程期間加裝MFTA拖曳陣列聲納,在2018財年進行測試。在2017年5月,美國海軍與雷松(Raytheon)簽署2790萬美元的AN/SQS-62可變深度聲納系統研發合約,又稱為雙模式陣列傳輸(Dual-mode ARray Transmitter,DART)。

第一部AN/SQS-62預量產型在2018年出廠,在2018年11月交付美國海軍,從2019年9月由第二艘自由級LCS沃茲堡號(USS Fort Worth LCS-3)進行發展與作戰測試評估(Developmental/Operational Test & Evaluation DT/OT&E),在2020年8月完成;但這些進度都未能達成。

在2021年9月,美國海軍暫停了DART的測試工作,因為發現在海中部署時DART遇到流體動力穩定性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跟部署收放系統以平台有關(陣列的水聲性能並沒有問題)。美國海軍跟雷松研究後,決定為DART發展一種主動式部署方案,在2022年1月底在馬里蘭州海軍水面作戰中心卡迪洛克分部(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 Carderock Division in Maryland)的流體通道設施完成測試,隨即利用這些參數設計新的主動控制方案,希望在2022年5月恢復DART的測試工作。

據說DART測試時的穩定性問題,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於先前為了配合LCS反潛套件的減重需求;為此,美國海軍對船艦平台以及VDS部署/收放系統進行許多修改, 所費不貲,包括拖曳纜繩使用輕量化凱夫勒(Kevlar)材料等;然而實際測試之後卻發現,這些輕量化設計使VDS陣列在部署時不穩定。

在2022年3月底,美國海軍公布2023財年國防預算申請書時,確認取消LCS反潛任務套件以及AN/SQS-62 DART的發展計畫(見下文)。

 

反潛無人載具的發展

原本美國還打算修改AN/WLD-1獵雷載具,把原本的水雷反制籌載改成拖曳陣列聲納(包含一個低頻主動陣列與一個拖曳的被動接收陣列),但測試時發現其性能無法滿足要求,最後在2008年遭到取消。

利用AN/WLD-1獵雷載具改裝拖曳聲納的計畫取消後,美國海軍又發展一項替代方案:是由通用動力機器人系統(General Dynamics Robotics System)開發的AN/WQQ-1無人水面載具(USV)。與AN/WLD-1相較,AN/WQQ-1的原始設計並非用來拖曳掃/獵雷裝備,所以採用高速快艇的氣墊單殼艇(Air Entrapment Monohull,AEM)設計,採用中央滑航艇體加上兩側舷外推進器的基礎,長度約11m,重7.7噸,採用2具249KW的柴油主機並驅動兩個舷外的KaMeWa FF310水噴射推進器,最大航速高達35節;AN/WQQ-1可拖曳重達767kg的拖曳體,裝備選擇包括高頻主動聲納、簡易型低頻聲納、超輕型感測器陣列以及 與母艦聯繫的數位化資料鏈,此外挺上還有精密的導航定位系統、搜索/導航雷達、光電偵蒐儀等。運用上,AN/WQQ-1可以透過資料鏈網路,同時操作多艘USV搜索一個大範圍區域,對水下目標進行搜索與標定,並透過資料鏈與MH-60R直昇機的反潛偵測裝備協同運作(類似CEC) ;依照美國海軍目前的運用構想,三艘AN/WQQ-1一同操作,其中一艘負責拖曳低頻主動聲納的發射陣列,第二艘負責操作低頻拖曳陣列,第三艘配備與MH-60R直昇機相同的AQS-22主/被動吊放聲納,並與LCS本艦的拖曳陣列聲納以及MH-60R直昇機的聲納浮標與吊放聲納運作,各載具獲得的音響情資都透過資料練傳回LCS母艦,再由艦上反潛戰鬥系統的多重感測器資料融合系統(Multi-Sensor Data Fusion System,MSFDS)進行整合。

USV的低頻拖曳陣列聲納發射部分,是由英國航太(BAE System)開發的多基外部聲源(Multi-static Offboard Source,MSOBS)系統,由多個低頻的彈性延伸(flextensional)換能器構成一條垂直的陣列,使用時由USV的尾部將MSOBS陣列吊放入水中,並由LCS母艦透過資料鏈路來控制發射主動信號;MSOBS發射主動信號後,反射的信號由另一艘USV操作的USV拖曳陣列聲納(USV Towed Array Sonar,UTAS)負責接收,早其時使用美國潛艦的TB-29細線型拖曳陣列聲納,正式服役時則改為一個專門配合USV設計的拖曳陣列;此外,也可以選擇CAPTAS-4來充當UTAS。至於第三艘搭載AQS-22的USV則負責快速機動偵測,作用則與反潛直昇機類似:當其他兩艘USV維持固定航向與速度來操作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系統時,第三艘USV以高速航行衝刺抵達定位點,放下AQS-22實施搜索,然後再以高速前往下一個定位點進行搜索,如此就能延伸整個偵蒐體系的監聽範圍,並顧及每一個角落。

除了搜索任務之外,AN/WQQ-1  USV還預定配備由SeaCrop公司開發的先進水面發射系統(Advanced Surface Launcher,ASL),能攜帶一枚MK-54或同級的324mm輕型反潛魚雷。ASL使用氣體膨脹方式將彈藥從發射管中射出,因此比MK-32等艦載傳統魚雷發射器更輕便安全,適用於小型平台。在2005年,ASL曾在一艘模擬的USV上發射一枚與MK-54魚雷尺寸相同的籌載。除了發射魚雷之外,ASL的技術也能用來發射直徑171mm的聲納浮標、反魚雷誘餌,甚至配合171mm發射管而開發的共通超輕型魚雷(Common Very Lightweight Torpedo,CLVWT),未來可以供MQ-8B飛行載具攜帶,使這種無人載具也能進行反潛搜索、攻擊或魚雷防禦等任務。

在反潛獵殺階段,LCS初期構想主要是純粹仰賴MH-60R直昇機負責投擲魚雷,或者由USV的ASL發射器來發射魚雷;但考慮到運用彈性,美國海軍也還是開始考慮在LCS上配置傳統的艦載型魚雷發射器。

在2018年上旬,美國海軍LCS任務套件項目主管Ted Zobel上校在眾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聽證會上表示,美國海軍不會為每一艘LCS購置所有種類的任務套件,所有的LCS分成不同戰隊,必要時可交換任務套件。在聽證會上,Ted Zobel上校表示,美國海軍目前打算購買10套反潛任務套件,而LCS的反潛任務套件預估在2019財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在2020年9月30日,在一個美國海軍線上集會中,主管小型水面船艦與無人水面船艦的海軍少將凱西.莫頓(Rear Adm. Casey Moton)透露,美國海軍今年在LCS上成功部署並測試了反潛套件中的可變深度聲納系統(VDS),在測試中成功追蹤了目標潛艦。在2021財年,海軍會完成自由級版本的VDS套件的測試程序並且達到初始作戰能力(IOC),而用於獨立級的VDS套件也是在2021財年展開整合測試工作。

在2021年8月海上-空中-太空展(Sea-Air-Space 2021)期間,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LCS任務模組項目主管(Mission Modules Program Manager)Gus Weekes上校透露,LCS反潛任務套件會在2022財年進行發展與作戰測試(Developmental and Operational Testing),在2022財年底通過測試並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LCS反潛任務套件取消

在2022年3月28日,美國海軍正式公布2023財年的預算申請書,其中不僅記載將此時現役9艘自由級LCS全數除役,而且取消了LCS反潛套件的發展(包括先前測試時發現不能穩定拖曳的AN/SQS-62 DART雙模式陣列),集中資源為接下來接替LCS的星座級飛彈巡防艦發展反潛系統。美國海軍主管預算的助理部長John Gumbleton少將表示,LCS的反潛套件遇到許多困難,效果不好;所以美國海軍決定將資源用於後續(星座級)巡防艦的反潛系統,這才是真正理想的反潛作戰平台,估計第四艘星座級巡防艦就會擁有完整有效的反潛作戰能力。

在2022年3月29日,智庫機構Hudson Institute的專家Bryan Clark表示,自由級的設計並不能良好地整合VDS可變深度聲納。以AN/SLQ-25拖曳式魚雷反制誘餌為例(從自由級艦尾側面艙門放出),在自由級上測試初期也遇到穩定性等問題,最後收放陣列的吊籃必須完全伸出艙門外。

在2022年5月初,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NO)麥可.吉爾迪上將(Admiral Michael Gilday)接受海軍新聞(Naval News)訪問時說明了放棄發展LCS反潛作戰模組的考量:最初美國海軍發展LCS反潛作戰套件,主要是在近海環境對抗敵方柴電潛艦;然而,現在美國海軍作戰需求轉變,這些裝備會在大洋上進行反潛作戰。LCS反潛套件模組的發展並不理想,VDS可變深度聲納運作不如預期,而且LCS平台噪音過大,「跟航空母艦一樣吵」,用來作為反潛聽音平台的難度很大。麥可.吉爾迪上將表示,當他檢視過去一年半到兩年反潛套件的發展情況,做出決定不再投資繼續發展。至於水雷反制模組(MCM)的發展狀況比較理想,預定在今年夏季末或秋季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水面作戰模組 (SUW MP): 不同於過去美國海軍艦隊型反艦作戰,是瞄準數百公里外、大洋上的蘇聯遠洋艦艇,LCS的水面作戰主要針對在近海、沿岸水域可能出現的敵方低強度威脅,包括科技層次不高但可能突然大量出現,而且敵我識別容易出現問題(很難立刻分辨對方是無害的民間小艇或敵對勢力的武裝快艇)的小型高速船舶。

LCS的水面 任務模組分為四個階段:

1.增量1(Increment 1)基本裝備:

1架MH-60R直昇機(或AH-6輕型武裝直昇機),配備機槍、火箭莢與地獄火反戰車飛彈 等武器;此外,艦上搭載兩具配備光電/紅外線感測器與一組30mm穩定機砲系統的USV。或者至多2架垂直起降無人直昇機(UAV,選用MQ-8B),每架可攜帶兩組四聯裝火箭莢、機槍或 鉤喙獸(Griffin)輕型戰術飛彈(見下文)。此外,還有兩套裝置於LCS船艦本身的MK-46 30mm火砲任務模組(Gun Mission Module) 。

(上與下)LCS的水面作戰套件MK-46 30mm火砲模組,先前已經被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採用。

攝於自由級二號艦沃茲堡號(USS Fort Worth LCS-3)上。

MK-46火砲模組係直接從美國海軍陸戰隊開發的EFV兩棲遠征戰車(Expeditionary Fighting Vehicle)移植而來,砲身為ATK MK-44 Bushmaster-II 30mm鏈砲,最大射速200發/分,最大有效射程約5.1km, 砲塔結合穩定基座、整合光電追蹤射控儀(含紅外線熱影像儀、電視攝影機、雷射測距儀),能由人員在砲位上操作或由戰情室遙控;相較於EFV使用的砲塔,艦用版本取消M240 7.62mm同軸機槍。艦用MK-46 30mm火砲模組先前已經被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船塢運輸艦使用。EFV源於1974年8月開始發展的先進兩棲載具(Advanced 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AAAV),2003年9月改稱為EFV,最後於2011年1月遭到取消。

 

2.增量2(Increment 2):一艘11公尺級的武裝RHIB小艇。

3.增量3(Increment 3):主要是短程 的面對面飛彈模組(Surface to Surface Mission Module),選項包括AGM-176鉤喙獸(Griffin)輕型戰術飛彈以及AGM-114L長弓地獄火(Longbow hill fire)豪米波雷達導引反戰車的衍生型(見下文)。

4.增量4(Increment 4):艦載長程攻擊飛彈。最初LCS水面戰套件打算裝備三組非視線火力投射系統(Non-Line-of-Sight Launch System,NLOS-LS)的15聯裝發射器(共45枚),以及2組非致命武器套件,用來對付迫近的敵方高速快艇。然而NLOS-LS在2010年中旬遭到取消 。在2015年,隨著美國海軍提出「分佈式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概念,原本的增量4就演化成超越地平線(Over the horizon)的長程反艦飛彈 (見後文)。

 

夭折的NLOS-LS

易安裝、多用途的LAM飛彈系統將是LCS的攻擊利器之一。

美國陸軍版的NLOS-LS。然而NLOS-LS在2010年遭到美國陸軍取消。

NLOS-LS是LCS打算用來在附近水域同時攻擊大量敵方快艇的主要艦載武器,其彈藥包括繞行攻擊飛彈 (Loitering Attack Missile,LAM)與精確攻擊飛彈(PAM),發射裝置則為箱式發射單元(CLU)與整合於一個方盒內的操控介面總成。CLU是一個4X4的16聯裝飛彈發射箱,其中15管用來裝填飛彈,另一管的空間則容納發射控制裝置與獨立供電系統。LCU採用獨立式(stand along)設計,安裝時僅需固定在載台上,載台本身僅需提供電源即可,故能輕易裝置於小型艦艇、悍馬車等各式載台上 。CLU的控制裝置結合了電腦與網路通信能力,能與美軍戰術資料鏈結合;操作者可直接以載台上的控制單元進行操作,或在遠端遙控,或者接收來自作戰網路的射控指令,無須事先瞄準就能朝不同方向發射飛彈。

LAM衍生自先前DAPRA主導研發的陸軍用網火(Netfire)系統,是一種多用途、能輕易安裝於陸地與海上載台的飛彈,首次試射於2002年11月11日進行。LAM由雷松飛彈部門與洛馬飛彈射控部門合作研發,兩團隊在2004年3月19日獲得軍方為期六年、總值11億美元的系統設計發展合約。之所以稱為「繞行」,是因為LAM飛彈可在戰場上空巡航,隨時由操作人員視情況改變航向 或選擇不同目標,而不是直奔預定好的目標。LAM彈體 長152cm,彈徑17.8cm重,120磅(54kg),採用微型渦輪發動機與固態助升火箭,射程40~70km,發射後可在空中滯留45分鐘左右,並透過雙向資料鏈由艦上的操空人員直接控制,飛彈配備高解析度的雷射雷達(Laser Radar,LADAR)尋標器、GPS衛星定位系統以及自動目標識別系統(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ATR)。飛彈可依照發射前輸入的任務資料進行攻擊,或在飛行途中由操作人員直接控制,以捕獲新目標或更新飛彈儲存的圖像資料。飛彈升空後,飛彈透過資料鏈將LADAR尋標器獲得的目標資料傳給控制人員的顯控台,供其判斷周遭狀況並完成敵我識別,根據上級的命令即時控制飛彈攻向特定目標,包括水面、近岸甚至慢速空中目標等 ;此外,每一枚在空的LAM飛彈也等於是一具小型UAV,讓操作人員評估目標周邊狀況以及前一枚武器的攻擊成效 ;由於LAM射程長、非直線飛行、可跨越視線障礙(地形、建築物等)等特性,進入攻擊範圍的敵方目標(例如戰甲車輛)將無法得知攻擊的來源,自然無從反擊與應對,更何況NLOS-LS可輕易搭載於小型輪型車輛,機動性與隱蔽性極高。

至於PAM則是一種成本低於LAM的直攻導向彈藥,外型有點類似一般的反戰車飛彈,直徑17.8cm,長1.52m,重約45kg,採用可變推力的固態火箭發動機,最大飛行距離40~60km,導引系統包括GPS全球定位接收器、慣性導航裝置,尋標器包括紅外線熱影像系統與雷射尋標器,此外也具備雙向資料鏈;PAM可根據發射前輸入的目標資料進行攻擊,或者在飛行途中由操作人員透過資料鏈變更目標,而飛彈獲得的影像也可透過資料鏈回傳給操作人員。PAM主要有兩種攻擊模式,其中直射用於快速攻擊500m~20km的近距離目標,而滑翔輔助模式則用來攻擊20~50km以外的目標。PAM在2008年7月完成首次飛行測試,在同年12月完成第一次導引飛行控制,利用雷射標定器接收照射波,再利用紅外線影像裝置鎖定目標並進行終端導引,最後成功命中。依照美國陸軍的規劃,滯空時間較長的LAM可率先發射,由操作人員導引至目標區上空進行盤旋搜索;一旦發現目標,則立刻發射低成本的PAM直接攻擊;而LAM本身則在燃料即將耗盡或發現高優先、高急迫性目標時發起攻擊。

2010年初首艘LCS濱海戰鬥艦投入戰備任務階段時,艦上僅部署了水面戰套件的部分系統──主要是兩座MK-46 30mm機砲,搭配的直昇機仍為H-60系列;而NLOS-LS非視線攻擊武器與反潛、反水雷等 任務模組都還沒有完成,美國國防部更有人在2010年初質疑NLOS-LS在LCS艦上的使用前景,認為短程反艦飛彈才符合現階段的戰術需求。

在2010年4月22日,美國陸軍向國防部請求取消NLOS-LS,因為此計畫不斷延誤與超支,每枚造價高達46.6萬美元,雖然廠商宣稱量產後可降至19.8萬,但美國陸軍仍認為太貴;此外,NLOS-LS在2010年1月26日至2月6日的測試中,6枚飛彈之中竟有4枚偏離目標,而美國陸軍已經沒有耐性再等NLOS-LS繼續改進問題 ;在2010年5月中旬,美國國防部授權陸軍取消NLOS-LS;如果海軍要繼續發展,就必須獨立負擔所有經費,因此美國海軍隨後也放棄這個計畫。

鉤喙獸短程反艦飛彈

在2011年,美國海軍選擇以AGM-176鉤喙獸(Griffin)輕型戰術飛彈來接替遭到取消的NLOS-LS。

配合艦載版鉤喙獸飛彈的MK 208九聯裝發射系統原型,是MK-60鉤喙獸飛彈系統

(Griffin Missile System,GMS)的一部份。

試射中的艦載鉤喙獸飛彈系統。

部署在暴風級巡邏艇上的MK 208鉤喙獸發射器模組。

一艘暴風級巡邏艇正發射一枚鉤喙獸飛彈。

在2011年初,美國海軍提議以雷松集團在2007到2008年開發的空射AGM-176鉤喙獸(Griffin)輕型戰術飛彈來替代夭折的NLOS-LS,作為LCS的水面戰套件選項 (增量三) ,此飛彈於2008年投入量產。鉤喙獸是一種 廉價的短程多用途模組化飛彈,最初是作為MQ-1掠奪者(Predator)遙控飛行載具以及MC-130W砲艇機的武器,無論是飛彈本體或發射/控制系統的尺寸重量都比AGM-114地獄火(Hellfire)反戰車飛彈 系統更小。每架MQ-1遙控飛行載具總共能攜帶三枚鉤喙獸飛彈,換成地獄火飛彈則只能攜帶一枚;此外,鉤喙獸較小的戰鬥部,意味能在作戰中進一步降低不必要的附帶破壞(例如對周遭平民的波及) ;而在MC-130Q砲艇機上,鉤喙獸飛彈則部署在十聯裝的Gunslinger發射器中。在2008年6月,有消息報導美國陸軍與特戰司令部(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SOCOM)正式決定採用鉤喙獸飛彈,作為MQ-1的武裝。鉤喙獸彈體長42吋(約1.067m),直徑5.5吋(13.97cm), 全重45磅(20.41kg),配備一個重13磅(5.9kg)的高爆戰鬥部,從空中發射的射程約15~20km,從地面/船艦發射的射程約5.5km,具有半主動雷射導引 與GPS/INS導引等兩種型號,使用構型簡單的管狀發射器,並使用固態火箭推進系統;彈體中段有一組十字控制面,彈尾另有一組,兩組都為折疊式,以節省發射管空間。為了盡可能降低開發成本,鉤喙獸大量使用雷松先前開發的FGM-148標槍(Javelin)單兵反戰車飛彈與AIM-9X響尾蛇空對空飛彈的組件。鉤喙獸固然比NLOS-LS簡單便宜 ,彈體單價約45000美元(約為NLOS-C的一半),但射程與威力也大幅縮水,其雷射導引模式意味只能採取最簡單的直線攻擊 ,一套系統每次只能攻擊一個目標;因此,對LCS而言,鉤喙獸只能攻擊正在迫近且清楚顯示敵意的敵方小型快艇。

 供船艦使用的MK-60鉤喙獸飛彈系統(Griffin Missile System,GMS)由現成政府用組件(Government Off-the-shelf,GOTS)、商規現成組件(Commercial Off-the-shelf,COTS)以及無須重新開發的現組件( non-Developmental Items,NDI)組成,全系統包含一套由一個九聯裝MK 208鉤喙獸發射器模組(Griffin Launcher Module)、BGM-176B鉤喙獸飛彈 (Griffin B)、一套AN/SSQ-133 BRITE Star II光電感測(包含紅外線熱影像儀) 、雷射測距/標定系統以及MK 4戰場管理系統(Battle Management System,BMS)系統構成,十分輕巧 。MK-60鉤喙獸飛彈系統在2011年6月通過快速部署能力驗證(Rapid Deployment Capability,RDC)。在2013年9月,雷松與美國海軍成功展示以MK-60鉤喙獸飛彈系統接戰水面小型高速快艇的能力,相關測試涵蓋不同的海象情況。在2014年2月,雷松成功進行了改良後的鉤喙獸IIB(Griffin IIB)飛彈從艦上發射、攻擊靜止/移動的小型水面目標的能力 。在2014年3月,MK-60鉤喙獸近岸巡邏飛彈系統正式在美國海軍達成初始戰備(IOC)能力,隨後於2015年在LCS濱海戰鬥船艦以及暴風級(Cyclone class)巡邏艇上進行測試和部署。除了MK-208發射器之外,公羊(RAM)短程防空飛彈系統發射器稍做修改之後也能容納鉤喙獸飛彈。此外,鉤喙獸飛彈射程較長的版本也在開發,可能在2017年推出。

長弓地獄火反艦飛彈

除了鉤喙獸飛彈系統之外,美國海軍也考慮以洛馬集團(Lockheed Martn)的AGM-114L長弓地獄火(Longbow hill fire)豪米波雷達導引反戰車飛彈衍生出輕型艦載攻擊飛彈,納入考量的也可能包括地獄火授權英國生產並大幅更改設計的硫磺(Brimstone)反戰車飛彈,豪米波地獄火的射程約8公里。豪米波地獄火飛彈導引方式為「射後不理」,能同時發射多枚攻擊不同目標,而 採用半主動雷射導引的MK-60鉤喙獸飛彈系統只能一次導引一枚飛彈直到命中;因此美國海軍雖然於2011年選擇鉤喙獸,海軍內部仍有許多長弓地獄火的支持者 ,認為鉤喙獸將無法滿足美國海軍的需要。在2013年,洛馬集團與軍方在一個模擬LCS甲板的地面設施三次成功測試發射AGM-114L,2014年進行發射測試;此外,美國海軍 也打算為艦載版長弓地獄火發展輕型的垂直發射器。在2014年初,消息傳出美國海軍內部有人提議另外展開一個競標案,為LCS的水面攻擊模組選擇一種較為適當的飛彈 。

在2015年海上-空中-太空展(Sea-Air-Space 2015)中,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表示,柏克Flight 3與LCS都將配備地獄火飛彈系統,目前正在進行更多的測試,實際安裝於LCS測試的時間將不早於2016年初,在2017年於LCS上進行實戰部署。這種由長弓地獄火衍生的艦載飛彈系統稱為面對面飛彈模組(Surface-to-Surface Missile Module,SSMM),每個垂直發射單元可以容納24枚,LCS一次可以裝置兩個SSMM發射器模組。

(上與下)2015年6月艦載型地獄火飛彈進行測試使用的地獄火飛彈簡易垂直發射器,

修改自直昇機載地獄火飛彈的掛架。

2015年6月艦載型地獄火飛彈進行測試,三個同時出現的

海上機動標靶被連續發射的三枚長弓地獄火飛彈命中。

 

在2015年6月,美國海軍在維吉尼亞角海域進行艦載長弓地獄火飛彈的一系列海上實彈測試,測試期間總共發射8枚地獄火飛彈並命中七個海上目標(唯一一個錯失目標的並非飛彈本身問題),包括連續發射三枚飛彈擊中三個同時來襲的海上目標。此測試包含在地獄火飛彈最大與最小射程,課目從靜止的海上目標到高速航行並迴旋機動的目標。此次測試中,長弓地域火飛彈使用修改自直昇機載掛架的簡易型垂直發射器。 在2017年2月28日,自由級濱海戰鬥艦底特律號(USS Detroit LCS-7)搭載正式的艦載長弓地獄火飛彈的面對面飛彈模組(SSMM),在維吉尼亞州外海進行SSMM的首次海上實彈試射,同樣快速連續發射三枚長弓地獄火,同時攻擊三個水面目標。隨後,自由級的密爾瓦基號(USS Milwaukee LCS-5)也在2017年安裝SSMM模組與長弓地獄火飛彈進行發展測試(DT),這個項目會合併在多艘LCS的作戰系統艦艇認證試驗(CSSQT)中,在2018財年進行作戰測試(OT),隨後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在2019年6月11日,美國海軍在獨立級上測試了SSMM模組與長弓地獄火飛彈 。

長弓地獄火的SSMM算是LCS水面作戰套件中,在2010年代下半比較獲得重視的項目;依照美國海軍2019財年預算申請的記載,在2017財年、2018、2019財年分別訂購24、110、90枚長弓地獄火,2020至2023年平均每年各購買113枚,總數達677枚,這個數字比2018才年記載的總數還多103枚。

(上與下)在2017年2月28日,自由級濱海戰鬥艦底特律號(USS Detroit LCS-7)在維吉尼亞州外海

進行艦載長弓地獄火飛彈的面對面飛彈模組(SSMM)的實彈試射。相較於上圖2015年6月

測試時使用的簡易型發射器,底特律號此時安裝的是正式的SSMM發射器單元,發射器開口有

側滑式滑蓋,發射前才打開。照片中,底特律號裝備兩個SSMM發射模組,安裝在上層結構後部

預留的空間裡,鄰近MK-46 30mm機砲砲位。

 

在2021年秋季厭戰雷聲(Jaded Thunder)演習中,美國海軍測試用LCS反水面套件的SSMM飛彈來攻擊沿岸目標;此外,美國海軍與韓國合作的聯盟作戰項目(Coalition Warfare Program)也在研究有效對抗小型水面艇群的能力,最後也可能納入LCS的武器系統中。

在2022年5月12日,裝備水面作戰模組的獨立級LCS蒙哥馬利號(USS Montgomery LCS-8)首次驗證以SSMM飛彈攻擊岸上目標。

 

(1)    (2)   (3)  (4)(任務模組)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