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S自製防禦潛艦(海昌計畫)

(Part 11:IDS後續艦)

 

──by Captain Picard


 (Part 1:項目起源/初期的努力與計畫)

(Part 2 國外商源/出口許可)

(Part 3:台船與海軍技術顧問標與爭議)

(Part 4:細部設計工作)

(Part 5:立法院預算審查以及專案報告)

(Part 6:生產準備/船廠人員訓練)

(Part 7:關於蔡英文總統、海軍司令黃曙光、台船董事長鄭文隆)

(Part 8:潛艦構型規格與裝備技術)

(Part 9:韓籍崔姓與池姓顧問事件/立委馬文君洩密事件)

 (Part 10:原型艦建造過程)

(Part 11:IDS後續艦)

(潛艦產業園區)

 2019年:台灣海軍有意增加潛艦國造數量

2019年10月中旬,「上報」引述海軍相關人士透露,目前海軍內部有意進一步擴展生產規模,將現階段IDS潛艦的八艘翻一倍,建立一支擁有15艘的潛艦部隊;若IDS原型艦建造順利且符合海軍需求,接下來會持續依照作戰需求,對IDS規格與性能進行滾動式修改後。因此,在完成8艘IDS潛艦後,再繼續生產四艘接替海軍現役兩艘GUPPYII潛艦與兩艘劍龍級潛艦,然後再增加三艘,如此未來30年可以持續建造15艘潛艦。如果能做到這樣,理論上可創造總值8000億新台幣、至少1萬個工作崗位、且能永續存在的潛艦產業,可以無縫隙地持續進行潛艦設計研改、維修與建造新艦的(類似日本的潛艦產業),可長期維持供需並留住產能與人才,而不是在階段性工作完成後,就只能讓原先辛苦建立的產能與人力流失。

 

IDS潛艦後續艦預算編列

依照2023年1月12日「信傳媒」報導,台灣高層此時已開始討論規模約3000億元新台幣的「第二階段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案,初步預計納入潛艦國造後續艦(第2至第8艘)、無人機總體發展方案,以及依美方要求將台灣打造成「軍火庫」的戰力保存等3大項目,此預算案可能在2023年中旬提出;其中,將台灣打造成「軍火庫」可能是配合美國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中,在未來五年透過海外軍事融資(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FMF)管道為台灣提供至多100億美元資金(每年20億美元)作為財源,輸入美軍現有的武器彈藥庫存(FMF包括貸款或無償援助,台灣實際上比較可能取得的方式是貸款,需在12年清償)。

在2023年2月6日,聯合報報導宣稱,在政府高層指示下,國防部開始編列潛艦國造第二至八艘後續艦所需的3000億元新台幣以上的特別預算案;此外,包括「軍用商規」無人機研發採購、「震海計畫」國造神盾巡防艦精進版型艦所需預算,也奉指示將編列特別預算一併支應,三者合併為「海空戰力提升計畫特別預算」後續版本,報請行政院核准,規畫2023年底前隨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提出,送立法院審議,總金額達3000~4000億元新台幣。對於這項報導,台灣國防部隨即在同日上午發布新聞稿澄清指出,潛艦國造第2至8艘屬建案作業,待原型艦完成作戰測評後,才能下達量產決策,因此目前尚未展開預算編列;而軍用商規無人機方面,國防部稱自決策起就納列年度常規預算執行,從無編列特別預算考量;而關於「國造神盾巡防艦精進版」,國防部表示目前並無相關建案。

在2023年5月24日,「上報」透露,國防部規劃明年度(2024年)國防預算,日前已向蔡總統進行簡報後定案;其中,國防部規劃2024年度新增陸、海軍向國內採購軍規商用無人機、陸軍向美軍購彈簧刀無人機、空軍向美國購NASAMS防空系統等項目,但潛艦後續艦預算則「沒有編列一毛錢」,蔡總統對明年未編列任何潛艦後續艦預算並無任何指示。「上報」稱,近期對於「潛艦國造」後續艦是否要在2024年啟動並編列預算,有不同的聲音,甚至衍生出國防部長邱國正與潛艦國造總召集人、國安會諮委黃曙光意見相左,「各吹各的調」。「上報」稱,去年(2022年)底軍方評估量產後續7艘潛艦計畫,每艘推估至少需245億餘元新台幣以上,再加上相關武器系統與配套設備,總金額超過2200億元新台幣,當時且外傳此評估報告獲國安會的同意;這個大訂單自然引起國內外廠商的注意,紛紛透過政商關係來探知真正的內容與啟動時間點。當時媒體不斷猜測關於潛艦國造後續案以特別預算來支應時,國防部在2023年2月6日發布新聞稿澄清,後續潛艦「待IDS原型艦完成作戰測評,方能下達量產決策,目前尚未展開預算編列」;此說法完全出乎政商界的預測,打亂了許多人期待,遂將矛頭指向國防部,未與國安會諮委黃曙光協調就單方面宣布,開始揣測並質疑國防部這個決定是不受控,並耳語國防部長邱國正可能受此影響會提前在今年年中異動,因為背後有太龐大的利益牽涉。由於2024年度國防預算並未如往年慣例,在2023年4月初向蔡總統簡報定案,而是延後一個月,又讓外界有更多聯想空間。「上報」引述消息人士稱,黃曙光在3月赴美國討論美國海軍人員提前來台協助IDS原型艦的系統整合工作,簽字同意今年9月可進入下水節點,且蔡英文總統4月初過境美國出訪中南美友邦國家,讓國防部向蔡總統報告規劃2024年國防預算簡報延後5月初,外界才會揣測是否因邱國正與黃曙光為潛艦後續艦預算發生了意見相左,才延宕2024年國防預算的進度;而事實上,國防部定期舉行IDS原型艦武器管制會議,國防部長邱國正與黃曙光兩人都會在此會議上對IDS的各項問題進行溝通,並無外界所謂「溝通不良」的情況;而2月6日國防部發布的新聞稿內容是雙方的共識,兩人沒有溝通不良,黃曙光也尊重國防部的決策,兩人均認為「潛艦國造」是歷任總統的施政方針,超出政黨派系的層次;潛艦屬於國家安全的層級,應以國家利益與安全第一,目前的工作就是要把原型艦接下來進入「下水節點」的HAT泊港測試與SAT海上(出海)測試做好,待完成測評後,再依據國防部的整體規劃,辦理下一階段後續艦的作業與預算。

在2023年5月7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議事中,國防部長邱國正答覆立委時指出,潛艦後續艦的建造經費「目前沒有編列」;國防部戰規司長李世強中將也表示,依照海軍的規劃,第二艘潛艦的預算最快也要到民國114年度(2025年)才會編列。軍方人士表示,海軍會持續進行潛艦後續艦建案程序的作業,但這些活動屬於一般常規性的作業預算,不會出現在潛艦後續艦的預算中。換言之,2024年度的國防預算並沒有編列任何潛艦後續艦的預算。

在2023年5月15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議事中,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質詢關切為何此時還不編列潛艦後續艦預算;她指出,潛艦國造原型艦明年(2024年)5月才要下水,但首艘後續艦預算不管設計或評估,相較於原型艦肯定必須有修改精進;而公務預算以一年為單位,若無法編列在明年度的預算中,若等到明年(2024年)上半IDS原型艦作戰測評完成才開始編列第二艘的預算,又要再等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目前協助台灣取得潛艦技術或裝備的國家,「到了明年上半年不一定是這個樣子」。國民黨籍立委廖宛如表示,之前海軍跟台船千辛萬苦建立的潛艦建造產線與團隊,如果要等到原型艦測試完成之後才開始建造後續艦,這段空窗期很多人才都會流失。國防部長邱國正對此回覆,他了解立委擔憂的,但國軍建軍備戰有程序,預算編列「我也很急」、想一次編進去,但需要符合條件;作業除需先期整備外,就算建案,也不是「錢一砸就明年通通進來」,而是分批。所以做第一艘原型艦時累積經驗,知道哪部分可先編列,到時候後續艦裝備就可馬上就來,這也包含在原型艦的測試項目之一。邱國正表示,國防部會把必要作業的程序先備便好,可以分段編列;如果原型艦測試不錯,也可以先投入一部分後續艦的經費。國防部戰規司長李世強中將則表示,海軍現在規畫編列第二艘潛艦的預算是從民國114年度(2025年)開始,然而每個軍種在每年度預算裡面,都有「武器先期選擇與作業採購經費」;如果IDS原型艦進度順利,海軍可以先用這個名目來編列預算。劉世芳進一步指出,她不是指「明年再編列預算」,而是現在國防部已經在跟行政院報概算(2024年度國防預算),為何概算裡沒有把第二艘潛艦的經費編列進去,這樣會導致潛艦案空窗「連接不起來」,「大家停半年都不做事」;對此,李世強允諾,會請海軍向行政院爭取,先在明年度(2024年)公務預算裡先編列第二艘潛艦的先期準備作業費用,並承諾會支持並協助海軍爭取。

在2023年7月初,消息傳出軍方打算在明年度(2024年)編列潛艦國造原型艦的作業維持費,但IDS後續艦則暫未列入。依照2023年8月14日中國時報消息,國防部決定下一年度預算(2024年)編列後續艦經費,可能是先編列後續艦的作業費。 報導稱,潛艦國造專案小組一度想爭取後續艦以特別預算編列,但國防部持保留態度。後續比較可能是編列於一般年度預算,不會編列特別預算,也不會一次編足7艘預算,而是以「2+2+3」、「2+3+2」或「3+2+2」等分批造艦方案。

在2023年8月底,台灣國防部將民國113年度(2024年)國防預算書送交立法院;其中,潛艦後續艦並未編列任何預算,而「潛艦國造-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案」總預算額度493億元6170萬9000元以及各年度執行額度也沒有改變,唯增加了「原型艦先期優化作業」項目,分別是列在「一般武器及戰備支援裝備購置」項目的39億2863萬6000元與「採購及外購軍品作業費」399萬5000元等兩部分。依照2023年9月1日「太報」報導,台灣軍方內部人士指出,列在「一般武器及戰備支援裝備購置」的39億2863萬6000元,是IDS原型艦在2024年度的建造款,「優化作業」是其中的工作項目,目的是研究後續艦本土化的可行性的選項。」 ;而「採購及外購軍品作業費」項目中編列399萬5000元,則是進行初步的模擬、分析跟評估,是關於IDS後續艦調整改進選項的先期研究」。據知情人士解讀,這399萬5000元是在原型艦之後,持續維繫「潛艦國造」作業的一大關鍵,顯示國防部在與海軍司令部、潛艦國造小組商議後,決定只編列少數經費,在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度一年多之間,依據原型艦港試、海試獲得的資料與資訊,研究改進調整的方向;而此會期海軍仍會努力向立法委員爭取支持建造IDS潛艦的後續艦。

依照2023年9月25日中央社報導,國造潛艦專案小組召集人黃曙光日前在一場內部會議表示,加上海軍現役的劍龍級潛艦,他期望台灣可用於作戰的潛艦數量,於2025年能達到3艘(2艘劍龍級加上1艘IDS)、2027年達到4艘(2艘劍龍級加上2艘IDS);不過,這只是他個人的想法,實際上要照情況情況滾動式調整,且潛艦後續預算尚未編列。 對於黃曙光的說法,國防部長邱國正表示,他跟黃曙光有很多接觸;到目前為止,潛艦的工作推動都按照節點在管制;對於黃曙光的表達,邱國正表示予以尊重,並稱「黃曙光既然這樣講,代表很有把握,國防部也樂見其成」。

IDS後續艦作戰系統

依照2023年10月1日「上報」報導,IDS潛艦(含劍龍級升級案)的戰鬥系統研發整合工作,一開始是由中科院作為主合約商,再委由美商洛馬無進行規劃;當時中科院先選訂自認為可用的設備,洛馬集團指明這些設備與整系統不合,而中科院不接受,雙方經常為此爭執不下
(詳見劍龍級潛艦升級延壽作業一文)。由於中科院對潛艦系統能力不足,提出的多個方案不切實際,導致浪費許多的時間與資源(劍龍級潛艦升級案因而比原訂晚三年才能完成)。為避免再發生類似情形,未來IDS潛艦續艦的戰鬥系統打算由美國廠商直接擔任主承包商,「上報」稱美國洛馬、雷神等公司都已被告知。

「上報」稱,負責IDS原型艦戰鬥系統的美商洛馬公司會以現有設備商為團隊基礎,例如提供光電潛望鏡的L3Harris公司規劃與洛馬公司組織策略聯盟。而為IDS原型艦提供數位式聲納系統的美國雷神公司(目前屬於RTX),也找了英國BMT防務公司加拿大分公司組成聯盟(先前IDS潛艦進行設計工作時,BMT擔任台灣海軍方面的顧問),針對IDS後續艦進行優化的規劃;因此,若IDS量產後續艦正式啟動,戰鬥系統整合工作應該會由美國洛馬與雷神這兩家競爭。

由於作戰系統是IDS潛艦關鍵項目,近年來台灣不斷向美軍提出,希望潛艦戰鬥系統整合工作從直接商售(DCS)改為軍售(FMS)模式,使戰係的性能更有保障,且所需的裝備比較不會受到美國政治變動而干擾;然而目前為止,美國方面對台灣潛艦戰系的態度,仍堅持以商售模式進行,避免美國海軍需要直接介入。

依照2023年12月3日「上報」報導,日前潛艦國造小組由國防部參事邵維揚中將率領團隊前往美國,討論IDS後續艦戰鬥系統的性能提升項目與方案;赴美團員包括海軍、中科院、台船與外籍技協等相關代表,以及美國廠商在台相關負責人等。此次潛艦國造小組人員赴美,並不是由召集人黃曙光帶隊,這是因為IDS首艦海鯤號正在進行泊港測試(HAT),黃曙光需要全程緊盯,所以改派潛艦國造小組另一重要人物邵維陽中將帶隊。此時海鯤艦在進行各系統的併聯測試,目標是在明(2024)年3到4月間進行海上測試。這次與美國的官方的會議上,會提出台灣方面關於潛艦國造後續艦戰鬥系統的規劃,並與美方討論戰系性能提升等項目以及報價估算。

依照政府電子採購網路決標公告,國防部中華民國駐美軍事代表團的「水下技術運用評估」案(限制性招標)在2023年11月22日決標、12月14日公告,決標金額3000萬新台幣,履約日期是從民國112年(2023年)11月22日至民國117年(2028年)8月31日。依照自由時報報導,內部人士稱,「水下技術運用評估」是勞務採購案,委由美國在台協會(AIT)進行,為期4年9個月;此案主要是因為海軍在潛艦?水面艦的水下武器系統進行多個性能提升計畫,所以委請美方專業技術人員來台駐點,協助台灣海軍與中科院針對潛艦?水面軍艦性能提升、系統整合及水下運用等進行評估,並提出具體建議方案。

依照2024年4月13日「上報」報導,IDS首艦海鯤艦除了MK-48重型魚雷是由美國官方軍售管道(政府間交易)提供外,其餘主要裝備、作戰裝備等都是透過商購管道取得,背後是當時蔡英文總統充分授權國安會諮委、潛艦國造召集人黃曙光統籌辦理。而接下來量產7艘IDS後續艦將恢復常軌,由國防部與海軍分層負責來籌獲裝備;而IDS後續艦生產期程長達15年以上,未來如何因應國際環境演變,確保後續潛艦的主系統裝備商源不受中國政治干擾而中斷,才是真正的考驗。

「上報」稱,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國家普遍對台灣更有好,潛艦專案小組曾經向美方提出,未來IDS後續潛艦向美採購的主裝備與紅區戰鬥系統,由原本商購改成軍售模式;若改走軍售管道,潛艦戰鬥系統整合與作戰測評等作業,美國海軍就要負責管理,更能保障後續潛艦的作戰效能,而軍售管道的政治保障也更能抵抗來自中國的政治干擾(台灣政府對個別廠商的商售管道,只要遇上中國施壓,隨時都可能變卦)。然而,美國方面最終仍以只提供防衛性武器原則為由,拒絕將潛艦作戰裝備與系統納入軍售項目。

依照2024年4月12日「上報」報導,負責為海鯤艦提供光電潛望鏡的L3 Harris受疫情以及缺工等影響而延遲交貨,原本交期展延到2024年3月,但依舊跳票,延遲到2024年5月才能交付。但該公司曾多次向台船與海軍強烈表達不能依約進行延遲罰款,最後黃曙光直接向該公司在台代表表示,「不罰款可以,未來7艘後續量產潛艦的光電桅杆系統,L3 Harris也就不用來了,我們會另尋其他商源」,嚇得L3 Harris美國總裁直接寫信向黃曙光道歉。依照菱傳媒2024年4月19日報導,這是因為一封由黃曙光致函L3 Harris公司成長與技術資深副總裁Sean Stackley(退役美國海軍軍官)的信件內容被外流,才被外界得知, 該文件屬於「潛艦國造專案辦公室」內部文件。 黃曙光在信件中向對方抱怨,L3 Harris公司不能依約在2024年1月準時交付潛望鏡,將導致IDS潛艦的泊港驗收測試(HAT)以及海上驗收測試(SAT)延期,連帶造成台灣與其他主要外部供應商的合約糾紛。

「上報」稱,以柴電潛艦用光電桅杆系統為例,世界上主要的柴電潛艦輸出國德國、法國是主流產品,性能最為優良,但原型艦規劃時受到中國干擾因素,這兩個國家無法出售,只能向美國L3 Harris採購,以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的系統來縮小。而2022年俄烏戰爭後,歐洲各國加強與台灣關係,尤其是台積電2023年底確定前往德國東部城市德勒斯登(Dresden)設廠,生產28及40奈米製程晶圓;基於互惠原則,德國對台灣的武器裝備限制自然可望放寬。因此,台潛艦用光電桅杆系統就從原來的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台灣將有所選擇,美方也應該知道。

三階段後續艦規劃(3+2+2)

依照2023年12月3日「上報」報導,此時潛艦國造後續艦的規劃,是以「3+2+2」的節奏,分三階段建造七艘(加上原型艦達到八艘),每個階段無縫接軌。第一階段的3艘後續艦是在首艦海鯤號成軍以及還在測試期間就開始建造,避免潛艦國造生產作業出現空窗;由於此時海鯤艦仍由海軍進行各項操作評估,因此首批三艘後續艦不會有重大的設計變更,戰鬥系統系統設備與性能與原型艦基本相同,主要改變是進一步提高各項重要組件的自製率;首艦海鯤號自製率為40%,第一階段三艘後續艦希望達到50%;由於此時本土研究鋰電池系統還為成熟,因此第一階段3艘後續艦仍使用鉛酸電池;另外,柴油主機也考量選擇改用效能高、來源穩定的歐洲其他國家裝備。「上報」稱,雖然第一階段3艘後續艦的戰鬥系統性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鮋魚主承包商改成美國廠商(洛馬或雷松的獲勝方),由於洛馬與雷松各自團隊的合作廠商不同,若部分裝備性能可升級,評估後仍有微調空間;而中科院從首艦戰系主合約商改為配合的協力商,中科院自製的系統裝備仍被台灣海軍規劃為標準配備,但中科院在後續艦沒有戰系優化上的主導權。

而第二與第三階段各2艘,則會根據海軍操作測試原型艦海鯤號數年提供的經驗,對艦體平台設計以及戰鬥系統進行優化與定型。IDS後續艦戰係升級會由洛馬與雷松兩家美國廠商,根據台灣海軍需求以及美國同意輸出的技術各自規劃,最後由台灣海軍連同外藉技協人員評選決定採用雷神或洛馬方案。

賴清德表態後續7艘「一次做完」(2024/3) 

在2024年3月18日,自由時報報,蔡英文總統與副總統(及下任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3月9日出席海巡署嘉義級巡防艦三號艦雲林艦(CG-5003)交船儀式及四號艦台北艦(CG-5004)命名儀式, 隨後視導建造中的海鯤號潛艦;賴清德聽取簡報後,表達支持潛艦國造,並表態支持「一次造完7艘後續艦」。台船表示,這應是指一次編列建造7艘潛艦的預算,使造艦工程能連續不間斷地執行下去。分次建案的流程以及 原物料裝備採辦作業都要重來,行政作業花費時間,採辦材料與裝備也更容易受到國際政治變化或突發事件干擾,價格也會更明顯受到通膨影響。如能形成批次採辦,可因擴大採辦批量來降低單位成本,同時減少重新建案而消耗的時間;而如能確定持續不斷建造潛艦,船廠及供應鏈人才能更長期穩定地留在產業,也更能長時間累積精進造艦工藝技能。自由時報稱,外界評估每艘IDS後續艦的總經費(含建造與裝備採辦等)約為200億元新台幣,台船認為還是得考量通膨、造艦原物料成本浮動等複雜因素,就算能連續造完所有後續潛艦,每艘潛艦造價肯定還是會波動。然而,連續建造可以保證期程會縮短,因為造艦人員技術日益熟練、過程中改進工序與管理方式,效率會逐漸提升;但台船也強調,即便如此,後續艦期程縮短的空間也有極限。

對於賴清德的表態,3月19日立法院院會中,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潛艦「一次做完」的財政負擔提出疑慮;王鴻薇認為,先前蔡英文政府分批編列預算有其道理,潛艦一邊做一邊檢討修正,也同時考慮財政負荷;若7艘後續潛艦一次做完,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問題。對此,主計長朱澤民回覆,建造潛艦跨越多個年度,若國防部提出跨年度計畫,每年編列的金額雖會增加,但幅度不會非常大。

在2024年3月18日「上報」報導,此時國防部與各軍種正在進行2025年度國防概算編列,截至目前為止並未接獲任何指示,要求在2025年國防預算中納入潛艦後續艦建造預算,或準備用特別預算來執行。國防部已公開說明,IDS要等原型艦海鯤號完成作戰測評,才能下達量產決策。「上報」透露,此時海軍預估海鯤艦在2025年10月交艦,而合約規範則是預於2025年11月完成測試後交艦。

「上報稱」,此時海軍以「3+2+2」的原則編列建造IDS後續艦;去年(2023年)底國防部參事邵維揚中將率潛艦專案人員前往美國,與美官方討論IDS後續艦戰鬥系統的性能提升項目與方案、首艦海鯤艦的履約督導等,同時也請洛馬集團與雷神公司就「3+2+2」建造模式,初步概估戰系所需成本。因此,美商向台灣海軍概估的成本,是以「3+2+2」三階段建造,以每年有5%通膨增長,加上每批潛艦依照需求逐步進行升級,所以每批次預算一定會滾動式的調升。台灣海軍期望每艘IDS成本控制在240億台幣以下,大致就是依照「3+2+2」的方案概估。

此外「上報」報導,海軍司令部已著手進行潛艦相關配套設備進行規劃,未來停泊潛艦已選定以蘇澳為潛艦母港,主要考量是從蘇澳一出港就進入深海區;但蘇澳軍港現有的碼頭設施不足,未來需要增建潛艦停靠碼頭等設施。此外,潛艦官兵的生活設施也在規劃項目中。

IDS後續艦成本估算

依照2023年12月3日「上報」報導,IDS潛艦原型艦海鲲號的預算總額度為493.62億元台幣,這是在疫情前的價格;COVID疫情帶來的供應鏈緊縮以及2022年俄烏戰爭所造成的國際原物料上漲,雖後續IDS量產艦的建造成本可望降低(因為不需要首艦從零建造產能與研發的一次性費用),但下降幅度有限;再加上後續每年會有通貨膨脹,這次廠商的報價是預估2024年開始編列後續艦的預算。2025年執行的戰系相關費用,若再延一年才執行,艦上戰系紅區裝備費用自然就會再調高。2023年12月初台灣海軍與潛艦小組赴美與洛馬、雷神等戰系廠商商談時,就會聽取這些廠商的的報價信息,在未來在編列預算時才有所依據。

依照2024年4月12日「上報」報導,2023年底台灣海軍以及「潛艦國造」團隊赴美與美國廠商洛馬、雷松就IDS潛艦後續艦戰系整合等工作所需金額進行估算並報價;結果,由於美國廠商將承擔潛在風險的成本以及通貨膨脹加入,導致後續量產艦的成本概估比原先大漲,建造七艘後續艦估計需要2800億新台幣,平均每艘要價400億新台幣以上,比首艦海鯤號的建造成本約312億新台幣增加約30%(項目總經費約523億6000萬餘元新台幣,扣除合約設計成本約30億元、興建廠房155億2000萬餘元、軍購管道購買MK-48魚雷約26億5000萬元等),更比先前預估後續量產艦每艘可望降至240億新台幣暴漲約66%。

「上報」稱,IDS首艦戰系主承包商是中科院,美國廠商洛馬、雷神在IDS原型艦的合約中,僅負責提供裝備以及承擔部分系統的協力商角色;而後續艦改由美國廠商擔任戰系整合工作承包商,工作包含整個系統完成作戰測評驗收,因此需要承擔所有的風險,只要有次承包商的裝備因故延遲交貨,或系統整合未依合約期程完成,主合約商都要負責並有罰則;因此,美國廠商自然要將風險承擔成本反映到造艦成本裡,此外再以每年3~5%通貨膨脹等因素來估算造艦物料成本浮動。

在原型艦的建造與研製過程中,這些風險損失費用都是隱形的,也並非由戰系主承包商中科院概括承受,而是當問題發生時,在潛艦國造召集人黃曙光以及國防部參事邵維揚為首,帶領著相關人員(包括潛艦國造小組、海昌工廠、海軍等人員)奔走歐美各國,與各國官方打交道逐一將問題解決,才確保潛艦能依照進度建造與測試。

外界評估IDS後續量產型潛艦的造艦成本約只需原型艦的8成(大約240億餘新台幣),主要是後續艦的先期優化作業(潛艦設計工程分析、模擬及評估),以及潛艦建造、操作、後勤補保相關標準作業規範(含蓋在第一階段量產3艘的規劃裡),都已經原型艦建造過程裡完成,理論上不會再有支出;而第二、三階段量產(每階段各2艘)是依據IDS首艦海鯤號潛艦服役後依照操作經驗與作戰需求調整,加上可獲得的新科技裝備來進行優化調整;加上後續艦國內裝備自製比例隨之提高,後續量產型潛艦的建造成本應比原型艦要低才對。

美國廠商評估的新成本讓台灣海軍相當訝異,曾經討論要求減價,但美方提出這是反應國際市場行情,海軍短時間又提不出數據,只能先以美方現有報價進行估算。而國防部對於後續艦造艦成本比首艦增加,要求海軍重新估算IDS後續艦成本;否則如果完全照美方提出的數字,送交立法院審查時勢必遭到在野黨嚴格對待(2024年大選後執政民進黨失去席次單獨過半的獨大地位)。

依照「上報」4月13日報導,海軍也發現若完全接受由美商整合所有戰鬥系統與裝備,美商就要將風險費用加入成本之中,導致後續艦的報價大幅上漲,目前已進行評估將部分系統裝備拆開,由台船單獨與這些廠商簽約來降低成本;相對地,相關風險就改由台船來承擔。

針對「上報」等媒體報導關於潛艦後續艦預算數字的消息,在4月17日立法院國防委員會議事中,對於立委馬文君關於「2800億」的數字的質詢,海軍參謀長邱俊榮中將回答,此時預算評估作業還在進行,未有確切方案因此「沒有數字」,對媒體提出的數字表示「沒有評論」。國防部長邱國正也表示,潛艦預算包含造艦以外的成本,且後續艦設備不一定足夠,「總金額除以7的算法有欠公允」,會請海軍評估,是否能在不涉及機密的情況下對外說明。邱國正並稱,潛艦未必建造數量愈多就便宜,因為原料等成本也跟著逐步成長;此外,台灣工業技術會因為國造政策而有所提升,人員素質也會有所進步,這些附加利益無法從數字上彰顯。邱國正與潛艦國造小組參事邵維揚中將都強調,IDS量產艦成本比海鯤艦高或低,還要進一步估算,目前並沒有數字。

另外,對於前一天報載潛艦國造召集人黃曙光要請辭,以及潛艦小組將要解散並以所謂「先進國防辦公室」取代,邱國正則予以否認,表示「完全沒聽過這種說法」;邱國正並澄清,潛艦國造專案小組不會解編也不會回歸國防部,會持續為國家推動這項重大工作。

此外,立委馬文君在質詢時批評,「有人花了錢卻一點責任都沒有,把髒水往別人身上潑,然後說辭職就辭職,難道要邱國正跟海軍負責嗎」?馬文君並引述先前曝光的錄音帶,要求國防部調查相關弊端。邱國正則坦承,潛艦小組國造為了求快而便宜行事,人力上盡量減少,督管單位也沒有參與,就容易生出弊端;他允諾會在任內最後的時間進行清查,「我們發現這問題,未來這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