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S自製防禦潛艦(海昌計畫)

 (Part 10-1:原型艦開始建造)

台船公司寄發的IDS首艦開工典禮邀請函,上面有一幅潛艦構型圖。

IDS首艦在2020年11月24日上午10時在台船高雄廠主持開工儀式,由蔡英文總統主持。

2021年11月16日,首艘IDS潛艦在台船潛艦專用廠房舉行安放龍骨儀式;此事十分低調,

台灣總統蔡英文並未出席,由海軍司令劉志彬主,當天沒有釋出任何新聞畫面。此為

12月2日莒光園地節目中播出的IDS首艦安放龍骨儀式現場畫面。注意海軍司令劉志彬

以及台船董事長鄭文龍前方有一個簡單的IDS潛艦輪廓示意,背景也有IDS潛艦的模擬圖

,此圖可觀察到帆罩構型、X尾舵以及艦體兩側的被動陣列聲納

IDS潛艦艦首分段,下方應為艦首聲納艙空間。球型的艦首是潛艦耐壓殼外型最複雜、

施工難度最高的部位,許多國外技術轉移潛艦的案子,首製艦的艦首段都由原廠製造,

但台灣由於政治困難,所有建造工作都得自己進行。畫面公布於2023年9月28日首艘IDS

潛艦命名下水儀式當天。

(1) (2) (製造工作圖片集)  (分段建造圖片集)

──by Captain Picard


 

 (Part 1:項目起源/初期的努力與計畫)

(Part 2 國外商源/出口許可)

(Part 3:台船與海軍技術顧問標與爭議)

(Part 4:細部設計工作)

(Part 5:立法院預算審查以及專案報告)

(Part 6:生產準備/船廠人員訓練)

(Part 7:關於蔡英文總統、海軍司令黃曙光、台船董事長鄭文隆)

(Part 8:潛艦構型規格與裝備技術)

(Part 9:韓籍崔姓與池姓顧問事件/立委馬文君洩密事件)

 (Part 10:原型艦建造過程)

(Part 11:IDS後續艦)

(潛艦產業園區)

IDS原型艦啟動建造

2016年12月16日,台船獲得「潛艦國造委託規劃設計」標案子,價值25億9172萬多元新台幣;在2017年3月21日,台灣總統蔡英文親自簽署「潛艦國造設計啟動及合作備忘錄」。

依照2019年4月15日蘋果日報的新聞,IDS潛艦原型艦分成6個船段製造;在台船的潛艦專用「建造廠房」(主廠房,可容納三艘潛艦同時建造或維修)中,由台船技術人員將中鋼 生產的HSLA-80耐壓合金鋼材,加工焊接成6個潛艦壓力殼圓筒殼船段。各船段經測試達到需求標準後,分別安裝每個船段內的設備與管線,經過岸測站對載台、重要裝備(推進系統、電力系統、控制系統)等進行調整測試。潛艦上的戰鬥系統相關裝備──包括通訊、桅桿、控制等,也都在陸地上預先完成整合測試。前述所有工作就緒後,六個已經安裝好設備並完成測試的船段,才會進入潛艦生產主廠房後方的「組合廠房」內,依序焊接合攏;船段合攏前,會再次進行推進系統、電力系統、控制系統、戰鬥系統的陸上最終測試,一切合格後才將船段結合在一起。船段合攏完成後,再進行全艦壓力測試。潛艦完成所有陸上測試程序後才會下水,隨後進行各項海上靜態、動態測試。

依照2020年9月28日「上報」的消息,台船高雄總廠的潛艦專用建造廠房舉行廠房落成啟用以及IDS潛艦原型艦開工儀式會在11月3日舉行,由蔡英文總統親自主持(不過實際上,11月3日只有舉行潛艦專用廠房落成啟用儀式)。「上報」稱,先前設計構型與施工圖、採購潛艦所需求的各項生產設備與戰鬥系統設備,都屬於靜態的模擬計算工作,從潛艦專用建造廠房落成以及潛艦開工後,實體執行及驗證的各項挑戰才要開始。「上報」稱,任何系統的實際測試,絕不會像撰寫技術規範寫的那麼容易;只要單一系統或整合測試不過關,一定要找出問題並改正,專案才能繼續;如果若沒有良好的專案管理與技術能力,勢必衝擊原訂建造期程。依照原計畫,首艘IDS潛艦原型艦預定在2024年第三季下水,2025年交付海軍進行各項測試。

2020年10月24日首艘IDS潛艦開工儀式中,實況轉播了廠房內加工彎板機動作的視頻。

在2020年11月20日,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回應媒體詢問證實,首艘IDS潛艦原型艦於11月24日舉行開工典禮。開工典禮在11月24日上午舉行,由蔡英文總統主持,由台船公司董事長鄭文隆、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副秘書長陳文政、國防部長嚴德發、參謀總長黃曙光、海軍司令劉志斌等人陪同;此外,台灣海軍256潛艦歷任戰隊長丶潛艦艦長,以及包括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William Brent Christensen)在內的多位外籍人士,以及參與潛艦原型艦設計建造丶提供各項裝備零組件的台灣及國際廠商代表都與會參加。

開工典禮上蔡英文總統致詞後,按下啟動按鈕,廠內的彎板機將第一塊鋼板彎製成型,象徵IDS潛艦正式邁入建造階段。蔡英文總統同時也為台船潛艦廠區裡新建的設計及行政大樓舉行揭牌啟用儀式,命名為「海昌大樓」,紀念台灣海軍早年向義大利訂購小型潛爆艇、在1964年編成「海昌隊」。所有IDS潛艦案的工作人員,包含台船設計人員、中科院人員、海軍監造人員,以及來自世界各地參與潛艦國造案的外籍技協顧問,都會集中在「海昌大樓」作業。 

質疑IDS潛艦案的聲音

在2019年1月底,聯合報一篇標題為「自製潛艇夢 還要繼續下去嗎?」的報導指出,雖然潛艦國造「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案」在2019年的預算在爭議中全額通過,但外界質疑「潛艦國造」只是蔡英文時代的政治決定與選舉支票,堅持至今似乎只剩「面子問題」,在現實面卻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而由於蔡英文政府堅持不妥協,軍方只能繼續「認真應付」。而現實上,「潛艦國造」對台灣海軍是個燙手山芋,包括民進黨自己的立委,許多人始終不看好。

首先,潛艦國造預算從千億台幣起跳,並且「樣樣是機密」,包括總統蔡英文在內,沒有人知道錢是怎麼花掉的,全都是「軍方說了算」。蔡英文本身對軍務並不熟悉,多半靠民進黨內人士操盤相關事務;而以往有陳水扁執政末期的「鐽震案」殷鑑,此時危機感已經瀰漫其間。金額龐大的潛艦案引來激烈競爭,相關業者陸續對外曝光,包括和「拉法葉弊案」有關的郭璽出現都出現在代理商名單中,讓輿論譁然。

關於出口許可,雖然海軍在立法院審理預算時高調表示,有15家以上歐美廠商參與台灣潛艦案,而且全都與台灣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然而MOU屬於「意向書」,僅是廠商表態有意願參與,與當事國政府是否會核發真正產品/服務的出口許可(Licensing of Export)完全是兩回事。此前台灣海軍對立法院與媒體積極公關,讓外界解讀成歐美各國熱烈參與台灣潛艦案;然而只要計畫持續進行,如果這些歐美國家政府並沒有理會台灣潛艦案,屆時台灣海軍將面臨凶猛的政治效應。

另外,雖然美國國務院在2018年4月批准了對台灣輸出潛艦技術的「行銷許可證」(Marketing License),此事一直被蔡英文政府視為美國對台灣自製潛艦「釋出史無前例的善意」;然而實際上,對於輸出潛艦機敏紅區設備給台灣,美國與台灣存在著重大的歧見。在2018年10月底舉辦的「台美國防工業會議」中,美方不斷提醒台灣代表,美國非常重視「保密技術」,不希望因輸出給台灣而造成機敏高科技洩漏。美國希望台灣方面保證,儘快完成「敏感科技保護法」的修法,修法後在未來台船準備建造的潛艇廠區,區分成類似紅、黃、白等管制區,人員要經過相對應的安全認證,才能進出不同保密層級的區域;美方要求台灣「敏感科技保護法」修法必須按照美方要求的保密規格,美國才能放心將機敏技術輸出給台灣。然而,根據參與此次「台美國防工業會議」的人士轉述,台方代表對美方要求的高保密規格十分冷淡,雙方幾乎沒有交集。其中一個主因是行政院科技部修改「敏感科技保護法」有複雜的產業與政治考量,一旦依照美方要求修法,可能會面臨電子業台商的反彈;若依照美方標準修改法案,各廠商安全防護成本將暴增,對台灣產業會造成嚴重影響。由於內部的阻力,科技部長陳良基對於美方壓力一直消極處理,此一態度引起美方不滿,故有聲音要求蔡英文「處理科技部」,否則台美之間高敏感軍事科技交流不可能成真,包括潛艦「紅區裝備」的輸出許可都可能作廢。然而到2018年底民進黨敗選後面臨沈重的壓力,匆匆改組內閣,其中美方不喜歡的陳良基續任科技部長。如果美台雙方對機敏科技的矛盾無法解決,恐成為自製潛艦案的一大變數。

外界也傳言,擔任台船方面技術顧問、設籍於直布羅陀的GL公司,幕後的「神祕英商」並非英國軍工產業巨頭、與美國軍工產業密切合作的英國航太公司(BAE System),而是來路不明的英國船廠。依照某立委側面調查,知悉此英商幕後似有北京的影子存在;甚至有傳聞指出,在潛艦設計圖難產的時期,北京方面的勢力已開始向該英商索取「佣金」,希望比照當年拉法葉案「台灣拿船殼、北京拿機密」的模式,執行一場「雙贏」的大戲。萬一事態朝此方向發展,其傷害力將遠超過慶富獵雷艦弊案,牽涉其中的民進黨高層官員將土崩瓦解,甚至可能導致台灣政府垮台。也因為謠言滿天飛、處處是「黑箱機密」,民進黨許多立委都憂心忡忡,希望潛艦案在政治效應惡化前「踩煞車」。

由於事關重大,就連民進黨內部長時間關注潛艦案的重量級立委,都不太敢對IDS潛艦案太過樂觀;因此立法院在審理民國108年度國防預算時,對海軍要求潛艦國造進入「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案」的預算要求,朝野立委總共提出多達11個預算凍結或刪減案,其中民進黨籍立委提案就佔半數以上;然而,最後因蔡英文堅持潛艇自製政策,以兌現選舉支票,民進黨中央遂下達政治決定,使民進黨籍立委撤回這些提案,護航海軍要求的預算全額過關,協助台船公司「土法煉鋼」地建造潛艦廠房──縱然此時台船連一張定案的潛艦細部設計藍圖都沒有出爐。

此外,台灣尋求國外協助建造潛艦是重大戰略事務,理當引發中國方面的強烈關切;然而到2019年初,台灣推動潛艦案已有三年多,中國方面都沒有任何大動作干預,耐人尋味。外界因而有人推論,可能依照北京當局所蒐集的相關情報顯示,台灣自製潛艦案根本沒有實質進度,所以北京目前樂得「作壁上觀」,看看台灣能折騰到什麼時候,還不需要到動用力量干預。這恐怕也是美、中、台三方對於台灣「潛艦國造」案所呈現的另一種反指標。

 

2019年:美元走強導致的成本上升與預算缺口

在2019年10月8日,「上報」報導由於美元走強,且2019年與2020年兩年是IDS潛艦原型艦向國外廠商付款的高峰期,因此海軍預估匯差會造成預算上漲高達25億元;若美元強勢維持在1美元對30到31元台幣之間,到2025年IDS原型艦成軍時,因匯差造成的漲價預估高達49億元新台幣。「上報」表示,2019年度編列的75億1000多萬元新台幣預算(多半是與歐美廠商簽約的簽約金與頭期款)執行到現在,已產生幾千萬元的匯差。「上報」表示,在2019年度執行的預算中,包括採購生產製造潛艦的機具;而海軍要求國外廠商提前交貨,相對貨款也必須對應在交貨前付清,而要支付這些生產機具設備的款項加上因匯差造成的漲價,導致台船財務相當吃緊,無法周轉,因此不斷向海軍反映,希望海軍向國防部申請,依規定撥用其他款項來解決此一問題。

「上報」表示,台船與海軍向國防部反映因匯差要增加經費,還曾被軍方質疑台船長期承攬國際造船生意,對國際貨幣長期匯率變動應有一套預判與計算的避險機制,並一開始就反應在IDS原型艦建造的估價上,為何現在會有這麼大的落差?而台船方面則反駁,在估算IDS首艘原型艦建造費用時,台船最早估算報價約510億元新台幣,但海軍審查與國防部核定的數字是493億1700多萬元,因此是海軍與國防部的數字並沒有考慮美元升值等匯率因素,若究責海軍也要負部分的責任。

「上報」表示,海軍針對2019年因美元走強而增加的費用,評估減量採購武器裝備,或延長其他武器裝備的付款期程,用來彌補IDS潛艦的預算缺口;至於是需要動會用國防部年底的結餘款,正由國防部來決定。而對於2020與2021年度因匯差造成的預算缺口(約20多億元新台幣),海軍則報國防部專案處理。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造成的影響

依照「上報」2020年03月12日的報導,由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迅速在全球擴散,3月間美軍定期例行性來台會議紛紛暫停或延後舉行,而IDS潛艦的相關工作」受到波及。無論是此時正在趕工建造的潛艦專用廠房,以及建造潛艦的技術人員培訓,都完全依靠歐洲、日本、韓國籍資深技術顧問協助;然而,這些國家都被台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入第二、三級警示,入境需要自主健康管理或隔離檢疫,台灣南部地區各大飯店都不願意讓這些外籍顧問入住。在3月初,參與IDS原型艦建造的近30位的德、義、日、韓技術顧問,依照合約分別來台工作;然而,台船方面與長期合作的台灣南部飯店接觸、辦理接待這些外籍顧問入住時,飯店人員一看是日、韓、德與義大利的影印護照後,就表明不願意接待來自第二、第三級警示國家的旅客,台船找了幾家飯店的結果都一樣。如果這些外籍顧問無法如期來台,一定會影響潛艦項目進度。

為此,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與海軍海發中心主任邵維揚曾經考慮,是否要先運用中央隔離檢疫所進行為期16天的集中隔離檢疫。然而由於這些外籍顧問身分敏感,所以決定另覓其他地點;這些為外籍顧問進行隔離檢疫的住處,必須採中央隔離檢疫所的防護規格。全案經海軍司令劉志斌先報請參謀總長黃曙光後,最後由國防部長嚴德發核定,下令隔離檢疫住所等級,必須符合中央隔離檢疫所的規定程序與防護措施來辦理。經由民間人士出面後,承辦單位在高雄市郊包下一棟小型商旅後,每個房間都是獨立冷氣而非中央空調,入住的外籍顧問採「一人一室」的原則,隔離檢疫期間每日需監測兩次體溫;如發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或身體不適時,立即依規定送往醫院。

「上報」稱,這些外籍顧問都與台灣方面簽署合約,由台船以專案申請來台工作;從機場入境開始,就由台船潛艦專案人員負責接機,直接接往台船包下的商務旅館入住,進行16天的集中隔離檢疫,期間該商務旅館的防護措施都按中央隔離檢疫所標準辦理。同時,海軍也會提供必要的支援。因為IDS潛艦進度上的需要,在隔離檢疫期間,這些外籍顧問都透過視訊會議來參與相關工作,提供技術協助(因為相關機密性不能攜出潛艦相觀單位到顧問所在的旅館)。

依照「上報」在2020年3月27日的報導,參與IDS潛艦相關工作的外籍技術顧問有上百位,來自歐洲多國、日本、韓國等。這些外籍顧問與工程師與台灣方面簽約後,大部分都是申請三個月的技協顧問的工作居留簽證來台,並依IDS潛艦項目相關進度,陸續分批來台工作,因此每個月都有外籍技協顧問與工程師來台,或者簽證到期離境;這些外籍顧問多半透過三個月簽證到期的空檔回國放長假,同時再申請下一次入境的工作簽證。依照2020年5月5日「上報」報導,此時在台灣參與IDS潛艦項目的外籍人員分為五大技協顧問群,來自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工作領域分別為建造專案監督管理、潛艦細部設計、建造施工藍圖、生產建造技術、整體後勤管理規劃和教育訓練,資深顧問與工程師人數總共超過250位。

由於到2020年3月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歐洲已成重災區,台船與台灣海軍遂擔心簽證到期的外籍顧問離境後,再入境恐怕很困難。這些資深人員年齡都在40歲以上,加上長途搭乘飛機並經過機場,是容易被傳染的高風險群體;而此時歐洲各國陸續封鎖邊境,飛行航班也大幅減少,來台灣多半需要轉機。因此,這些外籍顧問出境後是否願意再回台灣工作都是問題,即便要再回台灣入境也將困難重重(因為航空交通已經大受限制,抵達台灣也需要隔離檢疫,增加不少耗時)。然而,如果這些外籍專家簽證到期不離境,又會因為逾期居留而觸法。台船徵詢簽證到期的外籍技協顧問是否願意繼續在台工作之後,以專案向外交部申請延長居留。

在2020年3月21日,台灣外交部宣布,外籍人士在3月21日(含)以前,以免簽證、落地簽證或持停留簽證入境台灣,且停留期限尚未逾期者,在臺得停留期限一律自動延長30日,毋需另行申請。曾參與協調延長外籍人士在台停留時間的立委蔡適應表示,2月中旬曾有持停留簽證的香港與澳門的居民陳情,以個案方式向外交部申請延長在台的時間;到了3月,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台灣科技、金融、營造、外商以及公家聘情的外籍顧問,都面臨相同的逾期問題,若每個都以個案處理,根本辦理不完。經過協調後,外交部決定以通案方式,宣布尚未逾期的外籍人士,在臺得停留期限一律自動延長30日,毋需另行申請,一個月後再視全球疫情狀況,再彈性調整停留時間。

外交部這項措施宣布後,IDS潛艦案技協顧問簽證3月到期的問題暫時解決,不過之後每個月都要重新面臨相同問題。因此,台船與海軍還是希望參與IDS潛艦的外籍顧問能以專案辦理,無需重新申請工作簽證,讓這些外籍技協顧問完成各自技術領域工作後再行離境。

「上報」稱,來台工作的資深外籍顧問,合約中都有工作三個月就可以有長假(入境簽證到期)的條件,並藉由離境休假期間辦理再下一次的工作簽證。一些已經來台的外籍技術顧問到了可以放假的時間,因為台灣防疫工作遠比他們的母國好,都認為留在台灣比較安全,願意不休長假繼續留在台灣,將負責的工作提前完成。由於許多國外技協顧問在台未離開,潛艦各項工作採用滾動式管理來修正,例如製造、焊接潛艦船段的技術訓練都提前展開。

依照2020年3月6日「上報」報導,配合潛艦建造廠房提前完工,潛艦戰鬥系統的相關合約,也要在2020年3月底與國外廠商完成簽約,而台灣海軍要求所有合約都要有英文與中文各一份。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影響,國外廠商人員無法來台(包括提供聲納、水中通訊系統的美國廠商雷松、L3等);由於合約中許多的專有名詞需要專業人士逐一校對與解釋,這些機密文件也不能用電子傳送方式來進行,因此國外廠商每天靠DHL國際快遞往返台美之間,讓各項簽署合約順利完成。

雖然台灣方面採取各種措施減少新冠疫情對IDS潛艦案造成的衝擊,但仍然難免受到影響。2020年3月15日「上報」報導,此時有多位外籍技術顧問提出申請,待疫情緩和後再來台灣,避免在疫情高峰還需要到機場長途搭機;若有技術上的問題,就先以遠程視訊會議來解決,或是先請在台還未離開的其他外籍顧問幫忙。而台灣大部分生產潛艦的機具都從歐洲訂購,受到歐洲疫情影響,能否在5月31日潛艦專用廠房預定竣工日全數到位,已產生變數。依照「上報」這篇報導,台灣向德國與義大利購買的潛艦生產相關機具設備(彎板機、自動焊接機等),大部分已經提前產製完成,台船與台灣海軍監造小組也已經在原廠完成驗收,此時正安排海運運到台灣。不過,仍有部分機具設備的產製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廠商所在的城市封城而無法施工,台灣方面自然也無法派人前往承包商進行現場驗收,來台時間肯定會有延遲;若無法解決此一問題,勢必影響到潛艦專用廠房啟用運作的時程。目前台船與海軍正密切觀察全球疫情的變化,再決定是否要調整建造的時程。

依照2020年4月1日「上報」報導,參與IDS項目的海軍與台船仍要持續前往歐美地區出差,現場驗收所採購的設備;因此,海軍已依防疫指揮中心規範,在左營軍區內設置隔離檢疫所,因公務出國人員,返國後就立接到隔離檢疫所報到,進行14天的自主健康管理。 

在2021年8月10日,台灣國防部公告「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具有國防領域特殊專長」草案,涵蓋涵蓋航空丶造艦丶艦載武器與平台設計等領域,適用於是國內少見的專業人才(需經主管機關會商相關單位來認定)。依照「上報」2021年8月18日的報導,此一法案應該是因IDS潛艦案的需求而設計。先前外國特定專業人員在台工作,有180天工作簽證(滿180天需重新入境換簽)與課所得稅等限制;先前沒有疫情影響,聘用國外專業人員的公司單位可依其工作需求,隨時申請國外專業人士出入境。然而COVID19疫情爆發後,聘用在台長期工作的外國人員抵台時,就要有先隔離14天;如在台灣長期工作,每180天就要離境並重新入境重辦簽證,一來一回都要隔離一次加上辦理簽證的時間,就超過一個月。對於工作繁重、時程壓力大的IDS潛艦案,實在很難承受人員重新入境換簽證所浪費的時間。此外,若該人員持續在台工作,就會面臨雙重課稅(在該專業人士本國本國以及台灣)。基於上述問題,台船才向經濟部提議尋求解套的方案,期望先有解套條例規定後,再用專案解決在台長期工作的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的限制。此一法案適用於各項重大國造武器系統專案(包含「國艦國造」、「國機國造」等),不過現階段實際上最主要還是希望用於潛艦國造,因為台灣此時仍缺乏本土的潛艦專業人員(如耐壓殼體)。

依照2023年9月25日「鏡週刊」對黃曙光的專訪,疫情期間廠商缺晶片,關鍵零組件供應告急,台灣也帶晶片去給美國裝設,有問題立即解決。這類透過專案管理、及早因應解決等作法,是疫情期間造艦進度正常、能依時程達到達下水節點的關鍵。而參與潛艦案的國安人士不諱言,期間不少進駐台灣的國外技術人員,經歷過近3年的疫情管制,整體造艦時程並未受到影響。

 

2020年:美國出售IDS原型艦所需MK-48魚雷

在2020年5月20日,美國防衛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一項可能軍售並通知國會,對台灣出售18枚MK-48 Mod6先進能力(Advanced Technology,AT)重型潛射魚雷,包含相關附件、技術與後勤支持服務等費用總值約1.8億美元。這批魚雷是從美國海軍現有戰備庫存中提供,因此合約沒有主承包商。 當天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台灣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質詢時表示,這批魚雷將用於潛艦國造,傳達美方落實對台安全承諾。這是美國對台灣出口的第二批MK-48魚雷,第一批是DSCA在2017年6月29日公布,包括36枚MK-48戰雷與4枚操雷,但後來台灣方面通盤考量後縮減至24枚戰雷與4枚操雷。由於第二批18枚MK-48魚雷正好是IDS潛艦的魚雷攜行量,顯然是為了用來裝備首艘IDS潛艦,這也意味美國確認IDS首艘原型艦可以順利建造出來。  

IDS原型艦進度提前之議

依照2021年1月29日自由時報報導,此時首艘IDS潛艦預定時程是2024年上半年下水丶2025年交付台灣海軍;有相關人士透露,基於台灣內部政局以及兩岸局飾演變,蔡英文政府考慮將原型艦的建造時程提前,全面盤點原型艦建造的所有環節;在符合工程品質前提下,能提前的就盡量提前,目標是提前在2023年下半年下水,並進行密集測試,在2024年(蔡英文卸任總統之際)可交付台灣海軍;同時,提出IDS潛艦後續量產計畫,並動用特別預算。

這樣考量的背後原因,外在是因為從去年(2020年)以來,中國潛艦就更密集地在台灣西南海域進出活動(中國空中軍機、反潛機等在此區域活動也在2020年起大增),使台灣面臨的威脅情勢加劇;因此,在「以潛制潛」的思維下,蔡英文政府希望將IDS原型艦的建造時程提前,讓台灣軍方有較充分的時間因應準備。而台灣內政方面,2024年蔡英文總統任期屆滿丶新任總統以及改選的立法院上任,並無法保證像是蔡英文兩任總統任內一樣,民進黨可以同時執政以及在立法院單獨過半。先前2000年代陳水扁執政時代向美國購買八艘潛艦,當時掌握立法院多數席次的泛藍曾長期阻擋潛艦案預算;而蔡英文力挺的IDS潛艦案,每年度國民黨在預算審查時都頗有意見。因此,可以推測如果2024年選舉後國民黨取得立法院席次優勢乃至於重新執政,對IDS潛艦後續發展顯然不會像是蔡英文政府這樣的「無條件支持」。因此,在蔡英文卸任前、民進黨還擁有立院席次多數優勢的時候,就搶先推動IDS潛艦量產計畫並提出特別預算,被認為比較能確保潛艦後續量產計畫。

在2021年3月10日,「上報」報導,稍早時高層要求海軍將IDS潛艦首艦下水提前到2023年6月,但後來海軍的評估報告認為不可行。「上報」稱,雖然計畫節點是在2020年底前完成用於建造的詳細設計與施工圖,但送交海軍聘請的國外技術顧問團隊審查,發現許多部分還需要修改;所以到此時,IDS原型艦的施工圖等尚未完全,估計還需要幾個月時間,是否能順利照原訂期程在2024年下水已產生變數,遑論是再提前到2023年。此時,IDS首艦建造工程尚未全面啟動,目前仍進行正式建造前的準備工作,將部分的試製船段組合起來,測試建造潛艦壓力殼結構的設備的運作。

在2021年3月17日,剛上任的國防部長邱國正首度赴立法院委員會業務報告;依照報告書內容,2021年造艦計畫的工作進度包括IDS潛艦原型艦「安放龍骨」、首艘「鴻運計畫」兩棲船塢運輸艦下水、首艘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即塔江艦)交艦、三艘快速布雷艇交艇,以及新型救難艦開工等作業。其中,IDS原型艦安放龍骨儀式確切時間以及具體內容,先前都沒有透露過,而這是首次國防部提到原型艦安放龍骨的具體時間;依照有造艦背景人士解釋,「安放龍骨」是造艦程序的重要節點之一,必須滿足時程與條件,通常代表所有設計完成,以及所有裝備都已到齊;而「安放龍骨」也是船主(海軍)支付船廠一筆船款的重要合約節點。依照2023年7月12日郭璽的個人youtube頻道,海軍與台船的IDS原型艦建造合約中定義的「安放龍骨」節點條件,是完成艦體中部的一個分段。  

IDS原型艦建造過程

依照2021年4月28日「上報」報導,近日媒體不斷放出IDS原型艦建造工作不順利的消息,包括英籍工程師騎單車發生意外亡故、中鋼供料不及導致潛艦船殼生產進度落後等。實際上,此時IDS原型艦只有外部艦殼的中間部位展開製造,因為這部份結構外型最為簡單(趨近平行,基本上可以視為兩段大圓桶),只要確定潛艦基本構型以及外部尺寸、彎板機等設備可以工作,就可以在外籍顧問的指導下開始施工。然而,此時潛艦內層耐壓殼體結構仍無法開工,因為此時IDS首艦的詳細施工建造藍圖尚未完成所有缺失修正(由台船委託Gavron Limited公司的團隊製作),在最終施工藍圖尚未產生的情況下,承包商根本還沒辦法開始製作建造潛艦內部耐壓殼所需的夾具設備;而如果只有中間外部船殼開始製作,基本上還不能算進入實質建造程序。上報透露,5月份是IDS潛艦項目重要節點,如果Gavron Limited團隊無法交付施工藍圖,真正啟動建造潛艦船殼,台船必須依約給付建造商閒置成本的違約賠償金。

IDS潛艦沿襲劍龍級潛艦的雙殼結構,外殼以及內部耐壓殼體中間安排了主壓載水艙、燃油艙、燃油壓載水艙、浮力調整艙等結構,內殼有許多穿孔與外殼連接,布置必要的管道、線路、桅杆通道等,各艙間的配置以及穿孔位置各有不同,必須等待細部設計通過審核、施工圖出爐後,才能開始製造。而艦首、艦尾段的內/外殼,更是潛艦外型最複雜的部位,每一段的彎曲弧度都不同,並且需要留下許多較大的開口(艦首有魚雷管,艦尾有推進軸軸孔等),這些也都必須在施工圖完全定案後才能著手製造。

「上報」稱,依照台船與GL公司的設計合約,原訂在2020年完成潛艦細部設計並通過審查,繪製完成的施工圖於2021年3月交付負責製造潛艦的承包商;但由於設計圖需要修正而無法照原訂期程達標,於是在3月第一次延展期限,而GL公司雇用的第一批設計工程師依照合約在4月到期時各自返國;但2021年3月之後,潛艦設計方案仍沒有完全達標,因此第二次延展期限到5月。GL公司雇用的設計工程師,依約在6月到期返國,僅留下少數主管工程師進行後續工作。

「上報」稱,依照原本IDS原型艦計劃期程,2021年3月獲得潛艦施工圖等資料後,就啟動建造船殼的各項工作。負責建造潛艦結構的製造商所聘僱的外籍人員,從2020年3月起就陸續來台工作,涵蓋操作彎板設備、焊接等。由於潛艦施工圖尚未通過審核、進度落後,自然無法照原訂合約,在2021年3月進入實質建造階段。這些潛艦建造商與台船的合約中,規定2021年5月必須啟動建造工作,;如果再次違約,台船就必須依約向這些承包商支付閒置成本違約賠償金。

依照2021年5月3日「上報」報導,2020年11月潛艦專用生產廠房啟用後,台船依照計畫期程開始進行潛艦外殼製造工作,首先開始製造艦體中間部分外殼;這個部位在整個潛艦外型中最為簡單(幾乎是平行),加工技術相對單純。反觀艦首與艦尾外型屬於錐狀,最為複雜,必須一邊製作一邊進行彎板加工(IDS原型艦艦首、艦尾部位的製造鋼材都需要從國外進口)。然而,光是焊接外型最簡單的中部艦殼,焊接點就出現裂縫。報導並沒有具體透露出現裂痕的部位以及確切原因,有消息人士推測可能是焊接過程中冷卻降溫太快所導致;如果屬實,就有可能是鋼板材料(中鋼生產HSLA-80)含鎳比例太多,加工過程中鐵水還未降溫凝固,就因位鎳的流動而產生裂縫。之後,台船會刮除裂縫、重新焊接,並以X光檢視是否達標。「上報」稱,光是這段相對技術要求最簡單的潛艦殼體,焊接點就出現瑕疵,這是一項警訊,應深入瞭解這是材料問題還是加工技術問題。

事實上,許多歐洲潛艦大廠出口並技術轉移他國生產柴電潛艦的案例,形狀最複雜、艙口眾多的艦首,往往還是由歐洲原廠製造(或者是前一、兩艘的艦首段在原廠建造,客戶派出技術人員觀摩),再運到客戶本國的船廠組裝,客戶本國船廠一開始只生產形狀單純的艦體中部耐壓殼,後續艦才開始在本地製造艦首。例如,澳大利亞委由瑞典Kockums船廠設計的柯林斯級(Collins class)柴電攻擊潛艦,首艦柯林斯號(HMAS Collins SSG-73)艦首還是在瑞典Kockums原廠製造,海運到南澳阿德萊德的澳洲潛艦集團(ASC)組裝。而台灣由於是自己全權負責潛艦設計與工程整合而不是從單一原廠引進成套設計,別無選擇只能完全由自己製造,挑戰性增加不少。

安放龍骨

在2021年11月16日,首艘IDS潛艦在台船潛艦專用廠房舉行安放龍骨儀式;此事十分低調,台灣總統蔡英文並未出席,由海軍司令劉志彬主持。依照海軍說法,潛艦達到安放龍骨條件,主要是潛艦主船段耐壓殼與潛艦帆罩完成焊接,完成後經過密閉壓力測試,6個耐壓殼船段依序焊接完成,經過壓力測試確定無誤後,裝設潛望鏡、通訊天線等設備。依照行政院在2022年2月於第10屆第五會期在立法院進行的施政報告,首艘IDS潛艦會在2022年6月底前完成耐壓殼段組裝。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公開信事件(2022年)

在2022年3月16日聯合報報導,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對台船內部寫了一封公開信,表示因台船管理不當,首艘IDS潛艦原訂在明年(2023年)下水的時程,出現變數。鄭文隆在公開信中坦承,「潛艦國造」碰到嚴重瓶頸,設計人力、裝備如期進場等問題層出不窮,參與人員壓力非常大,很多人心中都有甩鍋的念頭,希望找個理由離開這個專案;他希望主管能堅持到底,把自己及所帶領的同仁士氣激出來或帶出來;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建造案件,對國家社會與個人職場生涯,重要性相信大家都理解,請台船同仁「放下所有介面協調的障礙」,在「介面灰色地帶」,希望大家搶著去做,不要有推諉情事發生。鄭文隆也請副總經理蔡坤宗及以下各級主管,不要「掩蓋問題,掩飾困難」,應據實反映及呈報,且要完全配合。這是鄭文隆首次公開對「潛艦國造」表達憂心,但報導稱軍方對此「毫不意外」,並表示鄭文隆幾年來很少參加「潛艦國造」相關會議,指派參與的幹部也不太進入狀況;軍方內部甚至早有「鄭文隆必須去職,否則潛艦國造無以為繼」的看法。面對媒體披露鄭文隆公開信內容,台船也在3月16日召開記者會回應,表示COVID19疫情影響、生產速度變化等因素,的確增加不少額外工作,這些都在逐次克服中,且在可控範圍內。台船表示,「潛艦國造」初始至今,已進行超過5年,執行中遭遇太多不可預期的困難與窒礙問題,「都在海軍、台船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之下逐次解決」。台船也強調,台船董事長鄭文隆為了加強員工意志力,勉勵員工、提振員工士氣而寫了這封信函,呼籲外界「不要過度的臆測與錯誤的解讀」。

依照2022年3月27日中國時報報導,軍方官員透露,「潛艦國造」至今,曾發生太多不可預期的困難與問題,都在海軍、台船及中科院共同努力之下逐次解決;進入建造階段後,又因疫情影響、原廠商情資訊變化、合約溝通不良等情況,產生新的問題,目前都在逐一檢視克服,整個項目的期程仍在可控範圍內。目前多家廠商因COVID19疫情影響,裝備交貨期程延後;雖已潛艦的細部設計系統裝備圖說已經完成,但原廠提供資訊不足以及設計變更更改,以致部分施工藍圖未達進度,難免影響造艦進度。軍方官員表示,首艘IDS潛艦應能照原始計畫,於2024年9月下水;但先前希望能提前進度一年,則有變數。軍方官員也透露,台船部份業務管理專案人員,對於裝備原廠產製進度、相關合約內容等未能確實掌握,沒能即時反應交貨期程變更以及提出方案來對應,以至於進度延誤、效率不彰,遭受潛艦國造推手、現國安會諮委黃曙光嚴厲地揪正與責難。黃曙光已要求台灣海軍與海發中心人員,全力協助台船進行合約管理與施工藍圖的發展,並協調原廠,務必依據合約期程交運,以降低建造延宕的風險。部分台船業務管理人員因潛艦案的各種困難以及遭到黃曙光嚴厲責難,心緒不佳,所以台船董事長鄭文隆才寫信鼓勵員工加油打氣,因此外界不宜過度臆測與解讀,以免誤導大眾。

依照2022年3月24日「上報」報導,關於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在3月中旬對內部的公開信,整個事情是潛艦國造部分進度落後,被政府高層要求檢討,總召集人黃曙光3月初發了一封信給海昌大樓內少數人員,針對專購組與合約組未能妥善處理,造成部分組件到貨延宕,影響整個造艦計畫與裝備籌獲,隔天鄭文隆才以公開信向台船員工鼓勵打氣,結果被外界有心人士進行政治操作。

「上報」稱,此時潛艦國造全案進度尚符合計畫節點,仍屬管控的範圍;目前多家廠商因COVID疫情影響,加上商情資訊變化、合約的溝通不良等因素又產生新問題,導致裝備交貨期程延後;然而這些問題都是在可控範圍之內,仍有希望趕上原計劃的進度;此時正在進行6個潛艦船段的耐壓殼體外殼製造工作,預定在6月1日前完成,進入下一階段將裝備安裝入各分段,組裝後將各分段接合焊接,再完成耐壓封殼工程。

「上報」稱,前參謀總長、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是「潛艦國造」總召集人,去年(2021年)卸下軍職後,就全心投入督辦IDS各項龐雜工作中,一周有2天以上時間在台船海昌大樓內親自主持會議,並一一處理各項問題,自然就會發現許多跟不上進度或效率差的人員,最後只能由黃當「壞人」,把不適任的人員一一「請走」,包括部分台船員工與國外的TA技術顧問,這自然會造成黃與台船之間矛盾。由於IDS專案團對中,少部分人不夠用心,只知道自己的利益、不顧大局,所以黃才對海昌大樓內人員的寫了一封信,開宗明義寫「我只希望加緊腳步,我真的深怕下水來不及了,我要維護這個案子完成,我沒有求任何名位,更沒有任何好處,家人還不諒解我,我忍受了各種侮辱、黑函、打擊,我沒有退卻,我不能讓國人失望、不能讓敵人偷笑,不能讓國軍戰力落空、不能讓台船抬不起頭來,不能當歷史罪人,這樣的壓力我都承受著,然看到了效率不彰,關心程度不足,深怕本案延宕,我將無法面對國家!」,後文列舉專案各項問題,要求未來專案管理者必須整合專購、合約、設計、海昌、物料各組,不可以再各自為政、自掃門前雪,並將各組的標準作業程序列舉出,希望各組能知道自已的角色與職責,不可自以為是。

「上報」稱,2022年是IDS潛艦裝備組裝的重要節點,海軍基於建造風險管理考量,必須及早因應裝備籌獲與裝艦,施工藍圖及各項物料的管理,以及建造期程節點,都必須對台船嚴格的要求,不允許發生疏失。無論是春節過年或連續假日,海昌大樓內仍是燈火通明、加緊趕工,在海軍、台船及中科院共同努力之下,逐次解決所遭遇的問題。因為黃曙光把嚴厲的軍事化管理帶進海昌大樓,讓台船內部有點受不了;例如,在訓練焊接潛艦結構的專業技術人員時,應先找具有焊接技能的員工來接受培訓;然而台船招募到的都是有學歷、但沒技術與經驗的新人,「學習曲線」是從頭開始,犯錯與返工難免,工作進度自然不如預期;再者,製造艦體壓力殼彎板的軋鋼機,當初規劃噸數壓力不足,最後只能委請台灣本土製造特殊鋼的鋼廠來協助,才解決艦體耐壓殼彎板的問題等。

 

(1) (2)  (製造工作圖片集)  (分段建造圖片集)