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艦隊航空興亡史(中)


By Hiryu

 

之後日本航艦部隊支援南洋作戰與印度洋作戰的表現也相當優異,
不過那都是航艦部隊對抗非航艦部隊的戰鬥,
雖然在印度洋有與英國航艦交手,但基本上雙方實力相差太多,
因此沒有太多討論價值。不過之後的珊瑚海海戰不同,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場航艦部隊間勢均力敵的對決,
不過交戰過程不在此詳述,小弟僅挑出若干教訓。

這次會戰最大的教訓可能是飛機戰損率相當驚人,
這導致日後航艦航空隊的獨立與日方將更多注意力置於基地航空隊。

此外,這次作戰就已經暴露出日本人的偵蒐能力有待加強,
這也許導致了二式艦偵的開發,
但這個缺點基本上直到馬李雅那海戰都未能有效克服。

再者,這次會戰同時暴露出指揮上的問題。
由於航空戰隊司令一般較為資淺,所以在作戰中必須受資深將領的指揮,
但資深將領並非航空出身,因此在指揮上也出現了若干瑕疵,
而這個問題要到第一機動艦隊成立才算獲得解決。

不過也許這時日方前途一片光明,
也許日本人認為珊瑚海海戰還是打贏了,
珊瑚海海戰並未給日本海軍的編裝與作戰思想帶來多少改變,
日本海軍還是用這種編隊一直用到中途島之役。

1942年六月四日,日本空襲中途島,
早有準備的美軍對日本艦隊發動一連串徒勞無功的空襲,
到了1020時之前(當地時間,以下同。),
也就是日軍擊退美軍第八波攻擊後,
如眾人所知,負責艦隊上空掩護的零戰隊這時都在低空獵殺美方魚雷機,
航艦群本身則全部轉向迎風加速航行以準備進行艦載機起飛作業,
但是這時在日本艦隊東方海面哨戒的水上飛機發來急電,

「發現敵大編隊,貴艦隊方位110度,30海浬。。。」

緊接著艦隊東南端的驅逐艦也發出信號,

「敵大編隊,110度方向,高度三千公尺,朝您的方向過去了。。。」

日本艦隊旗艦赤城號航艦立刻於1020時下令

「加速第二次攻擊隊起飛準備」

三分鐘後,1023時,加賀號遭遇突如其來的俯衝轟炸,
一分鐘後赤城號上第一架零戰離艦起飛,該艦也隨即遭到攻擊,
差不多同時蒼龍號也被命中,而這三艘船甚至於還來不及展開迴避運動。
殘存的飛龍號對美航艦Yorktown號發動兩次空襲,
數量居於劣勢的日本攻擊隊突破優勢美軍戰鬥機群攔截,
在付出沉重代價後成功重創該艦,但之後飛龍號仍遭美軍空襲沉沒。

中途島海戰中日本人失敗的原因就不多說了,
不過須注意的是場戰役中如果日軍有雷達,那戰局很可能逆轉。
因為首先,該役美軍飛行員的表現其實很差,而且日本雷達爛歸爛,
但即便是那個「一號三型電探」也有能力發現100公里處的編隊飛機,
雖然誤差高達2∼3公里,角度誤差也有十度,但至少可以拿來預警。
而依當時美國海軍軍機的巡航速度,
這種雷達少說也可以爭取到20∼30分鐘的時間,
而對當時的日軍而言,這20分鐘就是勝敗的關鍵。

不過一個無解的問題是,這玩意兒1943年才出現。

隨著中途島的慘敗,日本艦隊編組有了非常大的改變,
一個最顯著的就是1942年七月十四日第三艦隊的新設。

如前所述,原先的第一航空艦隊只有航艦跟一些舊式驅逐艦,
根本不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
所以要發動攻擊前必須要先東借西借的借戰艦借巡洋艦等支援兵力,
好湊出一支艦隊去執行任務。

不過隨著第三艦隊的成立,
今後日本航艦部隊建制內就有自己的支援兵力,
在平時就一起訓練,戰時自然也比較能有效協調。
另一個改變是航空戰隊編制上的改變,
不過在討論之前我們先看看當時舊日本帝國海軍第三艦隊的編制。

第三艦隊

第一航空戰隊
瑞鶴(零戰X27,九七艦攻X18,九九艦爆X27)
翔鶴(零戰X27,九七艦攻X18,九九艦爆X27)
瑞鳳(零戰X12,九七艦攻X6)

第二航空戰隊
隼鷹(零戰X21,九七艦攻X9,九九艦爆X18)
飛鷹(零戰X21,九七艦攻X9,九九艦爆X18)
龍驤(零戰X24,九七艦攻X9)

第十一戰隊
戰艦比叡,霧島

第七戰隊
重巡鈴谷,熊野

第八戰隊
重巡利根,筑摩

第十戰隊
輕巡長良

第四驅逐隊
驅逐艦嵐,荻風,野分,舞風

第十驅逐隊
驅逐艦風雲,夕雲,卷雲,秋雲

第十六驅逐隊
驅逐艦初風,雪風,天津風,時津風

第一七驅逐隊
驅逐艦浦風,磯風,谷風,濱風

之前的日本航空戰隊一般以性能相近的兩艘航艦編成一隊,
不過之後也許是要增加防空/搜索兵力,
也許是要消化地位如同雞肋的小型航艦,
之後航空戰隊編制改成兩艘大型航艦配合一艘輕型航艦。
另外,航艦搭載機數上大量降低艦攻的搭載量,
把空間用來增加艦戰與艦爆。這牽涉到兩個方面,
艦戰增加意味著對防禦採取較以往更加重視的立場,
艦爆的增加則是暗示著今後航艦部隊的敵人不是敵方的戰艦,
而是航艦。

這是由於一般而言戰艦的甲板水平裝甲頗厚,
都不是俯衝轟炸機的炸彈所能貫穿的。所以要擊沉戰艦一定要用魚雷,
只有利用魚雷才能在戰艦肚子上開洞,而要投擲魚雷一定要超低空掠海飛行,
所以也只有攻擊機辦的到。

但當時的航艦不然。當時大多數航艦的飛行甲板都是無裝甲的,
因此一但遭遇俯衝轟炸機的炸彈攻擊時就很容易造成飛行甲板受創。
既然飛行甲板受創了,那很自然的就喪失了海上機場的功能,
而一個不能起降飛機的航艦不能用於爭奪制空權,
所以其實也只是個累贅的大廢物。

另一個觀察的重點是第十戰隊。
該戰隊在1942年四月十日成立,雖然編制上等同水雷戰隊,
但少了水雷兩字似乎就代表著任務性質的改變,
這支部隊不再是摸黑殺進敵陣發射魚雷攻擊敵艦的攻勢部隊,
而是專以保護航艦為任務的守勢部隊。
此外該戰隊史無前例的擁有最新銳的驅逐艦,
該戰隊所屬第四,第十六,第十七驅逐隊配備陽炎級驅逐艦,
第十驅逐隊除秋雲為陽炎級外其他三艘是更新銳的夕雲級驅逐艦。

這算是相當特殊的情況,
因為一般最新銳的驅逐艦都是優先撥交給第二艦隊第二水雷戰隊的。

完成改編的第三艦隊隨即投入瓜島水域的一連串軍事行動。
1942年八月二十四日,第二次所羅門海戰爆發,
第三艦隊與第二艦隊合組機動部隊出擊,過程中輕航艦龍驤被擊沉,
美方只有航艦Enterprise號負傷,日本軍機喪失逼近六十架,
美方損失不過二十餘架,第三艦隊的初陣以失敗收場。

不過接下來九月十五日美國航艦Wasp號被日本潛艇伊19擊沉,
算是抱了一箭之仇。

之後南太平洋海戰於十月二十六日爆發,
舊日本帝國海軍再度以第三艦隊第二艦隊混合編成機動部隊出擊,
這次行動遠較上次成功,日本海軍航艦翔鶴號,輕航艦瑞鳳號,
重巡筑摩號負創,但成功擊沉美國海軍航艦Hornet號,驅逐艦Porter號,
並擊傷美國航艦Enterprise號,戰艦South Dakota號,重巡Portland號,
輕巡San Juan號,驅逐艦Smith號,Hughes號。

在這兩場海戰中,日軍都將參戰兵力拆成兩部分,
以第三艦隊主力為本隊,然後以第二艦隊主力為前衛部隊,
第三艦隊無疑擁有航艦部隊的主力,所以很自然的待在較後方的位置,
第二艦隊則擁有原本編制內的重巡部隊與驅逐艦部隊,並額外配屬一艘航艦,
而這兩支部隊的距離甚至於可以達到一百餘海浬之遠。

一般而言,理論上前衛部隊負責吸收敵方的攻擊機群,
以陣中的那艘航艦負責提供最基本的空中掩護,
並以水上偵察機為主力進行搜索任務,如果攻擊順利,
前衛部隊就負責向前衝,用艦炮魚雷解決殘敵,
而如果攻擊不順利,那前衛部隊必須拖延敵方的攻擊,
以為航艦部隊爭取時間再興攻擊。。。或是逃跑。

但是兩場海戰中日軍的表現並不盡如預期。在第二次所羅門海海戰中,
前衛部隊所屬的輕航艦龍驤號首先放出攻擊機隊空襲瓜島機場,
然後被美航艦Saratoga號攻擊機群趁隙攻擊,龍驤沉沒。
之後雙方各空襲對方一次後打道回府。

這場戰役一個很奇怪的事就是,
龍驤號的任務應是對前衛部隊提供空傘,
合理的想法應是以龍驤的艦攻作搜索任務,
然後保留所有的零戰作為制空用途。
但事實上龍驤卻以零戰隊的主力(十五架)掩護六架九七艦攻空襲瓜島機場,
於是導致前衛部隊遭遇空襲時前衛部隊上空只剩九架零戰。
(美國人的書說這是山本故意放出這艘航艦作為誘敵,
引誘美國航艦暴露位置,不過我持保留態度。)

在南太平洋海戰中則是另一種情況。
這場戰役前半段日本前衛部隊都在看熱鬧,中間被空襲一次,
然後就不關他的事了。顯然前衛部隊似乎沒有盡到吸收敵方空襲的用意,
不過這也不是該艦隊的責任,因為原本該艦隊是要殺進鐵底海峽,
以艦炮支援瓜島上的第二師團的總攻擊,
而第三艦隊的任務則是掩護前衛部隊的行動。
但結果第二師團因大雨三度延後發動攻勢,
日本艦隊就只好再瓜島機場航空圈外巡弋待命。
之後日本艦隊莫名其妙的遭遇美國艦載機攻擊,(海爾賽的恩賜^^)
莫名其妙的打了一場海戰,然後糊裡糊塗的重創美國海軍,
只是打完之後全艦隊隨即班師回朝,留下第二師團自己去獨立發動攻擊,
結果又再度證明人類面對戰車重炮有多脆弱而已。




  日本艦隊航空興亡史(上)  
  日本艦隊航空興亡史(中)  
  日本艦隊航空興亡史(下)  

 

回太平洋戰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